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2023-03-19

第一篇:浅析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浅析信息技术在高中课改政治教学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对你爱不完

―浅析信息技术在高中课改政治教学中的作用

论文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高中课改政治教学信息化是信息社会对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传统的政治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为更好地体现师生互动,为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和创造力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交流平台,有助于实现“以生为本”、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能力,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全面提升教师个人素质。 关键词:信息技术 “以生为本” 能力 素质 实效性 正文:

教育部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指出:“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高中政治课是中学德育教育的主渠道,而传统的政治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为更好地体现师生互动,为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和创造力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交流平台,使教学由平面走向立体,由静态变成动态,化抽象为具体,突破了时间和空间、微观和宏观、历史与现实的限制,大大增强了高中政治教学的实效性,对高中政治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此,笔者从学生、教师、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就信息技术在高中课改政治教学中的作用浅谈几点看法。

一、有利于做到“以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利用信息技术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能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兴趣,想方设法使每一个情境设计融入趣味性、思想性,从而更能符合实现教学目标要求。在教学中,由于信息技术创设的情境能吸引人,教学一开始就处在教师“导”的作用之下,学生大都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陈设的每个情境,学生都愿意观看、认真观看,对所提的问题积极加以思考,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

2、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减轻学生精神负担。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的生动情境,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对所要表现的信息产生极佳的逼真效果,把静态、枯燥的材料融入到三维空间,会产生极其活跃的动态画面,能直接

1 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之感,使表现的内容更加充实,更具有吸引力,学生乐意学、也容易学。

3、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用信息技术创设出一种以形象为主体的,具有很强感性色彩的场景和氛围,能引起学生一定程度的感性体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使他们自觉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4、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热点问题。政治课教学要求教师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去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懂会用,获得比较完全的知识。信息技术创设情境的材料往往是来自现实生活中,是一些现实社会、政治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用这些材料创设的情境能使学生感到新鲜,有吸引力,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

5、利用信息技术有助于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全面提升学生个人素质。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工具,从提高基本的学习效率到完成较复杂的研究任务都可以使用信息技术,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例如,学生利用网络技术从不同资源中查找、评价、收集信息;学生利用虚拟技术模拟研究现实问题,提出解决策略和方案等。学生依托网络在时空上超越了课堂范围,加快了知识增量与更新的速度,并建立起与教师平等的自我学习方式。在这一层次,主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实现对事物的多层面了解。并且利用网络技术开展合作学习,把自己的观念和信息有效地传播给其他人。这种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方式改变了原有单

一、被动的接受模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通过学生亲历实践活动,自主选择,动手动脑,探究发现问题,获得直接经验,培养锻炼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这种学习方式具有实践性、体验性、合作性、探究性等多种特征,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多种能力。

二、有利于立体交互、实现资源共享、丰富教学资源、加强合作。

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政治课教学可以使传统课堂的师生交互发展到网上的师生交互、人机交互、学生与学生的交互三位立体的交互模式,人机、师生、学生之间形成了交叉网状的交流渠道,实现多方互动。在这里学生可以向教师提出问题,请求指导,并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不是一味地接受教师的思想,教师始终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如请同学到网上浏览并摘录能体现课本知识点的事例,发表评论并在全班交流;请学生利用收集到的资料等设计成网页,通过校园网向全校展示交流等活动无一不是体

2 现强劲的交互功能及资源共享的特点。不仅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连接起无数的纽带,既有热烈甚至激烈的讨论气氛,又呈现出互相支持、互相补充、互相协作的特点。

多媒体、网络资源纷繁丰富,能够不断为政治教学提供最新的知识材料,促使学生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把握和综合多种信息并渗透到各种知识原理中,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用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有助于突破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地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上的内容,使学生能开阔思路,看到百家思想,有利于教学向课本外延伸。

三、有利于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的应用必然引起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变化。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常把学生当作被动的知识容器,这种教学观的稳定性,除了因为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师教出发、容易被教师接受外,还因为教师把知识的传播和技能的训练当作主要任务。这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教师和适应教师的教。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在这种被动学习的习惯中将会泯灭。新课程倡导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与学的任务,注重教学过程中师生信息的交流,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去主动追求知识,学会学习。因此教师的角色应从传播者、权威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支持者,信息技术则成为教师辅助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多媒体、网络教学中的多元化、开放式和交互式特点,给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建立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而师生所面对的热点信息因为有了网络,在时效、范围上变得完全平等,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自主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师生互动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是师生关系转变的表现。信息技术使师生由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变为平等、和谐的关系。网络的自由、公开和互动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开放的思考、探究和交流的空间。凡是积极参与、努力思考、敢于创新的学习都得到鼓励和尊重,遇到疑难问题时,鼓励和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去思考,使教学过程由灌输型、传授型转变为探究型,充分实现了教学民主。真正体现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信息技术对师生互动方式变革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信息技术可以实现一名教师与多个学生的互动,学生可以随时向教师提问,教师可以实现针对每个学生特点进行个别性的辅导;信息技术可以实现跨时空的师生交流与合作;信息技术强大的管理功能可以提高师生之间评价与反馈的质量与效率。

四、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教师提高自身素质

高中课程改革提倡的以学为主、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其中的每一个环节要真正落到实处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由于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发挥在情境创设、信息资源提供、合作学习的组织和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以及自主学习策略设计等方面,所以,在这种情况

3 下,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果发挥得越充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必然会体现得越充分。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课堂精心设计和构思上,对网络教学的课堂组织上,对网络教学的材料的选择上。网上的信息浩如烟海,垃圾也很多,反动的黄色的都有。老师如果不事先去仔细挑选,不去引导学生进入相关的学科站点,那肯定会浪费很多时间,而有用的东西却没有学到多少。而绝大多数从传统教育走过来的教师,对于突如其来的现代信息技术,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不适应和水平低的问题。目前,大部分教师上网仅仅局限于从网上下载教案、练习题、课件等,对于更加丰富的与教学相关的知识,由于搜索引擎使用不熟练而不能迅速地查找,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不高;同时,利用网络获取的文字、声音、图像等资源因水平的限制,不能合理地整合成有效的教学课件,直接影响了网络下的教学效益。在信息技术与政治课教学结合中,就极大地促使教师去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同时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也为教师提供了学习条件,不少教师也主动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从而使整个教师队伍素质得以提升。

总之,笔者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多次尝试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并灵活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教学特征,在实际教学中效果比较显著,希望高中政治教学的同仁们大力推广,对信息技术说“对你爱不完”。

第二篇:浅析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信息技术课程也从单一学科知识的学习转向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那么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呢?本文就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做了初步探究。

一、充分理解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提高学生总体信息素养。基本的“信息素养”应包括:

① 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② 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将丰富的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

③ 信息加工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

④ 信息创新的能力。在信息加工的时候,通过归纳、综合、抽象、联想的思维活动,找出相关性、规律性的线索,或者能从表面现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得出创新的信息。

⑤ 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⑥ 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能够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面向世界,开阔视眼,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协作。

二、分析当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存在主要问题

针对以上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分析当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发现存在一些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从学校领导到信息技术教师本人,以及学生自身对信息技术课都是不够重视。尤其是农村学校,信息技术课可有可无,学生也只是认为

就是计算机课,可以放松玩游戏的课。这也是一个普遍现象。

2、课程目标理解有误,把信息技术科作为计算机操作课。

在高中新课程的结构中信息技术作为独立学科出现,归属于八大学习领域的技术领域。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氛围,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能力,并把知识教学、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结合起来。小学、初中信息技术归属到国家新设置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领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提出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目前一些教师不明确“课标”、“纲要”的基本理念和具体要求,没有给自己一个清楚的教学定位,仍然滞留在纯粹的简单的计算机“技术”教学层面,以传统的传授、讲练模式进行教学活动,没能明确一个信息技术教师与计算机技术员、网管的教育教学基点。这就很难把握课标,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3、信息技术课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学生起点难以平衡。教师往往忽视教学对象分析,未能做到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由于初中硬件差异,课程设置不同,那么学生基础不同,差异也很大,这是教师不容忽视的。我们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每个学生参与进来,每个学生都有收获。教师该思考的是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提高学生整体的信息素养。

4、教学方法——任务驱动仍然是传统教学的改良。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表达情感、完成任务等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或教学内容灵活地采取不同的驱动方式来驱动学生的学习。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比较多的教师认为:“任务”应该由教师来精心设计。这样做的优点很显然,它可以较好的落实教学要求,完成教学目标。但这样做,学生实质上就是在教师“牵引”下被动的“学习” , 它与传统的教学并无多大差异,只能说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改良,而没有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教学理念。

再有“任务”的设计是否考虑了学生个性差异,对于所有的学生用统一的任务要求,对学生创作空间小,内容单一,缺少梯度,从而也完全抹杀了学生的

创造性。如何合理应用任务驱动,如何设计“任务”,如何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从而提升学生信息素养,这才是教师该思考的问题,而不是单一的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5、教学评价环节的忽略。

⑴由于信息技术未能成为升学的必考科目,因此,学校、教师对信息技术评价未能给与重视,忽视信息技术教学评价,造成认识上的缺位。

⑵评价形式。对于信息技术课评价,要么是没有统一的标准,只是单一的凭借学生的作品(结果)作出评价;要么单凭一张卷纸,通过分数进行评价。忽略了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发展。

⑶重视结果评价,忽略过程评价及情感评价。

三、针对以上存在问题,谈谈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粗浅看法

1、加强重视程度。

信息技术课旨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是非常有利的。对于信息技术教学,信息技术教师本身应该重视起来,只要你认真地对待每一节课、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喜欢你的课,在你的课堂有收获、有提高。让领导、其他教师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它也关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问题。

2、提高认识,加强学习。

加强知识技能、教育理论学习,改变以往“授之于鱼”为“授之于渔”。 我们要充分学习课改理论,进一步优化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使教学内容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多样化,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从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结合入手,创建新型教学结构,实现新型教育思想、新型教学观念的根本变革,这也正是当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创新教育观念的切入点。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确立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学过程要确立五个观念,即: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树立教育公平化的观念;充分相信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观念;充分了解学生的好奇心,以学生的好奇心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精神,确立科学教育观念。

3、优化课堂教学。

⑴优化课堂导入。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

前奏,如同一出戏的“序幕”。它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其主动学习新知的一种教学行为。因此要找准切入点,让学生尽快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课堂教学导入的方法很多,如直接导入、复习导入、情境导入、悬念导入、趣味导入等等。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导入方式,进而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信息技术第一节课《信息及其特征》,我们可以采用问题导入,但是问题是什么?是“什么是信息?”还是“信息从哪里来?”显而易见,“信息从哪里来?”会更好,它把一个抽象的概念问题,转为我们生活周围问题,更能吸引学生;再配之与一个随机点名的小软件,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他们对本节课的兴趣。这样的导入我想比直接导入会更好。

⑵优化教学过程。

①课堂教学应体现新课改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但是在这里要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并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成为一种典型的“放羊式”课堂。实际上,“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为了能更好的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这种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略。“任务”的设计、引导,组织学生研究“任务”的解决,对操作的关键步骤进行必要的强调、小结,操作实践内容的安排,学生操作中共性问题的解决等,都与教师主导作用密不可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就明确指出与学习相关的四大要素:情境、协作、对话、意义建构,这里每一要素都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紧密相联。缺少必要的课堂教学组织,教师的作用又怎么能体现?

②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加强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设计,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

信息技术课的根本目标就是要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事实上,学生的信息素养并不是整齐划一的,是存在一定差距的。解决这些差异不仅要在预设中给予关注,设计开放的多元化学习任务,还要在课堂组织与引导中特别重视,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

那么,作为教师该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的信息素养呢?这便需要加强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设计,如备课、课堂讲解、实际操作、个别指导、课堂作业、评价等。

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为那些低水平的学生创造一个不易失败

的情境,把适合的问题和机会留给他们,同时给高水平的学生提供具体挑战性的问题和活动,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还可以教会他们使用帮助、上网查询自行解决问题;也可以采用分组,是学生相互协作,进而提高学生素养。

在任务设计过程中,不要太死板、单一,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开展现他们的创造力。基础差的同学可能在技术能方面差,但是创造力并不一定差。这样最后往往每个作品都会有亮点。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让他们体验学习的乐趣,成功的乐趣。进而激励每个学生。

③多种教学方法结合,激发学生求知欲。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很多,有讲授法、小组

第三篇:浅析现代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教学的融合

例说现代信息技术在通用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通用技术课作为一门新兴的高中教学学科,也必然要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本文 以《技术语言的种类及应用》课堂教学为例,浅析如何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充分融合信息技术来实现通用技术教学的高效、高质。

【关键词】信息技术 通用技术 融合

一、导入

通用技术课程中新授课经常采用“情景导入”的教学方法,本课以“你来比划我来猜”的小游戏导入新课。利用电子白板在白板上随机显示出不同物品,让台下的一位同学描述,台上的同学猜。

二、知识串联部分

作为新授课,要给学生展示很多的新知识,怎样将这些知识信息传授给学生,需要选择合适的载体。本课以“汽车雪弗兰大黄蜂”的设计、生产、使用过程中用到哪些技术语言来串联分析技术语言的种类与应用。这样使所有知识用一根主线串联起来,有章有序。而信息的载体也选择不同的形式,使学生感觉不枯燥。其中,图样、图表(包括表格、草图、效果图)都使用实物,利用实物展台向学生展示。模型使用“大黄蜂”的真实模型,让学生传接观察,比较立体的感受模型这种技术语言。而符号标志呢,我采用了利用照相机实地采集信息的手段,拍摄了近百张德州市内常见的公共符号标志,并选取了较典型的10几张照片制作成幻灯片给同学们展示,在讲授形式上,我采用了让学生竞答的形式,激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后面汽车的宣传,我给学生播放计算机3D动画制作的“大黄蜂”宣传片,还利用Internet让学生自己操作电脑来观看“大黄蜂”的3D展示。这里将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充分的融合进课堂教学中。

后面的声音、灯光、旗语等技术语言我利用“SOS”的表达形式引出串联起来。并且由老师亲自给学生示范,灯光用手电筒演示,旗语用我自己制作的海军手旗给大家演示,声音用敲击的方式给学生演示,老师亲自示范,使学生更直观的观察到,并能很快的学会。在演示完手旗旗语后,还提示学生想了解旗语,可以上网查询或登录我的QQ空间查看,充分利用了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最后的手势,因为学生较熟悉,就让学生给大家比划,这样使学生将生活中的信息直接带到课堂中来使用,更深刻的体会到技术语言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三、实践活动部分

通用技术课是一门立足于实践的课程,所以实践活动是课堂中不可或缺的设计环节,所以我设计了一个“变废为宝绿色设计展”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技术语言的应用。在活动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每个组、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分工。策划组的学生要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制作PPT宣传海报,并使用照相机现场采集其他同学的设计过程及设计作品图片,经过加工后设计到PPT海报中。他们在设计过程中使用到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图表、图样、计算机语言等。在制作海报的过程中学生亲自体验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的融合。设计组负责收集家里的废旧材料经过设计变成有用的技术作品。他们在设计过程中要用到口头语言、图表、模型等技术语言。评价组在对设计组的设计过程及设计成果进行评价时要使用到“评价量规”,这些都是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应用。他们在评价过程中进行信息交流要使用到口头语言、图表等技术语言。最后设计展结束后,利用挂图的形式在黑板上展示一个总结表,总结六个组使用技术语言的情况。并要求个别组将他们用到的技术语言通过实物展台展出。实物展台是现代信息技术较常用也比较有效的手段,在通用技术教学中使用较普遍。

四、总结提升部分

引导学生谈一谈本节课都获得了哪些信息,都有哪些收获,从学生最直观的感受来分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否实现。

五、课后作业部分

把课堂上的实践活动延伸至课下的日常生活中,要求学生课下做更多更好的变废为宝设计作品,并拍成照片发到自己的微博上或发到我们班级的QQ群里大家共享。这个环节再次将现代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相融合,充分的利用计算机网络实现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及共享。

综上所述,本节课将微博、空间、QQ群、照相机、计算机演示文稿、计算机3D动画、网络、实物展台等现代信息技术充分的融合进通用技术课堂教学中,实现了课堂教学的高效、高质。

参考文献:

[1]《高中通用技术教学参考书》 江苏教育出版社

[2]《新教学模式中的教学评价》北京师范大学李秀兰

第四篇: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的策略浅析

伴随着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结合,人们关注的重心也逐步由信息技术与资源建设转向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有效教学既是人们长期的追求,也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中如何更好地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和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越来越凸显出其重要性和紧迫性。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20世纪90年代末,伴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提出及改革的实施,我国学者开始更多地关注有效教学的研究。

对有效教学的界定,学术界目前尚无定论。通常来说,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由这一概念可知,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有效教学是指在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环境中的有效教学。借鉴传统教学有效性的概念,可以将信息技术条件下有效教学的概念界定为:教师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运用现代教育理念,遵循现代教学活动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特定教学目标,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下面就对信息技术有效教学浅谈一下我在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一、课堂纪律是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前提

众所周知,良好的课堂纪律能使教师有效地教,学生有效地学,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保证。而对于信息技术学科由为突出:从学科地位上来说,和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学科是不仅是一门小学科,更是一门新学科,先天不足;从学科特点上来说,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学科更多的是学生的实践和操作,在操作中,学生会碰到很多问题,有些会超出教师事先的准备范围,引起课堂的突发事件,产生纪律问题;从学习环境来说,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学科的大部分课时是在计算机房进行,与教室相比,计算机房中干扰因素更多,环境更为复杂,带来的纪律问题也更多。

这就对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要缜密;其次,教学反馈的处理要恰当;再次,教学环境的选择与创建要充分;此外,教师自身的课堂管理能力,人格魅力,威信要不断提高。

同时,从上第一堂信息技术课开始,就要让学生习惯任务驱动教学方式。而且老师讲解时一定要学生先安静下来,然后再讲,可以通过语音、屏幕显示或拍手等信号告之学生,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要掌握好教学技巧,在引发同学想知道“怎么回事”,“如何解决”的时候,给予适当的讲解。

二、利用电子教室组织教学是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方式

与普通的常规教室和多媒体教室相比,电子教室较之更能发挥更大的优势,它使学生眼、脑、手、耳并用,增加信息输入渠道,唤起学生学习的“情绪”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通过电子教室进行教学虽然存在了诸多优点,但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在充分发挥其优势的同时,也要注意其不易掌握的方面。在教学中尽量弥补其不利因素,从而使电子教室真正为我们的教学、学习服务。一方面,在教学中教师要避免一直对学生机进行控制,如黑屏肃静、广播教学,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操作练习、自主探索。而学生在电脑前听讲时的注意力也只能持续十多分钟,因此,长时间的讲解教学效果也不大。另一方面,任务设置要强调学习的目的性,要对学生提出一明确目标,教师要尽量选择一些开放的、具有一定复杂性的、真实性的任务,从而使学生知道任务的现实意义及与自身水平的差距,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发挥“小老师”的作用是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手段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估计没有哪个学科在体现学生的差异方面有信息技术课这样明显。种种主客观原因造成在计算机课上,有些学生可以说是一点就通、举一反三,而又有不少学生基础较弱,学有困难。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学内容太浅了,基础好的学生就不能很好地配合,而稍微加深一点,基础差的学生便不能接受。为了解决这个实际矛盾,教师可以采取了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

教师根据全班情况进行分组,可以让操作熟练的同学担任“小老师”,去帮助老师检查其他学生的操作情况,随时随地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然后汇报给老师。

这样一方面大大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能够更好的控制课堂纪律,使更多的同学能够顺利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分工协作能力。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根本

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使学生有兴趣学习是保证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多数学生对电脑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高的,但感兴趣的目的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为要学习一门新技术而高兴,而一部分学生,以为电脑只有游戏才好玩。一旦禁止玩游戏时,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第五篇:浅析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与教学策略

浙江金华一中 姚爱姬

内容摘要:从新颁布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中可以看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不管是从教育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还是课程目标上都有新的突破,教学正面临着从内在理念到外在方法的全面转型。作为一线的教师,深感责任重大的同时工作也更有意义,要完成这一转型,需要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认真研究课程特点,结合教学实际,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下面是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及教学策略所作的一些粗浅的分析,愿与同行们交流。

关键词:学科特点 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 信息素养

从2000年刚刚被确定为必修课的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其学科特点与传统学科的不同,决定了其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的巨大差异。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学策略的选择在整个教学系统中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是优化教学过程和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也是课堂教学能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一、学科特点 ⑴ 综合性

从新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中可以看到,信息技术课程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设置,它同语文、数学等学科一样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既有充实的技术内涵,又突出其丰富的文化价值,具有人文的特性。它除了涉及计算机技术之外,还涉及到许多其它学科,如审美艺术、环境、语文、数学、硬件时尚、软件开发等等,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⑵ 基础性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性表现在:要关照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为造就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并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为在各门学科乃至全部教育活动中应用信息技术打下牢固的基础。笔者认为,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其目的并不是为了短期优化效果,而是为了奠定学生在今后工作与生活中有效解决问题、在未来社会中自我学习、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⑶ 工具性

在新标准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不仅是学生的学习内容,而且也是学生的学习工具。”从未来来看,它更是信息时代公民进行终身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和环境。掌握好这一工具,有利于学生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其他科目内容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升今后在信息社会中的工作与生活的质量。

⑷ 实践性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作为技术领域内容的信息技术其性质就是“一门立足于实践的课程”(见新标准),在2000年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就已明确指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在教学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实践是培养与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教师要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安排足够的时间,鼓励学生多动手、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实地感受信息文化并籍此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理论,提高学生的信息应用能力。

⑸ 开放性

开放性是指学习的对象及所提供的平台都是开放的。这与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快、知识更新周期短的特点相适应;同时,高中学生信息技术起点的较大差异性,只有在开放性的环境中,运用开放性教科书(具体要求有一定弹性,内容的呈现有较大灵活性),采用开放性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才能保证起点水平较低的学生能够适应,也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提升全体学生的信息素养。

⑹ 层次性

信息技术学科的层次性表现在:学生基础水平与学习特质的层次性,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个性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采取分层教学策略,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设计,采用分班教学或同班异步分层教学等教学法,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二、浅析教学策略

1.针对“综合性”的教学策略 ⑴ 积极学习理论,提高教学水平

信息技术的综合性的特点,在教学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教师学识渊博,知识面广,而且要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教学水平,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各种先进教学理论,树立起新的教育观念,掌握先进的技术与教学手段,合理选用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才能更准确、更深入地分析和把握教材,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基础发展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

⑵ 软化学科界线,加强学科整合

信息技术课属于新兴边缘学科,有理科性质,也有人文特点。要软化学科间的界线,使相关学科在内容上相互渗透,形式上相互补充,手段上取长补短,切实地进行学科整合。比如,一方面可以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INTERNET来学习其他课程,另一方面,通过其他课程的学习,可以发现、补充信息技术课程所学的不足,促使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的扩展与深入。

2.针对“基础性”的教学策略 ⑴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法指导

面向全体,是指不仅要照顾困难生、激发优秀生,更要关注中间的这部分学生,要“盯着中间,兼顾两头”,向学生展示清晰的思维过程,注重方法获得的指导、总结。如在学习一段时间后引导学生思考、归纳“选择对象”这一操作的方法,总结出鼠标右键无处不在的功能等等,学生掌握了这两个方法,就可以解决操作中的一大片问题。另外,“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避免求难求多求全求快,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已会了什么,不会什么,理解什么,不理解什么,障碍在哪里,想学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等,及时采取对策,或个别辅导、或分小组讲解、或集体回授,夯实基础,防止学生食而不化,奠定他们在信息处理技术层面上的基础。 ⑵ 运用任务驱动,促进基础发展

教学中可以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从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中提取出为学生所熟悉、所喜爱的素材,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各子任务,各子任务之间相互联系,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组成一个任务链,让学生踏着任务的阶梯去获得技能、建构知识、形成能力。但任务驱动并非万能,要坚持科学、适度、适当的原则,避免神化和泛化。

比如:在Excel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制作一个围棋盘,让学生不知不觉的“玩”中掌握单元格区域的选择,边框、底纹的设置,自己名字的输入,字型、字体、字号的设置,单元格的合并,日期、时间的设置等,并结合绘图工具在上面“走”棋,对而学有余力的同学,可能考虑制作更加精美的橡棋盘与橡棋子。因为学生比较感兴趣,参与积极性很高,事实证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针对“工具性”的教学策略 ⑴ 积极引导,提高认识

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渗透相关意识,让学生意识到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一方面,老师在课堂上尽可能结合身边的一些实例来讲述信息技术的应用,让学生直接领略到信息技术作为工具的优异性;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凭借校园网或互联网与学生进行交流(或交作业或发E-mail或在线交流等),加强学生对信息技术工具性的认识,提高学习信息技术的主动性。

⑵ 创造条件,鼓励应用

即与课堂教学相联系,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创造一个良好的应用环境,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信息技术为自己的生活与学习服务。如用Excel帮助管理班级财务,寝室室徽的制作、班报的排版与编辑,用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等,学生都可以用所学技能,来为其提供各种帮助,而这种实际需求又会激发学生更好地学生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针对“实践性”的教学策略 ⑴ 演练结合,精讲多练

“演”是指教师对于一些操作性的技能边操作边解说,演示后的“练”是指通过具体练习让学生模仿并巩固相关知识上的“应会”操作。“精讲多练”是指对错误的认识、模糊的概念、易错的操作以启发性为原则,用清晰、简洁、准确的语言为学生排除谬误,引发思考,开拓思维;再者,结合练习,让学生在“会”的基础上,拓展“应用”的层面,提高学生信息的实践操作能力。

⑵ 课外实践,以用促学

信息技术实践能力不断提高,还有赖于第二课堂的积极开展。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所学得的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或学习其他学科中进行丰富多彩的创作和信息交流活动,以学促用,以用促学。如研究性课题的研究,班级网页制作,用Internet进行信息交流、资料查询,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各种电子作品制作的竞赛,这些不但有利于巩固已学知识,拓展、加深所学内容,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创新思维,大大地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信心与热情,极有利于学生实践水平的发挥与提高。

5.针对“开放性”的教学策略 ⑴ 端正态度,增强主动

即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在开放性的环境中学好信息技术的必要条件,笔者认为,正确的学习观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最根本的内在动因。很多学习不理想的学生,其原因是往往是功利思想太浓,认为信息技术不要高考,“只要会考通过就成”,学不好也“没什么损失”等,由此引发了许多不良的行为。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善于发现,耐心地开导并及时地加以纠正,另一方面,更要抓住其积极、向上的一面,多进行正面的引导,使其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⑵ 注重过程,强调多元评价

就是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强调评价的多元性、多主体性。这是开放性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从主动学习跨越到自觉学习的重要手段。没有学生主动的学习过程,就不可能学好本门学科,而探索过程本身又是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形成和态度的培养这三项目标的关键。教师要一改过去重结果轻过程、重成绩轻态度、重掌握知识轻能力的形成与迁移,采用多元、多主体评价策略。肯定优点与进步,保护学习积极性,增强自信,促使学生的学习在信息技术这一开放性的平台中实现良性循环。

⑶ 利用差异,提高资源互补

即充分挖掘学生各种差异性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高一的学生来自各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其环境各异,其性格特性、心理素质、能力倾向各不相同,各人间的差异性明显,教师要把它们作为一种资源来充分利用。比如,通过学生位置的有意安排,或利用小组的形式,或通过结对的方式组织好学生的协同学习,化劣势为优势,提高互补效果,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水平。

6.针对“层次性”的教学策略 ⑴ 学生及目标分层

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与学习特性的不同可通过测试、考查及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把学生分层,再依据各层的学习水平,制定各层的教学目标,设置不同的练习,目的是让学得慢的学生来得及吃,学得快的学生吃得饱。学生的层数可根据学生具体人数与教师的管理能力来确定,通常分为A,B,C三层。随着教师对学生了解及学生学习的快速分化,要及时地调整他们所在的层次以适应相对的变化。对于一些变化特别快的学生,可以一经发现,立即调整,推动、鼓励学生由低层向高层递进。

⑵ 辅导与评价分层

教师在巡回辅导时可根据各层学生的不同情况分层进行,对基础好的少数A层学生, “帮导”的目标是拔尖,加深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要求他们“立志向、善思考、自己走”,鼓励善思考、善提问;对大多数的B层学生,目标是整体提高,要求他们“促内化、助迁移、渐放手”;对于学习困难的C层学生,目的是达标,重点为“抓基础、养习惯、带着走”,鼓励他们敢实践、敢操作、敢提问。同时,评价也要根据各层不同的特点分层进行。例如,C层学生往往有很强的自尊,对评价又非常敏感,教师可以放大其优点,一次大胆的提问,一次偶然的发现,一次主动的探索„„,在全班充分肯定,多加鼓励;对于一些不良的行为和做法可以在层内及时地加以纠正。总之,要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和促进作用,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使它真正起到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以推动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目标及学科特点与教学建议 李勇帆 教育技术通讯 [2]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教育 章慧敏 傅德荣 教育技术通讯

[3]异步分层教学让所有的学生有所成 姚爱姬 浙江现代教育技术第6期 [4]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03年)

如何提高中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和学习效率

时间:2010-05-10 10:42:54 来源: 作者:上音附属安师实验中学 饶敏 点击数:1819

摘要: 信息技术课在当今中学课程体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现目前的教学方法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益。许多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的兴趣很高,也最喜欢玩电脑,但是就是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既然他们感兴趣,但为什么又不想上课?即使上了课,也沉迷于课堂网瘾中,这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差错呢?经过了五年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实践,我对此现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意见。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网瘾

正文: 信息科技课程本质上应是一门工具性课程,不宜学科化太强,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甚至也是一门培训性课程,最主要的目的是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具备一些最基本的信息素养等。在传授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受教育者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创新信息的能力,并逐步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信息工具的实践,将这些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让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象橡皮擦那么好用的工具,从而形成影响人的一生的品质,即信息素质。 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的兴趣很高,也最喜欢玩电脑了,但是就是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

而且,现在的信息技术课一般都在网络教室中上,在网络环境下上课,普遍存在着两个主要的问题,影响着正常的教学秩序:一是课堂上自发的进行QQ 及进入各种聊天室中聊天,这类状况以女生居多。二是控制不住自已进入网络游戏,这类状况以男生居多。 学生进入电脑室后的第一动作是上网,看看网友上线没有,如网友在线,即开始打招哹进行聊天。每个人一般都有10 个以上的网友,而玩游戏者则抓紧时间,进入相关网站,继续上次未完的游戏。老师上课了,很多人根本不听,老师走过来,立即将窗口最小化或关闭。老师眼快不如他手快。这两种情况可以通称为课堂网瘾。 面对此类现状,我们要问: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差错呢? 分析种种状况,我认为可以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学生将信息技术课误认为电脑课、计算机课,与传统的美术课、音乐课等等相提并论,认为上课就玩玩电脑,而事实远非如此。除了上机操作,当然这个操作也不是随随便便的,要完成相应的课堂任务,还要掌握必要的对于他们来说比较枯燥的理论知识。

二、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授课方式不太满意,比如: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使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难以适合全部学生;学生偏爱实际操作,教师在教授信息技术理论的时候,学生兴趣不大。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教师们把信息技术学科当作普通学科去教,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注重知识却忽视了技能,教学中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学生受到网络和网络游戏的“诱惑”。 目前,互联网上能进行网上聊天的聊天室还真不少,比较有名的是腾讯QQ,它平时通常都有成百万人在线,学生可以按在线人员的资料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网友进行交流,以此来满足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一个很重要的需求——同类沟通需求。由于学生长期在学校中学习和生活,极少有机会与外界交往,很想找到能与之沟通的志同道合的朋友,通过坦率的笔谈以缓解由于学习的重负和严格的校规造成的心理压力。另外,处于青春萌发期的青少年一般有求偶的潜意识,在这神秘的网络世界中,由于相互不见面而只靠文字言情,可以避免现实生活中的因面谈受到拒绝和奚落而造成的难堪。再加上QQ 号是可以免费申请的,所以QQ 很受青少年学生青睐。由于青少年具有对未知异性世界探索的心理,中学生一般在网上寻找的多是异性网友,年级越高这种情况越多。现在上网QQ 已成为青少年学生的时尚,由于平时上机机会不多,信息技术课的上机课自然成了上网QQ 的大好时机了。

现在很多大型的网络游戏多是根植于一些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或取材于一些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武打小说,迎合人们争奇好胜的心理,并由于采用了多媒体技术而产生的互动功能,使网络游戏者进入故事的仿真环境,在虚拟的环境中对自己所扮角色进行自身价值的创造,努力攀升。游戏者在那里是行为的主体,可以随心所欲的发挥,创造的业绩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指挥水平,所以极能吸引青少年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在心理知觉与认知形态上会产生一些特殊的心理状态。当他取得进阶时会表现出一种比人优越的机能状态,从而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亢奋,激励他向更高阶次努力,这种亢奋的精神使他不顾一切地(时间、精力、金钱、学校规章制度、教师和家长的规劝)继续下去,这种争取超越自我,创造个人更佳业绩的心理使他完全专注投入于非常狭小的注意焦点中,这种心理效应对学生的正面影响是对于他们的智力开发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负面影响是容易产生网络成瘾症。 找到了原因,就要有针对性的对策,改变这一现状,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开始:

对于教师,我们应清楚,与其它基础课程相比,信息技术课程的最大特点是一门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课程。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学生既学好理论知识,又掌握实际操作技能。但如果用传统的方式传授知识,就把该课程在技能培训方面的要求给忽略掉了,导致了课程教学的严重畸形。传统学科强调打好基础,而信息技术课则可以“急学先用,立竿见影”。因为对广大中小学生来说,信息技术还不是一个专业,也不是一种理论课程,而是一种工具,一种技能。所以应当提倡学以致用,要使学生都能轻松自如、兴趣盎然地进入信息技术应用的大门,不要难倒他们,更不要吓倒他们。

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方便快捷地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提供了各种各样有用的信息。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计算机特别是互联网络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信息技术传播的信息内容不一,鱼龙混杂。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及管理不便,网络上充斥着色情、暴力、凶杀等污染社会风气的信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面对浩如烟海、漫无边际的数字化信息,哪些信息有用,哪些无用,以及如何获取有用信息等对学生至关重要,否则将很容易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迷失方向。

另外,还要求学生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应遵守一定的伦理规范,不得危害社会或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不能随便下载信息,拒绝迷信、污秽信息,不搞恶作剧。由于青少年可塑性大,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还不强,所以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时刻注意加强信息伦理道德教育。例如:在学习"复制操作"时,告诉学生不能随意复制他人的图片、文字,以免侵犯他人的著作权。在为学生提供一些健康的、益智性的游戏的同时,还要告诫学生那些不健康的游戏玩不得,更不能沉迷于电脑游戏,而荒废学业。

一、从玩游戏入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中学生最主要的特点是好奇、好动、爱玩游戏,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信息技术新课的引入融于游戏中,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快乐的学习,自觉的学习。 学习鼠标的操作是比较枯燥,如果让学生上课直接去学习,学生肯定是没有兴趣的,而强迫其学习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在教学“如何用鼠标”的过程中,采用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 Windows 中的纸牌游戏,看看哪位同学能把这个游戏顺利的完成。学生在纸牌的移动过程中,他们的热情都很高。在这种情况下,我再结合教学目标,讲解一下鼠标操作的要点,这样,经过

一、二节课的练习,学生在操作鼠标的时候就能得心应手了。通过这个办法,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就完全被调动起来了。

二、上课时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学生容易理解。 信息技术学科中有很多知识都是比较抽象的,不是很容易能被学生所理解的,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应该在上课的时候,将深奥的知识讲的通俗易懂,这就要求我们多钻研教学方法,在上课的过程中多运用能被学生理解的事物。例如,在上计算机基础知识时,我通常将计算机的硬件比喻成人的五官,人是通过眼睛,鼻子等器官获得外界信息的,我就把它比作计算机的输入设备;人类获得信息后由大脑处理,大脑就相当于微处理器;经过处理后再由嘴巴等说出来,那嘴巴就相当于输出设备。这样一讲,学生就很容易明白了。

三、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自由操作。 根据调查许多学生对计算机都充满了新鲜和好奇,因此他们都爱上信息技术课,可是老师一再强调不要动这,也不要动那,一定要跟着老师走。当然,教师这样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只能使学生有很大的局限性,甚至有胆小的同学怕把计算机弄坏,就什么也不敢动,慢慢的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了。由于以上的原因,我在上计算机课的时候,总是给予学生充足的练习时间,不强调那么多,适当的给学生以指引,一般计算机是不会出毛病的。这样做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提高它们的实践能力。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和思维能力。 信息技术课,一定不要照本宣读。很多初中学生上计算机课,上着上着就觉得没意思,很枯燥,久而久之,同学们就失去学计算机的积极性了。我们应该多运用新鲜、有趣的事物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刚开始教学word97 的时候,我先利用windows 中自带绘图软件让学生进行自由绘图,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灵感,画出了小鸟,大树,汽车等很多图画,还画出了一些很有想象力的图案。当然,我们还可以在学生的机器中装一些学习软件,来吸引学生,学生有兴趣了,对教材的理解也就加深了。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进行教学,完全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不但不会增加负担,反而有利于教学,学生们也就学的更轻松更愉快。

五、在课堂中适当补充一些必要的信息也是很重要的。 当今世界,科技的发展,促使计算机也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计算机的实用性和现实性很强,必须给学生讲述一些新知识和新信息,这就要求计算机教师必须走在其他学科教师的前面,把有关计算机方面信息讲述给学生,让学生知道,同时也可以开阔同学的视野。例如把微软总裁比尔.盖茨的故事讲给学生们听,鼓励学生从小努力学习,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也能使他们更喜欢信息技术课。

六、适当改变教学内容的先后次序。 一般初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安排的内容顺序,从总体上体现了由基础到应用、由易到难的思路。但其实教材的内容并不像数学、物理等其他学科一样,其知识点的衔接相当紧密,没有前面的基础,就无法学习后面的内容,而是教材的内容一般呈模块化分布,很多内容尤其是介绍具体应用软件的内容,其位置顺序可调整的灵活性就较大。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视情况而定,以使内容的安排顺序更有利。如在教学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后,一开始上机,就发现总有一小部分同学喜欢设置屏幕保护程序的密码,这样,一些好奇的同学也跟着随意设置,结果造成了误操作,如设置屏幕保护程序的密码、改变 windows 的外观显示等,不但影响了上课的进程,还给机房管理添了很多麻烦,此时不妨把教材中的这些内容提到前面来,学生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实践,懂得每项设置的含义,并使他们在以后的信息技术课中不会再做同样的误操作。这样,不但使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而且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效果。

七、计算机课必须注意对学生的因材施教。 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还需要因材施教。作为一名合格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我们不能让走在前面的学生原地踏步,无所事事,浪费精力与时间;也不能让后面的学生望尘莫及,失去信心,放弃努力。为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的课堂教学尤其需要因材施教。计算机本身的可操作性也为我们因材施教提供了有利条件,我在计算机教学中实现因材施教的手段之一,就是为学生设计开放型的任务,画一幅图画,编制一份小报,发一个电子邮件等等,这类开放型的任务,每个学生都可以做,每个学生都可以尽情发挥,每个学生都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尽管结果可能会有很大差异。我用来实现因材施教的手段之二是,同一个课堂中的学生完成不同的任务。每节课我都会设计几套任务,其中最基本的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其它的任务则是根据上课的实际情况,随时发给那些走在前面的学生,完成一个任务,就在学习成绩表为学生加上一颗星,并发给下一个任务,有的学生可以多完成一个任务,有的可以多完成两个任务,三个任务,或更多的任务。 不难看到,热衷于上网的学生,特别是上网QQ 的学生,他们的键盘指法极为熟练,有的几乎到了运指如飞的地步,可以同时与几个网友聊天。中小学生大都使用汉语拼音汉字输入法,这部份学生的汉语拼音相当准确。这就为将来学生从事语文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学生在进行网络游戏时的这种争取超越自我,创造个人更佳业绩的心理为青少年学生逐步养成努力拼博、开拓创新的良好心理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在的作用,其效果不是教师单纯的口头说教所能替代的。

还有一个不为人们所注意到的事实,现在中小学生上网玩的大型的网络游戏中都是大多数教师和家长不懂玩的,那么是谁教他们的呢?一般是他们自己看书摸索或同学互相教会的,其实这就是当前新课程改革里所提倡的“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而且还是一种更为难得的“自发性的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我们应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从学生的自发的网络行为中我们可具体地看到,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关键是我们如何认识,如何去引导。如果我们能有效地将学生这种发自内在的学习精神引导移植到课程的学习中去,那将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总之,如何让学生产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如何来上好这门课从而提高这门课的学习效率?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经过了五年的教学实践,我意识到:应努力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相结合,运用能使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使枯燥的课堂变的生动、活泼、有趣,为学生营造自主的、创造性的学习环境,不断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砥砺前行中的教育梦想下一篇:气象局安全生产责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