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作文教学反思

2022-10-20

第一篇:三年级作文教学反思

三年级作文教学反思

三 年

级 作 文 教 学 反狮山镇 七甫小学 利艳莲

三 年 级 作 文 教 学 反 思

小学三年级是作文教学的起步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写作时总是困难重重,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久而久之形成的写作恐惧心理更是教学中的障碍。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学生作文起步顺利,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充分发展学生连贯语言的能力,让他们把文章写“开”,引导学生写真情实感,不抄袭,不假编,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愿望。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生活中训练孩子的眼睛、大脑和口,教会孩子把话说好。平时训练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兴趣,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口头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使他们懂得观察的重要性,逐步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学生通过观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写起作文就不会觉得困难了。

二、从课文中寻找素材

充分发挥教材的典范作用。在教学课文时,不仅让学生学习课文的字词句,人物品质,文章所蕴含的道理,还要把写作知识的传授融入阅读之中。

1、随文仿写 如《荷花》、《翠鸟》、《太阳是大家的》等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感受文章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语言美之后,引导学生结合文章中的写作方法进行仿写。

2、随文续写

也不是所有的文章都可以进行续写,这类文章往往是意犹未尽,想象的空间比较大,像《小摄影师》等都可以进行续写。当然,在要求学生续写的时候,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如《小摄影师》一课,文后的练习提示:假如小摄影师再回来,他对门卫说些什么?他见到高尔基说什么,怎样做?学生在充分感知了课文之后,教师轻轻地点拨一下,引导学生打开思路,鼓励他们发挥想象空间,让学生接着往下写这个故事,学生的兴趣提高了,续编起来也就不难了。

3、随文拓写

拓写不同于续写,它必须在充分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进行,有时它是对文章的一种变式的总结,是文章的另一种形式的再现,而有时它又是作者情感的提升,是读者对文章的再悟。《掌声》就是一篇比较典型的可供拓写的文章。在走近英子的同时,学生也跟着一次次地感受到了掌声的魅力,在课接近尾声时,我朗读了这样一段话:掌声,是一声声亲切的鼓励;掌声,是一次次温暖的支持。 学生在引导下一句句妙语即兴生成:掌声,是一股股关爱的暖流;掌声,是一次次热情的期盼;掌声,是通往自信的钥匙;掌声,是告别自卑的留言……

三、加强语言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到千里”。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而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的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我们可以布置学生每周摘抄好词好句,定期检查。课外向学生介绍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在阅读课上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文学知识竞赛,成语接龙等有趣有益的活动,提高学生自觉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他们对语言本身及其应用的印象。在习作要求中,我还加上了一条:尽量用上一些好词。为了引导孩子们积累与运用,我首先从积累一个词,使用一个词开始,让他们感到语言充实的快乐,想逐步把孩子们引向祖国语言文字宝库的广阔空间,引向生活这个知识的海洋,希望孩子们的粮仓里面都是充实的,从而成为一个个巧妇。正如叶老所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四、走向生活,丰富体验

除了让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之外,还让学生结合一些重大活动或生活实际写日记,从互联网上查阅资料,做实验、做手工,十一假期鼓励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走出家门,观察大自然,在旅游或外出时留心观察并做记录等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见闻,又帮助他们获取了真实生动、记忆深刻的素材。学生擦玻璃,有的小组擦得明明亮亮,有的小组擦成了大花脸,可以让学生介绍一下小窍门,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

五、从细节入手,教实作文

1、文不切题是作文的大忌。审题很重要,每次作文前,首先引导学生仔细思考,反复分析题目的内容,解决究竟写什么的问题。让学生弄清文章要求写什么,选材的范围、在材料上有什么限制?表现什么思想?写作的重点是什么?这样学生写出的作文就不容易文不符题。

2、解决文章不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掌握一些把文章写具体的方法,对不具体的地方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例如:一位同学描写自己洗杯,是这样写的:玻璃很脏,我使劲擦,擦呀擦呀终于把玻璃擦干净了。我当面向他提了几个问题,玻璃脏到什么程度,你是怎么擦的,遇到了哪些困难,用什么办法克服的,擦完后的玻璃什么样,你有什么感受?学生根据这些问题做了具体的补充。一篇本来空洞无物的文章就有血有肉丰满起来。

六、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不竭源泉。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之外,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也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为学生创设激发想象的情境,引发他们的想象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创造能力。例如,“未来的车”“未来的.....”和“假如我会变”等题目,通过阅读范文,学生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间,得到了充分表现,想象思维得到引发和锻炼,写作兴趣也提高了,写出的作文也比较充实生动。教师还要善于引发学生的创作情感。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走近学生的生活去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困惑等等。比如可以出一个《说说我的心里话》或是《我最想说的话》之类的作文题,让学生倾诉他们的喜悦、忧伤、委屈、建议、感想……让学生产生沟通的欲望、需要和热情。每次作文都要引导学生生发感情,真实的写作。这样,学生写出的作文才会生动具体。

当然,作文教学其中的奥妙是无穷的,要探索奥妙需要不断地实践,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够有点滴体会。只有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学习才能得心应手地指导学生。作文教学方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愿意用我们的智慧永远带给学生无尽的新鲜与活力,激起他们最大的习作渴望与热情,与学生一路共同成长。

第二篇:三年级作文教学反思

(乌江中心小学徐淑敏)

三年级学生作文才刚刚起步,由短篇日记怎样慢慢过渡到一片完整的作文呢?怎样批改才能收到实效呢?我和语文组李艳、王丽老师探讨之后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如下几点比较好的做法。

一、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布置作文,让学生要明确要求,可先“约法一章”。以记事为例,可要求学生抓住重点,或要求过程清晰,或要求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描写突出,或详略得当。有“法”必依,批阅时根据事先确定的“约法”一章评等级。即使其他方面不够理想,只要这一点是符合要求的,照样给优。这样由于目标单

一、明确,让学生每次习作做好一点就行,这样大大降低了学生写作的难度,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也为以后学生写好习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面批,培优辅差。以吃“大锅饭”为主,抓共性是必要的,但抓个性也不可少。最好的办法是面批。但花时间更多,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作文课,在学生完成草稿后,每次辅导几个,将有些“作文事故”消灭在萌芽中,防范于未然。一学期下来,岂不是每个学生都有面批的机会吗?此种方法不仅照顾了作文的“困难户”也能使作文尖子的写作水平更上一层楼。

三、重评轻改,抓住典型。我以前在作文教学方面有一个误区,就是重指导,轻讲评。包办代替,改得满篇朱红,费时低效。我在这两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应把重

点放在习作的评导上。我认为可针对习作特点的要求,可以在批阅时把主要精力放在归纳共性问题上,找出典型习作抄在黑板上,或印发给学生,师生一起修改,指出优点,找出失误。互相研讨,使其变成一篇佳作;或抽好、中、差几篇抓住带普遍性的问题,进行对比、分析,边讲述边修改。如此下去,学生就会逐步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

总之,这些方法是我在作文起步教学中摸索的一些经验,我还有许多困惑,比如如何让学生写真话,抒真情?也希望更多的语文老师把自己更好的批改方法告诉我。谢谢!

第三篇: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转折点。务必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良的学习氛围。但是,要想让学生一堂课40分钟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老师讲课的时候务必让他们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教学中都力求创新,大胆试验,力求体现新理念,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学,最令我烦心的是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原因较多,也是比较复杂的,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及教学基本功是否扎实也是很关键的。于是我在教学设计中不断的反思,上课前认真准备,同时我还用心的透过其他途径来完善自我的每一节课堂教学。

对于优生,要想抓住他的思维务必给他留有悬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还得不要让他处在胜利之中;对于中等生,他们不扰乱课堂纪律,有时你把他叫起来,他根本不明白你在讲哪儿,对他们来说心不在焉,要不断提醒他们注意听,多组织课堂教学;而对于后进生,首先给他们订的目标就不要太高要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这样让他们自我觉得有期望,尝到成功的喜悦,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要适时的表扬。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下他们,觉得自我还是很有期望提高的。作为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说话要和声细语,营造一种简单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讲课时不管你多生气,多着急,在给学生讲课时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讲解。永远记住: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要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他喜欢你才会愿意学这门学科。 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一样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一样的发展。我所任教的三年级学生,学习上困难比较大的学生较多,在教学中,我细心观察了学习吃力、成绩始终不能有较大进步的学生,我发现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一个努力、尝试、多次失败的过程。基于此,在教学中我试着运用了失败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这一问题。学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了的培养、提高。只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养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烦、不怕失败、敢于挑战,定能使学生学有所成。主要采取了下列措施: (1)在班中实行帮教活动,每一个学困生都找到一个学习优秀的好朋友来每一天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辅导和考试,教师定期进行抽查。

(2)我作为数学教师每一天的工作计划中就有关于学困生的辅导工作。

(3)学困生自我制定出具体的学习目标,以不断促使自我努力。 在今后教学中,我必须要真正让学生在主体用心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总之,我觉得,教学活动是一个最具创造性和灵活性的活动,只有从实际出发,才会收到实效,避免误区。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第四篇: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本节课在观察种子这一环节的时候,当对种子外部观察前,我先引导学生思考:观察种子的哪些方面?对于观察形状、颜色、大小学生都能谈到,这时,我再引导学生回忆上学期观察大树的方法,学生就能想到通过闻、摸等方法能获得关于种子更多的信息。通过外部观察,学生认识到种子的形态、颜色、大小各不相同。对于三下的学生,仅仅观察到种子的颜色、形状、大小、表面的光滑度还不够。于是,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十分重要,我认为时间要充足,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的观察向纵深方向发展,也能帮助学生建立种子相同特点的认识。学生通过解剖豌豆、花生、瓜子等种子,发现它们还有一层薄薄的皮,而且种子还能掰成两瓣,一瓣上还有小芽。通过观察、梳理,学生认识到种子有种皮,还有胚根和胚芽。值得提醒的是:在第一个班上课时,我忽略了一个问题,所带的黄豆、绿豆未经过浸泡,导致种子不易掰开,即使掰开了,里面什么也看不到。希望各位科学教师在备课时、准备材料时一定要做有心人,不要犯我同样的错误了。 本课的教学就是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和做好播种前的准备工作等活动,激发学生对植物生长变化观察的兴趣,引发学生种植植物的欲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根据已有认识进行预测的意识与能力。

《种植我们的植物》

植物的生长要经历播种-发芽-出苗-开花-结果-形成种子六个过程,本课重点的是掌握播种的方法,并根据研究植物生长变化的需要确定观察、记录的内容和方法。

今天让学生准备材料做播种的实验,课堂上学生的活动氛围非常活跃,早就蠢蠢欲动想自己亲自播种,可是我却压制学生对播种的好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奇心,先将播种的方法等一系列要注意事项束缚了孩子们的思维方式,让他们中规中矩的按照我设计的方式进行播种实验。播种完后为了更好的观察种子在土壤中成长过程,直接引导出下一个用透明杯观察种子发芽的实验,看见大部分学生都能够顺利的做好实验,我天真的认为学生基本已经掌握了这节课的内容。可是,经过校长的点评,我犹如当头棒喝,顿时醒悟。是啊!这种方法不正是过去填鸭式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死方法吗?这不正与新课标相悖吗?惭愧之余把教案作一番修改,在三(6)班上同样的一节课,学生的反应和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做实验时学生的思维没有被圈牢,他们的想象能力得到了足够大的空间,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目的。这不正是科学课上寻求的效果吗?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只是传授方法,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解决疑惑的难题,应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探究得出自己的结论,老师最后概括总结学生的结论,得出正确科学观点,这才是最终目的。

《我们先看到了根》

“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将引领学生在种植植物的过程中,观察绿色植物的生长发育历程,发现其生长变化的规律,知道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过程,指导学生研究植物主要器官----根、茎、叶的功能,初步认识植物都有维持其生存的结构,并知道结构与功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本节课教学设计,主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学生熟悉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的植物的变化过程进行教学,从根的生长,根的作用两方面,引发学生对植物生长变化的思考、研究。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在观察、记录、预测、整理分析数据、相互交流学习活动中,体会观察和研究方法,在头脑中初步建立起认识植物的“模型”,为学生认识和研究其他植物奠定基础。激发学生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讲求实证的意识。

《种子变成了幼苗》

在五班教学此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对种植的植物的生长情况进行了交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只有1/3的小组种植的植物张了两片子叶),通过交流反馈,我发现学生对观察的过程记录不够,每个班级只有少数同学进行了全程记录,这也是让我感到苦恼的地方。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高度和叶的分布情况,引导学生用直尺测量植株(茎)的高度,观察叶有中心向四周生长的分布形态。对于植物的叶有制造“养料”的作用的认识,我采取了让学生猜测(为什么植物的叶子都是平展的,而且在植株上交叉生长?),在学生对光合作用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我在反过来让学生解释:“为什么我们在树林里会感到空气清新?”、“为什么植物要在有光照的环境下生存?”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解释,学生对植物光合

《茎越长越高》

本课的教学设计应该说十分清晰,但在两个班教学中发现时间严重不足,分析原因,感觉花在“整理茎的变化”和“画统计图“两环节用时较多。

(一) 交流整理茎的变化环节中,发现大多数孩子平时未对植物的生长变化做跟踪记录,故对茎的颜色变化、硬度变化能有比较清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晰的了解,但对茎的高度的数据关注不够(这一情况也在我的意料之中),针对此情况,我拿出了自己的观察记录(在教学本单元时,为了掌握真实的第一手资料,我和孩子们同时种植,并一直坚持记录)一方面,是帮助学生学习记录的要点;另一方面,为后续画统计图提供依据。由于观察的周期只有三周半,我是按每半周作一次统计:第二周(茎的高度)0.5厘米,第二周半3.5厘米,第三周6.9厘米,第三周半7.7厘米。交流后,引出统计表,引导学生合作将数据表现到统计图中。教学时,我还增加了一个小环节:先让学生观察绘制好的统计图,观察凤仙花茎的变化规律,比较凤仙花在哪个阶段生长速度最快?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了规律,这时,对教材中让学生预测未来几周凤仙花的高度进行了调整,改为让他们预测:一周后,凤仙花的茎会长到多少厘米?学生根据变化规律,猜测大约在8.5-9.4厘米之间。这里很好地渗透了有根据地进行猜测的科学意识。

(二)在认识“茎的作用“这一环节中,我先提出问题:“茎有什么作用?”——学生猜测——设计实验(主要是芹菜浸泡在红水中的实验。设计后,我让学生预测可能出现的现象)——观察记录(值得一提的是305班的陈昀越同学对观察十分细致,思维很严谨。他通过观察,发现芹菜横截面有许多小孔,而且外圈的小孔有红水浸入,可能这些小孔是运输水分的;还有些小孔未染成红色,可能是运输养料的。)这时我还将“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实验中的植株(整枝植株已完全变成红色)出示给学生,通过这些信息,学生认识到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由于时间的关系,教学最后对科学探究过程的梳理不够,而且原本想给点时间让孩子拓展阅读〈各种各样的茎〉,感知茎的支撑作用,也没能开展。

一点思考:要让学生的跟踪观察有效,跟踪记录真实,需要教师全程参与指导,同时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科学态度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开花了,结果了

本课有四部分:整理我们以前的观察记录本,交流的重点是有关花与果的生长变化,帮助学生建立开花与结果间的联系.提问他们凤仙花开花时,植株的高度有没有变化?它凋谢的过程是怎么样的?它的果实是在植株的什么位置长出来的?接着采摘一朵盛开的 凤仙花,从外到内撕开花的各个部分,粘在记录单上.并观察凤仙花的形状和颜色,描述它们.然后数一数植株上结出了多少果实?最后要求学生课后坚持测量并记录凤仙花植株的高度.

第二单元 动物的生命周期 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本课的教学思路比较清晰: 观察蚕卵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先让学生通过肉眼观察蚕卵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点,再让学生使用放大镜进行细致的观察。从学生的汇报看,他们的观察很到位。例如:他们能用借助直尺测量蚕卵的大小,用放大镜观察到蚕卵中心处略微向下凹,蚕卵有的是黄色,大多是灰紫色……这些说明学生已经能借助有效的工具进行细致的观察了,我感到十分高兴。

了解蚕健康生长需要的条件

在本环节中,我通过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问题(1)蚕要从卵里钻出来了,我们怎样迎接小蚕的诞生?学生谈到了要为小蚕建立一个“家”,并在盒盖上钻些小孔、为它准备食物等。这里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在盒盖上钻孔?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蚕的孵化需要空气。再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白蚕卵的孵化还需要适宜的温度与湿度。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问题(2)蚕宝宝诞生了,我们怎样才能让它健康成长? 这里让学生根据以往的饲养经验来交流,同时教师给予正确的指导,学生明确了蚕的健康成长还需要考虑光照、食物、病虫害等因素的影响。

学习观察记录的要点和方法(这一环节不宜忽视) 提出两个问题:

你认为哪些是需要我们记录的?

你有什么好方法可以把蚕的各个时期记录下来? 旨在引导学生科学、细致地观察和记录。

《蚕的生长变化》

我们对于事物的认识都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表层到深层的顺序,层层递进去研究,挖掘。但,今天我却打破了这种正常的认知顺序,巧妙地调整后,却调出了一份好心情。

蚕其貌不扬的外表,甚至说看见它那笨拙的的样子会有一种令人生厌的感觉,可它却有一种默默无闻,一心吐丝造福人类的可贵品质。人们的记忆中早已没有了那其丑无比的笨笨虫的形象,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被美化的,可爱的小生命。

今天,在进行蚕的身体结构认识的教学环节中,当我把一幅栩栩如生的蚕的图片出示在学生面前时,大部分学生都把脸转到一边,并不住地说:“真恶心。”个别几个学生虽没有做出那么强烈的反应。但也只是为了免遭老师的批评。我当时确实很气愤,可转念一想,如果换成我,不了解蚕吐丝的本领,看到这样一个面目可憎的小生命,也会有恶心的感觉。要想深刻地了解剖析一种事物,需要建立在对它良好的第一印象的基础上。于是,我马上想到调整教学顺序。先从后面的内容入手,我向学生生动地讲解了蚕这么小的生命,却能吐出那么多的蚕丝,人们用这些蚕丝织成了许多精美的丝织品„学生的心理在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一点点变化,由厌恶到惊叹到喜爱,我抓住这个契机,问同学们:“你们喜欢蚕吗?”学生毫不犹豫地回答:“喜欢。”那么我们就带着喜欢之情再去观察这个小生命,研究一下它身体结构的特点。学生都愉快地投入其中,其乐融融。最初的厌恶之感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书是死的,人是活的。教师不是书本的简单复制者,而应该努力使自己成为书本的升华再造者,活人教活书本堂课整体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学生通过分组实验体验了科学的探究性,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还存在以下不足。

首先,学生实验时,交代要求不是非常清楚。这在学生实际操作时有些步骤不清,应该在实验前通过展示或者教师口头表述,跟学生一个明确的要求和规范。

其次,板书跟教学进度有些脱节。为板书而板书,没有起到“引”和“归纳”的作用。

第三,观察指导学生的时间还不够。因为多种原因,给学生小组思考的时间不是很充分,指导学生的力度还要加大。

第四,对于整个课堂的调控,还稍显弱化,应该力度大一些。 总体而言,通过这一次上课,自己收获颇丰,相信通过类似的活动,以及自己不懈的努力,自己一定会在以后的上课活动中干得更好,应该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蚕变了新模样》

通过对上一节课所学知识的复习使学生对蚕的前一段时间的生长过程,有更深刻的印象,自然的过到本节 所学的内容——蚕宝宝变了新模样。

在学习新知的时候,我主要围绕着两个活动进行,第一个活动围绕着“蚕宝宝变成了什么样”进行。在活动之前我首先让学生想象一下,蚕宝宝把自己裹在蚕茧里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学生可以展开合理的想象,各抒己见,然后通过观察,发现蚕宝宝变成了蚕蛹,再组织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学生对蚕蛹进行细致的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在学生观察蚕蛹的变化的过程,注意蚕宝宝和蚕蛹的比较,发现蚕蛹的身体特点。另一个问题是蚕变成蛹以后,还会不会变成其他形状做出猜测。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学生对蚕蛹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接下来进行第二个活动对“蚕茧的观察”。在这一活动中,我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对蚕茧的形状、颜色、大小进行观察,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积极性,第二步指导学生拉蚕丝活动。这一活动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我对拉丝方法做了适当的指导。在两个活动完成以后,再对所学知识做以适当拓展。学生通过做这个实验不仅亲眼看到了蚕丝的如何制成,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这种科学方法的魅力,让学生深深地感到,我们的养蚕活动不仅仅是一次科学研究活动,它也是一次对“蚕文化”的深刻体验。

《蛹变成了什么》

在这节课上,我让学生自由的组成4人小组。人员定好之后,给自己的小组起一个响亮的名字,在组内再选出“总指挥”、“解说员”、“音响师”、“记录员”等。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而每个角色又都有各自的任务。“总指挥”的作用就如同平时的小组长一样,去协调组内成员的活动;“解说员”是代表整个小组成员,向全班进行汇报的;“音响师”组织好全组的人员发表意见,并管好小组的纪律,能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记录员”要做好实验的记录工作。课上,各小组的成员配合默契,回答问题时妙语连姝。

为什么这样的合作方式可以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呢?我想最重要的是把合作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他们可以在一种和谐的气氛中自由的发挥。《标准》中指出:我们要尊重儿童在科学学习中所表现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出来的个别差异,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情感态度、知识能力等方面的特点,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实现个性化发展。

科学课没有绝对的“模式”可套用,我们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教材的不同,去精心设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把科学探究落到实处,把新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蚕的生命周期

本课通过录象让学生更加形象的体验蚕的一生,并且亲身感觉到蚕的生命周期需要经历的几个阶段的特征,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且训练学生养成的记笔记的习惯。但本课捎有欠缺的是未将学生的新发现深挖,并且没有注意积极的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去观察。

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我真实感受到:

一、千万不能小看学生。整个养蚕活动,学生是主人,我是一名组织者、服务者。他们的问题,他们的知识面之宽出乎我的意料。许多同学是从网上下载的资料,有的同学发现可以用牛奶来喂养蚕,这样蚕生长的速度变快,茧子的产量增加。这不是科学探究精神的真实写照吗?

二、让学生在“做”中获得体验。“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会。”这也是对“做中学”的一种理解。学生在养蚕活动中,发了很多问题。其中有一位同学养的蚕死了一条,他一碰到我就问。当时我并没有告诉他,而是先让他自己找找原因。最后,他确定问题出在桑叶上。经过调查,原来给蚕吃的桑叶是冰冻过的。为了证明这一切,我建议他重新做个实验。作为科学教师,我们应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后来他做了实验,证明蚕的死因确实在桑叶上。

三、教师应重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我个人认为,这一单元不注重学生学会了多少知识,而应重在:在活动中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从自己的生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第五篇: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三

张立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1. 认识到,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近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2. 掌握北伐战争的对象、共产党在北伐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3. 识记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等知识要点。

4. 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教学存在的问题:

1. 五四精神和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属于抽象概念,对于以直观思维为主的学生而言,较难理解。

2. 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的原因需要进一步理解。

3. 掌握不全面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的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和红军长征初期的严重损失,表明中国革命已处于极端危险的境地。在这危急关头,是毛泽东力挽狂澜,提出了停止去湘西、进军贵州的正确主张,并得到中央多数同志的支持。转兵贵州避免了红军的全军覆灭,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准备了条件。 教学中的体会:

1. 关于“五四精神”,建议以五四爱国运动过程中爱国人士的言行表现和课文图表等史料着手,通过概括图表史料的共同点,形成抽象概念——“五四精神”;关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伟大历史意义”,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或教师直接介绍民主革命中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史实,运用比较的方法得出“开天辟地”和“焕然一新”的历史结论。

2. 从课文和插图或影象资料中想象北伐战争情景,联系当时历史背景理解北伐战争的目的,联系战争进程理解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

3. 学习长征的开始时,学生可能会提出红军为什么要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的问题,教师可以联系前一课学习的红军粉碎国民党军队四次“围剿”的内容,指出胜利的原因;而由于博古、李德的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不得不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应特别指出是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长征的。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水泥与外加剂适应性下一篇:送你一双隐形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