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环境科学论文

2022-04-11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环境科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开放型实验课程教学是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信息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根据高校实验室开放后存在的问题和实际需要,作者把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到开放型实验课程教学中,提出如何管理开放实验教学的建设性措施。

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环境科学论文 篇1:

混合教学模式在食品专业实验课程中的应用

[摘           要]  混合教学模式是基于教育信息化发展起来的一种把传统学习和数字化(网络化)学习结合起来的教学模式。传统课堂强调“以教学为中心”,数字化学习则缺乏教师的深度参与,教学效果不佳。混合教学模式正好融合了二者的优势,教学效果更加明显。对食品专业实验课程教学进行研究,主要探讨混合教学模式在食品专业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应用流程与优化策略。

[关    键   词]  混合教学模式;食品专业;实验课程

对学生而言,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和教学模式有着直接的关系。在食品专业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强调教学,即教师教,学生学,相对来讲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参与性,数字化学习则过于强调学生的主观性,而缺乏教师的参与性,因此,有必要在目前教育信息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分析当前食品专业实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传统教学和数字化学习的优势,探究并优化一种适用于食品专业实验课程教学的模式,为实际的专业实验课程教学活动提供理论支持。

一、当前食品专业实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食品专业课程中,实验课程是一个重要的课程构成,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影响较大。而在食品专业实验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常常出现诸多教学问题,其中表现较为明显的包括食品专业实验课程的课时分配不合理,导致实验课程并不能真正做到全覆盖,学生不能全面掌握与食品实验相关的知识。或者是在進行实验课程教学时,实验内容和实际情况不相符,导致学生不能正确规范自己的思维走向,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受到影响,不利于学生后期的学以致用。若长期维持这种状态,学生就不能将专业理论与实践操作联系到一起,导致学生最终缺乏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实验课程教学流程不够规范。学生本身对实验教学的兴趣较为浓厚,但却常常出现教师不能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流程设计和教学执行的情况。从课前预习到课上督导,再到最后课后巩固,都应该保障达到应有的教学目标,若忽视对每一个流程的优化,则会影响最终的授课效果。在食品专业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常出现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约束不够,导致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不高,且学生不够重视实验报告,最终的课后巩固不到位,教学效果较差。在实际的教学授课过程中,教师没有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或者教学手段较为单一,导致学生对课堂教学提不起兴趣。且食品专业实验课程教学要求教师深入透彻地讲解实验原理和实验过程,若一味应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则会导致无法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以新颖的形式表达出来。

二、在食品专业实验课程中应用混合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混合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多元化和系统性,通过对教学过程中各个要素的深入分析与全局把控,来实现对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的综合控制。混合教学模式更加强调教学视角的多元化以及教学手段的多元化,能够将多种教学方式有机整合在一起,通过优化协调设计来实现对学生个体认知的有效教育以及对学生个人技能的有效提升,并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混合教学模式在我国教育行业中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当前的教学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应积极推行混合教学模式,在食品专业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更应积极地应用混合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整改,对教学手段进行更新以及对教学考评制度进行完善等。

在应用混合教学模式时,食品专业实验课程的教研人员要意识到开展该种教学模式必须具备的资源,包括师资资源、设备资源和资金资源等。学校首先要重视混合教学模式的应用,加大对混合教学模式的多维度投入,要从师资建设、实验设备供应等方面进行全面优化。其中最重要的在于教师,教师要重视更新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方式,要应用更加多元化的视角来开展实际的教学活动。教师要意识到自身能力提升的重要性,要立足教学实际来更新知识系统,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为混合教学模式的高效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混合教学模式在食品专业实验课程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一)以学生为实验课程教学的主体

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应该关注学生这一主体,食品专业实验课程教学也是如此,教师要将学生作为实验课程教学的主体,围绕学生开展教学活动。首先,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使其充分重视实验课程,可以明确指出实验课程的考核标准,使学生能够自觉约束学习行为,并积极、认真地参与实验课程学习。其次,教师要关注学生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要时刻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主动去探索实验课程中的知识,主动参与实验操作,并主动撰写实验报告、参与实验交流等,每一个过程都可以有效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思维培养,使其能够具备实际工作能力。最后,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要深化沟通内容,从学生处了解实际的教学效果,包括对教学流程、教学方法的满意度等,在了解学生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后期的课程优化设计。而加强师生沟通也能够增进师生感情,有利于营造更加融洽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

(二)合理地选择和设计实验教学内容

1.实验教学内容的选择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优化选择实验内容。以烘焙工艺学课程为例,在进行实验品种的选择时,要综合考虑教学学时、教学品种的可操作性,以及烘焙市场的发展态势,根据面包、蛋糕以及小西饼的分类进行代表性品种的选择,设计一个烘焙食品加工实训实验计划。在确定实验内容时,一般要包括产品特性、加工工艺及优化、化学检验、卫生学分析以及保藏期测定等,通过上述教学内容,学生一般可以对该食品的特性以及相关加工和储藏等有全面的了解。

2.实验教学内容的设计

在确定好实验教学内容后要进行优化设计,使实验流程更加顺畅和科学。食品综合大实验的实施需要教师明确实验基地,一般要在工程实验室和基地进行,此时要以模拟生产车间的视角来进行实验授课。首先,需要带领学生了解实验环境,包括实验设备的使用技巧、实验室的操作禁忌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引导,此时,教师可以选择一种原料作为授课引导的关键内容,并对学生进行分组,将任务分配给各个小组,由各小组自行查阅资料和进行市场调研并进行汇总,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在了解学生的基本学习准备情况之后,选择学生较为感兴趣以及能够完成的实验内容,进行产品开发实验。其次,进行实际的实验操作,先要测定制备产品所需的原料成分、特性等,并以测定结果为依据优化食品制作和加工工艺。当制作出产品之后,要对产品的质量进行测定,评价质量指标是否满足食品安全要求。质量评定的主要方法包括化学检验评定、物性学检验评定以及卫生学分析评定等。每一项质量评定操作都需要严格执行评定标准,并积极查阅相关文献,形成该产品特定的质量标准。最后,要研究的内容是产品的包装标准和保藏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会涉及部分数据分析和统计工作,学生要善于使用统计方法,以精确进行实验分析。教师则要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尽可能创新实验方法,使学生始终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

(三)在丰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形成科学的教学模式

一套科学的教学模式对保障课堂教学效果的意义较为显著,对食品专业实验课程教学而言,应该不断更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流程。一套完善的实验教学流程应该包括课前预习与互动、提出问题、问题讨论、实验验证以及实验总结和实验分析。在每一个流程中,教师要注重丰富教学方法,可以积极借助新媒体来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在课前预习阶段,教师可以建立微信群、QQ群等加强与学生的课前互动,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点。

在问题提出阶段,教师则要注重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积极性,要使其能够在独立进行课前预习的基础上主动查阅资料,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要根据问题进行预习,并设计出相应的实验方案,并与教师交流。在问题讨论阶段,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分组讨论一般具有更高的效益。教师需要对收集上来的实验方案进行分类,并进行合理的组内任务分配。各个小组要积极参与讨论,并确定统一的实验方案,并将其反馈给实验授课老师。在实验验证阶段,教师要评估学生提出的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并结合实际的实验室条件对学生的实验方案进行调整,作为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依据。在进行实验总结和问题分析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微互动的方式加强与学生的即时沟通,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为下一次实验提供有效指导。对实验进行总结,要求教师科学地评估学生的实验方案并对学生表现进行客观点评,要适当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出已被验证的先进的实验技术,加深学生对实验课程的理解与思考。

(四)完善实验课程考评机制

衡量食品专业实验课程的教学成效有助于实现教学改进,而对实验过程中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则有助于引导学生更正学习行为,并更好地掌握实验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内容。因此,食品专业实验课程的教研人员要不断完善实验课程的考评机制,包括对学生表现的考评、对授课效果的考评以及对各种授课细节的考评,包括授课方式、授课流程等。对学生表现进行考评时,要尽可能使考评指标全面化和客观化,包括学生出勤率、课堂表现、讨论表现、实验操作技能以及课后表现等。

四、结语

将混合教学模式应用到食品专业实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教研人员重视对课程的优化设计,并紧紧抓住学生这一主体,优化实验内容和实验流程。在实际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构建更加科学的教学模式以及更加客观的考评机制,以帮助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并督促其积极参与到实验课程之中,以不断提高自身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作美,满云.创客背景下食品类专业实验课程的考核评析[J].农产品加工,2018(22).

[2]邵晨,张丽红,王然,等.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学生实验实训课程的改革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8(48).

[3]张世奇.食品专业课教学方法的探讨[J].现代食品,2018(11).

[4]范刚,任婧楠,潘思轶,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食品工艺学实验”课程的教改探索[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8(3).

◎编辑 张 慧

作者:黄益前

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环境科学论文 篇2:

信息技术与高校开放型实验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研究

摘 要: 开放型实验课程教学是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信息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根据高校实验室开放后存在的问题和实际需要,作者把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到开放型实验课程教学中,提出如何管理开放实验教学的建设性措施。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开放型实验课程教学 深度融合

一、引言

在信息化、工业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大量高级信息化应用型人才[1]作为人力支撑。因此,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信息化应用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责,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信息化改革[2]是所有高校都必须重视的工作。为有效培养应用型人才,很多高校尝试开放实验教学,开放实验室,由学生自主安排时间,完成相应的实验课时。但这种开放并没有配套开放教学,导致学生为了完成实验课时而到实验室消耗时间,没有真正进行实验,不仅没有达到开放实验的目的,还浪费资源。整合开放型实验课程信息、教师信息等资源,在开放实验室的同时,开放教学,实现真正的开放型实验教学,就必须有一个配套的开放型实验教学系统体系,整合、管理实验教学资源,方便学生获取实验资源信息,同时加以引导,为学生“学”和教师“教”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真正培养应用型人才,并提高学生信息化素质。

二、完善开放实验课程教学,搭建开放的实验教学系统平台

开放型实验教学不能停留在只开放实验室的阶段,为了达到开放教学的目的,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我们需要为开放型实验教学建立合理的实验教学体系,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搭建开放的实验教学系统平台,为开放型实验教学服务。

1.开放型实验教学资源管理。

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围绕实验课程为学生提供相关实验资料,根据学生的实验进度及表现,有目的、有阶段地发布到开放型实验教学系统平台(以下简称实验教学平台)。

(1)实验项目分类与申请

根据开放型实验的特点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实验项目分成基础实验和自主实验。

①基础实验

基础实验依据实验课程开设,由实验所在系部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相关课程制定,并经过科学的论证,才可申请在实验教学平台上开放。这部分实验要求学生必须完成。

②自主实验

自主实验主要是面向不同学生群体设置的,在以下三种情况下开设:

第一,教师通过实验教学平台的日常教学中,对学生实验学习的观察,实时调整或新开实验项目;

第二,实验能力强的学生,基础实验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时,可给出合理的实验需求并申请,学校组织相关专业教师审定,并给出建议,学生还可申请相关专业指导老师的服务;

第三,参加各类比赛的学生,针对比赛需求申请相关比赛专题的实验项目,由指导老师提交申请;如果是学生自发参加比赛,在提交申请的同时,就可申请指导老师支撑。

这些自主实验在不断探索实践后,条件成熟时,可补充基础实验。

(2)实验设备与资料管理

实验项目申请时需给出所需实验室、实验设备和指导教师的配置要求,实验室的管理员可以根据这些要求提前制订计划,准备好相关实验设备,以支撑实验教学顺利进行。而学习资料则提前放置于实验教学平台上,以供学生参考学习。鼓励学生把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积累上传到此平台,如学生的实验操作心得笔记。

(3)实验操作视频

实验操作视频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这种手段把文字资料转化为直观的视频,更有利于学生学习。针对实验内容在实验教学平台上开放实验操作视频,这些视频可以从网络下载,或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录制,也鼓励学生自己录制视频,丰富教学资源。

2.实验室管理,营造活跃、稳定的学习氛围。

(1)实验室预约

为了能充分利用实验室,开放的实验室一般需同时满足日常教学实验和开放型实验,这就需要学生利用实验室闲置时间进行实验。但是由于学生并不了解实验室具体闲置时间,使得学生在非闲置时间也到实验室,导致影响日常实验课的正常教学秩序。即使学生能顺利占用实验位,由于实验所需的实验用品并未到位,需要到管理员处申请、领取,管理员需要临时选配实验用品,领取的等待时间较长,导致实验用品领到后常常没有充分时间完成实验了,以上都会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受挫。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对实验室和实验位的使用采取预约制,学生可以方便地通过实验教学平台查出实验室的使用情况,然后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实验学习情况预约实验项目、实验位和使用时段,这样既不会影响日常实验课的正常教学,学生也不用急急忙忙地抢实验位,而且实验室管理员会根据实验项目把需要用到的实验设备提前准备好。教师可根据实验主题需求,组织小组或人数较多的群体型实验,这时教师可预约整个实验室的使用。

(2)分类实验室

对实验室按照学科方向和课程科目分类,将实验设备和实验用品集中配置,不仅方便实验管理员的管理,还便于学习同类实验课程的学生集中在一起,形成同目标,鼓励学生之间共同讨论。在实验教学平台上需要对所有开放实验室注明其可进行的实验类别,便于学生通过网络平台预约实验室。

(3)开通互联网

开通互联网,方便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借助互联网上海量信息及时解决问题,方便学生通过即时通讯软件(如QQ群或临时讨论组)自己组织与同学和指导老师的主题讨论。有利于学生练就解决问题的本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学生遇到问题时,能自己解决,可以极大提高学习兴趣,有利于把学生留在实验室,并形成活跃、稳定的学习氛围。

3.实验教师管理与实验辅导。

实验教师分为实验指导老师和实验管理员。

(1)实验管理员

实验管理员需要每天关注实验教学平台上有关实验室与实验设备的需求,对实验所需材料要有计划地申请购置,按时配置所需的实验设备、有效的管理实验室和实验设备。通过实验室监控摄像监督若干个实验室,这样既可保证实验室和实验设备的合理使用和安全使用,又可管理学生的实验活动,监督学生的实验纪律。

(2)实验指导老师

在开放实验教学中,指导老师采用线上、线下全方位辅导方式。在线上完成基础实验引导,在线下组织更高层次的应用研究。

第一,线上指导。通常指导老师是不需要到实验室直接指导教学的,安排指导老师在实验教学平台上值班,线上辅导。对学生在实验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引导并解决;检查学生的实验完成情况和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实验习题;监督学生的实验进程;收集经常出现的问题,针对问题给出解决方案模板上传到实验教学平台;发现某些实验项目设置的弊端,及时修正;针对课程和学生学习进度开设新的实验项目,并合理计划安排。

第二,线下指导。在线上指导,师生毕竟没有面对面,其交流还是有隔阂,老师和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线下指导,也就是指导老师在实验室直接指导。首先,教师定期对学生集中辅导,针对一个阶段的实验情况对本阶段集中出现的问题组织讨论,综合分析讲解,并进行阶段性总结,给出下一阶段的实验要求;对于难度高的实验,组织集中实验教学;学生在实验中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经过团队讨论,教师线上指导,仍无法解决时,可预约教师面对面指导。

第三,发现人才。指导老师通过各种形式与学生的接触,必然对学生的能力有详细了解,从中发现人才,着重培养,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机会,为高校培养出不同层次的人才。

4.教学管理与学生能力培养。

(1)翻转教学

所谓翻转教学,就是将传统“教师课上知识传授+学生课下知识内化”的教学流程进行翻转。在实验教学平台这种信息环境中,学生自主完成实验项目学习和操作,消化实验前后相关的知识点,教师从传统课堂中的讲授者变成学习的促进者和设计者。处于“导演”的角色统筹布局,循环渐进地指引并辅导学生,通过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共同完成知识的内化。这种教学方式正是开放型实验教学需要的教学模式,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实验教学中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应用人才能力培养的主要部分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我们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有很多都是不可重现的,当遇到问题时必须即时进行排错处理,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如果按照例题进行实验,就只能培养出一批熟练的操作人员;如果实验过程中出现任何问题都需要老师解决,不自己动脑动手,那么下次遇到同样问题学生还是不会处理。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不要过度辅导学生,更不能提供所谓的标准实验步骤,应更注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养成自己动脑动手的习惯,遇到问题时,自觉主动地通过网上搜索、相互讨论、反复实验等方法解决问题。当然经过反复分析、实验仍不能解决时,老师要即时加入,以引导的方式提供解决方向共同解决。在信息化应用人才培养上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还培养他们的动脑能力,培养学生熟练灵活利用信息技术,掌握处理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形成自己的思路,真正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多种形式的讨论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手段,在多数高校的课堂上基本是不存在的环节。当学生完成了实验,并形成了实验报告,教师组织学生围绕实验内容、心得体会进行讨论,经验交流,随意提问。这种讨论可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锻炼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应变能力,并激发大家的好奇心和进取心;增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活跃学习气氛,带动学习风气,从而提高师生整体素质。

(3)实验报告

目前实验教学中,各高校普遍不重视实验报告,即使有实验报告,很多都是走过场,且抄袭现象严重。而实验报告对学生操作能力提高能起到很突出的作用:首先,因为大多数实验操作内容多,步骤多,需要反复尝试才能摸索出正确的实验方法,通过实验笔记可以记录下每次实验的细节,方便比较每次实验正确与错误的操作,比对实验数据,方便日后复习,积累经验;其次,有的实验并不是一定有一个标准结果,不同学生、不同时间、使用不同的设备其操作结果都会不同,有实验笔记,方便集中比对并讨论分析;老师通过实验报告的检查可掌握学生实际实验完成情况,要求学生必须上传实验报告。

(4)实验考核

对开放型实验,我们并不是不予考核,通过平时实验报告书写情况,在实验过程中实验室管理员对其纪律的监控情况,结合期末集中实验项目考核,综合给出实验成绩。

5.评价制度。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实验兴趣,激励学生和老师制作更好的实验视频和文档等教学资源,开发出更好的实验项目,促进开放型实验教学,学生可评价平台上所有资源:评价实验项目,决定一些实验项目的去留;学校每学期进行一次评比,对学生和教师进行奖励,评选出优秀指导老师,依据平时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对上传资料,按照点击量和好评量评选出优秀作品,学校给予奖励,并推荐参加相应比赛。

三、结语

开放实验教学平台与开放实验课程的深度融合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融于实验教学过程营造新型实验教学环境。应用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以“自主、探究、合作”[3]为特征的教学方式,从而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打破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落到实际当中。

参考文献:

[1]李雪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校实践教学[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28-128.

[2]张怀德.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2010(1):111-115.

[3]俞远志,张立庆,傅晓航.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153-155.

作者:魏莉

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环境科学论文 篇3: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是高校环境类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又是其他专业素质教育的选修课程,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从选择教材、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四方面,对《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

环境科学是包含社会科学、技术科学及自然科学的交叉学科,是一个由多学科到跨学科的庞大科学体系,它的核心是环境学,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环境”。从社会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长江大学把《环境科学概论》既作为环境保护类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同时又是其他专业环境素质教育的必(选)修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有关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了解我国环境现状,认识环境问题及其危害、人类活动影响下主要环境要素(包括水、大气、土壤等方面)的污染及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在学习环境学基本知识和理论、增加环境保护知识储备的同时,培养对后续环境科学课程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环境保护的人文精神和素养,培养学生评估环境质量和处理环境问题的能力。长江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所开设的“环境科学概论”,糅合了环境概论基础理论与环境监测的实验教学内容,其中不仅存在较多新的概念和思想,还存在丰富的实践知识,具有内容广泛、综合性强的特点,它要求任课教师不仅具有非常广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对于之前从未接触过环境科学相关专业知识的学生而言,在理解和掌握上也存在较大的难度。因此,加强该课程教学的探讨对于更好地开展该课程的教学工作具有重要而积极的意义。结合“环境科学概论”教学特点,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就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选择合适教材

立足教材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是一个有效的途径,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教材种类比较多,不同版本的教材在内容上各有千秋,有必要对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内容加以调整和充实[1]。何强主编的《环境学导论》围绕人类活动与环境质量的关系,以及环境保护措施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展开论述,同时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并引用了大量实证数据和常规参量,其特点是取材丰富、涉及面宽,适合经济、管理、法律等文科专业[2]。左玉辉主编的《环境学》系统地提出了环境学的基本规律和理论,编写上增加了许多不少资料和图解说明,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但人居环境和景观环境的引入,使环境科学的范畴过于宽泛[3]。程发良,常慧主编的《环境保护基础》比较全面地阐述了有关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系统论述了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对人类活动引起的各环境要素的污染过程、危害及污染控制原理和方法进行了比较详尽的介绍[4]。林肇信等主编的《环境保护概论》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生态学、资源保护、环境污染、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管理、环境经济、环境法、环境标准的基本知识、概念、原理和方法,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等专业进行环境基础知识教育的经典教材[5],学生通过对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增强环境意识,提高对环境保护、治理环境的认识,还能初步掌握治理三废的基本技能。综合对比各版本教材,长江大学资源与环境专业近三年来以程发良,常慧主编的《环境保护基础》作为主教材,吸收《环境保护概论》精华内容,同时注意实时更新学科最前沿信息。但课程教材只是帮助学生建立环境知识的框架,更多的环境科学知识的获得则是来自对日常发生的环境问题的分析整理的过程。

二、更新教学内容

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教学内容以所选用教材为纲,在保留经典知识的同时兼顾环境保护的前沿技术与发展动向,不断对相应内容进行更新和深化,每年授课内容至少有25%的更新,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更新学生的知识体系。作为资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及农学植保专业的选修课,“环境科学概论”理论教学一般安排3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讲授总论,主要有绪论,包括环境和环境问题,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任务、内容和分科、发生和发展以及和相邻学科之间的关系、生态学基础等;第二部分讲环境污染与防治分论,主要有大气环境污染与防治、水体环境污染与防治、土壤环境污染防治与土壤生态保护(简)、物理性污染与环境保护、固体废物与环境等内容;第三部分讲授环境管理的有关内容,主要有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管理、环境法规等内容;第四部分讲授全球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内容。为了提高使用教材的教学效果,各章节开始讲解之前,均会将本章节重难点提前告知学生,要求学生适当预习,课堂上提问以前所学相关知识,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各章节结束后,针对当前热门环境问题布置相关作业,指导学生如何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并利用课间时间与学生展开讨论。加强课前预习及课后作业,巩固了教学成果,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课程提供了大量的扩充性资料。为学生们提供了可以从图书馆获得的辅助书籍和期刊及网络资源地址,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结合课程的重点难点,进行专题讨论等互动性教学,使学生不仅学会知识,更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注重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贯穿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让学生们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启发式、引导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和探索。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是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把课程的讲授内容做成形象直观、教学容量大的教学课件,学生易于在共鸣中接受知识点,有助于学生对讲授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科学地利用多媒体手段,并与传统板书结合,通过适时板书、巧设提问,在课堂上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与环境之间的多相互动,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反应和创造为主要目标,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的习惯。除了让学生对环境科学有较全面的认识,掌握环境学基本知识和理论外,注重激发学生对环境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问题,用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分析研究,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加深他们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与“填鸭式”学习相比,学生学习兴趣大大增加。

四、优化考核评价体系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学生获得知识的便利性,但知识比较零散、系统性很差,而且良莠不齐;另外这种便利性也可能导致学生懒得“死记硬背”,学习惰性更加严重。环境学概论中基本概念、专业术语较多,课程的成绩评定应注重学生平时对具体环境问题的思考和参与,教师可通过学生出勤率、平时小测、小组作业成绩、课堂讨论、课程论文及综合考试等环节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在轻松又紧张、竞争又和谐的环境中培养起对生存环境的欣赏和热爱。

《环境科学概论》是一门重要的环境教育基础课,对学生环境意识的提高及后续环境系列课程的学习有重要的影响。授课教师应结合生活实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科学地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课程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春生.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57-59.

[2]何强,井文涌,王翊亭.环境学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左玉辉.环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程发良,常慧.环境保护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林肇信,刘天齐,刘逸农.环境保护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苏玉萍,陈庆华,林佳.“环境学”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8,(3):153-155.

[7]丁文慈,胡劲召,陈文山.环境学概论的教学方法探讨[J].琼州学院学报.2011,(1):54-55.

基金项目:长江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重要基础课和核心课教学课件开发及应用研究”(项目编号:JY2009036)

作者简介:秦巧燕(1972-),女,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农业环境保护方面的教学研究;通讯作者:朱建强(1963-)男,长江大学农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水土环境保护方面的教学研究。

作者:秦巧燕,贾陈忠,朱建强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内部审计传统工作形式影响论文下一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含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