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形象实现绿色发展论文

2022-04-17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绿色形象实现绿色发展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企业在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必须要处理好与职工、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国有企业承担着“三大责任”,更要把实现和谐发展作为应有之义,切实处理好各方面关系。文章从推动企业和谐发展的现实意义、影响因素、基本途径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探索一条国有企业实现和谐发展的路子。

绿色形象实现绿色发展论文 篇1:

中国梦视阈下大学文化升级版建设

【摘要】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众版”,其蕴含着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力量,是高校实现科学发展的前进指南,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时代主旋律。高校要以中国梦为指引,通过实施同心筑梦、立德树人、文明校园、美丽大学、凝心聚智等五大工程,推进新时期大学文化升级版建设,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

【关键词】中国梦 大学文化 升级版建设

习近平关于中国梦的内涵在教育系统的表述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阐释和大众化表达,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坚持以中国梦的战略眼光和视野,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主旋律,推进大学文化升级版建设是凝聚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强大力量。高校要用先进的中国梦思想引领文化建设前进方向、凝聚师生员工奋斗力量、促进教育事业和谐发展,全力推动新时期大学文化建设的创新发展,全面提升办学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使大学真正成为广大师生实现梦想的殿堂。

中国梦蕴含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力量

中国梦是当今中国的高昂旋律和精神旗帜。中国梦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凝结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华,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典范,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新境界。中国梦的实质是民族的“复兴梦”,国家的“富强梦”,人民的“幸福梦”。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梦想,本质上就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价值追求、文化复兴,是人类文明在新时期的进一步演进。

中国梦,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设计,是中国文化力量的最新表现,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决定着中国道路的前行方向。文化繁荣兴盛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文化强国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支撑和具体实践。以中国梦为指导,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深化文化认同,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引导社会价值理念,有利于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有利于汇聚浩气磅礴的正能量,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中国梦是高校实现科学发展的前进指南

党的十八大开启了中国梦的圆梦之旅,清晰地勾勒了近期的中国梦—“两个百年梦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十八大报告指出,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是高等教育肩负的重要使命,高校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征途中具有突出的战略位置。中国梦包含了高等教育强国梦,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未来的竞争是知识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因此高校在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中承担着关键作用。在实现中国梦的复兴之路上,高校大有可为,大有作为。中国梦进一步为高校办什么样的教育,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以及青年学生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实现什么样的价值,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精神坐标。中国梦在高校,就是办人民满意、人人增值的教育梦想和追求,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和理念作为师生个人学习实践、理想追求、人生发展的理论基石,激励他们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

中国梦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时代主旋律

大学作为文化传承的基本载体和文化创新的重要基地,承担着高素质人才培养、社会核心价值观传承、创新精神培育的职能,既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前沿阵地,更是先进文化发展的领跑者。大学文化体现的是一所高校特有的精神面貌、文化氛围、人文环境,是高校内涵精神的客观表达,是一种凝聚全体师生、校友的精神认同,是引领社会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力量。大学文化建设既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又与社会进步休戚相关,是一项塑灵魂、立信仰、提素质、激活力的系统工程,对弘扬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起积极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在凝聚师生力量、激发人才创造力、提升人文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引领社会风尚等方面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

中国梦的实现对大学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以中国梦为指导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是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增强凝聚力的有效手段。高校师生在大学文化建设中,要以中国梦的思想和理论为指导,引导高校师生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励志勤奋工作、决心刻苦学习、积极投身实践、自觉奉献社会,努力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参与者、书写者,从而汇聚起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进步的强大正能量。

坚持以中国梦引领大学文化升级版建设

实施“同心筑梦”工程,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以中国梦为主题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凝聚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精神力量是高校当前重大的政治任务,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主旋律、最强音。大学文化建设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密切联系教育改革发展实际,突出思想内涵,把握实践要求,创新方法手段,深入宣传实现中国梦的重大意义、基本内涵、重要遵循和本质属性,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结合起来,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结合起来,同做好办学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切实把强校之梦与“中国梦”的实现有机结合,与学校的事业发展结合起来,与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结合起来,通过广泛开展学习、宣讲、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主题讨论、网络文化等主题教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把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引向深入,深化主题教育活动,在实践中加深认知,引导广大师生坚定理想信念、构筑精神支柱,积聚团结奋进、追梦圆梦的正能量,不断激发爱党爱国之情和成才报国之志。一是以党委中心组学习和教职工时政理论学习为平台,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基层党组织建设活动,进一步推动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事业的有序、高效、和谐发展。二是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组织编写学习宣传“中国梦”专题教材,将“中国梦”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相关教学工作,开辟专题的校园网专栏和宣传栏,加强对各类学生政治理论学习社团的指导和管理,推进十八大精神和“中国梦”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三是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中国梦”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以主题征文比赛、宣讲活动、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等为载体,用中国梦筑牢师生的共同思想基础,用中国梦激发师生的历史责任感,激励他们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强大能量。

实施“立德树人”工程,强化思想道德建设。中国梦的提出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和创新,是理想信念教育话语体系的重要发展。中国梦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梦想紧密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个人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对广大青年大学生群体具有显著的引导、凝聚和激励作用。把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双重需求。高校要将中国梦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尊重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引导和服务学生把个人梦想与国家梦想、民族梦想紧密结合,实现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高校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教育管理、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就业指导等有机结合起来,体现时代性和针对性,讲求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着力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把中国梦渗透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促进学生把个人梦想和民族梦想紧密融合在一起,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紧密结合在一起,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激励广大学生将努力实现“我的中国梦”成为自主追求。

一是根据大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的思想、心理、行为特征,通过不同方式、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解决好学生的环境适应与行为养成、专业学习与思维发展、职业定位与发展方向、社会责任与使命意识等问题。

二是注重抓住校园文化的熏染感知、课堂教学的知识内化、社会实践活动的外化和日常行为的固化等关键教育环节。

三是借助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信息传递快捷、覆盖面广、交互性强等优势,努力实现网上与网下相结合、虚拟与现实相统一,合力推进旨在营造时时有教育、处处有引导、事事有关怀的良好育人氛围,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校园道德风尚。

实施“文明校园”工程,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实现民族的复兴梦、国家的富强梦和人民的幸福梦,必须建立起强大的精神文明。文明建设,是中国梦的一个重要内容;文明建设,让中国梦的内涵更丰富。高校是人类文明传承创新的主要场所,只有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才能与社会发展同步前进。高校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坚持“文明校园、共建共享”的方针,以创建文明单位活动为载体,推进文明创建“五个一”工程建设,推动高校“道德讲堂”建设、制订出台校园文明公约、健全文明创建工作机制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深入开展文明礼仪、道德实践、厉行节约和保护生态环境等主题实践活动。高校要把学雷锋与志愿服务结合起来,大力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建立完善长效工作机制和活动运行机制,把志愿服务做到基层、做进社区、做进家庭,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推动学雷锋志愿服务常态长效,不断提升志愿服务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同时,推动学习宣传先进典型常态化、制度化,广泛宣传师生志愿服务和道德实践活动,挖掘宣传师生身边的道德模范人物,发挥模范人物的先进引领作用,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人文关怀网络,发动师生共同构建温馨和谐的文明校园环境,

实施“美丽大学”工程,构建师生美好家园。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总体任务。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载体。建设“美丽大学”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具体化实践,其根本目标是实现广大师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高校各具特色的校训校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敬业爱生的教职工队伍,具备精神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美丽大学”建设具有坚实的现实基础。高校要以办学发展战略目标为愿景,首重校园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充分体现科学发展的和谐之美,全面展现温暖感人的人文之美,传承优良育人传统,弘扬现代大学精神,努力建设人文校园、和谐校园、绿色校园,营造塑造人、引导人、凝聚人、激励人的文化氛围。

一要进一步明确高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宗旨、指导思想,深入挖掘研究校史资源,深化对大学精神、大学理念的总结凝练,丰富与挖掘学校精神文化内涵。

二要整合校园文化资源,调动师生文化建设的活力和动力,突出时代特征、教育特性和高校特色,健全校园文化建设阵地,组织实施精品文化工程建设,开展高雅艺术、民族文化、文艺精品进校园活动,培育文化建设品牌项目,打造优秀的文艺团队,举办各类人文学术讲座,建设富有活力的校园网络文化载体,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校园文化活动,浓郁校园学术文化氛围,打造精品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科技素质和职业能力。

三要以高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为重心,精心规划设计和做好校园美化工程,实施校区人文景观建设工作,加强文化上墙工作与特色艺术布置,推进办公楼、教学楼、学生公寓等公共场所文化建设,用优美的校园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来提升师生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素养,增强师生的责任感、自豪感。

实施“凝心聚智”工程,塑造办学教育品牌。高校宣传工作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头戏,是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塑造教育品牌是大学文化建设的现实目标,也是高校外树形象,提升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的有效举措。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落实“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师生”为出发点,提高舆论宣传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加强联系师生、深入教学一线,强化校园新闻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增强校园主流舆论影响力。高校新闻工作者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在事关政治方向和根本原则的问题上旗帜鲜明、立场坚定,聚焦高等教育热点话题,关心高校发展重点难点,关注师生的思想动向,切实反映师生的心声,进一步提高新闻敏锐度,做好主题报道策划,努力改进新闻报道方式方法,多宣传高校发展战略和思路,多宣传先进典型事迹,力求在创新上求突破、在务实上求实效、在特色上出精品,在校园形成积极健康、昂扬向上的主流舆论。

同时,优化整合校园媒体资源,加强新闻宣传载地建设管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校园网、报刊、电视、广播、展板、宣传栏等的指导与管理,推进校园媒介的数字化改造,注重应用和发挥新媒体的功能,努力使校园媒体为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的坚强思想文化阵地,着力构建多媒联动、多方协同的舆论宣传新格局,全面展示学校团结奋进、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高校进一步拓宽外宣渠道,统筹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加强外宣活动的主题规划,组建外宣团队,增强宣传创意,采取“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方式,加大与各主流媒体的联系与互动,建立形式多样的合作伙伴关系,努力构建一个导向正确、方便快捷、开放共享的立体化外宣平台。通过结合高校的办学优势,广泛宣传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管理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效,围绕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科技创新等内容,抢抓时机,寻找切入点,找准结合点,抓住重点,盯住热点,形成亮点,重点推出学校在改革、发展、创新中的典型经验,凸显大学特色、打造教育品牌,提升高校形象,全面展现高校改革发展的新气象,不断扩大学校的美誉度和社会影响。

结语

新形势下的大学文化升级版要求高校要站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潮头,坚持以中国梦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将中国梦的科学内涵融入新时期大学文化升级版建设,深入推进教育事业内涵式发展,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倡导者、引领者和实践者,成为引领社会思潮和文明进步的重要向导,成为推动整个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强大动力,为实现中国梦积聚强大合力,为加快实现伟大中国梦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作者为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党委宣传部宣教科科长、副研究员)

责编/许国荣(实习)

作者:张洪

绿色形象实现绿色发展论文 篇2:

浅议国有企业如何实现和谐发展

【摘要】企业在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必须要处理好与职工、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国有企业承担着“三大责任”,更要把实现和谐发展作为应有之义,切实处理好各方面关系。文章从推动企业和谐发展的现实意义、影响因素、基本途径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探索一条国有企业实现和谐发展的路子。

【关键词】国有企业 和谐发展 职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国有企业属于全民所有,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①。在社会对企业关注度不断增强、生态环境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的新形势下,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好不好、企业本身和谐不和谐,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社会的高度关注,有时个别问题甚至也会被无限放大,使企业声誉和形象受到严重冲击。所以,对国企而言,只有更好地实现企业与外部、企业内部之间的和谐发展,才能真正成为“负责任、受尊敬”的企业。

推动企业和谐发展的现实意义

国有企业肩负着经济、政治、社会“三大责任”,既要紧紧依靠职工做大做强,又要始终坚持“报效祖国、服务社会、回报股东、关爱职工、爱护环境、节约资源”②,实现和谐发展,才能更好地担负起责任。

企业和谐发展是落实“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的需要。依靠职工办企业,首先要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2015年3月下旬,中共中央国务院就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发文,指出“劳动关系是否和谐,事关广大职工和企业的切身利益,事关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③。只有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使职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才能充分调动起广大职工从事生产活动、参与经营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企业要把尊重职工的主人翁地位,作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主抓手,充分发扬民主,在企业发展重大决策和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等重大事项上,广泛听取职工意见和建议,在引导职工积极参与中赢得信任信赖,营造和谐氛围。

同时,依靠职工办企业,离不开和谐的内部环境。作为企业来说,要主动为员工创造和谐的内部环境,培育形成良好的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配合关系,培育形成职工之间充分交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融洽关系,更好地凝聚起一切积极因素,推动企业和谐发展。

企业和谐发展是履行社会责任的需要。国有企业在社会进程中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企业和谐发展可以更好地为社会积累财富,向社会提供物质产品和服务,依法纳税和交纳各种基金,承担对自然环境、对社会各利益相关者的义务,支持和赞助社会公益事业。企业和谐发展有利于促进地方建设,实现企地共建,共享发展成果。企业和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从而使职工收入增加、就业增加、社会购买力增强,促进社会安定繁荣。企业和谐有利于减轻职工的心理压力,促进家庭的和谐幸福、社会的祥和安定。企业和谐有利于解决一些具体的民生难题,缓解各种利益主体间的矛盾,形成团结和睦、充满活力的社会环境。可以说,企业和谐发展对社会和谐和进步有重要作用。

企业和谐发展是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由于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等不均衡、不到位,造成了安全事故频发、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破坏等后果,特别是近年来持续不断的雾霾天气、环境污染事件,让大家对一些企业产生了许多不友好的看法。大众的环保意识、维权意识增强,对企业安全环保工作要求越来越高。近几年各地出现的抵制PX项目上马事件,虽是因为当地居民对PX项目不了解所致,但也说明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关注。特别是国家新《安全生产法》、《环境保护法》的实施,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的出台,使企业的责任更加明确,红线更加清晰。

这就要求企业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本着向社会负责,向环境负责的态度进行生产经营,践行绿色低碳理念,努力建设安全生产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企业,努力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在这一过程中,要把加强安全环保质量的严格管理,摆在生产经营管理的首位来抓,努力为社会提供质量可靠的产品,为周边创造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优美宜居的碧水蓝天。

目前影响企业和谐发展的因素

企业效益因素。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保证企业和谐发展的物质基础。只有效益提高了,企业才能可持续发展,才能保持职工队伍稳定。企业效益好,才会有能力来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才能更好地化解矛盾、理顺关系。企业效益不佳,发展前景不乐观,就会人心不稳,人心思走,整个职工队伍士气不高,凝聚力战斗力不强。所以说,企业效益是影响企业和谐发展的核心因素。

內部职工因素。职工是企业发展的最大推动力。企业与职工之间关系融洽,职工的素质高,爱岗敬业,忠诚企业,形成了团结向上、创新创效的浓厚氛围,这样的企业就会让人看到一种活力和希望。反之,如果职工与企业之间存在矛盾和隔阂,轻则出现消极怠工,重则会出现违法违规、损坏企业利益、破坏企业形象的现象。如果企业对各个群体利益关系处理不好,对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处理不当,还会形成一些利益群体的不稳定。比如,在企业改革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协解职工等特殊群体,就程度不同地影响了企业的和谐稳定。所以说,职工是影响企业和谐的关键因素,企业和职工之间的关系不和谐不牢固,职工不能自觉地想企业好、为企业好,就谈不上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的发展。

外部形象因素。外部形象是企业发展的助推剂。外部形象建设是企业的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应当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进行规划设计。企业一旦拥有了好的外部形象,就会在社会上树立起“负责任、受尊敬”的品牌,既有利于聚集人才、推出产品、创造效益,又能在一些突发事件面前争取社会最大程度的理解和支持,助推企业渡过难关。所以说外部形象是影响企业与外部环境和谐的重要因素,没有良好的外部形象,企业前进的道路会变得艰难曲折,不可预测的障碍因素会增多。

地方关系因素。企地之间的关系问题,主要是利益问题。企地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好,就会得到地方的更多支持,企业的发展环境就变得更加优化。作为驻地方的央企更要重视企地之间的关系问题,树立合作共赢的理念,把贡献国家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企地合作的载体和平台搭建起来,达到责任共担、和谐共创、利益共享,使企地之间形成一种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

推动企业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

要实现更有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发展,为企业奠定和谐发展的物质基础。企业作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应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站位高远定战略,聚精会神谋发展,攻坚啃硬推改革,才能激发企业持续发展的创新活力,保证企业创造出最佳效益,才能为企业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一个企业当发展遇到困难时,队伍就思想不稳,企业就动荡不安;当发展步入良性轨道时,队伍就和谐奋进,企业就蒸蒸日上。

胜利油田石油化工总厂受历史因素和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曾徘徊在关停并转的门槛边,发展受到限制,引发了干部职工思想不稳,凝聚力下降。近几年来,总厂紧紧抓住良好发展机遇,先后完成了炼油结构调整、成品油质量升级等一批重点项目,狠抓精细管理,不断提升效益,步入良好的发展轨道。企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增加了职工的收入,增强了职工的自尊感。企业长远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远景,留住了职工的心,激发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企业呈现出心齐、气顺、劲足的良好局面。可见,发展是企业的第一要务,是实现企业和谐的物质根基。

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职工主体地位,为企业提供和谐发展的动力之源。企业和谐贵在“人和”。构建和谐企业,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职工的主体地位,始终将职工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职工的全面发展。

一是权益上维护。要把维护职工的根本利益作为企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好职工的各项权益,健全职代会、厂务质询会、平等协商会等各项制度,注意倾听职工的心声,尊重职工的意见和建议,让职工的权利得到尊重,意愿得到表达。及时妥善调解劳动争议,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

二是生活上关心。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心里时刻想着职工,本着当期可承受、长远可持续的原则,不断改善职工的工作条件,优化生活环境,开展帮扶济困活动,积极为职工排忧解难。尤其是对特困职工家庭,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关怀。对职工的福利待遇,如健康查体等,一定要及时落实。对于各个特殊群体的情况,通过思想动态分析的方式,及时把握思想脉搏,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

三是精神上关怀。探讨创新人性化的工作方法,开展员工帮助计划(EAP),运用积极心理学观点,对职工进行心理援助,解决职工心理问题,传播幸福理念,提升职工幸福感。

四是要帮助职工成长。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搭建职工成长成才的通道,营造职工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工作氛围。企业加强人文关怀,必定会提升职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最终进入良性循环,实现双赢。如果企业所有的职工都能自发地将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以一种积极饱满的热情投身于企业的发展,对待工作和企业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和家庭一样去热爱她和建设她的时候,我们的企业就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近几年来,胜利油田石油化工总厂秉持“企业是职工的家园,职工是企业的主人”的理念,将以人为本融入到“和谐石化”建设中,在党群干群关系上,通过推行民主管理、定期召开厂务质询会、完善“三务公开”等途径,畅通沟通渠道,密切联系群众,营造了全厂上下的和睦和谐。在劳动关系上,尊重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在成长成才、报酬福利、医疗保健、安全生产等方面保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在人文关怀上,通过创新实施“家和工程”,建立“幸福工作站”、完善帮扶济困长效机制等,让职工感受到家的温暖。实践证明,只有尊重爱护职工,让职工有尊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才能推动企业和谐发展。

要培育企业的特色文化,为企业构建和谐发展的精神支柱。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④。企业的特色文化,也是支撑企业科学和谐发展的精神力量。优秀的企业文化能推动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和谐发展,真正起到育企业之“本”、铸企业之“魂”、谋企业之“道”、塑企业之“形”的作用,推动企业和谐发展。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宣贯落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起到统一人、凝聚人、团结人、号召人、吸引人的作用,营造出浓厚的和谐氛围。

近年来,胜利油田石油化工总厂秉承“为美好生活加油”的企业使命,在中石化“人本、责任、诚信、精细、创新、共赢”核心价值观的框架下,提炼了“团结求实、创新高效”的企业精神,培育了“炼就品质、兴我石化”的共同愿景,推出了“家和文化”,建立了幸福工作站、短信送祝福平台。在共同愿景的统领下,层层培育了富有个性特色的班组文化,以文化为纽带培养了职工群众对企业的归属感和拥有感,进一步增强了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想石化总厂好,为石化总厂好”主流价值实践中,组织举办讲胜利石化故事会,讲发生在身边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事迹、一件件感人的故事,告诉大家什么是爱岗敬业、什么是忠诚勤勉、什么是诚实守信、什么是严细认真,小故事蕴含大道理,好故事传播正能量,为企业更有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撑。

要注重安全环保质量品牌建设,为企业树立和谐发展的形象支撑。企业形象是企业的生命。形象是声誉,是发展的通行证,是经济活动中的名片。中石化发生“11.22”事故,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此,中石化提出并落实“建立最严格的管理制度体系,严抓责任落实,严抓责任追究”,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狠抓从严管理,依靠过硬的安全环保质量品牌赢得信任、赢得市场、赢得未来。胜利油田石油化工总厂在安全生产品牌建设方面,从严抓实各项工作,切实提高责任心、执行力,让“制度落地、责任生根”,几年来未发生一起责任事故。在环保品牌建设方面,严格落实建设项目“三同时”要求,从源头上防控,着力加强酸水汽提和污水处理场等环保设施的运行监督,确保外排达标。在质量品牌建设方面,认真践行“每一滴油都是承诺”的理念,严把成品油质量关,向社会展示了负责任的企业形象。积极组织“企业开放日”活动,更加注重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向外界展示石化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工作实践和良好成效,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沟通交流,主动接受社会公众和媒体的监督,实现了企业改革发展与履行社会责任高度融合。

要积极参与区域经济社会建设,为企业创造和谐发展的良好环境。企地关系是一项常做常新的工作,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重點。作为驻地方的央企,在处理企地关系上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尊重历史、创新举措,不断推动企地关系向着有利于双方共赢的方向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企业和地方之间,互相尊重对方的利益,互相维护对方的权益,相互支持、共同合作,才能实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作为中石化胜利油田的二级单位,总厂认真落实胜利油田与东营市有关油地帮扶的会议及文件要求,在小城镇配套、特困户住房建设、当地文化教育、敬老事业等方面,给予了力所能及的帮扶,促进了区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共同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建立治安联防机制,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化解工农之间的矛盾,确保了总厂输油管线的安全运行。2013年,中国石化和山东省东营市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对石油化工总厂进行改制,吸收地方参股,实现税收当地化,这能够更好地密切企地关系,促进互惠互利。实践证明,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周边环境,才能够更加集中精力组织生产运行、实现和谐发展。

总之,作为肩负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国有企业,在构建和谐、促进社会稳定中起着重要作用,必须把实现和谐发展作为职责和使命,不断增强和谐发展的能力,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胜利油田石油化工总厂)

【注释】

①《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12日。

②“李荣融谈国企党建工作的成功探索”,《国企》,2009年第11期。

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2015年3月21日。

④《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2007年10月15日。

责编 /韩露(实习)

作者:高卫国

绿色形象实现绿色发展论文 篇3:

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事关党和国家千秋基业,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事关区域和全球治理体系完善、长期繁荣稳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就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论述,需要我们认真学习领会,深入研究阐释。今天,各界嘉宾朋友齐聚人民日报社,以普洱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的创新探索为典型样本,共同研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共同关注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与实践,共同思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在联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理论意义。在此,我谨代表人民日报社、代表中国报业协会,对“首届普洱(国际)生态文明暨第四届普洱绿色发展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各位领导专家、嘉宾朋友的莅临表示衷心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时代、历史和现实都向我们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的更艰巨任务、新的更高要求。党的十九大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确保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建成美丽中国。他着重强调,要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思想、重要论述,为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了根本方向。

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涵养的内在统一。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直接提供生态产品,而且影响和决定着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自然环境优越,自然生产力就更发达,就更有利于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要实现绿色经济与乡村振兴的充分融合。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经济社会发展比较滞后的中西部地区农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只有坚持把发展绿色经济与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和贫困地区跨越发展结合起来,在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原则下,积极探索脱贫扶贫的有效路径,让包括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贫苦落后地区农村的所有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繁荣成果,实现城乡协同发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

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要实现建设“美丽中国”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结合。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今天,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過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生态文明建设也不再是单纯的一国问题。必须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们共同的伟大事业。中国报业协会、人民日报社一贯高度关注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致力于深入阐释传播报道发展绿色经济、推进乡村振兴实践中涌现的实践典型。希望人民论坛将这次论坛办好,真正将普洱以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以自身生态建设经验促进树立我国在大湄公河次区域良好形象,融通生态文明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在逻辑的先进经验研究好、总结好、推广好。希望各位领导专家、嘉宾朋友广泛交流思想观点,深入开展研讨互动,取得丰硕理论成果。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祝愿与会领导专家、嘉宾朋友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责编/孙娜 美编/李祥峰
生态文明与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届普洱(国际)生态文明暨第四届普洱绿色发展论坛现场

作者:张建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医特色疗法本科教学论文下一篇:进城务工青年社会心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