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乳业分析报告论文

2022-05-16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中国乳业分析报告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在当今的客户经济时代,企业间的竞争由以前的产品质量数量竞争、品牌价值竞争发展到企业社会责任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已经进入了责任竞争力的时代。

第一篇:中国乳业分析报告论文

中国乳业的新发展

自2008年以来,中国乳业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奶源基地建设、技术装备水平、产品管理水平、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消费者的信心和乳制品市场得到了恢复,乳制品生产和销售取得重大成就,乳制品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良性发展时期,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法规标准体系日益完善齐全执行有力

2008年以来,国务院及相关部门颁布了一系列与乳制品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形成了完善的法规标准体系,对规范行业发展、提高食品质量、维护消费者的利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些法规和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国务院颁布了《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条例》,各部委各部门颁布的相关法规有《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生鲜乳生产收购管理办法》、《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乳制品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婴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工作的意见》、《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监督检查规定》、《禁止以委托、贴牌、分装等方式生产婴儿配方乳粉》、《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销售监督检查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规范母乳代用品宣传和销售行为的通知》等10多部,这些法规和政策涵盖了奶牛饲养、原料乳收购、乳制品加工质量控制、市场监督、产品销售及广告宣传等各个方面。这些法规和标准在乳制品行业的贯彻执行,推动了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装备越来越先进、管理越来越完善

2008年以来,乳制品企业特别是婴儿配方乳制品生产企业两度换发生产许可证,每次换发都对企业的生产规模、技术装备、检验能力、职工队伍、管理制度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婴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实现了生产过程全部自动化程序控制,配料、包装等重要作业区域的洁净度达到了制药级的水平。乳制品企业对原料、成品的所有指标具备了自检能力,实现了原料进厂、产品出厂全项检验,产品质量安全做到可追溯。在两次换发生产许可证的过程中,一些企业退出了生产,这使行业的集中度有了进一步提升,并且大型骨干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扩大,2013年,婴儿配方乳粉前十家企业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8.5%。

同时,奶源基地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2009年以来,乳制品行业提倡自有奶源,乳品企业也在大力兴办自有牧场,并已取得了重大成绩,目前大型骨干企业自有奶源的比例平均达到了35%,有的超过50%甚至实现了100%自给。

此外,加强对挤奶、运输和进场等环节的监控,这使原料乳处于有效的控制之下,能够确保原料乳的质量安全。企业严格规范乳制品加工企业普遍建立并实施了乳制品企业良好生产规范,粉状婴儿配方乳粉良好生产规范和HACCP管理系统。

乳制品生产持续增长,产品质量稳步提高

自2009年以来乳制品生产与消费处于良性增长状态,5年来乳制品产量平均增长幅度为9.15%。其中2013年乳制品产量达到了2698万吨,比上年增长5.15%,其中液体乳产量达到2336万吨,乳粉产量达到158.9万吨,比上年分别增长7.01%和6.84%,特别是婴儿配方乳粉的生产销售取得了好成绩,产量约为70万吨,比上年增长15%。乳制品质量稳定向好,消费者信心得到了恢复,近年来国家监管部门加大了对市场上的乳制品,特别是婴儿配方乳粉的抽检力度加大,其合格率达到99.5%。

我国国产乳制品特别是婴儿乳粉质量稳定向好,并占据了国内市场的主导地位。2013年全国进口婴儿配方乳粉12万吨,相当于国内产量的17%。虽然这几年国内乳制品生产稳步增长,但仍不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2013年我国进口的乳制品值大约为71.5亿美元,主要是原料型的产品,以满足国内市场的生产和需求。2013年,我国进口的原料型产品有全脂奶粉约85万吨、乳清粉43万吨、乳糖85000吨;进口成品型的婴儿配方奶粉12万吨、奶油大约6万吨、干酪4.7万吨。

作者:宋昆冈

第二篇:中国乳业之殇与营销伦理

在当今的客户经济时代,企业间的竞争由以前的产品质量数量竞争、品牌价值竞争发展到企业社会责任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已经进入了责任竞争力的时代。在这个新的时代,营销伦理是怎样在企业与利益相关方之间发挥作用的?乳业之殇对营销伦理建设的启示又有哪些?

责任竞争力时代与营销伦理

美国总统肯尼迪曾在《保护消费者利益的特殊信息》一文中明确提出:消费者在市场活动中具有“安全权、认知权、选择权、呼吁权”四项基本权利;1969年,尼克松总统加上“索赔权”,将消费者权利扩展为五项基本权利,这标志着企业营销中的道德问题或伦理问题已经引起了美国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新世纪与社会企业

进入新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民主化进程加速推进,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在悄然发生变化,全球加速进入公民社会时代。在我国,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不仅释放了生产力,确立了市场经济制度,极大繁荣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同时也扩展了我国人民的自由与发展权利。随着网络等沟通交流工具的普及,公民社会的概念和研究已逐渐进入我国人民的视野。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中国网民人数达到了4.2亿,突破了4亿大关,较2009年底增加360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手机网民规模为2.77亿,半年新增手机网民4334万。在4.2亿的网民中,宽带网民为36381万,使用电脑上网的群体中宽带普及率已经达到98.1%。农村网民达到11508万,占整体网民的27.4%,半年增长7.7%,低于城镇网民相应增幅。而网民年龄结构继续向成熟化发展,学历结构则呈低端化变动趋势。目前,我国正在从传统媒体主导的大众传播向新媒体主导的传播转变,这必将带来公民传播权的历史回归与渐进实现,而新媒体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和逻辑影响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人和组织。

在社会变革的同时,人们对企业及其功能的认识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企业已经从单纯的经济组织转变为社会组织,不仅要实现利润,同时还要满足社会需要、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员工发展、履行社会责任,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彼得·德鲁克说过,“工商企业是社会的一种器官”。松下幸之助认为,为了促使企业能够合理经营,利益的确是不可或缺的,然而,追求利润并非最终目的,最终目的乃在于以事业提升共同生活的水准,完成这项最基本的使命,利益才能显示出它的重要性。从这个角度来看,“经营企业非私人之事,乃公众之事,企业是社会的公器”(松下幸之助语)。既然企业不是所有者的私人财产,而是社会的一分子,那么企业目的的决定依据应该是企业在社会中的使命、职责,而不仅仅是所有者的利益要求,更不是管理者、普通员工或其他某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因此,市场经济及市场营销活动的存在必然要受伦理及道德的约束。

消费者行动与责任消费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意识到自己的购买行为是一种力量,每个消费者手中的钱币其实都是自己对生活方式的一种选择,也是对企业的一张选票。基于这种观点,一种全新的消费态度与理念正在全球得到广泛推广,这就是责任消费。

随着人们财富的增加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企业的要求和选择权利以及消费者权利意识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意识到自己的购买行为是一种力量,每个人手中的钱币其实都是自己对生活方式的一种选择,也是对企业的一张选票。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使我们明白,对消费的关注、消费方式的改变、消费理念的革新可以影响甚至改变社会的生产方式,可以促进社会和环境的健康、科学、和谐发展。基于这种观点,一种全新的消费态度与理念正在全球得到广泛推广,这就是责任消费。

责任消费是一种消费心理与消费态度,也是一种新型的消费理念与形式;责任消费是人类社会美好生活的实现方式;责任消费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根本动力;责任消费不是不切实际地买高价,是健康消费的理性行为;责任消费不是虚伪的道德姿态,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功;责任消费不是绿色乌托邦,而是如购买节能灯的简单小事。消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通常说的消费多是指主体是个人的消费,对于这种新的消费形式,它的主体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责任消费,其消费主体是个人、家庭或其他以消费为目的而聚集在一起的临时性群体,比如某产品的团购群体。而广义的责任消费除上述消费主体外,还包括商业企业、政府机构、NGO组织等并非以消费为目的而进行采购的群体,他们的“责任消费”行为通常也被称为“道德采购”。

但是,不论是狭义还是广义的责任消费,其消费主体都相信他们的消费和购买行为必定会对未来社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作用。为促成积极作用的形成,他们在购买、使用、保存和弃用消费品的过程中,秉持“负责任”的态度,尽可能全方位地考虑下列因素:

(1)产品的来源和开发、生产、运输和销售等过程是否符合环保原则?

(2)产品是否会对社会稳定、长远发展带来危害?

(3)生产产品的劳动者是否获得公平合理的待遇?

(4)产品制造商是否关注消费者的权益保护?

(5)怎样使用、保存和弃用产品才不会对环境和他人带来危害和负担?

消费者选择购买或者不购买都是对生产者的一种积极的信息传递,通过这种传递,促进企业生产和提供更符合社会健康、长久发展的产品。他们的使用、保存和弃用方式也为其他消费者传递积极的信息。责任消费主体的这种消费行为一旦形成、固定并持续下来,就成了—种新型的消费形式。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在2008年对北京市民众的调查,依法纳税、确保产品质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确保员工权益和诚信经营是最受公众关注的五大企业社会责任行为。73.O%的消费者认为消费行为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密切;97.1%的受访者在日常购物或者选择服务时会在意企业的社会形象;96.6%的消费者在同等条件下倾向于选择社会形象较好的企业产品;多数消费者能够接受责任产品比一般产品的定价高出10%左右,仅有2.3%的受访者不能接受绿色、责任产品的溢价。

责任竞争力与营销伦理

责任竞争力时代体现出一种价值取向的转变,即由“为利润服务”逐渐转变为“为人服务”。这个时代要求企业除了与顾客、分销商等生意伙伴建立良好的关系外。还要顾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在科学和文明日益昌明的21世纪,企业遵守道德准则、履行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一种核心竞争力。除在生产过程中履行社会责任外,如何在营销过程中遵守商业伦理、履行社会责任已成为时代的重要命题。商业营销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经历了从以利润为核心的产品营销、以顾客为核心的市场营销和以责任为宗旨的社会营销三个阶段。这一发展

历程体现了一种价值取向的转变,即由“为利润服务”逐渐转变为“为人服务”,经济利益与道德要求日益统一,表明了商业伦理的不断进步和商业秩序的不断和谐。营销者不仅要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并由此获得利润,而且也要符合消费者自身和整个社会的长远利益。其本质就是以和谐为宗旨,处理好企业与顾客、企业与社会、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乃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注意将企业利润、消费者需要和社会利益、环境保护统一起来。

社会营销理论强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稳定而持久的关系,使交易所涉及的各方形成一种互助、互利、和谐且长久的关系。这首先要求处理好买卖双方之间的关系,在营销者与顾客、分销商和供应商之间建立长期、信任和互利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是靠高质量的产品、优良的服务、公平的价格、良好的信誉,以及加强经济的、技术的和社会的联系来实现的。其次,就是处理好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企业除与顾客、分销商等生意伙伴建立良好的关系外,还要顾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比如对国家和政府的责任、对社区的责任、对员工的责任等。再次,社会营销还着眼于处理好企业与自然的关系,与后代人的关系,承担保护环境的责任,进行绿色营销,引导绿色消费,努力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其目的是使经济发展、社会需求、环境保护相统一,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有机结合,使人与人、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和谐相处。在此社会、经济背景之下对营销伦理的研究的重要性日显突出。

利益相关方视角与营销伦理建设

在中国古代,“道”和“德”这两个概念含义比较广泛。“道”的最初含义是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则或规律,以后引申为应该遵循的原则、规律或规范等。“德”的含义偏重于主观方面,表示对“道”的认识,指一个人在处理和他人的关系时,一方面能够“以善念存诸心中,使身心互得其益”,另一方面又能够“以善德施之他人,使众人得其益”,即“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道德”二字联用,始自春秋时期,发展至今,它是指由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以善恶为标准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系的,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利益相关方与企业道德

20世纪末期,西方管理学界提出了利益相关方理论。利益相关方是指“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或受企业目标实现所影响的组织或个人”(Freeman,1984)。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必然要与社会打交道,但并不是和整个社会打交道,而是和特定的组织或者个人打交道,这些特定的组织或者个人,例如消费者、股东、员工、供应商、债权人、债务人、地区社会、政府、NG0和NPO,有可能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

例如消费者可以通过购买或者抵制购买产品来影响企业销售目标,股东可以通过投资特别是近年来盛行的社会责任投资(SRI)来影响企业股价,甚至更换企业管理层等。反过来,企业的经营也会影响这些组织和个人,例如员工可能因为企业的裁员或者扩员而面临失业或者升迁,企业所在地区也会因为企业目标的实现程度而受到或好或坏的影响。与企业之间具有直接互动关系的这些团体和个人,就是利益相关方。换言之,在社会中有一部分特定社会对象,它们是企业日常打交道的对象,和企业之间的利益息息相关,就被称之为利益相关方(见图1)。企业社会责任中的社会主要就是指利益相关方这一特定的社会对象,社会责任也就被具体化为对利益相关方的责任。因此,欧盟2003年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要对利益相关各方的影响负责任”。

伦理营销生态圈

在营销过程中遵守商业伦理、履行社会责任B成为时代的重要命题。从广义上说.营销伦理要求企业不仅对消费者负责,还要s同业者公平竞争和诚信经营.对上下游产业链负责以及倡导诚信守法的社会文化等。

根据利益相关方理论,消费者是企业最重要的外部利益相关方。因此,如何履行对消费者的责任、保持良好的营销生态是伦理营销的重要内容。生态,在生物学上原意是生物栖息的地方,也就是生物的生存环境。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也处在一定的环境中,企业也有其所处的生态环境,即企业生态。

企业生态与自然生态有着许多相同的特点,企业作为企业生态中的一个生命有机体,与生物个体存在着诸多的异同点。它们同样具有生存与发展的欲望,同样有新陈代谢,同样经历成长、发育、繁殖、衰老和死亡的生命周期过程,同样在遗传与变异、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种内和种间斗争中经受着环境的选择;有所不同的是,企业发展与其生态环境的关系有着强烈的自觉目的性,生态环境与企业间存在着相互推动与制约的强互动性。对于企业的发展应以一种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来看待,企业必须在良好的企业生态环境下才能健康、良性地发展。而道德伦理的功能意义就在于,深入到经济生活中的伦理道德就成为具有经济意义的生态因子,伦理道德是构建企业优良生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伦理营销包括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狭义的伦理营销主要指对消费者负责任的伦理营销,比如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广告宣传合规、良好的售后服务、良好的客户体验等。广义的伦理营销包括建立一个良好的营销生态圈,其中包括对消费者负责、与同业者公平竞争和诚信经营、对上下游产业链负责以及倡导诚信守法的社会文化等,如图2所示。

乳业之殇对营销伦理建设的启示

由于缺少法律和监督,在现实生活中企业的不道德营销行为却大行其道,主要有:

产品策略中,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无售后服务保证,生产过程中浪费资源、破坏环境、过度包装、恶意抢注商标;价格策略中,歧视性、掠夺性、欺诈性定价,垄断价格,倾销,价格协定;促销策略中,虚假广告、误导广告、不健康广告,操纵、强迫顾客购买,贿赂,回扣;分销策略中,不履行合同,不按期交货,不按期付款,强卖强买,互相推诿售后服务责任;营销调研中,研究者的不道德行为有泄露秘密、弄虚作假、侵犯隐私、谎言欺骗等,委托者的不道德行为有骗取构想、违背诺言、以偏代全等。

2008年9月,因三聚氰胺事件导致中国乳业全面崩溃,三鹿企业轰然倒下。此事件波及面甚广,致使消费者信心丧失,对国产乳制品更是心怀恐惧。此后,洋巨头乘机加快了在中国的战略扩张,并制造了奶制品的多轮涨价。在乳业,特别是婴幼儿奶粉几乎被洋巨头垄断的今天,中国企业却不思进取,行业充满内耗,各种不正当竞争手段甚嚣尘上,甚至借力网络黑手相互诽谤,致使乳业再伤元气。可以说,两年以来,中国乳制品行业在经历了多重生死考验之后刚刚走出阴影。

但2010年10月19日晚,网络若干论坛突然传出消息,称曾引起轩然大波的“圣元奶粉致儿童性早熟事件”是乳业巨头蒙牛及其公关公司策划出来借以

打击竞争对手。同时另一乳业巨头伊利公司也指控蒙牛对伊利旗下产品QQ星儿童奶、婴儿奶粉,进行有计划的舆论攻击。截至10月24日,“蒙牛诽谤门”案件侦破后,涉及蒙牛诽谤门的蒙牛未来星品牌经理安勇,北京博思智奇公关顾问公司郝历平、赵宁和马野4人被批捕。“蒙牛诽谤门”案的批捕机关是呼和浩特市检察院,4名嫌疑人所涉均为“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目前正在接受案件调查。企业的不道德营销再次走入公众的视野。

我国乳业之殇严重破坏了乳业的营销生态,带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

(1)市场竞争是一种规则竞争,竞争对手可以互为镜鉴。

首先,市场竞争是充分尊重规则秩序的竞争。这种竞争,显然不是绝对自由的、没有界限的,这个界限就是一定的社会规则秩序,如基本的法律规则秩序、道德规则秩序。如果不择手段地去竞争,那么,自由竞争也就不再是一种自由,而仅仅是一种无原则的恶斗了。

其次,正当合理竞争也必须是充分尊重竞争对手的竞争。一方面,竞争对手的存在,可以不断激励调动自己的竞争潜能,将自身变得更好、更强;另一方面,竞争对手也可以时刻为自己提供一种镜鉴、警醒,不断帮助自身修正失误,避免自己因为失去对手而忘乎所以、过度膨胀。所以,竞争对手不仅不应去仇恨、诋毁,反而应该充分尊重、惺惺相惜。

最后,正当合理的竞争还必须是充分尊重消费者权益的竞争。竞争的目的在于取信取悦于消费者,而正当合理的取信之道显然只能是不断提升自身的经营水平,让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比竞争对手更加质优价廉,而不是通过攻讦、诋毁竞争对手来抬高自己,否则,后果必然是既不尊重对手,又不尊重消费者。

(2)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必须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过去几十年,经济全球化在加快世界经济发展、促进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日趋严重:南北差距、贫富悬殊、失业、自然资源耗竭、生态环境恶化等严重社会问题,正引起各国的密切关注和不安。经济的发展是为了人类更美好的未来,保护环境和解决社会问题,是人类的共同目标。经验表明,企业社会责任是克服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正逐步成为全球企业界的共同行动。同时,履行社会责任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企业树立和深化社会责任意识,充分考虑发展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统筹兼顾利益相关方的期望与可持续发展要求,追求企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和谐统一,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大提升,有利于预防和控制经营风险,激发员工创造活力,促进企业全面创新,丰富企业品牌内涵,增强对投资和优秀人才的吸引力,赢得社会的信任与支持,形成企业核心竞争优势,提升企业综合价值。

(3)道德营销是责任竞争力时代企业的战略选择。

在公民社会与责任竞争力时代,企业要想基业长青必须进行道德营销。而遵纪守法则是道德营销的基础,和谐心态是道德营销的核心,国家、社会、公司、经销商和消费者皆大欢喜是道德营销的检验标准。

(作者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

(编辑:马可2008 maKe@163.com)

作者:刘光明 孙孝文

第三篇:帮中国人养牛,重振中国消费者对本土乳业的信心

“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荷兰画家凡·高这样说。

在西欧,海洋送来暖风吹拂牧草,郁金香微微低头,牧场里奶牛悠然散步。或许凡·高当年就沉醉在荷兰的乡间美景。

在荷兰,奶农把奶牛看做是自己的孩子,给每一头奶牛起个好听的名字,给每头牛一个独一无二的身份代码。春夏秋冬,与奶牛相伴,甚至当奶牛老了,它也同样是宠物。

照顾好奶牛,要如同奶牛一样思考。

荷兰的奶农说,这样才能获得一杯纯净的牛奶。

相隔8000公里的东方,一杯牛奶,正是当下不少中国人心中的一个结:在中国如何养好一头奶牛,挤出一杯高质量的牛奶。

57岁的荷兰人鲁乐夫正是中荷共同挤出这一杯牛奶的见证者和推动者。

年幼之时他在荷兰牧场长大,帮奶农割过草、挤过奶。时隔多年后,他撬动资源在中国教中国人怎么养奶牛。

因为,“没有农民就没有食物,没有食物就没有未来。”

他是荷兰皇家菲仕兰公司的CEO。2年前,他作为主要发起人亲自推动成立中荷的公益性组织——中荷奶业发展中心。

中国正在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刚刚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最近荷兰国王访华,国家主席习近平也提出中荷双方可以在农牧业等领域广泛深入开展合作。中荷农牧业合作继续升温。鲁乐夫相信,中荷携手合作未来将培养出越来越多新型职业农民。

A 小培训里的大改变

国王为中荷乳业合作点赞

一头微卷银发,高鼻梁,说话温和,有问必答,鲁乐夫给人感觉很坦诚、和善。他很爱笑,与你握手的时候,还能用中文问候“你好”以及致意“谢谢”。

身材高大的他身穿黑色的西装,领口别着一枚徽章,上面是荷兰和中国的国旗。

2年来,与中国的奶业合作,是他投入最多时间的事务之一。

与中国打交道20年,他到过中国大大小小的牧场。在北京郊外的顺义有一个牧场,他最为熟悉。因为这是中荷奶业发展中心的示范牧场。

今年10月25日,荷兰国王威廉·亚历山大(Willem-Alexander)和王后马克西玛(Máxima)访华到京第一天,鲁乐夫就陪同他们,进了这家牧场的牛舍。

泌乳牛舍里近200头奶牛低头吃着青贮,鲁乐夫给国王和王后讲解,国王和王后兴致很高,与培训师和学员互动,笑声不断。

牛栏之中,荷兰教授Joep Driessen在现场授课教中国奶农怎么养牛。国王和王后兴致盎然,拿起培训本,看看这个荷兰老师怎么教中国学生对一头奶牛“望闻问切”。在这个牛舍旁边,荷兰国王和王后还见证了两家中国乳企加入中荷奶业发展中心。

“国王和王后他们在牧场考察非常愉快。”鲁乐夫说,国王和王后看到了中荷乳业开展多方面合作,他们对于取得的进展也是非常认可。

据说,荷兰国王对这间中国牛舍印象不错,赞其是自己见过最好的牧场之一。

教中国人望闻问切养奶牛

中国牛舍里,荷兰教授在教中国学员养牛。

这是2年来中荷乳业合作的一个经典的缩影。也是鲁乐夫2年来力推的一个方向。

2013年11月,由中国农业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和荷兰皇家菲仕兰公司共同发起的中荷奶业发展中心正式成立。鲁乐夫就是主要发起人之一。2014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到荷兰访问就了解和关注了皇家菲仕兰公司的牧场及全产业链管理情况。

鲁乐夫是土生土长的荷兰人。他有很多家人在荷兰从事农业。他的几个叔叔都在牧场工作。他父亲曾是一家乳企的经理。“小时候放暑假,我会在牧场里帮忙,看看技术人员是怎么给牛喂食、挤奶。”年幼的他在牧场里还帮奶农割过草、挤过奶以及给奶牛准备冬天的储备粮。

“也是那个时候,我了解到与动物亲近的重要性:只有对它们用心,它们才能产出更高质量的牛奶。”

多年后,鲁乐夫依托中荷奶业发展中心,把140多年的荷兰“用心”养牛经验直接带到了中国的牛舍之中。

在北京顺义这个牧场牛舍里,荷兰教授Joep Driessen摸着奶牛尾巴前的一处突出的骨头对6名中国学员进行指导。

“摸一摸牛的坐骨。”教授用自己的手背、脸蛋和肚皮做了比喻。

如果捏起来的肉如同人的手背一样瘦,只有2分,太瘦了。如果像脸蛋一样,有3分,适中。如果像肚皮一样4分,胖了。

学员中有中国奶牛技术员、管理人员和在读博士等。中国农业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业博士吴兆海在现场听了就“秒懂”。此前他在学校学习理论,这种实操训练对他来说很管用。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Joep Driessen教授就创立了奶牛信号学,开始为欧洲国家提供关于奶牛健康、繁殖、疾病防治等牧场管理方面的专业咨询和技术服务了。

如今,他来到了中国。中荷乳业发展中心正是这一座桥梁。

戒掉主人病

在鲁乐夫等人的推动下,2年来中荷乳业之间的合作日趋深入。

“有100多名中方的专家和从业人员去到荷兰实地考察,学习荷兰的好的经验和技术,同时在位于中国的荷兰乳业技术中心的示范牧场,也请到了荷兰专家对400多名中国奶业从业人员进行培训。”鲁乐夫说。

中荷乳业发展中心在4方面的合作收获颇丰。

首先,开展中国奶业问题的科研项目;其次选派研究生到荷兰读博深造以及老师去荷兰瓦赫宁根大学交流;三是国内规模牧场的培训;四是组织奶业各方人士去荷兰进行实地考察。

荷兰的奶业模式与中国的奶业模式有非常大的差别。

中国奶业更像美国,是大型牧场养殖大规模奶牛,有的牧场养殖多达上万头奶牛。而荷兰奶业链上大部分关联企业属于合作社组织,为牧场主所有。牧场一般由奶农世代相传,牧场养殖的奶牛一般有100多头,机械化程度很高,比如在挤奶、精饲料投喂、清洁等方面都是用机器人。

因此,作为软实力,培训如何养奶牛正好是双方供需的结合点之一。

上文提到的奶牛信号学培训,Joep Driessen在中国培训了数十名奶农、技术人员等,培训的学员中已获证的培训师达到20-30名。中国的学员接受他的培训不需要缴费,免费学习。若在荷兰,听他1天课,每人需要缴费1645元人民币。这些培训费用都由中荷奶业发展中心付费,学员培训期间吃住都是免费的。

目前的培训主要是“培训培训师”。也就是说,荷兰教授培训这些中国的“老师”,回到各自的区域后,又教会更多的奶农。

申先生就是中国一家饲料企业的区域经理。今年他来接受中荷奶业发展中心的培训。“在牧场常年工作,就会有‘主人病’,每天都一样,很容易忽略奶牛的状况。”

中国的一些奶农像养猪一样养奶牛。申先生回到新疆后,用教授教的方法在当地教奶农如何养牛,用奶牛的眼光去发现问题。现在他在区域内非常受欢迎,奶农都想请他讲课。

B 中荷结合重塑信心

信心重塑最为关键

培训更多的是技术层面的潜移默化改变。

“信心”是鲁乐夫谈到最多的一个词。

他觉得中荷乳业合作的基础就是重塑消费者的信心。

调查机构尼尔森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规模达到600亿元,国产厂商只占46%。相比之下,2008年之前,进口奶粉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仅为30%左右。

“这实际上是很明显的倒退。”

信心的源头就是好的奶牛,出产好的牛奶。

不单是在牧场近距离观察用心养殖奶牛,小时候在荷兰,鲁乐夫也到父亲的公司里帮忙,了解乳企的工厂如何运作,看着牛奶如何一步步变成奶酪。“这其中,源头的牛奶品质非常重要。”鲁乐夫深深明白,这也说明,形成一整个完整的产业链有多么重要。

鲁乐夫的大学专业是化学,大学毕业以后,他入职的第一家公司是联合利华。他还曾在美国哈佛大学和其他多所知名大学就读研究生课程。当鲁乐夫还在联合利华工作的时候就注意到中国市场了。

1995年,鲁乐夫第一次来到了中国。“当时到了上海,我站在外滩的时候向浦东望,只能看到孤零零的东方明珠电视塔,以及黄浦江上的一些小摆渡船。现在这些小船都不在了。取而代之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

与中国乳企共建奶粉品牌

没有想到,时隔多年后,他从旁观中国到深入其中。

2004年,鲁乐夫觉得应该“做一些能够充分施展自己天赋的事”。他加盟了皇家菲仕兰公司。成为执行董事会成员之前,他还担任过菲仕兰DOMO公司的董事总经理,主要负责婴幼儿营养品和相关配料的生产。

2008年,中国乳业遭受了三聚氰胺的重创后,中国奶业快速发展的势头停止,近几年来,中国奶牛养殖业进入了低速发展时期。

对于牛奶品质的管理正是中国人最担忧的事情。

从香港奶粉的抢购、到洋奶粉的份额提升等等都在诉说这种担忧。

鲁乐夫希望改变这一现状。

危机与机遇共存。

他明白,“把知识和经验带到中国来,帮助中国同行去改进、提升品质和安全。消费者的信心才能得到重建,整个乳业,不光中国乳业,荷兰乳业也会从中得益。”

为此,他成为了中荷奶业发展中心的主要发起人。近几年,鲁乐夫经常往中国跑。2012、2013年先后多次到中国了解市场情况,有段时间每个月都来中国。还曾经主导制定该公司Route2020框架下的中国战略计划。他首次提出要在中国聘用本土高级职业经理人。2015年6月1日,他成为了皇家菲仕兰公司的首席执行官。

“我感受到了中国发生的巨大快速的变化,而且这种势头还将持续。”鲁乐夫说,对于一个企业或者商人来说,想要成功就必须与中国打交道。

鲁乐夫很乐观。在荷兰人均年牛奶的消费是350升,但在中国这个数字只有25升。

爱运动的鲁乐夫非常喜欢长跑,爱跑马拉松。重塑信心与跑马拉松一样,鲁乐夫也明白,重振中国消费者对本土乳业的信心,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当然前提是,要提高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等这些产品的品质。“例如菲仕兰与辉山的合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希望能重建消费者的信心。”

2014年10月,荷兰皇家菲仕兰公司与中国辉山乳业宣布设立合营企业,在中国本土生产、推广和销售婴幼儿配方奶粉,双方各占有合营企业50%的股份。

他是3个孩子的父亲。他非常明白,孩子的健康与安全不容有失。

C 未来要建立统一标准

荷兰 若检出抗生素 奶农赔一车的钱

走过中国大大小小的牧场,鲁乐夫还注意到一个现象。

“中国的牧场水准参差不齐,目前中国迫切需要的是对奶业制定一个统一的行业标准。”

在荷兰,奶牛管理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数据收集和分析。挤奶器会自动把每头奶牛的挤奶数据记录在电脑里。奶农每天上午或者晚上看数据,掌握每头奶牛的动态。

荷兰皇家菲仕兰公司每隔3天来牧场收1次牛奶。从存储罐中抽取牛奶之前必须进行抗生素残留快速检测,然后用带GPS芯片的小瓶采集牛奶样本,送第三方检测公司Olip做牛奶成分和安全性检测。奶罐车到菲仕兰的工厂后,还必须接受对牛奶的各项测试,确认达标后才被接收。

如果含抗生素的牛奶混入存储罐没有被发现,被菲仕兰奶罐车拉走的话,这个牧场就必须赔偿一整车牛奶的费用。鲁乐夫介绍,现在荷兰抗生素检测已经普及,每批牛奶都要做抗生素检测。

现在在中荷奶业发展中心的示范牧场的牛舍中,所有人都注意到,每一头奶牛的耳朵上都有一个黄色的耳标。这是一个电子耳标,机器扫一扫就知道这一头奶牛的所有信息,脖子上还有计步器。这些在荷兰牧场也是相似的。

有140多年养牛历史的荷兰经验悄然在中国生根发芽。

盼建立第三方检测中心

由于两国的乳业模式之间差距很大,目前中国还存在大量的小牧场,不同牧场产出的牛奶品质相差很大。鲁乐夫强调,菲仕兰所做的并不是要把荷兰的养殖方式强加到中国来,而是一种经验交流和分享。

“在荷兰我们花了140多年的时间来建立这套经验和标准,我觉得中国应该不需要同样长的时间就可以达到同等水平了。”鲁乐夫认为,通过直接学习借鉴荷兰的经验,不需要再重新探路,中国的奶农可以加快脚步赶上荷兰的标准。他也在通过中荷奶业发展中心努力推动这一点。

“在中国,在乳企等公司层面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同时还需要从更上层建立一个良好的机制,比如由政府或者其他的独立的第三方机构给农场提供检测服务。”

鲁乐夫说的这点正是中国乳企的痛点。

中荷奶业发展中心在顺义的示范牧场正是中国中地乳业控股有限公司的一间农场。中地公司董事长张建设曾多次到荷兰考察。目前,中国奶企有自己的检测中心,但是作为养殖企业,他的牛奶提供给大奶企,张建设就特别希望中国也能学习荷兰建立第三方检测中心。

同时,张建设发现荷兰的育种非常先进。如果荷兰的育种能够通过中荷奶业发展中心这一公益平台得以推广,中国的奶业势必受益匪浅。

现在中荷奶业发展中心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

10月25日在荷兰国王和王后参观示范牧场时,全国知名乳企伊利和辉山也在会上宣布了加入中荷奶业发展中心的意向。

也是在这一天,培训结束之时,荷兰教授Joep Driessen问起大家的收获。

“我明白了自然的力量!”来自中鼎牧业的学员孔庆斌在回应教授自己所学时俏皮回答,Joep Driessen笑起来说,“说得好!自然的力量就像母亲照料自己的孩子一样,安顿好它的三餐,在它生病的时候给予照料。”

在牛栏外观看培训的鲁乐夫很高兴,他注意到,学员有很多年轻人。这让他很高兴。鲁乐夫说,必须要让农业成为一个吸引人的有魅力的职业,这样来吸纳更多年轻人的加入。

“没有农民就没有食物,没有食物就没有未来。”

作者:薛冰妮 卫佳铭 管志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护理专业学术论文下一篇:自考法律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