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选修课程设置如何促进“三峡红叶”校园教师专业化成长

2022-10-17

选修课程可以称得上是21世纪我国教育史上的亮点。而选修课程的设置对促进校园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作为一线的教师, 对新课程下选修课的设置与选修课对教师的要求, 我有如下一些体会和建议。

一、选修课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必须提高专业化水平

(一) 重新调整高中教学目标, 选修课尤其迫切

新课程下, 选修课必须从长远考虑, 本着从学生的发展为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先提高专业化水平。但是新课改实施以来, 从实验区的情况看, 制约新课改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就是师资水平, 而实验的最大成果之一就是体现新课改精神的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的成长, 观念更新是前提, 专业化成长是基础。新课程的制定是基于许多新的观念基础上的, 因此, 能否理解、认同、内化这些新的观念, 是关系到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最基本的条件, 也是要反复抓、抓反复的工作。放弃“照本宣科”的幻想, 深入做好教材的二度开发, 建立起序列化的专题。 (同时,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高中教育的评价方式也会极大地影响选修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二) 找准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选修教材内容的契合点

开设选修课有三个原则:1、从整个课程改革的意图和它的安排上来说, 选修课是在大的选修的框架里边来进行的, 它有一个总体的学分的一个设定。所以依据学分的规定, 有限度地开设。2、依据我们学生的需求, 从他们的素养的基本提升的角度上来看, 我们把一些选修系列的课程称之为核心课程。我们选择一些核心课程来开设, 形成我们的第一个批次的选修课程。3、作为一种追求, 选修课它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求而存在的。学校尽可能地去丰富我们的课程类型, 都是尽可能的提高培养人文基本素养的一种基本载体。选修课提供一些核心课程来确确实实地提高他的人文综合素养。

根据第二、三个原则, 开设选修课时我们一定要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 根据他们的现有水平来决定我们的选修课怎么教, 这样才能由一个较好的效果, 如果不考虑学生的现状, 只是按部就班地教, 甚至按大学教师那样的讲法, 到头来部分学生可能会是一头雾水, 收获当然甚微。

(三) 探索选修课的教学方式, 建立灵活、有效的教学机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们在教学时, 还要考虑到学生本身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兴趣来教学, 创建一个适合学生的教学机制。如有的同学喜欢唐诗宋词、有的学生喜欢电子科学、有的好动、有的好静、有的好逻辑思维、有的好形体艺术等等,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真真因材施教, 着眼未来, 面向世界;让学生根据兴趣和爱好自主选课, 选什么, 选多少, 把权利交给学生;建班机制多样化, 让学生走班上课;不能一个标准评价不同的学生, 可以说只要对学生有益, 都是好的、有效的选修课设置方式。

二、以选修课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

(一) 成立教师专业发展选修课领导小组

教师专业发展选修课领导小组的职责主要包括:为整个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划提供指导性建议、协调与监控;把选修课年度规划与学校的全局发展规划相联系;为每位教师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计划提供建议、帮助等等。各项职责都由领导小组相应的成员负责, 职责明确。

(二) 制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选修课计划

由于选修课的所有重大决策与活动都是在学校进行的, 因此选修课必须为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制定整体的活动计划。我们可以对选修课的目的、学校可供利用的资源, 选修课的课程的设计、实施以及评价培训活动的要求与程序, 教师的时间安排等方面作一些整体的规划。

(三) 组建教师小队式的教师专业化发展选修课组织形式

选修课需要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合作, 也需要教研员与中小学教师合作, 但更需要教师间的相互合作。日本的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利用指导教师的“教师小队” (teacher—team) 作为校本研究最有效组织形式, 教师小队可根据选修课课题需要由学校中层领导、骨干教师和一般教师组成。从一些学校选修课案例反映看:这种通过教师小队式对自身实践所进行的有意识的、系统的、持久的合作反思探究, 虽没有刻意向专业研究者的研究看齐, 但在突出教师实践的“研究”特征的同时, 更突出了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角色。应要注意的是教师小队组建要考虑教师们自身间的制约因素, 最好能做到扬长避短。

(四) 构建对话反思式的教师专业化发展选修课活动模式

根据“学习型教研组、反思型教师”的理念, 我们在实践中构建起相互对话假定反思式的教师专业成长校本教研活动模式。

选修课活动过程大致经历“预设课案→集中尝试→反思调整→实践课堂→专业引导→总结提炼”螺旋提升的几个过程。具体为:1、提出问题, 确立主题。每学期开学初, 以年级、学科教研组为单位进行课堂调查, 针对教育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 立足教师需要、教学需要, 学生需要, 提炼学科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确立本年级、本学科选修课的主题。2、理论学习, 个体反思。组织教师围绕教研主题, 进行相关理论学习, 做好学习笔记, 同时通过教学实践的过程与效果, 从两方面构成反思教案:一是完成教学预设反思表;二是教学设计的详细案例。3、集中反思, 预设新案。围绕选修课活动主题, 在个体预设课案的基础上集中活动, 畅谈对教材的理解, 重点、难点的把握, 叙述自己教学生活中遭遇、困惑、成功等典型教学个案。然后, 结合学期初确定的教研内容, 酝酿出新课案。再确定案例老师课堂实践。4、实践探究, 反思积累。教师在集中活动基础上, 运用新“理念”、新“预设”等, 各自实践于课堂, 及时反思教学预设意识、行为、效果等, 及时总结, 写成反思札记。5、专家引领, 理性认识。学校定期聘请名师上示范课, 请专家理论讲座外, 学校还可以邀请教研员、专家听课、评课, 剖析典型案例, 进一步培养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6、阶段小结, 调整提高。年级、学科教研组在充分活动的基础上, 每学期末作好选修课活动阶段性小结, 并提出下阶段培训研究重点。教师撰写反思性案例和反思记录。

(五) 撰写案例与反思记录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

我们认为, 教学方面案例撰写以及反思记录是校本研究最具特色的成果表现形式, 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极为有利。每一位教师在其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过程中, 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事件和问题。如可能会面对一些学习困难或学业成绩优良的学生;可能有些学生某些课程较好, 而其它学科却显得薄弱;有的认知与情感发展不平衡等等。诸如此类的事件, 完全可以经过一定的思维加工, 以教育教学案例或反思记录的形式表现出来, 成为大家共同探讨的对象。

教师撰写案例过程也是一个重新认识这一事件、整理自己思维的过程, 所以通过案例写作, 不仅可以促进教师更为深刻地认识自己教学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 促进教师对自身教学研究和教学行为反思, 提升教学工作专业化水平, 而且也是教师之间分享经验、加强沟通的一种有效方式。案例应用也可以促使教师很好地掌握教育教学理论。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 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 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 甚至有所滑坡。”为此, 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由此我们不难看出, 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撰写对于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六) 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教研评价机制

目前, 中小学教师的选修课大多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 现有的选修课的评价标准通常是“学术”性质的, 难以提供有关参与选修课计划后。教师在课堂行为或教学实践中所产生的变化、获得的提高, 以及对学生影响等有关方面的信息。因此, 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们就要建立以“教师专业发展为主”的选修课评价机制。评价体系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对选修课的综合性评价;二是对教师的学业进行评价;三是对教师的教学评价。通过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校本教研评估体系评估, 促使学校对选修课工作进行激励、反思, 同时也起着教师专业发展导向作用, 在制定教师专业发展校本教研评估体系时应围绕“发展 (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 ”这一主题, 看教师的参与度, 看教师的专业发展。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已越来越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新课程改革中, 教师面临的新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 如何在新课标下去研究和解决新问题, 就成为值得研究的课题。而选修课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可勿视的一项工作, 是创建特色学校的抓手, 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 更值得研究。

关键词:新课程,选修课,教师,专业化成长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国际教育新理念》, 海南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一版.

[2] 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基于PDCA循环的高职文秘专业顶岗实习质量管理模式下一篇:硝酸钾工艺及复分解法的问题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