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环境与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关系

2022-09-12

一个人生下来就开始受到家庭的影响, 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家庭环境功能等方面共同影响着个体心理品质的形成[1];周嵚的研究结果显示[2], 父母教养方式与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父母教养方式为民主型的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的总体状况要好于专制型家庭的学生;张小菊等人研究发现[3], 父母的情感温暖与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各维度以及总体水平均显著正相关, 父母的消极教养方式与积极心理品质某些维度显著负相关。以往的研究更多地集中于心理品质形成的过程中家庭成员的作用, 而很少有研究考察到家庭功能状态的作用。

据此, 本研究一方面考察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特点, 另一方面探讨积极心理品质与家庭环境特征之间的关系, 从而为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一、对象和方法

(一) 对象

长春市某高校分层随机抽取部分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共计331人, 其中, 男生111人, 女生220人;城市生源187人, 农村生源144人;非独生子女210人, 独生子女121人, 平均年龄20.2±2.32岁。

(二) 方法

1. 研究工具

家庭环境的评定使用家庭环境量表 (Family Environment Scale, FES) , 主要用于描述不同类型的家庭社会和环境特征[4]。该量表含有10个分量表:分别为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和控制性。该问卷的中文版 (简称FES-CV) 由费立鹏等人经过3次修订, 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5]。

积极心理品质问卷的测量使用段文杰等人开发的中华美德问卷 (Chinese Virtues Questionnaire, CVQ) , 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6]。该问卷含有三个因子:亲和力 (Relationship) 表现为个体在人际关系过程中的亲和力, 主要包括仁慈、团队精神、公平正义、爱与被爱、真诚、领导力等特征;生命力 (Vitality) 表现为个体在社会环境或社会关系中的生命力, 包括幽默、好奇、激情、希望、发现美的能力等特征;意志力 (Conscientiousness) 主要指一些个体内部的特质, 表现为个体在自我要求、自我约束、自我提升过程中的意志力, 包括审慎、自我调节、坚持不懈等特征。

2. 测验过程

以班级为单位, 由研究者本人为主试, 使用统一指导语进行集体测试。发放问卷352份, 剔除无效问卷, 回收问卷331份, 回收率为94%。

3. 数据处理

使用SPSS11.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

二、研究结果

(一)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整体状况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表1结果显示, 积极心理品质得分平均分为3.64, 略高于中位数, 说明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处于中上等水平。大学生在三个维度上的得分平均分分别为4.09、3.44和3.26, 在亲和力维度上得分最高, 在生命力和意志力维度上得分相对较低。

(二)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特点

采用2 (性别:男和女) ×2 (子女数量: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 ×2 (生源地:城市和农村) 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生命力维度上, 性别主效应显著, F (1, 315) =4.079, P<0.05:男生的生命力水平 (M=3.584, SD=.078) 显著高于女生的生命力水平 (M=3.410, SD=.038) ;城市生源的大学生的生命力水平 (M=3.588, SD=.060) 显著高于农村生源大学生的生命力水平 (M=3.406, SD=.062) ;在意志力维度上, 性别主效应显著, F (1, 315) =4.032, P<0.05:男生的意志力水平 (M=3.408, SD=.085) 显著高于女生的意志力水平 (M=3.218, SD=.041) 。

(三) 家庭环境与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关系

1. 家庭环境与积极心理品质的相关分析

对大学生的家庭环境与积极心理品质的相关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结果可以看出:家庭环境与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总体及部分维度呈显著正相关;家庭环境的亲密度与亲和力、生命力维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家庭环境的情感表达与亲和力、生命力维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家庭环境的独立性与生命力、意志力维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家庭环境的知识性与积极心理品质的总体及各维度都呈显著的正相关;家庭环境的娱乐性与积极心理品质的总体及各维度都呈显著的正相关;家庭环境的组织性与积极心理品质及各维度都呈显著的正相关;家庭环境的控制性与亲和力维度呈显著的负相关。

2. 家庭环境与积极心理品质的回归分析

以积极心理品质的总分和三个维度为因变量, 家庭环境为自变量, 进行多元逐步回归, 结果如表3所示。

表3表明:家庭环境的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和独立性等特征都不同程度地进入了每个回归方程, 对积极心理品质的总体水平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对积极心理品质的总体水平可解释总变异的17%, 能够较为有效预测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从回归分析的结果来看, 家庭环境的娱乐性和控制性进入到亲和力因子的回归方程中, 对亲和力维度能够解释总变异的6%;家庭环境的知识性和娱乐性进入到生命力因子的回归方程中, 对生命力维度能够解释总变异的18%;家庭环境的组织性、知识性和独立性进入到生命力的回归方程中, 对意志力维度能够解释总变异的11%。

注:*P<0.05, **P<0.01

注:*代表p<0.05, **代表p<0.01

三、讨论

(一)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特点

虽然很多研究指出大学生普遍存在很多问题令人担忧,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当前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总体水平较高, 各分维度品质有弱有强。大学生的意志力维度得分偏低, 说明大学生自我要求、自我约束、自我提升过程中的意志力有待提升。可能的原因是当今大学生物质生活条件较好, 家庭宠爱较多[7], 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的培养不足。

大学生的生命力维度得分不高, 说明大学生在对待世界和社会的积极水平为中等程度, 在幽默、好奇、激情、创造力、洞察力等方面还有待完善, 可能的原因是与传统的公立高校相比, 民办高校的社会认可度、办学水平、政策环境等各方面相对滞后, 但学生对学习、生活要求却不断提高, 二者间的矛盾导致学生对学习生活环境甚至是社会方面的积极状态不高。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中的亲和力维度得分较高, 说明在与人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认知、积极感情和积极行为, 在团队精神、公平正义、真诚仁爱、领导力、宽恕与感恩等方面的优势较为明显, 以往研究表明, 大学生比较外向、乐群, 对人比较富于热情, 相对容易与人接近、善于与人相处, 比较愿意参加各种社团活动, 有较好的团队精神, 高亲和力正是大学生的心理优势所在。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整体水平不存在性别、子女数量和城乡差异, 仅在某些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在意志力和生命力维度上显著高于女生, 城市生源学生的生命力显著高于农村生源的生命力水平。这可能是文化和教育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的结果, 社会对男生的角色期望是更应该坚强、忍耐、审、勇敢、敢于冒险, 理性而深刻地面对现实;我国的教育体系中较为强调理性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恰好符合男性意志力提升的需求;而现实情境中男性学生对外部世界的探索也较女生多一些, 故在意志力和生命力水平上略高些。城市生源的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信息环境更为开放, 信息的更新速度较快、种类较丰富、频度也较高, 在语言和表达能力发展水平上相对较高, 在日常生活中的风趣、幽默、开放热情的成分多于农村学生, 显得更有活力。

(二) 家庭环境与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关系

回归分析表明, 对积极心理品质水平影响最大的是家庭环境的知识性、娱乐性和组织性特征, 表明家庭环境的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在个体形成积极心理品质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的作用。就此而言, 整个家庭对政治、社会和文化活动的兴趣水平越高, 参与社交和娱乐活动的程度越深, 安排家庭活动的组织性越强;, 就越有利于子女在与外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 使子女发现自己的兴趣与优势, 并能在有潜力的领域中展现其活力和耐力, 形成积极且良好的心理品质或者行为模式。

积极心理品质更多地是测量个体对中观或宏观环境的积极适应状态, 而家庭环境的亲密度、独立性、矛盾性这些因子更多地指向家庭微观环境内部之间的功能状态, 二者指向的方向有所差别, 是这些因子未进入回归方程的可能原因;另外,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道德宗教观和情感表达这些概念的本土化水平还有待验证, 故其与积极心理品质的关系更有待商榷。

摘要:目的, 研究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特点及其与家庭环境的关系。方法应用家庭环境量表、中华美德问卷对331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处于中上水平, 积极心理品质的某些维度上存在性别差异和城乡差异, 家庭环境的知识性、娱乐性和组织性是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较为突出的正向预测因素。结论家庭环境与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密切相关。

关键词: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家庭环境

参考文献

[1] 陈定湾, 何凡, 刘碧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环境特征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07, 28 (9) :812-813

[2] 周嵚, 石国兴.积极心理学介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J].2006, 20 (2) :129-132

[3] 张小菊, 赵敬.大学新生父母教养方式与积极心理品质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 2013 (2) :92-95

[4] REY JM, SINGHM, HUNGSF, et al.Aglobal scale tomeasure the quality of the family environment.Arch Gen Psychiatry, 1997, 54 (9) :817-822.

[5] 费立鹏, 郑延平, 邹定辉.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 (FES-CV) .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 编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134-14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谈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阴道炎下一篇:以传播红色文化为契机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