语文教师论文范文

2022-05-11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语文教师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普通高中的语文教学已经进入了新课程标准时代,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语文课程仍然是一门主要的文化基础课程。所以同样要求技工院校的语文教学也应遵守新课标。《新课标》将语文素养摆在学生发展的突出地位。学生素养的高低,关键取决于教师语文素养的高低,只有教师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篇:语文教师论文范文

提高小学语文教师师德,促进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

摘要:为了实现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目标,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教育职业素养,还应该将社会公共道德内化为教师职业道德。师德是教师工作的核心所在。新时代下,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切实加强自身师德师风建设,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强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

关键词:小学语文;师德;教师

教师对学生的成长有着强大的示范作用,尤其是在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和认识能力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学生三观还处在动态培育过程中的小学基础学段,大部分小学生对于小学教师存在一种天然的崇拜和信任。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以身作则,积极进取,言传身教,用高尚的情操来浸润学生的心田,用真切的情感来鼓舞学生的言行,用自身的师德引领学生的发展成长。

一、良好师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是由多种元素构成的,不仅包括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储备、讲授课程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与人协作能力等等各项业务性基础教学能力,还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个人习惯等等,其中,教师个人的师德,也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对教师当前的教育教学会产生重要影响。良好的师德会引领教师高尚的行为,培育全面发展的学生,甚至可能会对学生产生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教师的师德是教师所遵守的社会公德的内化,也会淋漓尽致的表现在教师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师德水平较高的小学语文教师不仅会着力于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还会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会从学生的视角出发,为学生考虑长期的发展目标,为学生制定系统的学习规划,以学生的提高作为最终的教学目标,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己任,全心全意地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而奋斗。

二、小学语文教师提高师德的实效性策略

(一)坚持爱岗敬业、忠于人民的责任意识

为了强化自身师德建设,小学语文教师首先需要做到热爱自己的岗位,忠于人民,全心全意的服务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不断强化自己勤恳敬业、甘于奉献的责任意识。所以教师需要自觉的抵制社会上的各种不良思潮,自觉遵纪守法,遵守新时代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首先,小学语文教师的本职工作是开展好语文教学,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教学能力,并且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寻找自己教学现状中现存的问题,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策略。例如,当教师需要教授古诗词、文言文等重难点内容时,教师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充分的准备,并且完善自己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好各种形式的教学资源,整合成教学课件,教师还可以优化课堂导入模式,创新课堂教学环节,在课堂上导入教学游戏、学生提问等多种教学互动策略。课堂结束后,学生需要及时进行巩固复习,教师可以通过通信软件或者在线教育平台传输教学微课、思维导图等学习资料,也可以发布线上学习任务,指导学生学习。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做好本职工作,切实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此外,教师还需要从多个方面加强自身师德建设。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自覺抵制经济利益的诱惑,不违背基本的职业道德,不采取任何形式向家长和学生索取不正当的收入。当教师面对现实校园中的霸凌、侵害等恶性事件时,小学语文教师不要回避自己的教育责任,而是保持正确的态度积极应对,并且力求将恶性事件扼杀在萌芽之中,避免对当事人造成更大程度的伤害。

(二)坚守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的职业信念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中,教师必须以身作则,坚守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的职业信念。首先,教师需要加强自身引领作用,用正确的言行举止引导学生沿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学习和进步。教师的言行举止常常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不管自身对于教师行为的认知如何,学生有时候会无意识地模仿教师的行为。因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改良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教学习惯,用积极的精神面貌鼓舞引导学生。

此外,教师还需要加强科学理论的学习和加强对其他教师的学习,保持终身学习的学习信念,不断成长和进步。教师保持终身学习的职业信念和坚持为人师表的职业理念实际上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因为时代的浪潮势必会推动着现实世界的不断变化,教师要想培育出符合时代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生,就必须密切结合当下的时代形势,教师要结合当下形势,就必须保持终身学习的学习理念,不断学习新思想,并且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锻炼,将理论付诸实践。

三、结语

总而言之,本文从两方面出发,一是关注小学语文教师师德在小学语文教师过程中的重要性,二是分析如何通过提高小学语文教师师德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浅谈提高小学语文教师师德的实效性策略,以供参考。新时代下,加强小学语文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质量,是教育教学形势发展的需要和素质教育未来的必然趋势。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明确师德对于教育教学的意义,并且从自身做起,结合日常教学时间,切实加强师德建设,全心全意地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杨炎轩,王珺瑶.压力视阈下我国中小学教师师德失范行为的归因与治理[J].现代教育管理,2021(06):99-106.

[2]娄惠军.浅议如何做一名有师德修养的小学语文教师[J].现代农村科技,2015(09):65.

[3]蒋雪艳.重视师德教育 导入课改理念 提升教师素质 着眼未来发展——对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省级培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2(04):79-82.

2020年度鄢陵县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研究》(课题立项编号:Y2020J035)。

作者:马丽娜

第二篇:浅析技工院校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

摘要:普通高中的语文教学已经进入了新课程标准时代,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语文课程仍然是一门主要的文化基础课程。所以同样要求技工院校的语文教学也应遵守新课标。《新课标》将语文素养摆在学生发展的突出地位。学生素养的高低,关键取决于教师语文素养的高低,只有教师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基于此,本文分析了语文素养的内涵,通过分析目前我国语文素养存在的问题和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要求,结合教育实践提出了提高语文教师语文素养的途径: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观;广泛学习,积累素材;钻研教材,勇于创新;善于反思,勤于实践。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师 ; 语文素养;原因 ; 途径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1]这是我们当今语文教学的指导方针,要求语文教师要从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出发来设计教学,而语文教师本身的语文素养能不能适应并肩负起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就成为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一个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语文素养,才能将教学引领到行云流水般的境界,才能将“传道授业解惑”的理想转化为“生动感悟厉行”的心灵撞击与熏陶。

一、 语文素养的内涵

参与国家语文教育决策的学术界人士从语文学科教育与语文社会实践的关系中推理出“语文素养”这一概念。方智范先生指出:“我们对义务教育阶段要达到的语文素养的认识是: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1]

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2]根据以上界定,我认为可以把“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6个层次: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语言技能,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厚的文化素养,高雅的言谈举止。

二、 提高语文教师语文素养的必要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语言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去推理,语文素养对于人的生活及发展来说毫无疑问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目前学生和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不太乐观。

(一) 学生语文素养的缺乏

“近来报章杂志上关于国民语文能力滑坡的报道,显示了非常令人担忧的状况。我们的奥运健儿载誉归来,面对记者却常常不能自如地表达胸中的豪气;很多情况下,学生会的干部开会时非要拿写好的讲稿照着念,即席发言的能力很欠缺;甚至有些硕士生、博士生的文稿因文句不通、错字连篇被退稿。”[3]而对于技工院校来说,这种现象更是司空见惯。作文纯属记流水账,一篇文章就一个段落。连常用的应用文——请假条都写不规范。错别字可谓随从可见。他们讨厌朗读课文,能有感情的朗读的则更少。这种状况的出现与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技工院校就应该埋头学专业,只有专业过硬才是学生将来顺利就业的保证的观点有直接联系。

(二)语文教师语文素养的缺乏

“师者,人之模范。”[4],教师要培养学生,自然应当是学生的表率。但是,仔细回想一下,在平时的教学当中,许多语文教师身上存在着语文素养不高的现象:

首先,语文教学观念不对。语文是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人文性的课程,但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下的语文教学只会照本宣科,将语文教学标准化、公式化,本来是情韵雅致的美文却被分解为许多知识点,课堂教学支离破碎,枯燥乏味。学生学习语文就是死记硬背,学习灵性被扼杀了。而在技工院校中,由于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致使语文课成为了聋子的耳朵,完全成了一种摆设。虽然学校开始施行行为导向教学,但是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仍然是知识的“信息源”,“真理”的传播者;学生仍然是知识的“容器”,没有充分独立思考的机会,这样的教学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抑制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次,语文教师基础知识不牢固,课外知识又缺乏。由于技工院校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语文课更是不重视,所以教师也懒于学习。偶尔学生向他们发问,他们却经常被问得瞠目结舌,只好支支吾吾,说待会儿再告诉学生答案,跑回办公室,要么问同事,要么赶紧查阅资料。

再次,语文教师語言表达能力不强。言语是教师职业的重要的工具,一个好的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言语大师,但是有不少教师(尤其是刚走上讲台不久的青年教师)讲课时上下句连贯性不强,甚至有时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衔接,只好用“那个”、“就是那样”等模糊词语来敷衍。上课的语调也平淡无味等等。

此外,还有如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的许丁铃提到的:文化底蕴匮乏,课程开发困难,思维贫乏,创新精神缺失等问题。[5]

(三)新课标提出的必然结果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教师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课程改革对教师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素质提出的新要求主要突出以下四点:1、心理教育能力。2、反思质疑能力。3、课程设计开发能力。4、健全和谐的专业人格。新课程改革促进教师角色发生以下的新变化:由知识传授者转为学习促进者;由教学管理者转为学习辅导者;由成绩评定者转为学生心理维护者、学生发展方向的指引者;由“传道授业”的教书匠转为终身学习者和教学研究者。[6]

可见,提高教师的语文素养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些提高语文教师语文素养的途径。

三、 提高语文教师语文素养的途径

(一)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观

语文是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综合课。语文教学的显著特点是感知的直观、形象,高度的感染力,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主要不是靠抽象说教、传授灌输,而是必须借助情感的熏陶,形象的感染,激发兴趣热情,在独特的艺术享受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接受教育,实现素质发展的目标。但是长期以来,人们都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写;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而实践证明这种模式造就的只是高分低能儿。

因此,语文教师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努力改变“传统的、规范的”的教学观,树立“四主”的指导思想和教学宗旨。所谓“四主”,具体指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发展智能为主旨。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灵活掌握课堂教学进程,指导学生积极展开思维。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的活动是其能力提高的内因,教师活动是“外因”。强调训练为主线,意味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仅是学生回答问题或提出问题,口说、眼看、手写乃至耳听都是必要的语文训练活动。强调以发展智能为主旨,是突出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7]

语文教师如果能够以“四主”为指导思想,遵循中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灵活的使用教材,一定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二)广泛学习,积累素材

“有句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我觉得不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要开凿一眼泉,这样才能胜任今天和明天的教学。”[8]我认为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该相信这句话,因为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课程,语文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再则,正在成长的年轻一代,兴趣广泛,求知欲强。这些就需要语文老师成为一个“杂家”。如何成为“杂家”就需要教师多学,广学。

教师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还应学习教育理论和教育能力。所以还应该向教育专家、名教和同仁学习。比如:学习布鲁姆的目标分类学,陶行知的儿童大解放,叶圣陶老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语文教学十二韵,于漪语文教学艺术等。[4]最后不要忘了向你身边的人学习,不要以为他们的语文素养和自己差不多,甚至不如自己,这种思想会遮蔽自己的双眼看不见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把自己融入集体,谦虚谨慎,相信一定会在提高教师语文素养上有所收获。

(三)钻研教材,勇于创新

钻研教材,是教师搞好教学的立身之本。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参考书。教师掌握教材有一个深化的过程,一般要经过懂透化三个阶段。懂,就是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要弄懂;透,即要透彻了解教材的结构、重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化,就是教师的思想感情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溶化在一起。达到化的境界,就完善地掌握了教材。

要想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语文教师就需要有创新精神。在学习前人、他人的理论、经验的基础上,又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有敢创造的胆量和勇气,研究探索才更有价值和质量。针对学生学习语言的特点和规律,很多教师开始采用一些有特色,学生又喜欢的学习板块。例如利用课前三分钟一人一次到讲台上讲故事、笑话或诵读古诗;每月出一期以语文为主的综合性手抄报;课堂教学中引进辩论赛、情景表演;将文中写景写人的优美句段欣赏后用笔描成画,将课外的一些有教育意义的画在课堂中写成文,尤其是漫画更是学生的最爱,因为漫画的想象空间大,含义深,并大多带有讽刺意味。

(四)善于反思,勤于实践

新课程改革以来,一直强调教师专业素质的形成,而教学反思正是教师自我成长与专业素质形成的关键因素。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9]在教学实践中,我对此深有体会。我精心设计的教案,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却往往不能如我所设想的那样成功。每堂课下来,我总习惯性地回顾课堂,试着找出更理想的方式,不断改进的结果是我的课堂越来越受学生的欢迎,我也因此更依赖课后的反思和总结。

教师不仅要反思课堂,还要反思课后。对学生作业和练习的反思,不仅有利于教师对作业布置和设计的科学性作出判断,逐步实现课后练习的创新教育功能,还有利于教师对教学目标达成高度的准确定位,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10]

在教学过程中,老教师告诉我,要成为一名好老师,不仅要时刻反思,还必须“下水”。“教师下水”的意思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凡是要求学生做的,老师也要亲自做,而且要经常做,要跟学生一起做,有时候为了给学生做示范,老师还需要率先做。教师只有在“下水”过程中亲自实践、亲自摸索、亲自体验,才能知道“水”的深浅,才能了解“水”的咸淡,才能懂得“水”的奥妙。[11]比如,要教学生阅读和背诵,教师自己得先读,先会背。并总结读和背的规律。要教学生写,自己要多写。

此外,教师还得兼有演员或广播员的素养,即能用普通话朗读文章,并恰如其分地传达出文章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内在的力量能震慑学生的心灵。还要有数学老师和美术老师的素养,即能将长篇文字简化成图式,也就是美的板书。美的言语和板书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接受美的熏陶;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 结语

教师的职责是要给知识注入生命,把学生领到美好的学科殿堂去遨游,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为学生创造一个放飞心灵的园地,把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升华、个性的张扬尽可能地融于精神活动之中。因此,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就变得尤为重要。

语文教师语文素养总的来说就是包括知识素养、能力素养、人格素养和教育理念等要素。其中知识素养是基础,教育理念是前提,能力素养是关键,人格素养是灵魂。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具有高度的语文素养,是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素养的要求。语文教师语文素养集中表现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具有现代课堂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具有关注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差异、尊重人格、尊重选择权利的人格;具有坚实的课堂教学基本功;具有驾驭学科教材的能力;具有使學生积极投入学校生活,热爱语文学习和创造,愿意与他人进行心灵对话的魅力。[12]

至此,我们对语文教师语文素养有一个理想的勾勒:那就是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语文教育理念、具有完善人格、具有渊博的知识素养、具有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完整能力结构的统一体。这是一个新时代对语文教师的呼唤,也就是我们期望的未来语文教师的理想风采!

参考文献:

[1] 陈建伟编:《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 柯孔标:《从语文能力到语文素养》,《教学月刊》2004年第6期。

[3] 张万彬编:《论语选读》 语文出版社2007年版。

[4] 王道俊、王汉澜编:《教育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5] 许丁铃:《浅谈新课标下语文教师素养问题》,《现代语文》2006年第8期。

[6] 课题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设计与完善》,《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6年 第四卷第3期。

[7] 汤立宏著:《汤立宏语文教学文集》海洋出版社2002年版。

[8] 张彦春、朱寅年编:《16位教育家的智慧档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 孙晓红:《教学反思与教师成长》,《教育情报参考》2008年第1期。

[10] 杨延从:《让反思走向深入》,《教育情报参考》2008年第1期。

[11] 姚竹青著:《大语文教学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年版。

[12] 上海《浦东教育论坛》项目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素质教育大参考》2008年第3A期。

作者:李云涛

第三篇:语文教师的语文教育史知识探析

一、问题缘起

1904年,清政府颁发了《奏定学堂章程》,现代意义上的语文开始独立设科。一百多年的历史中,语文教育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教训。毫无疑问的是,语文学科的发展历程中离不开语文教师的辛勤工作,按正常的逻辑演绎,语文教师也应该了解语文学科的发展历程,但实际情况如何呢?

2011年4月,笔者在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国培计划”初中语文骨干教师研修班(安徽)讲课。课间休息的时候,一位老师问我:晏阳初是谁?——他说看了一本语文教育杂志,因为编者不知道如何写“晏阳初”三个字,被上级严厉批评,还写了检查。因为杂志介绍并不详尽,所以请我介绍一二。

“晏阳初是谁?”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但笔者觉得这个问题后面隐藏着一个很有趣味的话题:语文教师对这一位有国际影响、对语文教育也有贡献的中国“教育家”并不了解——在这百年的中国教育史中,配得上“教育家”这三个字的,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人。那么,语文教师对语文教育史的了解是一个怎样的状态呢?课后,我就这个话题做了一份简单的问卷调查,调查只有三个问题:

1.请写出您所知道的语文教育家或者语文教育研究专家;

2.请写出您读过的对你有影响的语文教育论文或书籍;

3.请写出您所知道的关于语文或语文教育的历史知识。

笔者对教师们的回答进行了汇总,将答案中内涵基本接近的概念进行了合并。由于样本不够丰富,笔者随后又对实验学校:江苏省南通市天星湖中学、南通市东方中学,上海市古美学校的语文教师56人进行了类似的问卷调查。数据汇总后发现,除了个别数据因授课老师的原因产生差别外(文中会注明),其它数据总体趋势一致。为避免行文重复,本文以安徽班调查数据为主,其结果如下:

调查问卷第一题反馈信息——语文教师对自己“引路人”的了解有缺陷

从此题调查数据来看,语文教师对叶圣陶先生、建国后早期出现的一批语文特级教师有着极强的认同感。叶圣陶先生是“中国语文教育史无法绕过的精神存在,为现代语文教育奠定了平民化方向,并为此践履毕生。”①其实,民国时期,与叶圣陶先生一起致力于语文教育事业发展的还有一大批人。笔者对这批安徽籍语文骨干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他们很多人不熟悉,甚至不知道黎锦熙、周予同、陈望道、朱光潜、邰爽秋、孙俍工等一大批卓越的语文教育家;教师们知道朱自清是著名的散文家、学者,却少有人知道朱自清也是一个很好的中学语文教师,也没有研读过朱自清关于语文教育的著作;他们几乎不知道钱穆曾在中学里教过国文课;有少部分教师虽填写了陶行知和夏丏尊,但并不清楚他们二人在语文教育上有哪些主张,有哪些贡献。

建国以后,除了“三老”(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以外,教师们熟悉的是一线的语文特级教师。在访谈中,大多数教师都知道有这些特级教师的存在,有的看过他们上课的录像,听过他们的讲座,但真正静下心来阅读他们的专著,理解他们教育思想精髓的却并不多见。至于这些特级教师群体产生的历史背景,有哪些教育主张,则知之者更少。教师们对建国后的语文教育研究专家也不熟悉,至于王荣生先生,那是因为王先生刚刚给他们上过课的缘故(在江苏南通实验学校调查时,这些学校对王荣生教授也只有2人次提及)。语文理论界的研究和一线教师的脱节在这里也能看出端倪。访谈中还发现,语文教师们对编写过《现代语文教育史》的顾黄初、李杏保先生也不了解,这也着实是语文教育史的尴尬。

调查问卷第二题反馈信息——语文教师的阅读缺乏历史的厚度

设计此题的目的,是希望调查教师阅读过哪些论文和专业著作,但绝大部分教师的回答都是语文教育类期刊:

从这张简表中可以看出,教师的专业学习以阅读语文教育类期刊为主。在访谈中了解到,这些期刊上的很多文章对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有实用价值,可以为他们提供教学设计、经典案例、教学方法等等。同时,期刊中的文章篇幅一般都不长、贴近教学、有时代感、读起来不吃力,可以现学现用……

语文教师的回答中,没有1人次涉及到民国时期的论文,只有1人次涉及到《国文百八课》(其实是教材,不是论文)。即便是建国后关于语文的重要论文和著作,教师的视域也仅仅局限在最近的二十年以内,我们语文教师的阅读缺乏应有的历史厚度。于漪、钱梦龙的这两本语文专著属于同一种丛书。内容大致包括“成长的脚步”、“我的教育教学观”、“我的教学实践”(即课堂实录)。笔者在访谈中了解到,这一类语文教育专著也是语文教师阅读的主要书目,因为从这些书中,教师既可以了解这些名师成功的经验,也可以看到很多经典的课例,作为自己教学的参考。但这一类专著也不具备整个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视野,教师阅读的兴趣也还是从实用的角度出发。

许多教师填写了《听王荣生教授评课》这本著作,也与王先生给他们授课有关。这本著作虽然有学理的分析,但其基本思路还是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可参考的技术路线。

调查问卷第三题反馈信息——教师没有语文教育史的概念

本题要求教师写出关于语文或语文教育的历史知识,但这一题的答案几乎没有任何研究的价值,也很让人担心:将近一半的教师此题的回答是空白,还有一些是答非所问,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写出中国语文教育的历史沿革。笔者在随后的访谈中进一步了解到:语文教师们不知道语文教育历史上“文白”之争的历史意义,不知道“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必要性,也不清楚语文“分科”教学产生与消失的背景,也难以理解时文与经典文取舍的尺度,甚至对语文学科性质变化的历史了解也语焉不详。了解语文教育史,我们可以从历史的观照中洞察本学科未来发展的方向。现在,语文教师的知识构成中似乎根本就没有本学科历史的概念。在这种状态下进行语文教学,语文教师能够把握好语文学科历史发展的方向吗?

从语文教育史的分段来看,笔者的这三个问题都只属于现代语文教育史,古代语文教育史并没有涉及。在访谈中,语文教师对古代语文教育史更加模糊。在中国古代,学校教育虽然在夏、商、周时期就早已存在,但并没有独立的语文教育。当时的语文教育实际上是一种“大语文教育”,它与哲学、经学、史学、伦理学等教育融合在一起,也就是说中国古代语文教育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教育。如果语文教师能够了解古代语文教育的这些特点,以历史的视角来看这几年一些争执不休的问题,诸如“读经热”、“国学热”等,就会有正确的历史取向,就不会人云亦云而迷失自己的主张,语文教师对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也应该有了解的必要。

三、问题的分析

从问卷中获得的信息来看,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是在不知道本学科历史发展的情况下就进入了语文教师这个行列之中,这种知识的缺陷往往会让教师局限在当下的语文学科范畴内思考问题,对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纠缠不清。那么,语文教师为什么会缺少语文教育史的知识呢?

(一)课程设置的缺失

语文教师职前教育中没有语文教育史课程。查阅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正在使用的课程表,课表中没有关于语文教育史的课程(可查询的几所师范院校中文系课程表中,也没有这一课程);在访谈中还了解到,这些安徽籍骨干教师在职前学习中也没有语文教育史学习的经历。毋庸讳言,目前师范院校中能够体现师范性的课程——教育学、心理学、(各科)教材教法并不令人满意。因而,体现师范性的课程设置也应根据时代的要求而变化。

职后培训中也不见语文教育史踪影。近年来,教师的职后培训日益受到重视, 这些安徽籍骨干教师参加的就是教育部、财政部2010年开始全面实施的“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目的也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他们有三个月的培训时间,但课程设置中也没有关于语文教育史的课程(笔者查阅了2010年度实施语文“国培计划”9所院校的课程表,均未发现有语文教育史课程)。

(二)语文教育中的急功近利

语文教师为什么会轻视语文教育史知识呢?这还与当下语文教育中急功近利的状态有关。

笔者在访谈中了解到,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工作压力很大,各种竞争常常让他们处于焦虑之中。因而,快速、有效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成绩是他们的诉求。如前文调查数据所示,教师喜欢阅读语文教育类期刊。从本质上分析,语文教师喜欢读语文期刊是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兼而有之的阅读取向,是他们这种心态的一个注脚,他们的目的性非常明确——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期刊中提供的名家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可以直接“拿来”使用,对教师的各种“优课评比”活动大有帮助;高质量的试卷、模拟题短期内对教学成绩的提高效果明显……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就会让教师只注意当下的收获,而无意去追本溯源。也由于期刊的时效性特点,仅仅看这类期刊,往往也就只能看到当下语文教育教学的状态(虽然有些期刊也有语文教育史的介绍,但比重很小)。有些观点,有些方法,在当下也许具有存在的合理性或者是可操作性,但其学术的价值是需要时间来检验的。

语文教师之所以对语文学科定位感到迷惘,从本质上说,就是因为他们对语文科历史知识的缺乏。学习语文教育史,可以让语文教师在本学科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汲取一些经验教训,打开自己的思路,开阔自己的视野,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去审视我们的语文教育,就不会在语文教育的路上迷失方向!但语文教育史的研究、学习并不能告诉语文教师具体的教学方法或者教学策略,也无法提供拿来即可使用的教学资源,也就是说,学习的结果不能很快的转变为教学生产力,不能急速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在考试成绩与自己在学校中的地位、收入等关联的状态下,语文教师怎能不急功近利?于是,语文教师的阅读视域就会走向实用与功利,这时候的语文教师可以说仅仅是一个语文教学的工具,知识分子的角色也就黯淡许多。语文教师忽视语文教育史的学习,也是他们在当下应试教育状态下的一种必然选择。

(三)缺少适合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教育史著作

近年来,中国语文教育史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有两部语文教育史著作,即张隆华、曾仲珊合著的《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李杏保、顾黄初合著的《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还有一些专题性著作:张志公的《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熊承涤的《中国古代学校教材研究》、潘新和的《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史》林治金的《中国小学语文教学史》、郑国民的《从文言教学到白话文教学》等等,这些著作的学术性成就毋庸置疑,但当笔者把这些著作介绍给语文骨干教师阅读时,他们都觉得有阅读障碍,很多名词术语不好理解……由此看来,语文教师缺乏语文教育史知识,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现有的语文教育史著作不适合语文教师的口味。这些著作是作者研究成果的表达,是他们的学术研究成果,其阅读群体的定位是这一领域的研究者,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显然不在预设范围之内!

四、解决问题的一些思考

语文教师不了解语文教育史不是一个正常现象。但这个问题的解决并不简单,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两个维度去考虑:

(一)现实的办法

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之中,在语文教师教育过程中增设语文教育史课程无疑是一个最简捷的办法。语文教师职前教育可以开设相关课程;而职后培训中,除了传授语文教师各种新的理念、新的名词甚至是新的操作方法外,更要关注语文学科的特殊性,母语教学具有民族特点,国外学者无法解答,用国外理论也无法进行诠释。而在历史上,古代语文教育的一些优良传统和好的做法很值得我们重视,也值得语文教师借鉴。因而,在教师职后培训时,应该考虑给语文教师补上语文教育史这一课。但这些还只是治标的举措,如果学习者对此课程的价值不认同,其预期的效果也很难保证。

笔者在访谈中了解到,语文教师也能意识到语文教育史对自己专业发展有帮助,也希望了解一些语文教育史的知识。因而,编辑适合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教育史读本也是个可行的办法。在培训中,我们推荐了赵志伟编著的《旧文重读》,该书选编了朱自清、夏丏尊、胡适等众多大家关于语文教育、教学的精彩文章,涵盖了语文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教师们在阅读中发现,当下语文界所谓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这些前辈们在他们的文章中早就讨论过,甚至已经有了很科学的结论,但现在还在很浅的层面上争论不休。这次阅读对教师有极大的震撼,这本书也深受语文教师的欢迎。但此书还不具备“史”的意味,因而,我们期待有一本为中小学语文教师编写的语文教育史。

(二)理想的愿景

语文教师的教育史知识只是他们所应有知识中的一部分。但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有一些特殊性,这门课程独立设科并不比其它学科久远,但古代语文教育的丰富遗产,独立设科到建国之前的发展都是绕不过去的历史存在。

因而,理想的状态是,语文教师充分意识到了这一份历史的遗产对自己人生发展的意义,意识到作为一个语文教师的历史责任,从一个崭新的角度看待语文教育,语文老师们倍感纠结的疑惑也许就不再是问题,一些困扰语文教育的难题也会迎刃而解。

这些美好愿望的实现需要几个条件:一是给语文教师创设一个适宜的环境,让他们从急功近利的状态下解脱出来;二是语文教师对学科发展的历史有价值认同,使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本身成为这个历史的创造者。

我们常常期望有一个美好的改革,到时候,我们的语文教育也能有一个很好的未来。但语文教育的进步不能靠这种等待,也不能仅仅依靠所谓的机遇,它需要我们语文工作者站在一定的历史高度,通过自己深思熟虑的行动去推动语文教育的进步。

[作者通联: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

作者:袁彬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金融道德论文范文下一篇:经济转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