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歧视类型化分析及其法律规则

2022-09-13

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大学生就业不仅仅面临一般的劳动就业问题, 还附带劳动力市场上的各种歧视问题。就业中的各种歧视严重破坏社会公平原则, 使大学生毕业后不能成功找到工作, 影响他们的社会定位, 造成人才的不流通, 人力资源浪费。当他们因为就业歧视使得求职过程连连受挫, 遇到不公平对待, 会造成一定的社会压力, 影响社会稳定。其中, 主要的几种大学生就业歧视有以下这六种:

一、性别歧视

女大学生不断受到就业歧视是招聘过程中的主要现象, 尤其是在二胎政策开放之后变得更加严重。绝大多数用人单位对女性都形成了固有的偏见, 他们认为女性天生能力就弱于男性, 并且女大学生就业后一般会考虑结婚生子, 之后的婚假、产假会给用人单位带来损失, 女性的带薪休假使他们必须承担付了工资却没有劳动力工作的辛苦局面。于是, 在这些想法下, 越来越多的工作单位拒绝招聘女大学生, 甚至有国家行政机关招公务员时, 公然声明只招聘男性。笔者认为, 二胎政策实施后, 用人单位面临着女性员工第二次休产假的“风险”, 如果不愿意承担, “二胎”可能会成为女大学生的“隐形门槛”, 甚至影响到某些在职女性的工作。如前段时间的某场招聘会上, 有部分单位的招聘启事上, 甚至标明“要求已婚已育”, 这就是在政策出台后, 公然侵犯女性就业权利。

二、年龄歧视

年龄歧视主要是在招聘广告中出现, 例如: 招收文秘人员 ( 要求女性) , 年龄在20 岁- 25 岁。因为中国近些年的毕业生众多, 就业结构年轻化, 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苛刻的限制了年龄界限, 虽然是为单位增加新血液, 但这种拒绝部分同样优秀的中年求职者的做法实为不妥。年龄歧视还针对某些没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员工, 被单位影响工作效率为由拒绝升迁, 提前退休。

三、地域歧视

现在很多用人单位只招聘有本地户口或在本地有固定住房的人。因为固定的户口决定了求职者工作的稳定性, 不会因为各方面原因提出辞职。但是它也限制了那些不是本地的, 刚毕业的大学生们寻求工作。使乡县与城市, 城市与城市之间难以进行人才流动, 限制大学生们公平就业的权利。

四、学历歧视

针对大学就读学校的学历歧视也逐渐出现在就业难原因中。用人单位会在招聘简章中限制要求硕士、博士或海归人员, 隔离了大部分求职者, 毕竟就业人员中大部分还是普通高校毕业生。而刨除硕士博士的要求, 用人单位对本科生也限制了要求, “非211、985 高校毕业的学生不要”。这要求大大难住了普通求职学生, 他们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就被拒绝在求职潮里。

虽然我国现在有《就业促进法》要求实现大学生的平等就业权, 但实际上很多单位的学历歧视严重, 又没有有关部门关注, 实际上并不能保障人们的权利。

五、外貌歧视

外貌也是歧视的一部分。在当今的国内, 社会上普遍颜控, 认为颜即“正义”, 长得好看的人做了错事也可以被原谅。相反, 长得不那么好看的, 就潜意识认为对方不优秀。而外貌多由遗传因素决定, 这不是个人所能控制的。用人单位虽然不能在招聘公告上对求职者的外貌做出规定, 但是面试时, 相貌未“达标”的应聘者, 当然会被淘汰, 丧失了工作的权利。

六、健康歧视

健康的体魄对任何人都很重要, 它是我们顺利工作, 努力为用人单位服务的根本保证。更匪夷所思的是, 部分招聘单位在不了解应聘者病史的情况下, 拒绝了非传染性, 甚至仅是遗传病的大学生, 侵犯别人的就业权。

刚毕业的大学生们都拥有着青年人的活力和激情, 他们满怀希望去创造社会财富。但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 这些不公平的条件限制着学生发展自身, 多层的就业歧视挑战着就业公平, 严重影响了大学生们积极的就业心态。

且大学生就业歧视导致了大学生们就业难, 使得个人对自身的教育投资 ( 学习) 不能及时转换成为自身他收益 ( 工资) , 这就降低对自身的教育投资, 即, 使部分大学生趋向于大学毕业后就找工作, 哪怕工作不如意也趋之如骛。如果因为就业歧视导致不能达到优化的就业配比, 将会造成人才浪费, 人才流失。

由以上这些信息看来, 反对就业歧视、促进公平就业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因此, 制定一部较完善的《反就业歧视法》, 构建健全的反就业歧视执法与监督体系, 才能为大学生们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同时也要加强反就业歧视的宣传, 创造一个平等就业的环境, 以实现我国的平等就业权, 达到实质上的平等。

摘要:在我国有关就业难的原因分析中, 就业歧视占主要原因, 它严重损害了劳动者的就业权益, 使原本就已经很严峻的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与当前大学生在就业中遇到的困难相比, 我国对于大学生就业歧视的研究是比较滞后的, 因此我们应更加紧迫的关注有关大学生就业歧视的研究。于是, 本文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 叙述了一些歧视的分类, 希望能实现平等的就业权。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歧视,歧视类型

参考文献

[1] 俞萍.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现象及其对策研究[D].安徽大学, 2010.

[2] 邓佑文, 李长江.大学生就业歧视的法学分析——以平等权为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

[3] 黄拥.我国大学生初次就业歧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 200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重症手足口病的急救和护理下一篇:产权配置、内部控制质量与企业财务困境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