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叙事研究论文

2022-05-07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心理叙事研究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高校大学生心理干预工作除了学工和咨询机构外,也可结合课堂活动与有经验的教师互动开展。本文探讨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英语课堂叙事写作,将心理干预工作和课程教学任务相结合,借助叙事写作的方法,对出现了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成功干预。

心理叙事研究论文 篇1:

新时代军校学员叙事心理训练研究

摘 要:如何提高部队基层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如何让官兵之间、兵兵之间建立纯洁友爱、甘苦与共、生死与共的革命情谊,是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重要的研究课题。文章通过论述新时代军校学员叙事心理训练的理论,探讨军校学员心理训练的作用,论述军校学员心理训练的方法,引导军事院校积极开展叙事心理训练活动,从心理学角度思考更科学、高效、人性化的训练方法,以提高部队基层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提高军事战斗力。

关键词:军校学员;叙事心理训练;战斗力

2019年11月8日~10日,中央军委基层建设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基层是军队战斗力生成的基础,加强新时代我军基层建设,意义重大,是强军兴军的根基和力量所在。如何提高部队基层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如何让官兵之间、兵兵之间建立纯洁友爱、甘苦与共、生死与共的革命情谊,是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重要的研究课题。

21世纪以来,心理学领域兴起了叙事心理学研究热潮,主张叙事者讲述自己的心理成长故事,澄清成长发展中的心理问题;挖掘叙事者内在心理潜力,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为建构团结友爱、有凝聚力的群体提供坚实的心理学保障。叙事心理学为提高部队基层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供了理论基础,也成为本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新时代的军校学员叙事心理训练模式创新研究,有利于我们从心理学角度思考更科学、高效、人性化的训练方法,提高军事战斗力。从个体、人际层面加强叙事心理训练研究,有利于挖掘军人潜能,提高军事战斗力。

一、军校学员叙事心理训练的理论

叙事,就是讲故事。叙事心理训练是运用适当的方法,通过“故事叙说”“问题外化”“由薄到厚”等技巧,帮助当事人找出遗漏片段,以唤起当事人发生改变的内在力量的过程。

从本质上说,叙事是人类理解自我生活和经历的基本方式。故事创造了世界观,创造了人生价值;人类的生活世界、精神世界则由故事构成。故事讲述彰显了叙事者的性格。

习主席出访欧洲、非洲的多个国家,在很多重要场合讲中国故事,用打比方、用典故、谈文学等绽放着民族的智慧,散发着历史的馨香,又充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闪烁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光芒的“习式语言”,生动传神地讲述中国道路的历史和现实,解释中国梦的背景和内涵,讲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讲述中国和平发展的理念和主张,传播中国好声音,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更加亲近中国,成功塑造了中国大国担当的良好形象,有力回击了“中国威胁论”,获得全世界满堂彩。习主席在自述《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用叙事的方式,深情回忆幼时父母讲述的精忠报国故事,把家国情怀刻在背上、印在心里。习主席在故事讲述中展示的亲和、真性情的性格,震撼人心。航天英雄杨利伟、景海鹏、刘洋等航天人的自述,也在广大青年军人中引起强烈反响。

在青年军人中间开展个体心理叙事,将研究视角转向身边人,倾听他们的成长故事,发现他们献身军营、投身国防的强军潜力,是开展军人叙事心理训练的着眼点。

二、军校学员叙事心理训练的作用

(一)利于学员建构自我体察和分析框架

反思性(reflectivity)是个体重要的特性。笛卡尔说过“我思,故我在”,卡斯帕尔说过“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在故事讲述的过程中,个体把自己作为被研究的对象,从客观的角度审视自我,反思自我,体察自我。经由个体回顾成长中的重要事件,搭建自我审视框架(frames of seeing) ,思考自我审视的方式(ways of seeing) ,建立个体与他人关系的方式(ways of relating),在自我反思中倾听内心声音(inner voice),完成自我批判,促进自我成长。 自我体察的立足点是现在,回顾的是过去,展望的是未来,获得的是成长的力量,能使自我更好地面对未来。

(二)完善人格建构

每个人都有已知和未知、他知和我知两个维度,个体也因此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公开的自我”,别人知道,自己也知道。第二个部分是“秘密的自我”,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个人的秘密都藏在这个地方。第三个部分是“未知的自我”,别人不知道,自己也不知道,是个体有待开发和了解的自我。第四个部分是“盲目的自我”,别人知道,自己却不知道,这是个体的盲区。通过故事叙事,“公开的自我”区域扩大了,个体本来因为公开了自己的秘密而心存犹豫和担心,但很快便发现,“秘密的自我”部分减少了,而自己并没有损失什么,反而感觉对自己的体察更清晰了,“盲目的自我”和未知的自我区域都扩大了,讲述故事之前内心一闪而过的担忧变成了满满的收获和喜悦。从这个角度来讲,心理叙事最大的赢家就是讲述者本人。

(三)了解个体成长原生動力,促进心灵成长

传统的了解个体成长往往通过谈话进行,由于保密或者自我保护,个体在谈话中往往过滤掉那些重要的、对心灵成长起着巨大转折作用的消极事件。个体成长中发生的意想不到的重大事件或者重大打击,会使个体成长动力遭到破坏,心理发育受阻碍,这种传统的谈话方式不利于探寻个体成长的原生动力。通过动态的成长叙事,军人对成长中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认真梳理和回顾,对成长问题进行反思和体悟,从中寻找激发个体面对问题的力量和智慧,由曾经消极的自我否定逐渐变成积极的自我认同,从而采取更有力的行动迎接新的生活。

(四)促进战友间相互理解,建构良性人际关系

想要了解一个人,首先必须了解他的故事。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大部分时候都在述说着自己的故事,倾听着他人的故事,正是通过聆听他人对其生活、经历的叙述,我们才能够进入他人的内心世界。哲学家马丁·布伯说:“只有那些真正能对彼此说‘你’的人,才可能真正说‘我们’。”美国社会心理学创始人威廉姆·詹姆士说:“很多人愿意当兵,以成为军队成员为荣,是一种典型的‘军营魅力论’观点,这是因为只有在军队,个体才能够体会到兄弟般的友情。”在军人叙事心理训练过程中,由于战友间倾听了彼此的成长故事,感受到心意相通,所以战友关系具有直接性;由于在漫长人生中相互慰藉,相互玉成,所以战友关系具有相互性;由于心灵对话,相互尊重个性,保持自我张力,所以战友关系具有对话性;由于在成长故事中体察东西,相知相遇,所以战友关系具有相遇性。

三、军校学员叙事心理训练的方式

(一)成长连环画

绘画源于史前人类壁画,那些图形符号,都是人类曾经的语言。古代壁画上的图文,无一不向我们传递着各种各样的信息。绘画是非语言的沟通途径,是一种深入人内心世界的方法。不论处于什么样的年纪,也不论绘画能力如何,只要你愿意表达,即使是信手涂鸦,也可表达你性格中的小秘密,因为艺术从不会说谎。它也许反映了你性格的某一个侧面,或者某一个方面,但反映出来的信息都是如此真实。有时候,一幅画所传递的信息,胜过了千言万语。

对于那些不善于口头表达、不善于书面写作的军人来说,自传体绘画是一种很好的个人叙事方式。个体将自己的军旅成长故事用非语言的方式——绘画呈现出来,其作画内容、作画顺序、作画过程都真实反映了个体的真实性格,如实刻画了个体内心世界。对于军人来说,通过绘画,图文并茂地记载生命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也是见证其心灵成长、性格发展的可行方式。

(二)自传体诗歌

心理学的主题和研究对象都是人,心理学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人文学科和科学能够深入分析人类深层的认知、情感、行为经验。“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是表情达意的叙事语言素材。“诗歌”的语言内涵深厚又令人回味无穷。“诗歌疗法”就是将诗歌语言艺术运用到心理治疗之中,是极具表现力的艺术疗法之一,主要关注语言行为、非语言行为、语言、象征、感官方式的运用、幻想、秩序和平衡。叙事心理学也有同樣特征,作为倾听者的咨询师不断引导叙事者(即来访者)将他们所经历的煎熬和痛苦概念化,这亦是诗歌疗法实施的途径。

哲学家尼采曾经说过,个体需要为自己喝彩,勇于认可自己。自传体诗歌叙事在本质上是自我创造,是一个讴歌自己、激发潜力的过程。自传体诗歌风格多变,时而醇厚,时而清新,时深时浅,但这些“风格”不外乎一种呈现于外的表现,一旦我们刺穿这些风格迥异的表达方式,一路深入、仔细体会,便会发现这些诗歌的恬淡轻盈、冷峻深刻,皆因军人内心深处涌动着对军旅生活、对军人使命的一腔热忱。这是一份浓郁醇厚的爱国情感,是一份对祖国炙热沸腾、难以平复的款款深情和无比热爱。

(三)写作叙事

对于那些没有绘画功底,也不善于吟诗的军人来说,他们更愿意在灯下用细腻的笔触,回首自我军旅成长,挖掘个体的强军潜能,为投身军营,为强国强军、提高军事战斗力奉献自己的力量。在写作叙事的过程中,叙事者用客观的眼光审视、观察自己的生活故事,充分体现了叙事心理训练中“问题客观化”“发现另类故事”“解构消极故事”“建构积极故事”等操作原则,意欲从自己的故事、家庭的故事、曾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去探寻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的自我超越。

参考文献:

[1]蔡名照.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J].对外传播,2013(11):4-6.

[2]布鲁纳,宋文里.教育的文化:文化心理学的观点[M].台北:远流出版公司,2001.

[3]黄忻渊.习近平如何对外讲好中国故事[J].新闻战线,2017(16):2-5.

课题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和平心理学:理论与研究”(18FZX018)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刘邦春(1975—),女,山东泰安人,副教授,心理学博士后,研究方向:军事心理学;

张振威(1986—),男,山东青岛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军队政治工作;

翁永杰(1966—),男,辽宁营口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军事理论基础。

作者:刘邦春 张振威 翁永杰

心理叙事研究论文 篇2:

叙事心理学视角下高校课堂叙事写作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干预的个案研究

摘要:高校大学生心理干预工作除了学工和咨询机构外,也可结合课堂活动与有经验的教师互动开展。本文探讨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英语课堂叙事写作,将心理干预工作和课程教学任务相结合,借助叙事写作的方法,对出现了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成功干预。

关键词:叙事写作;大学生心理干预;英语写作;叙事心理学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高校英语写作教学领域进行了大量理论及实证研究,包括写作过程和认知研究(Swain Lapkin,1995;王文宇,文秋芳,2002;孙素英,肖丽萍,2002;王俊菊,2007,2013;孙有中,2011),为外语写作教学提供了多种课堂手段。其中叙事心理学在二语写作教学,以及在学校心理干预中的运用逐渐引起国内外学者关注(施铁如,2000,2006;李明,孙文宁,2003;李明,2005;陈娟,包晓琪,张薇,2010;戚亚军,2013)。故事化二语写作以讲故事为载体,在提升英语学习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同时,将人类无意识的经历回忆和有意识的故事组织相互交织,通过故事创作的隐喻手段,达到“故事化”和“叙事化”效应,萨宾(Sarbin,1987)把这种相互交织称为叙事原则,并认为人类倾向于使用文学的、感性的方式去表达和寻找理性价值。大学生倾向于以自身生活经历为依据,在真实经历上进行加工,而叙事又不完全等同于全部现实经历,写作者所叙述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写作者的经历或感受和其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表达了写作者自身的价值认同。对大学生写作者而言,在人生初期遭遇了消极强势的生活经验,产生了无法排解的无意识情结(马大康,2016)后,很容易导致情绪郁结,进一步产生心理问题。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英语写作活动,将生活体验和写作这一认知活动相互结合,为二语写作教学提供了全新视角,特别是为发现存在早期心理阴影,已出现心理问题,但未能从心理普查及学生工作中被筛查出的学生提供了重要依据。而英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开展叙事写作,并借助课堂写作手段与心理咨询师相配合,对出现了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干预,成为了与英语教师及学生切实相关的重要课题。

一、个案背景

英语教师L,女性,32岁,六年高校外语写作教学经验及班主任工作经验,在教学中长期采用英语叙事写作手段。系统学习过教育学及心理学相关课程,有多年海外留学经历,留学时经历过友人割腕自杀并予以同辈救助,有相当的心理辅导知识及经验。有较强的文学功底,曾有过文学创作及出版经历,对创作表达和人类心理活动的联系有一定的感受力和共情力。

学生A,女性,21岁,大学二年级时曾有过自杀行为,后休学一年,转换专业进入英语系二年级学习。父母均在本地,女生自杀前其父亲采用高压管教方式,控制欲强,压抑女生A的興趣爱好(如干涉专业选择、不允许其学习舞蹈等)。女生在大学二年级时因专业课压力大、与父母无法沟通、与宿舍同学人际关系出现危机等原因,在家割腕自杀,后及时被家人发现送往医院。休学后根据其学习意愿转入英语系,并选择了教师L所教授的英语写作课。

二、案例分析

教师L在写作课上给学生布置了叙事写作作业(narrative writing),并从故事写作的技巧出发,在课堂讲授中着重分析了情节设计、人物构建和环境作用三重因素。二年级学生对叙事题材的写作往往来源于自身经历或他人叙述(如长辈离婚案件、亲人死亡经历、与教师的冲突等),或来源于对影视剧、科幻作品的阅读和模仿。其中语言能力较强,有一定写作基础的同学往往选择虚构类题材写作,他们对虚构故事走向、把握人物命运具有较强兴趣;也有相当比例同学会选择从自身经历入手,回顾此前的人生事件,并形成较完整的故事叙述。在讲述人物构建时,教师L从“认识自己——认识家人——认识他人”的三个层次出发,引导学生从自身及家人的经历出发,由一人称视角回忆逐步进入第三人称视角的全局观察,并逐步推敲事件之间、事件和人物之间、人物和人物之间的逻辑联系,补全细节与规律。在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时,教师L提出了如下问题:“你和父母的关系是怎样的?有没有什么变化过程?”“你在演讲时缺乏自信过于紧张的原因是什么?是什么经历导致你出现以上情况?”“你童年最重要的经历是什么?这段经历对你有怎样的影响?”

在完成叙事写作作业时,女生A完成了700词的小说写作,详细描写了自己实施自杀的全过程,包括实施前的心理活动,实施过程中的细节和心理挣扎状态等。在提交作业后,女生A通过邮件方式向教师L说明了自己所写的叙事写作“是我自己的真实经历”,并且向教师L发出了求助:“我想问问经历过自杀的人要怎么才能走出‘自杀’这件事本身的阴影呢?……唯独这件事我不知道该怎么面对,……身边能倾诉的人实在太少,更不敢跟父母说,不想让他们担心。”

正是因为教师L在课堂教学中提及过自己留学期间有同学自杀的经历,促使女生A产生共情,决定将其自杀“故事”写下来,女生A从主观上已将教师L视为可求助对象,并向其积极寻求心理建议。

1.一人称视角和三人称视角交叉叙事。女生A已接受过一段时间的专业心理干预,在治疗中咨询师对其内心世界和外部经历已做过“好我”和“坏我”的区分,具备基本的自我分离意识,因此在作业完成过程中,女生A分别从一人称视角和三人称视角出发,用“我(I)”和“她(Alice)”两个相互了解的“角色”同步叙述一个人物的经历(即她自身),还原自杀过程特别是自杀细节和内心感受,借此完成了其心理治疗中的自我分离过程。女生A将“我”的主观感受和“她”的经历相结合,讲述其自杀前后内心活动和行为。在写法上,将自身经历分割为第一和第三人称视角也可以方便叙述者表达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冲突。在叙事中,女生A采取了如下表达:

爱丽丝是个敏感又心思脆弱的女生,尽管她不承认,但这确是事实。……所以当她想让我杀了她时,我一点都不觉得意外。(Alice is a sensitive girl with a paper heart,she might deny this but this is true anyway....so when she said she wants me to kill her,I was not surprise.)

她想学什么并不重要,父母(对她)的控制不容置疑。(What she likes was not important,parents decisions were undeniable.)

教师L在阅读文章后从写作角度肯定这种写法的叙事效果,同时在征得女生A同意后与其心理咨询师沟通,并达成治疗合作。

2.二语写作中语言的距离感有助于写作者进行自我反思。从认知心理学视角出发,二语写作是认知过程、动机、情感、工作记忆、长时记忆、环境诸因素的综合整合(孙素英,肖丽萍,2002)。大学生在进行二语写作时已具备相对成熟的写作能力和宽松的写作时间,其认知过程、动机、情感等因素已趋于稳定,并由于外语写作倾向于借助母语已有的故事框架展开叙述,有效避免一般外语写作中容易出现的“会什么写什么”回避倾向,能自觉弥合叙事中的断点,在语篇层面上发生正迁移(戚亚军,2013)。因为英语表达存在词汇选择、句法表达等方面的困难,写作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停顿或断续,但这种不连贯并不会造成写作者就此中断表达,相反会就此反复回忆细节,揣摩事发前后的心理,从而寻找最合适的表达语汇来还原事件。从这一层面上说,这种书面叙事具有比口头叙事更准确、更谨慎的优势。如女生A在其小说中写道:“(自杀后我立刻认识到)我并不想死,我只是觉得活着太痛苦了,谁来帮帮我……(…I suddenly realized that I didn’t want to die,it’s just the pain of living was too much,I need help!)”通过对“她”的描述还原了她在割腕后痛苦、后悔、煎熬、挣扎等剧烈的心理活动,并概括为她“不想死”和“活不下去”念头的冲突,行文中已从对死亡的渴望转变为对承受痛苦现实方式的探寻,通过叙事写作的过程确认了其“不想活”转变为“不想死”的心态转变,反复确立其求生意志。

3.基于叙事写作形成稳定的治疗联盟,逐渐降低阻抗。教师L在完成作业批改和评语后,通过邮件形式积极反馈了女生A提出的心理求助,二人之间以课后交流、邮件、微信等形式定期联络,逐渐形成了稳定的治疗联盟,并从线上治疗转到线下面对面交流,期间女生A定期汇报自己的学习状态和情绪表现,包括服用药物后的生理反应等。在建立交流机制一段时间后,女生A的课业表现从情绪高昂状态,积极回应教师L,开始逐渐下滑,出现阻抗现象,表現为偶尔不能按时来上课,出现睡眠障碍,不能按时提交作业等,但师生间互动仍在继续。女生A属于敏感性人格,极易被他人情绪感染,尤其容易被来自网络和身边人的负面情绪影响。在网络大面积爆发某幼儿园虐童案新闻后,女生A的情绪波动达到高峰,她主动通过微信以叙事的方式向教师L描述了自己童年时遭受家族男性长辈“性侵”的经历,并告知教师L此前并未向包括父母及其心理治疗医生在内的任何人透露这一经历。教师L根据其一贯的叙述语言风格,结合其二语写作表达及用语习惯,鉴于其过于完整的文学化表达、过度的人物解读、过于强烈的主观心理活动,以及故意模糊的部分细节,对其叙事的全部真实性存疑,如:

“身为一个小屁孩对于基本没见过几次面的祖辈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份好奇心使我独自一人走进爷爷的房间玩,似乎还没跟爷爷说几句话,爷爷就突然抓住我,把舌头伸进我的嘴里。……”

“我爷爷对我说,哎呀A你的脚长得真好看,意思就是他想让我把脚放到他腿上给他欣赏抚摸。……”

教师L在收到女生A的叙述后,积极采取了干预措施,通过微信及时发送了详细的文字反馈,并约面谈干预,同时建议女生A与父母沟通其被侵犯经历(其父母在女生A的治疗过程中一直高度配合),积极争取女生A的父母参与到整个危机干预中。女生A明确答复也会将此事告知父母,从而协商完成了干预方案。此后,女生A心理状况出现较大波动,抑郁程度加剧,再度出现自杀倾向危机,一度接受住院治疗干预。女生A出院后,教师L寻求契机与其见面,从通过网络危机干预转变为见面干预实施。教师L采用倾听、理解等策略进行干预,首先给女生A精神上的肯定和鼓励。女生A反馈了将此事告知父母后父母的反应,表示“我轻松了很多,解开了多年的心结”,并在对话中确认了女生A在最初的叙事中有虚假夸大的成分:

教师L:“你爷爷亲吻、抚摸过你?”

女生A:“倒是没有亲我,但是他摸过我的脚。”(与之前微信发送的文字叙事相矛盾)

女生A在对话中,将外公、爷爷等男性长辈对她的爱抚及肢体接触定义为“侵犯”,使用的表达语汇多为“侮辱”、“猥亵”等程度严重的词语,对自身定位为“受害者”,并一再强调其内心的阴影和挣扎。经过两次面谈干预,女生A在叙事中将爷爷对其的爱抚定性从“猥亵”改变为“不恰当地接触”,并逐渐从受害者心态中走出来。

四、总结

高校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现象逐渐严重,但现有高校心理危机防治体制仍不完善,对此笔者有如下建议:

1.叙事写作作为一种有效的心理干预手段,可以同时作为教学任务和心理干预手段,并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叙事写作作为课堂教学设计的一部分,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可以帮助学生回顾早年自身经历,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认知,同时作为心理干预手段,能以审视的视角帮助学生建立自我分离,以“讲故事”这一最普遍的形式来降低阻抗情绪,达到更加积极的治疗效果。

2.加强一线教师队伍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培养,为高校心理危机干预队伍起到补充和促进作用。一线教师队伍在课堂教学和课余生活中与学生有较多的接触,可以近距离观察学生的精神、情感和认知状态,这些都可以为心理危机干预起到积极的补充作用。高校应建立以专业心理干预人员为核心的高素质队伍,并吸收人文学科方面的一线专业课教师加入心理干预工作,避免心理干预工作与专业课教学完全分割开,从多角度共同促进学生健康积极的心理发展。

参考文献:

[1]Sarbin T.Narrative Psychology:The Storied Nature of Human Conduct [M].Westport,CT:Praeger,1986.

[2]Swain M & Lapkin S.Problems in output and the cognitive processes they generate:A step towards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J].Applied Linguistics,1995,(16):371-391.

[3]陈娟,包晓琪,张薇.叙事心理学视角下的“故事化”英语写作——观念、运用与价值[J].时代教育,2010,(7):3-5.

[4]李明,孙文宁.许是心理治疗初探[J].烟台教育学院学报,2003,(6):56-59.

[5]李明,杨广学.叙事心理治疗导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6]马大康.叙述行为·心理认同·精神建构[J].社会科学,2016,(6):171-180.

[7]戚亚军.用“故事化”写作建构语言自我——“以写促学”的叙事心理学视角[J].Foreign Language World,2013,(6):87-94.

[8]施铁如.写作的心理治疗与辅导:功能、原理及其应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1):116-121.

[9]施铁如.学校心理辅导的叙事方式[J].教育导刊,2006,(1):26-28.

[10]孙素英,肖丽萍.认知心理学视域中的写作过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1):135-140.

[11]孙有中.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与思辨能力培养座谈[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4):603-608.

[12]王俊菊.国内二语写作过程研究的现状剖析[J].山东外语教学,2013,(5):7-11.

[13]王俊菊.二语写作认知心理过程研究评述[J].外语界,2007,(5):2-8.

[14]王文宇,文秋芳.母语思维与二语写作——大学生英语写作过程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4):64-66.

作者:姚夏晶 徐祝心

心理叙事研究论文 篇3:

信息技术课堂上小学生游戏心理发展的叙事研究

摘 要:运用“叙事研究”的理论方法,研究在小学阶段内、在信息技术课上这一特殊环境中,学生所表现出的普遍心理:“游戏心理”的发展过程,及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师生之间的行为变化。

关键词:叙事研究;游戏心理;学习环境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课堂事件一:我们要自由上机

在信息技术上课期间总是有同学问我能不能玩游戏,并表现出想玩一玩的意思……我对学生的这种行为虽然心里不悦,但是并没有重视。但是一段时间后,我发现班上竟有个别“不上进”的学生和我在课堂上玩起了“游击战”:我走近时,他们假装操作,把游戏窗口隐蔽;我一离开,他们又恢复了原样。时间不长,我发现这部分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和操作一点都不会。

课堂事件二:我要玩游戏

张×同学是五(4)班的男生,记得那是五(4)班的一节信息技术课。上课时间过了30分钟,他竟然在专心地玩网上游戏,而且对我的批评丝毫不以为然。下课后,柔声询问他平时在哪玩游戏,他说在同学家和网吧。像张×这样的学生有许多,家里没有电脑,而又喜欢玩电脑游戏,自控能力差。他们脑子里想的是游戏,想自由上机,一有上机时间,就开始玩游戏。学生们的这种想法和欲望,我把它称为“游戏心理”。

课堂事件三:破坏电脑室电脑设备

在电脑课中,有的少数学生因为上课不注意听讲,受到老师的批评后,在我管理的机房内竟暗地里以“破坏耳机、偷走鼠标球”等行为“报复”老师。

课堂事件四:我可以不需要自由上机或玩游戏

我也发现一部分这样的学生:上课师生配合的较好,“游戏心理”很少,即使自主上机的时间里,他们也能学习一些其他的知识。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的克服“游戏心理”呢?经过调查我发现,家长正确引导孩子用电脑,对于他们能够正确使用电脑影响很大。

二、研究的对象

这些在信息技术课中发生的事件主要由三、四、五、六年级的学生(一、二年级的个别学生也有)做出来的,这使我不能再轻视学生上信息技术课时产生的“玩一玩”的游戏心理。于是我开始研究“游戏心理发展”的问题。

三、研究实施过程——我的教学事件

根据小学生的这种“游戏心理”现象的存在,于是我做了以下方面的尝试。

1.在学生行为规范上,首先明确地告诉学生:小学阶段在国家相关法规上明文规定小学生禁止上网吧玩游戏;在学校,规定在电脑室不得自由上网玩在线游戏,必须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游戏类的活动。这就在思想上给学生打下了一个烙印:“我不能随便地在电脑课上玩在线游戏,否则后果是我违反国家的法规,违反校规。”学生意识到了,才有可能行动。

2.在教学进度上,为了使学生们的“游戏心理”而产生的欲望得以正确地释放,我首先在每学期课程内容上安排出二节学生“自主学习”的课时,开学初明确地告诉学生们,和学生商量并争得学生们的同意,安排在学生认可的周数上,一般在节日的前一周或节日过后第一周的电脑课上,间隔时间是6周左右上一次。

3.在教学内容的表现手法上,在每一节教学内容上,尽量增加趣味性、游戏性。例如素材选用方面:全部选用学生们喜欢的画面,有时还用“动画”形式。这样的处理方法,学生们愿意学,容易被他们接受。他们开始喜欢上课的我,喜欢和我一起来学习电脑操作。

4.在教学内容上,引导学生们上健康的网站和内容,常告诉他们哪些网站的游戏可上,并且安全。在学校停电时,给同学们上了“QQ十大防身术”的课,后来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能正确使用QQ,遵守《网络QQ安全使用规则》了。比如:遵守QQ群规则,不传播真假不知的信息,不伤害群内同学,不和陌生人交朋友等。

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发现这种方法会影响同学们课间休息及上课秩序。我果断地终止了这种方法。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学生们上课专心了,“游戏心理”在逐渐地得到较合理的疏导,而且在以后的学期中,学生的情况越来越好。

课堂事件五:《猪之歌》

记得在这实践阶段里,有一次是五(2)的电脑课,学生们课间比我先到了电脑室,当时我就发现大部分学生在Internet网上听歌。

我感到歌曲的旋律还是很美的。这时上课的铃声响了,是马上停止学生上网,开始上课;还是参与到同学中?沉思片刻,于是我在教师电脑上找到这首歌,打开,并组织学生一起演唱歌曲。歌声回荡在电脑室,同学们开心地唱了10分钟的时间,之后我才开始组织教学。由于同学们和我配合成功,很顺利地上完了学习内容。我不会忘记这节课的“唱歌效应”。

四、研究结果的分析

通过我的信息技术课堂上的事件和我的研究实施的过程,我把制约小学生的“游戏心理发展”的因素归纳为表格一中D、E、F、G、H五个方面。

表格一:制约《小学生游戏心理发展》因素编码表

续表

1.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是小学生极易产生“游戏心理”的前提条件(基础);学生学习环境学习工具:计算机教室、网络、电脑是使小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产生“游戏心理”的环境诱因。以上两个因素都可能使小学生产生一定的语言和两类行为(C1、C2)。而教师的语言和行为、学生学习环境:家庭、社会和课程要求三者影响小学生“游戏心理”的健康发展,也使小学生产生一定的语言和两类行为(C1、C2)。

2.教师的语言和行为

在“课堂事件一”和“课堂事件二”中,由于我的教学指导思想是重视教学内容的传授和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对于C1学生内心的想法和情感关注的不够,我的语言和教学行为没有针对性和根据,是普通单一的说教方法。对于C2类学生,这种方法是有效的。对于行为偏激的类学生,我采取“更严厉的批评方法”。没有考虑影响学生的游戏心理、家庭无电脑,家长疏忽对他的教育,没有合理的引导等因素,而这些因素导致该学生产生严重的“游戏心理”问题。

当我意识到自己的教学指导思想、语言和教学行为不能很好地解决的问题时,课程改革的理念正逐渐渗透到我的教学思想中,我的语言和教学行为发生了改变,结果使A、B、C都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3.学生学习环境:家庭、社会

在“课堂事件四”中,对于有C2行为的学生,和谐的家庭环境,父母与孩子良好的沟通方式,父母的正确引导对学生的语言和行为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C2促使学生有了“游戏心理”后,能使学生得到合理的缓解和释放,这使教师的语言和教学行为得到顺利的实施,弥补了D的不足。结果是C类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表现出良好的综合素质。

4.信息技术课程的要求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安排、教学进度要围绕着这两方面安排。在实施过程中,要受到六方面的制约。

深圳的许多家庭是外地移民的家庭,家庭成员不稳定的因素影响对学生的教育,使学校在教学课堂上难于管理学生的行为。这制约H的第一方面实施。这要求D要随着B、C的变化而变化,否则G会加重学生学生“游戏心理”。

管理得好,有利的实施,从而保证学生的健康发展。我在(三、研究实施过程——我的教学事件)的事件五中体现在机房管理硬件和软件资源上保证H,促进健康发展。

每学年度,我都会接一些新班级,不同的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游戏心理”也是不同的,它们发展变化着。而对疏导这些“游戏心理”,我也有了一定的经验,但我总要有所变化和改动。我相信“课堂教学中学生游戏心理发展”是有基本规律可循的,教师采用正确的教育教学方法可以使小学生游戏心理沿健康的道路发展。

(作者单位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华明路10号南油小學)

作者:肖英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水电工程管理论文下一篇:城市治理模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