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心理健康分析论文

2022-04-15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高校教师心理健康分析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文章从民办高校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角色的特殊性、心理学、制度学、激励机制、管理学和经济学七个角度分析了影响民办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提出了促进民办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对策。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分析论文 篇1:

地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与职业道德状况及对策分析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地方高校已成为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时期改革的主战场。但地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普遍、水平偏低、群体内部有一定差异;职业道德主流态势良好,但在认知、感情、行为父母存在一定问题。本文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了综合治理和系统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地方高校 教师 心理健康 职业道德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地方高校已成为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时期改革的主战场。为了提高地方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与职业道德素质,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山西省地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与职业道德教育研究”课题组于2007年9月至11月期间,对运城学院、长治学院、晋中学院和大同大学的教师各抽取70个样本,共选取了280个样本作为本次调查的对象,采取问卷调查及访谈形式对其心理健康及职业道德状况进行了调查。实际发放问卷280份,收回270份,有效问卷222份,有效回收率79.3%。(心理测验部分有效问卷217份,回收率为77.5%。)对有效问卷数据用excel录入,用SPSS12.0统计软件处理,采用T检验和多方差(LSD)分析。

1 地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

所谓心理健康是相对于生理健康而言的健康内容之一,包括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等范畴。一般来说,心理健康是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具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无心理疾病;其二是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态,顺应环境并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1]P342。本课题选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 list 90,简称SLC-90)作为测量工具,结果发现:

1.1 地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较差

在被调查的217名地方高校教师中,心理问题的总检出率高达40.09%,高出国内普通人群20.09个百分点。在测验所包含的10个因子中,检出率最高的是强迫症状,为30.41%,其余依次为人际关系敏感25.80%,敌对18.89%,其它17.05%,抑郁16.59%,焦虑和精神病性分别为13.82%,躯体化11.06%,偏执和恐怖症状各占10.14%。这表明最主要问题是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

1.2 地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偏低

地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与全国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显示,除在偏执因子的得分上低于全国常模外,在SCL-90的测验总分以及其余各因子的得分上都高于全国综合常模。这表明,被调查的217名地方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偏低,低于国内综合常模水平。

1.3 地方高校教师群体内部的心理健康有异

不同性别的地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比较显示,男女教师在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男教师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36.84%,女教师的检出率为42.62%。但从症状程度看,有中度以上心理障碍者,男教师则高达8.42%,男教师高女教师3.5个百分点。这说明,女教师患心理障碍的人数多于男教师,而患中度以上心理障碍者,男教师的人数多于女教师。

不同年龄段的地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比较显示,心理问题检出率最高的是50岁以上年龄组的教师,高达75%,其次是40-50岁年龄组的教师,为43.24%,再次是30岁以下年龄组的教师,为40.68%,最低的是30-40岁年龄组的教师,为34.48%。

不同学位的地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比较显示,心理问题检出率最高的是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为66.67%,其次是有学士学位的教师,为40.91%,最低的是有硕士学位的教师,为35%。

不同职称的地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比较显示,正高职称的教师心理问题检出率最高,为66.67%,其次是有副高职称的教师,为43.24%,再次是有初级职称的教师,为34.69%,最低的是有中级职称的教师,为28.77%。

2 地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状况

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是基于对教育劳动的客观必然性正确认识之上的主观能动性,主要由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作风和职业荣誉等因素构成。本课题自制《教师职业道德状况问卷》,调查结果发现:

2.1 地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主流态势良好

首先,热爱教育事业,有较强的职业荣誉感。94.6%的教师同意“热爱教育事业是师德的基本要求”,86.9%的教师认为“高校教师是受人尊敬的职业”,94.6%的教师认为“高校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62.2%的教师反对“高校教师上好课就行,管理是辅导员的事”,56.8%的教师反对“没有必要对大学生严格要求”,75.2%的教师反对“我讨厌学生经常向我提问或给我制造麻烦”,56.8%的教师反对“学生逃课与教师无关”。

其次,注重师表形象,有较强的职业尊严感。86.9%的教师认为“高校教师是学生和公民的道德楷模”,84.7%的教师认为“身教重于言教”,91.9%的教师同意“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74.3%的教师反对“为了评职称,抄袭他人作品可以原谅”,67.6%的教师认为“高校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良心”。

再次,重视师德构建,有较强的职业纪律观念。78.8%的教师同意“教师德才兼备才能赢得学生尊重”,86.5%的教师认为“应对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大力表扬”,75.2%的教师认为“师德应该成为晋升职称职务的一个条件”,77.9%的教师赞成“高校应建立师德水平评价体系”,79.3%的教师反对“高校教师专业过硬就行,师德无所谓”,64.9%的教师反对“师德很空洞,不实用”,76.6%的教师反对“上课接打手机很平常”,90.5%的教师认为“守时是良好师德的基本体现”。

最后,关注思想政治,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88.7%的教师认为“高校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73.0%的教师认为“高校教师应该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2.2 地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着一定问题

首先,认知模糊,态度模棱。33.3%的教师不清楚“如果重新选择职业,不会选择高校教师”,23.9%的教师不清楚“高校教师应该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27.5%的教师不清楚“高校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良心”,20.7%的教师不清楚“高校教师是学生和公民的道德楷模”,8.6%的教师不清楚“守时是良好师德的基本体现”。

其次,重才轻德,忽视影响。13.1%的教师认可“高校教师专业过硬就行,师德无所谓”,7.7%的教师反对“教师德才兼备才能赢得学生尊重”,甚至有73.0%的教师认为“高校教师待遇固定,干好干坏无所谓”,具有“按酬付劳”的倾向。

再次,爱心不足,规避责任。12.2%的教师同意“我讨厌学生经常向我提问或给我制造麻烦”,28.4%的教师认为“没有必要对大学生严格要求”,23.4的教师认为“学生逃课与教师无关”,19.8%的教师认为“高校教师上好课就行,管理是辅导员的事”。

最后,行为自由,漠视规范。10.8%的教师认为“上课接打手机很平常”,39.6%的教师同意“有些教师在课堂很随意,经常发牢骚”。

3 综合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

任何问题的存在都是有原因的,溯因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首先,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可归纳为:(1)社会期望过高,角色要求完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传统教师定位,以及“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职业理想等激励着教师追求完善、忘我无私、为人师表,同时也促使教师在职业及社会生活中,追求完美,求全责备。(2)生活过分单调,人际关系狭窄。教师职业的个体性、独立性和分散性使得地方高校教师的生活及工作环境相对独立封闭。许多教师奔波于学校——家庭之间,所交际主要对象是家人、学生、同事,由此造成教师在社会人际交往中出现障碍,性格忧郁、孤僻。(3)工作负担繁重,心理压力过大。许多地方高校教师同期带多门课程,周工作量达20学时以上;科研、发表论文的艰难,知识更新的迅速,社会竞争的激烈及不甘落后的自尊心,致使地方高校教师患有比一般人更多的心理障碍。(4)调控能力不足,社会干预缺乏。缺乏正确的心理调节手段,是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教师心理教育的短路、服务机构的缺乏、社会关爱的缺失,加上自我调控能力的不足,使得教师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调整与治疗,从而使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因此出现偏差。

其次,职业道德问题的存在,既具有一般原因,也具有个体因素。一般原因,诸如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的影响,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作用,以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及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等。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以下因素也影响着职业道德水平,如68.9%的教师认为“工资、福利直接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59.9%的教师认为“学校整体办学水平严重影响师德”;74.8%的教师认为“校园文化影响师德建设”;71.6%的教师认为“有些师德问题源于心理问题”;77.0%的教师认为“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在于个人修养”。职业待遇、工作环境、校园文化、个人修养、职业道德教育及心理健康状况等交互作用,综合影响着地方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

4 地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与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从地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与职业道德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提供建设性对策及建议如下:

4.1 加强教育,提高认知水平

教育是提高素质的基础,要紧紧抓住教师心理健康与职业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社会各方面的努力,普及心理健康与职业道德教育特别是综合性继续教育(79.7%的教师认为“有必要对高校教师进行心理和职业道德综合教育”),提高心理健康与职业道德的认知水平。

4.2 强化实践,提高行为效果

素质建设是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以活动为载体,吸引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是加强教师心理健康与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坚持在活动中突出健康与高尚的精神内涵,强化健康意识和道德要求,使人们在活动中得到释放、陶冶和升华,提高行为效果。

4.3 营造氛围,激发精神意志

氛围对人们的心理和精神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渗透力和影响力。大学不仅是研究和传授科学文化的殿堂,而且是教学相长的育人的世界,校园文化建设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事业为重的原则,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以塑造师生健康心灵和高尚精神,追求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4.4 严明制度,提供有效保障

文明的制度对人们的心理及思想具有积极的引导、支持和保障作用。大学不仅是研究制度的场所,而且是文明制度的积极执行者。各项政策的制定,不仅要符合社会的需要,更要体现人文精神,要把思想引导与利益调节、规章要求与客观情况、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统一起来。

4.5 加强修养,提升个性品质

高校教师不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播者,更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只有加强自我修养,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培育坚强的意志力和崇高的理想,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过有独立性、创造性及顶峰体验的职业生活,才能实现教书育人的职业理想。勤学、内省、积善、慎独、守志不仅是正确的修养方法,而且是教师的基本功。

4.6 提高待遇,提高生活水平

地方高校教师默默无闻的战斗在高教的前沿阵地,但其工作和生活的环境、条件和待遇却远远落后于部属院校的同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地方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与职业道德水平。因此,应提高待遇,提高生活水平,以促进心理健康与职业道德建设。

总之,地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与职业道德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必须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把提倡与反对、引导与约束结合起来,通过严格科学的管理,培养文明行为,抵制消极现象,促进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社会风气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第342页.

[2] 徐立新.关注教师心理健康,提高教师心理素质[J].余姚教育研究,2000(4).

[3]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1.

作者:孔令慧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分析论文 篇2:

民办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文章从民办高校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角色的特殊性、心理学、制度学、激励机制、管理学和经济学七个角度分析了影响民办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提出了促进民办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民办高校 心理健康 影响因素

[作者简介]周莹莹(1976- ),女,安徽淮北人,大红鹰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政教育和创新教育研究;林长兴(1963- ),男,大红鹰学院高级讲师,主要从事思政研究。(浙江宁波315175)

[课题项目]本文系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高职生德育工作隐性化策略:‘一体两翼’模式的探索与研究”(项目编号:07B119-G)和浙江省教育厅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信息时代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方式变革研究”(项目编号:SC1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目前,许多民办高校发展到一定规模,逐步进入规范管理、注重质量稳定发展的重要阶段,稳定发展的基本要素是师资队伍的稳定和师资水平的提高,当前教师心理缺乏稳定性且流失严重是许多民办高校面临的共同问题。

一、民办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

高校教师在教学、科研等双重压力下“超负荷”运转情况比较严重。据《广东省高校教师健康状况调查分析报告》显示:70%的高校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约有1/3处于重度亚健康状态。虽然女教工健康状况好于男教工,但女教工重度亚健康发生率更高。

张桂华在2003年12月至2004年6月期间使用国际公认的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采取随机抽样问卷测试与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哈尔滨市高等学校的教师进行抽样检测,统计发现:躯体化(指心理冲突通过躯体反应表现出来)、强迫症、焦虑和不安是当前高校教师群体中最主要的心理健康障碍。在英年早逝的教师中,78.1%生前曾有比较明显的心理疾患。

有研究表明,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面临五大类心理问题,按等级分排列分别为职业适应、人际关系、情绪、人格和个人感情,而有关职业适应和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占有的比例相当惊人,分别达到47%和37.5%。特别是高校青年教师的社会适应不良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田淑梅、裘杰的研究也表明,高校教师心理不健康主要表现在:高校教师躯体化症状、高校教师的人际关系问题和高校教师心理枯竭的问题。

可见,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越来越多的教师遭受着心理困扰,并已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职业行力和职业体验。而民办高校教师除以上压力外还有由于特定雇佣关系造成的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对学校的不信任感等所造成的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的缺失。民办高校教师面临一种尴尬的角色冲突。民办高校教师的心理问题更多的是一种成就感和期望值的冲突,一方面民办高校教育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甚至高于普通高校教师,因为民办高校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同时,社会地位和收入待遇却跟不上普通高校教师的平均水平,付出和回报很难相一致,导致许多民办高校教师成就感的缺失和对自身价值的怀疑。

据调查,很多教师在工作中不像刚参加工作那样热心和投入,总是很被动地完成自己分内的工作,有时也会出现不再关注工作质量、工作的价值与意义的情况,认为自己所有的情绪资源都已经耗尽,感觉工作特别累,压力特别大,对工作缺乏冲劲和动力,在工作中会有挫折感、紧张感,甚至出现害怕工作的情况等,民办高校教师的心理状况亟待关注。

二、民办高校教师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心理压力是个体对于扰乱其平衡状态的刺激事件所表现出的反应状态。过重或持续时间过长的心理压力会损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导致民办高校教师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如下:

1.从民办高校教师职业的角度来说。民办高校教师所从事的劳动是极为复杂的脑力劳动,其劳动过程中的智力化程度较高。民办高校教师大多需要同时在教育教学、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等领域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高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场所,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可见,民办高校教师的职业是一个具有创造性、复杂性和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的一个智能型、精神型职业,又是一个容易形成职业倦怠的职业。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民办高校教师心理常常处于超负荷状态。

2.从民办高校教师角色的角度来说。民办高校教师扮演的是为人师表的角色,社会对民办高校教师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这种职业压力反映在传统观念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上。传统观念认为,教师应该“重义轻利、安贫乐道、无私奉献”,但是随着社会各行各业收入差距的增大,教师的工资待遇、社会地位偏低的问题日益突出,付出与收获的强烈反差致使教师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加。

3.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论及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时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与需要的满足程度有关,需要的满足程度越高,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而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安全感和归属感的满足又是实现自尊、自我实现高层次需求的基础。但是,目前民办高校教师中普遍存在着缺乏安全感、归属感和成就感的问题,这种安全感、归属感和成就感的缺失,造成民办高校教师巨大的心理压力,并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发展。

4.从制度学的角度来说。制度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行为规范,它调节着社会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制度是社会达成的共识,是每一个成员都必须遵守和服从的,它一经确立,就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不变。民办高校发展的十多年来,各种制度也相应建立,但是,民办高校的各种制度存在一个共性问题就是变更性太强。频繁的制度变更,导致了民办高校教师的无适应性和疲于应付,加重了民办高校教师的心理负担。

5.从激励机制来说。激励机制是动力机制。奖励和惩罚都是激励的手段。激励机制的扭曲是造成民办高校教师产生心理压力的原因之一。一方面,民办高校要求教师只讲奉献,不讲报酬。民办高校教师承担了大量的教学、学生管理和行政工作,付出了大量心血,但回报却很少。另一方面,民办高校也有相应的考评机制,但考评过程往往是黑箱操作,缺乏透明性和公平性,奖励也往往被固定的少数人垄断。这种付出与回报的不平衡、奖励与惩罚的不对等,导致民办高校教师心理的不平衡,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6.从管理学角度来说。管理的最高境界应该是,通过一定的机制、制度和有效的管理手段让每个人觉得他是企业的重要一员。民办高校的管理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管得过严,管得过死,缺乏人性化取向。忽视人有感情,需要满足;人有思想,需要发挥;人有意志,需要表达,进而成为造成民办高校教师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

7.从经济学角度来说。一个学校就是一个团队,团队的发展离不开团队精神,团队精神并不回避利益激励,利益驱动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原则,要紧紧与效益、贡献、利润率挂钩,还要考虑不同岗位的难易程度。民办高校过度强调集体主义的无私奉献,忽视对教师进行利益驱动,而民办高校教师面对的经济压力,也成为造成民办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重要原因。

三、促进民办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与建议

民办高校教师心理压力过大,心理缺乏稳定性,造成的最大后果就是民办高校人才流失严重。为改变此种状况,提出以下建议:

1.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民办高校要为教师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创设宽松和愉快的工作环境。学校要针对教师的心理特征,把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渗透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中,建立相互理解、信任、和谐、催人奋进的工作氛围。学校管理层更要切实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加强与教师的心理沟通,了解教师的需求,满足他们高层次的需要。民办高校应为教师提供互相交流、彼此沟通的机会,让民办高校教师在繁重的脑力工作之余进行情感交流,释放紧张焦虑的情绪。学校应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培训、研讨会、学术交流会等,鼓励教师进修或提高学历等。

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制度与人有着天然的本质联系,人是社会和制度的载体。就制度对人的作用来说,制度既可以看做是社会组织对个人行为的制约,又可以看做是社会组织对个人行为的激励。因此,民办高校要加大制度改革力度,建立和执行有序的公正、公开、公平的相关制度,增加工作透明度,使教师在公正、合理的客观环境中充分施展才华,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此外,民办高校在制定政策时,应考虑政策的连续性,确保其合理有效,对多数教师积极性的调动起促进作用。同时,还应积极创造条件,在学校的物质、制度、管理上要多从人的“心理”角度出发,以人为本,真正地关心人、尊重人。这有利于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调动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和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

3.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组织行为学中有一个众所周知的公式:工作绩效=能力×激励,从这一个公式可以看出,绩效是能力和激励的合量。在能力确定情况下,工作效率和成绩就取决于动机的激励强度,其强度的大小又取决于激励的方式,而激励方式的优劣又取决于激励机制的内在结构本身。因此,民办高校应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在选拔任用教师上应遵循“用人之长”的原理,把真正适合于搞相应学科教学的教师,安排到相应岗位。在奖励上应注意提高奖励的激励作用,注意公平公正原则,减少因奖励不公引起的教师挫折。此外,来自精神层面的有效激励可以起到激发员工产生深层动力的作用。特别是管理知识型员工更是需要有关怀、爱心、耐心、信任和尊重,民办高校应坚持激励过程中的人性化取向,使教师确实有荣誉感和自豪感。

4.建立民办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教师是一个高强度、高压力的职业,较高的工作压力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宣泄,就会导致很多心身疾病。因此,在满足教师知识教育的同时,还应为教师缓解职业压力提供相应的服务。民办高校可以以校医院、心理咨询或成长成才研究室等机构为依托,定期为民办高校教师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民办高校要对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宣传,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的观念意识,并组织心理讲座、测验、调查和咨询,增加让教师转移、宣泄压力的途径,创造条件帮助他们进行自我调适。这不仅可以缓解民办高校教师的心理压力,而且可以为教师提供有关人际沟通、如何看待挫折等方面的知识,有效提高教师心理素质,预防教师心理疾病。

5.民办高校教师应注意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外部条件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通过其内心反应而起作用的。因此,提高教师个体心理素质,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这对于个人的进步、事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加强自身学习和调节,注意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挫折容忍力,这是形成健康心理的个体基础。民办高校教师应正确认识自身的心理问题,克服心理封闭状态,以乐观、充满信心和希望的态度迎接现实。同时,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并通过提高个人本领,积极应对各方面的挑战。对个人的时间、精力、综合能力必须有正确的认识和估计,参照自己的能力和条件设立恰当的生活目标并为之努力,适时进行心理疏导,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生存状态。

[参考文献]

[1]秦.高校教师的心理问题探源[J].教育探索,2005(2).

[2]康延军.高校教师心理压力源探析[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3]田淑梅,裘杰.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6).

[4]吴树雄,郑小娟.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教师管理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5(12).

[5]陈丽荣.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1).

作者:周莹莹 林长兴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分析论文 篇3:

国内外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对比研究

摘 要:通过对国内与国外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总结国内外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的现实性、严重性和亟待解决的必要性。最后,进一步分析高校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对比研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存在的研究

由于高等教育机构功能的多重性,高校教师承担的角色也多种多样,他们通常不但要从事辅导、教书、育人的工作,还要进行科学研究,开展实验,撰写论文等,他们的压力无所不在。通过对苏格兰某些高校教师的调查研究,学者费希尔得出结论:心理压力是高校教师职业生活的一个特点[1]。美国《教师》杂志曾对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发现高达84%的教师认为教学工作会对人的身心造成风险,有75%的教师认为会有担心失去工作而产生心理压力或心理疾病。日本心理学者中西信男也曾经指出,根据许多数字统计报告表明,日本确实有许多教师由于心理疾病而离职[2]。从国外的这些研究中不难看出,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普遍存在着,他们的心理健康是不容忽视的。

(二)关于高校教师心理问题产生原因的研究

引起高校教师心理问题的原因很多,不同的生活背景、社会风气都会对高校教师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当高校教师无法平衡外界压力和自己的心理需求与满足时,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通过对英国大学教师的摸底调查,学者阿伯瑟里发现,多数大学教师认为生活中最大的心理压力来自于工作,其次是家庭需要、经济困难和健康问题等。在工作中,科学研究、时间限制和教师与其同事之间的关系是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三大主要来源[3]。美国学者Dey的一份调查结论与阿伯瑟里的研究结果惊人的相似,认为时间(时间限制)是高等教育机构教师产生心理压力的关键,其他诸如教学评估、职位的晋升也是引发高校教师心理问题不可忽视的因素[4]。因此,高校教师的心理压力通常源于其某些特别的需求,如果这些需求没有得到应有的满足,压力便会在其心里孕育和产生。

(三)关于高校教师心理压力影响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高校教师心理压力产生的影响也是各执己见的,有学者认为心理压力具有积极的一面,如杰克森就认为一定程度的压力有利于人们保持其工作的有效性。持反对意见的Alley却认为过高或过低的心理压力都会降低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5]。但是,从趋势上来看,多数研究者认为高校教师的心理压力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然而,后者较前者普遍和显著,它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就学校来说,高校教师心理压力所产生的职业倦怠、旷课和离职等会影响到高校的教学秩序、教学质量和行政效率等;从教师来看,持续的过度的心理压力会引发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异常,如高血压、抑郁、失眠和酗酒等等;对学生而言,教师的心理压力直接或间接地对其产生影响,美国学者德沃肯这样直截了当地指出,学生才是教师心理压力的最终牺牲者。

(四)关于高校教师心理压力应对措施的研究

针对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存在普遍性、产生复杂性和影响广泛性,国外也从多方位、多角度来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问题。首先,社会要营造一种积极健康的和谐气氛,为教师提供生活、工作所需的必要支持;其次,学校要剔除一些不合理的管理方式和教育教学评估制度,形成人性化的人才管理机制,同时,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咨询服务和教育培训机会,促进高校教师技能水平、道德情操和心理素质的同步提高;再次,教师个人也要进行适当的自我调适,通过交谈、运动等方式来转移注意力,缓解内在的精神压力,把不良的、消极的情绪扼杀在萌芽中。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一)关于心理压力存在的研究

谈到教师这个职业,往往引来众多人群赞许的目光,教师的高尚、圣洁通常也得到人们的一直赞同。但是面对着纷繁多变、物欲横流的世界,教师也被卷入了无形的精神压力中。根据国家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的一个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早在2000年中国就有52.13%的教师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直到现在,高校教师的心理压力问题似乎有增无减,范围正在不断地扩大,生理方面的躯体化(失眠、头晕头痛、恶心、食欲不振等)、人际关系问题(敏感、多疑、不信任等)、职业倦怠、抑郁、敌对和偏执等行为现象都在高校教师产生。正如么娜等人指出的那样:中国高校教师群体中,焦虑、抑郁等生理、心理症状和职业倦怠、人际适应不良等心理问题普遍存在,并已成为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隐患[6]。

(二)关于心理压力来源的研究

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总的来说,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首先是个体因素。教师的性别、年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情感经历、学历、学校类型、教龄、职称、教学科目等个体因素对其心理产生重要影响,对于不同的教师来说,每个不同的因子都会产生不同的心理体验,当个体出现认知偏差、决策失误时,就很容易产生心理压力。其次是学校因素。学校作为教师的组织而存在,时刻给教师造成心理压力。学校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要求、不定期的教学评估评优、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的匮乏、学校的待遇与福利、教师之间、教师与领导之间的关系都会诱发高校教师的心理问题。当然,倘若学校给予教师足够的重视与回报,教师拥有较大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心理压力就会下降很多。再次是社会因素。目前,高校教师的待遇报酬普遍还比较低,社会上形成的脑体倒挂认识对高校教师的心理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在付出与回报之间,高校教师不平衡的心理感油然而生。此外,信息技术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改革不仅给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期望,还冲击了教师在社会上的地位,教师的权威也明显下降。在此社会背景下,许多高校教师的心理也开始畸形发展。

(三)关于心理压力影响的研究

在现有的研究中,中国学界就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研究的越来来越多,多数都是论证了中国高校教师也普遍存在心理问题,并针对高校教师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提出缓解、消除他们心理压力的对策和建议,只有极少数提及心理压力所导致的不良影响。综观这些论述,大体与国外的相似。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助理研究员徐志勤认为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造成的危害大致为: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影响教师的职业发展和教师自身的发展;导致大学生的心理障碍[7]。

(四)关于应对心理压力的对策研究

国内关于应对高校教师心理问题策略的研究大同小异,基本上也是从教师个体层面、学校组织层面和社会层面三个层次来提出建议。对于教师个体,可以改变他们在认知观念上的某些特征,获得应对压力、调适情绪、改善交往的技能,通过压力管理、放松训练、社交训练、情绪控制等来增强环境的适应能力。出于个体对工作环境的不可控性,学校应该尽可能地丰富教育教学资源,为教师展开教学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建立科学的人事管理制度和富有弹性的考评、晋升制度,合理地调配人员。同时,配之以完善的薪酬激励制度,公正透明地发放教师工资。针对不同的岗位、不同的教师提供相应的技能培训和认知预演等训练,形成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社会应该树立正确的高校教师职业认识观,尊重教师的成果,合理确立对高校教师的期望值。要建立合理的教育教学体制,对高校教师进行人性化管理,提高高校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建立和完善教师心理援助系统,为高校教师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综合上述来看,虽然中国学术界关于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至今,该领域的研究呈增长趋势,在某些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比如许多研究机构、学术期刊都对教师心理健康做过调查分析,引起了人们对高校教师心理问题的重视,在应对策略上,也提出了实实在在、行之有效的办法。但从总体上来看,特别是相对于当前国外的研究情况,中国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还存在许多的缺陷和不足,尤其在压力的划分、测量方法、评判标准上,没有一个本土的标准,导致很难对有心理问题的教师形成有针对性治疗,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高校教师应对心理压力的效果。因此,在今后的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和实践中,要充分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和模式,改进中国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方法和途径,努力解决好高校教师的心理问题,服务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Fisher,S. Stress in academic life:the mental assembly line[M]. Buckingham: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to Higher Education 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1994.

[2] 周国韬,张明,迟毓凯.教师心理学:怎样做一个好教师[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146-147.

[3] Abouserie,R.Stress,Coping Strategies and Job Satisfaction in University Academic Staff[J].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6,16(l):49-56.

[4] 邵光华.国外教师压力研究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2,(11):27-30.

[5] 周月郎,李建梅.西方国家压力研究进展及其启示[J].云梦学刊,2006,(4):122-124.

[6] 么娜,王颖,王志路.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现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3):77-78.

[7] 徐志勤.中国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综述[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42-45.

[责任编辑 陈丽敏]

作者:唐海玲 黄仕强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中语文硬笔书法教学论文下一篇:海商法规定适用性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