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崛起的启示范文

2022-06-22

第一篇:美国崛起的启示范文

美国崛起对中国的启示

在社会学课上,我们观看了两集《大国崛起》关于美国部分的纪录片。很早之前便听说过这部著名的纪录片,这次不仅见识到了美国迅速崛起的三百年历程,更加深刻地觉醒到美国崛起过程中政治经济政策对中国的影响。

就像高中历史学的一样,影片介绍了五月花号上的英国人们踏上了美洲的土地,独立战争后,美利坚合众国正式成立。他们带着从欧洲传来的先进科技,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虽经历了南北战争,但很快便迎接来了电气时代,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这又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打下良好基础。之后由于自由竞争,导致社会两极分化十分严重,罗斯福总统开始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政府干预经济的行动。经济危机大萧条时期,另一位罗斯福总统,他的罗斯福新政用著名的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再次拯救了美国经济。二战对美国的影响也不可忽略,使得美国在世界政治经济地位更加稳固。

美国的发展在于机遇,虽然美国有源自欧洲的工业基础,但是两次世界大战造就了美国的不菲的利益。而中国现在无疑是经济大国,却称不上是经济强国。中国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低、自主创新能力弱、金融体制还不健全。并且,中国国内存在着相当大部分的低收入人群,收入差距大而且地区发展很不平衡,而环境污染严重也是困扰着我国的一个重大问题。

这就使我们联想到美国历史上的经济危机,贫富差距极大,大批失业人口,胡福总统以为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政策可以通过自我调节而使社会问题得以解决,但是这种放任政策却使问题更加严重。罗斯福总统的新政,用看不见的手进行了宏观调控,事实证明这种适当的调节比起放任不管政策有效。而对于我国存在的问题,政府加大宏观调控是必行之策。罗斯福新政从金融方面开始,挽救银行危机,改革与开始管理金融制度。我国国内如今的物价等问题都可以通过金融制度管理来得以控制,并且缩减政府开支,而不是在召开各种大会上肆意使用纸电等资源。其次对工业和农业进行调节,罗斯福进行了工业复兴法,而中国工业虽蒸蒸日上,但却面临着破坏环境等问题,这是需要发展工业的同时所注重的问题。至于农业,中国农业不论国内还是国外出口都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不仅要注重农民工在城市的问题,也应该注意农民工外来务工而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问题。再次罗斯福对失业进行救济,建设公共工程,对安抚社会的稳定有着积极作用。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因为此举毫无疑问地缓解了失业问题对社会的压力,于国于民皆利。最后罗斯福的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也行之有效,我国在此方面做的很好,社会保障体系在城乡都日渐完善,连我们大学生也参加了医疗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对社会的平衡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美国虽然只有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但却在如今经济全球化的世界上占领者主导地位,中国虽然在改革开放之后也迅速发展,在世界地位上有很大幅度的提高,但是距离美国仍有遥不可及的距离。这与时间和机遇是分不开的,我们一定不要做不切实际的赶超行动,而是在借鉴美国经济发展的教训和经验的前提下,坚定不移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第二篇:大国崛起之美国的崛起观后感

《大国崛起》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并且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专题纪录片,解读了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通过电视展现大国引领世界文明的辉煌过程,以及世界大国风云激荡的历史画卷,整部纪录片揭示了大国崛起之路上在于改革和发展这一基本规律。观看了《大国崛起》后,让我在领略了世界经济史和文明发展史魅力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世界文明成果给全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的巨大变化。在课堂上,老师给我们放了《大国崛起·美国篇》的纪录片,这部片共有两集:“新国新梦”、“危局新政”。主要内容讲述了在美洲大陆北部,五百年前,这片辽阔的陆地是印第安人世代生活的家园。15世纪,欧洲人发现新大陆后,欧洲各国移民蜂拥而至,一个个殖民地相继出现。到18世纪,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起13个殖民地。这13个殖民地通过独立战争打败英国宣布独立,成为美利坚合众国,也被称作“美国”。这个国家的出现只有230年的历史,却演绎了大国兴起的罕见奇迹。它在欧洲文明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独创性地的发展道路,这个新兴的工业国家以重大科技发明为基础,将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位置占据了一个多世纪,成为拥有45个州、7000多万人口的名副其实的大国。

美国的崛起之路看似不长,但是同样透露了其艰辛与不易,今天回看美国的崛起,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也有很多。首先,我们虽然不能像美国一样通过大发战争财来完成资本的积累,但是可以充分利用我们自己的资源。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可是浪费资源现象却十分严重。政府应当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充分利用资源,和保护资源,更重要的是要利用新能源。有了资源,才有了发展经济的资本。其次,强调国家统一,这也是美国成功的原因之一。从这个原因我们可以发现国家统一的重要性,我们应当正确处理好台湾关系,防止藏独,台独事件再次发生。还有现在的黄岩岛事件以及钓鱼岛事件都体现了国家的主权领土不容侵犯,要知道,只有一个完整独立的国家,才更有走在世界前列的资格。我们应该要极力捍卫国家的领土和国家的和平统一。最后,要清楚知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虽然中国失去了像美国一样能经历两次科技革命的机遇,但是我们也可以利用好现在有力的社会国际条件以及自身的优势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同时还要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培养。

美国,依然吸引着全球的目光,并代表着人类发展的最先驱。或许,人类永远没有最完美的制度,但在过去100年里,美国,是当之无愧的全世界最伟大的帝国。同时,我们也要深刻理解本国的国情,在美国的崛起中获得启发,更好的发展中国的“和平崛起”战略。

第三篇:德国的崛起对现今中国的启示

德国地处中欧,由十六个联邦州组成,资源贫乏,人口众多,气候寒冷,强邻环伺。在崛起的过程中,远没有英法美俄等国那么顺利,频频受到打压。民族问题复杂,以至于几百个小国在几百年里无法得到统一,甚至随时有被肢解的危险。即使在现在,奥地利,瑞士等国的日耳曼人还是占很大比例。1871年,普法战争中普鲁士战胜了老牌强国法国,打破了欧洲的政治平衡,一个强大的完整的国家崛起在兵荒马乱的中欧走廊。在俾斯麦的铁血政治的带领下,德国国力日渐强盛,工业产值赶超英法,直逼美利坚。威廉二世也加紧了对“阳光下的地盘”的攫取。最终,德国不可避免的成为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战后又开始重新忍受民族分裂的痛苦,在一穷二白的废墟下却迅速崛起,成为欧洲头号强国。

如今的中国也在崛起的路上。德国曾长期是仅次于美国的二号强国。中国也奋力实现了的经济的崛起。同样作为后发国家。我们会发现两者的处境多么相似。

1,强敌林立,政治环境不容乐观,边境线复杂。这应该是后发国家都会遇到的问题。德国的崛起不可避免的挑战到了英法俄的传统利益,最后导致德国不得不陷入两面作战的怪圈之中。中国影响力渐升,美国重回亚太,日本贼心未改不怀好意,东南亚诸国自身难保却趁火打劫,朝鲜也口是心非,俄国

永远都不会改变其侵略的本性。总之,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比德国要恶劣不少。

2自然资源贫乏。普法战争不仅带给了德国巨额赔款,也带给了德国阿尔萨斯和洛林。阿尔萨斯和洛林虽是弹丸之地,却拥有着当时欧洲最大的铁矿和煤矿。让德国在工业化道路上如虎添翼。但石油天然气储量都极为有限。反观中国,号称地大物博。但相对于庞大的人口,任何资源都算不上多,不得不大量进口。以至于在世界原材料市场上,“中国买什么,什么就涨价”,完全缺失大宗商品定价权。和非洲、中亚、东南亚、俄罗斯的外交关系中重要议题之一往往是原料供应。万一没有了安全的能源保证和矿产保证,怎么办?侵略? 3国内市场需求不足,以出口为导向。德国是典型的出口导向型国家。众多的中小企业,世界领先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以及老龄化严重的社会环境,以及相对饱和、狭小的的市场,让德国成为为数不多的以出口为导向的大国。而中国则有着农村人口多、城市化水平较低、人口抚养比较低的特点。这些特点导致中国劳动力供给充裕、劳动力工资上涨较慢、国内市场较小。人口因素使中国制造业在国际上具有比较优势,决定了中国的出口导向战略。同时都面临着高端制造业领域被强国占领的危险。所以德国坚持了传统制造业。中国坚持了劳动密集型产业。

而在发展策略方面,德国给中国的启示也很深刻。

1农业当先。也许这一点有人会以为无关紧要。可鲜为人知的是,一直到1870年,德国都还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国。德国的统治阶层容克贵族一直都依赖传统的庄园农业,将易北河东岸的谷物出口到英国,渐渐完成资本积累,为德国的工业化奠定的扎实的基础。同时,谷物的出口也是以对英国开放其商品市场为代价的,从某种程度上也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加速了本国传统手工业的衰落,为工业升级提供了条件。最重要的一点是解放了劳动力,推动了对农奴的解放,使得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为德国产品的竞争力提供了保证。20世纪初时,德国的农业生产效率已是世界第一位,远超传统农业强国法国,美国。而中国自不用说,农业一直是老大难的问题。所有的动荡几乎都与农业有关。人口稠密,土地贫瘠,水利设施落后,自然灾害频发,政策上对农业的轻视对农民的打压导致人祸也多,甚至历史上人吃人的事也不少。自然灾害三年,饿死多少人至今讳莫如深,谈此色变。所以改革开放初期首先解放的就是农业,这和德国如出一辙,才有了今天辉煌的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对于一穷二白的中国而言,农业积累的那些资本是至关重要的。以致于我们现今最大的优势还是劳动力廉价。而不是像德国那样,农业作为功臣,实现了自己对的社会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崛起。中国的农业始终是处于被剥削的地位,而不是像德国农业崛起带动多种产业的崛起。就像中国加入WTO后,工业出口受益匪浅,进出口总值从世界第七到2012年的世界第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农业遭到重大冲击。中国本是传统大豆出口国,可现在无论是生产成本,单位面积产量,产油率都远逊美国。以至于中国现在大豆几乎全靠进口,掩盖了粮食危机的同时撑起了饲料行业。更严重的是食用油市场几乎被外商占领,食用油价格一路飞涨,国内榨油企业纷纷破产倒闭。这仅仅是冰山一角。

2用交通打通国家的经脉。1835年,德国开始修建铁路。到1870年,德国铁路里程已达19000公里。当时,英法的纺织工业如火如荼,并有全面占领德国市场的趋势。由于德国独特的庄园经济和以小城市为主的格局,人员流动日益密切,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联系显得尤其迫切。德意志关税同盟的建立也使得交通的地位上升。莱茵地区发达的工业经济与下游港口的联动使得德国的工业产品得以迅速获得全世界的认同。随着铁路建设的高潮,德国的工业经济迅速发展。铁路不仅直接拉动了钢铁、煤炭、冶金、电力、石油等行业的发展,而且随着火车飞转的车轮,消费品市场迅速扩大,物流成本迅速降低。铁路的兴起与扩张,打破了原来单纯依赖沿江、沿河的工业布局,工业文明的成果被迅速传播到远离江河的国土内陆,直接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鲁尔区作为欧洲最重要的的工业区,其最重要的优势条件之一便是交通条件,本已拥有莱茵河这条黄金水道,却还拥有超过占全国五分之一的铁路网,任何一个城镇到高速公路不超过六公里!同时德国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均衡的几个大国。从柏林延伸出的密如蛛网的穿行在森林里的铁路网成了德国标志性的风景。反观中国,最好的路在城市里面,却堵得水泄不通:最烂的路在偏远山村,却是人们出行的生命线。中国人口是德国17倍,铁路里程仅仅是德国两倍。交通不畅不仅直接造成物流成本占GDP18%的两倍于欧美的比例。也直接影响了区域发展平衡。东北拥有最稠密的铁路网,同时也拥有最均衡的城市分布:而广东经济发达,却年年在春运问题上吃了不少苦头,每逢节假日广深高速上拥堵的车流让人揪心不已,而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落后直接与交通严重不便有关。“东莞堵车,全球缺货”到底是中国制造的无限荣耀还是脆弱交通的低调无奈?反观香港,

本是不毛之地,却因为深水良港走向全世界,成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面向世界的唯一窗口。而泉州港宋朝时便是东方第一港,今天除了鞋袜,还有多少底气呢?乍浦港也是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提到的,“将要建成世界级良港”,今天除了钱塘江的呼号,还有什么呢?

3制造业是核心。宝马、奔驰、大众、奥迪、拜耳、巴斯夫、西门子、博世等一串闪亮的名字,都属于一个民族——德国。其实,在欧美各国纷纷转向服务业时,德国的制造业依然屹立不倒,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和信赖。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经济都萎靡不振,但有一个国家却是例外,那就是德国。德国不但失业率低而且经济增长迅速,这样好的帐单都是制造业强劲出口带来的。德国制造业出口贡献了国家经济增长的2/3,拉动人均GDP的速度比其他任何发达国家都要快。其实,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德国就是世界的科技中心,最顶尖的杂志是用德语出版。时至今日,德国在化工、汽车、电气、机械、光学仪器等方面依然居世界领先地位。其实原因上面便提到了,铁路的大力发展直接带动了机械工业的崛起,并开启了振奋人心的大机器生产时代。反观中国的制造业,20世纪初由纺织行业和面粉行业带动,可是知道今天在这两个行业上也未有起色。规模自然是全球第一。拿纺织行业来说,品质上从没有被别人认同,更不要说引得尊敬,虽然里面有民工的血汗。更没有像德国那样多点开花,更不要说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丝绸行业一直是我们的骄傲,我们垄断了养蚕技术上千年,也赚足了欧洲人的钱。可时至今日,意大利的顶级时装设计大师们却设计着那些我们从不曾想到过的绚烂的服饰,那些规模不大的工厂里加工着我们的蚕丝。地理上的优势固然能维持一千年,但技术的进步终将会淹没上帝的恩赐,落后只是那一瞬。

乍一看,中国和德国的确有很多相似之处。德国往往能化危机为转机,为世界留下了他们的严谨的教义一般的态度,硬是把工业产品变成了艺术品。中国呢?希望不要再重复那条具有讽刺意义的“丝绸之路“

第四篇:大国崛起对中国梦的启示

自15世纪开始,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美国九个世界级大国相继崛起,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又一场的风波,相互推动着世界的发展和进步。当今,中国梦这一复兴中国的伟大梦想,不仅要依靠自身的努力,还要借鉴这些先进国家的经验和知识,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去实现。

《美国》

从1789年联邦宪法通过正式立国算起,美国至今只有225年的历史,是世界诸大国中最年轻的一个。但是,其发展和崛起的速度却令人诧异。 诚然,美国的成长史是近代以来人类社会最了不起的发展之一。从西方兴起的大背景而言,美国成功的思想根源无疑与所谓的自由主义思想有关。这种自由主义思想并非强调人类理性的力量能够根据人类的意志合理地设计和决定世界,而是突出人类理性的限度,强调人们在改变已经发展起来的经济和社会制度时,要尽可能地创新而不是革命,这种自由主义的传统突出地表现在英美的经验主义。 在美国制宪立国时,正是在这样的经验主义指导下,英国的普通法,北美殖民地的自治经验和原有的基本法(特许状),才提炼并凝固为美国宪法。在以后的宪政实践,特别是最高法院对宪法的呵护和民众对宪法的尊重中,美国宪法逐渐发展为一种宪政制度,美国宪法作为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应该被看作是美国贡献给现代世界政治的最大制度创新。今天世界上的200余个国家,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效仿美国制定了成文宪法就是一个明证。纽约大学讲座教授伯纳德·施瓦茨曾经指出:“美国对人类进步所作的真正贡献,不在于它在技术、经济或文化方面的成就,而在于发展了这样的思想:法律史制约权力的手段。”

反观东半球的中国,虽然国情和群众基础,国家性质在很大部分上决定了我们要制定一部怎样的法律,对于美国的宪法不可能是依样画葫芦,但宪法涉及到的思想和精髓却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德国》

从分裂走到统一,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领导者走到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它所经历的风霜雪雨,最终成就了这个民族的挺拔个性。一个曾经多次遭受分裂的国家,一个曾经给全世界带来灾难的国家,一个摆脱了全部历史的不幸重新进入欧洲,融入世界,并成为第三大经济强国的国家,这颗欧洲的后起之星,就是德国。

德国的教育制度在很多国家看来是很成功的,这源于二战之前“铁血宰相”俾斯麦对德国经济和教育制度的极大重视。在德国最穷的时期,教育的身影依旧看得见,政府愿意把宫殿改造成大学学堂,为研究人员无私的投入,也使科学家们无私的为德国服务,提供充分的资源让人民获取知识。也就是这样的对教育的重视,在诺贝尔获奖史上,德国的大学教授就占了29位。

中国梦的实现,不仅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的培养同样重要,现今中国的教育体系还需要长期的完善和改进,尽可能让大多数人民享受受教育的权利,精心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

二战期间,德意志分裂为两部分,德国人民几乎失去了理智,在历史上写下了最为黑暗的一页。1970年的一个萧瑟冬日,刚刚上任的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来到了波兰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在全世界的注视下,他跪倒在地,诚恳地接受了自己历史上沉重的一面。他们讨论但是没有激烈争论,没有否定自己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推卸自己应该对犹太人大屠杀所负的责任,没有否认自己接受了12年的纳粹独裁统治。德国面对二中的态度与日本截然不同,没有回避,而是用于承认自己犯下的罪行,这种态度让世界很快重新接受了德国,甚至对德国更加尊敬,让德国复兴了许多。反观中国,很多事情上中国人民都在推卸责任,掩埋事实并蓄意篡改,这种行为只会带来一时的利益而没有长远的好处。中国梦的书写,需要的是德国这样的诚恳态度和真实的做法,不加以回避,让世界以另一种眼光看待,才是中国梦的憧憬所在。

《日本》

一直以来,中国人对于日本这个民族有一种本能的抗拒,不愿意去了解他们的经济文化发展,却对过去的历史刻骨铭心。诚然,历史不能忘记,但是要有发展的眼光。作为一个二战后的战败国,日本能在短短的20余年间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创造世界经济史上医大奇迹,取决的因素很多,但纵观长期历史,日本的创新精神,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民族凝聚力是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制胜宝典。当今世界,无论是科技还是企业公司都需要创新意识,知识的更新之快让许多旧事物遭到淘汰,日本国民支柱企业三菱公司、丰田公司、松下公司, 都是从美国等西方国家学习先进管理理念,然后不断尝试和创新进而成为享誉世界的跨国公司。

武士道精神,是日本人民的信仰和追求,无论是在历史还是在当今社会,这种民族凝聚力都推动着日本向前进步。明治维新时期,大久保利通和木户孝允对国家的经济、政治、教育等方面进行革新,成为推进改革的骨干,对日本的发展有带领作用。涩泽荣一弃政从商,成为19世纪80年代最著名的企业家,对日本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

对于新时期的中国梦,我们必须要用于创新,敢于拼搏,善于学习周边先进国家的技术和知识,融入自己的思想和方法,融入自己的传统名族文化精神,一步一步实现复兴中国的强国梦。

《英国》纵观英国的历史,我们很容易发现,“日不落帝国”的崛起,与其制度的改革是分不开的。国王对英国人来说,只是一个管理者,而不是拥有者。英国封建主义是庄园制,各庄园之间的主人是独立的,谁也不干扰谁,皇室也不会去干涉贵族,这种规则虽然没有明文规定,却已经是英国皇室约定俗成的规则,国王与贵族都很清楚自己的地位,知道按照本分自己应该拥有什么,不应该拥有什么。伊丽莎白遵守了这一游戏规则,所以她带领英国走上了最辉煌的道路。 当约翰王以不断的提税和不断的战败惹怒了英国贵族时,只好妥协。于是《大宪章》出现了。《大宪章》的颁布给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带来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宪章说明,君主的权利不是至高无上的,人民的权利才是至高无上的。这点,在当时的世界绝对是历史性的转变。

后来,当查理一世强制解散议会,打破了“王在议会王在法下”的规则时,引发了光荣革命,被送上断头台,从此开始了英国进入现代科技的道路。由此可见,专制统治必将磨尽人民对政府的信任。

英国较早受到文艺复兴思潮影响并在这场伟大而辉煌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思想先驱者,莎士比亚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英国首相丘吉尔有这样一句名言:“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肯失去一个莎士比亚。”一个国家的文化,是民族之魂,是发展进步的保证。莎士比亚是英国的伟大天才,其本身的才华固然重要,但良好的文化氛围同样重要。即使他的作品里含有对女王的蔑视,但是女王仍然能坐在舞台对面观看他的戏剧,或许这就是他的戏剧吸引人的地方。 人类文明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都离不开科技的推动作用。英国的快速崛起,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工业革命。那时的英国人民,眼界是很开阔的,他们反对专制与愚昧,积极追求个人民主与自由,执著地探索大自然的规律,到处是充满生机。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很自然地诞生出了像牛顿这样伟大的科学家,引导着人们以更加科学和理性的眼光来认识这个神秘的世界。经典力学的建立,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大大增强了人们探索自然的信心。当牛顿发现了宇宙运行的规律后,科学的精神渗透到英国社会中;当瓦特最终以万能蒸汽机解决了最核心的动力问题后,英国工业化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全面展开;当亚当·斯密以《国富论》指出了自由竞争的市场规律后,英国人开始在本国强大工业能力的支持下,推行自由贸易,拓展全球市场。此外,还有专利保护的实行,很大程度的鼓励了英国人民的创造。随后各个国家都开始追随英国展开工业革命,转眼全世界都开始朝工业化转变。

我们作为中华民族未来的接班人,应该要了解历史,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英国的成功崛起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敢于创新、敢于挑战位未知的未来,抓住机遇,适时的改革,开辟一条有利于中国发展的道路,这是我们的责任与任务。

第五篇:新加坡崛起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为了拓宽眼界,加快培养人才,我委部分年轻干部赴新加坡进行了短期学习培训。新加坡面积为我市的1/6,人口规模相当,经济发展水平大大高于我市。新加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曾经面临的资源短缺、产业升级、劳动力成本上升、周边地区竞争压力加大、交通拥堵、社会和谐等问题,我市也同样面临或即将遇到。因此,新加坡的发展历程及经验对我市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新加坡的主要发展经验

1、富有远见的经济政策,不断升级的经济战略

吸引外资。新加坡于1961年投资创建60平方公里的裕廊工业区,加快港口、码头、铁路、公路、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授权裕廊工业管理局招商引资、审批项目、园区规划、征税、土地供应、公共服务等多项自主权。目前,裕廊工业园已经成为新加坡最大的工业基地,年产值2000亿新元以上,并以此为基地和突破,吸引外资加速发展。2007年新加坡吸引外资230亿美元,占东南亚吸引外资的50%以上,吸引跨国公司区域总部400多家,国际银行100多家。

产业升级。新加坡的经济发展,也经历了一个从60年代劳动密集型、70年代资本密集型、80年代技术密集型,到90年代末制造业多元化和服务业飞速发展的过程。进入21世纪,新加坡大力发展信息科技、生命科学和其他知识密集型经济。目前岸外钻井平台占世界20%,船只维修占世界20%,电脑硬盘驱动器占世界30%,同时是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亚洲生物医药研发中心。

服务业发展。新加坡服务业以港口商业服务为基础,依靠其航海和航空枢纽地位以及热带海岛风光,相继发展了商业服务业、仓储物流业、金融服务业、旅游业。2007年新加坡的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64.9%,其中批发零售业、金融业、商业服务业、仓储物流业和旅游业,合计占服务业的85.5%。新加坡总部经济发达,目前有跨国公司区域总部400多家。最近,新加坡提出发展可出口的服务业战略,重点是国际医疗和国际教育产业。

2、富有成效的住房保障制度,公开透明的个人税收政策

公积金制度。从1955年开始,新加坡政府开始实施公积金制度,要求雇主和雇员依法缴纳定额保险费。公积金局根据经济发展的形势,对雇主和员工双方缴纳比例进行灵活调整,目前情况是个人缴纳工资的20%,雇主缴纳职工工资的14.5%。新加坡的养老保障制度也是与公积金制度联系在一起的,新加坡公积金制度已经成为集养老,保健、住房、家庭保障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社会保障体系,基本解决了住房、医疗、养老三大难题。

住房保障。1960年,新加坡政府设立了建屋发展局,负责实施“居者有其屋”计划,近四十年来,建屋发展局组织实施了八个五年建屋计划,已建设了87.8万套公共组屋,全国86%的人口居住在组屋里。目前,新加坡人均住房使用面积33平方米,95%的家庭拥有私人成套住宅,两项指标均居发达国家前列。组屋为开放式,一楼空置用作社区活动之用;每个组屋区都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如超级市场、熟食店、诊疗所、图书馆、购物中心、游乐场一应俱全,组屋区的楼道公共照明、电梯维护、绿化、学校、道路等均由政府投入。此外,政府每隔5年还对组屋进行一次外墙粉刷,因此新加坡的组屋外观都非常整洁亮丽。

弹性税制。新加坡主体税种是个人所得税,实行累进税制,但税负较低,而且有很多税前扣除。扣除结果,50%的新加坡家庭不需要缴税,另外45%的家庭税负在5%以下,只有5%富裕家庭税负高于5%,全社会平均税负在2%左右。尽管税负不重,但新加坡财产申报制度非常透明,一旦呈报不实就要面临法律的严惩。

3、执行严格的城市总体规划,宜人宜居的国际花园城市。

土地国有。新加坡是一个土地资源紧缺的国家,独立以后,国家通过强行征用个人土地的办法扩大国有地产,全国私人占有的土地面积已由独立前的70%下降至20%左右。为了防止滥用《土地征用法》赋予的权力,政府规定了非常详细的征地程序:有关部门提出土地征用建议前必须经过充分的调查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呈报给规划审查委员会审核,经国家发展部部长呈交给内阁和总理最后批准,并在政府的征用土地公报上予以公布,征地才正式启动。如果被征土地所有者对地税官确定的赔偿方式、金额,以及赔偿费的分配等不服,都可以向上诉委员会提出上诉。

规划严格。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视城市规划,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演变,新加坡已经形成了由规划法令、概念蓝图、发展指导蓝图、详细规划组成的完整的规划编制体系。规划编制由民间事务所完成,政府只负责审查其资质,对于政府认为重要的工程,可通过设计委员会对建筑布局和外观设计进行指导。新加坡对国土面积功能的区分非常严格,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至今,居民居住用地抑制控制在国土面积的15%以内。城市重建局将新加坡所有土地划分为900多个区块,并在每一区块内对土地的使用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并制作沙盘模型供舆论监督,由于每一栋房屋、每一扇窗户都能在城市规划沙盘模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违反规划的行为很容易被发现并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集约用地。新加坡一方面填海造地,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资源,地铁、停车场大部分在地下,甚至污水处理厂、地铁维修厂、水库、商场、康乐设施也逐步转入地下。全岛6个污水处理厂均建在地下50米深的地方,共节约土地300公顷。

4、和谐稳定的社会政治局势,廉洁高效的行政机关架构。

社会稳定。新加坡是一个人口超过400万的经济中心,不同信仰不同宗教的族群共同生活在一个面积600多平方公里的小岛上,依然秩序井然,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新加坡在社会和谐方面要比香港和台北更加出色。新加坡很注意保护弱势群体,致力于推行增加人民资产的富民政策,如旧屋翻新计划、店屋出售计划、全民拥股计划、公积金填补计划、教育储蓄基金计划、小家庭辅助计划等。这些政策和计划的实施使弱势群体利益得到了保障,稳定了社会环境。新加坡大多数人口所居住的组屋没有围墙,但盗窃事件很少发生,社会环境非常安全,犯罪率只有0.48%,是全世界犯罪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劳资和谐。新加坡劳资关系比较和谐。全国工资理事会每年6月份公布工资指导原则,在保持国民经济竞争力的同时确保职工获得合理的酬劳。如2001年经济萧条时,工资理事会建议公司采取严格节制工资的措施来渡过经济难关,保住员工的工作,吁请公司将裁员当作最后的途径,在裁员之前公司应先采取其它措施,包括公司管理层带头减薪、减少每周工作日、无薪休假、冻结工资或减薪、控制除工资成本外的其它商业成本、将公司的业务表现及前景向员工介绍等。

廉政建设。新加坡在多年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反腐倡廉、遏止腐败的体制机制,即教育倡廉、高薪养廉、规则和监督保廉。为消除腐败,先后出台了《防止贪污法》、《没收贪污所得利益法》等法律,任何人所拥有的财产如果与该人已知的收入来源不符合,又不能向法院作出合理的解释时,即被视为贪污所得,从而使得各种隐形的腐败行为都会受到惩罚。贪污调查局是新加坡反贪污腐败的最高专门机构,直接对总理负责,拥有绝对的权威和广泛的权力。

二、新加坡经济社会发展经验对我市的借鉴意义

1、政府应创优环境服务企业,引导产业结构升级。

目前新加坡共有公务员6万名,若把教师扣除,只有3万名左右。由于行政层级单一,公务员队伍也比较精炼,行政成本得到节约,因此税负水平可以维持较低水平。同时,政府层次的单一和廉洁的公务员队伍也减少了企业的交易成本,企业不需要和多个政府部门打交道,在时间、精力、财力上都得到节省。与此同时,新加坡通过实施差别化的产业优惠政策,促进了高端产业的发展和结构升级。据外商反映,由于物流效率高,从印度出口中东的货物,出口商宁愿绕道先把货物出口到新加坡。进行编组换载后再前往中东,这样反而比从印度直接出口中东节约时间和成本。相比之下,周边国家如印尼、泰国虽然工资成本低,机场和港口也很现代,但效率低下,加上政治不稳,外商往往望而却步。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空前严峻,企业面临着市场萎缩、经营困难的巨大压力,我们必须强化服务,有所作为,把扶持企业的措施落实到位,为企业营造逆势突围的优质环境。江苏省123项、常州市101项行政事业收费的取消停止要全面落实到位。对中介机构不合理收费问题,要清理、整顿、管理、处罚多管齐下。同时,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科技创新,推动传统加工业向高端制造业、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物质资源支撑向人力资源支撑转变,摆脱企业对资源消耗和国外技术、市场的过度依赖,企业才有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全市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

2、政府应吸引民资参与城市公用事业管理,实现双方合作共赢。

新加坡对公用企业的管理卓有成效。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新加坡政府开始对国有企业进行以民营化为中心的改革,陆续把新加坡地铁公司、新加坡港务局、新加坡电信公司通过上市实行了民营化。新加坡对民营化的国有企业一律实行政府控股,民营化的政联企业中至少要有30%的股本是由政府控制的,任何个人不得拥有超过5%的公司股权,外国投资者入股则不允许超过公司资产总值的15%。通过实施上述国有企业民营化措施,不仅有利于国家经济政策的贯彻执行和实现经济目标,而且使新加坡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得到提高。如地铁系统和公交系统票价都很便宜,但由于管理高效,公共交通公司都保持盈利。

近年来,我市成功创建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快速公交、南北高架路、奥体中心等重大设施相继投用,城市综合功能大大增强。我市公用事业在公交优先、菜市场改造、背街小巷整治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绩,在引进民间资本方面已经有所突破,比如港华燃气、污水处理等方面,但也存在条块分割、资金短缺等矛盾。今后应借鉴新加坡方面的经验,按照“政府监管、特许经营、市场运作”的原则,进一步放开市场,鼓励外资和民间资本参与,实现投资多元化、经营市场化和发展产业化,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目标。

3、政府应重视因材施教,培育和吸引一流顶尖人才。

精英教育是新加坡精英治国的基础。新加坡实行强制教育,中小学全部公立并对成绩优秀者提供丰厚的奖学金,他们在小学四年级就实行分流,凡是成绩优异的孩子就由国家送入最好的学校培养,在新加坡,只有30%中学生升入大学,并把经过层层选拔的1‰左右的精英分子由国家出资送到哈佛、牛津等国外著名大学深造,学成回国后为国效力,其余学生则进入职业学院学习实用技术。新加坡职业教育发达,对专业师资要求很高,鼓励有成就的工程师、技师进入职业教育行业或做兼职教师,与学生分享经验,由于推崇因才施教的教育方针,新加坡职业学院毕业生不仅节约了抽象理论教学上的成本,而且能找到一份较好的工作。

我市教育事业一直位居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基础教育指标达到或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蓝天计划”和“春晖工程”让10多万流动儿童全部接受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4%,连续7年列江苏省首位;常州科教城建设创造了“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企所共赢”的高职教育常州模式,得到了胡锦涛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肯定。成绩面前我们更要看到差距,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抓好中小学素质教育、实施好“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推动科教城三期建设,让常州真正成为人才创新创业和科研成果集聚的首选之地。

4、政府应吸引全民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增加社会爱心和活力。

在新加坡,从政府工作人员到普通市民,都要坚持参加一年一度的植树运动,各居住小区、学校、企业都有自己养护的绿地,所有的绿化工程都征求市民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推行全民管理方式,形成了男女老少共同养护,政府、单位、群众同心协力绿化美化城市的机制和风气。新加坡的社区硬件建设资金投入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即政府投入80%,其余20%来自社会各界捐助,新加坡政府并不缺少社区建设资金,之所以要留出缺口,就是为了培养全体公民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新加坡每个社区都有义工队伍,在社区生活的成功人士是义工队伍的中坚力量,这些处于社会较高地位的有知识有专业技术的人士都愿意为相对贫穷弱势的群体服务,他们是社区工作和服务的主要力量。

我市近年来在社会公益事业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创造了慈善事业常州模式,全市募集慈善基金数量超过13亿元,一度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今年为汶川地震灾区捐款捐物价值超过4亿元;积极开展创建“爱心之城、慈善之都”活动,社会爱心充分涌流。在今后工作中,我们一定要继续体现出强烈的民本意识和浓厚的民生情怀,切实帮助社会弱势群体,集中精力、财力、物力解决好百姓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营造和谐、和睦、和顺的社会环境;同时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和谐社会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5、政府在城建时应注重文物保护,尊重城市历史文化。

新加坡寸土寸金,但新加坡的文物保护、历史街区保护非常出色。新加坡有原始的热带雨林,新加坡在城市建设中,修建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和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另一方面也将这些珍贵植物很好地保存下来。新加坡是一个多民族移民国家,华人、马来人、印度人都有相当比例,各民族既交流融合又保持传统文化,印度寺庙、教堂、清真寺、佛堂和平相处,成为族群和谐的一个象征。在新加坡高楼林立的金融街隔壁,就是一排一排的传统华人建筑——牛车水,虽然那些传统建筑地块非常值钱,如果搞商业开发政府可以赚很多钱,但新加坡政府没有这样做。在新加坡,50年以上房龄的房子都作为文物得到保护,业主可以对内部进行现代化装修,但不可以改变建筑物外观。

历史文化是软实力,也是展示文明程度的重要窗口,光有经济的发展,没有文化的崛起,一个国家或地区是不能真正崛起的。我市是有25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现有国家级文物单位4处,历史文化街区4处,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但由于文物保护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常州历史风貌曾遭受不同程度损害。值得庆幸的是,文保工作已经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通过文物三年修缮计划和系列修复工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今后还应深入学习新加坡在文物保护与开发方面的经验,加强统筹规划,不应只强调文物保护而将古建筑区域孤立起来,要使周边新建筑与古建筑相协调,让常州古城区既体现出历史发展的轨迹,又能不断满足城市更新扩建的步伐。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罗振宇经典语录范文下一篇:路政月宣传标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