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022-09-29

在目前的历史教学中, 由于历史教师主观上重视程度不够, 研究探讨不深;客观上应试教育的影响、课时的限制等因素, 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工作存在一些问题。那么, 我们在教学中如何结合自身的课程特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实施个性化教育, 使课堂气氛轻松民主, 这是我们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条件

良好的课堂气氛比教师精彩的讲授更重要, 因为只有如此, 才能使学生乐学不疲。教师眼中的学生, 应该是各有所长的, 不能表现出对一些学生的偏爱, 对另一些学生的歧视。每个学生的个性气质各不相同, 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 使学生感觉到老师注意到了他。在课堂教学中, 要多表扬鼓励, 激发兴趣。课堂提问成为学生自信的源泉。要鼓励、启发学生大胆发言, 对主动发言的学生给予最热情的鼓励, 在班级教学中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对回答正确的, 要给予充分的表扬;对回答不完全正确的, 要发现、指出其闪光之处给以鼓励;对回答错误的, 要认识到学生出错是很正常的, 先热情表扬其回答问题的勇气和自信, 然后再善意地指出其回答的错误。尤其是对后进学生, 教师千万不要吝惜自己的表扬、鼓励, 来自教师的表扬往往是他们自信心最重要的来源。课堂提问应尽可能让全班同学都有回答的机会。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但是如果不给它提供食物, 这种需要就会萎谢, 而对知识的兴趣也就随之熄灭。”因此, 合作探究式不失为是满足学生这种需要的好的教学模式。在合作探究过程中, 不仅能调动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极大的学习热情, 更能够在合作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因为小组合作学习要成功的话, 小组成员必须学会关注他人, 要善于听取他人意见、善于协调组员间的分歧、善于相互交流、善于向同伴提问等。这不仅需要老师教, 更需要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学习。所以, 在不断的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 学生的那种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形成的自我中心意识开始得到扭转, 开始学会合作, 学会交流, 学会承受被同伴的否定, 学会在困难面前奋进, 从而有利于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

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不仅要有“想学”的欲望, 而且要有“会学”的能力。新课程也要求学生能走出封闭的课堂, 走向广阔的社会, 在社会大课堂里, 自主开放地学习。如“保护身边古老的文明”一课, 我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 写出有关宁波市文物的保护现状和对策的调查报告。许多学生利用双休日, 走上街头, 向游人分发问卷,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取有关宁波市文物保护方面的信息。在调查过程中, 有些人给予了友好的配合, 其中包括外国人;而有些却给以拒绝, 甚至有的学生被骂成了骗子。在这种学习过程中, 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 也使自己的心理素质得到了一次考验, 得到了一次锻炼和升华。如何说服他人获得帮助, 如何学会承受被拒绝, 如何克服害怕心理与陌生人交谈等, 都是其中的收获。

二、充分挖掘历史学科的潜能, 用丰富的史实, 优秀的历史人物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 培养健全人格

初中历史课中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但它很少直接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而是把心理健康教育因素隐含于社会知识中。因此, 要有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就必须深入挖掘历史课中的教育资源。课程资源的挖掘, 需要社会老师有“透视”的眼光, 能看到历史课程内容深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充分挖掘社会课程中的“潜台词”, “把文章做足”。例如, 在教《中日甲午战争》一课时, 先从电影《甲午风云》中截取几段反映出战争前奏、战争的过程、战争的结果的电影场面, 收集了邓世昌等北洋水师英雄人物的照片和甲午战争的战略立体图。再把这些影、像、图、文等资料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制作ppt课件。营造出一种近似真实的历史情境, 消除了学生和这段历史的时空距离, 学生很快被这种情境所吸引, 融进了这段历史当中。在声情并茂的场景当中, 激发学生们对英雄人物的崇敬和对清政府统治者的憎恨。这种情感体验可能比老师进行枯燥的说教更为有效。

针对现在的学生, 家庭条件优裕, 从小受到父母及家人的关心和呵护, 形成了任性、固执、偏激的性格, 以自我为中心, 比较自私, 缺乏爱心, 缺少责任感和社会公共意识。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有关内容, 以历史名人的高贵品质激励学生, 以一个个感人故事汇成一股巨流, 撞击学生的心灵:以中华民族重义轻利的价值观教育学生。讲到司马迁时, 教师被司马迁卓越的生死观感动了吗?讲岳飞时, 教师为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所激奋了吗?讲中国近代的历史时, 教师为其间中华民族所遭受的屈辱愤慨了吗?课堂上教师充沛的情感和激情, 往往比教师所教的内容更能直接触动学生的心灵。今天不少学生不懂得感恩, 何以真切, 再加上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丑恶现象对学生的影响, 这些造成了学生的迷惑和思想的混乱。历史传统文化的教学潜入方式受到了冲击。

新课程要求教师能在充分了解内容标准的前提下, 学会“用教材”去实现标准, 而不再是“教教材”。这就给教师在处理教材问题上以很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科学, 承担着培养民族责任心、爱国主义精神, 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任务, 更需要教师能灵活地结合本校, 本地区的特点, 对准学生当中出现的问题, 灵活地处理教材内容, 发挥教育的作用。在上到“阿拉伯文化成就”一课时, 提到阿拉伯民族的特点是尊重教育、尊重知识。我适时地引用了阿拉伯格言“人最美的装饰品是知识”, 并就此展开阐述, 教育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这个教育在当时的初二 (4) 班显得尤为及时和重要。因为这个班级在学期初转来了一个新学生, 不爱学习, 交往复杂, 但人长得漂亮, 且家境富裕, 成了许多男生心中喜欢的对象和女生模仿的对象。班级中涌动着一股追求打扮, 学习热情渐减的暗流。我在上历史课时及时抓住教材的契机, 灵活处理了教学的课时, 给很多学生以触动。很难想象, 一个心理有问题的民族会是一个有发展前途的民族, 一个心理有问题的公民会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是历史和社会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在历史这门人文社会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更是社会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地下连续墙施工过程中的变形控制研究下一篇:关于高职院校会计教学改革的相关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