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2022-11-11

第一篇: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论述: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论文题目: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摘要:高考历史“能力与素养立意”的命题理念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真正激发学生主动思维,发掘内在潜能,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释放创新思维火花,借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才能提升历史教学质量。本文以2013年福建省高考历史试题为切入口,探讨命题导向与学生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一、教学的核心在于考查历史思维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是人类个体反映、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一种高级心理活动。从历史学科来说,我们认为:历史思维是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的,持续发现历史本质、朝着认识终结目标永无休止前进的特殊思维。目前,我们中学日常教学中广泛提及的“历史思维能力”,一般是指分析历史事件、概括历史过程、评价历史人物、比较历史异同、归纳论证等方面的思维能力,实际只是历史学科学习的思维能力。正确地说,历史思维能力不仅涵盖历史学科学习的思维能力,也包括从历史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思维观念。

历史思维必须建立在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对复杂的历史现象和丰富的历史材料的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的基础上,它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能力,是有规律可循的,是可以培养和开发的。《历史课程标准》中强调历史新课程的功能要“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这就是强调对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从近几年福建高考命题来看,也都十分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因此,中学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学好历史的 关键。

二、力促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提升

我国著名历史教育学家白月桥先生指出:历史思维是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指导下的,由辩证思维、形式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理论思维相结合的, 以时间和地点为主线的,通过史料中介逐步认识客体发展规律,不断揭示历史本质,朝着认识终极目标永无休止前进的特种思维。于友西先生等则认为:“历史思维是一种从全方位考察社会历史问题的思维,它是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整体思维。”基于对以上定义的理解,所谓历史思维能力,就是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定义,解构具体历史现象,通过对历史事物本质的理解,来揭示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史为鉴,运用已有的历史经验来回答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用活史料,为学生历史思维打牢基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恰当地使用某些史料,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得出某些历史结论。例如在讲授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史时,部分学生就会提出问题:“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面对这样的提问,在中学教学中会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告诉学生已经得出的历史结论。这种处理方式使学生很少参与到课堂的教学当中,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第二种是围绕这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选择史料,供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并由此得出正确的结论。对于以上学生疑问,第一种方式的方法自不待言。现就第二种方式举例如下:

首先,为了说明经济上的因素,出示(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中的一段记载:(东京)街南桑家瓦子„„瓦中有多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通过分析这段史料,教师指导学生把握史料中的有效信息,即当时这些娱乐演艺场所中形成多种形式的商业活动,也就是说商业的发展。其次,在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反问,“是不是只有这一个原因呢?”并要求学生一边思考,一边阅读下面的几段材料:第一段史料摘自詹子庆编 《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由此来说明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第二段史料摘自(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金阊(今苏州城西北)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以此来说明商业的发展对戏剧发展的促进作用。第三段史料摘自(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戈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以此来解释不同戏种的交流和融合也是推动戏剧发展的因素之一。由于上述史料比较细致精微,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已有的知识结构,更鲜明、更深刻地理解古代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

第二篇: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仪征市青山中心学校宣小梅21世纪的教育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发展创造力,发展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创造性作为民族自主之本、人类最有活力的行为、科学研究的第一要义和生命线,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科学进步,起到了灵魂的作用。学校如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加强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同时,注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培养出来的人对,具有高素质、富有创造力,以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是摆在教育面前的一件大事。

创造性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是人们完成创造活动的基础,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教育任务。那何为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个人在头脑中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新联系或新答案,用以组织某种活动或解决某个问题的思维过程。它要求人们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重新组合并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思维成果。创造性思维有以下三个特点:其一,表现在思维结果和产物上的新颖性与效用性。其二,创造性思维既要有发散型思维,又需要集中思维,但更多地表现在发散型思维上。其三,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必须有想象尤其是创造性想象的参与。。

针对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

正确的学习动机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强大动力,也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条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当前的学习与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与个人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促进他们自觉、主动地学习,积极开展创造性思维活动。

孩子的求知欲对于发展创造性思维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种欲望在幼

儿时期就已萌芽。人们都想了解新事物,取得新经验,但如果对这种新事

物完全一无所知时,反而引不起兴趣,或者觉得有些惴惴不安。如果是与

已知的事物有某些不同,又有新的资料可供了解它时,求知欲就会增加了。

因此,要通过孩子实际获得的经验来启发兴趣,依靠各种视听手段给予间

接经验,或者提供资料,说明它与已掌握的知识之间的联系,来促使孩子

求知欲的产生。

二、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

培养集中型思维主要是通过训练学生的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的能力而

实现的。在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新概念、新原理产生实质性的理解,

真切地掌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以及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并指导他们运用

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应用一般原理解决练习题和实际问题。这样,学生

不仅掌握了学科知识,也能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渐进形成集中型思维能

力。

培养发散型思维的途径是:其一,教师应经常提供一些具有多种答案可

能性的题目,经常让学生做一些一题多解的练习。教师的提问也应尽量做

到激发学生的发散型思维活动。一般说来,提出述理性问题和扩散性问题

更富有成效。述理性问题有“为什么?”、“你为什么要这样想?”提问的

目的是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扩散性问题是:“你想到了哪

些可能?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其二,排除定势干扰,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破除定势对学生思维的干扰,引导他们的思维向新的或多

个方向探索。如果学生思维受定势干扰时,可让学生说出他是用什么方法

解决的?为什么?再启发他们尝试用新的方法。如果还是想不出来,教师

可指出定势干扰的情况,让学生有意识地予以克服,从而让学生的思维顺

利地向新的方向发散,直至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其三,可采用国外心理学

家提出的急骤的联想式或暴风雨式的联想训练法。具体方法是:要求学生

迅速地提出一些观念与想法,不要犹豫迟疑,也不要考虑质量好坏与数量

多少,待到结束后再加以评价。研究表明,这种训练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

造性思维有很大帮助。

三、以课文为“原型”,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

所谓创造性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独立地创造出新事物形象

的心理过程。在教学中,结合课文,运用幻灯投影的形象性,对学生进行

创造性想象的培养十分重要。

例如,在讲完《狐假虎威》这一课后,我们提出“有一天,老虎又碰

到了狐狸------”的问题,引导学生想象他们之间会发生的情形,让其将

想象的情形画在玻璃片上,然后映示在银幕上,再让他们发挥想象根据自

己的画面讲出故事来。现仅举有代表性的三例,来说明学生确实发挥了丰

富的想象,画出了各异的画面,讲出了生动的故事。学生甲在画面上画了

狐狸捂着肚子,他讲的故事是:狐狸看到老虎以后,就捂着肚子假装生病

了,老虎问它得了什么病,狐狸说:“我得了非典------”狐狸的话还没说

完,老虎已跑的无影无踪了。学生乙画了一棵大树,他讲的故事是:狐狸

看到老虎后,装做对老虎很亲热的样子,老虎说:“你别想再骗我了,这次

我一定要吃了你。”狐狸眼珠一转,对老虎说“老虎大王,我们来比赛,你

能先跑到前面那棵大树下,我就让你吃。”老虎一听,撒腿就向前面跑去。

狐狸悄悄地从后面逃跑了。老虎跑到大树下很高兴,心想:这回狐狸没话

说了吧!它掉头想看看狐狸跑到什么地方了,哪里还有狐狸的影子呦?老

虎气得------这里以课文中的内容为原型,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不

仅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而且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画能力,

真可谓“一举两得”。

四、指导学生运用经验培育创造性思维及能力

1、通过细心观察,自由操作来丰富经验

孩子们都想摸摸,动动或摆弄一个东西,也喜欢仔细地观察、操作物

件,想了解它们,这是创造活动的基础。喜欢玩玩具的儿童,长大以后思

路就比较开阔活跃,遇到问题想出的主意办法也多,富有独创精神。在这

方面加以培养,就是培养创造性的品质。

2、开辟活动内容丰富的场所,备齐充足的设备让孩子自由地探索,启发他

们的思想、观点。

在准备有用的充足材料和设备时,不要把半成品或破旧物品扔掉,它

们也是有用的。让孩子拆卸这些破旧东西也能有新发现,或者用这些破旧

东西想出新的玩法,或者制造出重新组合的新玩具来。

3、对孩子的探索要有反应

对孩子的探索活动,要作出适当的反应,这能促进孩子好奇心的发展。

家长首先要给予鼓励,其次是要准备有关的材料如图书、视听教材给予帮

助,也可以让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讨论,通过他们相互之间交流,更促

进好奇心,丰富信息。

4、让孩子尝到创造活动的乐趣

在培养孩子创造性时,要让其进行创造活动,尝到创造的乐趣,体会到

创造活动的价值。例如,让孩子试着发明一些东西,体验创造的快乐;自己

总结出某数学公式,写出有创意的作文,完成一幅图画等,要予以肯定,由

此来提高发明创造的欲望,培养创造的意识。

5、让孩子从失败到成功的过程中获得经验

在指导孩子时要注意使孩子不怕失败,不闹情绪。失败从创造过程来讲,

是走向成功的道路。这种失败不是作为结果的失败,而是过程中间的失败,

它实际是创造的基石。因失败了不要就此结束,而应该指导孩子进一步努

力,使他们尝到最后成功的欢乐。

五、积极评估,鼓励创新,促进孩子自身独立学习的能力

创造的内容是独创的、有个性的。创造活动从创造过程的角度看,都

是单独进行的,要训练孩子自己思考。要重视孩子在学习时与其他人不同

的见解、观点和活动,尊重孩子的个性和独创性,要使其养成不断改进创

新的态度,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家长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孩子进行思维的积极性,让其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正是在实践中由于经常独立地处理问题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学生在大胆创新的尝试中也有可能理解失误或思路不当,对于这种情况,教师要善于欣赏的角度,肯定学生能独立思考并引导其思路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你的理解是个创造?”“你有独立见解”“老师还没有想出你就想出来了,真了不起”这一声声的赞扬像股股暖流流入学生心田,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

六、发展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指没有完整的传统逻辑过程,迅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过程。它可以帮助人们从大量事实提供的各种信息中迅速作出抉择,抓住时机,把握方向,作出预测,一步就看到问题的结果或答案。科学研究中的发明创造,多数始之于直觉思维。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也经常表现出直觉思维。如猜测题意、应急性回答,提出种种不合常规却含有合理性成分的想法等等。对于这一现象,教师应给予适当的鼓励与积极的引导,以促使学生直觉思维的发展。但是,在鼓励学生直觉思维的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推理判断等逻辑思维形式来论证和检验自己的直觉思维是否正确。让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结合使用、相得益彰。

七、善待学生的“偏常”行为

作为教师,当然希望自己的学生今后能有一番大作为,能够在某一领域取得创造性的成就。但是,当学生在学校中表现出具有创造性萌芽的“偏常”行为时,教师又每每感到无法接受。研究表明,创造性强的学生多数

有以下三个特征:淘气、顽皮和放荡不羁;所作所为时逾常规;处事不固执,较幽默,但难免持有嬉戏的态度。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教师都喜欢循规蹈矩、从不与教师唱反调,也不提出“怪异”问题的学生。恰恰那些具有高度创造性的学生却常常有意无意地出现种种叛逆行为。爱因斯坦上小学时,就因为顽皮,上课时有破坏性而被开除学籍。爱迪生小时侯就由于问了“二加二为什么等于四”,被认为是故意捣蛋而被赶出校门。其实在儿童顽皮、淘气甚至荒唐越轨的行动中,就孕育着创造性思维的幼芽。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我们建议教师要对儿童的“不轨之举”作出分析,善待其中包含有创造性思维成分的“偏常”行为。

总之,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能力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提供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空间,激发其思维的活跃性,使他们勇于思维;还要巧于点拨,使他们学会思维,科学地思维,提高其思维的质量。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的目的,否则,至多只是培养兴趣而已,甚至可能养成不好的思维习惯,影响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教师利用语文教学这块有力的阵地,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保护学生的创造性,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奠定基础。

第三篇:“精心地” 培养学生阅读思维能力

所谓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主要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以增强学生理解课文词、句、段、篇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发现小学生的思维存在不少缺陷,例如:不善于联系地看问题,孤立思考;不善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浅尝辄止;不善于周密地分析问题,以偏概全;不善于创造性地分析问题,生搬硬套。因此,阅读教学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并根据教材的特点,充分发掘教材中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因素,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思维训练。

一、培养学生阅读思维的深刻性

由于受认识能力的限制,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常常停留在语言文字表面内容和情节上,很难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揭示其规律。这时,教师就可围绕自己的思维目标进行追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训练思维的深刻性。如,在教学《凡卡》这篇课文时,提问:凡卡写的信封爷爷能不能收到?他的愿望能实现吗?通过交流马上知道他的愿望是不能实现的。因为他信封上的地址写得不详,又没有贴上邮票,爷爷是不会收到他的信的。教师可以在学生的这个认识基础上追问:如果爷爷收到了凡卡的信,他的愿望能实现吗?这就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后明白:即使爷爷收到了信,凡卡想过“快乐的日子”的愿望也是不能实现的。因为爷爷是在地主家守夜的,自身难保,哪会有能力带他回家过“快乐的日子”?像凡卡这样的穷孩子,要过好日子,就必须推翻那吃人的社会制度,这就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中心,认识也就更深刻了。

二、培养学生阅读思维的准确性

在教学培养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偏离了目标是常有的事,这就需要教师的及时调控,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目标,从而训练思维的准确性。如,我曾经教同学们认识“动物”这一词义时,我根据学生答题的反馈信息,及时地进行了调控。

师:什么是动物?

生:鸡、鸭、猪、狗都是动物。

师:为什么说它们是动物?

生:因为它们会叫。

师:蚯蚓不会叫,是不是动物?

生:蚯蚓会爬。会爬,会走的都是动物。

师:鱼不会爬,只会游;鸟不会爬,但会飞,它们是动物吗?

生:它们是动物,因为它们会活动,能活动的东西是动物。

师:飞机会飞,汽车会走是不是动物呢?

生:它们自己不会飞,不会走,是人开动机器才会飞会走的。它们没有生命,不是动物。

师:那就是能自己活动的有生命的物体,才叫动物。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调控,使学生不仅准确地理解了“动物”这个词的词义,牢固地掌握知识,又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思维的准确性。

三、培养学生阅读思维的灵活性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避免学生考虑问题思路过于单一,促进思维活跃,教师要注意把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结合起来,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教学《李时珍》这篇课文时,在学生弄清课文主要讲了李时珍的行医和编写药物书这两个方面内容时,问:课文是用哪句话把这两方面内容连接起来的?当学生回答“课文是用李时珍一面行医,一面研究药物。”这句话来连接时,教师可点拨一下:“这句话,还可以有其他的说法吗?”学生思考后就会说:“李时珍既行医,又研究药物。”“李时珍除了行医,还研究药物。”“李时珍在行医的同时,还研究药物”。

通过老师的点拨,学生从中感受到汉语的句式是富有变化的,进而得出一个句子的意思可以用许多句式表现,这既对学生进行句子多变性的训练,也对学生进行了思维灵活性的训练。

四、培养学生阅读思维的全面性

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片面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检查自己思维过程中的缺漏之外,及时将“漏洞”补起来。从而训练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如教学《田忌赛马》这篇课文时,在学生知道课文写齐国大将田忌与齐威王赛马,第一次输了,第二次在孙膑的帮助下转败为胜的基础上,提问:“田忌为什么能转败为胜?”有的学生说:“田忌在孙膑的帮助下,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才取胜的。”接着又问:“孙膑的这一计策为什么能获得成功?”同学们只说到“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马快不了多少”这一理由。于是,再引导学生思考:“如果齐威王也像田忌那样调换马的出场顺序,结果又会怎样呢?"从而得出孙膑这一计策成功的关键是:第一,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马快不了多少;第二,齐威王骄傲自大,麻痹轻敌。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这样即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的深入理解,又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五、培养学生阅读思维的批判性

在平时的教学中,当学生回答问题之后,追问:“为什么?”或“你是怎么想的?”之后再请其他的同学说:“你同意他的意见吗?为什么?”从而引导学生评价自己和别人思维的合理性。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中的“一位满头银发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这句话,教师先提出疑问,创设讨论情境:“焦急”是着急,“耐心”是不着急,“焦急而又耐心”不是自相矛盾吗?然后让学生讨论。石击浪涌,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了。有的说:“是自相矛盾,这句话根本不通。”有的说:“表面上是矛盾,其实不矛盾……讨论热烈,各抒己见,争辩得面红耳赤。但问题越辩越明,最后一致不矛盾:“焦急”是急切希望早点见到周总理的灵车,向周总理致哀;“耐心”是下定决心,不管天气多冷,不管自己的身体多么虚弱,也不管要等多久,非等到周总理的灵车不可。这“焦急”和“耐心”是统一的,统一在对周总理深情的热爱之上。学生在这一相互争辩、评价的过程中,必须努力反省自己的思维过程,坚持正确的,改正错误的。这样做不仅学生兴趣浓厚,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克服了盲目从众心理,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求新、求异的学习习惯。我们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教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第四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逊克一中:王玉生

从事高中地理教学以来,总是听到学生反映地理难学,有的看不懂图,有的缺乏空间感,有的对知识的理解差。我也认真分析其原因,总结起来: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学习地理需要记忆,但仅仅依靠记忆来学习,是不可能学好地理的,必须要在记忆的基础上强化思维,只有形成相应的地理思维能力。因此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成为地理教学的有效途径和重中之重。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 地理思维能力低下原因

高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低下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造成:

1、 学习过程中只重记忆、缺乏理解

高中地理学科有这样的的特点:

一、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有较强的综合性;

二、涉及世界的各个角落,各有不同,具有地域性。这两种特性决定了对高中地理的学习绝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应该注重理解,提高地理思维能力。但长期以来,由于初中在地理教学上的不完善,而高中阶段对地理学习认识不足,造成长期以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取依赖死记硬背,依赖于对地理结论的掌握,完全忽视对地理原理的理解,从而造成学生在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束手无策。比如对热力环流的分析,教材中仅仅提到受热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中心,冷却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中心,但没有涉及到气压在垂直方向上的特点,所以导致许多学生仅仅局限于会判断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差异,如果老师开展教学的时候也没有特意分析这个问题,就会使学生产生思维能力上的障碍,做一些普通一点的题目不难,但对较难的题目就开始头脑迷糊起来了。

2、只看局部,不看全面,难以形成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地理这门学科所涉及的知识对象,大多是学生本来较为熟悉的具体事物,比如动物、植物、天气、矿产、工业、农业、城市等等。然而,这些较为熟悉的东西,学生却总是难于从整体上真正透彻地把握、理解并掌握、运用它。原因是对于地理事物或现象的认识,学生往往只从局部小区域进行认识、了解,而不能把它放置到整个地理区域,从它的特

点、分布、成因三个方面着手;而前面所说的学生“较为熟悉”,实际上只是针对表象而言的,并不包含分布和成因在内,所以才如此。因此,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是教师指导学生学好地理的前提,是首要任务。

3、缺乏思维的逻辑性 ,易受思维定势束缚

学生在初中地理的学习中,只注重简单的知识记忆,往往忽略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思维过程条理不清,违反了某些逻辑规则,结果得出的却是错误的结论。如对热力环流,有的学生没有充分认识由冷热不均引起的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而导致对高低气压的产生原因分辨不清,从而产生大气垂直运动是由低压流向高压的错误结论。

二、 培养地理思维能力的具体做法

针对学生出现的地理思维缺陷,特别对高中文科班的学生而言,如何改变思维定势,培养正确的地理思维,本人经过长期的尝试,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地理教学,特别是运用生活实际,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的帮助更大。

1、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按照教育规律,由简入难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头脑中一切可以利用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角度出发,步步深入,引导学生的进行深入的思考。例如,季风气候,先树立季风概念,即一年随季节的不同有规律转变风向的风,再建气候概念,即一个地区长时期天气变化的规律,主要包括气温、降水两要素情况。那么,季风气候就是在一年内随风向的转变,气温降水有明显季节变化的气候。在学生掌握了季风气候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我国的季风气候有关知识,学生学得明白掌握得扎实,对知识的理解也比较透彻,而且通过环环相扣的讲解,使学生对有关季风的知识有了一个全面的理解。

2、注重知识体系的运用,促进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发展

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许多知识难以运用,所以学生是很难进行正确的地理思维的。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足够重视一些具有促进思维能力培养的内容,对这些内容教师要有充分的思考,

甚至要动用全教研组的力量来思考,然后实施教学。如分析巴西高原、德干高原为什么比较平缓,就结合高一地理的内力和外力作用 。如果遇到一些相关的学科,则更要请教一些相关学科的老师,如光合作用,就要请教生物老师,有关太阳高度的问题,就要请教数学老师等等,这样学生就可以充分理解。同时为完善地理知识结构,地理教师可以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注重知识系统的建立,使学生完善知识体系,以便熟练运用。

3、 从生活实际入手,逐步完善地理思维能力

生活即地理,许多地理知识和生活结合得相当紧密。实际上对地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先认识地理中的一种现象,然后逐步分析其成因,最后再进行验证推广到一般的过程。因此对地理教学中千万不能忽视生活中一些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的运用,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例如:运用乡土地理知识对比别区或别图的地理事物,从而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学生在掌握乡土地理的情况下再比较学习黄河中下游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就容易理解、掌握和运用。又如,在学完黄河中下游地区之后比较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的异同点来学习长江中下游地区,无论在横向比较或纵向比较中,学生则能更好地掌握长江中下游的地理环境。从而巩固了旧知识,学习了新知识,不仅学到的知识得到迁移,而且还发展了形象思维,提高了分析综合能力。又比如在分析黄淮海平原农业为什么低产时,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先分析粮食低产的原因有哪些,属于地理的原因又有哪些,符合该地区的会有哪些原因,这些原因又是怎么形成的,如何解决等等。由此及彼,学生就可以来分析一系列的地理原因了。

4、 学会运用地图,培养学生各方面地理思维能力

地图是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是教师不可缺少的直观教具,也是形成地理表象进行形象思维的有效手段。因为地图是形象的,但地图上的各种符号是对地理事物的现象和抽象,某种意义上说地图是抽象化的形象。它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是概括的表象,这种表象往往会促使学生产生直觉思维,从而进入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中。 因此,经常阅读地图,综合地图要素,归纳区域地图特征和地理演变过程,既有利于形象思维

又有利于抽象思维。 例如,我们在地图上读出南北纬30到40度大陆西岸,联想气压带风带的纬度分布和季节移动规律,总结出地中海式气候的分布。读图和分析图的教学,从读图的感性认识到分析图的理性认识是培养学生进行地理思维的一个重要手段。

总而言之,地理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及其他学科知识联系密切,必须在联系中掌握知识,才能学得扎实又灵活。因此,必须要在记忆的基础上强化思维,只有形成相应的地理思维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形成。

第五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的反思

数学学科的教学内容是前人创新的产物,数学知识源于创新,又能促使人们进行新的创新,创新思维寓于数学教学之中,数学教学能够且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那么,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抓住心理特征激发创新兴趣

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引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增强学生思维的内驱力,解决学生创新思维的动机问题。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加以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思维境界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为讲而讲,学生容易乏味,激不起兴趣,在此情景下进行教学收不到好的效果,如果先给学生创设一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之中,赋予生命力,使学生在情景激发的兴奋点上,寻求思路,大胆创新。创设问题情景就其内容形势来说,有故事法、生活事例法、实验操作法、联系旧知法、伴随解决实际问题法等;就其意图来说,有调动学习积极性引起兴趣的趣味性问题,有以回顾所学知识强化练习的类比性问题,有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性问题等。

三、再现创新过程培育创新思维

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视结论的证明和应用,更要重视探索发现的过程,要让学生沿着教师精心设计的一条“再发现”的道路去探索和发现事物变化的起因和内在联系,用归纳类比邓推力方法,从中找出规律,形成概念,然后再设法论证或解题。

四、寻找素材时机训练创新思维数学课本中大量存在着能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素材,应该把他们挖掘出来,不失时机的训练创新思维。

1、利用一题多解,训练发散思维。教学中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开阔,妙法顿生,而且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勇于探索新方法、新理论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一题多解是训练发散思维的好素材,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就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观点分析思考同一问题,从而扩充思维的机遇,使学生不满足固有的方法,而求新法。

2、利用互逆因素,训练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在研究问题时从反面观察事物,去做与习惯性思维方向完全相反的探索,顺推不行时考虑逆推解决,探讨可能性发生困难时考虑探讨不可能性,由此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事实上,正向思维定势经常制约了思维空间的拓展,有时,正面解题很难,不妨改变思维方向,就会柳暗花明。

3、抓住分析时机,训练联想思维。联想能使学生进行多角度地去观察思考问题,进行大胆联想,寻求答案。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有利于训练联想思维的时机,强化训练。

4、抓住猜想时机,训练灵感思维。知识是思维的基础,人们总是通过知识去揭示、探索和认识未知事物,扎实的基础知识、清晰的基本概念、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因此必须扎实抓好基础知识的教学和逻辑思维的培养。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小学思想品德的课件下一篇:学校食堂防疾病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