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热点高校热点论文

2022-04-25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高校热点高校热点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以2011~2020年CNKI数据库中高校智库相关文献为数据基础,采用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法进行分析和总结。明确了高校智库研究的发文趋势、核心作者、核心机构等的分布情况,归纳了高校智库研究的热点主题及发展趋势,为高校智库建设与研究提供可参考的分析与依据,推动我国高校智库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高校热点高校热点论文 篇1:

高校官方微信热点特色专题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平台(订阅号)380条推送进行数据梳理,重点挑选了21条1W+影响力的原创微信和34条较低阅读量微信进行比较分析,对高校官微信运营的相关发展提出了指导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官方微信;微信公众平台

高校宣传工作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 宣传工作是高校思想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文化育人方面肩负使命和担当。全国和上海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召开之后,上海各高校围绕贯彻落实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提出的要求,掀起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在当前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冲击下,高校意识到迫切需要探索新的宣传策略,提高宣传质量,满足宣传工作的发展等需求,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新媒体”的应运而生被认为是对“传统媒体”的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的定义为: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其核心改变之一就是传播媒介由传统媒介变成了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介。基于此,高校新闻网、微信公众平台、微博、客户端和易班是高校新媒体运营的主阵地。当前,做好高校宣传工作,尤其是新闻宣传工作和思想工作,既要用好传统媒体,也要发挥新媒体平台的作用,采用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宣传内容。校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途经。目前,高校侧重使用的宣传渠道主要是新闻网,其次是微信公众平台。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新媒体平台中最具影响力的“官方微信”,以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平台(订阅号)为例,尝试找到新媒体运营的规律所在。

一、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平台(订阅号)基本概况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是国家财经类大学之一,主校区坐落于上海历史文化发祥地松江区。学校创办于1960年,58年来学校的发展始终与国家对外开放、对外贸易发展休戚与共,学校秉持“诚信、宽容、博学、务实”的校训,坚持特色发展道路,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为学校迈向新蓝图奠定了坚实基础。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是较早运营官方微信公众平台(订阅号)的高校之一,2014年12月9日正式上线运营,截至2018年4月1日,已发布官方微信推文380篇。最高阅读量51502,最高点赞数383,超过1万+的原创推送共计21次,其中2015年达到5篇,2016年6篇,2017年8篇。除微信影响力稳步提升外,粉丝年增长率超过100%,目前粉丝总人数约18000人。

2015年上海教育博览会上,获得由上海市教育博览会组委会和上海教育报刊总社颁发的“十佳微信号”称号;2016年7月,官方微信订阅号和学生通讯社新媒体团队分别入选上海高校新媒体论 ;2016年学生通讯社“高校学生记者全媒体转型激励计划”入选上海市大学生优秀社团项目。

2017年4月起,上海市教委新闻办委托第三方机构复旦大学传媒与舆情调查中心正式发布上海高校微信大数据,“上海教育”每月发布上海高校微信的月度排行榜。排行依据采用新榜指数(NRI)。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月度排名位居上海高校第13—16位间。而早在2015年,中国青年报每周发布全国普通高校微信公号排行榜和全国普通高校分省微信公号排行榜。排行依据采用清博指数(WCI)。在这份榜单中,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最佳历史排名是上海第一,单篇影响力全国第三。无论是中国青年报采用的清博指数(WCI)还是上海教育采用的新榜指数(NRI),重点考量的均是高校官方微信推文的阅读量、平均阅读量、点赞数和平均点赞数所构成的实际影响力。

因此,衡量一所高校的官方微信影响力的最权重指标,可以说应主要考察其单篇微信推文的总阅读量和总点赞数。

二、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平台(订阅号)热点特色专题分析

本文特选取阅读量超过1W+的推文和低于500的推文进行数据比较。

通过图1数据分析可以看到,在这21条破万的官方微信推文中,有2条属于突发舆情的应对公告;6条属考生及家长极为关注的“招生就业”信息;剩下有13条由学生通讯社团队创意开发或参与报道完成,约占总数的62%。

通过图2则能够发现,低于500阅读量的34条官方微信推文中,有8条属于非原创——即转发的推送;有15条属于非首条发布——即位列于次发布席位;从发送标题看,较为不受读者青睐的多为学校的党政新闻。

三、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平台(订阅号)的发展建议

基于21条1W+的官方微信和34条低于500阅读量的官方微信的比较,笔者认为要进一步提升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新媒体运营能力,应当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在新媒体传播策略上“下功夫”

1.既要做“标题党”,又不能只做“标题党”

新媒体的最大特点在于“新”——新颖、新鲜、新奇。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好的标题是官方微信获取点击率非常重要的因素,所谓“标题党”就是要拟定一个足够吸引读者的标题,吸引读者点击阅读。微信公众平台早就过了拼粉丝数的“野蛮生长期”,因此实际转发量——有效阅读数转化是决定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影响力的关键。

以四条“美丽校园”的破万微信为例,“美哉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同学你的校园这么美你知道吗”“上经贸大等你微微一笑”“请收好这份下雪(寒假)时间表”都在标题上动足了脑筋;再如“终于等到你!我校举行图书馆综合楼奠基仪式”“樱花雨:解锁上经贸大赏樱新姿势”“千万别点,太甜了!”都运用了当下网络流行表达方式,因此达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

反观34条阅读量极低的推送,标题多为普通新闻标题,要么缺乏新意,要么标题过长,这都直接影响了读者点击打开的动力。

但是,官方微信的官媒身份也决定了高校不能只靠“标题党”吸引读者。说到底,标题是新媒体时代吸引读者的“敲门砖”,“内容为王”——还必须要有高质量的内容作为支撑。纯粹“标题党”只是一种“套路”——而“套路”被拆穿以后,剩下的往往是读者的“反感”。因此,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需要在每一条推送时在标题上“動脑筋”,要灵动,但不能低俗,要精心设计,但不能“哗众取宠”走“娱乐化”倾向,以免贻笑大方。

2.反应迅速,内容至上

新媒体与传统宣传手段相比,有一大特点就是时效性突出。所谓“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新媒体中“新闻网”“微博”“微信”可以说都有这样的特点,比传统的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的传播优势也体现在这个方面。

2017年6月21日新华社政务微信平台发布的一则微信堪称“经典教科书”:“刚刚,沙特王储被废了”——标题九个字,内容不超过40字,在极短时间内阅读量和点赞数双双突破10W+,“刚刚体”由此而生。这样的出色的效果固然有新华社平台权威性起的决定作用,但迅速地发布消息,确实跑赢了其他新闻类媒体。在这之后,很多高校都效仿“刚刚体”发布即时讯息。

反应迅速特别应体现在应对突发舆情问题上。例如,2016年1月27日,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接到朱贤峰同学家人来电,反映该生寒假期间前往西安旅行,未按时回家已经的消息。1月28日,学校秉着“快报事实、慎报原因”的原则以官方微信迅速发布了“关于我校学生朱贤峰失联情况的说明”,及时回应了社会关切,阅读量超过4W+。

3.新媒体自己要善于用好新/多媒体手段

官方微信作为新媒体的代表,不只是媒介本身的平台转变。自从微信公众平台上线以来,开发开放的功能越来越多。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不能等待“天落水”的“新闻热点”,也不能用“标题党”的方式贴合“社会热点”,宜在现有功能中挖掘亮点。

漂亮的编排版式,锦上添花的配图,丰富多彩如视频、音频手段都是新媒体本身值得善加利用的“营销手段”。

越来越多的高校官方微信采用图文并茂、创意动图和视频类推送来扩大影响力。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在21次阅读量突破1W+的微信中,大多益于精美的摄影配图和风格清新简约的排版;而像“校庆|生日快乐,我亲爱的上经贸大”“终于等到你!我校举行图书馆综合楼奠基仪式”还运用了延时摄影、航拍技术等,宣传效果可谓十分显著。

在读图时代,图片比文字更有说服力。善用背景图和引导图的微官网能给人带来高大上的视觉效果。某种意义上说,高校的官方微信比拼,比的不仅是推文内容的精彩程度,也在比拼摄影师、摄像师、剪辑师和导演团队。

4.整合资源、坚持原创,尽量少作无效转发

高校官方微信内容可以包括学校的重要新闻、院系动态、科研创新等“硬新闻”,也要涉及一些“校史故事”“校友/师生风采”“校内热点”“专题策划”“高清组图”等。要做好这些系列专题,仅靠宣传部门一家的力量是很显捉襟见肘的,需要盘活校内资源,利用学校的新媒体联盟矩阵优势,实现优势资源共享。

要坚持原创微信推文的策划、制作和推送,鼓励将各二级单位的优秀推文纳入学校官方微信平台首发,并对制作团队予以一定的物质和精神獎励。特别应减少“行政干预性”的转发。宁可牺牲日推送数量,也不要将优秀推文安排在第二或者第三顺位进行发布。从34条阅读数量特别低的官方微信推送中可以看到,有15条都处在非首条推送的位置,约占全部低阅读量微信的44%。

坚持原创,也意味着,官方微信的运营者一定要要拥有新媒体思维,摈弃相对落后的传统宣传方式。要有服务意识,将官方微信平台建设成与年轻师生平等交流与对话的平台。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不再是简单的行政新闻窗口、更多的是一种学校和师生的情感交流纽带。特别忌讳将学校的官方微信变成“学校的第二新闻网”。

(二)在新媒体队伍建设上“下功夫”

加强组织领导,“走出去”和“请进来”并举,提升团队核心竞争力和战斗力。高校官方微信的“把关人”既要懂得“网言网语”也要坚守新闻宣传工作的职责与底线。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要牢牢把握舆论的主动权和提高舆论引导的能力。分管新媒体运营的教师自己要“充电学习”,先学一步,学深一步。除了基本的业务学习,还应组织学生团队,不断深化理论学习,增强理论底气。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学校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大校际交流和走动,高校通讯社和记者团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以相互汲取进步的经验和交流新媒体优秀案例;通过新媒体专题培训班和夏令营的方式,也可以让团队在技术层面有切实提升。

加强团队积极性和凝聚力,给予学生团队一定的自由度,鼓励创新。“90后”学生的自我意识突出——“关注”与“被关注”、“需要”和“被需要”的心理身份迁移迅速,他们既是官方微信的制作者,也是受众,其自我表达的权利在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上得到了极大的便利性满足。有信心就愈有干劲,实现1W+就愈发容易生产1W+。在这样一种新的互动关系下,用户体验占据了主导地位,因此要想最终真正赢得用户,在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上,高校就一定要放低身段,充分听取全校师生,尤其是“90后”团队的意见和建议,摈弃传统校园媒体古板正统的表达体系,以鲜活、生动、富于青春色彩的网络语言,以开放、包容、服务的姿态,开创“微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的新局面。

加强联盟成员向心力,打造新媒体矩阵合力。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要善于借助校内各种资源,尤其是校内新媒体(微信)联盟的力量。激活校内微信,为官方微信提供优秀的稿源,形成良好的互动,而不是“各自为营”或“各自为战”。从调研结果看,各高校需要通过健全沟通机制、培训机制和奖励机制实现新媒体(微信)联盟的存在价值。

(三)在新媒体制度建设上“下功夫”

最后,在体制管理上,高校应当建立完善的奖励机制和成长机制,制定相应的平台管理制度和队伍管理制度。新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必须结合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制定相应的平台管理制度,并与时俱进地不断完善。

针对新媒体平台和管理队伍制定相关条例,不但保证了新媒体内容信息来源的权威性、日常更新的规律性、内容发布的正式化、语言风格的校园化、舆情应对的流程化,也对管理团队成员在提高新闻捕捉能力、语言写作能力、新媒体把握能力、活动策划能力等方面有所促进和提升。

2016年起,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党委宣传部对学生通讯社团队参与原创制作的官方微信进行分级稿费奖励。原创推送阅读量超过5K的对小编奖励50元/人并计入绩效考核总分,对阅读量超过1W的则对小编奖励100元/人并计入绩效考核总共分。尽管激励金额不多,但激励效果还是可观的,不仅推动了高质量的推文的发布数量的提升,也让小编们潜心研究怎样才能制作出更多有影响力的优质推文来。

“赢得青年就赢得了未来;引领了互联网就引领了青年。”在新形式、新时代的背景下开展高校新媒工作意义重大。高校新媒体建设业已成为宣传工作中的“常规工作”,必将不断加大对其力量投入。类似微博由盛而衰的发展历程,有人说,目前微信的高峰期已经明显衰落,表现在微信朋友圈的互动率正在下降,泛滥的微信推文的点击率逐步下滑,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不再像上线初期那样有“存在感”容易吸纳粉丝的关注。

面对“95后”“00后”的新兴挑战已然迫近。“新”的媒体替代微信公众平台和微博平台,是可以预料的,也是必然。但高校在新媒体的新格局下,继续传播弘扬校园正能量,加强意识形态主阵地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观的主旋律是不会改变的。

立足当下,谋划未来。高校宣传工作者只有“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不断总结经验,在探索实践中砥砺前行,才能把包括新媒体在内的宣传平台做大做强,才能取得宣传思想工作的新成绩。

参考文献:

[1]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

[2]新媒体定义来源于百度百科。

[3]《高校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研究——基于中美校园的比较分析》:杨雪杨昌锐中国地质大学。

[4]数据来源于上海市高校校园宣传渠道与宣传内容调查报告。

[5]上海高校新媒体论文http://sh.qq.com/zhuanti/edu_zt/s

w_indexpc.htm

作者简介:施晖(1983—),男,汉族,上海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党委宣传部新媒体主管,华东师范大学硕士。

作者:施晖

高校热点高校热点论文 篇2:

近十年高校智库领域热点主题及发展趋势

摘 要:以2011~2020年CNKI数据库中高校智库相关文献为数据基础,采用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法进行分析和总结。明确了高校智库研究的发文趋势、核心作者、核心机构等的分布情况,归纳了高校智库研究的热点主题及发展趋势,为高校智库建设与研究提供可参考的分析与依据,推动我国高校智库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关键词:高校智库;文献计量;热点主题;发展趋势

智库,也称思想库或智能团,是指由专家组成的,在政治、经济、科技、外交等领域为决策者提供思想、战略和方法的公共研究机构,是生产知识和思想的组织。高校智库是由高校机构或者高校机构协同其他机构共同建立的组织,主要负责政策研究等工作,影响高校的政策定制与实施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智库建设与研究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2018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在此背景下,高校智库的建设与发展十分迅速,取得了一定的高水平研究成果。通过利用文献计量工具对高校智库的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可以对高校智库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挖掘出该领域的热点和趋势,为高校智库发展提供依据和方向。

一、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

本文以“篇名=‘高校’并含‘智库’”为检索式在CNKI数据库中进行检索,检索时间限制为2011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共检索出 1277 条记录。为保证数据的科学性,剔除重复记录及会议、新闻等非学术性文章后,最终共得到有效文献 1127篇,即为本文的研究数据。借助可視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分析运算,对2011~2020年间高校智库的发文数量、核心作者、核心机构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运用关键词共现分析、关键词聚类分析等对高校智库领域的热点主题和趋势进行梳理,同时呈现出相应的知识图谱。

二、高校智库的研究现状分析

1.发文趋势分析

发文数量可以表示某一领域的受关注程度,发文数量的逐年对比可以反映该领域研究的变化趋势。对在CNKI中检索处理后的数据进行统计,获得2011~2020年间高校智库领域的发文数量趋势图,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过去十年间高校智库领域的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15~2016年发文量上升趋势最为明显,之后每年的发文量波动较小,进入研究的稳定期,2020年稍有回落。

2.核心作者分析

通过对某一领域作者的文献进行量化分析可以分析出高产作者,从而确定核心研究学者。在CiteSpace中设置Node types为“Author”,时间跨度为 2011~2020年,Top N取值“50”,得到节点292个,连线157条,网络密度为0.0037,知识图谱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各学者之间的连线较少,说明高校智库领域的作者合作度较低。根据普莱斯定律“在同一主题中,半数的论文为一群高生产能力作者所撰,这一作者集合的数量上约等于全部作者总数的平方根”可以计算出高校智库的作者分布情况,计算公式为M≈0 .749(Nmax 1/2)。通过统计得到作者发文量表,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发文量最高的为12篇,则M取整数值则为4,则发表论文数量4篇以上的即为高校智库领域的核心作者,统计可知核心作者共有32人,发文159篇,占总文献量的14.10%。这一结果与普莱斯定律对核心作者发文量的要求相差较多,说明2011~2020年间高校智库领域缺少核心作者,没有足够的核心作者支撑学科发展。

3. 核心机构分析

从论文作者的所属机构分析可以了解该领域的核心机构分布情况以及各机构间的合作关系。在CiteSpace中设置Node types为“Institution”,Top N取值“50”,运行后得到节点269个,连线159条,网络密度为0.0044,高校智库机构知识图谱如图3所示,其中节点之间的连线数量越少表明在该领域中机构之间的合作越少,是相对独立化的研究,可以看出2011~2020年间高校智库领域的研究机构之间缺乏合作,研究成果的流动性与共享性较弱。

通过对各机构的发文量进行统计,获得高校智库机构发文数量统计表(发文量≥10篇),如表2 所示,共选取了16家机构,其中黑龙江大学发文量最高为25篇,吉林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南京大学、苏州大学发文量都超过了15篇,表明这些机构2011~2020年间在高校智库研究领域获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对高校智库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三、热点主题及发展趋势分析

1.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共现图谱可以反映某一领域的热点主题,展现研究文献的核心思想。在对同类关键词如“对策”与“策略”等进行合并等处理后,在CiteSpace中设置Node Type为“

2.关键词聚类分析

本文进一步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共得到14个聚类,其模块化程度值为0.3215,大于0.3,网络轮廓值为0.9728,大于0.7,表明整个关键词网络的聚类结果良好,具有说服力。采用对数似然算法按照规模大小将关键词聚类进行编号,如图5所示,序号越小表示聚类越大,可以看出规模较大的关键词聚类主要为高校智库、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决策咨询,说明这三个研究领域是2011~2020年间高校智库领域的研究重点,同时统计关键词聚类结果可知各聚类下的主要关键词,具体如表3所示。

通过结合文献及关键词聚类结果分析可知,2011~2020年高校智库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智库的基本论述,包括涵义、特征等,以及高校智库的特点、优势等。高校智库发展需要先明确其内涵、目标以及定位,高校智库作为高校内部独立的机构,主要进行政策研究,如人才培养政策等,并利用知识的转化影响政策的制定以及实施过程。除此之外,从高校智库建设的实际出发,可以挖掘出高校智库的角色定位模糊、学术资源整合不足等诸多现实问题,对此高校要注意发挥自身的议政建言职能,从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角度出发,为政府的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等提供支撑。

(2)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与发展。高校智库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治理模式以及成果转化等方面都未能实现全面发展,因此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应运而生,它被赋予了中国特色新时代精神内涵,虽然当前高校智库的发展呈现出产业化的趋势, 但是仍有许多人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缺乏完整的了解。姜朝晖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做出了内涵界定,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进行了准确的定位,从高校智库建设的迷失谈起,审视高校智库回归的理论支撑与政策支持,并对管理者提出了瞄准定位、发挥优势、借助外力的发展建议,以推动新型高校智库的发展。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导向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实际发展还面临着系列挑战。靳诺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坚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发展方向,要以思想传播和国际交流为载体,提高国际影响力,同时要用专业化、高水平的发展路径保障人才培养机制,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健康发展。

(3)高校智库的决策咨询服务。高校智库本身具有丰富的信息研究经验以及信息检索能力,掌握丰富的文献及信息资源,具有为企业、职能部门提供决策咨询服务的能力。随着网絡技术以及大数据的发展,高校智库提供决策咨询服务是大势所趋。孙鸿飞等立足于协同创新理念,对新型高校智库决策机制建设进行了探究,分析了高校智库决策的限制因素,尝试决策机制的可行路径。同时,从情报视角来看,高校智库开展决策咨询服务存在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这就需要关注咨询服务的优化策略,促进高校智库联盟与信息共享,完善人才队伍结构以及人才的培养机制,以期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更好的决策咨询服务。

3.关键词时序分析

关键词时序图谱可以直观显示高校智库领域各个热点主题出现的时间,反映出该领域的研究动态与主题演化趋势。通过CiteSpace软件获得高校智库关键词时序图谱如图6所示,从左到右随年份推进。从图中可以看出,2011~2020年间高校智库的热点主题在不断演变,其中2011年高校智库的研究热点比较多,属于研究的繁荣期,主要的关键词有高校智库、高校图书馆、高校智库建设等。随后在2013年开始高校智库的研究向智库建设、新型智库、中国特色智库等领域逐渐过渡,研究逐渐更加具体化、有针对性,与中国社会发展更具联系性,分析更加细化,与社会和科技发展联系紧密,2017年起关注教育智库、智库联盟、人才培养以及大数据等研究方向。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通过上述研究与分析总结可知,虽然高校智库受到了国家以及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但是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

(1)2011~2013年发文量较少,属于高校智库研究的萌芽阶段,从2014年起发文数量不断递增,2018年开始稍有回落,通过结合外界文献分析可知,高校智库领域的发文数量与国家相关的政策指导存在紧密联系,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大;

(2)当前高校智库研究缺少核心作者和高水平的研究机构,虽然研究成果较多,但是缺少高质量的文献和成果,同时作者之间以及机构之间的研究比较分散,难以形成高水平的科研团队;

(3)高校智库的热点主题大部分仍集中在宏观的研究上,如高校智库、高校智库建设等,对微观领域如大数据、教育智库、智库联盟等的研究分析还不够深入;

(4)高校智库的发展趋势逐渐向高校教育智库、大数据等转变,是该领域未来的研究热点,具有较大的研究与发展空间。

2.建议

从近十年高校智库相关文献可以看出,高校智库研究仍处于上升阶段,但是研究对象和内容很大程度上聚焦在性质、建设、机制等层面,受国家政策影响比较深远。因此,相关部门要保持对高校智库领域的关注与投入,促进高校智库领域更好发展,发挥其决策咨询、外交等重要作用。第二,目前高校智库研究缺少核心作者以及核心机构,且彼此之间的合作关系单薄,容易造成研究资源的浪费以及研究成果的重叠。因此,高校智库研究的相关部门可以加强各机构之间的联系与交流,促进不同作者之间的信息和成果流通,加大机构间的合作深度,在高水平学者和核心机构的带领下,共同促进高校智库的健康深入发展。第三,关注新兴领域以及学科建设与高校智库领域的融合,诸如大数据这类新兴产业迅速发展,代表着前沿的信息发展方向,其与高校智库的建设和发展联系紧密,高校智库可以与这类新兴领域融合发展,寻找全新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刘 宁.智库的历史演进、基本特征及走向[J].重庆社会科学,2012

[2]邱均平,沈恝谌,宋艳辉.近十年国内外计量经济学研究进展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对比研究[J].现代情报,2019

[3]赵以霞,王 鑫,金 昆,等.国内大数据环境下学习分析技术研究路径及趋势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9

[4]王 超,王光志.适应科技智库创新政策研究需求的政策内容分析框架探究[J].科学与管理,2019

[5]文少保.高校智库服务政府决策的逻辑起点、难点与策略——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5

[6]徐维英,田晓明.高校智库建设的独特优势与问题[J].江苏高教,2016

[7]姜朝晖.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内涵、特征及定位[J].高校教育管理,2016

[8]靳 诺.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建设和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9

[9]孙鸿飞,彭 丽,武慧娟,秦 雯.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新型高校智库决策机制建设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

[10]徐阳泰.情报视角下一流高校智库咨询服务研究[D].湘潭大学,2020

[11]吕 阳.文献计量视域下我国智库领域研究动态与热点分析[J].情报探索,2018

[12]王文婷,任文文.高校图书馆智库研究的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8

(作者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图书馆)

作者:杨丽

高校热点高校热点论文 篇3:

“新工科”概念成高校人才培养热点

最近一段时间,“新工科”的概念在高校里热了起来。缘由是两个月前在复旦大學举行的综合性高校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达成了“‘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

一场关于“新工科”的讨论在全国高校展开,“新工科”也成为当前工程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新工科”新在哪儿?又该如何培养“新工科”人才?

传统工科教育与新经济发展有所脱节

“新工科”新在何处?回答这个问题,先要看看我们的工程教育“旧”在哪里?至少以下这组数字让我们看到工程教育的“旧”:到2020年,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电力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新材料将成为人才缺口最大的几个专业,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会达到750万人。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达到950万人,电力装备的人才缺口也将达到900多万人。

“缺人才”不只发生在未来,还发生在当下,目前迅猛发展的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大健康等新经济领域都出现人才供给不足现象,暴露出我国工程教育与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发展有所脱节的短板。

新经济的发展对传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相对于传统的工科人才,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

他们不仅在某一学科专业上学业精深,而且还应具有“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征;他们不仅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现有的问题,也有能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去解决未来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对未来技术和产业起到引领作用;他们不仅在技术上优秀,同时懂得经济、社会和管理,兼具良好的人文素养。

“新工科”要立足新经济之“新”

“你或许希望每一个在贫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都能获得足够的营养,以便在学校取得最好的成绩;你或许希望研发一种能够保护孩子免受疟疾威胁的疫苗。如果这正是你们想要做的,就放手去做吧。没有比现在更好的时机,也没有比现在更好的环境了。”这是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近日在北京大学发表演讲时的结语。

比尔·盖茨的这些话让我们看到未来的创新与创造必将无处不在,这恰恰点中了新经济的要点,也让我们看到“新工科”必须要立足新经济之“新”,而不是亦步亦趋跟在新经济后面设专业、开课程,貌似在建设“新工科”,其实还是走以前工程教育的老路。

那么,“新工科”如何立足新经济之“新”呢?

首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工科”要着眼于互联网革命、新技术发展、制造业升级等时代特征,培养学生最核心的能力——学习而且是快速学习新事物的能力。

其次,学生需要在更广泛的专业交叉和融合中学习。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做法是学工程也需要理解哲学,商科生也要做工程实验。“因为我们认为在他们毕业时,不只需要理工科知识。他们要成为一个团队、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的领袖,就需要去了解政治、哲学、历史和整个世界。”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垃圾信息立法规制论文下一篇:电视节目网络传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