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人才探索——以廊坊职业技术学院民族技艺专业(风筝方向)为例

2023-02-06

2015年10月19日, 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有关要求, 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印发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2015-2018年) 》的通知, 河北省教育厅对“创新计划”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廊坊职业技术学院也开始了建设“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 (200所左右) ”的积极筹备之中, 并且承接了多项任务和特色项目, 其中“XM-20建设一批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 (100个左右) ”和“XM-17与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合作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 (100个左右) ”努力探索与廊坊市第什里村合作事宜, 向河北省教育厅申办了“民族传统技艺 (风筝方向) ”高职专业, 并获得了审批。

风筝起源历史悠久, 说法众多, 有“通幽说”, 在清明节给逝去的亲人传达思念, 放飞的风筝割断线, 等它消失在远方等于我们给死去的亲人带去了祝福;还有“斗笠说”, 古代有位农夫, 耕作时狂风将斗笠给刮跑了, 他拼命的去追, 最后只是抓到了帽带, 而斗笠还在天上, 据此制作风筝。凡此种种, 风筝起源于中国已被世界公认, “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是来自中国的风筝”,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编入到《中国科学技术史》。

自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设立《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以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广泛关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更是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然而, 传统技艺作为其中重要门类, 在社会急剧转型, 经济飞跃发展的今天, 这些历史的、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被遗忘、被抛弃的危机。民族传统手工技艺是各民族在自身历史长河中积淀的优秀文化结晶, 随着2006年“潍坊风筝”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 关于风筝技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廊坊第什里是中国宫廷风筝的发源地、传承地, 生产地, 有着200多种宫廷风筝画谱和几十种风筝口诀, 70多种扎糊诀。第什里风筝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 是河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调河头乡被誉为“河北省风筝之乡”, 有刘平、赵艳强等多位省市级非物质文化 (风筝) 传承人, 他们积极探索, 四处求艺, 特别是结合京派曹氏、哈氏风筝和天津魏记风筝的长处, 对风筝从扎、糊、绘、放四艺进行改良, 精心制作出“沙燕家族”, 受到了业内和市场的积极好评。

面对我市第什里风筝产业富民, 方兴未艾, 廊坊职业技术学院承接了“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示范点”建设, 申报开设民族传统技艺专业 (风筝方向) , 这不仅能继续促进当地经济持续发展, 传承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风筝技艺) , 还能填补我市民族传统技艺职业教育的空白, 而且能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 拓宽就业空间, 满足地方需要, 还可以为发达地区输送传统手工技艺人才。

培养人才, 方案是纲, 纲举才能目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 更是安排教学内容、保证和监督教学运行、检验评价人才满意度的基石。因此, 对于“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项目, 廊坊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民族传统技艺 (风筝方向) ”就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选取、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等等方面均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积极的尝试。

一、人才培养目标

基于教育部和省厅以及学院申报民族传统技艺 (风筝方向) 的目的, 保护民族文化项目——力求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什里风筝”制作技艺传承并且发扬光大,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 牢固掌握传统技艺 (风筝制作) 等相应职业岗位 (群) 所需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 并具有较强综合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培养宗旨是从基本的文化修养, 结合现代设计理念, 讲练结合进行传统技艺传承。具体来说, 既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积淀, 还要让他们学习现代设计理念, 平面设计、基础图案等课程, 同时还要重点学习第什里风筝制作“扎、糊、绘、放”四大工序, 并辅以大量的实践训练,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既传承民族文化遗产, 又能够有创新甚至创造的可能。既能够让学生掌握制作传统风筝的技能, 又具备现代时尚意识为将来学生拓宽就业面、有更好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设置

鉴于教育部2015首次允许高职院校申办“民族传统技艺”专业, 结合“创新计划”全国百家职业院校同时建设“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 廊坊职业技术学院针对民族传统技艺 (风筝方向) 的专业课程设置, 在全国尚属首例, 可借鉴的几乎没有。

学院精心调研在走访了京、津、潍坊、南通风筝流派大师, 特别是潍坊传统风筝传承刘志江大师之后, 确定了以《中外美术史》、《基础图案》、《风筝发展史论》、《国画工笔基础》、《风筝制作——扎》、《风筝制作——糊》为专业基础课, 《中国古典美学》、《国画技法》、《风筝制作——绘》、《风筝制作——放》为专业核心课程的基本设置结构。中华传统文化、国画、水彩等等进行文化修养的提升, 三大构成、现代设计理念课程提高色彩感觉、造型能力、创意培养, 风筝制作强化实训, 对不同种类风筝、各大流派代表性风筝的构造、特点进行实际制作, 加强对于风筝四艺的体会和感悟。同时, 我们还准备开设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等电商课程, 让同学们不但能做传统精工风筝, 还能将自己制作的作品销售出去, 让作品直接转化为商品, 实现学生向未来就业甚至创业的直接跨越。

三、教材选取

风筝在我国发源, 进而享誉全球, 国内外有不少关于风筝历史、风筝文化, 甚至风筝制作的书籍, 但是几乎见不到系统的介绍风筝制作技艺的教程式书籍。一方面是中国传统手工技艺口口相传、师徒传承有关, 另一方面也有风筝历来就被看作是一个“玩具”难登大雅的原因。

因此, 不管是各大出版社, 还是高校, 包括传统风筝技艺大师, 对如何系统、全面的对风筝技艺进行传授的书籍几乎没有编写。为此, 廊坊职业技术学院采用教师进入传承人家里、工作室中进行一对一请教的方式, 在学习制作技艺的同时, 采用录音、录像的方式记录大师制作的全部过程, 每晚回家整理并写成书稿, 作为学生学习的校本教材。鉴于目前, 专业还没有正式招生, 此项工作正在积极进行中。

四、实践教学保障

廊坊职业技术学院承接的“XM-17与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合作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 (100个左右) ”特色项目, 为实践教学提供了很好的保障作用。

学院建设“风筝技能大师工作室”聘请国内各大流派风筝技艺大师来廊授课, 传承自己的技艺。不得不说, 这些风筝制作艺人们, 有的已近耄耋之年, 但仍然精神抖擞, 对学院的邀请都欣然接受。学院每学期定期聘请两次省外风筝技艺大师或传承人来学院集中授课, 将不同地域的特殊风筝制作技艺传承给学生。

五、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是传统技艺的体现, 更是老一辈匠人代代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民族技艺进高校, 特别是职业院校今天是一个创举, 但是开创性的东西到底价值几何, 还要看培养的人才是否能够得到持续性发展。

国家保护非遗, 并不单纯的是固守传统技艺, 更多的是让民族技艺得以创新, 发扬光大, 培养传承人, 培养合格乃至优秀的具备传统技艺的大学生并不是最终目的。大学生终将毕业, 他们大学期间学到的技能能否在市场中得到接受与认可才是关键, 如果仍像多数非遗项目一样受到国家、政府的保护, 经不起市场的考验, 证明此项教育就是不成功的, 至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职业院校, 特别是高职院校肩负着适应社会发展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历史使命, 在人才、学科、科研等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 特别是在国家深化供给侧改革之年, 如何从大学生人才培养的角度进行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探索, 在高等教育本身来说责无旁贷。相信广大职业院校都能够在“创新计划”中起到更加积极的, 更加有益的作用。

摘要:2016年, 廊坊职业技术学院与具有多位省级传承人 (风筝类) 的第什里村合作, 共同探索培养高职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人才, 针对风筝技艺传承与创新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为广大职业院校在抢救濒危非遗项目, 培养传承性人才, 建设“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项目进行了切实可行的探索。

关键词:高职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

参考文献

[1] 孙亿文.“非遗”视域下的民间美术传承与当代大学生素质研究[J].学术论坛, 2012 (7) :52+62.

[2] 王彦懿.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耦合模式研究[J].今日中国论坛, 2013 (11) :89-94+96.

[3] 靖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传承与保护[J].河北学刊, 2009 (7) :230-23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让学生爱上身边的数学——湿地文化与课堂教学研究初探下一篇:浅谈化工企业班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