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农村教育论文

2022-05-06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山区农村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由国家教委民族教育司和城市与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办公室联合召开的全国民族地区、贫困山区农村教,育综合交流会,是贯彻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会议,也是贯彻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工作会议以及全国农科教结合工作会议的一次重要会议。

山区农村教育论文 篇1:

浅谈山区农村教育

摘 要 做好贫困农村教育,使贫困山区农村教育稳步发展,促进贫困山区农村经济蓬勃发展,促使贫困山区农村教育全面健康发展。从而加大义务教育法规的宣传力度,认真落实课程标准,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强教师培训工作。要搞好山区农村教育,就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及全社会共同关注。

关键词 山区 农村教育 教育教学

山区农村教育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自从实现了普及试验教学工作后,农村教育进入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飞跃发展阶段,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然而,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现实问题,寻求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才能促进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

要提高山区农村教育,就要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落实课程标准,制定出与课程标准的有关政策。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一、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家长认识

地方党委、政府就应该加大《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力度和执法力度,增强教育法律法规严肃性。使每一位家长充分认识到发展基础教育是对农村人口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党和国家发展农村经济建设和实施“三村”建设的重要举措,这对农村发展经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形成一个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基础教育的和谐局面,才能促进基础教育的和谐发展。

二、认真落实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

教育主管部门应经常组织人员深入学校检查课程标准和开设课程的落实情况,以促进学校做到开齐课程,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三、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各级党委、政府在制订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应把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落到实处,应把教育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切实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多为教育办事实,办好事,多为教育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更新教育观念,端正办学思想

更新教育观念,端正办学思想,变升学教育为“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在教学中从小给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基础。为此,我们要努力学习大纲,认真钻研教材,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他们优秀的道德品种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按“普九”指标要求保证教育经费的逐年增长,加大危房改造力度,营造意见安全和谐的育人环境。

六、加强教师培训工作,为教师提供培训机会

上级教师在培训工作中应一视同仁,不应以专业和年龄来限制,应使每一位教师都有公平接受培训的机会,同时,教师培训工作应该分期分批轮流培训,不应该一人多次重复培训。

七、对教育作出公平的评价

对教师工作所付出的代价给与实事求是的评价和肯定,以减轻教师的思想压力,为教师营造一个愉快、轻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使教师放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精心搞好教学工作。

八、改善教育作出公平的评价

学校课程标准结合本学校的特点,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独立思考,合理探究的方式,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总之,搞好山区农村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难的任务,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及全社会共同关注。山区农村教育的发展,需要广大教育者结合山区农村教育的特点,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的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责任编辑 全 玲)

作者:王世强 字恩荣

山区农村教育论文 篇2:

在全国民族地区、贫困山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由国家教委民族教育司和城市与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办公室联合召开的全国民族地区、贫困山区农村教,育综合交流会,是贯彻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会议,也是贯彻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工作会议以及全国农科教结合工作会议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和交流民族地区、贫困山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经验,研究加快民族地区、贫困山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思路与对策,进一步推进民族地区、贫困山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下面,我谈几点意见。

一、要充分重视民族地区、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开发和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全国有55个少数民族,人口9120多万。各少数民族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64%。我国有近70%的国土面积是山区。全国的592个贫困县,其中496个是山区。在1985年国务院划定的18个贫困片中,基本上是在山区,有8片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全国55个少数民族的绝大部分也分布在山区。广大民族地区和山区具有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经济开发潜力。山区地面上不仅可以发展林果、药材、畜牧、养殖,可以很快增加收入,山区的绿化还可带来巨大的生态效益。森林覆盖每增加1%,降水量可提高7.8毫米,同时山区绿化可以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防止沙化,保护农田。我国山区地下矿产还有140多种,84%的木材蓄积量,90%的毛竹、油茶、油桐、85%的干果和65%的水果,5亿千瓦左右的水电储量都集中于民族地区和山区。此外,还拥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著名的旅游胜地也基本上在山区,全国有65%的重点老革命地县市、90%的陆地边境县以及几乎全部的大、中、小水库,也都集中在民族地区和山区。特别考虑到我国人口多,人均耕地少,将来要提高农业生产,满足人民不断提高的生活质量要求,只靠平原地区的农业开发是很不够的,必须进行山区的深度开发,提高经济收入。通过山区的深度开发,将会给全国提供更多的食品,提供更多的社会生活用品,大大地提高群众的经济收入,增加工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高所需要的能源。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山区的开发。解放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族地区、山区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总的来讲,由于历史原因,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许多地面、地下资源还没有充分开发,使得贫困山区、民族地区经济水平还较低,有不少地区还没有稳定摆脱贫困。与东部较发达地区的经济相比,有很大差距。小平同志多次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因此,加快民族地区和贫困山区的经济开发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尽快改变民族地区、贫困山区经济水平发展滞后的状态,对于缩小全国地区间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差距,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这不仅关系到各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人民的繁荣和幸福,而且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关系到各个民族的大团结和整个国家的社会稳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战略部署,为民族地区和贫困山区开发提供了新的机遇,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从现代化全局出发,加快搞好民族地区和贫困山区的开发工作。

民族地区和贫困山区经济之所以发展缓慢,群众生活水平还较低,甚至还没有解决温饱,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把丰富的资源有效的开发和利用,通俗地讲就是捧着金饭碗讨饭吃。山区的资源为什么没有得到很好地开发和利用?原因很多,资金投入不足、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差是一个重要因素。除了物质条件外,更主要的是缺乏专门人才,劳动者素质不高,因而吸收运用科学技术的水平低。地面上的开发,特别是种植业、养殖业的深度开发,并不一定要很大的投资。国家也正在努力在投入上向山区、民族地区倾斜,帮助改善民族地区、贫困山区的能源和交通等基础设施。这些方面,只要国家和地方重视,比较容易解决。但是,要清醒地看到,山区要得到深度地综合开发,提高开发效益,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尽可能采用最新的技术,选择高效的开发项目,基础在人才;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

国内外的经济发展都说明,要开发贫困山区,必须及早地、高度地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及早地认真切实抓好教育改革,为山区培养大批能够安心当地建设的专门人才,同时,大面积地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这是开发山区最重要的基础建设。很多民族地区和山区都已认识到人才的重要,并且感到培养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比解决能源、交通这些基础设施困难更大。所以,一定要及早安排,要有紧迫感。我们纵观国际上很多国家,从比较贫困发展到比较富裕,他们都是在很早抓了普及教育工作。如瑞士,现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全世界是最高的,它在1833年就开始实施义务教育。日本也是明治维新以后就开始抓义务教育。我们周边的一些国家,都非常重视普及教育。我们现在面临的形势是,一方面经济要加快发展,另一方面,很多地方,扫盲和普及小学有些地方还没有完成。劳动者素质水平这样低下,要加快山区开发,任务是很艰巨的,对此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最近,中央五中全会提出,要实现两个转变,要逐步缩小东西部差距。我想所有的同志都不会不愿意转变。但是为什么中央这么重视,强调要实现这个转变?这是因为转变是很不容易的。为什么不容易,很重要的就是缺乏专门人才、管理人才,整个劳动者素质低,所以想转变也不大容易。我们有很多新技术,但是为什么这些技术推广的速度慢呢?归根结蒂,还是吸收、运用科技的能力差。所以只能用比较粗放的方式搞山区的开发。要缩小东西部的差距,人才就更为重要。因为东部也在发展,如果人的素质没有很大提高,很难缩小这个差距。少数的专门人才可以引進,但是广大的劳动者的素质不能引进。必须办好当地教育,大面积提高劳动者素质。现在中央很关心山区、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已经采取了很多重要的措施。比如,为解决脱贫,制定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动员全国各地,社会各界都来支持贫困地区,增加了贫困地区的各种专项补助,包括教育在内。中央从今年开始,为了帮助贫困地区“普九”,增加了教育专项补助经费,到本世纪末,将可达30亿元左右。各级党政领导也很重视,全社会都很关心山区、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教育的发展。现在的机遇和条件都很好。关键在于教育内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抓住机遇,认真研究,如何办好贫困山区、民族地区的教育,使教育为这些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这就必须进行农村教育改革。

二、总结推广农村教育改革的经验,加快民族地区、贫困山区农村教育改革的步伐

我国少数民族绝大部分是在农村地区,其中,相当多的地方是山区,山区也基本上是农村。但这些地区的农村有特殊性,所以,民族地区、山区的农村教育问题,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农村教育。我们要认真分析民族地区和贫困山区所具有的特殊性。这些地区的农村教育,与全国其他地方农村教育也有很多共性。因此,要搞好民族地区和贫困山区的教育,一方面要认真研究与全国农村教育所具有的共性,吸取全国各地在农村教育改革的经验,同时也要认真研究民族地区和山区农村教育所具有的特殊性。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就可以加快民族地区和贫困山区教育的发展,使教育发挥更大的效益。

首先,要努力吸收全国各地在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方面的普遍经验。

多年以来,在中央高度重视和直接领导下,国家教委很重视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中国的一个基本国情是绝大部分人口居住在农村,中国教育的大头在农村,过去的农村教育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是,要清醒的看到,农村教育还存在着不适应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些实际问题。由于社会上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很深,很多地方都把它办成一种单纯求升学的教育。有些领导,评价一所学校办得好不好,只看升学率,把升学率看成一所学校办得好坏的标志。政府和教育部门领导人必须清醒认识到,并要在社会上宣传,农村要努力实施义务教育,在义务教育后,还要办好高中,有责任向高等学校输送人才。国家需要一部分人升学深造,培养大批高级专门人才。但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内绝大部分农村的青少年,都不可能离开农村到城市里上大学。现在中国农村能够进入城市上大学的只有3%左右,绝大部分都要在小学后初中后回乡参加农业生产。这是一个基本的国情。农村教育就要考虑到这样一个基本的国情,让能够升学的继续升学,同时要关心不能够升学的绝大部分青少年,使他们还要学会一定的专业技术,回到农村后在农村参加建设,把当前的经济发展起来,和城市一样有光明前途,走上富裕道路。这是当前农村教育必须解决的一个根本的问题,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山区更要重视这个问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各地都已出现了一批很有说服力的农村教育改革的好典型,这些典型引起了各地重视教育改革的作用,更加自觉地推进教育改革。很多地方正在扩大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实验面。特别是去年国家教委在唐山召开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工作会议以后,各省都普遍扩大了教育改革实验县,加强了实施燎原计划。前两天,我们刚在怀化召开了有30个地区参加的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联系点的工作会议,部署进一步扩大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施面,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这30个地区,累计人口超过了一个亿,280多个县,把这30个地区的农村教育改革搞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将会出现一个新的局面。

关于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思路和基本要求,国家教委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的中央领导的指示,已多次发过文件,并且每年都召开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现场会或经验交流会。一般的道理已经讲得很多了,并且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思路也不难理解,关键是转变观念,认真去做。这次是专门研究贫困山区、民族地区农村教育改革,我想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通过认真改革所取得的成效。从这些好的典型中应引起我们的深思,再来总结一下他们的经验。这样比一般地讲道理,可能效果要好一些。这样的典型很多。这些经验有农村小学、中学、职业学校、成人学校,也有一个村、一个县和一个地区的。有些职业学校、成人学校的典型更突出。这次会上也将介绍很多这方面的经验,这里举几个贫困地区村级学校的例子。山西省吕梁山区,是一贫困山区,吕梁山区方山县圪叉咀村,过去是相当贫困的,村里的人大量的外流,当地太困难了,要请老师来办学没人愿意去。后来,村支书好不容易请来一个小学校长,校长决心要办好学校,帮助村里脱贫。校长研究村里的实际情况后,村里的致富可以通过种果树,发展用材林,但是吕梁山区最大的困难就是缺水,种活树很不容易。田土多,村里给学校一块实验地,学校依靠科技终于把树种活了。学校增强了信心,就利用小学的劳动技术课把种果树的一般技术教给学生,学生很快就学会了,学校又利用夜校教农民掌握种林果的技术。学校也给农民具体的技术指导。经过多年的奋斗,现在,圪叉咀村8000畝荒山地都绿化了。人均占用材林42亩,人均拥有林果面积6亩。现在用材林已成材,开始间伐。他们种的果树都是引进最好的品种;今年仅林果收入人均就达1500元。这个村致富了,也带动了周围的村,政府也号召大家学他们的经验。这个村又成为供应苗木的基地了。这个村的老师、农民、连小学高年级的学生都被请去当技术指导。现在他们的实际收入已相当可观。过去很多人担心农村小学高年级学当地的生产技术,会不会影响文化学习,这个村小学不仅没有影响文化学习,并大大加快了“普九”步伐,这个村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这些年从这个村的小学生中,出了1个研究生,8个大学生,20多个高中和中专生,剩下都初中毕业了,而这个村只有140来口人。从大学生占人口比例看,在全国也是不低的。贵州关岭苗族布依族自治县也是一个贫困山区。这个县乌拉村小学的老师深感有责任帮助农村脱贫。先是在校内基地种生姜,成功后又在劳动课中教学生,并帮助培训农民,带动全村种生姜,收入明显提高,后又引种高效益的经济作物,这个村农民收入大大高于周围农村。农民富了,又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教育质量也高于周围的农村。新疆阜康县黄土墚村学校也是利用400亩基地搞各种高效农作物实验,让学生参加劳动,然后又培训农民。带动群众种水稻、林果等高效农作物,收入大幅度增加,使这个村在当地成了富裕村。现在已经普及九年教育了。去年有两个初中毕业班,65人,有60个人升入了高一级的学校。这种例子,全国各地东西南北都有,说明不是偶然的,给我们很多启示,应认真想一想。为什么他们的学校办得那么受农民欢迎,不仅帮助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义务教育普及也加快了。这些道理过去中央领导就讲过了,农村的教育一定要与农民的生产、生活结合得更紧密。教育如果能帮助农民致富,农民肯定愿意多拿钱来支持教育,支持子女上学的积极性也会高。这是很普遍性的规律。广大群众在实践中创造了很多经验。应该认真总结这些经验来加快贫困地区开发的步伐。

其次,要进一步提高对民族地区、贫困山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重要性的认识。

近年来我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全国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民族地区和贫困山区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还根深蒂固,再加上历史上的起点低以及这些地方办学条件艰苦,宗教、语言等影响突出等,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难度还相当大。另外,在一些教改搞得好的民族地区和贫困山区,对经验的总结还不够,许多做法没有形成制度,推广的面还很小。因此,进一步提高改革和发展民族地区、贫困山区农村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转变教育观念,明确办学方向仍然是当前的关键问题。

扶持民族地区、贫困山区发展教育事业,提高贫困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党和国家的一贯政策。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处在一个关键的时期。刚刚结束的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对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和科教兴农战略,加速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江泽民总书记还特别强调要加速民族地区和贫困山区的开发,促进共同繁荣。

小平同志在关于促进民族地区、贫困山区开发,走共同富裕道路问题上曾作过多次指示,他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内容。搞两极分化,区域矛盾,阶级矛盾就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会出乱子。”他还讲:“共同富裕,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问题”。新中国4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实践证明,如果没有各少数民族的共同繁荣,没有贫困地区的充分发展,就不会有整个国家的繁荣与稳定发展。而对民族地区和贫困山区来讲,要发展,要繁荣,就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困此,大家要从长远的发展考虑,充分提高认识,切实采取有力措施,加速民族地区和贫困山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发展民族地区、贫困山区教育,并加强对农村教育改革的步伐,是党中央的一贯要求。从全国来讲,早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就得到高度重视。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曾多次指示要加强民族地区、贫困山区的农村教育改革,研究农村教育的特点,把农村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真正转到主要为当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促进当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帮助农民致富的轨道上来。1990年江泽民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指出:“民族地区必须重视发展教育事业,要因地制宜地办好各级各类教育”。1991年,总书记在考察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高坡苗族自治乡时又指出:“有个大道理,农村的孩子要大部分留在农村工作,因此,现行的农村教育要改革”,“使农村的小孩毕业后,有一些基本技能,比他们的父辈搞得好、收入多。农村小学是不是搞一些*6+1’,即六年基础教育加一年技术教育?”1994年2月,总书记在山西吕梁山区考察时又指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归根到底要取决于国民素质和全社会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百年树人,教育为本。对教育的任何忽视,都是一种短视和危险行为。农村教育一定要立足本地实际,调整学校结构,更多地培养出当地发展所急需的初中级人才。”总书记今年上半年在江西考察时还指出:“要尽快调整农村教育结构,大力发展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为农业和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培养出大量的急需的初、中级科技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李鹏总理也对农村教育讲了许多重要意见,他指出:“要推动农科教结合,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农村科技进步,教育发展,农业振兴的机制,继续实施星火计划、燎原计划和丰收计划,并使之更好地结合起来,发挥综合效益,继续推广农村综合教育改革”,“科技推广离不开教育,离不开人才。我国文盲这么多,要研究农村教育如何适应农村特点,使学生学了有用”。

岚清同志也多次讲到农村教育改革问题。他指出:“义务教育的关键是在农村,对经济不发达地区和不甚发达地区的农村,在义务教育阶段应大大加重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这是提高农村办学效益和办学积极性的关键”,“农村教育不能按过去的办法了,一定要改,否则农民就不会有办学和送子女上学的积极性”。

国家教委多年来一直按照中央的指示,积极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过去东昌同志就很重视推动农村教育改革,他讲:“县和县以下的教育,重点要放在为本地的各项事业服务上来,中心是经济建设”,“学生只接受了基础教育,我们教育的任务没有完成,还缺一点,就是必须给他一技之长”,“‘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使我们找到了使教育和经济相互依靠、相互促进的具体形式”。开轩主任也很重视农村教育改革。今年在全国普九工作第二片会议上非常明确指出:“对农村来说,教育改革的目的还在于更好地促进农村教育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服务。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使一些地方往往把帮助学生升入国家包分配的大中专学校作为教育工作的奋斗目标,结果是少数升了学的学生再也不回本地了;而回乡参加生产的中學毕业生又大多在思想、心理、技术、劳动技能上缺乏准备。因此,我们要在坚定不移地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同时,必须扭转传统的教育观念,进一步明确农村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和模式,大力提倡‘三教’统筹、农(经)科教结合”。柳斌同志主管基础教育,但他也很重视农村教育改革,他说:“农村中小学必须牢固树立为农村建设服务的思想,必须改变单一的升学预备教育的模式,将落脚点放在提高当地劳动者素质上”,“要进一步加快农村中小学课程教材的改革”,“摆脱以升学为主要目标的课程体系的影响”。上面引了这么多的讲话,就是希望大家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并按照要求认真去做。

根据中央领导的指示,和各地教育改革这几年取得的经验,归纳起来,民族地区和贫困山区在农村教育改革的总体要求上和其它农村地区一样,要按照《纲要》提出的目标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思路,认真在县内落实,具体说来至少必须抓好五件事。第一,要落实教育的战略地位,确保教育的投入;第二,要努力结合本地实际去实现“两基”目标;第三,要明确农村教育的办学方向;第四,要搞好“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实施燎原计划和丰收计划、星火计划的结合;第五,要加强内部建设,提高管理,水平,提高教育质量。这些问题过去讲得很多,不在这里过多的解释,要落实还要做很多工作,希望大家在实践中去探索。我想就主要问题,强调几点。希望同志们可以看一看前几天在怀化的那个讲话稿。

首先要落实教育的战略地位,要求党政主要领导一定要亲自抓教育工作,列入工作规划,定期研究教育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要按照《教育法》和《纲要》规定的要求确保教育的投入。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一些法规的实施细则,使本地教育纳入依法治教的轨道。要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气氛。

其次,要努力实现“两基”目标,对民族地区、贫困山区任务很艰巨。最近岚清副总理对这个问题有一个重要批示:“本世纪末基本普九是一个极为艰巨的任务,一定要有切切实实的措施,决不能说空话,搞浮夸,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要层层加码,没有条件的地方就只能搞普六普四,而且一定要农科教结合,避免形式主义”。要认真落实这个指示精神。

第三,要明确农村教育办学方向。在相当长时间内,我国农村孩子升入高等学校的比例都是极少数,农村教育有责任向高校输送学生,但必须考虑升不了学的回乡青少年,如何使他们在建设农村中发挥更大作用。因此农村教育要由单纯追求升学转到主要为当地建设培养人才,为当地建设服务,并兼顾升学的轨道上来。

第四,要抓好三个结合。一是农科教结合。最近刚开完全国第三次农科教结合工作会议,岚清副总理作了重要讲话。农科教结合是一个长远的战略性方针,不是权宜之计。实行农科教结合也是农村教育贯彻教育方针,落实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必由之路,农科教结合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最终也会为教育自身的发展,提供更好条件,同时也是推动农村教育改革的一个强大动力。实行农科教结合,要求教育部门一定要紧密结合当地山区开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去培养人才,把“两基”搞好,同时大力发展多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培养当地需要的专业人才,普遍提高农民素质。因地制宜地根据学校的条件,利用学校的优势,直接为当地做一些贡献。贡献也不只是生产方面,也包括精神文明建设。比如从小教育孩子热爱家乡,让他们看到,民族贫困山区现在虽然还有困难,但是只要依靠科技艰苦奋斗,可以致富。还可以向学生或农民宣传致富信息和科技常识,反对迷信,破除落后的习俗,保护环境,培养爱卫生习惯等等。二是三教结合。在农村基础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都要办好。三教各有特点,要协调发展,要因地制宜,多种形式共用一些办学设备、师资、生产基地等。三是实施燎原计划和星火计划、丰收计划结合,它们从不同角度为农村服务,要统筹安排。

第五,加强内部建设和管理,提高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根据当地经济能力,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增加实习基地。培养、培训教师和管理干部。进行内部管理改革,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

三、要认真研究民族地区和贫困山区教育改革的一些特殊问题。

以上讲的都是全国各地适用的。但是具体实施的时候,一定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要认真研究贫困山区和民族地区农村教育的一些特殊问题,这样才可能把教改的思路落实。

民族地区和贫困山区的主要困难是,历史上教育文化基础比较低,现在经济收入还比较低,投入不足,平均受教育的程度较低,师资缺乏,高水平的师资更少,居住比较分散,与发达地区交流不多等等。在民族地区还有一些特殊问题,有些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问题,有的地方受宗教的影响,还有一些落后习俗的影响,一些民族贫困山区女童入学率很低。在农村教改中要积极探索逐步解决这些问题。

第一、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切实加强基础教育。要按照前面讲的岚清同志的批示去做。对于一些极困难的地区,可以先普及初小。逐步做到一户至少有一个合格的小学毕业生。经济水平提高后,要积极努力实现“双基”。要重视提高教育质量,民族地区要重视办好起骨干示范作用的重点学校,为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打下更好基础。从长远看不能靠降分录取升高校,这对民族文化、科技水平的提高不利。同时,要重视这些地区课程教材的改革,这个问题要专门研究,不能完全按照大城市、发达地区来做。在民族地区和贫困山区在办好全日制学校的同时,还要多种形式举办一些像寄宿制、隔日制、巡回制、早晚班等简易小学,特别是对贫困地区人口稀少地区还要研究办好复式教学。现在有些发达国家山区人口非常分散,也实行复式教学。要保证教学质量,关键是教师的水平。师范院校要研究山区人口分散的地方如何提高复式教学质量。有些民族地区的学校还要处理好语言教学问题,有条件的地方要搞好双语教学,双语教学要有利于本民族长期的发展,有利于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有利于各民族科学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按照这些原则来认真地搞好双语教学。现在有一些地方双语教学还没有搞好,对继续深造带来很大的困难。

第二、搞好三级分流,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山区和民族地区要特别重视成人教育,对发展当地经济见效比较快的,成人可以在比较短的时期内学会适用的技术,就可以增加收入。办成人教育不一定单独搞校舍,可以利用当地的小学(现在是两个星期天)的办学设施办星期日学校,也可以办夜校利用晚上教学,有的把成人学校和职业学校与中小学放在一个校园也可以。这些地区的职业教育应该注意根据农民致富需要办学,形式要更加多样化,并且所学的专业一定要适合农村发展的需要。除了办第二、三产业的专业外,要把培养新型的农民,即有文化、有技术的农民,作为这些地区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要培养大批新型农民,让他有了技术以后,回去开发山区,去创业。我们在怀化看到,有一个农民学校的学生,学了技术回去开发荒山,从小到大,现在发展到4000亩柑桔,年纯收入上百万元。如果多培养这样一些人,民族地区与山区的开发就有很多带头人。

第三、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要积极参与农村的教育改革。帮助他们培育师资、培养校长、帮助进行专业规划和建设,帮助提供更多的科技致富信息。指導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为当地培养更多实用人才。民族地区的师范学校应该把农村教改的好经验和基本思路纳入到教学内容中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知道这些地区的教育应该怎么办,然后他们回去教学的时候就可以按照这个思路去办农村教育。否则还是按照老一套做法,不仅不能起促进作用,还会影响教改,的进展。

第四、加强民族地区和贫困山区教育同内地发达地区的交流。要克服封闭状态,要加强交流,扩大开放,要更多地了解各地经验,民族地区与山区由于自然条件大多交通不便,如果不交流,那就封闭了。任何一个民族要发展,都不可能封闭。全国实行开放,就可以了解世界上,对我们有用的一些先进技术以及其它方面的经验。民族地区和贫困山区更要重视这个问题。具体的做法各地因地制宜去对待,可以有各种形式。我们准备提供一些资料沟通信息,各地也可以有组织、有计划地到一些先進点去考察。但是要实事求是,根据当地的经济承受能力,要有充分准备,要讲实效。

第五、继续加强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对民族地区、贫困山区教育的支援。陈了从物质上,进行支援外,如建希望学校,建职业学校,提供资金和教学设备。还要更多地帮助这些地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校长,培训教师。我们提倡发达地区要支援贫困地区,但任何时候也要强调,民族地区和贫困山区的发展最终要靠自身的努力。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对民族地区、贫困山区要特别强调依靠教育,长期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要大大提倡这种精神。很多地方,尽管条件很差,只要依靠科技、艰苦奋斗,长期坚持,总是有办法的,一定会逐步发展起来。

 第六、重视民族地区和贫困山区农村教育管理干部和教师队伍的建设。现在一些好的典型学校都是因为有一个好校长,有一批热爱农村并懂农村教育规律的好老师。很多典型经验推广不了,困难也在这个方面。解决这个困难就要强化对教育管理干部、校长、教师的培训。希望各地要重视展开培训。并且培训的方式要各种各样,不是简单的讲道理。可以参观,用典型的案例来培训,也可到一些地方去挂职,要用各种形式来开展对干部和教师的培训,提倡教师尽可能地一专多能,要学习掌握当地一定的生产技术,这样,有利于农村教育改革。

同志们,民族地区、贫困山区的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由于它有很多特殊的困难,各级党政领导必须加强对这些地区的领导,同时,也希望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的同志要以特殊的感情,要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热情为民族地区、贫困山区人民脱贫致富培养更多人才,出更多主意,按照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大胆地探索,努力地奋斗,抓住有利时机,把贫困山区、民族地区农村教育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为促进民族地区、贫困山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王明达

山区农村教育论文 篇3:

山区农村教育发展的困境及对策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在经费投入、校舍建设、师资培训等方面予以倾斜,各地区的教育事业已展现出令人可喜的变化。但是广大的农村地区,特别是比较贫困的山區,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文章针对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尝试探究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农村教育;发展瓶颈;对策建议

作者简介:杨思明,宁夏固原市西吉县第一小学教师。(宁夏 固原 756200)

近年来,伴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春风,山区农村教育在办学思想、办学规模、办学方式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农村中小学硬件建设、软件建设等办学条件也发生着喜人的变化。然而,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

一、山区农村教育发展的困境

1. 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从教师的专业结构上看,体育、音乐、美术、外语等课程教师尤其短缺,不能开齐开全新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造成学生学科知识短缺,给校本研修带来了困难,也给教师执教新课程造成了新的“本领恐慌”。从教师资源分布上看,近年来由于大专以上学历毕业生不愿到农村任教,随之就出现了自雇“代教”现象。这些教师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教育教学能力有限,很难保证教育教学的质量。

2. 山区教师流失严重。近年来,随着城乡经济和收入水平的差距持续拉大,农村学校学科骨干教师大量流失。乡镇教师向县城流动,县城教师向中心城市流动,造成人才流失单位相应学科瘫痪,使学校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进行。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部分经济落后地区财政拮据,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另外,优质教育资源的相对集中,加剧了山区优质教育资源的缺失,拉大了城乡教育质量的差距,不利于教育的公平竞争和均衡发展。

3. 无法开展教育教研。对于多数农村学校,教育教研一直是学校发展的软肋。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已意识到开展教育科研可以解决自己的教学实践问题,提高自身的素质。但由于农村教师理论水平不高,而且缺乏相关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很难深入分析和研究问题。同时,教育信息化发展滞后,教师无法接触到科学的教育理论知识。因此,农村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较低,并没有发挥教育科研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意义。

二、改善山区农村教育困境的对策

为了突破制约山区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笔者参照其他地区成功的经验,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1. 加强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与否关键在于教师,要通过为教师提供岗位培训、业务技能培训、校本课程培训、学历达标培训等措施,实现本学科的专业知识、教育科学知识、教育技术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有效整合,充分体现教师教育教学的艺术性和科学性,从而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当前,部分农村地区在教师队伍管理机制上存在冗员不能裁、缺员不能补、能者不能进、庸者不能汰、横向流不动、逆向堵不住、养闲养庸养懒等现象,这诸多现象需要各级党政领导部门及早研究,趁早解决。对目前紧缺的中小学体育、艺术(音乐、美术)、小学英语、计算机操作等学科教师要进行本土化培养。要不断改革教师队伍管理机制和用人方法,建立教师优胜劣汰制度,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提高社会平衡能力,规避教师短缺矛盾,提高办学效益。

2. 开展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是教育的中坚力量和实践主体,推行新课程,需要高素质的专业教师。当前山区农村教师队伍的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广大的农村教育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有待提高。这就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训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有关部门应充分认识农村教师培训的重要性,保障足够的培训经费,改变教师自掏腰包的局面。二是要为培训“瘦身”,增强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偏僻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在专业能力、学历层次、年龄结构等方面差别较大,所以在培训中应尽量尊重教师的个体差异,实行分层培训策略。培训内容要因地制宜和因人制宜,采取灵活机动原则,化被动培训为主动培训,使培训者真正受益。三是尝试分类培训制度。譬如业务技能培训、校本课程培训以及学历达标培训等。业务技能培训主要针对新课程、新的中高考模式,采取以省教研机构为主的省级新课程培训,同时开展以市县教师培训中心为主的市县新课程培训,各级培训点要对培训教师严格考核,层层把关,确保培训质量。校本课程培训:建立联片管理体制,每月可利用双休日集中培训一次,为教师搭建交流互动的平台,学校要培养本土专家,发挥引领带头作用。学历达标培训:为尽快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可出台一些与学历挂钩的奖励措施,引导激励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积极参加函授、自考、开放教育、网络教育等成人培训。

3. 完善激励机制,为农村教师创造安居乐业的环境。当前贫困山区、县镇与乡村在办学规模、格局、教师层次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一是统一调度、合理安排资金,出台适度向农村教育倾斜的政策,建立农村教师专项补助津贴,较大幅度地提高农村教师待遇。二是尽力解决农村教师子女读书、子女就业、评先评优、岗位聘任、外出培训、职称晋升等后顾之忧,使一线教师能体会到在农村工作的优越性。三是新教师名额分配时要向农村地区予以倾斜。在农村教师流向城镇学校加剧的态势下,教育行政部门既要适度放宽农村学校教师编制,及时调配优秀毕业生,输送新鲜血液,提高“造血功能”,增添发展后劲,还需加大名优教师支教力度,出台优惠政策,动员和鼓励名优教师去农村学校支教,引领农村新教师快速成长,改变农村教师结构失衡的困境。

4. 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各级领导、学校师生、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皆非常关注教师的教学能力。教育部公布的中小学考试与评价改革方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特别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包括教学及其效果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三部分。评价的模式应多元化,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多进行分析性评价,为教与学提供有用的反馈信息。评价应侧重于师生的态度和能力,关注过程评价: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是否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培养和研究中,自身的潜能是否有效发挥,研究的意识和能力是否增强。这些举措的目的是要打破以往偏重终结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表现性评价的局面,建立多种形式相结合的促进教师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促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责任编辑 陈 晨

作者:杨思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土建工程预算论文下一篇:高校篮球体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