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班子不团结的问题

2023-02-16

第一篇:解决班子不团结的问题

领导班子不团结的表现、原因及解决办法

中共西华县组织部

领导班子建设是党的关键,班子团结又是领导班子建设的关键。但是,班子团结的问题在一些地方、一些单位始终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不团结的现象依然存在,给党的事业带来极大的危害和损失,已成为领导班子建设中亟待解决问题之一。

(一)

领导班子不团结,从主体和客体上讲,集中反映在党政一把手之间,正职与副职之间,副职与副职之间;从对领导班子的影响程度看,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

1、貌合神离,班子缺少战斗力。班子内部从表面看,矛盾并不明显,相互之间保持一团和气。但是,一遇到具体问题,潜在的矛盾就会暴露出来。轻者,决策时明哲保身,有不同意见也不发表,甚至随声附和,一旦出现问题,推卸责任;重者,会上不说,会

- 1垒内战斗,甚至进行无中生有的人身攻击,工作无法开展。

(二)

以上几种表现尽管只在极少数班子内存在,但危害很大,不仅损害党的团结,而且造成一些党组织软弱涣散,丧失凝聚力和战斗力。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总体上分析,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一把手”缺少统驭能力。“一把手”在领导班子团结中具有关键作用。在一个领导班子中,如果“一把手”有较高的统驭能力,就能够形成核心,班子成员就有了导向。否则班子没有核心,必然造成各自为政。诸多实践证明,“一把手”缺少统驭能力是造成班子不团结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二,班子整体素质差。领导班子是一个整体,作为构成这个整体的班子成员,如果素质较差,也会导致领导班子不团结。

第三,班子结构配备不合理。班子成员配备不合

- 3是一把手必须具有高屋建瓴,驾驭全局的能力。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善于抓住主要矛盾、理清工作思路,为班子成员导航指向。二是作风要民主。不专权、不主观,能充分调动下属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班子成员放手、放权,明确职责、科学分工、充分信任;不猜疑、不偏心、一视同仁,奖罚分明。三是善于协调。要经常了解班子成员的思想情况和工作情况,发现不团结问题,要敢于正视,及时解决,消除在萌芽状态,不能任其发展;要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及时化解矛盾、沟通思想,平衡协调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四是胸怀要宽阔。要宽宏大度,做到容人、容言、容嫌、容过。要能听逆耳言,善于团结和自己意见不同或反对过自己的人,切忌嫉贤妒能,压制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使班子形成和睦共事,团结向上整体。

(三)要优化班子结构,正确处理个体与群体关系。领导班子是一个系统,是由每个成员按照一定的结构组成的有机整体。成员之间存在着相互配合,相

- 5情况,及时找矛盾双方谈话,严肃认真地指出其应负的责任,并加以教育。这样,使矛盾双方冷静思考,清醒头脑,知过改过。五是加强教育,增强领导干部维护团结的自觉性。

- 7 -

第二篇:不解决问题的故事

为写此稿,又看了一遍岩井俊二的《烟花》,没有作者崇拜,不是洪篇巨制,单单这部四十多分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作品,再一次以其细腻和有些奇怪的形态,强烈地打动了我。当然,关注到其形态,已经有些出戏了,毕竟不是第一次看,所以,也借此梳理一下,这是怎样一部作品,它何以打动人?我们从叙述角度来看,不谈影像、声音、节奏。

人物

书上说:人物、动作、结构其实是一回事儿,最开始我对这个结论很摸不着头脑,现在看来,这个论断的意思可以简而言之理解:人物是核心,从它身上才会产生出动作而形成故事结构。说来简单,问题是很多人,甚至可以说多数人不能创造出立得住的人物,也就没有有理由据有力量的动作,要达到一个完整精巧的结构也就更是胡扯了。《烟花》的故事可以显见的是其细腻,但其人物没做什么大事儿,也颇为令人动情。我们从《烟花》故事中最主要的三个人物,来看他们面临的压力和他们要做出的动作,其后,其下,其内部,隐藏的核心是什么。

姑娘

姑娘家父母离异,她因此而要随母亲搬走,也从这个学校转学离去,早上她从家中拿到母亲给老师的信,告知老师她即将面临的这个变故。从外面看来这是一个地理上的位置上的离去,但这里面蕴含的意义大约可以认为是:她即将从童年这个状态离去,她将面对的是相对繁复的成人世界。要离开一种相对平静的状态,她是不乐意的,她因而做出牵动了一条线的动作:私奔。私奔逃离,是躲避,她的这种躲避,可以看做是躲避进入成人世界要负的责任。她要比故事中的两个男性都更富主动性,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主动的动作并不是为了完成成长这个动作,而是朝着负面方向发展的。

男生甲

主角,我们看起来他似乎最模糊,片中他的同学们要打赌验证烟花,铁瓷同学乙要向姑娘表白,都有特明显的动机要去做,但是他没有,我们只能看出来他是喜欢姑娘的,但是他始终是被动的,不曾主动做出任何动作。故事中由他想象完成了和姑娘私奔的段落,这段落中也是大部分他被动,姑娘主动,只有最后与姑娘戏水跳入池中,稍显主动。他只有在想象中能稍有主动。他是最迷惑不知所终的一个人,按说最没有动作,故事却把他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上。

男生乙

他对烟花无所谓,他喜欢那个姑娘。他聪明机警,本来获得了姑娘的私奔邀请却把这个机会贡献给了男生甲,不过甲没有把握好。这其中并非全是仗义,从他的细节动作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他也不知如何对应姑娘的私奔邀请,他也无法对姑娘表白他的钦慕之情。后来他没有去赴约而是伙同男生们去看烟花,路上他在某种气氛之下大声喊出了对姑娘的爱意,但此种表达是无的放矢,可以说释放是重要的,目的不是重要的,这个概念应该是全片人物动作的一个特征。这简直就是青春的特征。

其余诸男生

这些人有着直白的动作:针对烟花的形状打赌,他们是这个故事中人物的基础,我们只是钻到了某个具体的某男中。在去看烟花的路上,当男生乙大声喊出姑娘的名字之后,他们也大声喊出姑娘的名字,有个人甚至在喊漫画中女性的名字,可见心智的发展并不完全相同,但都处于有箭要放没有靶子,或不知要怎么放箭的状态。

总归看来,所有人物都没有能够解决什么,没有使故事和他们人生向前走的强大心理力量,没有正面的动作,私奔这个负面动作也是在男生甲的想象中完成的,这不是一些能够解决问题,跨越了鸿沟,完成上升的人物。他们的动作也因此只能是探索式的。

两条线索

片中主要围绕两个事儿,形成两条线索,最有意思的是,这两条线,基本上没什么逻辑上的联系,一条是姑娘要找人私奔,一条是男生们要为了打赌去看烟花。看烟花的线是影片命名的依据,但是影片看起来更多地用笔在两男一女三者的关系上:私奔线提供了强烈的戏剧性和动作,包括异性的吸引,乘车去远方的动势,探索未知的冒险奇遇感。其中在男生甲想象中私奔成行的段落中,姑娘在站台打扮成大人的样子,以及回到泳池穿着衣服下水,都充满了性意味,是向前成长的,但二人水中嬉戏的方式则完全是孩童的。烟花这条线则提供了一个悬念:到底烟花是什么形状,不过这个悬念并不怎么吸引人,它只是在影片最后提供了一个视觉上的和情绪上的释放。

如此设置故事线索,我们首先的反应是:可以解释为烟花是某种青春状态的隐喻(譬如什么“姑娘像是烟花,青春期像是烟花,青春像烟花般释放”等诸般联想),但是把整个看烟花打赌和上路去找的过程都展示出来,烟花这条线的动作就更重要了:它(去看烟花)和私奔线上的男女同学朦胧性意识和情感一样,是目的性不强的动作,动作本身(去看烟花)比目的(烟花到底是什么形状)更重要,这就不是个装作深沉的隐喻,而是人物内心状态所产生的动作形态,与私奔线的动机和动作暗合,这才是人物产生的动作,使得这个两条线的结构能够成立而不空虚,这里面是有干货的。那么这是关于什么的?关于求索?关于未知?关于美妙的朦胧情感?讲述孩子们“成长”了?

这是一个成长故事吗?

这似乎是一个成长故事,讲述的是这几个孩童(他们正处在成长的不同状态)成长中遇到的事情,不同往常的是,故事不是以成长成功或者成长失败而告终的。成长故事见过太多,狮子王,功夫熊猫,这是成长完成,主人公从一个状态变到了另一个更高级的状态。成长失败的故事,也有一些,相对世故一些,极端了,愤怒公牛,变成了毁灭故事。《烟花》讲述的是在成长过程中的这个短暂阶段:向前不是向后不是,短暂地迷惑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在主人公本身感受中,颇为难过,七上八下不知所终,但在作品特别的角度中则颇具欣赏价值,足以令人动情。直言之,问题的关键在于,私奔未能成行,爱也未能说出口,只有烟花没有悬念地绽开在夜空中,把关于烟花的赌注甩在一边,是方是圆,亦不重要。这个稍纵即逝的迷惑状态,故事主人公面临一个前后不是的境地,或者你把它解决了,或者它把你解决了,故事都有一个一般意义上的完整感觉,而《烟花》是一个“未解决”的故事,它描述了他们人生中这个“未解决”的瞬间。

《烟花》故事:

小镇上即将召开一次集会,它的重头戏是一次较为盛大的烟花放映(能冲到天上绽放菊花那个规模的)。学校中的一群学生,讨论着烟花在天上绽开时,到底是球体状还是类似烧饼的扁平桶状,他们并且因此而打赌,输家要负责全体的暑假作业,故而晚上要全体集合去附近的灯塔,到与绽开的烟花同样的高度去检验。与此同时,姑娘(片中只此一核心女性,我简称之为姑娘)家庭分裂,她即将随母亲转学离去,她不能承受这个变故,为此似乎在寻找着一个男性―男同学,携同离去,她认为这会是一场私奔。我们的男主角(称之为男生甲)和他的铁瓷男生乙,将一一面对来自这个漂亮姑娘的邀请,最终没有赴约,或者想象着赴约会发生什么,故事就在这一天的过程中发生。

第三篇:浅见:如何解决学生不服从管理的问题

高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变化激烈、动荡的时期。他们思维活跃,社会认识敏锐但较肤浅,情感丰富而不稳定,心理矛盾、心理冲突时常发生,因此在学校就会出现学生与老师发生冲突或叛逆的不服从老师管理的现象。我的做法是:对于一些常规的管理当然是要严格,但是遇到特殊学生那就“刚柔并济”,俘获学生的心。

1、老师要坐怀不乱,当学生出现敌对情绪时,不能硬碰硬,这样做的结果不仅起不到教育学生的效果,而且可能导致学生更为过激的行为。在我的班内有几名体育生,非常难管理,其中一个体育生每到上课就趴在桌子上,任课老师提醒,但态度蛮横。如果此时严厉批评,也许介于班主任的压力,他们会表面服从,但过后还是会照旧,我压住心中的火气心平气和地朋友式的问了他几个问题:第一,为什么上课总趴着?他说自己也不想趴着,可是实在听不懂。第二个问题,听不懂怎么办?我们得想办法。商量之后,办法是每次上课都把上课科目的课本仔仔细细看两遍。第三个问题,你听不懂,别人想要帮助你,让你尽量听,你却把别人的好心当成驴肝肺,别人会怎么看你?你的情商至于这么低吗?学生主动找任课老师道了歉,并且上课真的能坚持坐下来看书了。没有硬碰硬,起到了非常长远的管理效果。

2、敢于给学生道歉,让学生感觉到你的真诚。现在的高中生追求平等,追求自由。那我们就给他平等,给他自由。班上的体育生按规定晚上6:50要到教室,但是有个体育生却迟到了,理由是训练结束晚了,我没有给他解释的机会批评了他,但十分钟后我发现其他班的体育生刚到教室,给体育老师打电话核实后,该生确实没有撒谎,我马上意识到自己错了,给这个学生写了一张道歉纸条,并表扬他比其他人更快的到达了教室。这个学生很感动,自此以后对班级事务也非常热心。

在这个过程中,我收获了管理,也收获了学生的心。因此不管在德育管理学生时,还是在班主任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运用好“刚柔并济”这四个字,可以让学生更心甘情愿的服从管理,最大限度的减少敌对现象。

第四篇:职位分析为何不能解决职责不清的问题

咨询顾问在与客户沟通时,无论是在项目谈判阶段还是正式进入企业之后,都会反复强调这样一个观点:通过对企业的深度调研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只有发现问题并准确地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未来在制定解决方案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每个企业在其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于不同的企业,由于存在的问题不同,解决方案也就不同,这一点很好理解,但很多时候,不同的企业存在的问题相似,至少其表现形式相似、甚至相同,比如很多企业都存在职责不清的问题,遇到这种情况是否都有相同的解决方案呢?有许多顾问在咨询项目中,尽管他不一定承认,但实际上就是开出了同样的处方:通过职位分析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那么这个处方究竟对不对呢?对于企业来讲,对和不对不能单从理论上分析,最终要看实际执行的效果,那么现实情况又如何呢?基于笔者多年的咨询实践,可以非常负责任地说:效果大多不理想。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从理论上讲,职位分析就是解决了职责不清的问题,通过职位分析明确了每个职位的职责,大家各司其职,怎么会不能解决问题呢?难道理论有错吗?其实不是,之所以职位分析并未真正解决职责不清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虽然问题的表象是职责不清,但导致职责不清的深层次原因却千差万别。现实中,导致职责不清的原因通常会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老板的工作习惯。多数中小民营企业的老板在创业之初,由于人数少,很多事情都是老板亲力亲为,长期下来已经养成了事必躬亲的习惯,即使企业做大了,但多年养成的习惯很难改掉,虽然随着企业的规模的扩大,逐步设置了相应的职能部门,任命了部门主管,也以各种形式(不一定是书面的)明确了每个部门、每个岗位的职责,但在实际运作中,由于老板的工作习惯,很多事情往往还是越过部门主管亲自过问,久而久之,这些部门主管就会感到自己的职责不明确,下属的员工也会感觉与其请示部门主管不如直接请示老板,反正最后还是要老板拍板。

第二,员工的能力欠缺。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教科书上,一直都强调要因岗设人、不能引人设岗,但在实践中,多数中小民营企业由于人力资源的缺乏,如果完全因岗设人,很多工作就无法开展,所以往往会因人设岗,同样的岗位由于任职者的不同,承担的职责可能会有很大差别。这样安排的结果,虽然可以保证业务的正常开展,但长此以往,就会使员工感到职责不清,尤其是当员工流动比较频繁时,同样一件事,今天是张三做,明天又变成了李四做,其结果就是职责不清。

第三,关键职能缺失。有些企业,表面上看起来,每个部门、每个人都很忙,但老板总感觉有些事情没人做,经常有临时的、突发的事情需要老板临时指派负责人,类似的事情,可能今天指派甲部门的张三,明天指派乙部门的李四,这样的事情多了,无论是张三还是李四都会抱怨职责不清。这种情况实际上是公司在明确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时,往往是就现状描述现状,现在做什么就写什么,但随着企业的发展,会不断产生新的职责,而这些新的职责却没有明确责任主体,一旦遇到就需要老板指派,给员工的感觉就是职责不清。

第四,企业文化的问题。尽管很多企业都强调团队文化,强调团队协作,但由于没有将这种文化理念贯彻到具体的制度中,文化仅仅停留在口号层面。有些咨询顾问或者企业的人力资源专业人员常常会有一个错误的观念,即试图通过职位分析,明确划分不同岗位的职责边界,就像铁路警察一样各管一段,但实际操作中,做到这种无缝、不交叉的对接很难,这种情况只在理论上存在,实际中根本不可能存在。现实中,往往是在职责接口处会有一定程度的交叉或出现一个缝隙,这就需要企业文化去弥补。

第五,制度流程不规范。岗位职责是静态的,员工履行的任何一项岗位职责都处在一个具体的流程中,如果是部门内部的流程,协调起来相对容易,但有很多流程都是跨部门的,协调起来就相对复杂。如果制度流程不规范,今天这样做,明天那样做,朝令夕改,同样会使员工感觉职责不清。

第六,职责划分不明确。企业没有以正式的形式明确每个部门、每个岗位的职责,不同岗位上的员工基本是约定俗成地履行职责,如果员工队伍稳定一般也不会导致混乱,但一旦员工流动频繁或者主管更换频繁,就会导致职责不清。唯有这种情况,通过职位分析可以解决职责不清的问题。

第七,职责描述过于细致。现实中,常听很多人讲,由于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岗位的职责处在不断的变化中,辛辛苦苦、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搞出来的职位说明书可能从批准那天起就已经过时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企业编制的岗位说明书最终都被束之高阁的原因。实际情况真的如此吗?其实不尽然,导致这种错觉的原因往往就是因为职责描述过细,这种职位说明书犯了一个原则性错误,混淆了职责和工作任务两个不同的概念。确实,在快速变化的经营环境中,岗位职责也处在不断变化中,但多数企业的绝大多数岗位,其职责并无大的变化,变化的只是工作任务。比如说,人力资源部的招聘专员负责招聘信息的发布,早期可能是登报、到人才中介市场发布广告,随着网络招聘的普及,更多的是通过网络发布招聘信息,这一变化过程中,改变的只是发布招聘信息的渠道,也即其工作任务发生了变化,但其负责招聘信息发布的职责并未发生变化。所以,如果,岗位职责描述过细,当环境变化后,已经编制好的职位说明书就没有意义了。

第八,责任机制缺位。很多企业由于没有建立完善的评价激励体系,员工做好做坏都一个样,同样会导致职责不清。

综上,导致职责不清的原因有很多,对于不同原因导致的职责不清,应该制定不同的解决方案,如果不管什么原因,都希望简单地通过职位分析来解决,显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正如,笔者在前文所言,只有因缺乏正式的岗位说明导致的职责不清才能通过职位分析、明确岗位职责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其它原因导致的职责不清,通过职位分析这样的单一手段,基本达不到改善的目的

第五篇:关于解决教师在编不在岗问题的人大代表建议

关于区人大五届一次会议 第4号代表建议的答复

周永义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解决教师在编不在岗问题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对于您提出的解决教师在编不在岗的问题,区政府获悉后高度重视,经查证,我区教育系统中小学校确实有在编不在岗情况,教育系统教师在编不在岗人员目前共有98人(其中:因病不在岗的85人、离岗创业的3人、近期即将离退的5人、病残工伤的1人、事假1人、产假3人)。

为切实加强我区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管理,进一步做好中小学在编不在岗人员清理工作,为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区政府责成教育部门,采取以下措施,:

一、各学校要把清理在编不在岗人员作为常规管理工作,常抓不懈。要采取有效措施,将在编不在岗人员清理工作与教职工的绩效考核及绩效工资分配结合起来,与教师的职称评聘和评优评先结合起来。要完善教职工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教职工日常考勤台账,加强日常管理和考核。

二、各学校要继续对学校在编不在岗人员进行全面清理。对长期占用学校编制的各类在编不在岗人员,要限期与学校脱离关系,并按照人事管理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对因病假、事假等原因长期离岗的人员,要逐人核查,按规定 1 履行请假手续,并按考勤制度处理;对其中以病假、事假等为借口,长期不在岗的,要坚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办理辞退辞职或解聘手续。对于清理出的吃“空响”人员,要严格按照规定追回所领工资,统一上缴。

三、各学校主要负责人是清理在编不在岗人员的第一责任人。学校要成立工作小组,明确责任,严肃纪律,认真核查。对在清理工作中弄虚作假、隐瞒不报的,一经查实,要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区政府将在近期组织有关部门成立调查组,对各个学校进行摸底调查,对属实无正当理由在编不在岗却领发工资的教师,要按照相关文件进行严肃查处,还要追究学校校长、直接责任人和当事人的责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教师的管理,杜绝学校教师“吃空饷”的现象发生,以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特此答复

宁江区人民政府

二〇一二年二月二十一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精准扶贫后续帮扶计划下一篇:教育培训执行校长合同

热门文章

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