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美术教育的意义

2022-11-16

第一篇:幼儿美术教育的意义

主题墙创设对幼儿的教育意义

怎样发挥主题墙对幼儿的教育意义

摘要:主题墙已经成为幼儿教育中的重要资源,实现了幼儿和环境的互动,发挥着重要的教育价值。主题墙丰富的内容与主题的变化相适应,为幼儿开放,目的是帮助幼儿表征、迁移经验。主题墙能够综合多个领域的教育资源,加深幼儿对主题教育目标的理解和掌握。

瑞吉欧教育理念强调:“空间具有教育内涵。”主题墙创设的空间包括墙面、门窗、走廊和房顶等空间,所以教师发挥的空间非常的大。良好内容的主题墙能够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带动他们进行更多的思考和学习活动。主题墙上的内容为幼儿间的互相合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能够改变幼儿的认识。通过观察幼儿与主题墙的互动,能够掌握幼儿的兴趣方向,帮助教师调整教育的手段和内容。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幼儿教师对主题墙存在着一些错误的做法。

错误做法一:主题墙成为“花架子”

有些教师在确定主题后,首先忙于搜集主题资料,把各种图片和幼儿的作品往墙上粘贴,墙面内容十分的丰富,使主题墙成为一面展览墙。图片和幼儿作品与主题存在着某些联系,但是所有的内容之间缺少联系,没有层次性和系统性。视觉上的丰富并没有为幼儿带来教育价值。儿童心理学及脑科学的有关研究都表明:幼儿是有能力的、主动的学习者,他们能够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各方面的发展。主题墙创设的内容要做到激发幼儿的兴趣,与幼儿已有的知识相衔接,避免“花架子”。

错误做法二:主题墙同课程断档

11 王素娟.创设适宜幼儿发展的幼儿园环境——瑞吉欧教育理念的启示[J].时代教育,2007,(26) 为了突出家园共育,幼儿教师会要求家长准备主题资料,但是由于沟通不够,家长不能够理解主题和课程之间的关系,虽然家长准备了很多的图片资料,但是这些图片不能反应主题的内容和要求。虽然实现了家园共育,但是主题墙和课程完全的割裂开来,不能实现二者在教学中的互动,主题墙不能给发挥应有的作用。

错误做法三:主题墙成为教师的展示墙

为了实现主题墙的多彩多样性,幼儿教师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做出了绚丽多彩的画面效果。但是主题墙没有一幅孩子的作品,主题墙成为教师的展示墙,教师剥夺了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的权利。主题墙完全的展现了教师的创意和能力,教师成为主题墙的主人,幼儿的主体性未能够体现。幼儿应该成为创设主题墙的参与者,这是幼儿学习的良好机会,在不断的同化和顺应中,幼儿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为了发挥主题墙对幼儿教育的重要作用,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妙招一:主题墙的内容来源于家长和幼儿

主题墙布置的材料要具备多彩多样的特点,要充分发挥家长和幼儿的创作能力。在主题墙布置之前召开家长会,使家长明白主题墙和课程内在的关系,要求家长帮助幼儿制作主题作品,家长要帮助幼儿搜集主题材料,记录幼儿创造的过程,家长与幼儿携手制作手工艺品和绘画。在家长和幼儿制作主题作品时,教师要扮演咨询者的角色,使幼儿和家长成为制作的主角。幼儿在筹备主题材料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布置主题墙时,幼儿的积极性和热情高涨,他们在主题墙旁边兴高采烈的为小伙伴介绍作品的制作过程,认同感剧增。参与主题墙的布置,实现了幼儿的所做所想,加深了他们对课程的了解,也帮助家长更加直白的了解幼儿的探究过程。

妙招二:有选择的发挥幼儿的特点专长

主题墙的布置要避免材料的单一性,图片、手工作品、歌谣;或粘贴,或悬挂,都能展现主题墙教育性、完整性和层次性,即能合理的利用主题墙有限的空间,又能实现幼儿的智慧的诠释。很多幼儿都参加了特长学习,教师要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实现主题材料的层次的提高,吸收更多的幼儿参加到主题墙的创设活动中。有的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强,可以用童言稚语编写主题歌谣,加之图片和手工作品,每个幼儿在进出教室时都倍感自豪。总之,教师要根据幼儿的特点专长,分工明确,调动幼儿进行主题墙创设的积极性,使主体墙的布置成为全部幼儿的工作。 妙招三:主题墙还可以“谈”

幼儿教育要遵循“以幼儿发展为本”原则, 教师只是教育的辅助者,幼儿才是真正的主人。幼儿拥有让成人羡慕的想象力,他们的思维天真烂漫,主题墙应该成为展示幼儿思维的场所。在构思策划主题墙时,教师应该遵循幼儿的意愿,通过谈话的方式,整合幼儿的想法,把幼儿的建议体现在主题墙的设计中。在教师的帮助下,幼儿实现了他们的想象力,这会让幼儿体验到被尊重感,更能激发他们学习主题课程的积极性。

“要倾听孩子的声音,要给儿童选择的权利和做决定的机会。”幼儿是幼儿园的主人,主题墙的创设不能脱离幼儿的实际,教师应该学会适当的放权,让幼儿在创设主题墙的过程中,学会思维,享受尊重,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素娟.创设适宜幼儿发展的幼儿园环境——瑞吉欧教育理 22 毛曙阳.关于构建幼儿园班级主题墙的若干思考[J].上海托幼,2010,(5). 念的启示[J].时代教育,2007,(26)

[2].毛曙阳.关于构建幼儿园班级主题墙的若干思考[J].上海托幼,2010,(5)

第二篇:试论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写作提纲

一、绪论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他在以长子为观察对象进行长期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的有关教育思想,总结出了儿童的七大心理特征,形成了自己的儿童观。本文是为进一步了解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现实的意义。

二、本论

(一)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 1、二十世纪初中国幼儿教育的问题 2、陈鹤琴幼稚园教育的教学研究 3、陈鹤琴的幼儿教育主张

(二)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1、在教育目的观方面

2、在儿童学习观方面

3、在课程设置方面

(三)陈鹤琴的儿童心理学

1、陈鹤琴儿童心理特点

2、陈鹤琴的儿童观

三、结论

1 试论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内容摘要: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他在以长子为观察对象进行长期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的有关教育思想,总结出了儿童的七大心理特征,形成了自己的儿童观。研究中国二十世纪初幼儿教育的主要问题,创建南京鼓楼幼稚园进行了幼稚园教育教学研究,提出了发展幼儿教育的主张,最终形成了幼儿教育思想。在我国幼儿教育不断发展,幼教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对我国发展幼儿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陈鹤琴; 幼儿教育思想; 现实意义; 儿童心理学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享有“中国幼教之父”、“中国的福禄贝尔”的美誉。191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8月考取公费赴美国留学,获得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学位。1919年回国后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教授,东南大学教授和教务主任。1923年,陈鹤琴在南京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为了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中国化、科学化的幼儿教育,他以自己的长子一鸣为观察研究的对象,进行连续808天的儿童发展研究,最早在我国提倡以观察实验的方法研究儿童心理的发展。陈鹤琴在儿童心理学方面吸收了裴斯塔洛齐的教育主张,认为教育应该以心理学为基础,同时引进了西方其他儿童心理学的先进理论和科学研究方法。在实际观察研究的事实基础上,结合西方的心理学理论和教育原则,运用克伯屈教授的启发式教育法、民主自由讨论法以及德可乐利学校的分组教学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幼儿教育思想。他的幼教思想是我们的宝贵遗产,对我们进行幼儿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有必要对它进行再研究。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笔者在这篇文章中所指的幼儿教育不包括家庭里的幼儿教育,是狭义上讲的学校幼儿教育。

2

一、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

(一)二十世纪初中国幼稚教育的问题

幼稚教育最先是由国外发展起来的,在中国的发展比较迟缓,但是中国需要幼稚教育是毋庸质疑的。在陈鹤琴看来,“幼稚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幼稚期是人生可塑性最大的时期,所以幼稚时期也是奠定人生健全发展的时期”。由此,幼稚教育不仅于儿童个人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对整个国家的教育发展也是有重要影响的。然而,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幼稚教育却问题众多,其中最明显的现象就是抄袭国外。“我们中国的幼稚园大抵是抄袭外人的,而外人的幼稚园已时有改进,但我们还是墨守成规,不知改良,以致陈旧腐败不堪闻问了”。而当时中国幼稚园的主要弊端,陈鹤琴将它概括为四点:第一,儿童与环境的接触太少,在游戏室的时间太多。陈鹤琴认为小孩子生来是没有知识和能力的,日后与环境的接触多了,就渐渐积累了经验,稍有了知识和能力。若与环境的接触多,小孩子的知识就越丰富,他的能力也就越发展。所以我们应该让儿童与环境有充分的接触,而不应该把儿童关在室内,使他与环境不发生任何接触。然而观察我国当时的幼稚教育,幼稚生的生活几乎都是在室内的,幼稚园简直可以说是“幼稚监狱”。这样儿童与环境社会不发生关系,他的经验从何而来呢。第二,功课太简单。因为中国的幼稚园几乎成为“幼稚监狱”,儿童的功课自然不会丰富。就只有图书、玩沙、折纸等几样单调的活动。第三,团体动作太多。幼稚园里儿童大体年龄存在着差距,个性也不尽一样,能力就更不相同,然而一般的幼稚园都采用一种团体教授法。这样的教授方法除教唱歌,游戏等少数几种外,是不适合儿童教育的,往往顾不到儿童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的。第四,没有具体目标。对于究竟为什么办幼稚园,儿童应该教养到何种程度,应该养成哪些习惯和技能都没有想过或研究过。这四点只是荤荤大者,其他的细小弊端不宜叙述,这种无方针无目标的幼稚园整天在忙碌,但却没有什么成效,儿童也不见什么进步。

(二)陈鹤琴幼稚园教育教学研究

基于前面所述教育现状,陈鹤琴认识到了改革中国幼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遂于1923年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即南京鼓楼幼稚园,进行了幼稚园的课程、故事、读法和设备研究

(三)陈鹤琴的幼儿教育主张

3 为了改善我国的幼儿教育,在南京鼓楼幼稚园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陈鹤琴于1927年发表了《我们的主张》十五条。十五条主张是对我国办幼稚园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我国发展幼稚教育的指导,是我们研究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所不可忽视的。

主张的第一条就指出“幼稚园是要适应国情的”,这是针对现实提出的,也是对我们办幼稚园的根本要求。陈鹤琴认为幼稚园的设施,应当处处体现本国性,至于那些具有世界性的教材,教法,在不违背国情的前提下也可以采用,这样幼稚园就可以充分适应社会的需要了。第二个主张是“儿童教育是幼稚园与家庭共同的责任”。因为当时的幼稚园很少有跟家庭合作的,父母把小孩子送到幼稚园去,并不是为小孩子受教育着想,仅仅是自己图个方便,对小孩子一切的任务都不闻不问,这样家里所教的和幼稚园里所学的往往不能融合。有些家庭甚至认为既然小孩子在幼稚园里,教育的责任就是教师的,小孩子学得不好就是幼稚园的失误。所以陈鹤琴主张幼儿教育应由学校和家庭双方承担,如此两方所施的教育才不会发生冲突,而所得的效果也更大。虽然这是陈鹤琴针对当时的幼儿教育提出来的,但是在当今幼儿教育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发展之后,他所说的现象依然存在,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有更厉害的表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很多父母们从孩子一出生就忙于工作而将孩子寄托,更多时候小孩是和其他抚养人在一起的,而父母对他们的教育无暇顾及。所以陈鹤琴的主张在当代的幼稚教育上仍然具有现实性,现在社会上提倡的“合力教育”就是希望由家庭和幼稚园共同来教育幼儿,可以说受到了陈鹤琴主张的影响和启示。第三条主张是针对教材来说的,“凡儿童能够学的而又应当学的,我们都应该教他”。这一主张中包含了幼稚园选择教材的三条标准:1儿童能够学的东西就有可能作为幼稚园的教材。若一幼儿很早就能识字就可以马上教他识字,而不用等到稍大了再学。2教材须以儿童的经验为根据。教材脱离学生的生活和经验的问题在现在的教育中依然存在,所以近几年开始了新课程改革。虽然是针对中学的一次改革,但也说明了学校所用教材的不合理性,而对幼儿来说尤须注意教材的“儿童化”和“经验化”,这样儿童才能有所理解和体会。3能使儿童适应社会的,就可取为教材。教育儿童是为了使他能够养成某种生活的技能,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所以儿童的教材也可以根据社会的要求来定,但以儿童心理和经验为根据是不变的核心。

4

二、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在教育目的观方面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人们对幼儿的认识不足,大多数人还是把幼儿看作是“小大人”,认为儿童和成人之间没有多大的不同,大人能够做到的事情小孩子也应该能做,往往以成人世界的标准来评价儿童,“听话”“服从”成人的儿童就是“好孩子”,就是“聪明”的,幼儿园教师也是以此来对幼儿作出奖惩,以孩子能够得多少红五星,能够考多少分作为衡量孩子优劣的最主要标准。在这种错误的观念指引下,幼稚园的教育目的也错误地发展成“知识型”、“应试型”的教育目的观,只注重孩子的识记能力,而忽视儿童身心全面的健康发展。这种教育目的观牺牲的是儿童对学习的兴趣和对各类事物的好奇,好问心,牺牲的是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是一种高代价的教育,不符合现代教育使儿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而以儿童心理学为基础的陈鹤琴幼儿教育理论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提出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孩子死记一些符号,掌握大量的知识,教育要培养的是生动、活泼的有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现代中国人,现代儿童。

(二)在儿童学习观方面

早期的幼儿教育大多具有脱离儿童实际生活的倾向,孩子的绝大部分时间花费在教室里,教室很少带孩子去户外郊游学习,致使儿童与环境的接触相当缺乏,所学的内容也仅仅是停留在书本上,与儿童的生活经验没有较多的联系。这样儿童所得的都是呆板生硬的死知识,也没有获得鲜活的人生经验。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是要贴近儿童的实际生活,促进幼儿生动、活泼的发展。幼儿教育不是将幼儿关在园里进行“闭门造车”的学习,而是要向儿童的生活回归。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幼儿学习是要在环境中进行的,是一种吸收性的学习,儿童与环境接触越多,所积累的经验就越丰富,儿童的知识形成也越快,认识就越广泛。因此只有贴近儿童生活的教育,才能使幼儿的学习变成有意义的主动学习。

(三)在课程设置方面

长期以来,我国幼儿园课程主要采用的是分科课程和预设课程。分科教学的优点是便于向幼儿传授各科系统的知识,也便于对全体儿童进行集体教学。其缺点是割裂了各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容易忽视幼儿之间的个性差异,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甚至整个教育过程缺乏整体性。这种课程下的儿童往往处于被动和服从

5 的地位,严重压抑了儿童的主体意识,束缚了幼儿主体价值的发挥。例如,在让儿童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上,多数是由老师说了算,甚至在具体的技能操作训练上,也是完全由教师指挥,儿童只需要“依样画葫芦”,这严重阻碍了儿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而陈鹤琴重视游戏的作用,重视儿童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儿童的兴趣和积极性,重视个性差异,反对分科教学,认为分裂的课程是违背儿童的心理的,反对以书本教材为中心,主张以儿童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为中心,要求整个的、系统的进行教学。我们现在正在实施的综合教育课程就是针对分科教育课程而提出的,从中可以看到陈鹤琴课程思想的特点,它有利于克服传统分科课程和预设课程的弊端,发挥儿童的积极主动精神,培养思维敏捷,活泼好问的儿童。

三、陈鹤琴的儿童心理学

(一)陈鹤琴儿童心理特点

陈鹤琴首先认为儿童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个人而言,儿童期就是可塑性(plasticity)的意思”。儿童期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儿童期是发展能力的时期,二是儿童期具可以发展的性质。“儿童期是发展个人的最好的机会。什么言语、什么习惯、什么道德、什么能力,在儿童的时候学习最速,养成最易,发展最快”。陈鹤琴认为儿童的心理主要有七个特点:好游戏的、好模仿的、好奇的、喜欢成功的、喜欢野外生活的、喜欢合群的、喜欢称赞的。

(二)陈鹤琴的儿童观

陈鹤琴以自己的孩子为研究对象,从刚出生开始进行跟踪观察实验,在此基础上又做了详细的文字和摄影记录,获得了第一手的资料,最终总结出了以上所说的儿童心理的七大特征,从而形成了不同于常人的儿童观。陈鹤琴认为儿童不是“小人”,儿童具有与成人不同的心理特征,儿童时期不仅作为成人之预备,而且具有他自身的价值,我们应该尊重儿童的人格,爱护儿童天真活泼的天性。

在陈鹤琴生活的那个年代,当时的一般人对于儿童都有错误的认识。他们把儿童看作是与成人一样的人,只是儿童的身材比成人小罢了,而各种本性本能都是和成人没有区别的,称儿童为“小大人”。因为成人穿长衫,所以也叫儿童穿长衫,不准儿童游玩,强迫儿童的举动和成人一样。这种做法和观念一直没有得

6 到改变,而陈鹤琴认为这是阻碍儿童身心发展的,他坚决反对那种把小孩子当作成人看的观点,儿童自有其独特的生理、心理特征,成人绝对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儿童,也绝不能摧残了儿童好动,好问的天性,因为怕麻烦而剥夺了儿童游戏,玩乐的权利。如果错误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不改变,那么我们绝不可能收获任何好的教育后果。因此在我国发展幼儿教育,就必须懂得儿童心理学,树立正确的儿童教育观,而陈鹤琴就是这样来实践的,并且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了他富有研究价值和科学指导价值的幼儿教育思想。

陈鹤琴的一生都可以说是献给了他深切热爱的幼儿教育事业,他很爱儿童,儿童也很爱他,所以他始终以一颗“赤子之心”来办幼儿教育。而他的一个心愿就是希望全国的儿童“不论贫富,不论智愚,一律享受相当教育,达到身心两方面最充分的可能发展”。因此他1919年从美国回来之后就开始探索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幼儿教育理论和主张,并设计了各种各样的玩具和教具,以及教学设备。当然陈鹤琴的幼儿教育理论的形成与南京鼓楼幼稚园的创办是分不开的。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更应该为大众所熟知。

总之,随着我国幼儿教育的不断发展,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幼教工作者对更为具体,深刻又能有效指导实践的教育理论需求越来越强烈。陈鹤琴经过长期实验观察、科学验证而形成的幼儿教育理论通俗易懂,具体细致但又不乏科学严谨,是我国学前教育科学中的一份宝贵财富,值得我们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认真地从中吸收营养。

参考文献

1]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 [M]上卷.北京出版社,1983年12月。

[2]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 [M]下卷.北京出版社,1985年12月。

[3]陈秀云.陈鹤琴的教育思想和实践[D].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陈鹤琴教育思想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 [4]唐淑.陈鹤琴与中国幼儿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陈鹤琴教育思想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

[5]孙爱月.继承和发扬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D].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陈鹤琴教育思想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

7 [6]周南.陈鹤琴教育思想在幼儿教育方面的现实意义[D].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陈鹤琴教育思想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

[7]刘守旗.陈鹤琴论儿童与儿童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陈鹤琴教育思想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 [8]钱继芳.浅议活教育的目的、课程与方法[D].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陈鹤琴教育思想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

[9]李莉.论活教育的教学原则[D].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陈鹤琴教育思想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

[10]李莉.陈鹤琴教育思想学术研讨会综述[D].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陈鹤琴教育思想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

[11]陈一飞.二十年来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概览[J/OL]教育研究,2003年第6 期。

[12]周谷平 李小琛.陈鹤琴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J/OL]幼儿教育,2004年2月。

8

第三篇:浅述提倡幼儿混龄教育的重要意义

摘要 :随着近年来学界对蒙台梭利教育中混龄教育的关注与研究,我国开展混龄教育的幼儿园逐年增多。然而,人们并未真正理解混龄教育的内涵,也并未充分意识到混龄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本文对混龄教育的内涵和分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特别是提倡幼儿混龄教育的重要意义,并结合教育现状提出了一些幼儿园开展混龄教育的实际策略。 关键词 :幼儿园;混龄教育 ;

如今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很少能体会有兄弟姐妹的生活,不少父母和老师都认为这种生活状态对孩子将来融入社会生活并没有好处。蒙台梭利提出,幼儿班级组织应该是“垂直式”的混龄班级。研究者们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华爱华也提出了混龄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分类。西南大学的刘云艳认为混龄教育有三个实践价值:一是混龄教育能为幼儿提供更多的观察、模仿和学习的机会;二是混龄教育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认知能力和社会性的发展;三是混龄教育能有效地培养幼儿的情感。综合他们的理论,我们可以看到混龄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的意义是很大的,我们有必要把他进一步的深化,从而指导我们的幼儿教育,使我们的幼儿教育更具有理论基础和实践价值。 [7]

[8]

一、混龄教育的内涵

所谓混龄教育,是指将年龄相差12个月以上的幼儿编排在同一个班级内进行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它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近似家庭的生活学习环境,贴近幼儿生活的现实社会,有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由此也引起了幼儿教育者的广泛关注。不过,混龄教育的意义还不止这些,混龄教育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教育、人文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内容。混龄教育是和同龄教育相对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研究者认为,混龄教育不是这样的一些班级:出于方便而将两个年级随意放置在一起;不关注儿童的兴趣或儿童进入更高年级的动机;只强调智力领域的学习;期望儿童学习时一个人安静地、单独地做练习,或者参与教师主导的小组活动;教师作为“讲台上的圣人”,每天站在讲台上指挥一切;学习的科目相互独立,各个科目概念间的联系甚少;把每天划分成用于学习每个科目的单独学习时间,未把学习看成一个整体等。世界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倡导的混龄教育思想在我国幼儿素质教育中得以引入和借鉴,对我国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混龄教育的分类

第 1 页 共 4 页

我们在谈混龄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的意义之前,还应该了解一下混龄教育有哪几种类型。混龄教育通常是分为两类:连续性混龄与间断性混龄。连续性混龄是指一直都采用混龄教育,从幼儿入学开始就实行。但从现今的情况来看,这对教师的要求是相当高的,而且很多幼儿园的硬件也还无法达到这个要求。所以,连续性混龄在我国幼儿教育中采用得比较少,也不是非常适合我国当今的国情。间断性混龄是指每天一个时段或是一周一至两个时段之内采用混龄教育。现在凡是尝试混龄教育的传统幼儿园,大部分采用的都是这种间断性的混龄教育。但这种混龄教育也有它不足的地方,如因为时间的间隔,不同年龄伙伴之间的熟悉程度难免受到影响,进而影响活动的质量。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教育观念的改变,专家们认为混龄教育会在我国普遍被采用,但根据我国的国情混龄教育最初都将以间断性混龄间的形式呈现,逐步的将发展到连续性混龄,所以最终连续性混龄将代替间断性混龄。

三、提倡幼儿混龄教育的重要意义

1. 提供更多的观察、模仿和学习的机会

儿童向儿童学习比向成人学习更加自然而有效,模仿起来更容易,而且不感受到压抑。“3岁的儿童对5岁的儿童所做的事情是非常感兴趣的,因为这些与他们的能力相差不远。所有年龄大的儿童变成了英雄和教师,而幼小的儿童就成为

【3】他们的羡慕者。他们从前者那里得到灵感,然后继续做他们的工作。”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不但可以巩固加深自己的知识,还将意识到他们所做的一切会被年龄较小的幼儿观察、模仿和学习,从而督促自己要为年幼的孩子做出积极的、正确的行为示范。正如皮亚杰的理论中所说的,幼儿的身心发展是由幼儿自身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尤其是语言。年幼的幼儿模仿年长的幼儿的说话方式、语气、语调,更快地学会语言,年长的幼儿通过纠正年幼幼儿的错误而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从而使他们共同进步。在幼儿的智力发展方面,由于幼儿和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交往,年幼的幼儿通过模仿和学习年长幼儿的广阔的视野和知识,使自己增加了知识,扩大了视野,同时发展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模仿能力和行为能力等。

2.有效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独生子女总是很难办„„而是由于他要更多的饱尝没有伙伴的痛苦。第一个出生的孩子比以后出生的孩子更让父母感到头痛。他们将其归咎于自己没有经

【4】 验,实际上这是因为以后出生的孩子都有同伴间的友谊。”因此,在混龄教育里,打破了班级和年龄的界限,并根据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并且最新研究表明,同龄幼儿在一起发生攻击性行为的频率很高,而不同年龄幼儿在一起活动时,年长的幼儿由于荣誉感、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等的作用,自觉性和意志行为也会增强,

第 2 页 共 4 页

学会理解和帮助他人。在混龄教育活动中年长的幼儿在面对年幼的幼儿时,他们会更愿意分享玩具,在发生矛盾时更愿意谦让,享受当哥哥姐姐的自豪与责任;而年幼的幼儿通过模仿、观察和学习年长幼儿的言行,其社会性也得到了增强,从而也学会关心他人。在混龄教育中,独生子女的自私、依赖性强、独立性差、

【5】 交往能力低等不良行为和性格得到了改善,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社会性。3.有效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在与不同年龄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同伴交往过程中,大大增加了认知冲突的机率。在处理冲突的这个过程中幼儿不断体会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想法,得到良性循环,从而使认知和智力得到发展。

年长儿童在与年幼儿童交往的过程中,在给年幼儿童提出建议,教授做法的同时,自然也巩固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使之更加清晰。此外,年幼儿童通过邀请年长儿童参与一些建构性和艺术性的活动,以一种轻松活跃的、无明显竞争的方式促进了年长儿童创新能力的发展。

4.混龄教育丰富幼儿群体关系

由我国实独特的国情和生育政策带来的同伴群体缺失的问题引起了各界的关注。马卡连柯指出,“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因而没有相互体贴、照顾的经历,没有互爱互助、互相模仿、共同努力的经历,这不利于培养儿童的集体意识,可能会导致儿童个人主义的蔓延。”相关社会现象和研究也表明,很大一部分的独生子女存在交往缺失,从而阻碍了个性和社会性正常发展,滋生出任性、胆小、自私、脾气暴躁等不良行为。但是在混龄教育过程中,幼儿在与不同年龄的幼儿一起活动时,这个环境给幼儿造成了兄弟姐妹在一起的气氛,幼儿充分体会到了兄弟姐妹之间的互爱、互助等,也让幼儿学会了谦让和耐心等良好的情感。

混龄教育对我国的幼儿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幼儿园通常按年龄编班,尽管同龄班级中的幼儿也有交往和互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幼儿与同伴交往的需要,发挥了同伴群体对幼儿发展的作用,但与自然同伴群体相比,同龄同伴群体的交往显得过于单一,同伴群体发挥的作用也非常有限。因此,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应当通过对环境的创设和利用,实施一些开展混龄教育的策略,如:转变家长观念,为幼儿园开展混龄教育提供支持;根据实际情况,运用最适合的教育形式;教师撰写活动计划时要多方面考虑;提供多样化选择的活动材料;开展混龄教育时,避免过多集体活动等。通过这些策略的有效实施为幼儿创造出一个自然的同伴群体,为幼儿的健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达到发展幼儿的各个方面发展的需求,使幼儿能够全面发展。在充分了解混龄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的重要意义后,我们才能更好的进行幼儿教育。对混龄教育的研究还有很多的方面,而且都是很有价值的,这里仅对意义做了简单的阐述,剩下的还有待于我们继续研

第3页 共4页

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邵郊.生理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2】【3】【4】任代文.蒙台梭利教育科学方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李颖.赵海燕.蒙台梭利教育中的混龄教育[J].淄博师专报,2008,2 【6】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7】华爱华.幼儿园混龄教育与学前教育改革.学前教育研究[J].2005,2 【8】赵丽君,刘云艳.混龄教育的理论基础及实践价值.幼儿教育[J].2006,2 【9】王晓芬.国外幼儿混龄教育研究概述.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J].2006,3 【10】刘永明.幼儿混班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2002,9 【11】徐汉林. 改变孩子一生的教育方法[M]. 北京:海豚出版社,2004:125-133

第4页 共4页

第四篇:幼儿园教育五大领域核心价值及其意义

第一部分 关于教学活动的评价

一、领域核心价值是否突显

既然老师所组织的是某领域的教学活动,那么,该活动就应该将所属领域所承载的核心价值加以突显出来。现在我们经常看到的是有的老师所组织是表明某领域的活动,但又没有将领域的核心价值突显出来,让听课者摸不着头脑,有的老师会辩解说是在领域活动中进行渗透式的综合活动,所以领域的边界比较模糊,确实很难明确给所组织的教学活动界定具体应属于哪个领域。如果确实基于这种考虑来组织这样的活动,那就不应该将这个活动标识为某领域活动,而应该命名为“整合活动”。老师所辩解的“在领域活动中进行渗透式的综合活动”,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但前提是要分清主次关系,应先保证本领域核心目标的实现,再去考虑完成本领域活动所能完成的领域间的渗透整合任务。

领域核心价值突显的具体体现在:①活动目标的制订(不同领域活动在促进幼儿身心发展方面的价值是不一样,体现在领域目标的表述上也不相同);②活动内容的选择(活动内容与本领域的相关度,是一致的还是有偏差);③活动环节的设计(有无突显本领域学习的主要方法,比如科学活动的主动探究、语言活动的口语表达、数学活动的操作发现等,以及属于本领域活动学习时间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所占的比重)。那么,各领域活动的核心价值又是什么呢?讲到“核心”就应清楚“核心”一词应该是带有独特性与排他性,领域活动的核心价值应该是指这个领域活动中独有的最为突显的重要的价值。

●健康领域的核心价值就是增强体质,也就是说健康领域活动内容本身或许还包括其他的子领域活动内容,如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等,但总的来说,“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体育,physical education),不仅仅是健康领域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健康领域教育的重要方式与手段。而要达到增强幼儿体质,就要看教师所组织的体育活动的运动量(体育活动的生理负荷,指在体育活动中幼儿从事运动动作练习的量和强度对机体的刺激程度所受到的)是否达到锻炼的效果。幼儿在体育活动中的生理负荷的测定方法有教育观察法、自我感觉法(幼儿自述自我主观感受,包括疲劳感、肌肉酸痛感、心悸、胸痛、恶心等感觉)和生理测定法(通过一次活动多次测定幼儿的心率。了解和掌握一次活动的心率变化情况,判断生理负荷安排是否恰当)。在平时主张采用比较实用的教育观察法,则教师

学前教育佐恒系 幼教资源中心 在组织体育活动时通过观察幼儿的外部表现,从幼儿的肤色、呼吸、汗量、完成动作的质量、注意力等方面判断生理负荷的大小。而体育活动要实现“锻炼身体,提高体质”这一核心价值,教师在活动设计与组织时要着重注意的问题是,应根据幼儿活动时的生理机能变化规律,注意处理好活动的强度与活动的时间关系,即教师所设计的幼儿体育活动本身应是低强度,活动量不宜太大,活动时间也不宜太长,但又要达到必要的锻炼效果。鉴此,在客观上要求教师所设计和组织的体育活动应尽量减少幼儿等待的时间,尽量通过提高活动密度,即活动的节奏较紧凑,有适当的运动负荷,并且尽可能是全身的运动,以达到锻炼的效果。

案例1:某大班体育活动——《练习投掷沙包》,该教师在活动场地上分别设有三条不同颜色的投掷线,要求幼儿练习投掷时要注意用肩上挥臂投掷的方法进行投掷,同时要注意观察自己沙包落下的位置。每个幼儿投掷三次,要求幼儿对每一次的投掷结果都要作记录,即沙包落在哪一条投掷线上,就要在相应颜色的板上做个记号。幼儿练习投掷并按教师要求做好记录后,该教师引导幼儿对投掷结果进行统计并做适当的小结。统计小结后,该活动转入下一个环节——体育游戏“打大灰狼”……

从案例描述中可知,该教师之所以在幼儿投掷沙包活动中插入记录的这一环节,其设计意图就是想体现整合教育观念。但若就该活动领域的特点来看,教师在组织幼儿体育活动时,应根据幼儿活动时的生理机能变化规律,注意处理好活动的强度与活动的时间关系,即教师所设计的幼儿体育活动本身应是低强度,活动量不宜太大,活动时间也不宜太长,但又要达到必要的锻炼效果。鉴此,在客观上要求教师所设计和组织的体育活动应尽量减少幼儿等待的时间,尽量通过提高活动密度,以达到锻炼的效果。

而在该活动中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练习的同时,还要求幼儿每投掷一次就要跑到放记录纸的地方去记录投掷的结果,从现场观摩中可以发现,有许多幼儿其实是要在有限的练习时间里抽出大量的时间去做记录活动,以致幼儿不仅因此而失去了原本可以用来进行练习的机会,而且也会因活动的节奏过慢和活动的密度不够,导致幼儿没有达到锻炼身体和增强身体机能的预期效果,这样的“整合”设计就难免有拼凑之嫌,本活动内容本身是否适宜开展这样的整合式教育活动,

学前教育佐恒系 幼教资源中心 这是在内容分析中应该深思的问题。

幼儿教师在活动内容分析中,如何有效地把握好体现整体教育观念,使活动整合化呢?首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幼儿教师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中落实整合教育观念存在着三大误区,一是“喧宾夺主”式整合,即为渗透所谓的整合教育观念,不仅导致原有活动领域的核心目标无法很好达成,而且,致使整个活动流程因之而显得不够顺畅,上例即是。二是“画蛇添足”式整合,即本来整个活动已完成得很顺畅而完整,因为了体现时兴的整合教育观念,而常在活动的结束环节处狗尾续貂般设计另外一个活动环节,顿使整个活动因此而大煞风景。三是“十全大补”式整合,即在一个活动中企图尽可能涉及到各个领域,因平均用力而致使活动重点不够突出,导致每个活动环节均有蜻蜓点水之嫌,没有一个活动环节能让幼儿获得较深刻的学习体验。上述误区的存在,概言之就是拼凑式整合的具体体现形式而已。就目前而言,幼儿教师要在某一具体活动设计中落实整合教育观念,笔者主张,应该走“渗透式”整合之路,即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活动在保持相对系统性的基础之上作有机的联系,使活动达到“锦上添花”之效果。

其次,幼儿教师应立足于整合教育观念下进行的内容分析,并掌握相应的分析技巧。在实践中采用“内拓式”的内容分析方法,即立足于活动内容本身所具有的整合教育价值,采用一种由内及外进行拓展方式。由这样的分析方法而建构的整合式教育活动,由于其所整合的要素是活动内容本身所具有,是属于一种内源式整合,因而会显得较为自然。相反的,很多幼儿教师所采用的则是“外添式”内容分析方法,即将认为应该整合的内容由外往内不断添加。显然的,这种“外添式”方法必然会导致最终所开展的所谓的整合活动走向上述的拼凑式整合现象。

●语言领域的核心价值就是语用能力的培养(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因而,教师在设计与组织语言领域活动要注重让幼儿在活动中有充分表达的机会。对于语言活动,除了极少活动类型为文学作品的欣赏活动,该活动的内容性质与目标要求决定了幼儿在活动中是以倾听为主。衡量语言活动效果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有没有尽量为幼儿创设利于他们表达的情境,以及创造表达的机会。

●社会领域的核心价值是规则意识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社会领域教育主

学前教育佐恒系 幼教资源中心 要是渗透于一日活动之中,如果是教学活动应重视情境创设与情感体验,不仅要解决“知”,更要关注“情”与“行”,要情“真”行“实”,有经验为基础,有模式作范例,体验与迁移自然而不造作。

●科学领域的核心价值是主动探究与思维发展,教师在活动设计与组织中就要创设利于幼儿主动探究的问题情境,以及保证比较充分的探索时间和探索自由。离开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幼儿的探究欲望的激发,探究方法的获得就无从谈起。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思维源于动作,因而,幼儿学习数学的主要方法便是操作发现。我们幼儿教师的数学素养普遍比较缺乏,对数学教育是促进幼儿思维发展,而思维发展具有“问题性”特征(即思维是在解决问题中发展的)等认识不够到位,将数学活动简化为数学知识的获得,简化成数学识记,即记忆力的发展,而不是思维力的发展。

●艺术领域的核心价值应该是审美与创造(即感受美和表现美)。关于艺术领域的核心价值有人主张是“审美与快乐”,我觉得这是值得商榷的学术观点。应该说,快乐是整个童年的底色,是所有“领域活动”乃至幼儿在园所有活动应追求的价值取向,将“共性”当做“个性”来处理,这显然是对“核心”一词的内涵没有理解透,也可能是对艺术的本质没有理解到位。关于艺术的本质,生命哲学主要代表人物齐美尔的话语可能有助于我们理解,齐美尔(有的翻译成“西梅尔”)是这样说的,“生命过程是不断保持生命自身,不断壮大、发展生命自身的过程。但是生命的含义不仅仅于此,它不仅创造更多的生命来时时更新自己,而且从自身创造出非生命的东西,这些东西又具有他们自己的规律和意义。”(刘放桐,等.新编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28.),我们翻开《指南》的目录,在艺术领域下明显就分为“感受与欣赏”和“表现与创造”两个子领域。在内文对艺术的界定,也是这样说的,“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没有说艺术是儿童表达快乐的独特方式。

明白了各领域活动的核心价值取向的意义可以概括为两大方面:一是对观课者明确了各领域活动“观课”的基本方向;二是对执教者把握了各领域活动开展的基本走向。

对观课者而言,确认了各领域活动的核心价值取向,也就把握了各领域活动“观课-评课”的方向。如果我们把“领域活动”的核心价值取向视为该领域活

学前教育佐恒系 幼教资源中心 动的底色,那当下你所“观”之活动,就应该是在这个“底色”上“上色”,也只有在这个“底色”上“上色”,这个活动也才能是“出色”的,也才能彰显出该领域的本色。有的活动为什么貌似很生动,但有时会让人“观-评”起来,好像缺乏了什么?或者说严格意义上,这个活动好像是只完成了一半,没有达到它该完成的任务的道理就在此,也就是没有在它固有的底色“上色”。

对执教者而言,因为有了核心价值的存在,就有利于他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具体活动展开过程中能够超越文本的思考,站在比较高的位置与比较准确的视角来因应幼儿的兴趣,把握好活动的基本走向。

比如:某老师在科学区加入了新的教具“龙卷漩涡”,她在一个塑料瓶内装八分满水,再利用一个特制扣环“神奇妙接器”,和另一个空塑料瓶连接起来,当水从上端的塑料瓶流向下方的塑料瓶时,会产生像龙卷风形式的漩涡,该老师相信孩子一定会被此现象吸引,可以藉机引发孩子们的讨论。

在开放学习区的时候,有两位小朋友一起操作“龙卷漩涡”,但是老师却发现她们并不是在观察水中的漩涡,而是隔着塑料瓶的水互看对方,甲对乙说:“你的眼睛变大了。”乙对甲说“我看到你的牙齿了。”两个人开心地在讨论隔着水所看到的彼此的脸部。该老师在一旁倾听孩子的对话,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并加入她们的讨论。

在此案例中,该老师虽然对新加入科学区的教具有预设期待,但在实际观察了幼儿操作情形之后,并没有打断两个孩子的讨论,要求孩子一定要注意看漩涡,反而顺着孩子正在感兴趣的话题加入讨论,问她们发现了什么。该老师能调整自己原先的期待,进而从孩子的兴趣出发,虽然当下孩子的讨论与漩涡无关,但是在整个过程中,孩子已经自然地在接触科学,展现研究事物的观察力了。

再如:美工区的材料非常容易吸引孩子前来探索,只要在桌上放一大块面团或是陶土、黏土,孩子很快就会发现,而且迫不及待地开始拍一拍、敲一敲、捏一捏、搓一搓,他们随心所欲地捏塑这块黏土,把它想像成各式各样的东西,多么富有想像力和创造力啊!但是在实践中不难发现这样的情景:在某陶艺老师在幼儿园教导全体小班孩子捏出事先设定好的主题:“大象”,结果一会儿这个孩子说我不会,一会儿那个孩子说我捏不出来,最后就在老师一一欣赏每个孩子的作品时,顺便运用巧手神不知鬼不觉地帮忙大家,课程结束时,总算人人都有一只相去不远的大象,等陶艺老师将作品带回去晒干釉烧好之后,几个星期后,3岁

学前教育佐恒系 幼教资源中心 多的孩子每人都带了一只自以为是自己做的大象回家,他们的家长可能还把这件作品当成宝摆在家中。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还在摸索阶段的孩子,不仅不能享受创作的乐趣,发挥自己的想法,还要急着模仿老师教的超过自己能力的内容,老师则忙着帮助每个孩子,也不轻松,这样的方式是一种双输的策略。

有学者指出,美工活动是孩子展现创造力并且与外界沟通和表达自我的一种重要方式,美术教育的功能是协助孩子更能发挥自我,而不是更像别人。

学前教育佐恒系 幼教资源中心

第五篇:幼儿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幼儿参加家务劳动的意义

每周一下是我园的劳动日,我园会在每周一的下午进行全园大扫除活动,老师和孩子们齐动手,一起打扫活动室,清洗玩具等等,因为我深知劳动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有多重要,可是现如今的“4+1”、“6+1”的家庭模式,全家人围绕着一个孩子转动。把孩子爱劳动的良好品德剥夺的一干二净,家长们对子女过度保护。家中一切家务全部由家长包下了,许多孩子与家务根本沾不上边。这样长期的包办娇惯,会让孩子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进而养成依赖性和惰性,形成了“父母做家务是理所当然”的思想,一旦这种思想生根后,要想再改变是非常困难的。要知道,孩子终究会有独立生活的一天,父母不可能照顾他一辈子。给予过多的照顾,只会束缚孩子们的手脚,这对于他们将来独立面对充满竞争的时代是十分不利的。

3~6岁的孩子已具备了一定的劳动能力,应该试着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错过了最佳年龄阶段,以后再想弥补,既困难,也费劲。

让孩子参与劳动决不是单纯地教会他们干这干那,而是在于塑造他们的完美人格,为了培养他们的劳动能力和劳动习惯及义务感和责任感。那么让孩子们劳动到底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呢?我们一起来看:

首先劳动培养了幼儿的义务感和责任感。 在一个民主化的家庭里,每一个家庭成员在家庭中的地位是平等的,都是家庭的主人,都享有同等的权利,都应尽自己的义务。参加一定的家务劳动,就是对家庭尽义务的一种方式。经常地参加家务劳动,会使孩子慢慢地体会到“家是我的,我要为家做点事情”。潜移默化中有助于孩子的家庭责任感的培养,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社会义务感和责任感,今后迁移到学习、工作、事业等方面。“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人连家庭义务感和责任感都没有还怎么谈得上有社会义务感和责任感呢?

劳动有利于个性的健康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威兰特从40年代开始对490名男孩子跟踪调研了40年,大量记录表明:从小干活的孩子较有才干,充满自信,人际交往能力双倍于父母卵翼下长大的同龄人,收入可能5倍于后者,失业率却是后者的1/10。而从小不干活的人由于劳动观念淡薄,对繁琐事情常常表现急噪,对事物的忍耐性也不如经常参加劳动的孩子(怪不得我忍耐性这么好,原来是从小干活的原因啊哈哈)幼儿期正是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幼儿不仅要满足生理上的需要,更要精神的需要,尤其是劳动。扫地、洗衣服、刷碗、做饭,都是他们想尝试的。如果家长分配给他们一些家务,他会顶顶真真地去干。成功了,他会从中体验到喜悦,增加自尊感、胜任感,满足了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这点真是如此,还是在小班的时候,我记得我叫睿翔小帅哥帮我搬东西,这个小家伙自豪的很,还对其他小朋友说:“我可能干了,我长大了,都能帮老师干活啦!”宝贝,你以后一定是个“大人才”,我们接着往下看)即使失败了,他们也能吸取教训,积累经验。他们亲身体验了劳动的不易与快乐,便会去尊重别人的劳动。逐步形成遇事冷静分析,知难而进,设法排除不利因素,当机立断等性格特点,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自信心也树立起来了,在快乐中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努力,自己的能力和自己的荣誉,增强了独立性,持久性,坚韧的毅力也得到锻炼,使得个性全面协调地发展。

劳动中动手又动脑,益智又增识。

年轻家长们为了孩子的早期智力开发,费尽心机,不惜重金将孩子送到知名的早教机构、特色班,而忽视了一种最简单,最有效的益智方法——劳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人生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动手和动脑是相互促进的。捡菜、收拾玩具、折叠衣服锻炼了手指小肌肉,让运动更协调,更有力;洗手帕,洗袜子能增强手臂力量。在劳动中,幼儿会观察、会思考、设计和综合运用各个方面的能力,有效地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大量的“稀奇古怪”的问题便是幼儿在劳动中产生的:为什么熟的毛豆比生的好剥?为什么饺子、馄饨熟了会浮起来?这些疑问都充满了科学知识。一个不劳动的孩子,是绝不会有这么多疑问产生的,也失去了这些学习机会。

在园里,我们会要求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会要求孩子们自己洗手,搬小椅子,自己端饭,自己送碗,自己收拾玩具,自己午睡„„不放过一切教育机会,让孩子在快乐劳动的同时,小肌肉和大肌肉都得到锻炼,增加孩子的协调力,比如孩子刚开始端汤的时候会撒,慢慢的知道了要两个手端,要眼睛看着碗,慢慢走,掌握了平衡就不会撒了,这不正锻炼了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么?其实孩子做这些事情的时候都开心的不得了呢,只是我们大人总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孩子身上,不让孩子干这干那的,阻碍了孩子的发展还美名其曰:“我做的这一些都是为了孩子啊”汗!值得每位家长反思啊!乔老师,您和田老师从一开始就坚持让孩子们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对孩子的发展真是棒极了!呵呵我替可爱的孩子们谢谢您啦!

也请家长们配合好幼儿园,在家也这样要求孩子们! 快快乐乐劳动,健健康康成长

我的事情我做主

1岁多的幼儿,正是自我意识形成的时候,表现出“我自己来”的强烈愿望:宁可自己跌跌撞撞地走,也不要大人抱;宁可自己舞勺弄筷,也不要大人喂。3岁起,孩子就有了独立生活的要求和可能,他们渴望自己动手做事,这时家长们就应趁热打铁,鼓励他发扬独立精神,学会自己吃饭、漱口、洗手、洗脸、叠衣服等这些自我服务性劳动,逐渐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一个刚学会说话、走路的孩子,可鼓励他帮妈妈拿东西。稍大点时,可让他在吃饭前帮妈妈拿碗筷,饭后收拾碗筷、擦桌子扫地、倒垃圾等。学龄前儿童有许多玩具用品,家长不必代他收拾,而是指导他们学会分类、整理;早上急着上班时,家长们也别错过让孩子自我服务的机会,您可以留一只鞋让他穿,留一个钮扣让他扣。第二天,可留两只鞋,留两颗扣子,三颗、四颗„„训练多次后,幼儿自然会熟练地系鞋带,扣钮扣。这些细小的活动能使孩子及早摆脱成人的照顾,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虽然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应做的事都放手让他去做。 全家总动员

父母与孩子一起做家务,可以让孩子感觉父母重视他,爱他,平等地对待他,满足了孩子爱和尊重的需要。在互动的过程中,彼此交谈、接触,增加了孩子与父母的共同语言,增进双方的感情,协调了家庭人际关系,共享天伦之乐,使幼儿感受到温馨家庭带来的幸福和快乐,这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游戏是幼儿的基础活动,同样地,幼儿并不把劳动看成是“苦差事”,而把它当成了游戏。一块肥皂能变出那么多泡泡!烧开的水会像鱼儿那样吹泡泡!这在幼儿眼里是极其新鲜和有趣的事。父母在与孩子一起劳动时,何不把此也当成一种“家务游戏”?在妈妈叠衣服时,请孩子给袜子找一个长得一样的好朋友;吃完饭,请孩子为碗筷洗个澡;还可以采用比赛的方式,或是编一些《刷牙歌》、《洗碗歌》、《起床、穿衣、叠被》等儿歌。孩子在这种游戏般的快乐气氛中能更好地模仿父母的动作,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 劳动成果秀出来

幼儿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如同宝贝一样珍惜,自己梳的头发,洗的手帕,穿的衣服,扫的地,都是辛勤劳动的结晶,充满成就感。他们也极其在乎成人对自己的评价。成人的肯定,对其劳动成果的珍惜,将促使他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激发其继续劳动的欲望。由于幼儿的能力有限,有些事情不是他不想干好,而确实是不能干好。家长们不能一味地以成人的标准去看待幼儿的劳动成果,任意地毁坏幼儿的劳动成果,这样只会损坏他的自尊和信心,对劳动产生冷漠态度。只要幼儿付出了劳动,尽了自己的努力,就应该给予肯定,哪怕是微乎其微的成果,也要表示出很感兴趣的样子,鼓励他继续干下去。家长对幼儿劳动成果的珍视,会给幼儿带来极大的感染作用。创造的火花,也许就产生于此,小小发明家,未来的“大人才”可能就诞生在父母的兴趣之中。

“劳动惩罚”、“按劳付酬”需谨慎

许多家长会用劳动来惩罚、威吓做错事的孩子。殊不知,这与我们所说的劳动教育思想是相违背的。它只会使孩子对劳动产生错误的认识,认为只有干了坏事、错事的人才该劳动,甚至鄙视、厌恶劳动。那么,以后再怎么说劳动光荣,热爱劳动都无济于事了。

对不愿劳动的幼儿,家长们往往用钱来“贿赂”幼儿,让幼儿被动地为了金钱而劳动,不是为了体现自我价值而干,失去了劳动的真正意义。非但没有起到教育作用,反而强化了“金钱至上”的思想意义。对孩子劳动的最好奖赏莫过于一个微笑,竖一个大拇指,一个紧紧的拥抱,或是一句“你真能干!”帮助孩子体会劳动的喜悦之情,让孩子形成这样的观念:学会自己做事并做得很好,是快乐的,是很值得自豪的!

因此,以上两种手段都是不可取的。前者用“惩罚”去造成孩子的痛苦,后者用“利诱”去满足对金钱的欲望,两者都是被动劳动。家长们必须正视孩子进行劳动的目的,从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习惯出发,培养其责任感和义务感,及独立自主、自信等健全的个性品质,让孩子体验劳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放下你们的“提心吊胆”,大胆地给孩子安排一些任务吧,让他们快快乐乐地劳动,让生活变得更美好!更有意义!

明星幼儿园

咨询电话:马老师13663596554 办0359——7077098 张老师15835959305 地址:道北西街龙森铂金华府小区院内(原活塞厂)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幼儿园防洪演练总结下一篇:幼儿园毕业感言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