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集成企业信息管理论文

2022-04-19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信息集成企业信息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文章对企业信息管理的发展及现行企业集成运作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

信息集成企业信息管理论文 篇1:

信息集成企业信息管理论文 篇2:

试论信息集成的企业信息管理

摘要:文章对企业信息管理的发展及现行企业集成运作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企业信息管理;信息集成;策略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Talking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ha Jing,Cheg Zhenyu

(China Petroleum Sales Company of Xinjiang,Urumqi 830002,China)

如今企业的成功主要取决与它的信息意识和对企业内外快速变化的适应能力,也就是说通过企业信息集成,企业要成为敏捷性企业,保证企业信息系统的透明性和灵活性。信息集成的理论基础是工程思想和系统思想的结合,它不仅是用技术建立一个信息系统,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所以要进行企业信息集成时不仅利用集成技术开发、整合信息系统,企业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机构也要做相应调整。

一、企业信息管理的发展

(一)传统手工阶段。在传统的手工方式中,信息管理的方式就是使用纸、笔来存储,以人员接触和交谈来传递,用语言、文字来输入和输出信息;管理工具无非就是文件夹、资料袋、以及各种标签、摘要卡片等。此时的企業管理主要面向物流与商流,信息因依附在其中而没有单独被企业加以管理,信息管理还没作为企业管理重要组成部分。

(二)业务管理信息系统阶段。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在企业运营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企业开始不断地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从最初的财务电算化到办公自动化,再到管理信息系统以至较复杂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和供应链管理等,此时信息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阶段也是企业逐步信息化的过程,企业使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通信技术及相应设备,对企业进行多角度的改造,以实现通过信息流来控制物流和能源流,进而通过信息资源开发,如利用OA、CAD、CAM、MIS、MRP、ES等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三)信息集成阶段。由于在各种信息管理系统开发过程中,并无统一规划和标准,再加上系统开发对技术的依赖以及其它经济和人为因素,以至即使在一个企业内部,采用的信息管理系统也大不相同,比如系统所采用的数据库从简单的文件数据库到复杂的数据库都有,它们共同构成了企业的异构信息源。尽管这些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分别支持企业的各个业务系统,但企业高层在多数情况下,为完成一项工作,可能需要访问分布在不同信息管理系统中的信息。而这些信息管理系统很明显难以满足这种需求。两个企业的信息系统能否实现交互,如何实现也就成了企业信息管理面临的问题。

二、现行企业集成运作系统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技术集成和信息集成,忽视管理集成。企业的集成运作系统是一个集技术、经营管理和人为一体的复杂系统,系统的运行要以计算机集成技术为支持,系统运行过程中各类信息的集成是实现功能协调的前提。但是,技术集成和信息集成仅是系统运作的基础环节,系统的实质性集成还是管理集成,只有通过管理集成和技术集成、信息集成的协调互动才能实现系统的高效率运作。

(二)强调系统内部集成,忽视系统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整合。新经济时代的竞争战略已超越了一个企业与另一个企业的竞争,而上升为一条供应链与另一条供应链的竞争。但是现行的集成运作系统强调面向系统内部集成而忽视系统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整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系统发展的广度。以CIMS为例,CIMS以MRPII作为系统的计划与控制核心.即借助物料需求计划(MRP)将市场对产品的需求转换为制造过程对加工工作和原材料的需求,然后利用计算机、通讯等信息技术把企业的全部资源进行全面规划和优化控制,使得企业的产、供、销、存等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以及与之相关的资金流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运作方式是企业内部各功能系统的高度集成,对于传统经济市场需求稳定、竞争不太激烈的情况下还可适应,在新经济时代的竞争战略下却显得无所适从。

(三)系统运行的灵活性和高效性矛盾日益突出。企业的运作系统要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从系统的最终产出到各种资源的投人与占用的灵活调整,实现多品种小批量甚至是个性化的生产,灵活性是新经济时代企业运作系统的一个重要技术指标。但是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运作系统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所以系统的运行仍然要以高效率为主,要实现批量经济,实施低成本战略,这需要一系列技术和管理手段的支持,但现行的集成运作系统却不能很好的实现,而且二者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三、信息集成的信息管理策略

(一)企业决策层。企业决策层首先要将信息集成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项目来对待,因为它不仅关系到企业的每一个人,甚至会涉及权利和责任的再分配,影响部分人的利益。建立以企业决策层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工作小组,着手制定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规范相关信息标准并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从组织上和措施两方面大力度保证信息集成的顺利进行。然后还要认识到集成所需要的时间一般会很长,短期内不能有所收益。要保证资金、人力的持续投入。

(二)企业组织机构。企业信息集成时,也要针对企业的业务流程重组企业各部门,进一步提升企业信息部门的地位,应在决策层设立专门办公室或工作小组来统筹企业信息集成及集成后的系统日常运作,比如建立直接由企业CIO领导下的信息部,部门主任或称经理负责整个企业的信息集成后日常运行所需的人、财、物管理,管理内容包括:专业信息管理部门与兼职信息部门的分工合作,不同部门信息基础设施的维护与更新责任,兼职信息管理人员的报酬分配以及全企业信息管理工作的工作制度等。

(三)企业人力资源配置及管理。对集成后的企业信息系统的人员配置管理时,要视企业具体情况灵活安排,在企业决策层设置专门职务(CIO)来负责整个企业信息系统的发展规划及对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及信息管理框架的制定和维护。建立向CIO负责的工作小组或部门负责具体的技术、管理和开发工作。也可以在重组的业务部门中设立兼职岗位,除接受业务经理的领导外负责信息系统在本部门的具体信息内容管理工作,这一工作是向上一级的信息管理部门负责。在对这些人员进行管理时同时也要注意对他们的岗位管理、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只有全员投入到信息集成后的信息管理工作,才能发挥投入巨资的信息基础设施的作用,体现ERP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彭可,陈际达,邹润民.控制系统网络化及控制系统与信息网络集成技术[J].信息与控制,2002

[2]李序南.现代企业信息集成管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

作者:沙晶 成震宇

信息集成企业信息管理论文 篇3:

ERP系统与企业管理协同性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ERP系统绩效相关特性分析,揭示了理论绩效转化现实绩效的根本保障在于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的协同。并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对信息系统与企业法管理的协同进行了探讨。并结合我国的现实提出了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协同的基本策略。以期为推进企业ERP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绩效 协同信息 管理变革

ERP系统是当前以企业为主体的经济组织广泛采用的一种信息系统模式。企业应用ERP系统有直接目标,也有间接的社会目标。就企业而言,其目标主要是完善自身的信息系统,降低信息使用成本,充分挖掘信息的使用价值。推动企业管理变革和创新,促进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促进企业价值最大化。从国家和社会的视角来讲,ERP系统的广泛应用对于加速信息化的进程,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许多企业应用ERP系统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企业应用ERP系统目标的实现与否,可归结为:新构建的信息系统,是否产生了相应的绩效。本文以ERP系统绩效为切入点,从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协同的视角对企业信息化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一、ERP系统绩效概述

(一)ERP系统的绩效ERP系统之所以能成为被国内外公认一种先进信息系统模式,是因为它能够加速企业的发展,更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即企业可以借助这一信息系统模式获得收益。关于ERP系统的绩效,专家学者从各自研究的视角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如美国学者ArshadKhan从业务、内部集成、业务流程、灵活性、持续改进、报告和信息处理、内部控制、成本开支、技术及有形收益等多个层面描述ERP系统绩效。饶艳超指出应用ERP系统后,企业内在机能提高;企业盈利能力提高;企业财务稳定能力提高;企业运营能力提高;企业信息处理能力提高;企业信息决策支持作用提高。有的学者从定量和定性方面对ERP应用绩效进行研究,有的从直接绩效和间接绩效角度给出相应的观点。这些研究的积极意义,共同肯定了ERP应用可以在企业产生巨大绩效,为今后的相关研究开拓了思路。这里所说的ERP系统绩效实际上是理论意义上的绩效,即可能转换为现实的绩效。而并非只要实施ERP系统,企业就可以享有相应的收益。因为ERP系统具有集成的特征,这种集成是技术上集成,更是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的集成。系统的复杂性导致了绩效产生过程的复杂性,从而使ERP系统绩效有了直接绩效和间接绩效之分。企业实施ERP后容易享有相应直接绩效,但不一定能够同时享有相应的间接绩效。

(二)ERP系统绩效的划分 张静曾提出了ERP接应用效果和间接应用效果的观点,并对前者从年收益额增加、实现信息的高度集成与共享两个方面进行了说明,对后者从ERP系统应用支持企业发展战略、ERP系统对企业流程再造和变革管理的支持、ERP系统对人员素质提高和企业文化建设的支持等方面进行了说明。鉴于以往研究没有直接应用效果、间接应用效果的划分标准进行解释,而相应的内容也不是严格按照绩效与信息系统、企业管理的相关性来进行划分。本文依据ERP系统绩效和信息系统、企业管理的相关性,将其划分为直接绩效和间接绩效。直接绩效是指ERP系统应用后,由于信息系统效率提高,信息使用成本降低,信息质量提高,无需另外附加其他条件就可以产生的企业绩效。间接绩效是指ERP系统应用后,在信息系统技术进步、功能完善的基础上,企业管理随着信息系统升级而进步,由此产生的企业绩效。间接绩效产生的必要条件是应用了ERP系统,充分条件是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的协同。

二、ERP系统绩效与信息系统和企业管理的相关性

(一)直接绩效的有限性 ERP系统直接绩效有限性由信息系统本质决定,企业的信息系统通过经营活动数据采集、存储、加工、传输和信息输出服务于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系统对企业绩效的直接贡献可以从信息的使用成本和系统的最终产品(即信息)方面进行分析。从信息使用成本的角度分析,由于ERP系统的技术集成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以前企业内部各个子系统间的异构问题,使相关子系统间实现衔接。这在一定程度解决了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数据冗余”和“信息孤岛”问题,从而在多方面使信息系统的效率提高,降低了信息的使用成本。第一,在数据采集环节改变了以前异构系统环境中各个子系统分别手工录入数据的状况,实现了数据一次录入,相关系统共享。这在一定程度克服了企业原有的数据重复采集弊端。第二,在ERP环境中由于“数据统一存储”,这不仅有效地节约了相关的存储资源,而且简化了相关部门的档案管理程序,从而减少相应的劳动消耗。第三,由于相关信息系统实现了无缝衔接,数据、信息可以通过电子方式传递,从而省去了以前纸质数据环境中人工传递文档的劳动。这些贡献是企业应用ERP系统的直接绩效。但这部分绩效在应用ERP系统绩效的总体中所占比重较小,与企业预期的信息化目标相距甚远。从信息的视角分析,高质量的信息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显而易见:第一,有助于科学决策,增进企业规划的合理性。第二,信息质量提高,意味着经营活动信息反馈及时、精确,使企业经营目标更容易实现。第三,有利于企业的事后评价,增进激励机制的有效性。但从企业实际情况分析,首先,由于信息系统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系统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采集数据(即取得原材料),原材料的好坏直接影响产品(即信息)的质量。所以,信息质量的高低除了受制于信息技术进步和信息系统水平外,还取决于企业的管理水平。其次,由于信息的最终使用在某种意义上相对独立于信息系统,即信息系统能够提供高质量信息,也有可能因经营管理中没有科学使用使其作用降低。可见,ERP系统仅只是为企业信息质量提高创造了条件,如果企业管理没有在数据源方面提供保证或没有使用高质量信息的能力就没有相应的系统绩效。所以,ERP系统在信息方面的直接绩效有限。

(二)间接绩效的协同性 协同在系统科学中是指系统中诸多子系统或要素之间交互作用而形成有序统一整体的过程。无论是简单系统,还是复杂系统,只要在各个子系统之间、各个组成要素之间存在着连接、合作、协同与同步行为,便存在着协同。间接绩效协同性在于表明:ERP系统的绩效是由于信息系统变革而推动企业整体机制提升,而最终形成的产物。这种间接绩效不是企业内部某一个子系统、某一个部门或某一业务环节通过单独升级就可以产生的结果,而是企业各个子系统、各个部门、各个业务环节共同升级,集体协作的产物。信息系统的变革之所以推动企业整体机制的进步,是因为它具有“神经网络”的机能。在技术条件具备的条件下,可以借助于修正“信源”、“信宿”、“信道”,以及信息传递、反馈方式消除企业内部子系统、部门及业务环节间的重复和冲突,从而使企业在整体上得以优化。ERP系统的重要特征是集成。海峰(2003)认为集成是集成主体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集成要素集合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行为、过程和结果,是将单元构建成系统的一种方法,所形成的集成系统不是各集成要素之间的简单叠加,而是按照一定方式进行的构造和整合,其目的在于实现集成整体功能的倍增和涌现。ERP的本质是实现企业内部核心业务和外部整个供应链的信

息集成,促进企业向管理集成变革,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使企业由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方向发展。信息技术集成与管理集成相辅相成。ERP系统的集成技术上要消除“数据冗余”和“信息孤岛”;管理上要从价值链和业务流程以及组织机构的各个环节出发消除效率低下的冗余,增进各个基本单元互补和协作性。企业如果在ERP系统的构建和运行期间,仅着眼于信息技术进步和信息系统建设而忽略企业管理的变革,就背离了企业资源规划的管理理念,因而也无法获取相应收益。

三、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的协同

(一)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静态协同 静态协同,指信息系统和企业管理水平在特定历史期间,两者相对稳定而无显著变化。立足特定时点分析,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的协同,表现为两者全方位的同步和协调。对两者的协同可以从结构形式、管理层次、管理职能、管理风范的方面进行认识。从结构形式上分析,信息系统由许多子系统组成,企业是一个众多部门的集合。而企业的组织结构核心是部门结构,但由于部门结构又是以业务流程为基础,所以企业组织结构包含部门结构和业务流程结构。信息系统和企业各部门以及业务流程各环节之间存在着协同关系。信息系统结构与组织结构之间的协同是企业信息系统成功的重要标志。从管理层次分析,企业存在高层、中层、业务管理三个垂直的管理层面。企业高层管理,首先着眼企业的战略管理,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协同主要是考虑关于使命、范围、治理和核心竞争力,包括这些要素在不同领域之间的协同,以及这些要素与结构政策(垂直)的协同。其次致力于当前经营活动,在企业的整体视角确立发展规划目标,通过必要的控制、协调确保既定目标实现,以及透过事后的分析评价来总结经验。这需要信息系统在相应事前规划、事中控制和事后评价各环节功能上协同。企业中层管理(部门管理)在于贯彻企业的战略规划,配合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完成本部门的任务。所以,中层部门管理的期望是借助信息信息系统,能够及时、准确理解企业的目标和本部门任务;能够和其他部门顺利交换信息;对本部门业务活动进行计划,控制和评价。业务管理层面的协同表现在业务操作人员借助信息系统记录业务活动,了解相关业务环节的业务进程,了解企业的经营目标和本部门的任务。此外,企业不同的经营模式对信息系统也有不同的要求。而信息系统在不同经营模式中发挥的作用也有所不同。信息系统和企业的经营模式也存在着协同关系。

(二)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动态协同 从发展变化的角度分析,信息系统和企业管理之间具有动态协同性。这种动态性指若将两者之间的协同视为一种均衡状态,则它具有时间性,即两者均衡会随着时间产生冲突,通过解决冲突又取得新的均衡。如果将信息系统和企业管理之间关系视为一种矛盾,则两者之间的协同就是一种对立的统一。就特定经济组织而言,企业管理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信息系统是矛盾次要方面。企业管理对信息系统整体水平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信息系统服务于企业管理,其职能作用的发挥受制于企业管理。新的管理理念、管理手段的出现和技术的发展都会引起信息系统发展或变更。随着企业体制的不断完善,先进制造思想、制造技术和制造模式将不断出现并被引进到企业,这就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对企业管理具有反作用。首先,信息系统和企业管理之间相互协调,信息系统可以促进管理效率提高,反之,如果信息系统落后或超过了企业管理平台,就会阻碍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甚至会使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陷入困境。其次,信息系统的发展变化并非局限单个特定经济组织管理水平的影响,也会随着管理思想、管理科学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当一个企业引入先进的信息系统时,就为企业管理水平地提高创造了条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企业管理变革。ERP系统是对MRP系统的完善和发展,是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先进信息系统模式。这一信息系统模式先进性,不仅在于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系统功能的完善,更在于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方式方法。企业在准备实施ERP系统时,首先要充分认识这一系统先进性,并以此为基础准确把握这一系统对系统环境的要求,以便在系统实施和维护期间,不断消除系统环境中与ERP系统不相容的因素,确保信息系统和企业管理的协同。

四、ERP系统与企业管理协同的策略

(一)提高信息质量,强化基础管理 信息在信息系统和企业管理的协同关系中具有纽带作用。信息质量的高低一方面与信息系统有关,另一方面又是企业管理水平的体现。如果企业本身管理基础薄弱,ERP系统下的信息质量就难以提高。我国多数企业的管理基础工作存在漏洞和不足,严重制约了信息质量提高。企业管理基础工作除信息管理工作外,主要涉及标准化管理工作、定额管理工作、计量管理工作、内部控制等。强化标准化管理工作,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标准化是对事物所作应该达到的统一尺度和必须遵循的规定。企业管理中如果这种尺度和规则不完备或者缺乏刚性,则信息的真实和完整就会受到挑战。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在标准化管理工作认识不到位,缺乏具有制约性的管理手段,从事标准化的机构和人员减少,甚至个别企业进行标准化的出发点只是为了应付行政管理部门的检查等,这些现象阻碍了信息质量的提高。完善定额管理工作,该工作涉及企业各类技术经济定额的制定、执行和管理,如劳动定额、物资定额、资金定额、成本费用定额、人员定额等。定额管理关键是制定先进企业的定额标准。目前有的企业认为定额管理是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过时,忽视定额标准建设和维护,疏于定额执行的控制和检查等,对信息质量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加强计量工作,指测试、检查、化验分析等方面的计量技术和管理工作。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企业对计量工作的要求是更优、更新、更高,然而不少企业却没有把计量工作作为经营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忽视企业计量工作,从而使之成为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对规范企业经济活动,保证信息真实性具有重要作用。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内部控制属于初级粗放式的水平。企业控制目标并非强调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统一,而是把效益放在第一位,忽视安全性和流动性;在控制环节上,不是强调事前、事中、事后结合的系统控制,而只是重视事后的考核。

(二)挖掘信息的价值,变革管理方法 基于提高信息质量,挖掘信息使用价值的目标,企业可从以下方面实现管理方法转变:(1)变革计量方法。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计量方法会对相应信息的全面性产生直接影响。企业应积极采用新的研究成果变革计量方法,提高信息的完整性和全面性。新兴的网络会计理论中备受关注的一个焦点是以事项会计取代现有的价值会计。事项会计的基础就是计量方法的变革,它整合并扩展了现有会计核算、业务核算和统计核算的计量手段,通过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基本单元,即事项进行全方位的记录反映,实现信息全面性和完整性,使决策者通过信息系统,既能获取财务信息,也能获取非财务信息,既能获得定量信息,也能获得定性信息。(2)变革信息分类方法。信息分类方法在企业管理中构成一个体系,贯穿于企业的产供销各环节,体现于人财物的各个方面。信息分类有详细和粗略之分,详细的信息分类管理伴随着准确的信息,粗略分类只能得到大概的信息。企业在决定信息分类管理的粗略或详细程度时,需要在管理效率和信息处理效率之间寻求平衡点。在信息技术相对落后,信息使用成本较高情况下,通常选取相对粗略的信息分类。而企业信息分类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企业实施ERP系统后应正视信息分类的这种特性,及时调整信息分类方法,提高信息的准确性。(3)变革管理方法。变革管理方法的目标是依据信息化发展的需要,通过改善信息系统和经营管理的协同程度,充分挖掘信息的使用价值。管理方法就企业的高层管理而言,重点是决策方法;就中层管理而言,重点是业务管理方法。两者在信息化的环境中都会呈现出新的特征,这使有些原来认为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方法在信息化环境中成为提高企业绩效的障碍。如存货管理中传统物资采购的“经济批量法”与信息化环境中“零库存”管理之间就存在冲突。

(三)信息化过程中经营管理变革思考 企业应用ERP系统的目标并不局限于提高信息质量和挖掘信息的价值,而是要通过提高管理效率,强化竞争优势,拓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因而加强基础管理和变革经营管理方法仅是促进ERP系统和企业管理协同的一个方面。有关ERP系统应用与企业管理变革问题,国内外专家学者多年来已有大量研究。其中多数把相关的管理变革集中于:业务流程再造、组织机构变革、员工素质提高、管理思想和企业文化转化等方面。这些研究对于推动ERP系统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加速信息化发展进程具有深远意义,但从我国ERP应用的现实角度思考,通过对众多ERP应用失败案例的事实分析,发现这些研究还存在严重不足。关于业务流程再造、组织机构变革、员工素质提高、管理思想和企业文化转化等管理变革的研究,没有给予重视的问题有:第一,管理变革的持续性。企业在ERP系统应用中相应的管理变革提升是一个相对较长的进程,在ERP系统建设阶段所有管理变革一步到位并不现实,许多管理变革需要在ERP系统运行期间逐步实现。第二,管理变革中各个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如业务流程再造会对组织机构、员工素质、管理思想、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和进步产生影响,而其他要素的变化同样也会对业务流程再造产生影响。第三,ERP系统应用中管理变革的一般性和特殊性之间的冲突和对立。这里的一般性指企业管理变革的共性,特殊性指某企业管理变革的具体情况,这种冲突也体现为管理变革中理论和现实对立。

作者:田凤彩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投资性房地产会计处理论文下一篇: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