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保险发展历程

2023-06-04

第一篇:中国汽车保险发展历程

浅析中国人身保险的发展历程

班级:金融学11403班姓名: 刘婷学号:

21浅析中国人身保险的发展历程

中国人身保险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期间可分为几个时期:建国前的人身保险业、建国后的人身保险业、加入WTO前的人身保险业、加入WTO后的人身保险业,下面将就各个时期的中国人身保险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建国前的人身保险业

近代人身保险制度是从国外传入我国的。1884年英国人首先在上海设立了永福和大东方两家寿险公司。其后又有美国的友邦、加拿大的永明、永康、宏利等寿险公司相继成立。1899年成立的永宁人寿保险公司是我国第一家民族人寿保险公司。

1912年设立的华安合群保险公司是早期华资人寿保险公司之一。其资金力量比较雄厚。经营也比较好,业务量比较大,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人寿保险公司。随着人身保险业务的发展,保险机构逐渐由上海、广州延伸到其他口岸和内地。1933年7月、1934年4月中国保险公司和太平保险公司分别设了寿险部,经营人身保险业务,后因当时政府法令不允许兼营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相继改组为人寿保险公司。同时期,福州、天津、北平等地还出现了许多人寿小保险公司,业务层次多样,保险市场前景看好。

1932年9月,中华人寿保险协进会成立。1935年8月3日,中国第一个保险学术团体——中国保险学会在上海成立。这两个组织的诞生,对宣传、普及保险知识,加强保险理论研究,推动民族保险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27年国民党政府开始拟定保险法。1935年,颁布《保险业法》,立法院通过了《简易人寿保险法》,并命令邮政局办理。同年,国民党政府的中央信托局设立保险部,除经营政府、机关、国营公用事业的财产保险外,还经营公务员和军人的人身保险。

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民党政府撤退到西南、西北地区,形成战时大后方。战争的特殊条件刺激了人身保险的发展,但同时也受到战时环境的制约。当时大后方主要的人身保险机构有中央信托局人寿保险处、中国人寿保险公司、邮政储金汇业局人寿保险处等,还有一些地方、民办的保险公司,具有一定实力。抗战时的上海虽然处于“孤岛”时期,但在爱国入士的共同争取下,民族人身保险业得以保存并继续发展。与此同时,日本侵略者以我国东北为其侵略基地,曾在伪“满洲国”设立满洲生命保险会社,经营人身保险业务,但是“国将不国,何以聊生”,沦陷区、半沦陷区的人身保险业萧条冷清。

抗战胜利初期,上海又成为全国保险业中心,据统计,截至1947年3月底,全国保险业的分支机构达602家,保险业一片繁荣。但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恶性的通货膨胀严重摧残了保险业,尤其是人身保险业.机构锐减,还有相当部分已名存实亡。

近代人身保险制度虽然进入了中国,并产生了民族寿险公司,但由于经济落后,政治不独立,人民生活贫困,战火不断,所以人身保险业务发展缓慢,而且在较长时间内是为国外资本所垄断的。

二、建国之后的人身保险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原有的保险业进行了接管、改造,1949年10月20日成立了国营性质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全国范围内经营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人保公司在建国初期主要经营的人身保险业务有:旅客意外伤害强制保险;各种个人人寿保险,如两全保险和终身保险、简易人身保险;职工团体

人身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后来还创立了综合福利保险、保健保险等许多适应群众要求的新险种。 然而,人身保险业恢复的势头刚刚好转就被“左”的错误打击了。1958年开始,全国开展了人民公社运动,除涉外保险业务以外,国内保险业务均被停办。从1959年开始,铁路、轮船、飞机旅客意外伤害强制保险分别移交给铁路、交通、民航部门办理,其他人身保险业务则清理停办。

据人保公司统计,在1949—1958年这l0年里共收保费16亿多元,其中人身保险费收人达1.4l亿元,占全部业务的8.81%。据不完全统计,10年间共有180万名职工参加了团体人身保险,300万人参加了简易人身保险。

但在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化浪潮开始后,中国保险业逐渐进入停办阶段,直到1979年才全面恢复。

(一)1980~1985年的恢复阶段。中国在1980年和1982年先后恢复国内财产险业务和人身险业务。这一阶段保险市场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家垄断,产寿统一经营,险种单一,且保费收入中财产险份额大大高于人身险;

(二)1986~1991年的平稳发展阶段。以1986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牧业生产保险公司成立为标志,区别于前一阶段的突出特征是出现了包括新疆兵保、太平洋、平安等在内的4家保险公司,中国保险市场由中国人保独家垄断的格局在形式上被打破;

(三)1992年至今的快速发展阶段。以1992年中国人民银行批准首家外资保险公司——美国友邦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成立为标志。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保险市场发展最为重要的阶段,明显区别于前两个阶段的特点,集中表现在:市场主体不断增加,多元化的市场格局初步形成;保险业实现产寿分业经营,保费收入结构发生变化,人身险份额超过财产险;保险险种迅速增加,保险服务改善;保险监管的组织体系和法规体系逐步建立,中国保险市场初步形成了以国有保险公司为主,中外保险公司并存,多家保险公司竞争的寡头垄断的市场竞争新格局。

三、加入WTO前的人身保险业

到1980年底,除西藏外,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全国各地都已恢复了分支机构。这一时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统天下,同时经营产险业务和寿险业务。从1986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逐步批准建立了较多的保险公司:1988年5月,平安保险公司在深圳蛇口成立,1991年批准成立了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这成为继人保之后的第二家全国性的保险公司。1992年9月,平安保险公司更名为中国平安保险公司,成为第三家全国性的保险公司。新成立的这两家保险公司属综合性保险公司,还是同时经营产险业务和寿险业务。

从1988年起,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在四川省、大连市、沈阳市、长沙市和厦门市设立5家股份制人寿保险公司,开始探索寿险与财产险分业经营的路子。1991年后,中国人民银行又先后批准在珠海、本溪、湘潭、丹东、广州、太原、天津、福州、哈尔滨、南京、昆明等地组建股份制人寿保险公司。新建立的寿险公司除了办理商业保险外,还接受地方政府委托,代办社会保险业务。按照规定,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这些人寿保险公司中都持有一定的股份。1995年颁布的《保险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产、寿险分业经营的原则,此后国内各保险公司陆续开始实施分业经营体制改革。1996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改组为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下设中保财产保险有限公司、中保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中保再保险有限公司,实行产寿险分业经营。同时,国务院决定将17家地方寿险公司全部并入中保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但在1998年10月7日,国务院又批准《撤销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实施方案》,将中保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更

名为中国人寿保险公司。1996年,为继续探索寿险与财产险分业经营的发展思路,积极推动商业寿险业务的发展,中国人民银行还批准设立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两家专业寿险公司。1992年9月,美国国际集团在上海设立美国友邦保险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成为首家获批在国内经营寿险及非寿险业务的外资保险机构。1996年中国第一家合资寿险公司—中宏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成立。

从保费规模看.1987—1997年中国的人身保险费收人年平均增长率为35.8%,但保费规模仍低于财产保险。1997年,受当年降息的影响,人身保险保费收人开始超过财产保险.此后就—直保持着保费规模上的优势。2001年,我国保险费收入为2109.35亿元.同比增加513.85亿元,增幅高达32.21%。其中,人身保险业务保险费收人为1423.96亿元,同比增加426.46亿元.增幅42.75%;在全部保险费收入中,来自人身保险业务和财产保险业务的保险费收入分别占67.51%和32.49%。这是自1997年以来财产保险业务占全部业务比重持续下滑过程中首次跌破1/3的重要关口。

四、加入WTO后的人身保险业

中国加入WTO之后,人身保险业经历了入世的三年过渡时期之后,在更高领域和更深层次参与国际保险市场的竞争与合作,基本实现了全面对外开放。

2005年的中国保险市场依然是制度转型期间政策主导下的市场全面推进,而不是各种条件发育成熟后的自然演变。2005年人身保险业在结构调整、理性回归的基础上,开始沿着健康方向稳健发展。人身险保费收入为3697.48亿元,同比增长14.54%,占总保费收入的75%。在过去几年理性的结构调整基础上,人身保险业增速较2004年有所回升,增长质量和效益继续得到提高。可以说,2005年人身保险业在探索平稳、持续、健康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道路上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对行业未来长期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2006年,中国人身保险业抓住良好的发展机遇,认真贯彻“速度、效益、诚信和规范经营”的指导方针,实现人身险保费收入4132.01亿元,占总保费收入的73.24%,盈利能力持续提高,取得了速度、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为行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新增4家人身保险经营主体,其中中资寿险公司2家,合资寿险公司1家,专业养老保险公司1家。外资寿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240亿元,全国占比达5.91%。

截止2008年底,全国共有人身保险公司56家,其中中资公司30家,外资公司26家;综合性寿险公司47家,专业健康保险公司4家,养老保险公司5家。目前,人身保险市场已形成了以国有保险公司和股份制公司为主体、综合型和专业型保险公司并存、中外资保险公司同场竞技、多家保险公司竞争发展的新市场格局。市场主体的增加降低了人身保险市场的集中度,逐步完善了国内保险市场的结构。

总之,中国人身保险市场自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虽然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仍然是一个存在着巨大潜力的尚待开发的市场。我们深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随着保险业的做大做强,保险的服务领域不断扩大,保险的经济补偿功能、资金融通功能、社会管理功能将进一步充分发挥,使保险业为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篇: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

2010.05(上

C h in a C o lle c t iv e E c o n o m y 集体经济·

新农村建设·集体经济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农村养老保险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文章对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进行梳理,回顾了在制度和路径上的变迁历程,并归纳了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现存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变迁历程;制度创新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自改革开放以来历经传统性养老、社会养老保障和农村养老保险三个制度阶段,制度正式建立于

20世纪80年代中期。目前中国养老保险

制度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存在一些缺陷,如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及覆盖面积、对农村养老保险的管理和养老保险的保值增值等问题。

对此理论界学者就农村养老保险的管理、制度创新、发展路径等问题展开了热烈探讨,总体方向基本确立,即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因此研究其发展历程及改革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变迁与现状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起步落后于城镇养老保险,并且随着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变化而不断变迁。建国以来,中国农村养老保险主要历经三个阶段,即以农民家庭保障为主体的传统性养老保障制度阶段;以集体保障为主体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阶段;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

助为辅,国际予以政策支持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阶段。研究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变迁是研究农村养老保险问题的学术起点,对探索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创新有基础性的意义。

至今,农村养老保险已取得很大发展,但全国各地发展情况不平衡、缺乏统一管理和立法保障、保值增值困难仍是农村养老保险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冯章龙认为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缺乏社会保障应有的强制性和国家责任性,随后从制度层面总结了保险制度的内在缺陷。有学者也指出了其他原因,如刘子兰(2003所讲,政府主管部门及学术界建立中国农村养老社会保险计划时认识上的误区导致了它的发展停滞。

二、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未来趋势

通过已有研究结论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养老保险制度本身存在一定缺陷,政策的不稳定性不仅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而且损害了制度的威信和吸引力,而中国当前现状也凸显了改革的必要与紧迫性:一方面,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体制不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无法承担农民养老的历史重任。随着老年农民老无所养问题越来越严重,与发达国家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形成了强烈反差,许多地区开始改革制度。

(一政府的作用

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中的作用

至关重要,大部分理论界学者赞同这个观点,也曾将目前农村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归因于政府涉足不够,但对政府深入程度则持不同看法。

李迎生指出,政府担负着构建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推动农村社会保障的立法建设,以及创造适宜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外部环境等重要职责。阎安认为政府应承担全部转制成本和隐性债务,应从部分积累制过渡到完全积累制,在强制缴费的基础上鼓励个人多储蓄积累,建立多功能个人养老账户。

(二路径的选择

大部分学者认为中国不具备全面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件,难以建立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这是由现实国情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的既定路径决定的。何文炯等(2001建议发达地区积极推进,欠发达地区应暂缓推行,然后逐步扩大其实施范围。王枝茂建议立法先行,渐进式推进。

也有少数学者认为GDP 的增长表明中国已具备一定经济条件,且农民表现出强烈愿望和广泛的社会保障参与意识,因此中国已初步具备全面实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

(三目标的构建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目标的构建,应当借鉴其他国家农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经验。在养老金筹集模式上坚持国家和集体为主、个人为辅的原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 ■ 郝新蔷 黄颖 孟宇微 王坤 李澍奇 孙瑾 9 2010.05(上

C h in a C o lle c t iv e E c o n o m y 集体经济·则,最终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以社会保险为核心,家庭养老和社区互助为辅助,逐渐与城镇从业者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整合的社会养老模式。

但这种学习不能脱离既有的制度文化条件,也不能以削弱中国既有制度文化优势为代价,盲目照搬西方社会保障模式只会加大我国社会保障改革的难度和改革的制度成本。

三、总结和思考

综上可知,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而传统养老保险制度所体现的效率低下问题使政府和学者们正积极探索一种新的制度模式。

在农村养老保险的改革中,政府承担

着至关重要的责任。关于制度创新和路径选择,目前普遍接受的是将农村地区分层分类,推进与其相适应的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方向已基本确立,即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而目标的制定可以参照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但最终仍应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不可盲目照搬。

此外,已有的研究成果指出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就其变迁历程、管理模式、路径选择、政府作用等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也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但目前关于农村养老保险的筹资模式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未来可针对这一问题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谢冬水,王松.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

险的历史变迁与制度创新[J].中国集体经济,2008(10.

2、冯章龙.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经济界,2006(4.

3、王枝茂,张璐琴.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变迁的路径创新[J].经济师,2006(12.

4、孙红民.中国农村养老保险现状及其问题[J].人口与经济,2009(S1.

5、李迎生.探索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城乡整合之路[J].浙江学刊,2001(5.

6、阎安.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J].科技创新导报,2009(12.

7、李春根.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与制度安排[J].江西社会科学,2006(3.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文章在对我国东、中、西部“一村一品”发展较为先进的省市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对目前我国“一村一品”的发展现状进行总结,分析近年来我国“一村一品”发展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五个方面,判断未来发展将呈现产业布局向优势产业集群发展、主导产品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以设施农业促高效产业发展、产品标准化及经营品牌化、经营模式创新发展、投资多元化等发展趋势。

关键词:一村一品;现状;趋势;专业村

目前我国正处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一村一品”作为一种生产方式,特别是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模式,对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素质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一村一品”的发展现状(一专业村专业乡镇数量增多据农业部发展一村一品办公室资料,到2008年底,全国专业村累计达到

45650个,比上年同口径增长5.5%,占全

国行政村总数7.1%。从地区看,专业村

(乡镇数量居前三位的是山东、河北、四川;专业村数量增长较快的省份有青海、海南、陕西。从行业看,专业村主要分布在蔬菜、水果、畜牧业,合计26821个,比上年增长5.6%,占专业村总数58.8%。在专业村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专业乡镇3160个,比上年增长4.2%,占全国乡镇总数

8.9%(农业部产业化办公室:2008年全国 一村一品发展情况统计分析报告。 (二经济实力逐步增强

据农业部发展一村一品办公室资料, 2008年专业村经济总收入13393.4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474亿元,比上年增长11.4%;主导产品销售收入6079.2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出口创汇21.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2.8%。在专业村中,经济总收入居前

三位的是江苏、河北、山东,全国经济总收入500万以上的有34876个,占专业村总数76.4%,其中,经济总收入过亿元的有

1569个,占专业村总数3.4%,主要分布在 江苏、河北、山东等省份。

(三主导产业基地规模不断扩大据农业部发展一村一品办公室资料, 2008年种植业专业村主导产业基地面积8020万亩,比上年增长9.69%,居前三位的是黑龙江、河北、山东;牲畜饲养3889 万头只(包括牛、猪、羊,不包括兔类,比 我国“一村一品”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

■ 杨艳涛 张敏 杨根全 秦富 新农村建设 10

第三篇:汽车保险发展历程与现状浅析论文

汽车保险发展历程与现状浅析 汽车保险,顾名思义,就是指对机动车辆由于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所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负赔偿责任的一种商业保险,即机动车辆保险,简称车险,。 汽车保险是财产保险的一种,而在财产保险领域当中,汽车保险则属于一个新兴的险种,这是由于汽车保险是伴随着汽车的出现和普及而产生和发展的。同时,与现代机动车辆保险不同的是,在汽车保险的初期是以汽车的第三者责任险为主险的,并逐步扩展到车身的碰撞损失等风险。

汽车保险是近代才发展起来的,它晚于水险、火险、盗窃险和综合险。保险公司承保机动车辆的保险基础是根据水险、火险、盗窃险和综合责任险的实践经验而来的。汽车保险的发展异常迅速,如今己成为世界保险业的主要业务险种之一,甚至超过了火灾保险。目前,大多数国家均采用强制或法定保险方式承保的汽车第三者责任保险。

国外汽车保险起源于19世纪中后期。当时,随着汽车在欧洲一些国家的出现与发展,因交通事故而导致的意外伤害和财产损失随之增加。尽管各国都采取了一些管制办法和措施,汽车的使用仍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引起了一些保险人对汽车保险的关注。

1896年11月,由英国的苏格兰雇主保险公司发行的一份保险情报单中,刊载了为庆祝“1896年公路机动车辆法令”的顺利通过,而于11月14日举办伦敦至布赖顿的大规模汽车赛的消息。在这份保险情报中,还刊登了“汽车保险费年率”。 最早开发汽车保险业务的是英国的“法律意外保险有限公司”,1898年该公司率先推出了汽车第三者责任保险,并可附加汽车火险。 到1901年,保险公司提供的汽车保险单,已初步具备了现代综合责任险的条件,保险责任也扩大到了汽车的失窃。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机动车辆的流行加重了公路运输的负担,交通事故层出不穷,有些事故中受害的第三者不知道应找哪一方赔偿损失。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发起了机动车辆第三者强制保险的宣传,并在《1930年公路交通法令》中纳入强制保险条款。在实施机动车辆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过程中,政府又针对实际情况对规定作了许多修改,如颁发保险许可证,取消保险费缓付期限,修改保险合同款式等,以期强制保险业务与法令完全吻合。强制保险的实施使在车祸中死亡或受到伤害的第三方可以得到一笔数额不定的赔偿金。

1945年,英国成立了汽车保险局。汽车保险局依协议运作,其基金由各保险人按汽车保费收入的比例分担。当肇事者没有依法投保强制汽车责任保险或保单失效,受害者无法获得赔偿时,由汽车保险局承担保险责任,该局支付赔偿后,可依法向肇事者追偿。

英国现在是世界保险业第三大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据英国承保人协会统计,1998年在普通保险业务中,汽车保险业务首次超过了财产保险业务,保险费达到了81亿英镑,汽车保险费占每个家庭支出的9%。

在美国,汽车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与此相随,美国汽车保险发展迅速,在短短的近百年的时间内,汽车保险业务量已居世界第一。2000年美国汽车保险保费总量为 1 360亿美元,车险保费收入占财险保费收入的 45.12%。其中,机动车辆责任保险保费收入为820亿美元,占60.3%,机动车辆财产损失保险保费收入为 540亿美元,占39.7%。机动车辆保险的综合赔付率为105.4%,其中,净赔付率为79.3%,费用率为 26.1%。美国车险市场准入和市场退出都相对自由,激烈的市场竞争,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车险市场。

美国最早开始承保汽车第三者责任险是在1898年,由美国旅行者保险公司签发了第一份汽车人身伤害责任保险。1899年汽车碰撞损失险保单问世,1902年开办汽车车身保险业务。

美国要求汽车驾驶人对未来发生事故产生的民事赔偿责任提供担保,但是由于这种担保的滞后性,以及该法无法强制每一汽车使用人履行赔偿义务,车祸受害者求偿仍然困难重重。为了改进这一做法,1925年,马萨诸塞州通过了汽车强制保险法,并于1927年正式生效,成为美国第一个颁布汽车强制保险法的州。该法律要求本州所有的车主都应持有汽车责任保险单或者拥有付款保证书。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可以保证受害者及时得到经济补偿,并以此作为汽车注册的先决条件。以后,美国的其他州也相继通过了这一法令。

经过多年的发展,美国形成了一套复杂但又相当科学的费率,这套方法代表了国际车险市场上的最高水平。尽管美国各州车险费率的计算方法有差异,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绝大多数的州都采用161级计划作为确定车险费率的基础。在161级计划下决定车险费率水平高低的因素有两个: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主要因素包括被保险人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及机动车辆的使用状况。次要因素包括机动车的型号、车况、最高车速、使用地区、数量及被保险人驾驶记录等。这两个因素加在一起决定被保险人所承担的费率水平。

车险业务也是德国非寿险业务的核心。2002年,德国车险保费收入219.7亿欧元,占整个非寿险保费收入的42.7%。德国保险市场开放度较高,有120多家经营非寿险的保险公司,竞争非常激烈。特别是车险方面,市场集中度很低,接近完全竞争状态。车险市场份额最大的安联集团,2002年其保费收入仅占整个车险市场的17.8%。车险排名前1啦的公司市场份额之和也只为63.6%,其中有两家还是外国公司(苏黎世保险集团和安盛保险集团)。

德国的保险公司在理赔时实行“责任处罚”原则,即每次理赔不论赔偿额多少,投保人自己都必须承担325欧元。这种做法的目的是提醒投保人要尽量避免事故。德国的汽车保险费还实行奖优罚次。如果一年不出需要保险公司理赔的事故,第二年这辆汽车的保险费就会调低一个档位;然而,一旦出了事故并由保险公司进行赔偿,那么次年的保险费就会上调3个档位。而且保费的档位越高,档位之间的差额就越大。

法国车险市场是个较为成熟和规范的市场,竞争充分,产品丰富,市场细分度高,产险公司管理费用率约为28%(最好的公司可以达到22%)。法国有 146家财产险公司和相互保险公司经营车辆保险。 2002年法国车险保费收入163亿欧元,占财产险保费的44%,相当于当年法国GDP的1%。调查表明,在法国100%的车辆购买了第三者责任险,58%的车辆购买了车损险,82%的车辆投保了盗抢和火灾险, 87%的车辆投保了玻璃破碎险。就赔付额而言,2002年全法国发生的400万起事故中,责任险赔款最高,占总赔款的50.3%,车损险占33.9%,其他险种占 16.8%。在责任险赔案中,涉及人伤的赔案占总赔案数的10.5%,但赔款额却占总赔款的59%。这主要是因为法国对涉及人身伤害的第三者责任赔款不设上限的缘故。

法国汽车保险业的经营区域和范围已经大大超越传统保险的内涵,汽车保险业的社会管理功能愈加突出。譬如,保险公司为减少酒后驾车事故发生率,允许客户在因饮酒而不能驾车时,可在保险公司报销一次费用;在重大节假日,保险公司会适时在大的娱乐场所进行查验,并对因饮酒不能驾车的客户提供交通服务;有的保险公司内部设立汽车修理中心,为保户提供修车价格指导或为汽车修理厂提供技术培训等。

从第一份汽车保险保单第三者责任险保单到政府强制责任保险,再到汽车保险局的成立或未得到赔偿判决基金建立,再到无过失责任保险,无不体现了车险为保障受害人因车险损失能得到赔偿而做得努力。

当然保险公司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但是国外各大保险公司把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在防灾防损上,通过降低事故发生率来实现自己的利润。而当客户出险时,保险公司会以各种方式给客户提供方便,比如在定损前,预先赔付,还有在客户修车时提供替代车服务,这不仅给受害者以赔偿,更体现了保险公司的人性关怀,从而提高了保险公司的市场竞争力。为此,国外很多保险公司的车险业务是负利润,而是依靠资本市场盈利来弥补这一亏损的。

而中国的财产保险公司还是把车险业务当作一块重大利润来源,当客户出险时,保险公司找理由拒绝赔付,拖延赔付的情况时有发生。而国外保险公司,有时即使不在赔偿责任范围内,保险公司也酌情予以补偿。

中国车险费率厘定距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差距,且自2003年1月1日起实行自主费率,由于中国车险发展时间短,而各大保险公司还不能实现信息共享,因此国家保监会应该从各保险公司收集车险数据,借鉴发达国家的车险要素费率体制的经验,并结合中国国情,制定出合理的指导价格,供各保险公司。

中国汽车保险业应该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避免恶性的费率竞争,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各保险公司应以优质的服务来赢得市场份额。

我国的汽车保险业务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程。汽车保险进入我国是在鸦片战争以后,但由于我国保险市场处于外国保险公司的垄断与控制之下,加之旧中国的工业不发达,我国的汽车保险实质上处于萌芽状态,其作用与地位十分有限。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1950年,创建不久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就开办了汽车保险。但是因宣传不够和认识的偏颇,不久就出现对此项保险的争议,有人认为汽车保险以及第三者责任保险对于肇事者予以经济补偿,会导致交通事故的增加,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于是,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于1955年停止了汽车保险业务。直到70年代中期为了满足各国驻华使领馆等外国人拥有的汽车保险的需要,开始办理以涉外业务为主的汽车保险业务。

我国保险业恢复之初的1980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逐步全面恢复中断了近25年之久的汽车保险业务,以适应国内企业和单位对于汽车保险的需要,适应公路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事故日益频繁的客观需要。但当时汽车保险仅占财产保险市场份额的2%。

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机动车辆迅速普及和发展,机动车辆保险业务也随之得到了迅速发展。1983年将汽车保险改为机动车辆保险使其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在此后的近20年过程中,机动车辆保险在我国保险市场,尤其在财产保险市场中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到1988年,汽车保险的保费收入超过了20亿元,占财产保险份额的37.6%,第一次超过了企业财产险(35.99%)。从此以后,汽车保险一直是财产保险的第一大险种,并保持高增长率,我国的汽车保险业务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

与此同时,机动车辆保险条款、费率以及管理也日趋完善,尤其是中国保监会的成立,进一步完善了机动车辆保险的条款,加大了对于费率、保险单证以及保险人经营活动的监管力度,加速建设并完善了机动车辆保险中介市场,对全面规范市场,促进机动车辆保险业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买足车险 方可有效规避风险

车险为车主转嫁因交通事故而导致的财务风险提供了制度保障。但在实践中,普遍存在车主对自身风险及风险承受能力认识不足、对保险险种的保障范围认识不明确、投保额度选择不充分等问题。

车主在评估自身风险及风险承受能力时,应考虑到交通事故的发生可能导致的损失一般包含本车车辆损失、本车车上人员损失、第三方财产及人身损失等。通常,自身车价越高,或车辆保护性能越差,自身损失也越大;而对于营运车辆而言,本身荷载越大,造成的第三方损失就越大。因此,只有买足车险才能有效规避风险。

目前车主投保的商业三责险和车上人员责任险保额普遍较低。以某车险公司上海地区为例,有一半车主投保的商业三责险限额不足20万,这远不足以应付交通事故所带来的财务损失。

一旦发生重大事故,其购买的保障额度是远远不够的,车主还须自行承担大额赔偿。如在经济较发达的上海地区,当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1838元,按最高20倍的赔偿标准计算约为64万元,扣减交强险人伤最高赔偿额11万元,还需自己承担的赔偿金额为53万元。

故保守估计,商业三责险的投保额度应至少选择50万元及以上,才能有效降低风险。如再考虑丧葬费、精神抚慰金、被抚养人生活费等其他赔偿的情况下,商业三责险的投保额度应更高。

实际上,商业三责险的保费与责任限额不成线性关系。责任限额越高,增加的保费越少。以上海电话车险为例,家庭经济型轿车(六人座以下)的责任限额从20万元提升到50万元,享受七折后,保费只增加了271.6元。

据调查显示,超五成车主对于驾车风险评估不足,同时也缺乏必要的行车安全知识。而妥善处理交通事故是减少损失和不必要麻烦的关键手段。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报警,如有人受伤应立即抢救伤员;如仅造成财产损失,做好现场标示后,尽快撤离现场,恢复道路通行。建议在48小时之内拨打保险报案电话。

此外,车主切忌肇事逃逸,因为肇事逃逸不仅会加重受害者损失,还直接触犯了法律,要负刑事责任,同时,保险公司有权根据保险合同拒绝赔偿;同时,车主也切忌“二次伤害”,有个别驾驶员存在“撞伤不如撞死”的认识误区,事故发生后采取极端措施加重伤者受害程度,使案件性质发生根本改变,原本一起意外交通事故,瞬间转化为了刑事案件。其实,保险赔偿可以降低交通事故带来的财务损失。

第四篇: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摘要:农业保险是针对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产生的损失而设置的一种保险。完善的农业保险不仅可以加快农业现代化前进的步伐,而且促进了农村金融的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其次对我国农业保险的现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农业保险的长足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农业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险公司;发展对策

一、农业保险发展历程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几经起落,经历了曲折却又不断前进的过程,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五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大力恢复经济,并进行了开办农业保险的初次尝试。1949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成立,开始在一些地区试办了牲畜保险和棉花保险,虽然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但是并没有取得成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赔了近400亿的钱款。因此,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1953年进行农业保险整顿又在1955年重新开办农业保险,与此同时,国家也在尝试提供政策上的支持。

(二)第二阶段。1958年,我国在经济上出现了左倾方针错误,开始提倡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因此大力发展人民公社,即集体劳动、劳动成果由集体分配,国家认为集体的力量大,可以对抗任何自然灾害,所以在这一年,国家宣布停止开办农业保险,在这之后,又出现了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直到1982年才重新开办农业保险,这期间停办了24年。

(三)第三阶段。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在全国实施,没有了集体劳作,而是包产到户,农民生产积极性在提高的同时,也要自己面对自然灾害等农业问题,因此,重新开办农业保险迫在眉睫。1982年国家恢复农业保险的办理,并且国家也采取许多的鼓励措施,因此,不仅办理农业保险业务的机构与保险税种有所增加,而且保险收入也大幅度提高,1982年至1992年这十年间,保险收入从23万升至8.62亿元。这期间,大多数农业保险机构都赔了钱,尽管如此,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在这一阶段也吸取了不少经验和教训。

(四)第四阶段。1992年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农业保险也开始由商业化经营转变,而此时的商业保险公司也刚刚起步,规模小、业务单一,并且不能很好的应对风险,再加上这一期间国家不重视商业保险,鼓励措施少,支持力度不强,因此1993年后,农业保险开始萎缩,2004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仅为3.77亿元,比上年减少了0.88亿元。

(五)第五阶段。2003年起,国家加大了对农业保险支持力度,在中央一号文件中也多次提及要加快建设政策性农业保险,同时,为了增强农民购买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国家开始给予农民财政补贴。2003年后农业保险不断发展,2013年的保费收入为306.6亿元,比2012年增加了66.4亿元,并且,农业保险的经营状况获得了改善,从刚开始的赔款转向盈利,保费收入的增长速度也高于了赔付的速度,总的来说,从2003年至今,农业保险不仅给农民带来了实惠,而且也让保险公司获得了盈利。

二、农业保险现状分析

(一)农业保险总体状况。第一,农业保险发展速度加快。由于中央加快建设政策性农业保险,使得保费收入和农业保险的业务量逐年上升。同时,一些保险公司开办了农业保险业务。第二,农业保险在保险市场中有了自己的天下,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第三,农业保险为农民应对自然灾害起到了重要作用。农业保险最大的受益人是农民,在发生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后,农业保险的赔付款可以帮助农民维持基本生活,保障农民的灾后生活。第四,农业保险的服务水平在不断上升。由于国家出台很多政策大量发展农业保险,一些保险公司也跟上步伐,在农业保险业务中投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为提高农业保险的服务水平做出了贡献。

(二)农业保险的不足之处

1、农民购买保险机率较低。首先,农民的收入来源于土地,农民能够获得的收入很低,而农业保险正是要面对这些低收入人群,保险业务的开展确实有困难,并且农民种地所得的收入更愿意储蓄起来,把储蓄的钱用于盖房、生养子女、养老。在我国中西部的农民,他们种地的收入只能维持日常的开支,没有多余的资金进行投保;其次,农民并不热衷于农业保险,农民没有较高的风险意识,没有意识到转移风险的重要性,并且农民对于保险的赔付也抱有一种怀疑态度,有的农民甚至不相信会在遭受灾害后获得一部分赔偿,他们宁愿把钱存起来,也不愿意为未来的风险投保;再次,如今有不少农民放弃农村的土地,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进城打工,当然也不会问津农业保险了;最后,一些保险公司的保险理赔十分严苛,投保的农民想要拿到赔款并不是一件易事,这使得农民对农业保险有了偏见,只有少数人会购买农业保险。

2、专业农业保险公司少,保险险种少。我国农业保险起步晚,发展也是几经起落,专业的保险公司凤毛麟角。专业的保险公司只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安华、阳光、安信等几家公司。这些公司除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全国各地有分支机构外,其他的公司覆盖性不强,只是局限在几个地区中,大大限制了农业保险的发展。除此之外,我国农业保险的险种较少,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一些山村交通不发达,村落封闭,基于此保险公司不会经营较多的险种;此外,农业保险的风险较高,出于公司盈利的打算,保险公司不会冒风险经营易亏损的险种。

3、管理农业保险的问题。农业保险管理涉及到政府、农户、保险公司三方面的问题,政府实施政策性保险时,要考虑农民和保险公司两方面的利益,处理不好时,可能会带来冲突;再加上农村交通不发达,村落保守,导致保险宣传、发起、理赔等难度较高;当发生灾害时,在对灾害发生的性质进行定论时也容易产生问题,因此农业保险的管理难度较高。

4、农业保险专业人才缺失。我国农业保险1982年恢复办理,农业保险发展时间短,因此专业人才匮乏。许多大学是近些年才开始设立农业保险专业的,这无法满足农业保险向前发展的需要,出现了人才数量与农业保险发展不协调的情况:保险机构去农户家宣传时,缺少专业的人才向农户进行宣传和普及知识;发生自然灾害时,同样缺少专业的人才对自然灾害进行定性和损失估计,这样会限制农业保险的发展。

(三)农业保险发展对策

1、加强农民的参保意识。农业保险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的参保意识,但是目前农民购买农业保险的意识较为淡薄,所以要提高农民的参保意识。为此,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可以安排专家到农村进行讲座,也可以在电视和广播上进行宣传,等等。政府各级部门也要行动起来,勤下基层,在了解农民的同时也对农民讲解农业保险的具体条例,还要说明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增加农民对农业保险的好感,从而增加农民的参保意识,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2、扶持农业保险公司。政府可以对保险公司给予一定的补贴,免征一部分税款。政府可以免征农业保险所得税,扩大减免税的范围,同时对一些业务上的支出进行补贴。

3、加强农业保险的管理,培养专业人才。政府应适当建立农业保险的信息咨询机构和研发机构。建立农业保险的信息咨询机构,及时向农民提供一些农产品的信息、价格、种植风险等农民关心的问题,从而减少农民可能产生的损失;建立研发机构,提高防灾水平,通过科技来提升农业保险的服务水平,加大农业保险的管理。同时,应该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这样,就为农业保险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与物力。(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冯月联,许月明,冀晓娜,黎鸿艳,王志国.我国农业保险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6,01:19-22+48.

[2]许虹.我国农业保险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3]庹国柱.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成就、障碍与前景[J].保险研究,2012,12:21-29.

第五篇: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历程

余磊

摘要:目前,全球的能源消费严重依赖石油,而有限的石油资源也同时向高速发展的经济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目前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石油的依赖程度已不同于昨日。为了进一步加快我国经济的腾飞,能源消耗日渐成为了影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汽车能源消耗不仅是造成全球石油短缺的主要原因,也是制约我国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实现交通能源动力系统转型、发展新能源汽车将是未来汽车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汽车新能源技术

政策扶持

企业创新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汽油、柴油之外的动力)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但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术、新结构的汽车。按动力源的不同,主要有三种:混合动力汽车(Hybrid Electric Vehicle HEV)、纯电动汽车(Electric VehicleEV)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uel Cell Electric VehicleFCEV)。按照电池种类的不同,又可以分为镍氢电池动力汽车、锂电池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动力汽车。

目前由于全球汽车新能源技术比较繁多,每个国家在这个技术上侧重点不尽相同。欧、美、日各国把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解决目前能源短缺的重要途径,但在不同 时期的新能源汽车技术路径是不同的。

一、汽车新能源技术的种类

(一)、混合动力汽车

1

混合动力是指那些采用传统燃料的同时配以电动机/发动机来改善低速动力输出和燃油消耗的车型。按照燃料种类的不同,主要又可以分为汽油混合动力和柴油混合动力两种。目前国内市场上混合动力车辆的主流都是汽油混合动力,而国际市场上柴油混合动力车型发展也很快。

混合动力汽车的优点是:

1、采用混合动力后可按平均需用的功率来确定内燃机的最大功率,此时处于油耗低、污染少的最优工况下工作。需要大功率内燃机功率不足时,由电池来补充;负荷少时,富余的功率可发电给电池充电。由于内燃机可持续工作,电池又可以不断得到充电,故其行程和普通汽车一样。

2、因为有了电池可以十分方便地回收制动时、下坡时、怠速时的能量。

3、在繁华市区,可关停内燃机由电池单独驱动。实现“零”排放。

4、有了内燃机可以十分方便地解决耗能大的空调、取暖、除霜等纯电动汽车遇到的难题。

5、可以利用现有的加油站加油,不必再投资。

6、可让电池保持在良好的工作状态不发生过充、过放延长其使用寿命降低成本。

缺点:长距离高速行驶基本不能省油。

(二)、纯电动汽车

电动汽车顾名思义就是主要采用电力驱动的汽车,大部分车辆直接采用电机驱动,有一部分车辆把电动机装在发动机舱内,也有一部分直接以车轮作为四台电动机的转子,其难点在于电力储存技术。本身不排放污染大气的有害气体即使按所耗电量换算为发电厂的排放除硫和微粒外,其它污染物也显著减少由于电厂大多建于远离人口密集的城市,对人类伤害较少而且电厂是固定不动的集中的排放,清除各种有害排放物较容易也已有了相关技术。由于电力可以从多种一次能源获得,如煤、核能、

2

水力、风力、光、热等。解除人们对石油资源日见枯竭的担心。电动汽车还可以充分利用晚间用电低谷时富余的电力充电,使发电设备日夜都能充分利用大大提高其经济效益。有关研究表明:同样的原油经过粗炼送至电厂发电经充入电池再由电池驱动汽车其能量利用效率比经过精炼变为汽油,再经汽油机驱动汽车高。因此有利于节约能源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量。正是这些优点使电动汽车的研究和应用成为汽车工业的一个“热点”。有专家认为,对于电动车而言,目前最大的障碍就是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价格影响了产业化的进程与混合动力相比电动车更需要基础设施的配套,而这不是一家企业能解决的,需要各企业联合起来与当地政府部门一起建设,才会有大规模推广的机会。

优点:技术相对简单成熟,只要有电力供应的地方都能够充电。

缺点:目前蓄电池单位重量储存的能量太少,还因电动车的电池较贵,又没形成经济规模故购买价格较贵,至于使用成本,有些试用结果比汽车贵,有些结果仅为汽车的1/3,这主要取决于电池的寿命及当地的油、电价格。

(三)、燃料电池汽车

燃料电池汽车是指以氢气、甲醇等为燃料,通过化学反应产生电流依靠电机驱动的汽车。其电池的能量是通过氢气和氧气的化学作用,而不是经过燃烧,直接变成电能或的。燃料电池的化学反应过程不会产生有害产物,因此燃料电池车辆是无污染汽车,燃料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比内燃机要高2-3倍。因此从能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燃料电池汽车是一种理想的车辆。单个的燃料电池必须结合成燃料电池组,以便获得必需的动力满足车辆使用的要求。

3

与传统汽车相比,燃料电池汽车具有以下优点:

①、零排放或近似零排放。

②、减少了机油泄露带来的水污染。

③、降低了温室气体的排放。

④、提高了燃油经济性。

⑤、提高了发动机燃烧效率。

⑥、运行平稳、无噪声。

(四)、氢动力汽车

氢动力汽车是一种真正实现零排放的交通工具,排放出的是纯净水,其具有无污染、零排放、储量丰富等优势。因此,氢动力汽车是传统汽车最理想的替代方案。与传统动力汽车相比,氢动力汽车成本至少高出20%。中国长安汽车在2007年完成了中国第一台高效零排放氢内燃机点火并在2008年北京车展上展出了自主研发的中国首款氢动力概念跑车“氢程”。

优点:排放物是纯水,行驶时不产生任何污染物。

缺点:氢燃料电池成本过高,而且氢燃料的存储和运输按照目前的技术条件来说非常困难因为氢分子非常小,极易透过储藏装置的外壳逃逸。另外最致命的问题氢气的提取需要通过电解水或者利用天然气。如此一来同样需要消耗大量能源,除非使用核电来提取,否则无法从根本上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五)、燃气汽车

燃气汽车是指用压缩天然气(CNG)、液化石油气(LPG)和液化天然气(LNG)作为燃料

4

的汽车。近年来世界上各国政府都积极寻求解决这一难题,开始纷纷调整汽车燃料结构。燃气汽车由于其排放性能好、可调正汽车燃料结构、运行成本低、技术成熟、安全可靠。所以被世界各国公认为当前最理想的替代燃料汽车。

(六)、生物乙醇汽车

乙醇俗称酒精,通俗些说使用乙醇为燃料的汽车也可叫酒精汽车。用乙醇代替石油燃料的活动历史已经很长,无论是从生产上和应用上的技术都已经很成熟。近来由于石油资源紧张汽车能源多元化趋向加剧,乙醇汽车又提到议事日程。目前世界上已有40多个国家,不同程度应用乙醇汽车有的已达到较大规模的推广乙醇汽车的地位日益提升。

二、我国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政策支持

我国早在“八五”期间就启动了电动汽车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在“九五”期间又进而启动了“空气净化工程;到了“十五”科技部提出了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实施方案,电动汽车重大专项被国家科教工作领导小组批准为国家“十五”期间重点组织实施的12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从国家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选择新一代电动汽车技术作为国内汽车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组织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以官产学研四位一体的方式,联合进行攻关。

2006年,在国家节能减排的宏观政策指导下,科技部在“十一五”启动了“863”计划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在“十一五”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研发布局中,要在掌握整车动力系统技术平台后向整车产品开发转型;同时,驱动电机、动力蓄电池等关键零部也在向解决配套材料配件体系,建立产业化技术配套体系转变;另外,继续保持并加大

5

了“十五”对电动汽车相关检测试验、技术标准、政策法规、示范运营、知识产权等产业技术创新环境类课的支持。该项目将在“十五”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和“十五”清洁汽车行动研发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继承发展,自主创新,优化管理,重点跨越,以市场为导向,重点突破关键瓶颈技术推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整车和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

在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的不断推动下,在汽车行业及相关产学研单位共同努力下,我国建立起了电动汽车“三纵三横”(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车三种整车技术为“三纵”多能源动力总成系统、驱动电机、动力电池三种关键技术为“三横”)的研发布局。

与此同时,中国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政策支持也是在逐渐拓宽和完善。在国家“863”连续两个五年计划的引导支持下,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取得重大进展基本掌握了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台、构成 6

了比较完整的关键零部件体系。各大汽车企业相继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实现了小批量的整车生产能力和局部区域的商业化示范运行。2009年国家正式公布了《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其规划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短期目标为电动汽车产销形成规模,目标包括建立电动汽车基础设施配套体系到2011年形成50万辆纯电动车、充电式混合动力和普通型混合动力等。

(一) 修订《汽车产业发展政策》

调整和完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相关内容。支持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产品;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化和基 础材料本地化生产;完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条件;新建车用动力电池、驱动电机、整车控制系统及电池电机的基础材料等关键 零部件合资企业需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和知识产权,中方股比不得低于51%。

(二)实施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研发和产业化专项

7

2011-2020年, 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研发和技术改造。以实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大觃模产业化为专项主要目标,突破和掌握一批节能与新能 源汽车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中重度混合动力汽车等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品。创新专项组织实施模式,以企业为主体,形成由整车企业牵头的产业联盟,集中力量,开展联合攻关。

(三) 加大财政补贴力度

2011-2015年, 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和以混合动力汽车为重点的节能汽车推广。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应安排专项配套资金,主 要用于支持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建设充电设施、开展电池回收,其中对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财政补贴比例,不得低于中央财政资金的50%。

(四) 加大税收政策支持

2011-2020年,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2011-2015年,中重度混合动力汽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消费税和车船税。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列入《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享受国家有关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2011-2020年,企业销售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的增值税税率调整为13 %。新能源及其关键零部件企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可以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100%加计扣除 。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生产、研发企业从亊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所取得的收入,减免营业税。

8

(五) 建立基于燃料消耗量标准的财税奖罚机制

完善汽车燃料消耗量标示管理制度,建立基于乘用车生产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和车型燃料消耗量目标值的财税奖罚机制。对提前达到下一阶段车型燃料消耗量目标值的节能汽车,给予财政补贴或车辆购置税减免优惠;对未达到车型燃料消耗量目标值的汽车产品,加征车辆购置税;对未达到平均燃料消耗量要求的乘用车生产企业的 全部产品加征消费税。

(六) 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新能源汽车产业

设立中央新能源汽车产业投资基金投资于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企业和项目,鼓励社会资金通过参股或债权等多种方式投资新能源汽车产业。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发行企业(公司)债券等,充分发挥现有上市公司的再融资功能。

(七) 营造良好的新能源汽车使用环境

各级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情况,对新能源汽车免除现行的限号行驶、牌照拍卖等限制政策,制定实行新能源汽车过路过桥费、停车费减免,充电费优惠等扶持政策。

(八) 公共机构采购公务用车向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倾斜

将符合条件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品列入有关节能环保和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清单(目录),享受国家关于自主创新产品、节能产品等政府优先采购的扶持政策。各级政府及公共机构,实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强制性采购,逐步扩大采购觃模,至2015年新能源汽车采购比例不得低于10%,节能汽车不得低于50%。

(九) 建立完善动力电池回收和资源利用管理制度

9

制定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设定动力电池回收及再生企业准入条件,明确动力电池收集、存储、运输、再生处理等环节的管理要求。研究制定促进电池再生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和环保水平的优惠政策。完善行业准入等相关管理办法,合理利用锂、稀土等战略性资源。

三、企业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创新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在混合动力车辆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且在世界领域内也是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同时国家的各种政策扶持也给我国新能源汽车的迅速发展带来了良性的发展平台,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持续发展助力。

(一)、一汽新能源汽车开发

10

近年来,一汽集团加大了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力度。“十一五”期间,一汽集团开发出全混合动力产品——解放牌混合动力城市公交客车,比传统客车节油38%、排放达到欧IV标准,同时,这一技术已经开始运用到一汽生产的卡车、货车上。商用车无论油耗还是排放,均远大于轿车,将混合动力导入商用车领域,对节能减排和环保更具意义;奔腾B70与B50混合动力车,是一汽技术中心开发的新一代节能环保车型,属于混合动力中的“强混”,采用双电机全混合结构,具备混合动力所有功能(发动机怠速停机、纯电动、发动机单独驱动、联合驱动、串联驱动、制动能量回收),节油达到42%,排放优于国III标准的性能水平。同时,奔腾B50混合动力车还具备插拔式可外接充电功能,40km/h等速工况下纯电动续驶里程达到60km。这几款车使一汽集团在混合动力技术上,实现了从弱混合技术到强混合动力技术的跨越式迈进。

(二)、上汽新能源汽车开发

目前,由上汽创新开发的插电式混联机电耦合驱动技术已经进入样机试制阶段。此项技术有效规避了丰田、通用等国内外混合动力产品的技术壁垒,是更紧凑、更高效的电驱动变速箱,有望于2012年装载在上汽的新能源轿车上。根据上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目标:2010年,综合节油20%的荣威750中混混合动力轿车将批量投放市场;2012年,节油50%以上的荣威550插电式强混轿车将批量上市;同年,上汽的自主品牌纯电动轿车也要推向市场,真正实现零排放。由此,上汽将在国内率先实现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

(三)、东风新能源汽车开发

东风新能源汽车开发 东风股份自2005年开始以实用为基础开发纯电动车型,目

11

前总计开发纯电动车辆12款,涉及纯电动大客车、电动卡车、MPV、SUV、皮卡、微客和代步车等多款车型。从2006年开始至今,已在10个城市总计投放61辆SUV和皮卡,最长单车续驶里程6万公里,示范运营里程超过2万公里的车辆达35辆。经过多年的研发实践,目前东风股份新能源汽车已开始走出试验阶段,逐步走向市场。2009年底,纯电动大客车———东风天翼开始商业化运作。今年初,批量商品化纯电动市政用车已交付使用。“在这几年的示范运营中,我们共开展了29项安全防护专项工作,到目前为止已经完成了25项,正在实施的还有4项。在示范运营中我们实现了车辆远程动态监控,这在国内也是首次。”方驰说。大力推行新能源汽车,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为此方驰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尽快发布电动车整车技术标准;鼓励企业开发面向大众的电动汽车,尤其是开发全新电动车型,并建立侧重新能源整车产业化的激励机制等。

(四)、奇瑞新能源汽车开发

在政府公布新能源汽车激励措施后,奇瑞汽车公司迅速作出反应,其第一款纯电动车已在芜湖下线。这款纯电动轿车是在S18整车平台上开发的,最高车速可达120公里每小时,一次充电续驶里程可达120-150公里。 奇瑞是在政府公布了一项新能源汽车激励措施后推出该车的。政府将在北京和上海等13个城市开展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纯电动汽车每辆补贴6万元,混合动力汽车根据混合程度和燃油经济性的不同,最高每辆补贴5万元。这项新政仅仅是针对公交、出租、邮政等以财政支出为主的公共机构,而非普通消费者。除这款电动车外,奇瑞还将推出一系列新能源汽车。奇瑞与英国的里卡多实验室共同开发了一款A5中度混合动力车。奇瑞还基于奇瑞瑞虎SUV

12

开发了一款插进式混合动力车以及一款纯电动SUV,同时,基于其QQ小型车的一款电动车的研发也在进行中。

(五)、长安新能源汽车开发

长安汽车表示,新能源是未来发展方向,尽管目前看不到收益,但是仍然要投入,一个汽车企业,要兼顾当前和长远,坚决落实国家的节能减排战略。具体到传统能源和新能源的发展比例,徐留平说,长安的战略规划是并行发展。在传统领域里,一是始终致力于发展小排量汽车,小排量汽车已占长安总产销量80%以上。无论是目前在研产品,还是未来规划,小排量汽车始终占主导地位。此外,还要在整车轻量化、发动机高效化和传动系统先进化等领域,坚持开展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六)、吉利新能源汽车开发

吉利新能源汽车开发吉利新能源汽车开发吉利新能源汽车开发 吉利是目前国内自主品牌中唯一拥有全部汽车核心技术和产业的企业,继续强化自身的技术优势是吉利新能源战略的基础与根本,在坚持动力总成完全自给的基础上,吉利重视传统发动机、变速器技术的改进与升级,在自主研发CVVT发动机的基础上,吉利目前正在开发双VVT技术发动机、直喷汽油机GDI技术,及柴油发动机。据透露,吉利正在研发的1款1.3L增压发动机能够达到普通1.8L发动机的功效,此外,吉利正在研发的柴油发动机按照欧洲5号排放标准设计,在变速器方面,正在开发多档节能的6MT手动变速器和7DCT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正是源自坚实的技术平台,所以基于传统发动机的代用燃料技术,如CNG(压缩天然气)、LPG(液化石油气)、甲醇燃料车等均已开发完成,部分技术已经投放市场。

13

(七)、比亚迪新能源汽车

德国汽车制造商戴姆勒公司27日宣布与中国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一家公司,为中国市场开发全电动汽车,双方各持一半股权。两家公司称,他们相信中国有潜力跨入全球最大的零排放汽车市场之列。戴姆勒是豪华汽车品牌梅赛德斯奔驰的母公司,而比亚迪是中国电池及汽车制造业的领军企业之一。双方合资在中国南部工业城市深圳成立深圳比亚迪-戴姆勒新技术有限公司,预计两家将总投资6亿元人民币作为注册资本。戴姆勒还计划投资2亿欧元在北京设厂,为该公司在中国生产的汽车提供汽车引擎,以扩展其在华业务。

结束语:

目前,我国在能源、环境、运输安全等方面都面临着严峻地挑战。能源需求和供给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交通运输增长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安全的矛盾日益出。特别在当前金融危机形势下,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是我们面临的艰巨任务。综上可知,在能源和环保的压力下,新能源汽车无疑将成为未来汽车的发展向。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国梦提出的历史背景下一篇:中国人民银行结算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