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影视变革论文

2022-05-07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广播影视变革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改革开放30年来,广大广播影视工作者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充分反映人民心声,热情讴歌火热生活,及时传播国内外重要信息,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广播影视变革论文 篇1:

“营改增”对我国广播影视服务企业的影响

【摘 要】 “营改增”即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是国家减轻税负的重要措施。自2013年8月1日起,广播影视作品的制作、播映、发行等纳入“营改增”范围。这一重要的结构性减税改革微观上将对每个广播影视企业的财务、税务、税收征管产生影响,宏观上不仅影响到整个广播影视行业资金的融通、资产的更新、采购渠道的规范,同时还将对企业组织架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产业分工的细化及技术的革新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将对现代服务业抵扣链条的完善产生一系列深层次的影响,从而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推进服务业的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 营业税; 增值税; 广播影视企业

我国税制改革“重头戏”——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迎来双扩围:不仅“营改增”试点区域正式在全国推开,而且“营改增”试点行业范围由6+1改为7+1,即在原来的现代服务业的六个行业和一个交通运输业的基础上,将广播影视作品的制作、播映、发行等纳入“营改增”范围。

广播影视服务包括广播影视节目的制作、发行和播映服务,属于文化精神范畴。目前,中国的广播影视服务年营业收入超过3 000亿元,“营改增”这一重要的财税改革,将给广播影视企业带来巨大的影响。

一、微观上,“营改增”对企业的财务、税务、税收管理影响

(一)“营改增”广播影视企业账务处理的变化(表1)

(二)“营改增”广播影视企业税负的变化

“营改增”后,广播影视企业主要税种由原来的营业税改为增值税,税率也有较大的变动。“营改增”前,广播影视业服务中的制作、发行部分按照服务业缴纳5%的营业税,播映部分属于文化体育业的范畴,实行3%的营业税率。“营改增”后,广播影视企业按照应税服务500万元的年销售额标准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一般纳税人实行6%的增值税税率,小规模纳税人实行3%的征收税率。

“营改增”后,廣播影视企业的税负负担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需根据企业的情况,如企业经营规模大小、经营范围、具体成本构成等情况具体分析。

“营改增”后,广播影视企业小规模纳税人税负将减低,这对小规模企业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广播影视企业小规模纳税人是指年销售额小于等于500万元的广播影视企业,它实行简易征收的方法,进项不能抵扣。影视制作、发行税率由5%减少到3%,税负减少了40%,影视播映保持3%税率不变,但应纳增值税收入换算为不含税收入,小于营业收入,税收负担也相应减少。小规模纳税人税收负担得到减轻,增加了企业的利润空间,促进了影视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发展。

“营改增”后,广播影视企业一般纳税人税收负担影响及变化相对复杂,广播影视企业一般纳税人是指年销售额大于500万元的广播影视企业,“营改增”后按照6%的税率征收增值税,从销项税额中抵扣进项税额,实行见票抵扣的方式。对于一般纳税人而言,“营改增”后企业的税率变化是,广播影视播映服务税率由3%增加到6%,提升了3%,广播影视制作、发行服务由5%增加到6%,提升了1%。表面上,广播影视企业的税率上升,但增值税进项可以抵扣,根据企业的具体成本构成情况,如果企业获得上游企业开具的可抵扣进项税额较多,如企业大量购进耗材设备、播映权利等,获得进项税额较多,企业的税负负担可能低于原来的税负水平;反之,如果获得上游企业开具的可抵扣进项税额较少,企业的税收负担可能会增加。

电视制作企业,由于其成本中人力资源的成本(演职人员劳务费)占成本比重较大,影视剧本创作费、片场租赁费、住宿费等目前都不能抵扣,制作中的影音、剪辑、特效所占的成本比重小,如果电视制作企业取得的增值税进项发票金额较少,电视制作企业的税负水平可能高于税制改革前。

电影制作企业,国家采用了一贯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电影行业,即广播电影电视行政主管部门按职权批准从事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的电影集团公司、电影制片厂及其他电影企业转让电影版权、发行电影以及在农村放映电影,“营改增”后继续免征增值税,这一政策的延续将大大有利于电影行业的制作和发行。

电影放映企业,由于上游企业即电影的制作和发行依然享有免税政策,作为广播影视服务业的下游播放行业的影院方,不可能从上游企业获得增值税进项发票来抵扣,而作为服务企业的影院主要成本人工成本、影院场地租赁费都无法抵扣,可以抵扣的设备购置费用的多少取决于院方有无购置更新计划,“营改增”后企业的税费会明显增加。

电视放映企业,由于上游企业即电视剧的制作和发行纳入了“营改增”的范围,作为广播影视服务业的下游播放行业的电视台,购进影视剧将获得6%的增值税进项发票用于抵扣,这将明显降低其引进电视剧的成本。“营改增”以后,电视企业节目的制作、发行、播映链条全部打通,电视台的播出成本可以得到全面抵扣。企业的税收负担将减少。

(三)“营改增”对广播影视企业税收管理的影响

“营改增”前,营业税的征收管理机关为地方地税局,“营改增”后,增值税征收管理机关为国家税务局,税收征管主管部门发生改变。企业不仅需要加强和国税部门之间沟通,及时变更相关税务信息,传递相关税务资料,争取尽早适应征税主体的改变,而且需要早日掌握税收征纳的方法技巧,保持良好的税收征纳关系,创造出好的税收环境。

相对于营业税,增值税发票的管理比较严格,增值税的申报缴纳相对复杂。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领取需要携带金税卡、税务登记证副本、发票领购簿、发票专用章等多种资料;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开具需要航天金穗公司防伪税控开票系统;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认证需要扫描认证系统;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在发票认证后有时间的限制;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红冲需税务机关出具的证明;增值税专用发票遗失需到税局登记并在报纸上刊登声明;增值税在申报时需要使用IC卡抄报开票信息,从开票系统打印企业销项税情况,从认证系统打印企业进项税情况,同时登录互联网登录网上申报系统,填写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主表、附表及其它附列资料,无误后提交电子报表,网上预交税款后上门完成申报。企业的财务人员需要熟悉增值税的法律法规,掌握每个系统的业务处理,企业的税收缴纳活动才能顺利进行,才能减少不必要的税务成本。

二、宏观上,“营改增”对广播影视行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同时带动文化、服务业的繁荣

(一)“营改增”促进广播影视企业资金的融通

一直以来,广播影视业依靠财政拨款、预算外资金、政策性银行贷款进行发展,产业市场化程度低,融资渠道相对单一。“营改增”后,广播影视企业因为“营改增”这一利好的变革,吸引了大量的资金进入,广播影视企业通过上市、私募基金等多种方式获得各路资金的追捧,百万融资进入传媒个股,文化传媒板块业绩高涨,相关股票走势强劲,广播影视企业将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二)“营改增”推动企业固定资产更新和采购渠道规范

“营改增”前,广播影视企业税负高低与营业收入有关,购买机器设备意味着单纯的成本增加。“营改增”后,广播影视企业税负高低与企业的增值额有关,对影视一般纳税人来说,增加企业固定资产的购进虽然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但是购进获得的增值税发票进项税额可以得到抵扣,从而减少了企业的税负,这一财税制度的变革,鼓励影视企业购买更新影视设备,创新影视技术,从而实现了影视产品的升级换代,推动了数字电视网络技术、卫星直播传输技术的革新,促进了3D立体、4D电视电影等高震撼、高视觉冲击力的影视播映,带动了影视作品的制作更精细、更富有技术含量,使得新影视作品质量不断提升,进而促进影视服务业快速、稳健的繁荣发展。

“营改增”前,广播影视企业购进渠道相对比较随意,增值税进项发票对企业的成本税负没有影响,“营改增”后,企业如果取得进项发票进行抵扣,企业税负减轻,从降低税负及防范税收风险的角度考虑,企业的购进渠道将会发生改变,向能够规范运作、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企业合作。购货渠道的规范化,促进企业发票的管理规范化,企业内部管理的原动力加强,整个行业越来越规范,将推进影视产业档次的提升,最终促进影视业繁荣发展。

(三)“营改增”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经营模式调整

“营改增”前,广播影视企业主要缴纳营业税,营业税的特点是道道征收、重复征收,不能抵扣。广播影视集团企业营业税税负水平低,若干个广播影视业务单一企业组成的全产业链总体营业税税负水平高。企业要发展壮大,越大而全,税负越低。

但是,从行业结构、经济结构的发展而言,有专业的分工、细化,实际上企业会做的更好,因为企业兼顾很多工作,未必有专业做的好,有专攻企业可以把精力放在他的主营业务上,让主营业务更细致、更深入、更专业、更有利于企业的专业向高、精、尖方面发展。

“营改增”后,广播影视企业主要缴纳增值税,增值税的特点避免了重复征收,进项税额可以抵扣。业务全面的集团企业,业务涉及广播影视制片、制作、发行、播映等全产业链链条各环节,在最后一个环节按照增值额额缴纳增值税,相比而言,广播影视业务单一的企业,业务涉及全产业鏈中单一环节的企业,制作企业制作销售后,先抵扣取得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开具增值税发票给下游企业,按照增值额交增值税;发行企业服务后同样先抵扣,后开具,根据增值额缴纳增值税;播映企业服务同样缴纳增值税。集团企业因业务涉及全产业链,环节众多,产品或服务增值额相对较多,企业税负高;业务涉及环节单一的企业,产品或服务增值额相对较少,企业税负低。服务内容涉及全产业链的集团企业,同若干个专业分工细致专一的企业组成的全产业链相比,如果前者增值额和后者增值额之和相等,二者的税负水平相等。即大而全的集团企业没有增值税税收优势,但业务单一的企业主营业务范围小,专业方向更明确,企业更容易集中精力,在专业领域钻研拓展,促进专业发展精细化、现代化,有利于整个产业链条的良性发展。

税制的变化是一种制度的创新,不是简单的税种变化,“营改增”的意图,就是希望企业有一个转型,变革企业的结构,改变企业大而全的局面,打破企业什么都自己做,细化产业分工,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经营模式,以带动整个产业链更好的发展,这是“营改增”的关键点。

随着“营改增”的进一步深化,广播影视企业的专业分工将更加精细,传统的制播一体将被打破。目前,有很多企事业单位将进行拆分,如中央电视台将实行制播分离,成立新媒体子公司,让事业部获得更多抵扣,减轻企业税负。推进创新发展,是“营改增”促进深层次经济改革的体现。市场交换机制将为竞争提供更大的空间,广播影视业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体制改革将进一步深化,从而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未来的产业将迎来真正的繁荣期。

(四)“营改增”完善现代服务业的抵扣链条

广播影视行业纳入“营改增”以后,实行的增值税发票管理要比以前营业税的发票管理严格,无论领取、使用、遗失、销售退回开红字和营业税完全不同,同广播影视密切相连的上下游企业,发票的管理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比如广告行业,其广告服务通过广播影视来播放宣传,是与广播影视行业密切相连的上游企业,在“营改增”之前,有没有开具营业税发票,是否申报,不会影响到广播影视企业的抵扣,广播影视企业要不要发票对企业没有影响,甚至可以因为不要发票可以降低企业成本,或者多要发票增加企业成本;”营改增”之后,上游企业没有开具并申报增值税,下游企业无法抵扣,下游企业取得增值税进项发票,抵扣金额上升,增值税应纳税额下降,相应的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等税负相应降低,企业的整体税负水平降低。“营改增”打通了增值税的链条,通过增值税发票的管理,让企业的管理更加规范,它鼓励下游企业向上游企业索要发票,从而规范了整个产业的抵扣机制,进一步完善现代服务业的抵扣链条,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三、结语

目前由于“营改增”行业范围的局限,现代服务业普遍轻资产,整个“营改增”的链条尚不完全通畅,“营改增”后,有一部分企业的税负不减反增,随着“营改增”进一步的深入改革,“营改增”行业和地区进一步扩大,以及“营改增”配套的措施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管理逐步加强,这一问题会逐步得以解决。2013年财政部楼部长在俄罗斯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已明确表示要继续推进营业税改增值税改革。中国政府将用两年时间,将服务业的营业税全部改为增值税,尽管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财政收入,但将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随着税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营业税将全部改为增值税,完整的增值税链条将会建立,”营改增”的改革效果将全面突显,企业的税负将会全面降低。●

【参考文献】

[1]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税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2] 雒艳.营改增对交通运输业及其上下游企业的影响分析[J].商业会计,2013(4):43-44.

[3] 曹小林.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对交通运输业的影响分析[J].商业会计,2013(9):47-49.

作者:杜娟

广播影视变革论文 篇2:

中国广播影视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发展繁荣

改革开放30年来,广大广播影视工作者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充分反映人民心声,热情讴歌火热生活,及时传播国内外重要信息,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广播影视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

中国广播影视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以政策突破、技术突破和整体推进为特点的三个阶段:

一是从改革开放初期到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这一阶段,确立了中央、省、有条件的地(市)和县“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政策方针,各级广播电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基本停滞到高速发展,规模迅速扩大。

二是从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之前。这一阶段,有线电视崛起、卫星电视开播,形成了广播电视传输覆盖新格局。

三是从党的十六大召开至今。这一阶段,突出抓好电台电视台内部机制改革、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影视剧和影视动画产业发展、数字化和广播影视“走出去”等,广播影视呈现出整体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舆论引导水平不断提高。首先,圆满完成重大宣传报道任务,突出做好重点主题、重要会议、重大活动的宣传报道。其次,不断推进宣传创新,突出新闻价值,增加信息含量,注重宣传效果,同时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以“及时准确、公开透明”为原则,以主导国内舆论、引导世界舆论为目的,建立健全重大突发性事件报道机制。再次,积极发展网络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等新媒体新阵地,使它们在舆论宣传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事业规模与传输覆盖迅速扩大。到2007年底,我国共有广播电台263座、电视台287座,分别比1978年增长3倍和9倍;开办公共广播节目2477套、公共电视节目1283套,分别比1980年增长17倍和32倍。有线电视用户达1.53亿,居世界首位。数字电视用户2686.05万户,用户数逐年增加。收音机、电视机社会拥有量分别达到5亿台和4亿台,千人平均拥有量居世界首位。建立了广播与电视并重,无线、有线、卫星、互联网并用,模拟与数字并存的多层次、现代化的广播电视传输体系。全国有广播电视发射台、转播台6万多座,卫星上行站30多座,卫星接收设施2000多万面,微波线路8万多公里,有线电视网络300万公里。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5.43%和96.58%,分别比1982年增长了49%和69%。全国共有34条城市电影院线,股份制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46家,数字电影放映点达5000多个。

节目生产制作能力大幅提升。2007年全年制作广播节目633.25万小时,电视节目255.33万小时,分别比1984年增长26倍和91倍。电影连年保持快速增长态势,2007年产量达到402部;电视剧年产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2007年产量超过1.4万集。影视动画实现跨越式发展,2007年突破10万分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电影、电视剧和动画片,受到人民群众好评。

安全播出保障能力不断提高。面对高科技条件下日益严峻的安全播出形势,各级广播影视部门加大投入、健全体制、建立制度、完善技术,安全播出水平显著提高。经过多年建设,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基础设施普遍加强,初步形成了反应快捷、指挥有力、调度灵活、令行禁止的覆盖全国的安全播出调度指挥和管理机制,完善了广播电视安全播出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制定了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应急预案,安全播出工作实现由重点防范向安全运行转变。

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建立。着眼于解决农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看电影难的问题,加大广播影视资源向农村倾斜,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西新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广播影视重点工程,解决了近亿农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问题,提高了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广播电视覆盖和电影放映能力。农村广播影视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财政保障机制和内容供给机制逐渐完善。

产业规模日益扩大。2007年全国广播电视总收入1300亿元,比1982年增长149倍。电影综合收入67亿元,创历史新高。视听新媒体业务迅猛扩张,收入明显增加,逐步成为广播影视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截至2007年底,东方明珠等广播影视系统6家上市公司资产总额达到263.27亿元。改革开放初期,财政收入占广播电视总收入的90%以上,2007年财政收入仅占总收入的13%。广播影视经营性产业的发展有力地支持了其他事业建设。

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目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拥有11座境外整频率电台、153家境外合作电台、15个对内外宣频率、12家环球网络电台,通过53种语言对外播出,同时拥有38种外文报纸、3158个海外听众俱乐部、10家海外孔子课堂,逐步构建起现代化的国际传播新体系。中国电视长城平台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中央电视台英语、中文国际、法语和西班牙语频道海外用户总数超过8400万。30年来共有541部影片在国际国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我国电影越来越具有品牌影响力。

人才队伍逐步壮大。2007年全国广电系统共有从业人员近58万人,比1980年增长了164%,基本形成了一支以新闻宣传、艺术创作、工程技术和经营管理人员为主体的门类齐全的人才队伍。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广播影视发展的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广播影视发展取得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经验:

一是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广播影视是党的宣传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党性原则、政治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始终是广播影视最大的政治、最硬的道理、最根本的任务。

二是必须始终坚持深化改革。中国广播影视既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又有产业属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广播影视繁荣发展,既要遵循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也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要通过改革创新,找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结合点,找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结合点,进而找准改革发展的用力方向和着力点,解放和发展广播影视生产力。

三是必须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广播影视是现代科技的产物,科技创新是广播影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先导力量。无论是发挥广播影视的内容优势、提高广播影视的传播能力,还是提升广播影视的影响力,都必须适应传媒发展的新趋势,充分运用技术发展的新成果,改造传统媒体,发展新媒体,进而促进广播影视的发展进步。

四是必须始终坚持依法管理。实践证明,改革越深化、科技越进步、事业产业越发展,加强依法管理就越重要。必须遵循广播影视发展规律,坚持抓管理、保安全、促改革、促发展的原则,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和科技等手段,推进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五是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把党的方针政策与广播影视实际紧密结合,根据广播影视的性质任务职能,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大力弘扬求真务实之风,说实话、办实事、讲实效,让中央放心、让群众满意。

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动广播影视大发展大繁荣

当前,我国广播影视已进入发展变革的关键时期,必须在认真总结30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动广播影视大发展大繁荣。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进一步提高广播影视引导能力。新形势下,广播影视在整个宣传思想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影响不断扩大,责任更加重大。这就要求广播影视必须更好地贯彻落实“三贴近”原则,从思想观念、方式方法、体制机制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引导能力。特别是要认真总结我们在抗震救灾、北京奥运宣传报道中获得的成功经验,真正做到发生在中国的事情,话语权由我们掌握,国内舆论由中国媒体主导,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良好的舆论氛围。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面向基层、服务群众,进一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当前,要把服务“三农”作为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按照“巩固成果、扩大范围、提高质量、改善服务”的要求,采取无线、有线、直播卫星等多种技术手段,力争“十一五”期间全面实现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同时积极推进县对乡广播电视的垂直管理,加快由工程建设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转变,确保村村通、长期通。西新工程要继续按照“建养并重”的方针和播出与监测、节目与覆盖、广播与电视统筹发展的原则,重点加强边境地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民族语言节目翻译制作能力。要继续按照“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买服务”的思路,进一步抓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力争2010年基本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进一步增强广播影视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我们过去取得的成就靠改革,今后的发展仍然要靠改革。当前,电台电视台等公益性事业单位要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要求,突出公益性质,重点是做好制播分离改革试点,努力降低节目制作成本,不断提高节目质量。影视剧和影视动画等经营性产业,要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要求,加快产业发展步伐,重点要加快经营性电影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积极推进广播影视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加快各类影视产业基地建设,促进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充分运用高新技术,进一步提高广播影视传播力和影响力。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当前,要紧紧围绕实施广播影视数字化工程,创新广播影视传播体系,带动体制机制变革,加速广播影视由传统媒体向现代媒体、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转变。一要推进电台电视台数字化网络化建设,二要推进有线电视、无线广播电视数字化,三要推进移动广播电视发展,四要推进直播卫星的应用,五要推进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存储等各环节数字化,加快构建多层次的数字电影放映体系。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统筹国内国外发展,进一步加快广播影视“走出去”步伐。要与外交、外援、外宣等相结合,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健全网络、形成合力,加快建立多媒体、跨平台、广覆盖的广播影视国际传播新体系。要创新手段,拓展渠道,积极争取鼓励广播影视产品和服务出口的财税优惠政策,加快构建海外营销网络,鼓励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采取合资、合拍、以进带出等多种方式,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加强管理,进一步为广播影视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要加强和改进党对广播影视工作的领导,强化政府全面履行导向把握、政策调节、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市场监管的各项职能。要抓好宣传导向管理、播出机构管理特别是广播影视新媒体管理。同时要结合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着力提高广播影视系统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本领。要创新体制机制,扩大人才总量,提高人才素质,优化人才结构,为广播影视发展繁荣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回顾过去,我们倍感自豪;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广大广播影视工作者要认真学习领会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胡锦涛同志在纪念中国电视事业暨中央电视台建台50周年大会上贺信的要求,在更高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腾飞。

作者:王太华

广播影视变革论文 篇3:

创新发展理念,推进广播影视产业供给侧改革

【摘 要】本文主要论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什么、我国广播影视产业为什么需要供给侧改革、以及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供给侧改革是一项全新的改革任务,需要结合相关理论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广播影视产业的供给侧改革也是这样,在边改革探索中边完善举措方案,通过供给侧的大胆改革探索,发展壮大广播电视事业产业,加快传统媒体的融合转型,加快传统广播影视产业的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广播影视产业甚而文化产业的繁荣。

【关键词】广播影视产业;供给侧改革;结构性;创新;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下简称“供给侧改革”)的重大经济战略思想,要求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供给侧改革是适应中国当前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的改革良策,改革大潮正在不同产业领域兴起。广播影视产业也面临诸多问题的制约,迫切需要进行供给侧改革。

一、供给侧改革的内涵和意义

1.西方供给学派的经济理论。在19世纪初期,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提出了供给创造需求的理论,核心观点是供给自动创造出等量的需求,后称“萨伊定律”。20世纪70年代,美国等西方国家遭遇经济“滞胀”困境,经济疲软下行,存在高失业率和高通胀率的双重问题,以供给学派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是凯恩斯经济学强调总需求的理论及政策导致了“滞胀”问题,因此提出从供给端入手,采取提高总供给的方式来解脱困境,最主要的解决办法是通过减税方式来提振经济。供给学派的代表性人物阿瑟.拉弗提出“拉弗曲线”,认为决定经济增长的是供给方面的因素阐述的就是政府税收和税率之间的关系,认为高税率严重地抑制了经济活动意在主张以大幅度减税来刺激供给从而刺激经济活动。从多个方面去了解西方供给学派的理论和政策实施,有助于我们供给侧改革中开阔视野,明晰思路,避免在改革中少走弯路。

2.我国的供给侧改革。我国的供给侧改革,是在立足国情、放眼全球,着眼当前、立足未来的时代背景下推出的重大经济战略性改革。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改革的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通过供给侧的改革和创新带动需求扩展, 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新的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

3.广播影视产业的供给侧改革

广播影视产业供给侧改革,重点是广播影视作品内容、传播渠道、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改革,通过提高广播影视产品的质量,改进传播方式等来获得更好的效益,有效抢占意识形态领域的制高点,守住舆论阵地。

以广播影视产业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产业,在我国经济总量的比重近年来不断上升,2013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为5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2%,2014年占GDP的比重上升为3.76%,预计到“十三五”期末占GDP的比重将达5%。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差距,如美国文化产业目前占GDP的比重约为20%,是美国三大支柱产业之一。

二、广播影视产业为什么需要供给侧改革

1.广播影视产业的供给不适应新的需求。体现有几种不适应:一是产能过剩,无效供给过多。二是有效供给跟不上,优秀的广播影视作品少,优质片源稀少,造成供给方面的缺失。最近几年韩国的娱乐节目、美国的精品电视剧、电影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中可见端倪。三是供给与需求错配。供需错配是结构性的深层次矛盾,生产出来的作品没有市场,市场需要的产品却没法提供,造成了广播影视业存在产品与市场脱节、供给与需求错配。

2.广播影视产业的生产率不高。广播影视产业的生产率还相当低,表现为一是生产效率不高,相比同样的产品投入的人力多、投入的资源多、生产时间较长。二是生产制作的优质产品少、、普通产品多,甚至有不少低劣产品。

3.广播影视产业的组织形式传统陈旧。传统广播影视产业的组织形式,近几年随着市场的需求在不断进行改革创新,社会力量和资本进入广播影视产业也加快了组织创新的力度,但从产业整体来看依然是相对传统陈旧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不少仍然是一、二十年前的老模式,有些虽然表面改革了,但内部还是原有的运作模式,因此在市场颠覆性急剧变化中难以作出快速且有效的应对,在争夺受众的竞争中就难以取胜。供给侧的改革能够促进广播影视产业改造组织架构、创新管理模式,适应市场变革并引领市场发展。

4.广播影视产业面临发展的难题。广播影视产业的发展遇到了一系列的难度,传统广播影视产业(包括传统媒介)主要收入下降趋势明显(如下表一)。

广告收入目前仍是传统广播影视业的主要收入来源,因此需要新的变革来推动产业的长期持续发展。

电影产业的发展这几年形势喜人:2014年中国内地票房收入为296.39亿元,2015年达440.69亿元,比2014年增长48.7%,电影市场呈现爆炸式的增长,电影产业从IP、人才、资本、制作到营销都大幅改变,政策、资本、创新的力量带动了电影业的跨越式发展。相比电影市场的景气,传统电影企业仍在困境中求生存。

三、广播影视产业供给侧改革的重点

1.影响供给侧的关键因素

供给侧改革,在经济学原理中,是从生产端发力进行结构性改革,主要是运用生产函数公式进行分析解构,在竞争性市场,生产函数公式可以这样表示:Y=AF(K,L)。Y代表潜在的GDP,A为技术水平,K代表资本,L为劳动投入,F代表生产组织方式。显然,提高潜在GDP有四种方法;一是增加资本投入K,二是提高劳动投入L;三是提高技术水平A;四是改善生产组织方式F。增加资本投入,存在资本的边际效益递减规律的作用,提到高劳动投入,会遇到劳动力净减少并导致短缺的问题,劳动力的增长与经济增长存在“刘易斯拐点”,目前中国从2012年开始劳动人口(15-59岁阶段)净减少,2012年减少了300多万,以后还会减少,正遭遇“刘易斯拐点”的影响。这两种是“外延型数量增长”。提高技术水平和改善内部组织方式,是一种没有“天花板”限制的改革方式,具有不断改进的可能性,这是“基于效率的内生增长”。外延式增长不可持续,因为资源最多也会是有限的。但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永无止境。即使资本和劳动的数量不变,A和F的进步也有望驱动和保持经济的增长。上述关键因素是对广播影视产业供给侧改革产生重大影响。

2.在组织形式上加速内部调整和优化。广播影视产业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有事业性质、也有企业性质,有国有单位也有民营企业,无论是何种性质哪种类别,除了是公益属性,都要尽可能转向市场化运营方式,在组织形式上不断改造优化,构建贴近市场、适应竞争的新型组织形态和管理架构。

3.科技革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世界进步的主要力量。广播影视产业正面临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革命性变化。电影高科技的应用是近几年电影市场和票房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3D技术在电影制作中的大量使用,IMAX影院的高清晰画质和高音质效果,极大改善观影的感受。互联网技术对传统广播电视的收听收视习惯的冲击,日前处于火爆“风口”的VR(Virtue Reality)(虚拟现实)技术和产品,将会驱动广播影视产业新一轮的创新发展,科技进步和应用日益成为广播影视产业的主要动力源泉。

4.发挥资本促进广播影视产业的积极作用。在实体产业经济领域,我国正开展一场资产证券化的大改革,通过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发行证券直接融资,资产证券化将提高资本市场的运作效率,发挥金融、资本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在广播影视产业中,目前资本对产业的促进作用还具有很大的空间,其中在民营企业和电影市场方面利用资本市场相对较好。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传媒行业共发生融资和并购事件283起,融资和并购金额为2148.8亿元,融资和并购数量和金额比2014年均有增长。广播影视产业要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逐步向资本市场开放,引入战略投资者,直接向资本市场融资,促使广播影视产业以小步快走方式,逐步推行资产证券化改革,使产品制造规模化、效益化,壮大广播影视产业实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5.挖掘劳动力资源潜力。广播影视产业是创意产业,与制造业和其它行业不同的是,广播影视产业不能完全实行流水线式生产,它最主要是靠人的思维来进行创造创作,人才永远是产业最宝贵的资源。一是要用好的环境培养人才;二是用好的机制引进和留住人才,建立适合“人尽其才”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三是要允许人才在产业内部合理的流动;四是要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广播影视产业全体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水平。既要有优秀人才和领军人才,又要有全行业人员的整体较高水平和素质。

6.努力实施“三去一降一补”改革举措。供给侧改革在2016年的五大工作任务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简称:“三去一降一补”),广播影视产业供给侧的改革,“去杠杆”方面,广播影视领域的金融资本杠杆率原本就很低,“降成本”方面的空间也不大,因此,侧重点应在“去产能、去库存、补短板”3个方面。

“去产能”的任务就是减少甚至去除无效供给,提升供给质量,扩大有效供给。无效供给消耗了资源,又不能产生效益,市场上存在的部分广播影视产品制作粗糙、质量低劣、无人问津,这些就是需要去产能的重点。

“去库存”体现在电视剧生产领域较为突出。在市场结构中,长久以来电视剧市场存在“整体供大于求”的问题。当前我国共有制作机构数量超过6000家,资质参差不齐,其中,年产仅有1部剧的制作公司比重约为76.7%,而年产5部及以上的“高产”制作公司仅占3%左右。在影视剧生产方面,每年大量的影视剧都压在片库里不能播出,据统计,2015年全年全国共计生产完成并获得《国产电视剧发行许可证》的剧目共计16500集,2015年只有8000多集播出,有8000多集根本没有卖出去,50%的剧目难见天日。

“补短板”应着力发挥广播影视文化公益性质,建设真正有使用价值的文化惠民工程,文化惠民工程设备设施要“可以用”、“用得上”,不能“当摆设”、“塑形象”,产生不了任何实际效益,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补短板的广播影视产业,应该向老年人、青少年多提供更为丰富的产品和作品,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引导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在覆盖地域方面,加大对广大农村地区关注力度。据国家统计局2016年2月发布的数据,2015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5575万人,而这5000多万人的贫困人口需通过广播影视来了解社会、丰富文化生活,广播影视机构和企业有责任义务向广大农村地区提供更多的广播影视节目、作品,使农民、贫困农民也能享受广播影视繁荣发展的成果,享受社会发展、改革开放的成果。

四、把握广播影视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几个原则

广播影视产业的供给侧改革,在社会结构和产业经济的急剧变革和转型中需要紧跟时代发展趋势,但其改革又纷繁复杂,事关重大,理应把握好几个重要原则:

1.公益性与产业性兼顾。广播影视业的意识形态属性,要求任何时候始终把社会价值和公益性摆在第一位,在坚持导向性、公益性的基础上,大力拓宽拓深广播影视业的全产业链,挖掘产业链深度价值,增强经济实力,强大的产业经济实力又将反哺广播影视事业的壮大,两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既着眼当前又立足长远。广播影视产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特别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所带来的冲击和“大数据、云计算”所随之而来的巨大改变。供给侧改革需要正视这些问题,既要有应变之策度过眼前的难关,更要有长久之计立足长远目标,促进广播影视产业的长期性、持续性增长。

3.供给侧与需求侧一并发力。广播影视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把供给端和需求端对立起来,而是要从两端一并发力。事实上两者也不可能完全割裂开来。在供给侧改革的同时,推动需求侧创新,需求端的改革主要有提升广播影视产业的有效需求、投资广播影视产业的基础设施以改善观看和收听效果、为文化需求创造宽松的经济条件等措施。供给侧的改革能创造新的有效需求,需求端的创新又能助推供给端的改革升级。

五、加快广播影视产业的融合转型

广播影视产业供给侧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在互联网大潮的强势冲击之下,如何加快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融合,实现传统广播影视产业向现代化广播影视产业的转型。融合与转型注定是一条荆棘丛生之路,充满挑战与风险。

1.互联网浪潮中的广播影视产业。近10年来,互联网对广播影视产业的影响逐渐加大,尤其是2013年以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裂变式发展,使部分传统广播影视产业急剧下降,但部分新兴产业异军突起,如网络视音频、移动新闻客户端等。传统产业日渐式微,新型产业业态层出不穷日益强大。广电媒体作为广播影视产业的主力军,正遭遇受众大量流失的不利境况(见图一)。

2014年是中国媒体融合元年。传统媒体加速向新兴媒体融合转型,但其步履非常艰难,而互联网产业依靠技术和资本力量不断向媒体领域渗透,2015年底,阿里巴巴收购《南华早报》,这只是其进军传媒领域的最新动作,实际上阿里巴巴已收购或参股的与媒体有关的公司已达25家,腾讯公司强势进入新闻资讯和网络视频产业,意欲打造成为这些行业的领军企业。

2.加强供给侧改革力促融合转型

加强供给侧改革,是促进广播影视新旧产业深度融合加快转型的有力举措,重点在5个方面加强:

一是内容为王。首要是做好内容,在内容上求新、求活、求快,不断适应互联网时代新的需求。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信息泛滥,最不缺的就是新闻信息,如何在浩瀚如烟的信息资讯中吸引眼球,必须在内容上下苦功夫,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快”,这样才能在新闻资讯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是传播方式创新。从传统单向传播方式,向媒体与受众之间双向、交互传播方式转变,互动、共享、个性、定制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核心理念。传播方式要以用户为中心,注重用户反馈和使用效果,改善用户体验。

三是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技术改变世界,广播影视是技术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的应用能带来产业的爆发式增长,高清数字电视、OTT电视、网络视音频技术、3D电影技术等。技术创新是广播影视产业融合转型的重要引擎。

四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供给侧改革的重点之一是调整广播影视产业结构,进而推动产业的优化升级。没有发展前景的业务要逐步压缩甚至全部淘汰,对有巨大潜力的新兴业务要重点扶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实现融合转型。目前电影业的“火爆”就是适应互联网时代需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成功范例。

五是谋定而后动。广播影视产业在互联网时代的巨变,只是我们当今社会巨变中的一个缩影,既不能自乱阵脚慌不择路,又不能“以不变应万变”而无动于衷。既要勇于创新,又要有智慧定力,在实践中加快融合,在融合中推动转型。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惟有改革创新,方能通达长远。加快广播影视产业供给侧改革,必将迎来广播影视产业和文化产业新的更大繁荣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社编 《融合元年——中国媒体融合发展年度报告(2014)》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5年5月出版

[2]21世纪经济报道主编,《解题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大棋局》,南方日报出版社,2016年4月出版

[3]吴敬琏等 著《供给侧改革——经济转型重塑中国布局》,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年3月出版

[4][法] 托马斯.皮凯蒂著 《21世纪资本论》,中信出版社,2014年9月出版

作者简介:

周国安(1969—),男,汉族,籍贯:湖南湘阴,学历:大学本科,经济师,广东广播电视台,研究方向:广播影视体制机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企事业内部管理等。

作者:周国安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社会公德管理论文下一篇:高速铁路客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