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准则对谨慎性原则论文

2022-04-29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会计准则对谨慎性原则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会计谨慎性原则是对企业会计核算中不确定的经济事项进行客观计量,减少企业利用会计准则操作会计信息的行为。本文对我国企业会计中谨慎性原则应用的局限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思考。

会计准则对谨慎性原则论文 篇1:

对会计谨慎性原则运用的思考

摘要:会计谨慎性原则由于本身具有倾向性、不平衡性及会计人员的主观随意性,使其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与税收法制的背离及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受到配股条件的制约等问题。对此应尽量缩小会计规定与税收政策之间的差异,确定各会计原则的优先级,适度扩大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范围,增强可操作性,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等。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局限性;改进措施

一、引言

谨慎性原则是会计对经营环境中不确定性因素所作出的一种反应,也是一种对企业负责、巩固其经济基础、避免在一般情况下发生意外风险的措施。它要求企业在经济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收益、低估负债或费用,同时不得计提秘密准备。其实质就是资本保持并对企业经营能力和偿债能力加以维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与风险日益加大,会计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越来越高,以投资者为主体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加重视与不确定性相关的风险信息的揭示,谨慎性原则的应用成为必然。

二、谨慎性原则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贯穿于会计核算的全过程,在会计实务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可以使损益计算和资本计价更加稳健可靠,但由于其存在的基础是经营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在实务操作中存在主观随意性,使其在实际操作应用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税收法规与谨慎性原則的背离

会计是税收的微观基础,为税收提供信息支持,同时,税收征纳要利用会计核算所提供的资料;税收立足于宏观层次而作用于微观领域。从法律和制度方面影响会计发展。两者的职能与服务对象不同,决定了两者在其制度设计的过程中遵循不同的目标与原则,这必然导致税收法规和会计政策之间的差异。税收行为需要可靠的依据做支持,不能建立在对或有事项的会计估计之上,而谨慎性原则的应用主要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有一定的主观成分。同时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对谨慎性原则的理解不相一致,这些都造成税收法规与谨慎性原则的背离。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已成为所得税法与会计制度存在差异的一个重要源泉,二者之间的矛盾很难调和。比如,如果税法承认会计采用的谨慎性原则,必将减少或递延企业应交税款,这无异于让税务部门替企业承担部分风险。

(二)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

首先是与客观性原则的冲突。客观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而谨慎性原则所针对的是经济活动中“可能发生”但尚未发生的事项,显然与其矛盾。其次是与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的冲突。权责发生制原则要求在确认和归属收入、费用时,应当以各期是否发生相关权利、义务为标准。配比原则是权责发生制原则的延伸和具体化,主要强调企业各项收入应与其对应的成本、费用相互配比,以便准确计算各期损益。而谨慎性原则体现的是将现在没有发生的、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失、费用提前计人损益,尽可能在当期确认可能的损失、费用,滞后确认或不确认可能的收益,这必然影响到企业当期损益的正常计算。再次是与实际成本原则的冲突。实际成本原则要求整个会计核算工作应当以实际成本为计量基础,这显然与谨慎性原则应用的基础相背离。最后是与一致性、可比性原则相冲突。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否则会计信息及指标就会失去可比性。而谨慎性原则在诸如坏账准备金计提等方面的要求破坏了会计的一致性、可比性原则的要求。

(三)配股条件对谨慎性原則运用的制约

证监会在规定配股条件时,希望社会资源尽可能配置到经营业绩(以净资产收益率ROE为参考)较好的公司中去,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实际上也诱使上市公司对ROE的操纵,随着证监会配股条件的改变,上市公司的ROE也会随之改变。上市公司存在着明显的为满足证监会的配股条件进行利润操纵的现象,证监会的配股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行为,严重影响了市场信心。从而导致那些急需资金、规范运作的公司深受其害,整个配股市场不断边缘化。上市公司发展所需资金的筹资渠道是配股,因而保留配股资格便成为许多上市公司的主要目标之一。为了保留配股资格而操纵利润的行为严重影响会计核算的程序和方法,在应用谨慎性原则时候容易谨慎不足,使得谨慎性原则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反而可能成为上市公司“调节”当期利润的手段。比如存货跌价准备的提取是以可变现价和账面价值的差额为依据,企业如果不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则可以高价出售少量此类存货,从而使利润得以保证在配股条件以上。

(四)价格信息披露制度和会计人员素质的制约

目前,由于多种原因中国的价格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大多数商品和股权没有价格信息,这就很难确认其公允价值,即很难确认资产的可变现价值,其中应收账款回收的可能性和各种准备金的计提都是会计人员难以把握的,既受外部条件的影响,又与会计人员的素质有关,不同素质的会计人员会得出不同的结果。虽然中国会计业的发展较为迅速,但是所培养出的会计人员素质还存在较大的缺陷,他们的职业判断能力还不能满足实际的工作需要,一是因为部分会计人员业务水平较低,难以掌握新的核算要求,更谈不上在会计实务中正确应用新制度;二是因为部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低下,虽然他们知道如何准备应用谨慎性原则,但基于某种特定目的,往往会对这一会计政策进行滥用。这些都势必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

(五)谨慎性原则在运用申存在倾向性而且缺乏可操作性

谨慎性原则在维护出资者和企业利益方面的倾向性十分明显,它以种种方式促使企业采取“审慎”的行动达到既定目标,最终可能失去“不偏不倚”的立场。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对遏制“粉饰”会计报表的行为有着积极作用,但在中国当前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尽合理和内部控制不很完善的情况下,企业还是可以利用谨慎性原则的应用来达到人为调节利润的目的。这样就缩小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空间,降低其可操作性。如在计提准备金时,利用计提比例和可供选择的方法,在某一年度内提高提取比例,即计提“秘密准备”和“隐匿资产”,使当年利润计算偏低,后期采取相反方法。有些企业还利用各种过度的谨慎性原则来调减当期利润,从而使他们少交所得税等,以达到他们在年度间调节利润、资产的目的,从而操纵会计信息。

三、谨慎性原则应用中的改进措施

谨慎性原则是一种原则性的硬性规定,如果不遵循谨慎性原则,企业就可能承受更大的经营风

险;而用之过度,又会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玩弄数字的工具,同时使国家财政蒙受损失。经济活动中不确定性的存在决定了谨慎性原则存在的客观必然性,作为谨慎性原则自身的局限性和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不能从根本上避免,但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使提供的会计信息更为真实、可靠、公允,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谨慎过度和谨慎不足带来的损失,克服其局限性,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一)尽量缩小会计规定与税收政策之间的差异

在制定税法和会计准则时应该尽量缩小两者之间的差异,充分考虑企业的利益,使财务状况不仅能反映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也能更好地体现公平原则,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税法可以放宽对企业会计方法选择的限制,也可以有限度地允许企业对风险的估计。企业在平时进行会计核算时,可以按照会计的有关规定进行账务处理,但在申报纳税时。对会计制度法规与税收法规之间的差异,要按税收法规进行纳税调整,比如,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根据税收法规要求计算出来的结果与依据财务会计制度计算的利润总额往往不一致,这时对按照有关财务会计规定计算的利润总额,要按照税法的规定进行必要的调整,才能作为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缴纳所得税。

(二)确定各会计原则的优先级

会计要真实地反映企业经营状况、财务成果以及现金流量,就必须把客观性放在12个会计原则之首,谨慎性原则必须在维护客观性的基础上加以使用,在使用过程中与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一致性、实际成本原则发生冲突时。应该充分考虑不确定性的影响,根据各个会计原则此时的重要程度,重新确定它们优先考虑顺序,尽量避免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对于在会计实务中会计原则之间的冲突,应在信息披露时说明谨慎性原则的应用时间、范围和程序等,揭示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程度及变动情况。这样可以较好地缓解在会计实务应用谨慎性原则时与其他原则之间的矛盾,使它们之间得到很好的协调。

(三)适度扩大谨慎性原則的运用范围,增强其可操作性

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最初主要体现在对资产的低估。然后扩大到对收益的确认和会计报表的披露,这说明随着会计环境的变迁,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范围不断扩大,会计目标已从报告经营责任转化为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决策的会计信息,谨慎性原则越来越重要。通过不断扩大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范围,促使各个不同类型的企业在同一市场上进行公平竞争,使投资者和债权人对企业的分析有较强的可比性,从而使会计信息成为其真正决策的有效信息。另外,谨慎性原则应用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其运用程度,过度谨慎和谨慎不足都会降低应用谨慎性原则的效用,使企业的财务情况和经营成果得不到准确的揭示,从而使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在做决策时受到误导。可行的方案是寻找一个应用谨慎性原则的平衡点,使其优点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将其自身存在的问题约束在最小的范围内。在适度稳健的会计实务中,可以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前提和应用条件进行必要的约束,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人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例如,对在应用谨慎性原则中的“成本和市价孰低法”时可制定:(1)预期销售价格将下降;(2)制成和销售存货的成本将增加两项应用前提,并且规定存货的市价只能在一个有上下限的范围内应用,对固定资产折旧的提取额不能超过一定的范围,这样就能较好地使谨慎性原则应用的操作性进一步得到加强。

(四)适当增加财务报表附注,与会计信息披露充分结合

当前财务报表附注已成为财务报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广大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关注。它不应仅仅是报表数据的延伸,更不应只局限于财务数据,而应有不依赖于报表表面而存在的信息。凡是与谨慎性原则有关的、会影响投资人和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决策的信息都应在财务报告或附表中做出恰当陈述。有必要在信息披露中充分说明谨慎性原则的应用时间、范围和程度,以揭示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成果、现金流量和税法对当期利润额的影响程度。由于谨慎性原则在实务中缺乏刚性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夹杂了管理人员的主观判断,考虑到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企业对于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尽量予以初步的量化,如分为基本确定、很可能发生、可能发生、未必发生等几个类别,针对资产、收入、费用、负债等不同的会计要素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可分别做出如下处理:(1)相关的报表内予以确定;(2)表外附注或财务情况说明书中予以说明;(3)不必做任何说明等。这样将应用与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有机结合起来,可以使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能准确地把握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五)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并通过审计监督加强对其约束

通过对会计人员进行会计职业道德培训和后续专业教育,不断更新他们的专业知识,提升其业务素养,使会计人员能够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谨慎性原则的实质和制约因素,把握好使用中的“度”的问题。可以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的准确性。同时,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前提和条件进行必要的约束,加强审计监督,防止滥用和曲解谨慎性原则,使谨慎的会计处理能够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不至于以运用谨慎性原则为借口而随意变更会计核算方法,从而减少会计人员在实际操作上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四、结束语

总之,鉴于谨慎性原则对企业的保护作用,在企业会计实务核算中应合理地应用谨慎性原则,要注意一个“度”的问题,只有适度运用谨慎性程序和方法,优化会计行为,才能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在保证谨慎性原则得到合理运用的同时,针对其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措施,使财务核算具有弹性从而更有效地规避各种风险,增强企业化解和防范经营风险的能力,加大企业经营安全系数,维护其生存和发展,保持其竞争优势。

责任编辑 焦世玲

责任校对 武玲玲

作者:李 璞

会计准则对谨慎性原则论文 篇2:

浅谈我国企业会计中谨慎性原则的应用

摘 要 会计谨慎性原则是对企业会计核算中不确定的经济事项进行客观计量,减少企业利用会计准则操作会计信息的行为。本文对我国企业会计中谨慎性原则应用的局限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思考。

关键词 企业会计 谨慎性 原则

2006年新会计准则颁布实施,在基本准则中对“会计核算一般原则”重新表述为“会计信息质量”,可见国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视程度。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需要会计人员加强自律意识,提高会计核算的准确性。而从我国会计实践角度来看,会计信息质量提高的前提之一是加强会计谨慎性原则的有效运用。不断提高会计准则中政策使用的规范性,进而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水平。

基于此,本文结合会计谨慎性原则要求,对其使用中存在的局限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思考。

一、会计谨慎性原则概念与要求

1.会计谨慎性原则概念

在会计核算中谨慎性原则是一项有悠久历史、深刻影响并且体现出极强争议性的重要原则,也是不可缺少的企业会计核算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需要承受的竞争压力与不确定风险的可能性逐渐加重,企业所面临的复杂环境也增加了会计核算的不确定程度,这就需要会计人员利用会计估计方法对会计期间的收益进行确定。可是会计估计具有极强的主观性,势必需要应用谨慎性原则。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与谨慎性原则的要求相符合,对极有可能产生的损失与费用进行合理核算。谨慎性原则需要企业在实施会计核算的过程中,遵守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能多计资产或者收益、少计费用或者负债,不能计提秘密准备。它是在会计核算过程中真正发挥修正功能的原则,设置的目的就是要尽量减少会计估算过程中产生的主观性与随意性,有效减少财务会计报表产生的风险。我国企业目前会计实务都普遍应用了这个原则,突破了对一般会计原则产生的认识与应用,发挥了关键作用。

2.会计谨慎性原则要求

①应用谨慎性原则需要按部就班进行。由于在各个方面会计工作中始终贯穿着谨慎性原则,因此,牵涉到了方方面面的关系利益。

②会计准则、制度以及有关的款项中应用的谨慎性原则应当具备可操作性。由于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与制度规定不够明确,才给虚增资产和操纵利润等现象创造了一定的空间。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应解释性规定,限定上市公司具体业务的操作,最大限度的保证其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公允性,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

③在应用谨慎性原则过程中要与会计信息披露结合起来。应用谨慎性原则具体是指对判断存在于会计领域中的不确定事件抱有的态度,在会计具体处理工作中能够充分体现这一态度。因此,在财务报告中应当对与谨慎性原则相关的内容进行全面描述,有利于决策的正确性。

④谨慎性原则应用时需要注意把握“度”。谨慎性原则应用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应用它的程度,在实施谨慎性原则的过程中,必须在客观性、配比性、稳定性原则之间认真合理的权衡其成本效益,而不能实行片面的教条化。

⑤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能力。在企业会计中贯彻应用任何的会计原则与方法都不能脱离会计活动的主体,也就是会计人员。在实务操作过程中谨慎性原则从主观上体现出了极大的臆断性,对其把握的适度情况取决于会计人员职业的准确判断能力。

二、会计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中的运用

1.制定坏账准备金政策

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常用的销售方式是赊销行为,这样势必造成无法回收一部分的应收账款,致使不能核销而产生坏账。按照谨慎性原则,企业应当制定计提坏账准备策略,自主确定关于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范围以及提取比例,这样企业就可以对财务状况进行更加谨慎的进行反映,从基础上减少发生坏账的可能。

2.计提资产折旧、减值准备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资产发生的加速折旧与迅速减值会对其带来严重的影响,必须提前考虑到这一点。按照谨慎性原则,企业可以对资产各项折旧与减值等损失科学预计,针对极有可能出现的资产损失实施计提减值准备,进而提升企业资产的质量。

3.合理测算存货价值

企业是根据历史成本计价存货的,可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更新产品速度逐渐加快,存货市价不断下降,过时、损坏都会减少存货价值,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这就要求应用谨慎性原则合理测算存货价值。当企业先购入的存货价值比目前市场价格低时就会出现存货潜在的损失问题,企业可以按照谨慎性原则,利用对存货损失进行低估、对当期产品销售成本进行高计的方法,进一步缩减当期利益以此获得补偿。

4.会计财务分析

在财务分析过程中应用谨慎性原则具体是初步分析偿债短期能力、企业运作资产效率等。在分析偿债短期能力中,谨慎性原则发挥的功能是利用流动与速动比率充分进行实现;在企业分析运作资产效率中,应用谨慎性原则是利用应收账款与固定资产周转率进行实现的。

5.处理或有事项

与或有事项有关的义务还要满足:该义务是企业需要承担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极有可能造成企业经济利益的外流,应该明确其是预计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上应当单独列项体现预计负债。有关处理或有事项的规定,真实表现了谨慎性原则,有利于更加稳健的促使企业的财务报告对自身的财务状况以及极有可能产生的状况进行反映。

三、会计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局限性分析

1.实务操作中的问题

①谨慎性原则条款缺乏实践操作性

虽然会计准则中对谨慎性原则进行了要求,但并没有具体的规定,导致在会计实务中很多会计处理事项无法准确运用会计谨慎性原则。例如,会计制度中规定,企业进行资产减值准备确认时,需要根据短期投资的市价、存货可变现的净值、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等等来进行市价的衡量。但我们目前资本市场还不完善,准确的获取市价难度大。导致企业在无准确依据情况下,只能进行主观估量。

由于不够明确的会计准则与会计政策的相关规定,造成企业实施会计核算时,可以按照企业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会计核算方法,这样就造成资产与利润缺少了必备的可比性与可靠性,比如有的企业进行计提坏账准备时,能够自主决定计提比例;在对存货发出的成本进行核算时,能够随意选择使用先出先进方法或者是平均加权方法;在对固定资产折旧计提时也能够随便选择是使用直线还是加速折旧方法等,使得当期利润与现实状况并不符合。由于不够明确的有关款项,使其非常容易被控制,致使企业管理盈余过程产生了一定的空间。

以坏账准备为例,有的公司采用直接转销法处理坏账,有的采用了备抵法计提坏账准备,但具体的计提方法或者标准都有很大的差异,而在会计制度规定中没有明确的规定,有的企业为了逃避税收和建立秘密公积金,而采取不提、少提或多提的各种办法,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②对会计信息的真实、相关性造成了影响

谨慎性原则自身的倾向性以及会计实务中产生的主观性,促使其与会计信息真实、相关性之间时常出现冲突。真实性原则具体是指企业实行确认、计量与报告时应当将已经发生的交易活动作为根据,真实体现满足计量与确认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确保真实可靠、内容全面的会计信息。

谨慎性原则重点确认有可能产生但还没有产生的费用损失,忽略有可能获得的收入的确认,这样势必造成了无法实事求是的体现企业经营情况以及财务状况,很明显违背了真实性原则。相关性原则是指企业呈现的会计信息需要与使用财务会计报告人的决策要求有关联,能够帮助会计财务报告使用人评价或者预测企业的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状况。

可是谨慎性原则的主旨是可以少计可能产生的收益或者资产,却不可以少计有可能出现的损失或者负债。因此,不能在会计信息中体现一些在未来极有可能获得的高收益,而是确认了或有负债与费用。如此便出现了非常保守的信息,减少了信息的相关性,有可能对信息使用者造成了误导。

通过分析目前的市场状况可知,很多商品具有的市场价格信息是很难获得的,除了上市公司股权、债权投资以及少量商品存在活跃的市场交易以及有关部门颁布的价格信息之外,大部分商品以及股权的公允价格都是很难进行确定的,也就是说很难对资产具有的可变现价值进行确定;进一步无法落实谨慎性原则。

2.容易受国家税收和税法执行的影响

使用谨慎性原则的条件之一是对税收的递延。在使用谨慎性原则过程中,往往偏重于少计收入而多计费用,导致企业短期利润减少,从而使得企业产生了事实上的递延所得税。尽管在以后年度中可以补回,但国家大量税收和利息收益还是受到了损失。由于我国当前经济还不发达,经济发展还主要依靠税收的支持,我国税收的目标是确保国家税收及时征缴和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因此,在确认计量时有以下倾向:

(1)时间上提前确认收入、资产;推迟确认费用、负债;

(2)在金额上多计收入、资产;少计费用、负债;

(3)确认不确定性、估计项目只有对增加国家财政有利情况下才予以默认。

而谨慎性原则是要求企业在确认计量时凡是可以预见的损失和费用都应予以记录和确定,而没有十足把握的收入则不能予以确定和入账。因此,谨慎性原则在时间上、金额上和性质上,都跟我国所得税的征收政策相冲突,在会计实务中与我国所得税不协调。

3.受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力影响较大

从企业会计实践来看,无论是减值准备的计提还是或有事项的判断,再或是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使用,都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因此,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专业素质的会计人员是进行谨慎性原则使用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会计行业发展迅速,但会计人员的素质总体不高的趋势明显。

一是对会计核算新知识和新领域把握不准,业务水平不高,很难把新会计制度运用到会计实务中去。谨慎适度的专业判断意识非常淡薄。我国由于受到经济计划较长时间的影响,致使一部分会计人员已经产生了思维定式,处理会计相关事项甚至是照葫芦画瓢,不敢直面存在于市场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这一事实,忽略了专业判断所发挥的作用。二是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不高,往往出于某种目的,滥用谨慎性原则。同时,我国企业绩效考核主要还是依据利润指标为核心内容,导致企业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往往更倾向于有利于短期利润形成。因此,在财务判断过程中,往往趋向于回避谨慎性原则,无疑令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受到制约。

四、改进和完善谨慎性原则的措施

1.完善会计准则规定

从我国会计准则和会计规范情况来看,我国新会计准则从制度规定的层面上对谨慎性原则进行了较大范围的运用。例如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方法,存货核算取消了后进先出法等等。但在资产发生跌价或减值的判断标准上还不够明确,“可变现净值”的确定较为困难等等,需要在准则修订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因此,需要尽快以准则修订为导向,减少会计处理的“真空地带”。在会计计量方面,除了具备外部使用条件外,更需要增强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不断完善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为会计信息质量水平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国会计制度中对谨慎性原则规定的适度原则,给不法企业应用其控制利润留下了很大空间,这就需要会计相关单位能够详细规定谨慎性原则的要求,编制出具有较强实践操作性的工作指南,尽可能在各方利益进行照顾的前提下构建可以被接受的、较为灵活的标准。同时不恰当的应用谨慎性原则的原因还有少数相关利益者通过谨慎性原则为自己谋私利。因此,需要不断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加强惩处企业相关行为的力度。此外还要构建企业监督内外部相关行为的制度,力争根除违背应用谨慎性原则的动机。

2.健全内部控制

如前所述,谨慎性原则在实际会计工作中,由于会计准则规定的模糊性以及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等诸多问题,使得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往往更多的是利用谨慎性原则为借口,对会计核算方法进行随意变更,进而低估收入,虚列成本,不但导致企业对经济利润进行不同年度的随意调节,而且影响到了国家的税收收入。由于应用谨慎性原则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和会计工作人员主观行为发生关联,因此对谨慎性原则进行应用时,为了避免恶意使用谨慎性原则,一定加强建设企业内部约束制度,强化审计监督工作,加大内部控制执行力度,防止个人主观判断失误导致谨慎性原则使用出现问题。要不断的优化单位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和道德素质,从而使谨慎性原则得到合理的运用。

3.把握谨慎性原则执行的“度”

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是对会计领域不确定经济事项的一种主观判断,通过一系列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政策的执行,进而选择有利于企业稳健经营的会计政策。这种选择的结果将要导致企业出现不同的财务状况以及经营成果,进而影响到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因此,需要加强谨慎性原则执行的“度”的问题考量。

五、结束语

由于估量的不确定性需要进行概率统计方法来解决,对不确定性经济事项发生的可能性进行估算,力图在会计上对经济运行存在的不确定性给予越来越全面的反映,己经成为主流趋势。就目前来看,我国会计想要对企业所面临的各种不确定性经济事项进行较为完善的反映,必须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发展和变革过程。为此,需要我们每一位会计从业人员坚持原则,保持适度谨慎的职业态度,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尽量降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造成的财务信息质量下降的概率。

参考文献:

[1]最新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与应用.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0.

[2]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企业会计准则编审委员会.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3]王武勤.浅谈谨慎性原则在新会计准则下的运用.中国总会计师.2008(1).

[4]杜兴强.关于稳健性惯例的再思考.财会月刊.2010(1).

[5]查秉柱.新会计准则下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中的应用.科技资讯.2007(2).

[6]赵顺娣,汪永飞.浅析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及其完善.会计之友(下旬刊).2007(7).

[7]刘东山.我国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应用综述.经济研究.2010(11).

作者:黄桂鑫

会计准则对谨慎性原则论文 篇3:

谨慎性原则在运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加剧,会计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越来越高,会计信息使用者面临的决策风险也越来越大,谨慎性原则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之一,是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为了减小会计风险而采取的一种稳健做法。但谨慎性原则若运用不当,不仅不能降低会计风险,相反还会破坏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因此,研究谨慎性原则的合理运用,对增强我国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谨慎性原则的内涵与实质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是指在处理不确定性经济业务时应保持谨慎小心的态度,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费用和损失,尽量少计和不计可能发生的收益,使会计报表使用者、决策者提高警惕,以应付纷繁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把风险损失缩小或限制在极小范围内。谨慎性原则的起源可以追溯至中世纪托管人对其受托责任解脱所采取的策略——不预计托管财产的增值是托管人减轻责任的自我保护方式,这种减轻责任的考虑逐渐为随后的会计职业界所认可。谨慎性原则的直接诱因缘于经济事项的不确定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中存在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这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就意味着风险的存在,人们自然想到要寻找一种稳健的方法来回避风险,保护自己,会计工作中的谨慎性原则就是人们对会计不确定性所采取的一种减轻会计风险的方法。

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实质上就是把不确定经济事项的风险提前释放了,并没有因此而减少该经济事项的潜在固有风险水平,不论会计主体采用何种稳健策略,最终只影响到不确定事项所形成的资产、负债、收益和费用等会计要素的列报时间,当该不确定性事项作为既成事实发生实际损失时,由于采用谨慎性原则提前将其部分费用化或全部费用化,缓解了对当期的财务压力,如因估计偏差,该不确定事项后期并未发生损失,可于该期直接冲销转回即可。

二、谨慎性原则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 与其它会计原则相冲突,具体表现在:

1.与真实性原则冲突。真实性原则要求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谨慎性原则要求在会计实务中确认可能发生但尚未发生的损失与费用,这明显与真实性原则相矛盾。

2.与可比性、一致性原则冲突。可比性、一致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并且不得随意变更。但是谨慎性原则允许企业根据自身具体情况的变化改变会计核算的口径和方法,因而与可比性原则和一致性原则发生冲突。

3.与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冲突。权责发生制原则要求“凡属本期已实现的收入或应负担的费用,不论本期是否收付,均应计入本期的收入或费用”。而谨慎性原则将现在尚未发生的、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失、费用提前计入损益,这显然与“不是本期发生的费用均不得计入本期”的权责发生制原则相矛盾。配比原则要求,一定会计期间的各项收入与其相关联的成本、费用应在同一会计期间内相互配比,以便正确计算和考核成果;而谨慎性原则体现的则是,尽可能在当期确认可能的损失、费用,少计或不计可能的收益。

4.与历史成本原则冲突。历史成本原则要求“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不得调整其帐面价值”,但在谨慎性原则下,存货可以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计价,这显然背离历史成本原则。

(二)在实务操作中带有极大的主观随意性

新《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计提的减值准备由四项增至八项,即增加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和在建工程减值准备。这一规定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及其在会计核算中的全面运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避免企业不良资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投资者权益等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企业会计制度》对资产减值的计提方法、计提比例没有明确规定,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自行确定,因此,资产减值准备的确定在一定程度上往往依赖于会计专业人员的主观判断,使得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带有较大的随意性。

(三)计提减值准备具有较强的倾向性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理论基础是谨慎性原则。企业为规避经营风险、保障企业资产需计提减值准备,但实际上,由于其人为随意性,加上具体会计制度的选择性较大,而且规定在以后年度企业计提减值准备的资产价值回升时可以冲减当期费用,这给了一些企业灵活选择的空间,使得企业往往通过计提减值准备来操纵公司利润,某些上市公司甚至出现“疯狂”计提的现象。因为资产减值准备的具体比例由企业自行确定,而上市公司持续经营两年亏损将ST处理,三年连续亏损将停止上市,上市公司就可能少提减值准备虚增利润,而有些上市公司股东为了逃避债务而多提减值准备。

(四)具体条款缺乏可操作性

目前,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在很多方面体现了谨慎性原则对会计实务的规范,但某些条款不够细化,缺乏可操作性,具体表现在:

1.计提减值准备不规范。如《企业会计制度》第51条规定“企业应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制度未对减值准备的计提比例作出明确规定。这就使某些情况相同或相似的企业在会计报告中出现较大差异。另外,会计制度规定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量标准,如存货跌价准备的可变现净值,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现行市价,委托贷款、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减值准备的可收回金额等难以确定。

2.制度要求对会计政策变更引起的差异要进行追溯调整。而某些差异,如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变更引起的差异进行追溯调整可能好几年甚至几十年,既要调整企业所得,还要调整所得税费用,操作难度及工作量很大。

3.将计提准备作为盈余管理手段。《制度》明确规定企业在运用谨慎性原则时“不得设置秘密准备”,但某些企业迫于业绩考核、申请贷款、发行债券或配股等需要,将计提准备作为粉饰业绩、进行盈余管理主要手段。

(五)实际运用具有不均衡性

企业会计制度明确规定境外上市公司、境内发行外资股和香港上市的上市公司必须计提准备金,其他上市公司则只是参照执行,而对于占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非上市国有企业则更未明确,因而谨慎性原则在我国的运用范围存在极大的不均衡性,这对于同为发行A股的公司和在同一市场竞争环境中的企业来说存在着苦乐不均,他们体现出来的业绩更存在着不可比性,因而同样经营效益的企业由于有着A、B股的区别,则有B股的企业不具备配股条件,而无B股只有A股的企业则具备配股条件;同时,它们的市场形象、股票价格及信用等级也大不一样,这不能不说是谨慎性原则在我国运用的一大局限。

三、问题对策及其合理运用

(一)合理确定各项原则的优先使用顺序,对冲突情况予以充分披露。

鉴于谨慎性原则在运用过程中可能会与其他原则发生冲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和手段缓解其冲突,首先,在十二条会计原则中,应优先考虑客观性原则,谨慎性原则的贯彻和运用,必须建立在客观性原则的基础上。当谨慎性原则与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相冲突时,应根据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而定:不确定性程度较高,优先考虑前者,合理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其次,与其他会计原则的使用顺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合理地确定。由于每个企业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在不同时间、不同经营环境下有所不同,谨慎性原则的应用时间、范围和程序也应有所不同,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当然也有所不同。因此,有必要在信息披露中充分说明谨慎性原则的应用时间、范围和程序,揭示因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而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程度及其变动情况。充分的信息披露能有效地提高信息的可比性,防止冲突进一步恶化而误导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

(二)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要把握好“度”的问题

应用谨慎性原则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它的运用程度,过度谨慎性或谨慎性不够都会降低应用谨慎性原则的优点,使企业的财务情况和经营成果得不到准确的揭示,从而使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在决策等方面受到误导。谨慎性原则的合理运用要求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政策的选择时应寻找一个应用谨慎性原则的“平衡点”,以使谨慎性原则的优点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将其自身的缺陷约束在最小的范围内。在把握谨慎性原则的“度”时,应将会计信息按其不确定程度的大小分为“基本确定”“很可能”“可能”以及“极小可能”四个层次。在充分考虑了真实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及可靠性原则的前提下,将谨慎性原则与会计信息不确定性的分类结合起来,对于那些“基本确定”或“很可能”发生的费用或负债,应予以确认,反映在企业的会计报表中;对于“可能”发生的费用或负债,要求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而对于那些“极小可能”发生的费用或负债,企业可以不披露。至于对预计的收入或资产只有在“基本确定”的情况下才在企业的会计报表中予以反映。当然,“适度”的把握有赖于会计人员准确的职业判断,需要会计人员正确理解和把握谨慎性原则的精神实质与制约因素。因此,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是确保谨慎性原则适度运用的关键所在。除此之外,还要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前提和应用条件进行必要的约束,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会计人员操作上的主观性和随意性,确保谨慎性原则的适“度”运用。

(三)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道德素质

谨慎性原则的合理运用建立在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之上。修订后《企业会计制度》给了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更大的自主权,企业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谨慎性的会计政策,如何使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真实、可靠,都要求会计人员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职业判断。首先,会计人员应认真学习、贯彻《会计法》和有关财经法规,做到依法理财。其次,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正确进行职业判断的保证。随着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需要会计判断的空间越来越广阔,会计人员应坚持真实、公允的原则,客观、公正地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最后,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因为职业判断水平不同,对经济活动中不确定因素的估计、推测、判断的结果往往也不同。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道德素质,为谨慎性原则的正确运用奠定基础。

(四)制定操作性强的具体标准或规范,并扩大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范围

目前制度中有些谨慎性原则的具体操作方法尚不够明确,特别是计提减值准备,对可变现净值的确定较为困难。因此应逐步通过制度的实际运行总结经验,对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范围和比例进行规范,如计提的各项减值准备可以按行业、按具体情形设定不同比例为参考,指定具体可操作性的指南,以指导企业的会计实践,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在实践中不断拓展会计准则的深度与广度,提高其可操作性。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便不得在以后会计期间转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企业利润操纵行为。在存货发出计价方面,规定不可采用“后进先出法”,一律使用“先进先出法”计账,使企业不能再使用变更存货发出计量方法来调节当期的成本费用和利润水平。另外,通过谨慎性原则在上市公司的实施试点,待条件成熟之后,再逐步扩大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范围,促使各不同类型的企业在同一市场中进行公平竞争,使投资者及债权人对企业的分析有较强的可比性,从而使会计信息真正成为其决策的有效信息。

(五)加强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部监督,为谨慎性原则的正确运用构筑“防御”体系

为防止企业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用或滥用谨慎性原则,应加强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部监督体系,确保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和谨慎性原则的合理运用。在会计监督中,单纯强调内部监督是不够的,还必须强化对会计工作的外部监督,“银广厦”、“安然”事件的发生就是因为注册会计师没有很好地履行外部监督职能,因此,加强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的有效性是提高会计监督力度的外部基础之一。其次,我国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保险等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职责,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会计监督检查。第三,政府部门还必须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行业监管,这样,在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基础上,规定单位外部监督层次,将专业监督和群众监督结合起来,使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配合协调一致,为确保会计监督的有效性奠定科学基础。此外,在制定具体会计制度时,对具体会计处理程序和报告加以规范化,既要使企业会计核算针对各自的情况有选择的余地,又要使谨慎性原则的具体运用受一定限制,同时强化内部约束机制,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优化会计行为,确保谨慎性原则的合理运用。

(作者单位:安庆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作者:吴灿高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新形势下矿产地质勘查论文下一篇:安装节电下的电力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