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智生成构建动态的化学课堂论文

2022-11-18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当前《新课程标准》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念。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 要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新课程改革还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堂教学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具有的生成性特征, 不仅是指传统认识上的教师依据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编写教案, 依据教案组织教学活动, 并根据课堂教学过程的实际进展及时调整教学设计, 还包括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构建富有激情的动态的课堂, 使师生共同参与, 课堂教学焕发出师生的生命活力, 使学生主体地位受到应有的尊重, 此过程中也必然会生成许多教师没有预料到东西, 这其实是一种最生动、最具吸引力的教学资源。以下笔者就自己的教学活动谈谈如何利用课堂的生成性资源, 构建动态生成的化学课堂。

1 生成, 因预设而精彩

预设是生成的前提, 生成是预设的超越与发展。没有充分的预设, 就不可能有效的生成,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构建动态生成的课堂并不是教师不用备课, 不是盲目、天马行空式地开展教学, 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化的“预设”。预设是预测与设计, 是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清晰理性的设想与安排, 具有弹性和留白, 是教师对自己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见与对策的准备。它包括课前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等。这要求教师注重自身的专业素养, 使自己具有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能从广度和深度上研究教材, 能精心设计教法;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 充分尊重学习的主体——学生, 学习的对象——文本。

学生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 而每个人的认知基础、思维特点及情感体验等皆不相同, 课前准备的程度不一, 这要求我们在备课时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 并预测可能发生的一些课堂变化, 包括化学实验可能出现的问题, 甚至学生对实验中各种现象的个性解读, 对知识难点的理解也都可能千差万别, 在自己的弹性预设空间内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材料准备, 这些弹性为“生成”创造了巨大的空间。例如, 在学习酒精的用途时, 会提到医用酒精的浓度一般在70%~75%范围, 在教学内容设计中, 就要预计学生可能生成的问题“为什么不用100%的纯酒精, 或者浓度低一些的”。尽可能多地设计预案, 教师才能敏锐地捕捉到难以寻觅的生成火花, 随时把握课堂的亮点, 不断地有效生成。当然, 课堂教学进程中所发生的一切不是都能预料的, 但一个在课前有足够准备的教师, 就能够在一些“可能”和“未知”发生时, 游刃有余地引导学生创造出精彩。教学应该是教师以充满智慧的“预设”, 去拥抱智慧外显的“精彩”。

2 善于捕捉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

现代教学论指出,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互、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再是机械地执行预先设定的教案、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过程, 而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 不断调整的动态发展的过程。因此, 面对突然“生成”的资源, 教师要以有价值、有创见的情境为契机, 善于调整或改变预先的教学设计, 挖掘学生的潜能, 展现学生的个性, 从而达到或拓展教学目标, 使教学获得成功。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孕育“生成”, 捕捉生成性动态资源,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呢?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以下尝试。

(1) 创设平等开放的课堂气氛。

动态生成得以达到的最基本形式和途径便是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人格地位是平等的, 学生间的人格地位也是平等的, 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 给予每个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 努力营造一个民主的、宽容的、接纳的课堂气氛, 能促进个体之间真正意义上的互动, 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促使自身的良性循环, 让学生对所要达到的目标产生一种成功的渴望, 获得成功的体验, 通过教师与每个学生的共同参与和积极合作, 建立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在教学活动中的和谐融洽关系, 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只有这样, 才能使课堂教学真正在动态中生成。

(2) 珍视并合理开发课堂教学中的错误资源。

任何事物的存在总是有其特定的条件的, 错误亦然。人们常说“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 如果我们能用这样的眼光来看待课程与教学, 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错误资源就是指师生在认知过程中发生偏差或失误, 并通过双边互动, 在集体“识错”、“思错”和“纠错”过程中生成的课程资源。

第一是善待学生的“纠错”, 学生能对老师的观点提出不同意见, 说明学生不但认真听课, 而且积极思考, 考虑问题全面, 我们作为教师应该感到高兴, 应该对学生表示赞赏, 而不要觉得面子过不去, 对学生的这种行为加以打压。其实, 老师能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恰恰能创造出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 能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创造的过程本身就有可能随时生成。第二是珍视学生的错误。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 由于考虑问题的不全面, 往往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教师一定要善待学生的错误, 不能因此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而且从学生的错误往往可以生成资源, 形成动态课堂。案例一:在学习溶液组成的判断时, 学生存在一个常见的认识误区, 如判断硫酸铜溶液的组成时, 总会有不少的学生认为铜是溶质, 硫酸是溶剂, 这种错误有一定的代表性, 我先给学生以肯定, 说明这种认识帮助老师了解同学中有这么一个普遍认识, 我让学生先从溶液的基本特征 (均一、稳定) 判断, 铜是不是均匀分散到硫酸中, 复习铜的金属活动性排在氢前还是氢后, 能否跟酸反应?硫酸铜溶液中有些什么成分?并补做了一个实验——把硫酸铜晶体展示, 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让大家判断此时溶液中有些什么物质, 此时学生很快就判断出来。这个问题的讨论虽然由学生的错误引起, 但由于老师的及时疏导, 引起了大家热烈的讨论, 从而理清了许多模糊的问题。只要老师善待他们的错误, 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就提高。课堂教学中的错误, 对学生来说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 对老师来说有时就是一次机遇, 帮助老师从中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及时发现问题, 妥善处理, 及时“借题发挥”。只有把学生真正看作是“发展的主体”、服务的对象和合作的伙伴、待燃的火把, 而不是待灌的容器, 才能有效地构建动态生成的课堂。

(3) 由意外生成。

虽然教师组织教学要有计划, 尤其是实验的准备要充分, 尽可能避免意外, 但有时往往会因实验条件或某些人为的因素, 出现一些意外或与实验预期效果不同的现象。这时, 教师就要和学生一起因势利导地分析问题, 找出原因, 并可由此生成资源, 构建动态的课堂。

案例二:在学习复分解反应条件时, 介绍检验Cl-时会说到, 往样品中加入AgNO3溶液, 若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则证明有Cl-存在,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再做了AgNO3溶液与Na2CO3溶液的对照实验, 往生成的白色沉淀里再加稀硝酸时就发生了意料之外的现象, 沉淀只是部分溶解。此时我立刻组织学生们讨论, 我也马上分析可能的原因, 并引导他们分析已溶解的与未溶的沉淀是什么, 是Ag2CO3或AgCl, 进而讨论Cl-从哪里来的, 有同学说是从Na2CO3溶液、稀硝酸中来, 至此我阐明关键出在配制溶液时只有AgNO3溶液是使用蒸馏水, 其余的都用自来水配制, 马上有学生想到自来水一般都经过了氯气消毒, 就会使水中有一定量的Cl-, 至此“真相大白”。虽然该内容是预设以外的, 但同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种离子的检验方法, 以及复习回顾了有关水处理的问题。

意外具有不定因素, 如何处理意外, 体现教师的应变能力, 充分利用意外生成资源, 构建动态的课堂, 往往令课堂充满生机。

(4) 由学生提问生成。

案例三:学生在进行金属与酸反应的化学性质实验时, 有学生提出了问题:“在进行铝片与浓度都为10%的稀硫酸和稀盐酸反应时, 与盐酸反应放出气泡的速度明显快于与硫酸反应的速度, 什么原因导致反应现象的差异?”我觉得是个好问题, 于是让学生分析讨论。有学生认为是SO42-抑制反应的进行, 有同学认为SO42-没影响, 是氯离子促进反应的进行。我首先对提出问题的同学表示赞许, 因为他进行实验时观察仔细, 善于发现问题, 大胆地把他的设想展现给大家, 为课堂提供了讨论的话题。我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对以上的设想进行验证?我及时提供所需药品。学生很快提出并讨论拿出最终方案, 进行他们的实践得出相应结论, 他们为自己的成功感到异常地兴奋。虽然这个内容并不是原定的, 但它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 可以及时生成实验探究的一些基本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提出的问题偏离教师的思路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老师不能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理解问题并加以引导, 因为老师的理解并不等于学生的理解。新课程的教学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的, 教师组织教学的有效性, 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关注点和兴奋点的把握和利用。课堂上学生的提问正是反映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和关注点, 教师如果抓住这些“问题”作为资源, 构建动态的课堂, 往往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 从而引发更深、更广的问题, 产生出奇不意的教学效果, 使课堂焕发出活力。

3 把握教学生成的原则

在利用生成性资源, 构建动态的课堂的时候, 我们也要注意选择有用的资源, 选取对实现学生的三维目标有意义的生成, 不能使教学在热闹中迷失了方向, 所以要把握好“适当”原则;“学贵有疑”,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独特见解, 往往是他们独立钻研思考的结果,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在肯定他们质疑精神的同时, 应抓住生成的精彩, 为他们释疑解难, 过度的生成会喧宾夺主, 影响正常的目标实现, 生成不足又往往难以达到生成的最佳效果, 因此要控制生成容量和程度的, 亦即生成内容的多寡和深浅, 把握“适度”原则;最后还要选取生成的时机, 提前的生成有生拉硬拽之嫌, 滞后的生成又往往引不起学生的兴趣, 因此把握“适时”原则。

4 结语

叶澜教授在《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报告》中强调:“教育活动具有动态生成性, 教学过程是生动可变的。课堂的活力来自学生动态的发展, 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因素, 使之成为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催化剂。”“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 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 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形成。”因此, 一个情境、一个问题、一个信息, 都会使课堂教学形成极大的生成空间, 使教师与学生结成“学习的共同体”。正是有了这种不确定, 课堂才有了生命的活力, 师生才有了智慧和创造, 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才不期而至。

摘要:精心的预设、捕捉生成性资源、把握生成的原则, 构建动态生成的化学课堂。

关键词:动态生成,生成性资源,化学课堂

参考文献

[1] 汪明春.预设与生成[Z].华中师范大学.2004, 5, 1.

[2] 顾鑫盈.从预设式教学到动态生成式教学[Z].浙江师范大学, 天津教育, 2004 (2) .

[3] 赵后芝.动态生成性数学课堂教学的引领策略研究[Z].铜山县大彭镇中心中学.

[4] 陈徐红, 何通海.巧用学生资源, 促进课堂生成[Z].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9 (4) :18~19.

[5] 王哲毅.浅谈几个教学生成的原则[J].青岛十六中, 2008.

[6] 王福洲.例析课堂教学中的错误资源[J].横山桥中学, 2008.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针对建筑施工总承包管理现状分析及改进下一篇:新课程体系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