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概论论文范文

2022-05-13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环境学概论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针对非环境专业《环境学概论》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课堂和实践教学改革,优化课程内容,增设学生自主讨论和案例教学,加强实践教学,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一些相关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关键词:非环境专业;环境学概论;教学改革环境科学是为解决环境问题而产生的介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之间的一门新兴学科[1]。

第一篇:环境学概论论文范文

“环境学概论”专业课程教学中的“传道”

[摘 要]“传道、授业、解惑”自古以来就是教师最重要的责任与使命,大学专业课程教学中既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又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体会,探讨在“环境学概论”专业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教育、科学观念和科学态度教育、环境法制教育、警示与安全教育、通识意识教育等“传道”过程的具体实践。

[关键词]环境学概论;传道;专业课程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高等教育中“传道”主要指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塑造健全的人格。“授业”主要指教师专业知识的传授。“解惑”主要指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五四”重要讲话中指出:“青年人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传道”在这其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它关系到我们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只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传道”,而忽视了专业课程中的“传道”;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授业”与“解惑”,而对“传道”元素挖掘不够,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因此,探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传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环境学概论”教学中的“传道”的必要性

“环境学概论”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课程,扎实掌握环境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基本技能。除此之外,本课程更注重指导学生对周围实际环境问题的关注,注重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充分认识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形成正确的环境政策法制观、环境道德理论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明确自己的责任、义务、价值以及权利。大学生群体是对环境问题最为关注的人群,而且大学生群体担负着一个国家未来建设者的使命,其环境意识、法制观念等的培养和提高直接影响着国家未来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為此,笔者在“环境学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在对基本专业理论知识进行讲授的同时注意“传道”,提高学生对周围环境以及相关问题的关注程度,强化其环保意识。

二、“环境学概论”教学中的“传道”渗透

(一)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的渗透

教学中始终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道德观念,把保护环境、尊重自然、维护人类生存基础作为人类道德准则,把人类道德观念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传统的“人类中心论”则使人类以自我为中心不断地向自然界索取、排放,由此导致了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等问题的产生,此道德伦理观愈来愈多地受到人们的批判和反思。在谈到全球环境问题之一——“生物多样性被损害”一节时可以加强学生这种道德观念的培养,通过一系列案例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保护生物多样性内外在价值的重要性,深切体会到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人文精神表现为维护人的尊严、追求人的价值以及关切人的命运,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高度重视人类遗留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是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塑造和肯定。在课程教学中教师通过播放“人类星球”、“环境与人”等纪录片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与人类的生存、命运的深刻关系,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关怀意识。

(二)科学态度和科学观念的培养

现实中一些大学生具备了科学的基础知识,但缺乏相应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在讲解主要污染物氟化物时,提醒学生天然饮用水中含有少量的氟对人体是有益的,尤其有助于防止儿童龋齿,但由于氟有一定的毒性,假如长时间摄入高剂量的氟,有可能导致神经性疾病、内分泌系统功能失常甚至癌症之类的后果,因此为防止龋齿而摄入氟的方式很有讲究,通过这一案例让学生体会到“过犹不及”的哲理。再如讲解臭氧时,可培养学生的科学辩证思维。从臭氧的性质来看,它既可助人又会害人,它既是上天赐予人类的一把保护伞,有时又像是一剂猛烈的毒药。由于臭氧具有强的杀菌效果,所以与人类活动密切的对流层中若存在少量臭氧,可对空气起到净化作用,使人们倍感爽快。当然臭氧主要集中在大气层中的平流层,它能够强烈地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了地球上的一切生命免遭紫外线的伤害。但当环境中臭氧浓度偏高时,臭氧又是一种环境污染气体,是温室效应气体之一,杀灭细菌的同时也对人体细胞造成了损伤,所以在打印机或复印机旁应注意通风,避免臭氧浓度过高引起的毒性效应。

无神论是科学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内容。近几年经常可以看到宗教徒的大规模的放生活动的报道。然而科学家并不主张大规模的放生行为,放生的物种,可能因为环境的不适应或紧迫、伤害等而生病或死亡,活存下来的物种,亦可能形成生态污染。尤其是不能随意放生外来物种,否则会对原来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这些典型案例是“传道”的良好载体,在课堂上讲授这些案例既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还可通过“环境学概论”课程实验教学来进行。“身教胜于言传”,首先,教师要做到严格要求自己,各实验环节操作规范,给学生树立学习榜样,甚至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其次,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各实验环节每一步操作都会影响到实验数据的准确性,进而影响到实验结论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因此要严格要求学生实验全过程中任何一环节都不能轻视、懈怠,要认真做好实验记录,并进行科学分析。“失败是成功之母”,如果结果不理想,指导学生认真检查并改进实验过程,直到实验成功为止。通过实验课程的教学可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优良学风。

(三)环境法律法规教育

环境问题的解决,一方面需要环境伦理道德来规范和调节人们的环境行为,另一方面还需要约束力更强的法律形式来强制人们的各种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各种矛盾。自1979年至今我国已制定了30多部资源环境方面的法规。

事实证明,现代的许多环境问题的发生无不与人们缺乏环境意识和法制观念有关。在“环境学概论”课程教学中根据课程讲授进度适时介绍我国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包括《环境保护法》,有关大气、水、土壤和固体废弃物的污染防治法,各种环保标准及有关环境保护的国际公约、条约等,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国家和地方的环保法规和政策。课堂教学中还可对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因环境污染而受到处罚的企业案例进行分析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明辨是非,掌握法律知识,明确环境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提高大学生的环境意识及环境法制观念。

(四)警示与安全教育

环境中很多污染物都具有一定的毒性和危险性。教学中通过个别案例的讲解能够给学生以警示功能。在重金属污染物教学时,通过列举某些美白化妆品因为其中汞含量较高而导致使用者中毒的事例,让学生感觉到环境污染时刻围绕在我们身边,应该提高警惕。

在讲授全球环境问题时,通过阐述相关的环境问题,如臭氧层耗竭、酸雨危害、全球变暖、危险废弃物越境转移以及生物多样性破坏等环境问题,对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影响程度和范围以及所带来的危害,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分析,使学生意识到这些环境问题就在我们身边,甚至已经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这样能给学生以警示作用。

(五)通识意识教育

通识教育起源于19世纪的欧美,针对当时大学学术分科过多、知识被割裂的情形而提出的,其目的是增强学生对不同学科的认识,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使学生最终成为全面发展的能独立思考的人。环境科学的研究需要多种学科的基础知识,从研究的对象来说就涉及了环境的物理、化学、生物三个部分,研究手段更离不开基本的数学工具,又由于大多数人类活动都受到了环境问题的影响,所以环境科学研究也运用了法律、经济以及社会科学知识。在“环境学概论”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只需稍作点拨和提示就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知识综合的重要性,如在“大气污染防治”一节中,通过设置题目“如何防治大气污染”,让学生从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等角度展开充分讨论,以此鼓励学生拓宽知识广度,加大深度,开阔视野,使自己兼备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三、结语

“传道”教育不仅能促进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而且能使学生成为我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环境学概论”内容丰富,肩负着环境素质教育的重要使命。在教学中,要根据环境知识的特点,教师在“授业、解惑”的同时注意“传道”,在专业知识的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发挥专业德育功能。上述內容是笔者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几点“传道”体会,然而“传道”的形式和内容多种多样,我们仍需不断探索,把“育人”工作做得更好。

[ 参 考 文 献 ]

[1] 顾永才,何佰洲.专业课教师也要注意“传道”[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8).

[2] 汪青松.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能力的提升[J].中国高教研究,2007(12).

[3] 张春生.刍议科任教师在“授业解惑”中的传道功能[J].山西教育(教育管理),2001(21).

[4] 陈清硕.环境科学的人文精神[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5).

[5] 杨凡,李蓓.浅谈通识意识在高等教育中的积极意义[J].高等理科教育,2010(6).

[6] 陈震,曹晓群,等.大学专业课程“有机化学”教学中的“传道”[J].中国电力教育,2012(28).

[责任编辑:钟 岚]

作者:刘桂菊

第二篇:关于非环境专业《环境学概论》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 要:针对非环境专业《环境学概论》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课堂和实践教学改革,优化课程内容,增设学生自主讨论和案例教学,加强实践教学,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一些相关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非环境专业;环境学概论;教学改革

环境科学是为解决环境问题而产生的介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之间的一门新兴学科[1]。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将《环境学概论》作为环境类及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或其他专业的选修课程,充分显示了本门课程的重要性及其应用领域的广泛性。但是该课程授课学时短,要想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有一定的困难。在讲授过程中,教师有大量的信息需要介绍,对于没有或少有环境基础知识的非环境专业的学生而言,《环境学概论》较强的理论性也会导致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上存在一定的难度。作者结合近几年对非环境专业学生开设《环境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情况,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一些思考。

一、更新教学内容

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诸多环境问题,这门学科的发展很快,新概念、新思路、新理论和新方法不断产生。其内容已从早期的“三废”治理模式发展为生态环境建设与综合防治(即从末端防治到污染预防),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等理论也逐步完善,环境学已从自然科学发展为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该学科的现实应用以及发展趋势,应该不断更新和完善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把本学科新的理论、新的科技成果等充实到教学中,从而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本课程应该做到“常讲常新”。

这就要求教师不但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经常关注本学科的最新动态。备课时可以通过互联网、电视新闻、报纸报刊等搜集相关资料,紧密联系环境学科发展的最新动向,把国内外在本学科前沿技术、最近进展的专题、环境热点问题等都纳入到教学中不断充实与更新教学内容[2]。在教学中善于将新的国内外环境知识融入到教学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例如,本人在讲土壤污染这部分内容,介绍有关土壤污染的特征和危害性时,将国务院最近印发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土十条”)介绍给学生,让学生知道国家已经坚决向土壤污染宣战。可以将近年来国家实施的“土壤污染控制与治理”方面的重大专项情况以及一些新型的处理土壤污染的技术介绍给学生。在环境热点问题方面,将近几年发生的“儿童血铅超标”、“PM2.5”等事件进行讲解。这些联系实际的内容纳入到教学中,既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感觉到环境问题就存在于他们周围的日常生活中,和他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促使他们更好保护环境。

二、互动式教学

互动式教学是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进而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达成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互动式教学能使师生在共同思考探讨中掌握所学的知识,形成氣氛活跃的教学氛围[3,4]。在互动式教学过程中,使老师讲与学生讨论相结合,加强“教”与“学”的互动,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作者在讲授《全球环境问题》内容时,提前让学生预习,以小组为单位,分别针对全球气候、酸雨、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进行调查或资料收集与分析,在课堂上,每组选一到两名代表以PowerPoint形式进行本组负责内容的汇报,老师和其他组的同学针对他们汇报的内容进行提问,本组所有同学负责解答,在学生的提问和解答过程中,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发现学生都能认真查阅资料并精心准备课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讨论后,作者及时做出总结和评价,正确的观点发扬,错误的理解及时改正。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发言,作者对所有发言的学生都做了登记并计平时成绩一次,这样既迫使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思考,又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三、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把现成的个案运用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5]。案例教学是一种体验式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学生可以以自己感兴趣的方式进行学习,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6]。案例教学最大的特点是它的真实性,由于教学内容是具体的实例,加之采用直观、形象、生动的形式,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易于学习和理解。根据以往的经验,大部分学生最喜欢视频类和图文并茂的案例[7]。选择案例时,案例一定要生动、深刻、典型,能够给学生以震撼,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社会责任感。案例教学应将教学目的着眼于老师和学生、特别是学生和学生之间彼此互动的“学”上,考虑“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还要注意案例部分、理论部分、实践部分的必要平衡。例如:在讲到“水污染”问题时,列举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和安徽巢湖蓝藻大面积聚集事件,让学生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让学生提出怎样在日常生活中保护我们的水环境。

四、换位教学

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在教学过程中尝试换位教学。这样可以改变教师讲,学生被动听的传统教学模式,是一种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思维创新性,充分挖掘学生的自主性,并逐步养成独立思考习惯的教学方法。在实现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创新的能力[8]。例如第四章是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这章内容理论和原理较少,内容相对容易一些,作者尝试着让学生登台讲课。提前把学生分组,每组负责一部分内容,告诉学生怎样查阅、搜集相关资料备课,上到这章内容时请学生上台讲解,老师在台下听讲,讲完后老师总结,这样学生参与进来后学习的主动性明显提高,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大多数学生都能精心准备,课堂上表现很踊跃,教学效果非常好。同时将表现好的同学给予表扬,增强其荣誉感。

五、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巩固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在实际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以环境为主题的活动,动员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等,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家乡的环境质量进行调查,了解家乡的环境问题、公众的环境意识等。使学生尝试着用所学的知识去发现甚至解决一些问题,进一步激发他们关注环保的热忱。

此外,采用“多媒体+板书+网络”的教学手段,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结合使用,兼顾课堂教学的效率、重点内容的推导和学生自学潜力的挖掘。多媒体教学图、文、声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使学生更多的参与,学习更为主动。多媒体教学的可重复性有利于学生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和克服遗忘,同时多媒体信息量大,节约了空间和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所以备受教师的青睐和学生的欢迎。比如在 “水环境污染与控制”章节,抽象的工作原理和复杂的运行工艺过程很难用语言描述清楚,但是利用FLASH动画能清晰地将其转换为形象直观、图文并茂的演示程序,这样使得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易于理解,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变得简单一些。作者在教学中根据课程章节适当安排一定的影像资料。例如:在水污染教学中播放“松花江水污染”等影像资料,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周围就存在着很严重的环境问题,引发学生更多的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力所能及的爱护和保护环境。

综上所述,《环境学概论》课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内容虽然简单易懂,但要上好《环境学概论》课,对老师的要求比较高,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储备、灵活的教学方法、生动而有趣的语言表达能力、對课程体系有总的把握,并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师生互动,理论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更轻松的学习,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邹卫华,韩秀丽.环境科学概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研究[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0(2):58-60.

[2]郭志勇,花修艺,董德明.环境相关专业“环境科学概论”选修课教学改革与实践教育[J].教学论坛,2013(28):26-27.

[3]刘翠英,徐向华.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环境学概论》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3):177-178.

[4]查向浩,韦良焕,王晶,等.《环境学概论》研究型教学模式实践探讨[J].高教学刊,2016(3):228-229.

[5]张艳华,孙立夫.案例教学在生态学和环境学教学中的尝试[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2,32(10):83-85.

[6]郜慧,张祥耀,范辉,等.案例教学法在《环境学概论》课程中的应用[J].文教资料,2010(9):212-214.

[7]李胜利.环境学概论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10(6):102-105.

[8]林立,周攀登,宋娟娟,等.环境工程专业环境学概论课程教学探讨[J].高教高职研究,2015(76):160-161.

作者:孙西宁 李荣华

第三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双创视域下《环境学概论》教改研究

DOI:10.16660/j.cnki.1674-098x.2101-5640-3012

摘 要:《环境学概论》是工科院校水利工程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工程實践能力培养的关键支撑课程。在工程教育认证和创新创业背景下,应根据专业的发展特色和设定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持续探索和改进。本文总结了目前《环境学概论》课程存在的问题,从改革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融入思政教育;定期开展多元化教学过程质量评价;精心组织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展开,阐述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双创背景下《环境学概论》课程的具体改革措施,以培养工程类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和多层次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 创新创业教育 教改研究 环境学概论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Sci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and Double Innovation

HU Liang1 WANG Xianglian2* HU Shengming1 SHEN Fangfang1 GAO Guiqing2

(1.School of Hydraulic & Ecological Engineering, Nanch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chang, Jiangxi Province, 330099 China;2.School of Civil and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Nanch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chang, Jiangxi Province, 330099 China)

为了更好地与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相适应,着力提升我国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国家大力加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立,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意见》[1]。科技创新是提升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的基础,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创业是现代化社会对青年学生提出的更高要求,力求以创业带动就业。2016年6月2日,中国正式成为《华盛顿协议》的成员国,这表明我国的工程教育质量标准已经得到国际认可,实现国际实质等效。工程教育认证的基本理念是“基于产出的教育模式”( Outcomes-based Education,OBE),倡导教育者必须对学生毕业时应达到的能力及水平有清楚的构想,然后设计适宜的教育结构来保证学生达到这些预期目标[2-3]。因此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创新创业(双创)背景下的课程教学改革意义重大。

1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双创背景下“环境学概论”教改概述

《环境学概论》是一门为本校水利与水电工程专业开设的自然科学类课程的通识必修课(工程基础课)。该课程讲授环境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重点关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焦点问题,通过学习使得学生掌握环境科学的特征属性、研究方法和内容;熟知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所处的环境状况、变化特征及其影响;熟知环境中的污染物的迁移转化特征;熟知环境治理的一般技术方法和污染物的控制策略。双创教育和工程教育认证环境下,开展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环境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至关重要。近3年来,我们承担了学院《环境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工作,积极探索教改方法和参与专业论证,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可为相类似的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2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双创背景下《环境学概论》教学现状

2.1 教学方法单一传统

现阶段,环境类课程因知识点繁多,内容广泛,教师在课堂上普遍采取知识灌输式陈旧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强,在课堂上像听讲座报告一样,教师采取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样会造成不活跃的课堂气氛,學生听课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对教师讲授的知识记忆不深且并没有真正理解弄懂所学的知识。学生对学习的主体地位没有呈现,发挥不了其主观能动性。

2.2 缺乏创新理念和思政元素

课堂上传统的有约束性的教学方式会使得学生创新意识薄弱,使得理论和现实脱节。另外,由于教师仅仅是在课堂上灌输知识,不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立德树人是学校和教师的职责和根本任务。然而,在早期的专业课课堂上专业教师只是简单地教授专业知识,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缺乏传授思想价值方面的育人思路。

2.3 教学模式和总结性评价单一

总结性评价一般是指阶段性的教学活动后,对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用来检验学生的学业是否与教学目标一致。期末考试、考核都属于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是以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为基准,对教学效果做出评价。

根据工程教育认证和双创背景下的社会需求和发展趋势,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强调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考虑,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总结性评价方法比较单一守旧。传统《环境学概论》教学中考核方式主要依赖于期末考试,为了通过考试,学生通常考前临时抱佛脚,考前突击“死记硬背”,考试过后内容全忘光了,无从谈创新,且没有摸索出适合本校特色的教学模式和考评体系等问题,教学效果不理想。

3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双创背景下《环境学概论》教改对策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创新创业教育视域下的《环境学概论》教学改革研究,从而保证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为此,本项目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3.1 优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为:(1)了解环境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学科体系、分科领域以及环境学的产生和发展;了解环境的组成和结构;掌握水体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固体废物与环境、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规划、全球环境问题、人口与环境、能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与环境的理论;能将环境学概论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用于多因素作用下水利水电工程复杂工程问题的概化、建模、分析。(2)熟知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我国清洁能源发展趋势;熟悉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监测与环境质量评价;能够在设计方案的比选和决策中,充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环境、生态等因素。(3)能够正确认识全球环境问题;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其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理论;理解水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和生态水利概念;熟悉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实践能力。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生态环境方面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科竞赛、挑战杯、课程设计等积极开展学生课外科研。教师在此过程中带动学生学习和创新、指导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的积累。课外科研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建立创新教育的重要载体。调查表明,课程设计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起到主要作用,学科竞赛在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而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围绕课程目标的达成开展教学形成一个有利于提高《环境学概论》课程教学效果和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制定出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索精神的教学方案。从而,使学生牢牢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大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应用创新理念去探索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3.2 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合课程中,实现立德树人

工程教育认证要求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适量融入思政教育知识,坚持立德树人,将学科相关的知识转化为育人的素材,培养学生正确高尚的价值观念。需要专业课教师切实学通弄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九大精神等思政内容,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训练敏锐的洞察力,练就扎实的语言表达功底。专业课教师把思政理念贯穿于知识传授中,将课程思政价值元素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将显式的思政教学内化成学生的学习动力,在授课过程中,多采取见缝插针的定位式融合,将既定的思想元素分类分区、统一协调地融入专业的课程教学,形成全面多方位的立体结构,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地接受和吸收。在授课过程中,将德的内涵渗透进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匠精神、红色基因等思政元素引入到课堂中,让学生深刻理解“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内涵。将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达成有机融合,培养学生不仅具有创新和奉献精神、优秀的品德,更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的精神。在课堂案例讲解中贯穿“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评估”,加强工程伦理教育。学生作业设计方案要求考虑经济、社会、环境、健康与安全等各方面的问题。

3.3 定期开展多元化教学过程质量评价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这就要求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课程建设和毕业要求等方面实时定期动态评价和持续改进,以便满足毕业生的社会需求,不断修订和调整教学方案,不断推进教学改革。课程质量评价要求首先评价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而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取代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增加课前预习检查、提问、课堂分组讨论知识水平测验、课后答疑和思考题等多个环节,以动态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监督。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相应地布置与课程相关的案例分析题,将学生的完成质量情况作为考核依据之一,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的能力。适当章节增设小组讨论汇报,让学生课前自主查阅资料,并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和讨论,其他组进行点评,汇报效果作为成绩评价依据之一[5]。

3.4 精心组织教学过程,以多样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境学概论》课程,知识面广,内容繁多,如果只是简单讲授理论知识,难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相应的环境教育模式,在课堂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入了专家讲座、情景模拟教学、小组讨论研究、辩论、演讲等新环节,提高了学生对环境通识教育课程的兴趣。注重对原有教学模式进行总结和评述,研究如何整合优化教学改革,提出适合南昌工程学院开设该课程的专业(如水利水电工程、水文水资源、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等)特色的教学模式。

3.4.1 启发式教学

在中国,“启发”一词,源于古代教育家孔丘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教学前务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长时间但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辞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6]。以熟悉的自然现象为例,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分析,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比如在讲到湖泊富营养现象,提问学生:“什么是富营养化现象?它是如何产生的?应该如何防治湖泊富营养现象?”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

3.4.2 讨论式教学

教师增加课堂讨论环节,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讨论式教学模式有利于每位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更有利于在思想的碰撞中总结归纳出新知识、新观点。教师在备课工作中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比如角色准备、问题准备和观点准备。教师在“课前提问,课上讨论”。在讨论的课程中,教师需注意调控讨论的全过程。讨论活动是学生与学生或学生与教师之间思想碰撞与交融的对话过程,是一项复杂的课堂活动,所以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调控能力,以便使讨论活动按正确方向顺利进行。教师需控制讨论的趋向,控制讨论的时间,以及对每组讨论同学的总体水平进行调控。小组讨论结束以后,大多数同学将讨论的结果定位于获得老师的认可,这就丧失了学生在更为激烈的观点碰撞中,在进一步交流中深入分析、思考和讨论的氛围。在适当时候,教师不应立即点评总结,而是鼓励各小组学生们相互点评,共同点评,这样可以给学生营造一个更宽广的讨论空间,教师可以在某个切入点适机让学生总结自己在讨论中的思想历程和思想成果[7]。

3.4.3 情景式教学

以多媒体素材资源为载体,将抽象的知识点制作成直观形象的图表、动态图、微型视频进行讲授,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设备开展情景教学。利用多媒体动画,绘制水在水圈内各组成部分之间不停运动的动态过程,从而直观地显示全球范围的海陆间循环(大循环)。多媒体导入法的情景化教学可以使得学习的知识更直观形象,动态的内容使得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3.4.4 任务驱动式教学

列舉大量水利水电工程设计环境影响评价进行案例教学,通过对工程案例的分析、计算,不仅能巩固所学知识,还可以使学生意识到《环境学概论》课程的重要性。

4 结语

《环境学概论》是工科院校水利工程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根据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采取灵活教学方法,不断强化学生灵活运用学科基本理论综合解决实际复杂环境工程问题。同时,建立更加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加强教学改革研究,是我们今后持续探索和努力实现的目标。培养水利工程类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和多层次复合型人才,积极营造条件指导学生参与大学生科研创新创业训练、大学生挑战杯等项目,培养其团队协作精神和科研创新能力,提高我国工程教育水平,更好地为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查岚.创新为体创业为用——从斯坦福大学课程设置看创新创业教育改革[J].高教学刊,2016(17):8-10,13.

[2] 李丽波,张桂玲,李佳,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下的无机化学课程建设与目标达成途径探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118(10):101-102.

[3] 孙进,龚俊杰,徐弘,等.以技术创新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8(48):1-2,7.

[4] 陈秋寰.基于校园社群模式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J].科技资讯,2020,595(22):38-40.

[5] 李正军,刘军锋,曹辉,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微生物学教学改革[J].化工设计通讯,2020,46(10):117-118.

[6] 贾鹏程,鲁辉虎,凌爱林."启发引导"在高职课堂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江西建材,2017(15):254-255.

[7] 肖鹏.基于OBE理念的数据库课程研讨式教学研究与实践[J].科技资讯,2020,581(8):179-180.

作者:胡良 王香莲 胡盛明 沈芳芳 高桂青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证券交易税论文范文下一篇:古诗词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