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对学生论文范文

2022-05-12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教师对学生论文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新课程改革后,课堂教学发生了一系列可喜变化。在学习方式上,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合作交流多了,参与活动多了。

第一篇:教师对学生论文范文

教师对学生的预期与学生行为不对称的探讨

[摘 要]教师希望学生成为品学兼优的人,教师预期中的学生应该是刻苦学习、虚心求教、勤于思考、活泼开朗、视野开阔、成绩优秀、志向高远、乐于助人。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生的表现与教师的预期之间存在偏差,有的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表现出的问题主要有穷于应付、骄傲自满、盲目遵循、自闭保守、视野狭窄、成绩平平、缺乏志向、恶性竞争。解决教师预期与学生行为不对称的问题需要严格学习制度、树立更高目标、鼓励创新人才、建立互助组织、开展读书活动、完善测评体系、鼓励名师授课、实行标准竞争。

[关键词]教师预期;学生行为偏差;问题;对策

明确师生权力是大学章程的一项重要功能[1],师生双方行使好各自的权利就能够创造高效率的课堂。师生之间有什么样的互动方式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互动结果。教师总是希望学生按照自己的预期发展,但是学生的行为表现与教师的预期之间会存在这样或者那样偏差[2]。学生认为师生交流少,教师感情冷漠[3],应该给学生提供及时帮助[4],学生对教师也越来越挑剔,不仅在意教师的内涵,而且在意教师的外表。教师的外表形象在师生关系建立的过程中也具有重要作用[5],学生对课程不满意就会对教师不满意。大学生翘课问题也很严重[6]。学生的这些表现都远远没有达到教师的预期。教师预期与学生行为之间的不对称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师生为了达到较好的互动效果,师生之间必须民主平等[7],学生在自主学习后,教师要鼓励学生讲出困惑[8],教师要主动建立以“和”和“容”文化为核心的“师生成长共同体”[9],教师要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10],在学生行为不能达到预期的时候,要学会用适当的方式让学生做出改变。

一、教师对学生的预期目标分析

(一)刻苦学习

教师喜欢刻苦学习的学生,也会按照这样的预期对每个学生做出严格要求。教师教育学生经常会用头悬梁锥刺股或者凿壁偷光等例子让学生养成这样的好习惯。学习不仅是学生时期的事情,人的一生中都要养成学习的习惯。教师会教育学生说“活到老,学到老”。在教师的眼中,学习不但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基本素质。人们要让学习成为一种乐趣,但学习的态度是需要慢慢培养的。教师认为,每个人都是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人们会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激励自己努力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刻苦学习的人自己会从学习中受益,也会在生活的圈层中形成一种较好的氛围。

(二)虚心求教

虚心是进步的基础。一个人只有虚心才会发现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从而具有主动向他人学习的愿望。所以从小学的时候起,教师就会教育学生“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教师对学生有这样的期望,就会在行为上这样要求学生。每个人都需要先当学生而后才能够当先生。“师不必贤于弟子”是教师普遍接受的观点,教师在与学生讨论问题的时候,很多时候也是在向学生学习。通过与学生交流,知道学生想知道的事情,以及学生对自己的期望,从而将学生的希望变成自己的努力方向。虚心求教会让自己变得更加充实,师生能够共同提高。

(三)勤于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人们只有勤于思考才会有较快的进步。勤于思考会让人的思维变得比较活跃。教师并不认为自己的授课内容非常完善,虽然每年都是在讲授同样一门课程,但由于面对的学生不一样,学生会从不同的侧面对授课内容进行思考,在社会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原先认为是比较完善的内容,现在如果再按照同样的方式讲授,也许就会变得不完善。学生勤于思考,就会激励教师不断改进工作。让授课过程变得更加完美。教师对学生提出“勤于思考”的要求,就是要让学生从一味地接受旧知识中挣脱出来,成为创造新知识的一员,成为更优秀的人才。

(四)活泼开朗

学生正值年轻应该活泼开朗,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加有朝气。学生在学期间学习压力很大,但不能因为学习任务重就整天愁眉苦脸。活泼开朗能够让他人从中感受到健康向上的心态,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创造更加轻松的氛围。教师与这样的学生相处时会觉得更加轻松。教师与年轻的学生打交道,虽然每天都会有很多琐碎的事情处理,但感到生活非常充实。教师自己也会遇到很多烦心事,但与这些无忧无虑的学生打交道,就会觉得有好心情。教师以年轻的心态与年轻学生打交道,就会有更多共同语言,彼此之间就会实现心灵沟通。

(五)视野开阔

教师需要学生学习成绩好,但并不希望学生是读死书的人。书本是获取知识的来源,但并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读理工科的学生也要懂文科知识,要学会从数学符号当中走出来用文科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要学会站在较高的层次上看问题。学生从年轻时期就有开阔的视野,看待问题就会更加综合和全面,在学习和生活中就不会形成偏激的观点。开阔的视野让人具有开阔的胸襟,这样会让学生的人格更加完整。视野开阔程度与人生目标之间也是有很大关联的。学生视野开阔,就会更好地接受教师的教导,认为教师的教育更加务实在理,由被动接受教师的教育变为主动接受教师的教育。

(六)成绩优秀

成绩是教师非常看重的。学习是学生最根本的任务,成绩不但是学生得以进一步深造的支撑,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尺。“成绩优秀”不但说明了学生的努力程度,也表明了学生的学习态度。通过学习成绩认识学生,最简单也最直观。虽然从理论层面看,学习成绩并不能代表学生的全部,但教师还是会不由自主地将着眼点放在学生成绩层面。这与目前的评价指标有关系。在对教师的评价标准中,赋予学生学習成绩的权重较高,教师就会将关注点倾向于这个层面。

(七)志向高远

教师喜欢有高远志向的学生。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不厌其烦地讲授很多成功人士的案例,以此激励学生。学生有较高的志向,就会有较强的学习动力。教师不但要做一个教育家,也要做好一个心理学家,要非常熟练地运用心理学技巧分析学生的心理,将学生引导到努力学习的轨道上来。志向不是自发形成的,也需要通过不断接受外界信息得以培养。同龄人之间也会产生较强的激励作用。教师通过对学生施加外在激励,让学生在内心深处产生高远志向的动因,这是教师对学生的预期,也是教师应该履行的职责。在让学生树立起高远志向的过程中,教书与育人合二为一。

(八)乐于助人

学生为了出类拔萃离不开竞争,但是单纯的竞争就让学生变得自私,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教师希望学生乐于助人,优秀的学生要有与他人分享成功经验的愿望,要有帮助后进学生的热情。在优秀学生的带动下,使整个班集体形成互幫互学的氛围。好的学习经验和方法,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好的学习资源,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分享。同学之间虽然有竞争,但这种竞争是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每个人都会从竞争中获益。这样的氛围形成后,教师也会降低很多管理成本。“乐于助人”会在学习资源整合过程中创造出更多的发展机会。

二、学生行为与教师预期之间的偏差分析

(一)穷于应付

“刻苦学习”应该是学生的优秀品质,虽然大多数学生具备这样的品质,但目前的一些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很强的“功利性”。大学校园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厌学情绪,学生的目的很明确,在校学习一定要与自己的未来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但不同类型的高校都在进行学术教育,而绝大多数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并不是做学术研究。受学术教育的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必须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磨合。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不满意,高校的教学资源也在一定程度上被浪费了。学生到社会上求职必须以大学毕业证为依据,于是学生在面对不喜欢的课程时,虽然不愿意学习但又要过关,所以学生在学习中就会出现“穷于应付”。学生“穷于应付”不但影响了校园中的学习氛围,而且影响了教师的授课心情。虽然不同学科出现的程度并不相同,但因为学生觉得自己喜欢的课程越来越少,所以在学习中“应付”的心理不同程度地存在。

(二)骄傲自满

学生学习的功利性增大,心情就会浮躁,学习的目标在于竞争奖学金、得到荣誉,优秀的学生在这方面会有很多的机会,在竞争中处于强势。无论是就业还是学习,学生都感觉到强烈的竞争氛围,学生需要张扬自己的优势才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但是学生在“张扬优势”与“骄傲自满”之间有时很难把握分寸,在张扬个人优势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骄傲自满情绪。骄傲自满的学生就很难听进别人的批评,看不到其他同学的长处,自己进步的动因也就会在不同程度上被削弱。教师虽然在向学生强调在学习中要养成谦虚谨慎的优秀品质,但学生还是坚持自己的做事原则。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种心情。学生在校期间无论在任何方面都会存在“比”的味道。学习成绩分层、生活条件分层等使处于较高层次的学生不同程度上有优越感,进而产生骄傲自满情绪。

(三)盲目遵循

学生个体之间在行为举止上具有很强的模仿性。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书上写什么,学生就看什么。前文述及,很多学生学习的目的并不在于求知识,学习拿分数只是作为拿到毕业证书的媒介而已。“盲目遵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会使学生缺乏创新动力。当然学生在学期间接受的主要是前人创造的知识,只有首先继承,才能够谈及以后有新的发展。但是由于学习中的“功利”问题存在,学生学习总是在一味地记忆。繁重的学习任务使学生总是奔忙于不同教室之间,没有更多的时间缜密思考问题,并且所学的知识也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教师并不希望这样,大学生应该富有思想,应该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社会,做到活学活用。

(四)自闭保守

开朗活泼是年轻人的天性,但是有些学生在行为表现上并非如此,优秀学生以及后进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有这方面的问题。自闭保守的学生不能很好地与其他人打交道。这样的学生会远离群体,有想法也不会与他人交流。教师喜欢与活泼开朗的学生打交道,而且这样的学生也会主动与教师沟通。教师同时面对很多学生,而且不一定对每个学生的情况都了解。往往是那些主动与教师接触的学生,问题会得到很好的解决。一般而言,在学生不提出问题时,教师会认为这个学生没有问题。这样就会让学生存在的问题长期处于未被解决状态。学生自闭保守的结果是主动封闭自己,从而让他人远离自己。

(五)成绩平平

同一课堂上的学生,在学完一门课后成绩会有很大差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所有学生都抱有很高的期望,在教师的印象中,所有学生都是努力学习的,并且在结课考试中不会遇到问题。学生通过激烈竞争考入大学中来,学习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教师的愿望有些时候与学生的表现是不对称的。教师虽然在努力授课,但学生的目标并非全是将课程学好。有时教师要求越严格学生就越反感。部分学生的目标就是通过结课考试。有些学生甚至在考入大学后的一段时间内,在感觉到身边没有中学时老师对自己的督促后感觉很轻松,于是将大学视为玩的乐园。在这种思维前提下,不再将“努力学习”作为大学生活的核心。

(六)缺乏志向

在功利性充斥校园后,相当比例的学生抱着“顺利毕业”的态度对付学习,学习的进取心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功利思维将学生的思想禁锢,学生在个人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变得过于“近视”。教师希望学生都有高远的志向,并且能够将未来的发展与眼前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不断充实自己。但是学生意念中的志向与教师所要求的志向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教师的目标在于让学生将目光放得更加长远,而学生则将注意力集中在当前,关注点的不同也会让教师很难做通学生的思想工作。在教师的眼中,这样的学生是缺乏志向的。教师对这样的学生自然就不愿意多增加投入。

(七)恶性竞争

大学校园中学生之间的竞争也在变得更加激烈,评优、入党、保研等三件事情是贯穿学生四年生活的大事,学生从低年级的时候就开始将注意力放在这三件事情上了。只有足够高的竞争力才能够给自己赢得更多的机会。为了赢得更多的竞争力,学生除了要努力学习外,也会将一部分精力放在建立人际关系方面。在激烈的竞争中教师有关“优秀学生”帮助“后进学生”的教育就会变得软弱无力。教师期望的是良性竞争,学生通过良性竞争可以在同学间建立互帮互学的关系。学生通过相互帮助形成较好的学习氛围。但是这种良性竞争的局面不易形成。由于面对的学生较多,教师也很难全部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恶性竞争不但遏制了良好学习环境的形成,还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

三、扭转学生行为实现师生良性互动的对策分析

(一)严格学习制度

学生用应付的态度对待学习,表面上看是学生的原因所致,但实际上应该是学校承担主要责任,学校在管理制度方面不尽合理,导致学生采取应付的态度对待学习。所以只有严格管理制度,才能够规范學生的学习行为。根据经济学的原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听课数量或者学生的听课状态,对教师的教学投入不会有影响,即教师的边际成本为零。但是学生的听课状态却能够对教师的授课情绪产生较大的影响。严格教学制度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严格教学制度包括两个层面的内涵:其一是学校层面要严格管理学生的学习行为,其二是一线教师要严格履行学校规定的制度。学生应付学习,不但浪费了自己的时间,也是对教师的不尊重,同时也会对其他同学形成不良影响。在严格学习制度的过程中,除了要规范教师行为外,还要严格规范学生行为。通过把握考试环节,让学生的行为得到改变。目前的考试大多是以结果考试为主,即期末的时候以一张试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如果将这种结果考核方式转变为以过程考核方式,即注重平时学习状况的管理方式。如果在“过程管理”和“结果管理”中间,给“过程”管理赋予较高的权重,学生就能够注重平时学习,应付学习的态度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这种管理制度虽然会增加教师的工作强度,但能够对平时表现较差的同学进行约束,不会对好学上进的学生产生负面影响。通过严格学习制度,将学生对学习成绩的关注点从期末考试转移到平时表现。学生在整个学期中的学习过程就是成绩的形成过程。这种制度对于所有同学都是比较公平的。

(二)树立更高目标

学生的骄傲自满问题可以通过完善学习过程得到解决。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为不同程度的学生设置不同的目标,通过分层教学的方式,让不同的学生都到成就感的同时,也让其明白下一步奋斗目标。学校通过目标管理措施,让不同的学生都订立自己的目标,然后教师再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目标进行修正,让学生的目标与学校的情况相符合。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明确的目标,在校学习期间就会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高层次的学生虽然有优越感,但由于有了更高的奋斗目标,所以心态也会变得更加沉稳。具有较高追求目标的学生对其他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形成激励。校园中就会形成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教师只是在学习方向和方法上给予合理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动力非常大,教师的工作成本也不会很高。师生在较高的层次上实现了互动。

(三)鼓励创新人才

盲目遵循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学校树立品牌也需要创新人才做支撑。所以在学校管理制度中,应该构建“鼓励创新人才”的制度,通过教师言传身教让学生学到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的同时,明白主要的创新点。教师要鼓励学生认真思考问题,并将相应学科内悬而未解的难题告诉学生,并且告诉学生曾经被颠覆的观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就会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继承式”学习变成“探究式”学习。学生在校期间也是学习习惯养成的时期,教师给予什么样的引导,学生就会沿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创新”不但需要学生努力,也需要学校提供相应的平台。学校在制度上对具有创新愿望的学生予以鼓励,学生的创新愿望才能够得到强化[11]。前文述及,目前学生学习的功利性色彩比较浓,既然这种状况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变,学校不妨将“创新”作为衡量学生的一个重要指标加入到评价体系当中去,并且给予这个指标适当权重,让学生感觉到这个指标在自己的评价总结果中分量是相当重的,这样就能够激励学生向这样的方向努力,激励多创造,并让那些具有较强创新意识的学生脱颖而出。

(四)建立互助组织

学生自闭保守说明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这方面的问题通过学生自身进行调节是没有办法得到彻底解决的,只有学校层面建立多样化的组织,让这样的学生充分参与到其中去,才能够让学生形成相对比较完美的人格。学生在心理上存在问题,学校给予帮助让其尽快转变过来,直接受益者是学生,此间也体现了学校对学生是负责任的。目前学校中广泛存在的是各种社团,学生自愿参加,学生能否参加到社团中间去,与学生的个人愿望是存在很大的关系的,积极主动的学生就会广泛参与到社团当中来。但是那些自闭保守的学生,参与各种社团组织的积极性很差,所以等着这些学生求助组织可能性很小,为了对这些学生产生较大的帮助作用,各种致力于帮助自闭保守学生的社团应该主动从学生群体中将其筛选出来,并对其实施有针对性的帮助措施。高校中虽然也建立了心理救助中心,但是操作性还不是很强。要在各个班级中物色志愿者,成为心理救助中心的联系人。让心理救助深入到每个班级中,让存在苗头的学生尽快转变过来。这样就能够将“教师帮助学生”逐渐分解为“学生帮助学生”,教师的工作负担减轻了,工作效率反而提高了。

(五)开展读书活动

人们的知识主要是从读书中得到的。解决学生“视野狭窄”的问题,主要的还是要通过各种学生组织得到解决。这些组织由学生组办,由学生参与。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教师可以参与其中给予适当指导。在每期的读书会开办之前,都要将讨论主题发给学生,让学生在相关方面进行充分准备后,再聚在一起讨论。这样的读书会就会有内容,讨论就会变得非常有生气。因为读书会是连续举办的,人们关注的话题可以连续举办多次,并且主题选择上要尽量涉及到不同方面,这样就会最大限度地开阔人们的视野。学生就非常感兴趣的方面进行深入讨论研究。“读书会”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关键是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产生更大的学习愿望。通过读书会这种形式,可以对学生进行分层,让具有相似兴趣的学生能够聚在一起,这些学生之间能够分享更多的资源,资源整合效应会更大。

(六)完善测评体系

学生成绩平平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学习动力方面的原因,也有学校管理制度方面的原因。根据前文,可以将目前的“结果性测评”体系逐渐转变成为“过程性测评”体系。通过完善对学生的考核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进而成绩平平的问题。传统形式的期末考试应该继续保持,但要逐渐降低试卷成绩的比重,加大实验成绩在学生总成绩中的比重。即使是试卷上,也要逐渐增加综合知识的考核强度,适当降低基础知识的考核比重。将对基础知识的考核逐渐放在学习过程当中进行考核。“考试”这种看似公平的评价方式实际上存在很多不公平因素。学生需要记忆很多的东西,但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将这些东西记住,于是在考场上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作弊行为。如果将闭卷考试改为开卷考试,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而且教师也变得比较轻松,同时考核重点也可以适当进行转移。那些只喜欢记忆而不喜欢综合思考的学生在这样的考核方式中就不占优势。这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也是一致的。原先那些成绩平平的学生在新的考核方式下,成绩也许就会变得不一样。

(七)鼓励名师授课

名师在课堂上授课,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激励。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但会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能够在言谈举止等各个方面对学生产生影响。学生对名师会产生崇拜感,会将名师作为自己的奋斗方向。学校要创造更多的条件,让学术精英或者社会名流走进校园,通过讲座的方式与学生交流。名师会塑造校园的文化氛围,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名师授课让学生成为直接受益者,学校也会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增加名气。“名师授课”必须成为学校的一种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名师要为学生、学校做出更多的奉献。师生都可以到名师课堂上听课,校园中向名师学习的氛围会更浓。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无形中就会受到更大的激励,学生追求的人生目标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更新。

(八)标准竞争

目前的竞争大多是“矬子里面拔将军”的竞争,即学校在不同的班级中分配名额,然后在班级中进行评选。这种评选标准下,无论是什么样的班级,都会有优秀、保研等的学生存在。但是不同班级间的差别是很大的。有的班级整体表现较差,但与整体表现较好的班级分得的优秀名额、保研名额等都是一样的,这对于整体表现较好的班级自然是不公平的。同学到了一个班级中就成为了竞争对头。学校制定的竞争标准对于这样的局面应该承担较多的责任。将目前普遍实行的“相对标准”制度改变为“标准竞争”制度,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恶性竞争问题。“标准竞争”即学校首先定出一个选拔标准,只要达到这个标准的学生,就能够得以评选。这样整体表现较好的班级就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整体表现较差的班级就占有较少的机会,甚至没有机会。学生之间虽然还是存在竞争,但竞争的方式已经发生变化。由原先的低平台竞争转变为了高平台竞争。学生努力的方向是达到或者超过学校规定的标准,超过标准的人数多,则当选的人数就多。否则同学中当选的人数就会减少。从这个角度看,同学之间实际上并不存在竞争。恶性竞争问题于是可以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九)用好网络平台

网络时代的师生关系在悄然发生变化,在网络出现以前,教师成为主要的信息源和知识源,教师在传播知识和信息的过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网络打破了这种格局,学生可以先于教师得到信息和知识,从而对教师把握知识的完整程度以及认识深度等都可以提出看法,因此网络时代为师生较高水平的互动提供了条件。开设网络课程也成为拓宽学生学习渠道和加强师生互动的一个重要通道,在这种互动方式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爱好选择学习内容,教师也可以避免重复劳动,通过不断创造高水平的网络资源为学生服务,学生通过留言向教师提问,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为学生解答问题,使传统教学必须固定在同一时空中才能够完成教学互动的方式被彻底打破,师生可以通过错位时空完成实现教与学互动。这种教学模式使教师毋须再关注课堂纪律问题,过程管理和结课考试成为教师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方式。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会更强,学生对教师以及网络资源提出的建议也会不断促使网络教育产品提高质量,教学相长得以进入高水平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熊庆年,吴云香.大学章程中师生权力的规定性[J].复旦教育论坛, 2013(2).

[2]徐岚.师父、師父还是老板——从教师角色看研究型大学师生关系[J].高校教育管理, 2013(3).

[3]高延安.高校和谐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与原因[J].学术探索, 2012(11).

[4]赵波,李瑞芝,许世培.大学生视角下的高校师生关系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 2013(8).

[5]于晶.论教师良好的外表形象在师生关系建立中的作用[J].教育科学, 2012(4).

[6]沈新坤.赋魅、去魅和复魅:我国高校师生关系的嬗变[J].高教探索, 2012(3).

[7]孙定义.浅谈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方法[J]. 教育探索,2013(9).

[8]刘春德.师生共同合作的思想政治课[J].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13(5).

[9]许崇文.“师生成长共同体”的研究与探索[J].当代教育科学, 2013(2).

[10]王建峰.师生互动理论及其现实有效性问题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 2012(6).

[11]孟祥林.教育品牌经营:多元主体结构与维护对策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9(6).

[作者简介]孟祥林,华北电力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域经济学、教育管理。

[责任编辑 时锦雯]

作者:孟祥林

第二篇:教师应如何加强对学生的课堂管理

新课程改革后,课堂教学发生了一系列可喜变化。在学习方式上,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合作交流多了,参与活动多了。在教学方式上,新课程强调教师角色由“居高临下”转向 “平等中的首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和老师的平等对话多了,自主探究的空间大了。随着课堂教学的这些新变化,“管、卡、压”的传统课堂管理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下只有采取行之有效的课堂管理策略,才可以构建和维持有效的课堂学习状态,防止和干预不良教学行为的发生,才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和确保新课程改革目标的落实。

一、新课程下课堂管理存在的两大弊端及其分析

(一)弊端一:“带着枷锁跳舞”。新课程改革后,学生们普遍反映,现在的课堂教学,形式多样,经常开展讨论、交流和合作学习,让大家共同提高。但在平时的课改活动中,我们也看到有的教师面对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怕课堂出“乱”,就制订了烦琐的课堂规范,课堂组织按照教师的指令,井然有序的进行,这样就使整个课堂处于教师的严密控制之下。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势必受到制约,常常出现课堂讨论不到位,活动放不开手脚等现象。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往往只有机械的讨论和活动,讨论不到位,活动不充分,思维不深入,这样师生之间就不能真正达到情感互动和思维碰撞。正因为烦琐和严密的课堂管理规范存在,这无形中给学生布下了条条框框,从而束缚了学生的手脚,课堂目标的落实势必成了一句空话。

(二)弊端二:无所适从,放任自流。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课堂上不再是老师唱主角,“新”的课堂中,师生“动”起来了,学生“活”起来了,这势必增加了管理的难度。部分教师面对课堂变化,一时束手无策,不知该怎样去管理。他们不敢再用“规矩”去约束学生不良行为,生怕被扣上“不尊重学生”的帽子,担心违背了新课程理念。正因为这些课堂管理上的认识误区,部分教师对课堂管理缺少了以往的力度,或者管理不到位、不得法,无所适从。新课程下课堂一旦缺乏了有效的管理,势必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在课堂上学生想说就说,胡乱插嘴,旁若无人;或者人声鼎沸,高谈阔论,游离主题;或者想动就动,东张西望,自由离开座位。

二、新课程下课堂管理的新策略

(一)坚持课堂管理目标原则。新课程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原则,强调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来确定教学目标。新课程的这种变革对传统课堂管理形成巨大的冲击,要求课堂管理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来确定课堂管理目标,从而促进课堂的生长。正确的目标本身具有管理功能,直接影响和制约师生的课堂活动,并起积极的导向作用。作为课堂管理者之一的教师,课堂上所实施的一切管理措施,包括组织、协调、激励、评价等,都应当努力服务于设定的教学目标;课堂管理的成败得失,也应当以课程标准是否实现,教学目标有无达成和学生是否成长作为衡量依据。部分教师由于忽视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对课堂管理的制约作用,在课堂管理上往往就无所适从,失去了目标和方向,导致课堂管理流于形式主义,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自由散漫。

(二)努力构建平等、民主的管理机制。旧式课堂管理侧重于要求学生对规章规则的服从,只把眼光集中在控制学生问题行为、处理学生消极行为上,更多地关注程式化的问题解决和课堂秩序的规定性。旧式课堂管理方式太刚性而缺乏活力和创造力,学生在条条框框的束缚下,只能“戴着枷锁跳舞”,并不能成为课堂学习真正的主人。新课改要求构建的是平等、民主的管理机制:

首先,创设宽松、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促进课堂管理。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对课堂管理有着举足轻重的指导作用。新课程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不能居高临下,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就可以以下犯上。新课程下教师不能因为片面追求平等,而弱化自己在课堂管理中的作用。师生交往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平等中首席”的作用,积极和学生进行交往,赢得学生的尊重,树立教师的威信,这样在课堂管理中学生就能做到“亲其师而信其道”,自觉服从管理了。

其次,发扬民主,提出合理的课堂规范。教师对课堂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服务意识,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要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提出合理的课堂规范。教师从一开始就要根据课堂管理目标提出对学生行为的期望,让学生明白课堂中哪些行为是合适的和可接受的,哪些行为是不合适的和不可接受的。针对这样一些期望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师生在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共同来确定课堂规范。教师在确定课堂规范时,要立足于是否有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是否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在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建立的课堂规范,是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的,这样会比较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接受。

再次,注重学生的自主管理。教师要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而自主学习能否收到良好的效果,有赖于学生学习过程中自我管理能力的高低。在课堂管理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管理中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事是自己的事,课堂的管理也是自我的管理,学生自己也是课堂的管理者。通过构建平等、民主的管理机制,就会使课堂管理充满活力,就会在课堂上真正实现师生互动,就会在课堂上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注重过程管理。过去的课堂管理是一种结果管理,更多地关注程式化的问题解决,只管教不管学。新课程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这无疑对教师的课堂管理提出了新要求。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应该选择过程管理。过程管理注意的方面:

首先,有效的学法指导。实践表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方式影响了学习结果,单纯的行为参与方式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新课程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重要的学习方式。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有了一个积极参与思维活动、经历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对这样一些新的学习方式显得不适应,或者不知道该如何去探究、如何去讨论、如何去活动。无论是何种教法和学法都有其内涵。如果教师和学生本身对教法或学法所知甚少的话,在课堂上为讨论而讨论,为探究而探究,为活动而活动,一哄而上,随意采用,这常常导致课堂管理“放的开,收不起”,出现教师袖手旁观,学生放任自流的现象。正确可行的做法是,教师要真正学好新课程理念,理解把握新教法和学法的内涵,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树立新课程理念,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掌握和实践新的学习方式,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新课程下学习的主人,也只有这样有效的课堂管理才能水到渠成。

其次,密切关注教学状态,进行有效的动态管理。课堂教学是在特定的时空内,面对的是几十个活生生的学生,新课程下教师在课堂上要能和学生平等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互动。而且它又是一个多因素彼此影响和制约的复杂动态过程,甚至还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偶发情况。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及时分析把握教学目标与课堂管理现状之间存在的偏差,密切关注学生学习的精神状态和课堂的气氛,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努力调控自己的情绪,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和教学魅力,因势利导确定课堂管理的各种新指令,作用于全班学生,在变化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寻求优化的管理对策来优化课堂教学。通过有效的动态管理,就会及时发现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就会减少或者避免课堂管理中出现的弊端,从而使课堂真正“动”起来和“活起来”。

三、结语

无数事实证明,教师能否有效驾驭课堂,能否有效的管理好课堂,对课堂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如果失去了有效的课堂管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只能成为空中楼阁。目前,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要纠正忽视课堂管理的片面做法,不断探索新课程下课堂管理的新方法、新思路,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只有这样,新课程的目标才能得到真正落实;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出和谐、民主、灵活的课堂。

作者:李 娜

第三篇:教师人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对学生教育的关注越来越多,很多时候我们不仅仅关注学生的成绩,更多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从教师人格方面阐述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作用机制以及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教师人格;学生;心理健康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我国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对于教师的要求。伴随着我们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在学问要做好言传,更应该在学生个性成长发展上重视身教,不断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教师人格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更为突出。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教师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1] 。

一、教师人格的界定和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教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因此,教师的职业定位对教师的人格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标准,教师人格必须具备良好性格特征、健康的心理水平、开创的认知行为方式、良好的情感品质、坚强的意志、高尚的道德品质、规范的行为方式以及深厚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才能和独到的眼光[2]。简而言之,教师人格需要教师具备完善的“德”“才”“学识”“行”,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从重视知识向重视行为、品格转变。教师在个人人格上的发展需从知情意到更深层次的探索。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受教育者,现阶段我国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包括:正常的智力;积极的自我意识;良好的心境;和谐的人际关系;较强的意志品质;完整的人格[3]。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要求完整的人格,而学生完整的人格的形成是在父母、老师、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交互影响下形成的,因此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品质离不开教师人格的影响。

二、教师人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教师人格对学生的影响在与学生交互的教学过程中产生,良好的教师人格特质才能形成积极的影响。反之,就会造成相反的效果。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拥有良好的乐观开朗的心态同学生相处,那么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反馈出较强的学习激情。究其原因教师乐观开朗的状态下有良好的心境,在学生模仿教师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良好的心境,反馈到学习上呈现出激发学生学习效果,并良好心境下教师不吝啬对学生的赞扬以此激励学生不断学习。

教师人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通过学生主动模仿和学习,当然这通常表现在学生年龄较小的时候。随着学生的成长,教师人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开始从模仿的直接影响走向间接影响。积极的人格因素在反馈到学生中时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分析和接受,进而受到教师积极人格因素的影响。反之,教师的消极人格因素同样也存在,并在教学生活中对学生的影响更加重大,学生也会受到教师不良状态的影响,从而对教师感到失望甚至对学习产生厌倦,感到压抑、烦躁影响学习和生活,甚至有的不求上进,自暴自弃[4]。

三、强化教师人格,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教师人格的发展需要在教师同学生的教学互动的过程中,置身于具体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才能更好的加强和改进,最终塑造出教师完美人格,并以教师人格塑造学生人格,加强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因此,加强教师人格修养的过程中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来做:

1、平等尊重的态度

学校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师人格影响的是学生的成长,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自身的人格要对学生产生影响必须将学生摆在平等的地位上,不是坚持陈旧的教育观,认为学生要服从教师的权威,并通过严格的惩罚措施来使学生学习。这样只能让学生产生对抗和逆反的心理,拒绝接受教师的影响,甚至以自己不成熟的态度对抗教师教育。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转变观念,以新的标准来认识教师的职业,教师应该是学生的人生导师、朋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工具。在同学生的交互过程中努力做到平等相待,尊重学生的个性。在教学中教师积极人格因素平等待人,尊重他人去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作为教师要展示出自己对工作的充满热情,保持对工作敬业,以此来潜移默化影响学生达到教育效果。

2、不断丰富的教师学识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学生对于新的知识不断追求,有极其旺盛的好奇心,作为教师完善人格休养的过程中也要与时俱进,保持对新生的知识的高速吸收。才能更好的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与学生形成互动教学,最终将个人人格影响同学生关联起来。同时信息时代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在专业知识上要专研深刻,同时也要广泛接触更多方面的知识,做一名“杂师”以此来在学生中树立自己的权威。

3、不断加强的道德修养

正如马克思所说“性格是环境的产物。”老师的人格的形成同环境也有很大的关系,只有通过不断加强老师的道德修养,避免环境的影响,最终才能更好的让学生受到好的影响,并受益终身。因此,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在学校环境中,老师道德修养,实质上是老师在说和做上的知行统一。同时,学生对待老师的态度,学生尊重老师的付出和教学成果,建立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的氛围,老师就更愿意展示自己的修养,让学生向着积极的方向去进步。同时,加强老师道德修养同样对老师提出了自省的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自省: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自己的情绪状态,在自己的心态上,是否做到了为人师的要求,将生活和教育工作区分开来。

综上所述,教师人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暂时的,它有一个自身发展的过程,因此在评价教师人格或者评价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我们也应该以一个发展的眼光来看待。

参考文献:

[1] 林红.教师人格魅力与学生自我管理——教师人格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J].

[2] 孟宪乐.试论教师人格的作用、内涵及养成[J]. 中小学教师培训,1998,C4:53-54.

[3] 丁胜艳.教师人格的内涵及其塑造[J]. 教学与管理,2013,30:45-46.

作者:谢思英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级评职称论文范文下一篇:卫生类职称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