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资源的旅游开发

2022-10-03

第一篇:民俗资源的旅游开发

浅析广西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

摘要:民俗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对它进行开发是顺应当前世界旅游的发展趋势的。广西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如何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来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是目前广西旅游产业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本文在„„基础上,指出)通过探究了解,只有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选择科学的开发模式,在保持和融合当地的特色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开发,从根本上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在旅游产业发展与民俗文化的传承之间找到平衡点和结合点,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才能更以有力的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关键词:广西,民俗旅游资源,开发 正文:

1相关概念介绍

1.1民俗文化 1.1.1民俗文化的概念

社会历程中创造的民间文化,包括民间习俗、信仰及广泛流传在民间的一切技术与文艺。民俗文化则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 1.1.2民俗文化的种类

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多彩,有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居住样式、节庆典礼、宗教信仰、传统服饰、民间艺术、烹调技艺、工艺特产、音乐歌舞等,它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及特有的民族风情吸引着广大的海内外游客。 1.2民俗旅游

民俗旅游是一种新型的、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类型,它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各种民俗文化事项和民俗活动为资源,并通过挖掘整理和再现或艺术加工的手段,为国内外游客提供服务的一种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方特色的社会经济现象。它具有质朴的民间性、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情趣的乐观性及主题的对外性等特点,各民族地区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风韵别致的文物古迹、情趣怏然的民间文娱活动,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国内外游客。

2广西民俗旅游资源特点

广西是全国有名的旅游资源大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且品位高。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其境内居住着壮、汉、苗、瑶、侗、 仫佬族、毛南、回、京等12个民族。其中全国90%的壮族人口居分布在广西,2000年末,自治区总人口4723.61万,少数民族人口1089.37万,占全区人口的38%,全区面积23万平方公里,少数民族居住地方大约占百分之六十。长期以来,各族人民生息和繁衍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共同劳动和共同斗争,创造了广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构成了一个完整博大的民俗社会。而且广西少数民族居住比较集中,其民俗风情古朴原始,传统文化完整,可以说,广西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缩影,它融合了西南十几个少数民俗的文化精华,谱出了代表中国西南民族的交响曲,对于开发民俗旅游有着极大的优势,广西发展民俗旅游是时代的要求,必须与时俱进,抓住时机发展。 2.1习俗特点鲜明

广西民族都有各自特色鲜明的人生、信仰、交际、婚恋等习俗。汉族居家选址、安葬先祖讲究“风水”。大瑶山瑶人鸣枪送客迎客,侗族打油茶迎客,苗家有“拦路酒”迎哭嫁和“不落夫家”等独特的传统婚俗,其崇拜灶王与庙神的信仰习俗融合了汉族的礼仪之俗,体现了中华民族融合的一般规律。白裤瑶砍牛的葬俗中则体现了母权制社会“娘亲舅大”的传统遗制。 2.2传统节日众多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地,自古就有丰富的节庆文化。壮族的蚂拐节、苗族的芦笙节、瑶族的盘王节、侗族的花炮节、京族的唱哈节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有较高的开发和旅游价值。值得一提的是现已开发的南宁国际民歌节、桂林山水历史文化节、阳朔的渔火节和啤酒节、北海的珍珠节、凭祥的边关节等,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渗透着浓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这些现代节庆活动,在传播文化、促进旅游,扩大各地的知名度、树立各地的旅游形象等方面也发挥了积极而深远的作用。 2.3民间歌舞精彩纷呈

广西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用美妙的歌声赞美着自己的劳动,用多姿的舞蹈表达着这自己的情感。广西是歌舞的海洋,随着各种媒体的传播和推广,歌仙刘三姐的歌声树立了一定的品牌效应。每年南宁的国际民歌节令广西山歌一次又一次走向了国际舞台,更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和传唱。这从某种程度上推广了广西的民俗文化,从去年开始,由我国张艺谋等著名导演在阳朔导演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更是让山水与歌舞得到了完美的结合,成为广西的又一旅游新亮点。 2.4民俗旅游专线产品崭露头角

经过几年的发展努力,广西已逐步拥有较为科学合理的、有强烈震撼力和吸引力的十大旅游精品路线,它们分别是;桂林山水风光游、北海银滩休闲游、南国边关揽胜游、壮乡文化风情游、瑶苗侗乡采风游、前年灵渠寻古游、宁明花山崖画探奇游、金田名胜古迹游、白色小平足迹游以及巴马寿乡探秘游等等。以上表明,广西的民俗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且对其的开发利用也已达到一定的程度。

3广西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3.1本地特色不突出

各景区往往为了经济效应,而忽视了民俗旅游的本质,以至于许多景区将本地本民族许多具有开发价值的民俗旅游项目弃之不用,反而混编了其他民族的项目, 造成各景区的项目设置大同小异,丧失了本有的独特神秘色彩。个别景区的人文资源开发不足,存在急于求成、一哄而起、盲目发展的现象,使得一些民俗的本色与乡土气息也一一退化。

3.2民俗风情庸俗化

在发展旅游业,开发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最容易出现对淳朴民俗风情的亵渎和歪曲,从而使民俗风情庸俗化。在民俗风情丰厚的地区,流传着许多内涵丰富、带有民族色彩的神话传说等。有的部门在开发这些资源时,不是正确地表现这些神话传说中所包含的追求真善美的正面精神,而是着力渲染一些附在这些神话传说下的封建迷信 3.3交通及景区配套服务不够完善

虽然广西边境地区大的交通问题有所改善,但旅游景点总体的可进入性仍然很差,因为民俗风情越为浓厚的少数民族景区,越是地处偏远、闭塞且交通十分不便的环境当中,甚至有些景点还未通公路。这些严重阻碍了广西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另外,许多民俗风情旅游的景点还未形成市场意识、服务意识,以及统一规范的旅游商品市场,各方面的服务还没有规范化。导致游客单纯观赏,未给当地形成任何的经济效益。整体还是给人较零乱的印象,旅游环境和服务建设都有待改善。

3.4旅游区编演人员水平较低、旅游档次不够高

由于大多数旅游区项目的编导人员或是县旅游局、文化局工作人员,或是附近中学教师,或是表演队员兼职,因为地处偏僻,大都在小县城,很少有外来的专业人员从事这些工作,讲解、表演等人员则多从附近少数民族村寨的青年中招聘经短期训后上岗,编演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开发的旅游项目缺乏内涵, 促使许多民俗旅游项目有庸俗化、舞台化的趋向,在急于追求旅游效益的同时使得原有的一些民俗的本色与乡土气息也被渐渐退化;再者,在收入分配上,旅游部门、景区管理处、表演队管理者抽取了大部分利益,这样的利益分成一方面

会影响对表演设施的投入,另一方面较低的报酬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编演人员的积极性,造成整体旅游品味较低,档次无法提升。

4广西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 由上文可知,广西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广西若想更深入、有效地挖掘民俗旅游资源,首先应该调整思路,遵循提出设想,科学规划和合理开发的总体原则。具体操作中尤其要注意以下方面:

4.1寻求民俗开发与尊重民俗两者的平衡

民俗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文化的体现,也是信仰的体现。也就是说,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其信仰也是有差异的。所以,无论是开发者,还是旅游者,在进行旅游开发、开展旅游活动时,不但观赏、体验民俗文化,还要充分尊重不同地区的民族信仰习惯。不同的民族其信仰和禁忌的内容也各不相同,有宗教禁忌,有饮食禁忌,有男女交往禁忌,有节庆禁忌,等等。这些民俗都是当地民族积久成习相沿下来的,属于信仰文化,作为旅游者在尊重当地民族民俗的前提下,可以进行了解和学习,通过了解来理解当地民族的风俗习惯,学习文化知识。 4.2全面发展民俗文化,更新并提高现有民俗旅游产品的品位

全面发掘民俗文化,运用调调查取证等一系列方法,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从全方位的角度了解广西民俗文化发展的方向。根据人们的需求提高产品的娱乐性和参与性,突出民族特色。改变民族村单一歌舞表演的局面,从宗教、社会、经济、游艺竞技等方面的民俗进行合理的综合开发。要有明确的主题,精心的规划,邀请有关学者进行设计和研究其可行性,切忌粗制滥造,建设豆腐渣一类的工程。如仡佬族民俗村可建造罗城仡佬族,与宜州市下岘河的刘三姐壮乡民族风情游相结合,成为一个旅游区域。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旅游的效率和提升它的吸引力,同时要加强管理、和引导防止各种追求片面效益,置传统道德于不顾的行为的发生,做到民俗不俗,俗中有雅,这样才能符合广西的区情和合理开发的要求,以确保民俗文化得到弘扬和保护。

4.3加大力度宣传民俗旅游

要坚持有的放矢供需对应。多开发有市场需求的项目,成立专门的专家部门对旅游客源市场进行有效的因素分析。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多媒体对民俗风情进行宣传和推广还可以借助一些展览和博览会对相关的信息展现给大众。广西在民俗旅游的宣传、推广、积累一定的经验。例如:多次参加国内外举行的旅游说明会,参加各种各样的旅游博览会和交易会,这些都从不同的侧面对广西民俗旅游进行了有效的宣传,在以后还需要继续不断加强。

4.4对旅游景区采取相对封闭措施,防止外界文化污染

针对民俗文化被外来游客带来的文化所同化的现象,以及产生的连带效应和消极作用,应采取慎重的态度和相应的防范对策,以免本土文化的一再流失和被取代,这个问题许多学者对一些具体区域都做了大量的民俗旅游研究。所谓相对封闭措施,就是要坚持民俗旅游民众办,这是抑制民俗同化的有效办法,也需要当地的政府和有关负责单位协助进行。这样保持以地方习俗为主要对象,当地群众参加经营的相对封闭性, 既能防止民俗文化被同化,体现民俗旅游真正的民族味、朴实感、亲切感,又能造成文化、经济以及社会诸方面的相对神秘性,来刺激民俗旅游动机的产生,带来更多的客源。 4.5注意培养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人才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21世纪的朝阳产业,其发展前景是广阔的,因此,对其的开发不应仅停留在单纯的游玩方面。广西作为一个旅游大省要在旅游业中取得抢占先机就必须强调良性的发展,而人才是发展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我们注意人才的培养和相关学科的不断研究。我们要下大力度对人才的培养,特别是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广西这类人才的培养主要依托高校,如广西大学、广西师大、桂林工学院和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等来开展,这些高校已积累了雄厚的民俗文化和旅游人才的培养经验,特别是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近年来增加了艺术表演、会展旅游、等专业更是充分的体现了这一要求。桂林旅游学院筹备正是适应时代要求的做法,必将大大有利于广西乃至全国旅游业的发展。

4.6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民俗旅游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过度开发,不注意保护就会枯竭乃至消失。科学合理的极大力度对民俗文化进行保护和发扬,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一方面及时组织有关的专家对民俗旅游资源环境进行评估,科学的规划旅游的接待量,制定年民俗文化环境保护规划,把民俗文化环境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协调起来。另一方面要依靠政府和媒体的力量,向公众传播有关的保护民俗资源的意识,加强民族意识,使少数民族群众能辨证的对待自身传统和生活方式,防止民俗被庸俗同化。

5结语 总之,广西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是要我们在对广西自身民俗资源充分了解和认识的前基础上对广西的资源进行有效而又合理的开发,注意处理开发和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用科学的指导方针指导各项开发和利用,走一条具有广西民族风俗特色的民俗旅游道路。

最后一段读起来感觉有点不是很顺,请修改 参考文献

吴忠军.《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年6月 钟敬文.《中国民俗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 广西统计年鉴2001.广西南宁统计出版社2002年

文章进行再次修改后,可按照毕业论文的格式调整,从而最后定稿,注意文章中的标点符号和错别字

第二篇:略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略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作者:高 阳 陈俊安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04期

[摘 要]民俗文化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结果,符合当今旅游者的客观需求,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并不是所有的民俗文化都是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只有经过认真的筛选才能进行开发,并在充分考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特点和市场需求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开发模式。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旅游资源

[中图分类号]F592.1

[文献标识码]A

第三篇:加强民俗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具体开发路径,提出了几点加强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可行性策略。从而能够进一步加快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进度,为广大的旅游爱好者开发出最具特色民俗文化的旅游项目,促进我国旅游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路径;可行性策略

前言

目前,是我国旅游事业的迅猛发展时期。而在我国旅游事业的众多旅游项目中,民俗特色旅游项目是当前最受广大旅游爱好者所追捧的。在一定程度上,民俗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将会开启我国整体旅游事业发展的新篇章。那么,为了更好的利用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就需要我国的旅游事业对其加以开发利用,把最具民俗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变得更加具有旅游价值,更加能够满足广大旅游爱好者的现实需求。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整体旅游事业的发展。

一、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具体开发路径

(一)集中化开发

对于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集中化开发路径来说,主要就是针对一处或者一种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集中化开发。以此,来提高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效率,更好的整合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有效的把所开发的一处或者一种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其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开发出来,让所有的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都能够在一个集中的空间内相互融合。从而能够扩大所开发民俗特色旅游文化项目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民俗特色旅游爱好者参与其中。如我国目前的民俗主题文化园、民俗的陈列馆、民俗的文化村、民俗的博物馆等,都是采用集中化的开发路径,将一类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进行集中化开发,实现一类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整合。

(二)生态系统化开发

所谓的生态系统开发路径,主要强调的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极具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予以保留,实行就地开发,在一定程度上,这不仅是对民俗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是对民俗文化遗产传承与延续。如民族生态的博物馆、文化遗产观光园等,都属于采用生态系统化开发路径,对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三)生活化开发

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生活化开发路径,要以百姓的实际生活为主旨。要以尊重民俗文化客观的演变规律为前提,让众多的民俗文化爱好者能够走进他们的实际生活当中,进行角色的互换,切身的体会民俗风情、民俗的特色文化。此类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主要是以那些生活方式蕴含着较为强烈民俗气息的地区为主。如民族的村寨、苗族的火枪部落、壮族村寨中的坝美村等。这些都是具有着浓厚的民俗风情特色文化的地区,他们的生活方式与习性上都有着强烈的民俗文化底蕴。因而,在进行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时,需要把握住这些特色的民俗村寨与村落,运用生活化开发路径,开发出最具民俗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链条。

二、加强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可行性策略

(一)坚持可持续性的开发原则

对于我国的旅游事业来说,要想进一步加强对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就需要我国旅游事业坚持可持续性的开发原则,统筹协调规划,对整体的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布局设计。从而能够更好的利用我国的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将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潜质充分的挖掘出来。同时,要站在全局的思想来观看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全局,制定长期的开发计划与方案。要在保护我国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同时,将其民俗文化价值开发出来,再通过合理的资源整合,开发出最具民俗特色的旅游文化项目。

(二)以民俗特色文化主题为核心

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之所以称之为特色。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生活方式、生活习性、穿着、饮食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极大的不同之处。那么,要想更好的开发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就需要我国的旅游事业坚持以民俗特色文化主题为核心,不要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偏离这一主题。在进行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要深度挖掘各个民族所蕴含的特色民俗文化,将其民俗文化的内涵挖掘出来。同时,要围绕着特色的民俗文化,开发出相应的民俗特色文化项目,如民族友谊之林、民族之林等,将华夏文明进行层次化的展示。此外,也可以采用民俗文化表演等多种形式,突出民俗特色文化的主旨与内涵。从而不仅对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深度的开发与利用,还极大的弘扬了特色的民俗文化。

(三)有效的利用电视媒体的影响力

在开发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过程中,我国的旅游事业可以有效的利用电视媒体的的影响力,进行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自然化、生活化开发。如近几年最火热的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在《爸爸去哪》电视节目中,每期都会涉及到一些民俗特色的旅游文化。如《爸爸去哪5》,里面就涉及到了藏区民俗特色文化生活化的体验。自《爸爸去哪5》开播以来,藏区的民俗特色文化主题旅游项目迎来了旅游新热潮。因而,对于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来说,不仅要加强对线下的开发,还需要进行线上的开发,与电视媒体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带动我国民俗特色文化旅游项目的飞速发展,让我国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之路越走越宽。

结语

目前,民俗特色旅游文化逐渐进入了广大旅游爱好者的视野。那么,为了给广大的旅游爱好者提供最具特色的民俗特色旅游项目,就需要我国的旅游事业坚持可持续性的开发原则、以民俗特色文化主题为核心、有效的利用电视媒体的影响力。从而进一步加强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广大的旅游爱好者提供优质的民俗特色旅游文化项目,促进我国旅游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浅析彭水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小编推荐)

浅析彭水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

一、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表现出对旅游的认同和追求。因为彭水县发展单一自然风景旅游产业起步较晚,又有交通等不便因素,所以应打出“文化牌”,大力推进民俗旅游文化,暨苗族、土家族文化行。民俗文化以其独特、神秘受到很多旅游者的青睐,拥有广阔的市场开发空间。彭水拥有悠久的民族历史,有着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社会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该地区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非常缓慢,没有充分得到开发。

本文从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中存在的一些列问题中思考出几点对彭水民俗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措施,可以在该地区的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过程中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彭水 民俗旅游 资源开发

- 1

二、彭水民俗旅游资源简介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面积390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为545094人,有汉族、苗族、土家族、蒙古族、侗族等12个民族,是重庆市唯一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彭水县北连石柱县,东北接湖北省利川市,东连黔江区,东南接酉阳县,南邻贵州省沿河县、务川县,西南连贵州省道真县,西连武隆县,西北与丰都县接壤。彭水地处中国西部和中部的结合处,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民俗旅游资源丰富。

彭水有着特色的民俗旅游资源,其中就包括巴渝古老的“黔中文化”、民族宗教文化、盐丹文化、土司文化等。彭水的自然条件是非常优越的,与武隆喀斯特地貌区、长江三峡、湖南张家界等大景区有着较强的相关性和联系性。随着“畅通重庆”的推进,彭水的交通条件逐步改善,慢慢成为重庆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彭水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主要是以苗族和土家族的民族风情风俗为依托。

三、彭水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中出现的问题

1、 开发深度不够,没有尊重民俗的原始性

彭水在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有其注重民俗本身的深度开发,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表演、展现。现阶段关于彭水的自然风光旅游项目比较丰富,例如阿依河景区、

- 3是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一大忌。深度开发本地区的民俗资源要在充分认识和体会彭水本地区的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在此基础上进行各种形式上的外在表现,让意识的民俗文化转化为物质上的变现形式。

3、对民俗旅游相关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较小

目前,彭水的民俗文化旅游专业人才较为缺乏,而彭水对于民俗旅游相关专业的需求量是巨大的,主要体现在对于区域合作与联系、精通旅游营销、熟知该地区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精通外语的专门性人才。这是制约彭水旅游持续性、连续性、快速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4、缺乏区域旅游资源整合机制,协调困难

一方面,彭水下辖3街道18镇18乡,但各单位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态度有热有冷,导致旅游项目分布与发展极不平衡,肢解了彭水民俗旅游资源的完整性和丰富性。另一方面,彭水交通不便,没建成完善的快速公路、铁路等交通体系。最后,因为彭水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对外开放水平比较低,外向型经济水平不高。这些方面都是极大地制约了彭水民俗旅游资源开发。

四、彭水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策略和建议

1、加强深度开发,充分尊重民俗的原始性

针对彭水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程度较低的问题,彭水应该加强对该地区的民风民俗资源整合,形成合力,组成一个整体资源,加强在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力。首先要在旅游市场上

- 5在区域旅游集团的统一规划下建立统一的彭水旅游宣传网站,让旅游者能够轻轻松松就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旅游信息,同时还可以了解更多的关于本地区的民俗文化知识。同时也要开展更多有关民俗风情的体验活动,例如有得民俗旅游地区让游客自己上山挖野菜、野蘑菇,自己动手制作自己吃。还可以让游客参与农家一天的农务生活,感受劳动的快乐。在民俗旅游节日的开发上,把当地特色的民俗旅游活动开发成舞台剧的形式,在节日期间演出有地方特色的丰富多彩的民族节目,另外还可在其他目标市场进行巡回演出,让更多的旅游者在没去旅游之前就先感受到民俗文化的氛围。

3、充分合理的开发,避免过度商业化市场化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宝贵的精神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一定好好好珍惜。彭水在开发民俗旅游资源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好民俗精神的原汁原味,在此基础上才可以进行适当的改进和开发,以保持和时代的同步性,保证市场的吸引力。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当地的民俗旅游资源,通过旅游资源的开发,提高当地的旅游收入,增强彭水在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力。

4、重视民俗旅游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是取胜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在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要牢固树立“人才第一”的观念,从战略的高度努力提高

- 7

第五篇:旅游管理系毕业论文 论民俗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

附件一: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 旅游管理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

论民俗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

系 (院)

旅游管理系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职称

实习单位

岗位

2013年04月15日

论民俗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

摘要:民俗旅游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是以特定地域或特定民族的传统风俗为资源而加以保护、开发的旅游产品。文章阐释了民俗旅游的定义、特点及开发民俗旅游资源的意义,分析了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就如何开发民俗特色旅游资源提出了建议。 关键字:民俗特色旅游;旅游开发 II

引 言 ................................................................. 1 1民俗特色旅游发展概况 .................................................. 2 1.1民俗旅游的定义 .................................................... 2 1.2民俗旅游的特点 .................................................... 2 1.3民俗旅游开发的意义 ................................................ 3 2国内外民俗旅游开发的六种模式 .......................................... 4 2.1 集锦荟萃式 ........................................................ 4 2.2 复古再现式 ........................................................ 4 2.3 原地浓缩式 ........................................................ 4 2.4 原生自然式 ........................................................ 5 2.5 主题附会式 ........................................................ 5 2.6 短期表现式 ........................................................ 5 3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6 3.1我国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 6 3.2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 7 4民俗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建议 ........................................ 8 4.1深层次挖掘文化内涵,突出特色 ...................................... 8 4.2把民俗文化旅游的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结合起来 ........................ 8 4.3根植地方文化,移植与嫁接外来文化 .................................. 8 4.4把民俗活动与商贸结合起来 .......................................... 9 4.5“雅”与“俗”相结合 .............................................. 9 4.6充分利用游客的求似、求异与求古心理 ................................ 9 5结论 ................................................................. 11 参考文献 .............................................................. 12 致 谢 ................................................................ 13 III

引 言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服饰饮食、婚丧嫁娶、待客礼仪、节庆游乐、民族工艺、建筑形式等等,都各有特色,形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景观。这些民俗文化现象,以其丰富的内容、浓厚的地方色彩、鲜明的民族特点,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构成我国民俗旅游开发的丰厚资源,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我们要结合实际,大力开发民俗特色文化的旅游,促进我国旅游经发展。

1民俗特色旅游发展概况

游客来到我国,除了进行自然山水观光、文物古迹凭吊之外,更主要的是进行民族民俗风情游,也就是民俗旅游。从西方文化型的客源国来华的旅游者,由于求新求异旅游动机的驱使,也会抱着探索东方异质文化奥秘的猎奇心理,希望了解那些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东方古国大陆十多亿人民是怎么样生活的,并且先睹为快。所以中国民俗风情,也就是民族民俗旅游。

1.1民俗旅游的定义

任何一个学科,都是由概念和范畴组成的,民俗旅游是民俗旅游学最主要最基本的概念任何一个学科,都是由概念,它是从理论上建立民俗旅游学科体系的基础,也是进行民俗旅游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在我国,把民俗事项作为一项现代旅游活动来开展,是80年代的事。关于民俗旅游的概念,只是到了90年代,民俗学界和旅游学界的学者才进行了一些零星的阐述。1990年,西敬亭、叶涛首先提出了“民俗旅游”的概念,“顾名思义,民俗旅游是民俗与旅游的结缘,是以民俗事象为主体内容的旅游活动。

民俗文化是以民间文化和民俗凤情为主体的民族民间的物质上、精神上和制度上的传统,它包括生产与生活习俗.游艺竞技习俗、岁时岁日习俗、礼仪制度习俗、社会组织习俗、民间文学艺术等。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以地域民俗事项为主要观赏内容而进行的文化旅游活动的总和.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或地区均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而绚丽多彩的传统风俗、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多在节日中体现出来。民俗学大师钟敬文指出,民俗就是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人民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生活文化,高丙中先生说民俗是群体的生活文化,有生活的地方就有民俗。何谓旅游“,旅游在本质上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文化现象,一个系统,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一个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在这个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旅游风尚是人类民俗的一部分,从历史到现在,从少数人的旅行到大众旅游,本身就是一种生活风俗的变化,并且这些旅游行为无不伴随着很厚重的民俗,不断发生着变迁或传承。

1.2民俗旅游的特点

其一,民俗具有群众性。社会民众特别是社会底层民众都参与各种民俗活动。

其二,民俗具有传统性。民俗的产生,是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水平密切相关的。

其三,民俗具有融合性。任何地区任何民族的民俗,既是共时的,又包含丰富的历时的内容。民俗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自然和社会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丰富和扩大,这样就会出现众多种习俗同时存在、混融在一起的现象。

1.3民俗旅游开发的意义

民俗是一种群众性的文化创造成果,是一定的社会群体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为应付各种环境、满足各种需要而不断积累起来的一种社会创造物,是没有个人版权所有的群众文化积淀。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品格、原始文化品格、生活属性品格、动态积累品格、历史传承品格和地域变异、阶级阶层变异等多重品格。是一种始终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重视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我国多元一体、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源头、根基和底层,是各族人民性格、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也是国情、民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民俗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的开发和合理的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国内外民俗旅游开发的六种模式

通过对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进行精选和加工,激发人们前来观赏民俗、了解文化的旅游开发行为可以概括为六种基本模式。

2.1 集锦荟萃式

指将散布于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典型民俗集中于一个主题公园内表现出来,如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和美国佛罗里达州锦绣中华、北京中华民族园集中表现了中国的民族民俗文化,台湾九族文化村集中表现了高山族、格鲁族等分布于台湾附近的九个民族的民俗文化,云南民族文化村集中表现了云南境内的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这一模式的优点是可以让游客用很短的时间、走很少的路程就领略到原本需花很长时间、很长路程才能了解到的民俗文化,其缺点是在复制加工过程中会损失很多原有的民俗文化信息内涵,如果建设态度不够严谨,可能会歪曲民俗文化。

2.2 复古再现式

它是对现已消失的民俗文化通过信息搜集、整理、建设、再现,让游客了解过去的民俗文化。如美国的“活人博物馆”中,员工作为几百年的抵美“移民”而出现,身着十

六、十七世纪美国劳动人民的服饰,向游客表演了用方形的扁担挑水、用原始农具耕作、用独轮车运输等古老的传统习俗以及各种民间舞蹈,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杭州和香港的宋城、无锡的唐城、吴文化公园也属此类。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令时光“倒流”,满足游客原本不能实现的愿望,但也存在着与集锦举苹式共同的缺点。

2.3 原地浓缩式

一些少数民族村落或民俗文化丰富独特的地区由于时代的发展已在建筑、服饰、风俗等方面有所淡化,不再典型,或者民俗文化的一些重要活动(如节庆、婚嫁)原本在特定的时期才会呈现,令游客不能完全领会当地民俗文化的风韵,故当地政府或投资商在当地觅取合适地段建以当地民俗文化为主题的主题园,集中呈现其民俗精华,如海南中部的苗寨和黎塞风情园均属此类,其优点是便利了游客充分了解当地或该民族的民俗文化精髓,其缺点是在真迹旁边造“真迹”,令游客自然形成对比,对 4

有些游客不能构成吸引力。

以上三种形式可以归并为一个大类,即博物馆类,以丰富的民俗文化知识为特征,其员工都是专门的旅游业从业人员。

2.4 原生自然式

它是在一个民俗文化相对丰富的地域中选择一个最为典型、交通也比较便利的村落对旅游者展开宣传,以村民的自然生活生产和村落的自然型态为旅游内容,除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外几乎没有加工改造,如广东连南三排瑶寨、夏威夷毛利人村落等,其优点是投资很少,让游客有真实感,能自然地与当地居民交流,甚至亲身参与劳作,有很大的活动自由度,缺点是难以将旅游开发带来的利益公平地分配给村民,村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受到干扰后可能产生抵触或不合作,难以保证村民们在接待游客时保持热情、友好、不唯利是图。

2.5 主题附会式

指将民俗文化主题与某一特定功能的旅游业设施结合起来,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如苏州名园“网师园”传统上仅白天对外开放,让游人欣赏江南园林的造园艺术和文化内涵,夜间不对外开放,但2011年网师园推出了“古典夜园”活动,利用园内各厅堂分别表现一两段苏州评弹、昆曲等各种类型的地方民俗文化艺术,游客同时可以领略苏州园林在夜景下的意境,很受好评。

2.6 短期表现式

以上五种模式均为长期存在、旅游者可随时前往欣赏的旅游开发形式。但也有一些特定的民俗文化只存在于很短时间.激发短暂的旅游人流。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出于民族民俗传统的节庆活动,如内蒙古的“那达慕”大会、回族的“古尔邦节”、白族和彝族的“火把节”等,其本意并非为了发展生旅游业,故不会长年存在,但在节庆期间会吸引大量的旅游者;二是流动性的民俗文化表演活动,如贵州组织民间表演队到国外演出松桃苗族花鼓、滩堂戏、下火海等,展现了民间文化港捷的艺术风采,每到一处也吸引了不少外国民众远途而来欣赏(这本身即是旅游行为),进而吸引游客前往贵州旅游。

3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民俗旅游资源,在相当程度上还处于待开发的原始矿藏阶段,其应有的光和热还未完全释放出来。积极地挖掘和开发这些资源,不仅可以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进同国际间的友好往来和交流;而且还可以形成旅游产品的特色,弥补以纯观光旅游为主、产品结构单一的不足,提高我国旅游产品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这是我国旅游业发展一项紧迫任务。

3.1我国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民俗旅游的主要类型包括与山水风光相结合的民俗风情旅游、与民居及其他建筑结合的民俗风情旅游、与饮食结合的民俗风情旅游、与礼仪结合的民俗风情游、 与喜庆结合的民俗风情旅游、以大型民族风情园景为产品的民俗风情旅游等六大种类。围绕以上不同类型,民俗旅游可以通过再现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民族的古老文化、传统风俗,满足现代社会人们求新、求异、求同、求知的心理需要。

3.1.1国内民俗旅游资源逐步得到开发

我国民俗文化资源丰富,质量较高,许多旅游区、游览点和旅游项目几乎都包括了民俗的内容和色彩。在北京,除了长城与故宫,还有深厚的胡同文化,它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之一,现在也越来越吸引国内外游客前往游览;在江苏无锡,华西村开展江南水乡特色的民俗旅游;在香港,九龙荔园,为吸引旅游者,特地在灯红酒绿的十里洋场,修建了古风朴朴、古情幽幽的“宋城”,仿佛把游客带回到十个世纪以前的宋朝京城。凡此种种使民间文化为旅游服务的例子数不胜数,也证明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民俗系列,既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价值极高的旅游资源。

3.1.2民俗旅游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随着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逐渐开发,也带动了各地的经济发展。如2004年“十一”旅游黄金周期间,北京市民俗旅游火爆。据统计,民俗旅游共接待游人 9.4万人次,同比增长52.4%;实现旅游收入456.8万元,同比增长130.7%。在北京,各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旅游活动;厦门的台湾民俗村结合台湾高山族主题文化开展的“中国舞狮贺新年”、“金门风狮爷展”游人如织,络绎不绝,受到了游客的欢迎;深圳节日充满了浓浓的民族情;桂林的新春文化活动民俗风情浓郁;三亚天涯海角景区举办具有民族特色的“天涯购物周”活动,为中外游客准备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武汉今年的民俗活动大受游人欢迎;重庆投入上百万元重点打造“龙文化”,将展出创吉尼斯记录的“中华第一龙”。各地丰富的民俗旅游活动既给游客提供了充实的文化娱乐

生活享受,也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增长。

3.2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许多旅游企业和旅游投资商对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进行了尝试,特别是开发一些具有民俗文化特色的主题公园,有的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如深圳的世界之窗、民俗文化村、锦绣中华等等。但也有很多失败的例子,主要问题有以下三点。

3.2.1民俗被淡化

以无锡的吴文化主题公园为例,它是一个以挖掘吴地民俗文化而成功的主题公园。人们在这里可以欣赏吴地几千年的传统风俗文化,然而,它在国内的知名度并不高,报刊上很少见到宣传、介绍它的文章,这很不利于组织客源。

3.2.2民俗文化被同化

在改革开放以前,一些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由于与外界接触少,其民俗文化能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然而随着国家的开放,异地、异国文化介入,使旅游地的民俗文化被冲淡和同化,如湘西在未开发之前保留着大量淳朴的民俗和民风,然而,当国外旅游者进入后,取而代之的是衬衣、西装,各种流行的长短裙,穿民族服装的人少了,铺着青石板的街道和具有民族特色的吊脚楼被柏油马路和水泥取而代之,当地的传统与文化逐渐消逝。

3.2.3民俗特色文化被庸俗化

民俗特色旅游魅力无穷,并非说明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就可以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地开发。民俗文化旅游之所以有强大的吸引力,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而不是那种随意照搬、盲目建设,重经济轻文化。如在桂林有些地方,以民俗风情表演为幌子进行强制“捐献”,结果游客大呼上当,于是对它敬而远之。还有些地方在优美的旅游胜地搞起《西游记》、《封神榜》等所谓文学名著景点,不仅工艺粗糙,而且用封建迷信,甚至用恐怖的东西来招揽游客,最终也只落得“门前冷落车马稀”。

4民俗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建议

中国的民俗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并且有突出的特点。抓住民俗特色旅游的优点,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地进行开发,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中国一些民俗文化旅游搞得比较好的例子来看,民俗特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应抓好以下方面。

4.1深层次挖掘文化内涵,突出特色

文化是民俗旅游开发的灵魂,民俗旅游的实质是追求文化认同和文化差异。因此,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中,要挖掘文化内涵,注意突出特色,创奇出新,突出各民族的建筑风格、艺术品位、文化情趣、审美风格、民风民俗等要素的特色,显示其独特性,以特色取胜。

4.2把民俗文化旅游的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结合起来

所谓软件建设,是指文化活动的组织安排、文化节目的建设、文化队伍建设。所谓硬件建设,是指文化旅游设施的建设,这样既可以较快地形成新的吸引物,又可以较快地积累硬件建设所需的资金。硬件的建设要根据旅游地总体规划量力而行,要根据民俗文化的要求为旅游者提供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所必需的设施。切忌只注意硬件建设而忽视软件建设,只注意建设饭店而忽视管理饭店,以免失去平衡,妨碍民俗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

4.3根植地方文化,移植与嫁接外来文化

中国许多表演艺术都根植于地方文化,以吴文化公园为例,它是一座独具吴地文化特色的园地,在“吴地住宿馆”里展示的是古朴的堰里农舍和家庭手工作坊。在那里,可以看到酿酒、打豆腐、纺织所用的各种设施,并且有当地人亲自为游客做示范,给外来游客一种新鲜的感觉。吴文化设计力求使公园具有独特的乡土风味,使游客进入公园后,接触到古老而又新奇的民情风俗,给人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当然,在挖掘地方文化的同时还要注意移植外来文化,如深圳世界之窗的艺术表演就移植了世界各地的民间舞蹈表演。

4.4把民俗活动与商贸结合起来

现代旅游是一个吃、住、行、游、购、娱乃至经、贸、商相结合、相配套的系统。民俗文化旅游是一项文化性很强的经营活动,在商品经济日益发达的社会里,许多旅游者常常把观赏民俗活动与从事经贸活动结合起来,做到一箭双雕。

中国民族众多,民俗各异。如西藏的雪顿节、云南泼水节、四川的火把节、内蒙古的那达慕大会等等,都各具民族特色,这些对异国他乡的旅游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许多地区正是以民俗活动为吸引物,积极开展经贸洽谈与商品展销会,从而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四川凉山举办火把期间每天设3000多个商业摊点,日销售额比平时增加7倍。所以,必须把民俗活动与经贸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文艺搭台,经济唱戏,旅游开花,贸易结果”。

4.5“雅”与“俗”相结合

旅游目的地的表演要注重雅俗结合,雅可以产生差异感、新鲜感与吸引力,俗可以产生市场规模。从经营角度说两者缺一不可。不雅就没有比较优势,没有吸引力,不俗则市场规模太小,经济上不可行。

雅与俗的结合有两种途径,雅的节目搭台,俗的节目唱戏。即开辟一些高雅的演艺产品来吸引游客,产生轰动效应。另一种途径雅之俗化,即把那些高雅的表演性艺术产品部分化成群众能够参与的艺术产品。如位于太湖之滨的宜兴,素有“陶都”之美称,宜兴的制陶工艺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可以说它是一种非常高雅的艺术,在以前,我们看不到这种高雅艺术的制造过程,但是聪明的宜兴人将这种制陶流程俗化,在陶都宜兴丁蜀镇,游客不仅可以看到各种陶瓷艺术品,而且还可以亲身体验一下制陶的过程。在中国少数民族中,参与性强的民俗化的节庆艺术表演节目很多,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射箭、赛马和摔跤),维吾儿组民间舞蹈“赛乃姆”,纳西族的“巴乐跳”,黎族的跳竹竿等等,都很适合在旅游地展开。

4.6充分利用游客的求似、求异与求古心理

要增加民俗旅游资源的魅力,可充分利用游客的求似、求异与求古心理,充分开发近似、异特与拟古资源。旅游心理学认为,两种知觉对象如果相似,易为人们知觉并乐以接受,这就是求似心理。旅游者看到似曾相识的民俗事象,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同自身联系起来,产生一种亲切感,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这对侨居国外异域的华人来说,往往由此激发起强烈的归属感、民族感和爱国心。对这类旅游对象,民俗事象的设计、表演要越近似越好,以充分满足“寻根求源”的欲望。

至于求异,则更易理解,因为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求异的欣赏活动,这对外国游客来说特别重要。他们往往有猎奇求新的心理。对这类旅游对象来说,民俗事象的设计、表演,要越异越好。当然,一定不要违反民族政策,不要做出有损少数民族形象和有伤民族情感的事来,至于求古或求旧,这是游客的另一种心理需求。当今人们生活在现代化生活的氛围,故而对越古旧的东西越喜爱,以满足怀古怀旧的欲望。故民俗设施宜旧不宜新、宜拙不宜丽。要充分利用本地区的特产资源,因地取材,就地利用。

5结论

我们已经走进了21世纪,新世纪的帷幕已经拉开,遍及全球的大众文化旅游黄金时代已经到来,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增长、人们闲暇时间和收入的增多、交通通讯技术的不断进步,全球大众化的民俗文化旅游正从和平与稳定的国际环境中脱颖而出,并始终保持着高速发展的强劲势头。中国,作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国家,有着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全社会合理开发和利用好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必能使中国的旅游事业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永进,薛群慧,赵伯乐.民俗风情旅游[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 [2]李蕾蕾.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务实[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 [3]刘振礼,王兵.新编中国旅游地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 [4]马勇,舒伯阳.区域旅游规划——理论、方法、案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 [5]陶立.民俗学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3. [6]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7]钟金贵.论民俗文化与旅游.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9 [8]孙艳红.论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 [9]范智军.我国民俗旅游现状与开发策略初探.集团经济研究,2011 [10]胡新添,程道品,李铭.民俗旅游开发的误区与对策.商场现代化,2010 [11]高玉玲,孙静.民俗旅游产品与可持续发展.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 [12]川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9. [13]邱扶东.民俗旅游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12.

致 谢

本论文是在刘文慧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老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不仅使我树立了远大的学术目标、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还使我明白了许多待人接物与人处事的道路。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刘文慧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倾注了老师大量的心血。在此,谨此向刘文慧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描写景色的优美段落下一篇:描写秋雨的优美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