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宗室诗词创作分析

2023-03-15

第一篇:清代宗室诗词创作分析

八桂诗词 清代卷

八桂诗词

忻城县清代卷

莫增清

搜集整理

莫宗诏

简介:莫宗诏(1649-----1714),字贞恪,号一轮。世袭忻城土县第十任土官。 作品:

古风

独正山

芝邑危岩独正立,擎天一柱当中出。 飘飘霖雨落银河,皎皎明星环系臂。 黄鹄高翔止半腰,大鹏欲飞难舒翅。 彩江如练被光辉,叠石峥嵘旁道侍。 绝顶池开千叶莲,风回松鹤烟云织。 采芝绮里作歌来,跨鹿仙翁徐按辔。 草木森森长翠微,岗陵叠嶂宝珠翠。 取之不尽用有余,谁识中含太极义。 借问何如有此山,六鳌驾海扬波至。 方壶员峤并崔巍,积翠流光无二致。

莫元相 简介:(1667-----1730),字绍基,号伯藩。世袭忻城土县第十四任土官。 作品

古风

过斗二隘

峭壁层峦奇且怪,相传此处斗二隘。 回环百里势临空,重叠千山多窒碍。 霭霭浮云逼面生,青青林木张华盖。 四时天气暗阴晴,万壑烟光迷远黛。 鸟道羊肠去路艰,攀藤附葛行人惫。 我来勒马驻高峰,剑气光芒侵上界 虎啸风生两腋间,鸟啼花落春常在。 何须别地觅天台,耸翠如斯聊可爱。 仰探碧落抹残霞,俯视群山皆下拜。 五律

夏日登黄竹岩二首 凭眺俯层巅,风光满目前。 山高多障日,岩窄半窥天。 暑气林间尽,诗思醉里添。 披襟一笑傲,万壑应相连。 其二

爽气蒸幽谷,薰风连绮延。 酒浇东井日,箭射火云天。 细数莲花落,回瞻石笋县。 芝城山信好,松竹两争妍。 莫振国

简介:莫振国(1690-----1729)字文懿,号卓臣,世袭忻城土县第十五任土官。 作品:

七律

游西山寺

西山胜迹自天开,著屐登临载酒来。 雨润丹崖光似洗,风回松壑净无埃。 追寻故址余仙栾,欲读残碑半土灰。 坐对深林听鸟语,几回不禁意徘徊。

莫震

简介:莫震,原名欺,字子诚,又字芹陵,忻城县莫氏土司官族。住忻城县韦村(今忻城县安东乡桃源村维新屯)。 作品:

七律

韦村

家在韦村西复西,左通山径右通溪。 清流缭绕环门注,绿树浓荫翼瓦齐。 秋霁观鱼吹浪跃,春阴听鸟对花啼。 分明一幅闲人谱,留与诗翁作话题。 五律

静而轩即事二首 筑室无规模,人呼逸士家。 醉耽春色酒,病赏海棠花。 案上书潦乱,阶前草蔓斜。 穷通休问卜,吁叹复吁嗟。 其二

自爱吾庐静,悠然了俗心。 芝兰三径秀,杨柳两枝阴。 夜读春秋传,闲弹霹雳琴。 草堂迟日梦,不妄动微忱。 五律

写怀

怨身无媚骨,多与俗情差。 忿去沽村酒,闲来灌菊花。 雄心难自减,身价在人加。 倚钓江边立,西风拍浪沙。 五律

自况

寒士原来苦,谁人笑子凉。 足恭方是耻,衣敝又何妨。 屏迹西山曲,潜身守故庄。 不知机械事,心地自悠扬。 五律

处世

处世存何道,惟凭一恕心。 吾忧修德浅,人怕受恩深。 高筑咸阳惨,张锥博浪阴。 士能伸信义,千古贵知音。 七律

韦村幽居 四围绿树绕山家,谁识幽居乐岁华。 梦觉远闻牛背笛,醉余初试雨前茶。 门无剥啄频敲句,地有宽闲宜种花。 月上疏簾初饭后,邻翁相诣论桑麻。 五律

村居

饶有林泉癖,春风上卧云。 甘心居淡泊,清虑息纷纭。 雨霁鸠呼妇,天阴鹿聚群。 物群堪适意,坐对落红曛。 五律

漫兴

小小黄茅屋,疏疏绿竹篱。 蚁拖残蝶粉,燕拾落花泥。 性淡精神豁,心贪志气低。 欲为分舜蹠,须听五更鸡。 五律

村居集古二首

小园吾所好,得尽养生年。 柳密藏春鸟,梧高咽暮蝉。 有人情泥泥,无客意渊渊。 未负幽栖志,蓬门自乐天。 其二

曲径青苔滑,空山碧水流。 以闲为自在,归醉每无愁。 洁白心谁识,奇姿寄托幽。 家贫青史在,高枕卧书楼。 七绝

幽居

家在韦村西复西,有山有水便幽栖。 要知清梦游何处,不钓芦溪即柳溪。 七绝

曹操

助恶群凶汉室微,奸雄曹贼逞淫威。 华容遗憾逢关羽,偃月无情了一挥。 词

忻城竹枝词二首 正月

正月邻村少妇来,彩江清水采青苔。 姑姑煮熟黄花饭,盛在花篮待尔回。 七月

七月山城灯火明,家家织锦到三更。 邻鸡乍唱听梭后,又听砧声杂臼声。 七律

和卢牧园寄怀原韵

自笑狂夫多野性,幽棲少与俗情通。 心怀岂被邱明耻,皮相却惭子羽工。 只谓时光流似箭,谁知天道曲如弓。 酒阑人对歌残后,惊觉楼头五夜钟。 七律

偶感

九月西风感客神,茅斋秋雨更频频。 几多熊胆偏尝我,一片猪肝尚累人。 惟有菊花同淡泊,却无苦竹共清贫。 谁知冰冷原生性,不必矜怜是本真。

七律

寄怀兼呈卢牧园吴荔村黄光斗吴纯嘏 青梅煮酒论何如,性爱林泉志不虚。 无限世机归学圃,几多身计在观鱼。 琴鸣秋水知音歇,丹炼青山识味疏。 沉醉高歌君忆否,醒来相感自今余。 七律

感怀

谁谓男儿意气深,读书常自负商霖。 春朝抚剑临风笑,秋夜烹茶对月斟。 一县栽花空有志,十年树木枉劳心。 小人女子原无赖,不遇钟期不鼓琴。 七绝

慰友落第

文章憎命少人知,得失穷通自有时。 寄语同侪休介意,一生不赋落花诗。 五绝

黄山馆

乡村来课读,山馆任穷居。 师傅原无学,儿童会念书。 携锄勤种菜,弹铗妄思鱼。 敢谓兰膏薄,多惭董仲舒。 五绝

过洞庭湖

三日巴陵道,今朝过洞庭。 浪翻千顷白,天接一痕青。 舟似风中鸟,人如水上萍。 四周空漠漠,何处认湘灵。 五绝

登岳阳楼

岳阳从小慕,今日亦登楼。 巨浪城头涌,长天槛外浮。 琴书千里客,风雨一扁舟。 回首乡关远,徘徊对碧流。 五律

登黄鹤楼

万里登高阁,山河在眼中。 人怀千古恨,鹤去一楼空。 鹦鹉洲边月,梅花笛里风。 我来频眺望,何必问仙翁。 七律

登金山寺

远上金山一纵眸,江南江北了然收。 地形铁甕开雄镇,屏影金陵扼要喉。 两岸帆樯天际远,万家烟火镜中浮。 静观世界浑如梦,才过扬州又润州。 五绝

螟蛉

蜾蠃鸣窗下,谁怜七日辛。 声声呼类我,何故不成人。 五绝

怀金图

金固人人爱,怀来又密缝。 人知都是小,天道恐难容。

莫云卿

简介:莫云卿,(1786-----1857),名子密,号梧庄,忻城县莫氏土司官族。住忻城县思练卜佑村(今忻城县思练镇梅岭村卜佑屯)。 作品:

思练八景诗(七律组诗) 农亭遗树

风暖云亭劝力农,偶来树下仰高踪。 桑田税驾星初落,麦垄停旌露正浓。 自昔苍生歌五桍,于今世泽享千钟。 甘棠遗爱空陈迹,凭眺荒烟对古松。 古寺鸣钟

梵殿何年结构成,寺钟鸣处古音清。 上方楼迥秋霜冷,僻壤山空夜月明。 韵绕松阴惊唳鹤,响流江上发长鲸。 不堪梦醒风尘客,顿觉禅心枕畔生。 玉女捧盘

玉女何年降彩鸾,浑如举案碧云端。 孤峰历尽尘千仞,十指擎将露一盘。 螺髻恰宜沾雨润,琼浆不怕受风干。 若教王母乘云过,可奉炉香待八鸾。 天马腾空

山形似马练江边,逐电追风势宛然。 周穆好游留胜迹,王良善御不堪鞭。 春风汗血桃花雨,绕日占鞍碧草烟。 碟躞长空空有意,有人问齿不知年。 双拱摇波

练水潆洄绕市过,架空双拱锁晴波。 一弯缺月横遥浦,两道长虹跨碧河。 春浪奔流分石柱,秋涛轻影动烟萝。 往来稳步霜桥客,谁识翻澜脚下多。 练江夜月

谁抛素练濯长江,涌出冰轮照水窗。 龙女喜开金镜满,鲛人惊对玉盘双。 光涵两岸浮青藻,彩散中流泻绿茳。 露冷溪桥初罢钓,渔歌一曲谱新腔。 玉屏积翠

不烦雕琢不丹青,四壁巉岩劈巨灵。 泼墨淋漓山积翠,开窗排列玉为屏。 水晶遥映层层透,云母浓拖面面荧。 想着化工难着色,任从风雨作磨硎。 文漂浮藻

山水钟灵泛醴泉,从知地脉透穷边。 文生香藻波光远,味美琼浆玉色鲜。 凿取无源长浩浩,临观有术识渊渊。 泮林凭挹清流濯,荇洁芹芳信有田。 古风

登凉梅山诗

一峰伏兮一峰起,千里奔腾势未已。 陡然巨障倚天开,双峰争向丹霄指。 异树奇花万万重,满山雪叶波摇蕊。 疑有姑射仙人在,谁知梅萼横山嘴。 阴阳界断绝昏晓,蹲踞回环十数里。 一溪如带绕其麓,兴云作雨真灵傀。 偶登绝顶放双眸,四望茫茫集悲喜。 指点蓬莱未可攀,举首红轮近如咫。 回瞩罗列四面山,或拱或揖或遥企。 林壑涧泉一览收,叹至此山观止矣。 登高抒啸赋白驹,想像幽人应在彼。 振衣我欲御天风,云间访寻赤松子。

郑小谷

简介:郑小谷(1801-1872年),也叫郑献甫,自号“识字耕田夫”,广西象州县寺村镇大井村委白石村人,清代著名教育家、经学家、诗人、学者,广西历史上较有影响的壮族历史文化名人,有“江南才子”和“两粤宗师”之称。与忻城莫土司交往甚厚。清道光二十六年农历十月初,应当时莫土司之邀请,郑小谷到忻城作客,先后游览翠屏山、黄竹岩等处风景,留下诗作。

作品:

古风

登翠屏山偶赋

万山当面遥升庭,一山隐背横张屏。衙斋仰卧见余髻,印床琴荐生奇青。 初冬我作芝城游,袱被正宿兹山幽。鸦鬟闯户若窥客,蜡屐拾级疑登楼。 左旋右折造当中,襟上浮岚浓着雾。榕根攫石龙爪张,藤杖挣空蛇尾长。 但知石气不知土,风枝雨叶垂苍苍。眼前忽飞一疋练,方塘半亩当山悬。 凭高万瓦数鱼鳞,水光直射游人面。回身更指苍崖巅,举手可弄青林烟。 半云亭子不可见,天梯石栈空钩连。主人世袭百里侯,屏山卧治如枕头。 客儿屐齿倘重到,请君为我先除道。

古风

游览黄竹岩偶成三首

策马出青林,搜岩得黄竹。洞前敞若堂,洞后深如屋。神工挟鬼斧,制作颇骇目。 秀者花下垂,奇者菌旁突。卧者龙欲蜷,立者像疑蹴。润气杂清痕,含香都入骨。 仄身且蟹行,触首或蛸伏,村氓作导师,一路争秉烛。

浅如房启蜂,深知谷盘蛇。通如磨旋蚁,塞如庐结蜗。辗转众巧间,脚手工爬沙。 缱幽灵运屐,凿空张骞查。混沌一旦死,骨格森交加。石楼险难梯,石鼓低易挝。 山面透山背,一线天光斜。惊顾各相视,银海疑生花。

烛明不觉午,烛暗乃如梦。咳唾忽有声,空中答者众。旁门接小径,坐困迷香洞。 雉窜得新涂,螺旋仍旧哄。谁知优池穴,此迎更彼送。石柱此间撑,石田何处弄。 喜见出自穴,方觉入于瓮.。一笑下山门,野色趁飞鞚。

古风 忻城署后伴云亭

一亭起山坳,两堵借石壁。苍藤如青虬,排髯作檐额。西北眺诸峰,萧然满秋色。 凿空更寻幽,余光漏岩隙。嵌空作胸穿,坼裂惊掌擘。仰窥一线天。罗薜互如幂。 携来蹑月梯,佐以踏云履。棕榈生其巅,细若三尺策。林扃樵子斧,叶覆幽人远。 风景何燎燎,登下殊历历。市远人语嚣,云深鸟声寂。小息再凭栏,斜目淡将夕。 塘镜照人面,厨烟明屋脊。山容郁不开,破笑似吹笛。远揽黄竹岚,近枕翠屏石。 主人颇好事,装点有余力。曲径已通幽,危崖欲开塞。商量出好景,题傍倩闲客。 后约樽前盟,昔游梦中忆。除道特重来,兹言果不食。

李维序

作者简介:李维序,字维亭,上林巷贤新兴村人。清道光丙午(1846)年举人。 作品:

周安竹枝词(组诗)

洞里从来乏水田,杂粮先后种山边。 南瓜包粟家家有,八口还堪度岁年。

傍崖筑室耸嶙嶒,板架区分上下层。 置畜栖人称两便,经营结构擅殊能。

少年射猎碧山隈,日暮纷携野兽回。 厨下烹调供饮馔,欢呼明月照残杯。

乡里纷纷雀鼠争,共永团局判分明。 入门先馈茶偕酒,酬谢钱看事重轻。

马鬣崇封漫拟迁,讲求风水客纷然。 可怜古墓无碑碣,满眼蓬篱谁氏轩。

不事诗书岁月过,喜偕少妇唱山歌。 牧猪奴好摴蒲戏,嗜吸洋烟日益多。

少女勤劳习妇工,织成土锦绿兼红。 于归栽成合欢被,文彩鸳鸯灿室中。

周安镇妖鹅石歌(叙事诗)

两石崛起山之阿,屹立相向何嵯峨。 厥状非狮亦非象,伸头敛翼如生鹅。 或言逸少书黄庭,道士取赠画一窠。 笼回道上佚其二,西飞径从象郡过。 至此幻化为巨石,历时久远成妖魔。 雌雄相去数十丈,鸣声相应闻者多。 每乘昏夜双双出,蹂躏田亩伤嘉禾。 百里内外数受害,五谷不熟民

瘥。

田祖有神来驱逐,农夫痛恨无如何。 连日乡人始聚议,誓歼妖孽休蹉跎。 倩数石土举椎凿,雄鹅铲削归消磨。 村人护雌不肯铲,亦应孤立同么麽。 物怪既除民乐业,从此可谱丰年歌。 确闻边陬有是事,聊为纪异非传讹。

刘乙照

作者简介:刘乙照,字莲卿,清贡生,武缘人。 作品:

五律

泊兰甲渡

黑云堆绝壑,骤雨带涛翻。 激石波争涌,维舟浪欲吞。 艇移邻客扰,篷漏柁师喧。 夜半茶烟冷,乡情谁与论。

高作梅

作者简介:高作梅,清同治元年任上林知县。 作品:

五律

过罗墨渡

骇浪滔滔下,奔流俨浊河。 巉岩排作岸,乱石激成波。 风急看飞鹢,舟轻比泛螺。 巨川谁共济,作楫望才多。

第二篇:书法诗词创作

书法诗词

1、斗方诗词

清风入袖,明月入怀。 谦光受益,和气致祥。 静逸心动,神情守真。 藏书为富,爱字不贫。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澄怀观道,凝神读书。 读书养志,观史思今。 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宁静致远。 上善厚德。 为富不贫。 空雅书香。

2、匾额

松龄鹤寿

大智若愚

闻鸡起舞

上善若水

厚德载物

观海听涛

紫气东来

和气致祥

清风满怀

3、条幅

望远能知风浪小,凌空始觉海波平。

业精于勤浩然正气

爱画有情常拜石,学书无日不临池。

4、中堂

5、条屏

读书阅世当思义理,知故观今可识春秋。 松风皓月无俗意,高山流水有知音。

6、扇面

春花秋月

室雅人和

7、册页

8、手卷

时光似水甚无情, 往事如烟看不清。冷暖意深藏瑞雪,悲欢声杂伴华灯。

书生空有双行泪,

天地偏无一处平。 侠骨柔肠都作古,奈何独立泣苍生。

集圣教序对联

波绿生春早

有雨云生石

云霞生异彩

无风叶满山

云归注雨迟

山水有清音

八体六书生奥妙

承恩湛露三春重

诚恳书法同归正

春归花外燕组织

五山十水见精神

被体香罗九夏轻

子野风情一往深

雨洗林间翠欲流

灯火夜深书有味

法雨慈云窥色相

黄昏花影二分月

机云才学有天趣 墨花晨湛字生光

清池明月露禅心

细雨春林一半烟

王谢风流本性成 九万里风斯在下

门掩梨花深见月

八千年木自为春

寺藏松叶远闻钟

明月不离光宅寺

清风常渡出山钟 清华词作云霞彩

典重文成金石声 三春花满香如海 八月涛来水作山 胜地花开香雪海

妙林经说大罗天 书成花露朝分洁

悟对松风夜共幽 松涛在耳声弥静

山月照人清不寒 天机清旷长生海

心地光明不夜灯 万里波涛归海国

一山花木作香城 谢傅心情托山水

子瞻风骨是神仙 珠林墨妙三唐字

金匮文高二汉风 紫薇华省承纶诰

金粟香风舞彩衣 座揽清辉万川月

胸含和气四时春 气蕴风云身负日月

牢笼天地弹压山川 移柳待莺对竹思鹤

按图索骥误笔成蝇 大本领人当时不见有奇异处

敏学问者终生无所谓满足时

第三篇:教师诗词创作《清明祭》

清明祭

又是一年桃花季, 三月风寒云色低。 春燕空恋坟前柳, 纸钱难诉相思意。 生时不知离别苦, 梦里飞花醒时去。 青烟扶摇寄天国, 告慰至亲早安息。

第四篇:古代诗词创作与鉴赏

古代诗词创作与鉴赏

序言

顾易生

近读黄志浩兄的《古代诗词创作与鉴赏》书稿,十分欣喜,以为这将是一部对从事诗词教学与诗词创作很有益的著作。

(一)

学习古典诗词须要了解或掌握其格律和锻炼字句方法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功的。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早年曾从曾几学诗,中年从军南郑,诗境大有发展,故晚年《示子通》中谆谆教诲:“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极力强调了生活实践对诗歌创作的重要意义。但如果就此认为陆游完全否定“诗内功夫”的作用,那也是一种相当片面的认识。试看陆游又作有《追怀曾文清公呈赵教授近尝示诗》云:

忆在荼山听说诗,亲从夜半得玄机。

常忧老死无人付,不料穷荒见此奇。

律令合时方帖妥,工夫深处却平夷。

人间可恨知多少,不及同君叩老师。曾几曾居茶山,因以为号。“玄机”云云,足见陆游对曾几诗说的推崇与自己的心领神会。“律令”一联主要当指作诗时的审音协律、炼字练句等诗内功夫,得自曾几所传授者。实际情况正是这样。成功的创作来源于丰富的生活,但也须有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为基础。否则为什么南宋当时从军南郑的浩浩荡荡队伍中只出现了陆游一个大诗人呢?由此看来,“诗内功夫”与“诗外功夫”须要辩证结合,前者乃是不可缺少的基本功。今黄兄这部书稿(以下简称“本书”)将历代诗家关于诗歌艺术形式特征、修辞造句手段等“诗内功夫”的经验结晶,作了系统、科学的清理总结,其中既保存前贤许多“玄机”,也不乏著者的真知灼见。书中还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随着诗词创作内部规律的阐说往往例举典型之作为证,间亦触及作品与诗人遭遇及时代的联系。全书的文辞简明扼要,清新活泼,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相信其问世后,当能成为初学者的良师益友,教育工作者和作家也能从中获得借鉴,对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将会有所裨益。

(二)

正如本书中所展示的,我们的祖国是个诗歌大国,历史上优秀的诗人与诗篇灿如繁星,诗歌的体制格调也是非常丰富多呆的。同时还可看到,我国自古以来有一个重视诗歌教育的传统,诗之地位与作用受到高度尊崇,这当是诗国形成的一大原因吧!《今文尚书·尧典》载:古帝虞舜命令夔掌管音乐,教育青年子弟,养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筒而无傲”的完美品格,并指出: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神人以和。由于古代诗歌与乐律如此密切配合,故乐官所进行的教育必然是诗乐结合的教育。以上云云大概是关于“诗教”的最早记录吧?《尧典》虽不可能是上古时代的原始文献,近代学者大都认为写定于周代,但应该是保存着若干遥远的遗说,当然也有后人的增饰。周人确是相当重视诗教的,相传有“采诗”“献诗”制度,广泛汇集民间诗乐以反映民情而对执政者有所讽诫,寓教于乐。这里也表现出广大民众抒发意志情感的创作)中动。据《左传》等记载,春秋时列国诸侯卿士大夫交际酬对交涉,盛行“赋诗言志”方式。这种风气起源当更早些。可以设想,当时必然有比较通行的诗歌选本作教材,定为贵族子弟必修,他们之间才可能有共同语言,即使“断章取义”也能相互理解。孔子倡办私学,孔门教学中“兴于诗”(《论语泰伯》),是一门首先修习的主课,将诗教普及到平民出身的学生。“兴,起也”,兼有“感发意志”与“引譬连类”等意思。孔子说:“诗可以~兴”、“观”、“群”、“怨”(《论语·阳货》),比较全面地接触到诗歌的抒情性、形象性、感染力量、认识作用与社会作用。孔子又认为通过学诗可以懂得如何处理家庭、社会关系的准则,提高思想品德与文化知识修养以及语言艺术能力。至汉代而《诗经》被列于“五经”,成为一部法定的最高权威教科书。相传编纂于西汉而传述儒家旧说的《礼记》中《经解》,明确提出“诗教”之说:

孔子日: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此说与《尧典》“直而温”等说有渊源,进而试图对全民施行诗歌教育。

当然,在长期封建时代,所谓“诗教”有其严重负面影响。有些论说将诗歌完全从属于政教,不免扼煞其文学生命。“温柔敦厚”成为条框,也会限制诗歌的战斗性、反抗性。然而,循《尧典》等论诗之本,还是突出诗歌抒发个人意志感情的本质与韵律和谐之美的。“诗言志”一语,被近人朱自清推举为中国诗论的“开山纲领”:而在先秦以至汉代,“志”与“意”既有通用,“志”与“情”也常是不分的。《国语·鲁语下》记师亥云:“诗所以合意,歌所以咏诗也。”其说即与“诗言志,歌永言”同义。《史记·五帝本纪》所载舜说中则迳作“诗言意”了。孔子论《关睢》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所谓“哀”“乐”均属感情范围,而该诗描写的“君子”思慕“淑女”,正是属于男女之情。孟子根据《诗·大雅·绵》中“爰及姜女”等句,大力肯定周太王的“好色……爱厥妃”,并从而描绘出“内无怨女,外无旷夫”(《孟子·梁惠王下》)的美好图景,实为“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理想的先驱。屈原《九章》中《惜诵》云:“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悲回风》云:“介眇志之所惑兮,窃赋诗之所明。”两处皆作者自述创作旨趣,“抒情”与“明志”实可互训。汉代《诗大序》归纳先秦旧说而概括云: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段分析,实为“诗言志”说的补充与发展。因而,唐孔颖达《左传正义·昭公二十五年》云:“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这一阐释是基本符合《诗大序》等的意思的。这些文献中所谓“情”的范围是宽广的,包括爱国家、爱人民、爱亲人朋友、爱美好事物之情和男女爱情。《诗经》中“风诗”多有歌咏真挚爱情的,体现编选者的开放态度,而有的汉儒将一些言情之作牵强附会到“君臣之义”上去,则反映一种偏见。那是对诗歌抒情性的排斥,对其文学性的扭曲。

我们不难发现,古人之所以认为诗歌能够产生“神人以和”以至“美教化、移风俗”(《诗大序》)等广泛效应与巨大作用,主要还是由于文艺作品的抒发情志与审美特征具有特殊感染力量,可以普遍深入撼动人心。诗歌教育可说是一种美育。

再看《礼记·经解》“诗教”说的全文。这段话是有前提、有条件的。“入其国而其教可知也”,那是说进到某个国家或地区,从其人民的素质风度可以觇知他们所受的教育状况。“温柔敦厚而不愚”,意思说:这里的人们态度谦和诚恳,言辞优美得体,而不是愚昧可欺。这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明程度。西汉当时正是国势强盛而处在先进的前列,与四周民族多有交往,其国民自应有高度的文化教养,显得彬彬有礼,而不是粗暴、狡诈却又动辄上当受骗。这段话并不是说当国家遭受侵略的时候,对入侵者也讲什么“温柔敦厚”。《诗经》中的《无衣》即是讲当邻国被侵而请求援助时也要表示强烈的同仇敌忾而拿起武器共同出击。这样的诗篇也同样给人们以教育。

唐代以诗取士的制度,实际上也是推广诗教的一种有力措施。诚如本书第三章中所指出:“在中国的诗歌史上,所有优秀的作品都与科举无关。”(第76页)唐代科举场中应试之诗也确实很少佳作。但以诗取士之制却无疑会提高广大知识分子学习、创作诗歌的积极性,对唐诗以及社会文化之繁荣昌盛应该有其促进作用的。

我们今天当然没有必要在高校入学考试或公务员考试时加试诗歌,但在青年学生和群众中提倡读点优秀诗篇,有兴趣的话,开展一些诗歌创作与吟咏活动,对于提高道德文化素质,培养高尚情趣和造成良好的社会风气都可能是有所帮助的。本书在论述诗人品质时说得好:“诗人对于大自然具有天生的亲近感。”(第83页)“诗人又必然是热爱人生、关心人生的。”(第84页)可以设想,一个人如果具有这样的品质,那么不论他的文学创作或者其他作为,都将有益于自然生态和环境美化,有益于人民的美好生活和心灵之美的。诗歌教育应当是造就这样品质的一条途径吧?

(三)

从本书所介绍与总结的我国历代诗歌体载的演变看来,《诗经》体后有楚辞体,四言诗后有五言诗、七言诗,古体诗后有近体诗,乐府诗后有新乐府,诗之后有词、曲,正如明代胡应麟《诗薮》所说:“诗之体以代变也。”二十世纪新文化运动以来,自由体的新诗创作应运而生,那是合乎时代潮流和诗体发展规律的。然而各种古代诗词体裁虽与新诗相对而被称为“旧体诗”,却仍然相当活跃。这种现象并不奇怪,历史上诗词发展高峰时期唐宋两代的经验值得注意。唐代既有近体诗的成熟与盛行,而古体诗创作依然繁荣;在诗体极盛之际,新兴之词又异军突起。当时诗坛妙品不论古体或近体、新旧乐府、诗或词,都表现出作者的个性风格与时代气象。宋代词的创作臻于极盛,而各种传统的古、近体诗歌仍能在唐诗之后别开生面。故繁盛的诗国大园圃中,总应该是百花齐放的。

然而新文化运动以来诗坛的有些现象却颇耐人寻味。几位新文学大师如鲁迅、郁达夫、郭沫若、茅盾,都是擅长写日体诗的,有的在诗歌创作领域仍以作日体诗为主。他们的旧体诗词传统功力深厚而富有时代精神。这足以证明旧体诗词格律在新时代还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与不朽的审美价值。

古代诗词体裁的成型是凝结着无数作者与学人的心血的,经历千炼百锤,所以十分精美。例如近体律诗的格律,便是严格按照音韵学、修辞学、美学原则与理想确定的,工整而叉错综变化,铿锵而又抑扬有致。元代方回《瀛奎律髓》说:“文之精者为诗,诗之精者为律”,并非虚美,而古往今来许多诗人之乐于采用这种形式来从事创作,并非偶然。“诗余”之“词”,在审音协律方面有较律诗更为严格之处,因而也显得特殊精美。而且词也有比近体诗远为自由解放者。每一词调虽各有定式,但唐宋词坛流传下来就有大量不同格式的词调和体,懂得音律的作者可以自己创调变体。因之,作者可以在极为广泛的范围内选择符合创作需要的词调。各个词调的字数、句型、声情变化繁多,为作者选词用语提供非常灵活的条件,适宜于表达和描绘各种各样的情感意象。古代有些绝妙好词,卷舒自如,浑如口语、散文,而吟诵起来仍是情韵盎然,富有节奏感。那是自由与格律辩证结合的范例。南宋初胡寅《题酒边词》论词体云:“名之曰曲,以其曲尽人情耳”;“然文章豪放之士,鲜不寄意于此者”,生动说明词在尽量抒写人的各种深层情意方面别擅胜场,故而思想解放的作者大都采用这种多功能体裁来寄情寓意。“五四”前后新诗创作的先行者胡适,在他的《尝试集》《尝试后集》中载有三十一首词,有的“明确挂有词牌”,有的“未挂词牌”而仍“依一定格式谱写”,这是他“为大中华,造新文学”(胡适《沁园春·自誓》)的“实验品”(施议对《胡适词点评》)。

当然,长短参差的词曲与整齐对称的诗体各有其审美特征,因而在诗歌史上长期同存共济。在新时代的诗坛上更应该让传统的格律诗词与自由体的新诗,还有各种新创的格律与自由结合诗体和借鉴外国的诗体,相互竞争,相互济补,共同繁荣,形成万紫千红的昌盛局面。

古代诗词的格律与诗词创作的艺术成就有着如此紧密的关联。故而懂得一点或者掌握古代诗词的格律,不仅对于创作旧体诗词是必要的,对于体会、解析、鉴赏古典诗词以至创作新诗也都会有所帮助。郭沫若《如何研究诗歌与文艺》中把自己幼时暗诵的唐人绝句称作是“所受的诗教的第一课”。他在童年时代所受的古典诗歌教育为以后创作新诗或旧体诗打下了基础。

在志浩兄的著作即将出版之际,不揣愚妄,发表一些对诗歌教育与诗词创作的感想,不妥与谬误之处,希望广大读者与专家们批评指正。

二零零一年冬日于复旦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

古代诗词创作与鉴赏

第一节 《诗经》与《楚辞》

中国是世界上闻名的古国,有文字的历史至少在3500年以上,而诗歌产生的历史还要远远超过文字的历史。可是当文字产生后再去记录那些所谓的“原始歌谣”时,实际上它们都已经被加工和改变过了。所以真正的上古歌谣,的确是浑茫难睹了。关于诗歌的起源,传统的说法是起源于劳动。然而恩格斯曾经讲过:劳动创造了人。连人都是劳动创造的何况是诗歌呢!从根本上讲,人类的一切文明及其思想观念,都是从劳动生产实践中产生的。说诗歌产生于劳动,显然是过于笼统了。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说:

我想,在文艺作品发生的次序中,恐怕是诗歌在先,小说在后的。诗歌起于劳动和宗教。其一,因劳动时,一面工作,一面唱歌,可以忘却劳苦,所以从单纯的呼叫发展开去,直到发挥自己的心意和感情,并偕有自然的韵调;其二,是因为原始民族对于神明,渐因畏惧而生敬仰,于是歌颂其威灵,赞叹其功烈,也就成了诗歌的起源。在上古的歌谣中反映劳动生活,应该是毫无疑问的,但歌谣还可以反映别的生活,比如爱情,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然而实际上,原始歌谣更多的还是与宗教歌舞结合在一起。1973年在青海省大通县孙家寨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盆,有三组每组五人手拉手的歌舞图案,考古者认为,这是先民们劳动之余,在大树下、小湖边或草地上,正欢乐地手拉手地集体跳舞唱歌。然而这样的舞蹈歌唱,在上古并非单纯地为了娱乐,而是往往带有为了生存与生产的宗教目的的。在古代的典籍中,就保留着这方面的记载。比如,《吕氏春秋古乐篇》就说:“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日载民,二日玄鸟,三日遂草木,四日奋五谷,五日敬天常,六日达帝功,七日依地德,八日总禽兽之极。~葛天氏”是上古初民的部落,三人手拿牛尾,边舞边唱,表达着对祖先神和自然神的敬畏和崇拜,对丰收的祈求。最后的“总禽兽之极”,是集体的图腾舞蹈,其热烈与欢乐的场面是可以想见的。他们歌唱的歌词,便是最早的诗,也就是后来诗歌的起源。这种原始的宗教歌舞,尽管是人类蒙昧时期的产物,而且它在宗教祭祀的歌舞中所表达出来的强烈感情和形象思维,仍然是为实用的而非艺术的原始理念所左右,但是,感情与形象思维毕竟是构成文学艺术的要素,随着时代文明的进步,人类心灵的觉醒,这些要素迟早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生产的内在动力。

文字的产生,既使语言着于竹帛得以保存,更使诗歌与散文日渐有了区别,并进入了它自己的发展航程。从今天来看,《诗经》与《楚辞》成了中国诗歌实际上的两大源头。

大约是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之间,以黄河流域为主的一批诗歌,由于政治的或实用的目的,受到收集和保护,这就是当时被称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被尊为“五经”之一的《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集子。

《诗经》的产生可谓是个谜,因为在历史上并无明确之记载。从《诗经》中十五国风所分布的地域来看,最南的周南、召南达到今天湖北的江汉流域,最北的邶、墉、卫,达到今天的河北省南部,最东的是齐,达到今天的山东省,最西的是豳,达到今天的甘肃省东部。其他的王(即东周)、郑、魏、唐、秦、陈、桧(即郐)、曹诸国,则分布于今河南、山西、陕西等属于黄河流域的地区。一部诗集经历如此长的时间,跨越如此广阔的地域,在当时极为落后的交通和信息传播的历史条件下,不经过政府的参预是难以想象的。况且在现存的三百零五首诗歌中,风格、句式、音韵如此统一,不经过专人的编辑、修订也是不可能的。东汉的班固、何休等学者有“采风~采诗”之说。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说:“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认为是周天子出于政治的目的,专派官员到民间搜集诗歌,以了解天下的民风、民俗、民情。而汉儒何休却说采诗的不是官员,而是“男年六

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故王者不出牖户,尽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解诂》)。说法的不同,只能说明《诗经》产生的确切情况到汉代已经不太清楚了。不过先秦的《国语·周语》中有“公卿至于列士献诗”之说,《礼记·王制篇》又有“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的话,采诗虽不可信,但“献诗”、“陈诗”却是可能的,如果当时的“公卿”、“列士”除了自己写诗之外,还注意将艺术手法上正有相同之处。第三,是四言的句式、节奏和押韵的特点。四言的句子,既有整齐的形式美感,又便于双音节词组的运用,奠定了中国古代诗歌以双音节为一“顿”的基本节奏形式。同时也开创了诗歌的韵部系统和押韵方式。至于复沓的章法,虚词(语助词、语气词和感叹词)的运用,直抒胸臆的表达等等,则是民歌特色的鲜明体现。

到了公元前4世纪,在南方的楚国出现了足以与《诗经》双峰并峙的另一种新诗体——《楚辞》。南方的诗歌没有得到像《诗经》那样的保护,其大量的流失是可想而知的。但它因此而保留了特有的原始风貌,成为与《诗经》形貌迥异的另一种诗歌样式。宋人黄伯思释楚辞为:“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东观余论》)强调了楚辞的地方特色。楚辞原来是楚人诗歌的一个总名。“楚辞”之称,始见于西汉《史记酷吏列传》中。后西汉刘向编辑屈原作品成集,统名之曰“楚辞”。这样楚辞就有了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楚辞泛指楚人的诗和后人学习屈原诗歌特色的古代作品;狭义的楚辞就专指屈原的诗歌。屈原的楚辞约有二十余篇,其中《离骚》、《天问》、《九章》(九篇)、《九歌》(十一篇)为屈原之作,古今学者无疑义,而《招魂》、《卜居》、《渔父》、《远游》四篇,自汉代以来就存有分歧,是否系屈原的作品,现已很难确定。屈原《楚辞》的诞生,乃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奇迹。在先秦,除了《诗经》,在北方再无其他诗人的诗作。《楚辞》的产生,不仅填补了从《诗经》到东汉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文人创作的空白,而且更以其充沛激越的情意抒发和敢于表现个人怀抱的精神,成为这段文人诗歌洪荒中的宝贵绿洲。它不但以二十余篇的数量,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诗史上的第一本文人诗集,而且充分体现了文人诗歌的特色。那么,《楚辞》是怎样产生的呢?

关于《楚辞》的产生和内容,实乃与屈原的身世密切有关。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本是楚王的同姓贵族,因祖先封于屈地,遂以“屈”为氏。屈原在青年时代便有着良好的文化素养和远大的政治抱负,深受楚怀王的器重。但由于楚王的昏聩和群小的攻讦、进谗,使屈原两次被流放。最后当他听到楚国的首都郢都已被泰国攻破,遂投泪罗江自沉殉国。屈原作为一个有才学、有思想、有操守的文明人,当他被放逐于蛮荒艰难的生存困境之中时,他所承受的乃是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流放。在这种情形下,屈原“游于江潭,行吟泽畔”(《楚辞渔父》),诗歌的创作成了他心灵寄托、情志宣泄的唯一选择。国家衰亡所造成的强烈的心灵震撼和精神刺激,感士不遇的悲剧境地,使之有幸成为“国家不幸诗家幸”(赵翼《论诗绝句》)的最早印证者。司马迁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报任安书》)可谓深得诗人之旨。《楚辞》中的诗篇大都写于诗人流放之中,楚地丰茂的草木,灵秀的山水,给予了诗人创作的灵感和艺术的才情,所谓“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陆游《偶读旧稿有感》)。楚地民歌尤其是宗教祭祀歌舞的盛行,以及流布于楚地丰富的神话传说,也促成了屈原《楚辞》的诞生。屈原由一个宫廷文人,而转变为一位对楚地民歌广泛吸纳的“行吟”诗人,是流放使他走向了民间,在深切感受民风民情的同时,也学习了民间的楚歌。

《离骚》是屈原的鸿篇巨制,中国文学史上的杰作。关于《离骚》的含义,汉代的班固说:“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离骚赞序》)全诗三百七十三句,二千四百九十字,是中国诗歌中少有的长篇。

《天问》是屈原放逐后,彷徨山泽,忧心愁悴,见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圣贤怪物行事,呵而问之,以泄愤懑之作。全诗有三百七十多句,一千五百余言。诗人一口气提出一百七十多个问题,举凡天地山川,神话故事,历史传说,天命人事,现实生活等等方面均所涉及。正如鲁迅所说,这显示了诗人敢于怀疑,“放言无惮”(《摩罗诗力说》)的勇气和精神。

《九歌》从其内容与形式上看,是屈原被放逐到沅湘流域学习当地宗教民歌以后的作品。其中《湘君》、《湘夫人》两篇最为著名。《湘夫人》的开篇:“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与《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名句一样,情景交融,开创了传统的“悲秋”意象。

对《九章》篇名的解释,朱熹认为:“屈原既放,思君念国,随事感触,辄形于声。后人辑之,得其九章,合为一卷,非必出于一时之言也。”(《楚辞集注》)基本上是可信的。由于西汉刘向是《楚辞》的最初编辑者,故一般认为《九章》之名为刘向所加。其中《橘颂》创作时代最早,是屈原早期的作品,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首咏物诗。其余各篇是屈原各个时期思想感情的真实表达,展示了较为完整的诗人心灵历程。其思想内容与表现手法与《离骚》大体相似。

《楚辞》的特点是十分鲜明的。首先是放言无忌、奔放恣肆的浪漫主义精神。这表现在屈原十分注重主观情思或情绪的表达和抒发。他凭借着自己丰富渊博的学识,奇妙开阔的想象,磅礴炽热的激情,斑斓缤纷的辞采,将笔端驰骋于人间与神界的广阔空间,驱遣草木,驾驭风云,挥斥邪恶,忧国忧民,那长长的一声“兮”的咏叹,更让人感受到一种回肠荡气的心灵震颤,具有强烈的抒情意味。

其次是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表现手法。在《楚辞》中,“香草”、“美人”除了分别作为“贤臣……君王”的符号,还是“政治理想”和“高尚人格”的象征。从广义上而言,“香草美A”的手法,也属比兴手法。但这里的比兴与《诗经》中的比兴,至少有两点区别:一是《楚辞》中的比喻,都具有政治上的特定含意;二是本体与喻体之间关系是比较稳定的,具有了意象化与符号化的象征特征。后来“香草美人”也就成了一个专门的诗学术语。

第三,《楚辞》不同于《诗经》的四言句式,以五言、六言、七言为主,少数句子达到九言,是杂言诗体。诗句中虚词的用法也与《诗经》颇为不同,除了感叹词“兮”的突出运用以外,还大量出现了散文中常用的如“之、乎、者、也,以、而”等结构助词和连词,使诗句在节奏上更有了丰富的变化。同时其散文化的倾向,直接孕育了汉赋的诞生。在古代常“辞赋”并称,已而渐渐混淆。其实“辞”有着浓重的抒情意味,侧重于内在情思的表达,属于诗歌的范畴;而“赋”主要在铺叙中体物写志,侧重于事物外在的描写,属于“文”的范畴,即使是汉魏以后的抒情小赋,依然是亦文亦诗的结合体

古代诗词创作与鉴赏

首页.书架.美文.目录 下章|上章|加书签|回简介

第二节 汉魏六朝诗歌

秦朝寡文,诗章莫传。由于秦朝的暴政,政权的寿命出奇的短暂,所以在南方,楚辞的影响依然十分深广。想当初楚霸王项羽被围于垓下,曾因听到“四面楚歌”而知大势已去;即使少文之人如项羽、刘邦,也能即兴而赋楚歌,项羽有《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刘邦有《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至西汉武帝有《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乌孙公主有《悲秋歌》(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这些诗中间都夹有一个“兮”字,形成了前后两个三字句、中间一个感叹词的特殊句式,史称“骚体诗”,都是《楚辞》的余绪。由于汉朝的大一统使南北方文学交融,加上国都的北迁,《楚辞》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到了汉赋上,而在诗歌方面则更多受到《诗经》的浸染。比如刘邦立国之后的一首《鸿鹄歌》,其姬唐山夫人的《安世房中歌》十四首,都是整齐的四言诗。景帝时的韦盂为楚元王和其子夷王的老师,因王无道,作《讽谏诗》以规劝,虽在楚地,作诗却已学《雅》、《颂》,全篇四言,且长达一百零九句。所以汉代的统治者虽是楚人,然而即便是西汉的诗歌也正在逐渐地发生着变化,最明显的就是诗句中“兮”的逐渐消失,同时《楚辞》的句式,由于“兮”的消失而出现了三字句和七字句,从而使杂言体诗歌逐渐增多,这在汉乐府民歌中体现得最为突出。

“乐府”原指国家设立的诗、乐、舞三者结合的音乐机构。至六朝,人们对此机构制作、采集的可以和乐而歌的诗也称乐府,于是乐府便由原来的机构名称一转而为一种带音乐性的诗体的专称。据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记载,汉武帝时代为了统治的目的曾进行过全国范围的民间“采诗”,至东汉犹存一百三十八篇,其中已有吴、楚等南方地区的民歌。比如《上邪》这首诗,诗中有“江水为竭”一句,可见是长江流域的民歌。这首直抒胸臆而又颇具艺术手法的民歌,既有《国风》中朴实真率的风调,也有《楚辞》中想象奇特的浪漫。一个女子为了表达对爱情的坚定,指天起誓,从反面连举五个不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来表现“长命无绝衰”的真情,是一种不露痕迹的博喻手法。全诗的句式从二字句到六字句都有,真是不拘一格,横放杰出,非文人创作所能想到。后来的敦煌曲子词《菩萨蛮》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都受到它的启发:“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它们共同体现了民歌特有的一种抒情方式。与南方的民歌侧重于抒情不同,北方的乐府民歌似更侧重于叙事。比如《东门行》:“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诗写男主人公因生活所迫,最终铤而走险,拔剑走上反抗道路的一个场面。这首诗虽然简短,但是能展示出入物内心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他本来已经义无反顾地”剑东门去了,却突然又返回家中,原因是还顾念着自己的妻儿,但当他再一次面对一贫如洗的生活现实时,他不得不再次作出了造反的选择。诗歌不惜笔墨地写造反者的犹豫和矛盾,不仅使读者看到了人物善良的一面,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人们造反、反抗的被迫性,从而深化了作品的思想主题。我们可以发现汉乐府中的有些作品,在艺术表现上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汉乐府的艺术特点,最鲜明地体现在它的叙事性上,在叙述中穿插人物对话,以达到表现人物性格和丰富情节的艺术效果。另外杂言体的句式,参差错落,不拘一格,也使诗句的节奏活泼自然,别有风味。这些都大大地发展了《诗经》中民歌的表现手法,并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汉乐府民歌还有不少比较完整的五言诗,其中的杰作有《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西汉乐府多杂言,东汉乐府多五言。五言诗比四言诗虽然只多一个节拍,却便于把单音节词与双音节词组合起来,寓变化于整齐之中,既扩大了诗歌的容量,又具有形式上的整齐匀称之美,因而为文人作家所采用,直接导致了东汉文人诗的产生。

东汉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当为《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粱代萧统所编的《文选》中,因这些诗的作者姓名与时代均难确指,所以萧统泛题为“古诗”,后来《古诗十九首》就成了这些诗歌的专用名称。根据这些诗歌的内容以及有关史实的考证,近代以来,学者意见渐趋一致,大致可判定这些诗产生于东汉末年,作者是中下层失意的知识分子。

《古诗十九首》中的内容主要有两类:一类描写游子思妇的相思哀怨。这些作品大都是从女性的角度着笔的,在封建社会,男性对女性的情感世界是相当隔膜的,更者,在我国传统观念中,男女对性的压抑乃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在包括《古诗十九首》在内的古代文人诗词中,却出现大量的表示男女相思相恋的作品,对于这些作品不能也不必都看作是有政治寄托的,但也决不能简单化,统统以题内之义看待,认为纯粹是表达爱情的相思之作。《楚辞》以来“香草美人”的表现传统,封建君臣僚属间的主宰与依附的关系,都会使他们自然联想到女性依附于男性的悲剧命运,从而以一种东方人特有的含蓄,以男女之情喻君臣之道,这对阅读中国古代诗词的人来说是不能不知的。这也是文人作品与民歌的一个重要区别。比如《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一首:“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首诗说是写思妇对游子的怀念,似乎也无不可。然而采集“香草”以赠远方之人,似乎又非夫妻关系而是恋人关系,但诗尾明明是“同心而离居”,本应同居,似乎又非恋人。正是在这种似是而非的恍惚表达中,往往给人别有所指的感觉。其实此诗全从《楚辞》中脱化而来,在精神实质和表现手法上也完全相同。《离骚》:“及荣华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诒。”《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湘夫人》:“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屈原的《楚辞》作为政治抒情诗,其象征的含意已为人们公认,那么对一首后人明显有模仿、化用性质的作品,作出有所政治寄托的体认,当是合情合理的,也符合文人诗的特点。清人陈沆《诗比兴笺》认为此诗乃“放臣寄托之情也”,可以作为参考。

另一类是写政治上失意的悲叹。如《明月皎夜光》:“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这是在功名《利禄竞争中失利者的不平之声。由于当时政治的黑暗与腐败,失意者很容易进入为摆脱贫贱而无耻钻营或及时行乐的消极中去:“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今日良宴会》)“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生年不满百》)这些诗作固然有着不健康的情绪和颓废的思想,但其中也不无对现实不满的激愤。而且随着东汉末年旧的封建理教规范解除之后,知识分子久受压抑的生命冲动,终于获得了一次精神上的释放,并且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自由地抒发个体情感的创作实践,标志着“想说甚么便说甚么”(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与酒之关系》)意识的觉醒,文学自觉时代的黎明曙光,在这里确乎是依稀可见了。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点,历来对它的评价很高。《文心雕龙·明诗》称之为“五言之冠冕也”。锺嵘《诗品·古诗》则更评之为:“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他们除了共同承认它为文人五言诗的开篇外,更看到了它注重内在个性抒发的独特性。它实际上成了中国诗史,由民间创作向文人

第五篇:〖诗词论文〗诗词创作应走个性化新路

雨中笠翁图书馆更多精彩请您欣赏

诗词创作应走个性化新路

诗词创作,无论题材选择、思想倾向、艺术风格、表现手法、体裁声韵等都应有自己的个性主张。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竭力创新,要摸着石头过河,大胆而稳慎地走出一条新路来,不要拾人牙慧,因循守旧,摹古泥古,人云亦云。应知,中华诗词生命力顽强,经久不衰,是由于几千年来诗人词家不断改革创新所致。-部中华诗词史就是一部诗词改革创新史。翻开卷帙浩繁的诗词书籍,从《诗经》到楚辞、乐府、古体诗、近体诗、宋词、元曲、新诗、民歌、散文诗、新古诗、新体诗、自度词、自由曲等各种体裁异彩纷呈,各种诗词流派风格层出不穷,无不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改革创新的结果。惟有改革创新才能使中华诗词继续繁荣发展,从而成为中国文学艺苑盛开不败的绚丽奇葩。

我在诗坛艺苑是一个学习耕耘者。截至目前为止已创作传统诗词及楹联2700多首(副)。本着改革创新、张扬个性、自走己路、自成一格的原则,不断探索诗词创作的风格、特点及其表现手法。经过多年实践,已形成以下特点:继承传统,跟随时代,改革创新,拓展题材,歌国颂民,反映生活,严守格律,谐调声韵,语言求新,雅俗共赏。下面谈谈我的创作情况:

一、弘扬主旋律,为和谐盛世而高歌

今日之中国,正处在一个和谐而繁荣昌盛的伟大时代。建国63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经济飞跃发展,科技快速进步,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作为有幸生长在这个伟大时代的诗词爱好者,弘扬主旋律,就是要把反映和歌颂当今时代的历史巨变、光辉业绩作为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为中华写史,为民族画像,为人民立言,为盛世讴歌,其作品才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顽强的生命力。检索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无不留下时代的痕迹和打上政治的烙印。我的诗词创作,歌颂党、歌颂祖国和人民的作品占据主导地位。每遇重要节庆或重大盛事,创作激情如炬燃烧。例如60周年国庆节,我写了《建国征程60年》组诗38首,歌颂祖国各个时期所取得的成就和所遇挫折。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日,我填写了《风入松. 建党90周年》词10首、《自度词. 党颂》8首、《满庭芳. 精英颂》10首,以及《红船》、《旗帜》等诗词多首,从多个时期反映党的艰辛而峥嵘历程和夺取决定性胜利的史实,歌颂党的领袖人物的传奇生平和显赫功勋。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以及在贵阳举办的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我先后创作了诗词95首、楹联18副,为盛会的成功举办而赞颂,为中国运动健儿夺取桂冠、获得荣誉而欢呼。党的十六大、十七大胜利召开,长征夺取胜利60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80周年,港澳回归,神七发射,天宫升空等重大节日和重大喜讯,我都有诗作吐露愉悦的心声。

二、关注时政新闻,记录社会历史进程

当今之世界,发展进步,日新月异,风云变化,无穷无尽,每日每时,都有新生事物和新的重大喜讯和重大事件发生。广大人民群众,要么为福祉的到来而欢欣鼓舞,要么为灾祸的降临而悲伤涕零。每时每刻大千世界所发生的每件大事,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传播到千家万户,每个关心时事的人,都会站在各自立场,对各类新生事物或突发事件持不同看法和态度,或赞扬歌颂,或抨击谴责;“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者也有,那毕竟是少数。“秀才不岀门,能知天下事”。我的许多诗词题材取自于媒体报道,即写“时政新闻诗”。例如利比亚战乱,我随战情变化以“荷叶杯”词牌先后填了《撤离利比亚》、《滞留利比亚》、《轰炸利比亚》、《僵持利比亚》、《灾难利比亚》5首词;日本大地震,填了《浪淘沙.日本大地震》(

1、2)、《浪淘沙.中国救援队》、《减字木兰花.购盐》词4首。每年3月,全国人大、政协“两会”,各地精英聚集北京,共商国是,决定国家的大政方针,是关系国家前途命运、人民幸福安康的重要政治活动。为此,对于媒体的报道,我十分关注,并就大会中心议题、热门焦点写诗填词,与会议代表同心不同场,抒发己见。例如2010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政协三次会议我作了七律《咏两会热门话题》8首,2011年“两会”填了《临江仙.集句两会》10首。胡锦涛主席2011年1月18至21日访问美国,对进一步改善两国关系、增进中美人民友谊、促进双边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我就访问盛况、历程、共识、成果等填了《玉楼春》词4首。除上述外,还创作了《南歌子.李克强副总理考察贵州》、《摊破浣溪沙.歼-20隐形战机》、七律《宫舟天吻》、《“7.23”动车追尾》、《儿童劫》(正宁幼儿园校车事故)等时政新闻诗与词。我的每首作品,都有日期记载,刻下岁月印迹,可供大事回忆。

三、关注人民生活,反映世间忧乐

毛泽东同志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社会变革,生产力提高,科技进步,文化发展,无一不为人的因素所决定,无一不是人民大众智慧和劳动的结晶。因此,是否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是否为人民谋利益,是衡量一个政权及其执掌者先进与落后乃至反动的惟一标准。同样,是否以人民的忧乐为忧乐,是否对人民之功而颂、福而歌、灾而悲、祸而恸,是检验一个文学作家成功与失败乃至堕落的重要标准。屈原、杜甫之所以受人敬仰而名垂千古,就是因为他们为国家民族的命运、人民大众的苦难而感伤,写下了震古烁今的壮美诗篇。解放后,中国人民摆脱苦难,翻身作主人,他们为建设社会主义作出了卓越贡献,使我国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变成一个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人民之伟大,人民之功勋,千篇万卷,罄竹难书。歌颂人民大众是我创作一以贯之的主要题材。例如七律《敬业之歌》20首,赞颂从炊事员、驾驶员到作家、科学家等从事20种职业的劳动者,为他们忠于职守、辛勤敬业而吟咏;五律《劳动之歌》20首,颂扬坚守在架桥、铺路、建房、釆煤、挖矿、烧砖、造纸、酿酒等20个岗位上的劳动工人,为他们沥血流汗、吃苦耐劳而歌唱;五律《农事之歌》24首,则对农民弟兄从事农、牧、渔、副劳动,为保障社会供给、人类生存所作贡献而讴歌。农民工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劳动大军,他们对加快我国经济建设进度功不可没。2007年写了七律《咏农民工》8首,去年写了竹枝词《背篼之歌》16首,今年又填了《唐多令.咏农工》5首,从多侧面褒扬他们的功绩,同时反映他们的不幸遭遇。我党和政府一贯关注民生,提出“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无论是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国务会,都把发展经济、保障民生作首要议题,并出台了一系列诸如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在职和退休人员工资、抑制物价上涨、兴建保障性住房、实行社保和医保城乡全覆盖等,这充分证明我党切实履行以人民最高利益为代表的宗旨。我的诗作也以反映民生为题书纸留痕。如创作了《鹧鸪天.民生》词8首,涉及党的惠民政策、增加在职和退休人员收入、增加教育医疗投资、平抑物价、建设保障住房等;还以“朝中措 ”词牌填写了《房价》、《保障建房》、《限购多房》以及《购房望楼》等。对于天灾人祸,我深感悲怆,寄予无限同情,并对救援行动中的英雄壮举予以赞美。如2008年南方冰灾,我写了七律《抗冰斗雪奏凯歌》8首,同年5月汶川大地震我写了七绝《汶川抗震救灾写实》12首、七律《汶川抗震救灾赞歌》10首;2010年4月玉树大地震,我写了七律《大爱真情系玉树》10首,同年3月山西王家岭煤矿发生透水事故,38人遇难,我写了七律《痛咏王家岭矿难》,对遇难矿工表示哀悼,对抢救义举高度评价。对于民间疾苦,百姓艰辛,予以关注,寄托悯恻,曾写七律《谋生谣》10首、《关注弱势群体》4首,新体诗《咏下岗者》7首等。

四、赞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

每个人对待客观事物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也各不相同。作为一个有良知的诗词作者,必须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以马列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旗帜鲜明、坚定不移地支持公平正义,反对歪邪丑恶,要用自己的作品浓墨重彩地宣扬真善美,歌颂英雄模范人物,为人们树立学习榜样,使人的精神世界充满阳光,促使社会和谐、风气良好。同时,也要义正词严地抨击假恶丑,鞭笞贪污腐败、刑事犯罪等一切危害人民利益的行为。有诗友说我是“歌德派” ,是的,我的绝大多数作品都在吟唱主旋律,反映时代主流,书写正面事物。这与我家庭贫困,童年罹苦,解放后入党当干部的经历和富有感恩思想有关。当今时代英模的高贵品德,先进事迹,使我深受教育和鼓励,为他们而歌的诗兴油然而生,赞美之作迅即产生。前几年,看到媒体对任长霞、丛飞的事迹介绍后,我用新诗体写了《长霞之歌》21首,用新词体写了《丛飞颂》7首;去年看了道徳模范的电视报道后,填写了《桃源忆故人.善人阿里木》、《南歌子.索道医生邓前堆》、《南歌子.杨善洲》、《南歌子.人大代表梁启波》、五律《中国首善陈光标》等;今年是雷锋逝世50周年,遵照中央开展学雷锋活动的号召,我写了七律《向雷锋同志学习》、《读雷锋日记》、《学习当代雷锋郭明义》计5首。诗人要爱憎分明,其作品也要多样化,既要扬清又要击浊。击浊是为了更好地扬清,用反面教员教育人,使之引以为戒,从中吸取教训,亦是诗人词家应尽的责任。这类作品,前几年我用新诗体写了《世间丑象》38首、《回眸浩劫》15首、《灭害谣》6首、《日本逆行斥》10首,近两年填写了《御街行.哭“穷”》、《 渔家傲.368万天价逃费案》、《夜行船.某影星》、《望海潮.城市病》、七律《号犯卖号》、《世风》、《潜规》、《刀俎》、《黒哨》等20多首。

五、描绘自然景物,抒发人生感慨

祖国山河,风光旖旎,色彩斑斓,壮丽多姿,一当进入眼帘,就能激发吟情咏兴。我喜旅游,亦爱摄影、吟哦,每有外出开会或旅游的机会,我都要把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收进镜头、写入诗笺。我没有出过国,因而旅游诗词都取材于国内。省内景观,写了七律《黔疆揽胜》20首、《贵阳风景线》20首、《黔东南黔南纪行》4首、七绝《蛤蚌河漂流》10首,填了《清平乐贵阳风光》词12首等;省外景观,写了律绝《首都观景》15首、《武汉纪览》10首、《赤壁行》5首、《浏阳纪行》10首、《太行山纪行》8首、《雁城纪行》12首、《西安纪行》8首、《沿江纪游》34首、《云南纪行》12首等。这些诗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景情相融,景幽情深。当兴来之时,观看照片,阅读诗词,别有一番闲情逸致。世间万物,五光十色,千奇百怪,万象纷繁。如果你走马观花,犹过影云烟,转瞬即逝,顷刻即忘。但只要你留意观察,由表及里,仔细琢磨,驰骋想象,就可以物拟人,咏物寄意,从而获得写之不尽的创作题材,引发抒之不竭的情怀。我的咏物诗,无论是生物、非生物,动物、静物,实有物、虚拟物,面阔量多,什么都写,不一而足。如写了咏花五律、七律58首,咏鼠蝗蚊蝇等害物五律10首,咏文房器具、交通工具、家用电器五律、七律30首,咏鸟兽畜虫新体诗36首,咏十二生肖新体词12首,咏贵阳、青岩风味食品新体诗词14首,咏天象、自然灾害新体诗16首,咏春夏秋冬季节律诗32首等。此外,以理以论入诗,抒发人生感悟,是我选题的又一个侧面。2002年写了七律《咏诚信》4首、《道德修养》5首、《论诗》24首,近年写了七律《争朝夕》、《痴字歌》、《耽爱》、《舍得》、《心态》、《思想》、《人生》等10多首。这些诗,是我言志缘情,待人接物,自我修养的精神良药,行动指南。

六、加深亲情友爱,题赠唱和诗词

人类除具有聪明的大脑、灵巧的五官四肢、多种语言文字的交流能力、改造客观世界的无穷力量之外,更具有喜、怒、哀、惧、爱、恶、欲等之多种情感。亲情、友情、爱情,人皆有之。诗词是抒情示爱的载体,具有真情挚爱实感的诗,是构成好诗的要素之一。因情而谋篇,因爱而索句,是诗人司空见惯之事。每逢亲友寿诞、结婚等良辰吉日,以诗作礼,是表达诚祝挚贺的最佳选择。据统计,自1999年以来,我为亲朋好友所写的祝寿、贺岁、庆婚诗词联共有50多首(副),题赠诗词联80多首(副),亲友聚会抒怀诗30多首。这些诗作,对于加深情谊起到了物质馈赠所达不到的作用。在吟坛、网络中进行诗词酬唱,对于交流思想、陶冶情操、切磋诗艺、取长补短,大有裨益,并别有一番情趣。虽然唱和的对象多数互不相识,但诗的语言、韵律,可以引起对所咏事物的同感共鸣,促使神交加深。近几年,我唱和之作从未间断,并以顺或逆序次韵为主。例如去年,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30周年,我应外界征稿,次韵和依韵和了鲁迅七律《自嘲》、《无题》、《惜花四律》及七绝共9首,2009年次韵冯泽《八十述怀》七律4首,2010年次韵霍松林等16位诗界方家七律32首,去岁今年在网络上和诗词30多首。省内外诗词组织成立或周年纪念,或吟坛盛举,我受约应嘱,都以诗联表示祝贺,计有所作70多首(副)。

10多年来,我的诗词联及20多篇文论作品,95%以上已先后在全国100余家刊报网、500多种书典及3本自著诗文集中发表,有不少作品在网上受到好评和获得社会诗词赛事奖项。

七、继承传统,致力诗词改革创新

中华诗词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种类,是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几千年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瑰丽无比。它发展繁荣的强大动力是改革创新。为保持它的先进性、观赏性和生命力,促使其进一步大发展、大繁荣,就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从内容、形式、体裁、题材、语言、声韵、风格、方法、手段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使之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以满足社会大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审美需求。我的改革创新,谈不上取得成效,只不过是鼓起勇气,作了一些探索尝试。不怕不成熟,不怕无人接受,更不怕有人说三道四,只要自己认定所努力的方向不错,所走的路对头就行了。我对诗词所进行的改革创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创立新诗体“三联五七律”。 其特点是:继承传统的平仄、相粘、对仗、押韵格律,以

5、7言双句组合,每首6句,长短适中(34至38字),有6种体型;二是创立新词体“格律新词”。 其特点是:以

4、

5、

6、7言双句组合,平仄相间,单调每首8句,

3、4句与

5、6句对仗,偶句押韵,每首单调、双调、三叠以上皆可;三是新体诗词一律使用新声韵,旧体诗词新旧声韵皆采用(但不混用),实行“双轨制”; 四是题材、内容、立意、意境求新,具有时代特征;五是多用新语言、新词汇,让方言俚语乃至英文字母入诗,避免用生字、僻典、生造词造句,做到通俗易懂,雅俗共赏。

八、确立创作守则,逐步形成独自风格

就像饮食、起居、服饰、穿戴等生活行为一样,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习惯。每个人的世界观、思想、性格、修养、爱好不同,也就形成不同的价值取向、事业追求、目标境界。固步自封,因循守旧,鹦鹉学舌,邯郸学步,决不可取,不会有所作为。我走自己创作之路,并确立了以下守则:一是题材广泛,外延无限。大到天象地貌、世界风云,小至蚂蚁蚊虫、书房纸笔,什么都写,不受约束;二是联篇构架,以组成章。我的作品,80%以上是组诗(词、联),这有利于从多方位、多侧面、多角度吟咏所创题材,使内容更加完整丰富,情感更加深厚充盈;三是严守格律,求正不破。所创作品以律诗居多,不使“三平脚”、“三仄尾”、“孤平”、“失粘”、“失对” 句式存在;四是讲求声调,音和韵谐。律诗和(平声押韵)词,韵脚阴平、阳平字交替使用,如七律的五个韵脚字,用阴、阳、阴、阳、阴,或阳、阴、阳、阴、阳,也可适当变通,但不要一阴或一阳押到底。这虽不是传统格律的要求,但如此用韵,能使诗词抑扬顿挫、跌宕起伏,富于节奏性、音乐感;五是一题成组,一韵通押。在同一大题下的若干小目,不管有多少首,在多数情况下,尽量通押同一韵,例如《北京奥运会中国金牌榜》51首绝句,全部用“东”韵一押到底,这样吟诵起来,和谐连贯,朗朗顺口。作者:紫林山水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全国两会每隔几年一届下一篇:全国税收优惠政策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