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消费调查报告

2022-08-03

在我们的学习与生活中,根据自身的需求,编写出格式正确、逻辑合理的报告,已经成为生活与学习的常见流程。该怎么样写出适合自身工作实际的报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化消费调查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文化消费调查报告

农村文化消费调查

-----社会调查论文-----

学院:化学科学学院 校区:南岭校区 班级:00083

团队名称:天南地北四人组 队员:修 成(吉林)李逢国(陕西) 吴集钱(江西)黎立桂(广西)

联系方式:暂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物质生活满足的同时,精神生活是如何发展的呢?他们的消费观念是否有所转变呢?请随我们的调查来探讨这个问题。寒假期间我们四人组在各自的家乡走门串户展开了一项农村文化消费的调查。我们深入到了农村的最底层,从他们口中直接获得了这份资料。

一、农村文化消费的地域差异

本次调查是由我们四个来自不同省份的同学组成的调查小组完成的,四个同学分别来自吉林、陕西、江西和广西,天南地北,覆盖地域很广,可以说每个人的调查报告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他们所在地区或省份目前的文化消费现状,是可以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的。

我们针对这次的调查报告作了深入的分析,其中存在的文化消费的地域差异令人吃惊。从文化消费的多样性、合理性来说,北

1 方优于南方,西部优于东部。北方的农村每年开展像放电影、扭秧歌、锣鼓赛等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较多;而南方的文化活动则较少,只有像过年时候开展一些舞狮之类的活动,平时则很少有集体的文化活动。我国的西部则是文化活动比较丰富的地区。西部农村的人们所开展的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从唱《秦之声》到扭秧歌,从二胡到戏剧表演,应有尽有。而东南部也是一个集体文化活动开展相对较少的地区,农村里的文化生活内容也大多只限于打扑克、看电视、下棋之类的个别活动。

产生地域性差异的原因很多,我想经济和文化渊源是起着很大的作用的。南部的广西和东南部的江西,由于自然条件的原因,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农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还未得到很大的提高,基本都是刚解决温饱问题,故大部分收入仍花费在吃和穿两方面上。故对文化消费的投入较少。而我国的西部和北部则是有着浓重的文化氛围的地区,一到冬天基本就是闲着,不像南方的亚热带地区的农民长年在忙碌着,故能有时间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我国的西部虽然经济仍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但这里渊远流长的文化对生活在这里的每个人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长大的人当然对文化活动有着特殊的感情。因而我们对今天的西部人们的令人可喜的文化消费现状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文化消费的年龄差异

在调查过程中,不同年龄段的村民对上述十个问题的回答情况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尤其表现在对文化娱乐内容的选择上,例如

2 对电视和广播节目,老年人普遍喜欢戏曲类、文艺类节目《秦之声》、《戏曲大观园》、《戏谜乐园》等,而青少年则对此类节目没表现出太多的兴趣,而对电视剧、足球、篮球、新闻等节目表现出兴趣。同时青少年收听广播的人数明显少于中老年,但在看书方面又远远多于中老年。对文化消费的投入中青年也明显高于老年人,而参加那些民俗文化活动的积极者则往往是那些中老年,青少年则少得可怜。调查中,大多数青年人反映村里的民俗如秧歌、锣鼓、社火等太落伍,没新鲜感,但更希望村里能组织像《农村青年歌手大赛》之类的新的文化娱乐活动。谈及对文化消费的发展趋势,绝大多数人都持乐观态度,从上述不同年龄段村民所反映的情况中也暴露出一些农村文化消费的问题,如文化娱乐方式单一,缺乏创新,不能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层次村民的需求。

三、严酷的现实

农村人们生活水平现在是比以前提高了很多,同时文化消费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但是事实上我们现在农村文化消费投入还是相当少的,其中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人们对物质的需求远远不能满足,也就是说,经济上根本就不允许有更高的文化消费投入。现在农村盛行的一句话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哪有钱去搞什么文化消费。有钱还不如吃好点。"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农村文化这一块很少有人重视。 2.在农村人们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一点新型的文化观念难以

3 接受,同时由于电视在农村的基本普及,一些传统的文化活动也正慢慢的减少,以前本来在农村特别盛行的各地民俗文化活动也由于现代年青人的不踊跃参与而逊色了不少。

3.现在农村年轻人对于物质追求远远的超过文化追求。而且有一种现象就是,年轻人非常不赞同传统的一些文化活动,觉得没啥意义,但又不开展创新的文化生活,这样不仅农村文化没有进步,反而把传统的一些东西给丢了。

四、可喜的收获

我们发现吹拉弹唱等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样式在农村依然活跃着,它传承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我们在调查也可喜的看到农村文化消费出现了些新气象,一些具有现代特点的东西逐渐走进了农家,电话、字画甚至鲜花在农家已不是稀奇的东西了。这反映了农村改革开放后的变化。另外,农民们更渴望的是一些科学文化知识、法律知识,这也反映出时代在变,人的思想观念也在变,农民们在试图与社会沟通,也说明了农民们还是对文化消费充满渴望与企盼的。他们虽然文化水平比较低,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与大家是无分别的。

五、正确的引导

农民们在迎接新物质浪潮的时候还没有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在可喜收获的背后隐藏一点儿不尽如人意的东西。农村的文化消费还欠缺一点指导性的思想,有一些低品位的东西混在里边,利用农民们识别能力相对薄弱来牟取私利。调查中我们发现了一些

4 很低级的打油诗如《莫生气》、《夫妻诀》之类被当作名诗堂而皇之置于客厅之上,还有一些用英文写的壁画,明显的印刷错误还高居卧室之中。

农民的文化层次很低,当他们接触新文化的时候就需要一些引导,按国家规定,乡镇都要有文化站,但如今的文化站大多数是没有的,即使偶尔有的也是只有一块牌子罢了。文化站应该是农村文化的一块阵地,为农民们的文化消费提供正确的指引,如今看来这块阵地基本已经丢了。其次是各地方电视台应多开展一些贴近农民生活的栏目,为迷茫中的人们提供指导。

六、总结

文化消费从某个侧面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生活。一个人的精神生活是否充实、是否有品位,都能从他的文化消费的形式和内容上找到答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迅速发展,使我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取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与物质消费的强劲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们的文化消费水平却没有多大的变化。这也许是我们大多数人只注重于物质生活,而导致了精神?quot;饥饿"。我们精神文明建设的进步,有赖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今后只有注重对文化消费的投入,同时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使其能与迅速发展的物质文明相适应,真正实现"两个文明"的双丰收。

第二篇:文化消费调研报告

文化消费调研报告(2012):文化消费影响因素和目的

来源: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作者:崔玉贞

发布时间:2012-04-03 在本次文化消费调查中,用5分量表测量受访者对参与或消费文化活动或产品的影响因素和目的,“1”代表完全不关注(非常不重要),“5”代表非常关注(非常重要)。通过量化评价和定量分析找出受访者对参与消费文化消费活动的影响因素和目的的定量描述和判断。

一、总体特征

1.“内容”、“价格”和“体验”是影响参与文化消费活动或消费文化产品的三大因素。

“产品的内容(题材、风格等)”、“价格”、“是否能带给我特定的体验和感受”是受访者参与或消费文化消费活动或产品最看重的三大因素。

图1显示,影响受访者对文化活动(产品)选择的关键因素是“体验”,即该产品和活动是否给受访者带来特定的体验和感受。除此之外,“价格”和“内容”的影响力不相上下。对受访者影响最少的因素是:“是否有知名人士参与制造该产品”,“社区媒体(豆瓣、点评网等)的匿名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文化消费产品要有足够的吸引力,必须具有更多更好的内容、用户体验及贴近目标群体消费能力的价格。

2. 受访者参与文化消费活动具有清晰的目的性。

被调查者参与文化消费活动或消费文化产品的目的十分清晰,即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来满足个人需求或实现个人目标。

图2显示,除了“彰显个性”这一项外,务工人员、大学生、白领这三个群体对“参与文化消费活动或消费文化产品的目的”评分基本都高于3分。其中,均值排名前三的是:“消遣娱乐、放松心情”,“陪伴家人、朋友、工作伙伴等”,“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二、群体特征

1.价格对务工人员的文化消费行为影响较大。

务工人员对文化产品的价格较为敏感。 如图3显示,在务工人员群体中各影响因素按均值大小排列如下:体验>价格>内容>人际>渠道>产品载体>时长>宣传>网络。虽然“价格”的评分比“体验”的评分低,但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很小,而且差距也远远比大学生和白领的小。价格对务工人员影响较大,因此务工人员在文化产品的选择上更慎重一些。

2. 大学生和白领更重视产品的“客观因素”。

影响参与或消费文化消费活动或产品的因素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主观因素,一类是客观因素。与务工人员相比,大学生和白领更重视“客观因素”。

从图4可以看出,除了“价格”外,白领和大学生对产品的客观影响因素的认可度均高于流动人口。

第三篇:关于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调查报告 文化消费是指用文化产品或服务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一种消费,已日渐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是大学生的文化消费,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长远意义.

针对大学生的文化消费现状,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样本35(有效问卷35,有效率87.5%),其中男女比例大致1:1,城市38%、中小城镇18%、农村44%。大一学生41%、大二学生11%、大三学生32%、大四学生32%。

问卷结果阐述:

大学生个人消费月支出集中于600到1200不等,而用于文化消费的比例偏低,超过一半的人文化消费支出占总支出5%到10%,17%的人有占到10%到15%,仅有15%的人文化消费比例超过15%。就文化消费的形式来说,关注国内国际新闻、去图书馆借阅书籍,旅游,逛街,看电视,健身是比较受欢迎的文化消费形式,切放松方式具有明显的性别关联性,女生喜欢逛街,男士则喜欢健身。而纸质报纸的阅读已经无法满足信息快速吸收的大学生,77%的人表示他们几乎不买报纸。旅游聚餐的费用所占总文化消费的支出几乎一半,旅游费用较多,63%的人一学期旅游费用是超过350元,但是聚餐费用大部分的人每月低于120元。综上,大学生文化消费内容多样化,既有知识类,运动类等发展型文化消费,也有娱乐休闲类文化消费,比重大致相当,且60%的人表示,若时间经济等允许,文化消费占总支出的比例将大于20%;2/3的人表示,若生活费有所增加,会增加学习等文化方面和交际情感方面投资,大学生文化消费的意愿性强,特别是发展性文化消费更是备受青睐。对于进行文化消费的目的,27%的人认为娱乐消遣,打发时间,各有19%的人认为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和扩大人际交往,提升个人形象问题。而对于影响文化消费的选择因素,个人爱好所占比例超过一半,同时接近60%的人认为文化消费的主要作用是满足自身生活需求,由此,大部分人认为文化消费与个人相关性极大,而与社会、经济文化等则无多大关联性。对于目前大学生中的文化氛围感知,2/3的人认为一般,不太符合同学的要求,1/3的人认为较好或者好。 现象综述:

大学生文化消费的内容丰富,不仅有上网、影视、旅游、打扮等休闲性的文化消费,也有书籍,报刊、健身等发展性文化消费。大学生对自身发展和交际等消费的意愿性极强,对自身素质提高意识较强。且对国际国内新闻关注度较高,非一心只读圣贤书,健身旅游等户外活动也在大学生文化消费中扮演者重要角色。

同时,不可否认,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仍然存在问题。随教育倾向和社会信息的多项显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意识到文化消费的重要性,而这似乎使得文化消费已经成为一种商业产品,已标榜素质提高来流窜,越发的功利性,对于真正内心世界的充分充实并无几分。文化消费也成为总所周知的成功垫脚石,这本不应有错,而这急功近利似的阅读、旅游聚会对于素质提高有没有实效,答案我也未可知,大部分的人都是在里面学会了利益追逐的技巧。再者,大部分人表示愿意加大文化消费支出,而实际的文化消费支出仍旧是停滞不前,或许这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却也不得不说,大学生对自我发展的规划能力同真实的实践能力难以对等。最后,文化消费的氛围不尽人意,这是大的社会问题,与接近60%的人认为文化消费的主要内容只满足自身生活需求不无关系,与社会教育、国家教育体制不无关系。 建议:

一、 大学生应增加户外活动,增加对自身素质发展的实践力度,摒弃急功近利的文化消

费观念。

二、 社会各界对消费行为正确引导,切实提高校园文化消费品的品味,充分提高校园公

共文化的利用率,加速校园文化的网络建设。

上述拙见,已尽客观叙述,虽尽心力,不当诸多。

第四篇:关于农民工文化消费的现状调查报告

作者:朱锋云文章来源:桂阳县统计局更新时间:2011-10-

31农民工是随着我国社会转型而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因生存压力,人们普遍关注的是其物质需求和消费,文化需求及消费往往被其本人及社会放在很低的位置,甚至被边缘化。

一 农民工文化消费现状

通过对10个农民工的问卷调查发现,当前农民工群体的文化生活比较贫乏。

第一是农民工的文化消费水平低

在10个调查对象中,个人平均月文化消费,没有的--1人、10元以下的--2人、10—50元的--3人、51—100元的--2人、101—200元的--1人、201—500元的--1人。取中位数加权平均约40元/人,仅是10人平均工资1440元的零头数,文化消费仅占工资的2.78%;与10人的平均生活费610元相比,文化消费仅占生活费的6.56%。文化消费明显偏低。

第二是农民工的文化消费层次低

农民工文化消费多属于消遣娱乐型。在“您最喜欢读哪类书报杂志” 选项中,消遣娱乐类--8人,而科学技术类仅1人,文化艺术类和子女读书课本类也只有各2人;在“您最喜欢收看哪类电视节目”选项中,影视类--8人,娱乐类--7人,而科技类竟无人选择。

第三是农民工的文化消费“含金量”低,结构简单

农民工在打工之余的主要活动分别是:看电视的有9人、选择睡觉的7人、打牌的有3人、发呆闲逛的3人、聊天2人、上网2人、听收音机1人、只有1人选择了读书看报。与文化消费关联度较高的读书、上网排在了倒数第一和第三的位置。这种文化需求是最基本的,“含金量”低,结构简单。第四是农民工的文化消费呈简单随意、廉价免费的特点

正如多数农民工的生活因陋就简一样,农民工对文化消费一般都没有特别的要求,大多选择简单随意,廉价免费的消费方式。比如,看电视因其不要花钱,简单随意,很自然就成了农民工文化消费的主要方式。自然,电视也就成了农民工探消息、听信息、长知识、增见识的主要渠道甚至是唯一渠道了。

二、影响农民工文化消费的相关因素

(一)农民工的文化消费与生存压力和负担系数负相关

生存压力大、负担系数高的,文化消费就相对较低,反之,生存压力小、负担系数低的,文化消费就相对较高。在调查的10个农民工中,月平均文化消费10元以下的3个农民工,在进城打工的主要目的项都选择了,①为了生存 ②养家糊口 ⑤为子女赚取学费,而月平均文化消费100元以上的2个农民工都没有选择这三项。可见,在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上,生存是第一位的。在解决生存问题后,作为发展的文化消费才可能摆到正常的位置。

(二)农民工的文化消费与文化程度正相关

文化程度越高,文化消费的范围越广,文化消费水平和消费层次就越高。反之,文化程度越低,文化消费的范围越窄,文化消费水平和消费层次就越低。

(三)农民工的文化消费与收入水平正相关

收入越大,文化消费也就越大,消费层次也越高,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重也越大,反之,收入越小,文化消费也就越少,消费层次也越低,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重也越低。调查的10个农民工中,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文化消费支出的比重达10%以上,而月收入在1000元的下的,文化消费支出的比重达不足1%,反差相当大。

(四)农民工的文化消费与劳动时间负相关

劳动时间长,占用了文化消费时间,自然就抑制文化消费需求,文化消费就相对较少。从调查来看,劳动时间在8小时以上的比劳动时间在8小时以下的,文化消费低30%以上。

(五)农民工日益扩大的文化需求与政府、企业、社区落后的文化设施矛盾日益突出

农民工最希望政府和社区提供的是:免费或便宜的电影(6人),

提供文化节技术培训(5人),提供文化、招生等消息(5人)。当地政府和社区实际提供的文化项目或设施:免费或便宜电影(2人),提供文化节技术培训(2人),提供文化、招生等消息(1人)。实际提供与希望提供的相去甚远。农民工最希望企业提供的是,电脑(8人),电视(5人),文化技术技校培训(3人),企业实际提供的是,电脑(1人),电视(8人),文化技术技校培训(1人)。除电视能满足需要外,其它项明显供给不足。

三、解决农民工文化需求与供给矛盾的几点建议

针对目前农民工文化需求的特点,可以建立一套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为主体的文化供给模式。一是将农民工文化生活纳入政府公共文化管理范围,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农民工文化生活服务体系。把提供公共文化设施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当地政府和企业的考核范畴,并与当地政府政绩和企业的业绩挂钩。

二是政府、社会各部门和用工单位应为农民工提供基本的文化产品。大力鼓励、支持社会力量投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使相关的服务部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力争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是政府部门加强对企业的监督和管理,严格劳动合同法,缩短农民工工作时间,提高8小时以外工时工资,保障农民工文化消费时间,让任意延长农民工劳动时间的企业付出额外负担。

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丰富的物质基础,同样离不开优秀文化的给养。每个人享受或消费先进文化的权利是平等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农民工创造了我们的美好生活,就应该让农民工共享发展的成果,共享优秀文化的成果。保障农民工的文化生活,就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五篇:分析影响文化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因素

一.内在因素

(一)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是影响消费者消费的最重要因素,其中主要是性别与年龄 。女性与男性在文化消费方面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特征,女性比男性更常从事文化消费活动,而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在性格、知识、认知、思维等方面都不一样,因而对文化产品的认知和需要也不一样。

(二)经济收入

经济收入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消费者的绝对收入、相对收入、实际收入与预期收入的变化都对消费行为有影响。当绝对收入提高时,消费者的购买力就会上升,相对收入与购买力则成反比,而实际收入和预期收入都与购买力成正比。

(三)心理因素

一般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和消费文化产品时的心理活动过程。其中包括消费者的兴趣与爱好、需求、动机、认知与能力。

二.外在因素

(一)文化因素

没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并深受这一文化所含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的影响,这一影响也延伸到了他们的购买行为。消费者特征因素中的文化因素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且根深蒂固的。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消费者,由于文化背景、宗教信仰、道德观念、风俗习惯以及社会价值标准不同,在消费观念及消费行为上会表现出明显差异。

(二)社会因素

消费者在特定的社会中工作和生活,其购买行为也会受相关群体、家庭、社会角色与地位等一系列社会因素的影响。这其中包括参照群体,家庭,角色和地位这些因素。参照群体为消费者提供一定的消费行为模式和生活模式,是消费者改变原来的购买方式或产生新的购买行为。家庭是由彼此的血缘,婚姻或抚养关系的人群组成的,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影响最大。至于角色和地位,人们在购买文化产品时,通常会考虑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处于不同的角色和地位的人,会有不同的需求与购买行为。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泾渭工业园生活区下一篇:我国节能环保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