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2022-04-21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大学生是开创21世纪大业和进一步振兴中华的主力军。他们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文章试图对当前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等进行深入的分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1:

“一导向二贯通三创新四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大学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难题。文章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导向二贯通三创新四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达到多角度、全方位提高大学生健康教育水平,提升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能力的目的,从而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引言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今后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成长和成才是全社会的共同期许。近年来,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报复、自杀、出走、精神失常、非正常死亡的现象在大学校园频现,不仅给社会与国家造成了巨大的人才损失,也影响了校园的安全、稳定和文化建设。据统计,大学生群体中70%以上的学生基本具备现代心理健康观念,大约30%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1,2]。另外,据2005—2015年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自杀情况调查显示,10年间大学生自杀的事件就有203例[3]。以上几组数据表明,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制约当代大学生成长和成才的绊脚石,必须引起社会和高校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有效的工作模式。本文提出了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健康教育“一导向二贯通三创新四结合”的教育模式,以期为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知,政策导向有待加强

2001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后称《意见》),2002年,颁布了《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后称《纲要》),2011年,颁布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后称《标准》),同年又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后称《要求》)。《意见》、《纲要》、《标准》和《要求》等文件的出台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并指明了方向。在上述文件的指导下,部分高校增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室。但是,很多高校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心理健康咨询室无人问津,大多流于形式。总之,很多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认知,不能够主动地接受心理健康普查和心理健康教育,甚至对心理健康教育呈现出一种反感的态势。

(二)教育机构不健全,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部分高校建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或咨询机构,其形式也各不相同,有的挂靠在学生处等党政机关之下,有的隶属于学院,有的则相对独立。这样容易造成管理混乱、职责不明的局面。有些部门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自己所在部门没有直接关系,那都是心理咨询机构的职责,于是长期处于不闻不问的状态;而就职于心理机构的教师,角色定位则有些模糊,他们除了要承担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健康活动和心理咨询工作之外,还有大量的行政事务任务。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管理上,据调查表明,54.7%的高校没有明确规定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内容和范围,50.9%的高校没有制定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绩效考评方法[4]。因此,不管是心理咨询机构,还是在心理咨询教师的管理上,都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三)师资队伍缺乏,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马莹华指出心理教师要具备医学、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5]。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大部分来源于辅导员以及学生管理人员,专业素养良莠不齐,部分高校配备有少量的具备心理咨询资质的心理咨询师。根据教育部门要求,每校应按照师生比3000∶1(上海)或4000∶1(广州)的比例(各地区不同)配备专职心理教师,但是据调查显示,除了专职心理教师的人数少以外,专职心理教师对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较少,甚至每周对本校学生的服务时间不超过3个小时[4]。另外,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咨询室没有专业的治疗设备,只有一些用于大学生心理咨询的辅助工具,专业化水平亟待提高。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加强政策导向

国家和政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十分重视,出台了《意见》、《纲要》、《标准》和《要求》等一系列文件,但在政策的具体执行上仍缺乏纲领性文件的指导,造成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被动的局面。另外,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加速,相关的文件或政策需要修订或重新编制。

(二)坚持两个贯通

1.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贯通。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面向的对象都是在校大学生,其根本目标是相同的,都是在认识层面对大学生进行素质培养。就具体目标而言,二者是有区别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帮助大学生化解心理矛盾,缓解心理压力,调节大学生的个体微观情感,使其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和学习。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注重从理论教学方面加以引导,具有很强的社会性特征。二者之间虽有区别,但又相互联系,前者对后者有引导性作用,后者教育上的不足可以通过前者来补充。因此,需整合二者的教育资源、教育原则和教育队伍,并将二者相互融合和贯通,在相关理论标准的指导下,推动二者的共同发展。

2.心理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相贯通。心理咨询接待的咨询对象被称作“来访者”,而提供咨询服务的是“咨询师”。其涉及的意识程度一般较浅,基本在意识层面工作,更重视教育性、支持性、指导性。心理治疗是在医疗机构中发生的,就诊的对象是“患者”,而从事治疗的人一般被稱为“心理医生”。心理医生具有医学背景,受过良好的生物医学训练,有处方权,擅长疾病的诊断。目前很多大学生包括教师把心理教育等同于心理咨询,把心理咨询等同于心理治疗,导致学校心理中心的职责不明确,边界模糊。另外,很多接受过心理咨询的大学生被错误地认为存在心理问题,在学校受到歧视,导致其不敢去接受心理咨询。因此,要明确三者的职责,但在执行时也要将三者相互贯通,将心理咨询看成是心理教育的进一步提升,另外,还要及时关注开展过心理咨询的学生,要鼓励有问题的学生及时接受治疗。

(三)执行三个创新

1.创新教育理念,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和普及。一要与时俱进,把心理健康教育看作一种现代教育理念。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教育的基础,要将其纳入大学生四年教育中去设计和规划。二是心理健康教育要以生为本。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使学生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了解简单的心理调适方法,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知识,实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三是心理健康教育要与实践相结合,重在体验和调整。实践是开发学生潜能、实现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一环是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技能训练和实践活动中通过自我体验,并不断调整和改善自身的心理素质,完善学生的专业心理素养。

2.创新教育方式,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首先要创建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和氛围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潜在的影响,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氛围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舒缓抑郁情绪,消除负面心理。其次要优化心理健康课程设置,除心理健康的必修课程之外,还要开设选修课程,并针对与大学生直接相关的就业、感情问题等举办讲座、论坛等活动,通过各种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再次要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动态,倾听心理反馈,解决心理问题。

3.创新教育机制,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一方面,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置,配备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并在经费方面给予充分的保障。对心理机构要配备一定的仪器设备,并保证专职心理教师对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间的投入。对大学生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知识竞赛和知识讲座等,要给予各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要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针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建立考核办法、职称晋升等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以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四)贯彻四个结合

1.整体性与差异性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要,针对的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是,实际工作中,还要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并根据学生自己的社会背景、家庭因素、生活环境等制定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另外,对不同阶段的学生也要区别对待,如大一学生应加强环境适应性教育,大二学生应加强学习和情感等方面的教育,大三和大四学生应加强就业教育等。

2.多样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还要依靠社会各界和家庭的努力。社会上也有很多心理咨询机构,对学生来说,到社会上的心理咨询机构去咨询和治疗心理问题往往顾虑更少。另外,学校也要建立与家庭沟通的渠道,共同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方式上,还可以依靠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此外,还要注重班级文化、图书馆文化和寝室文化等的建设。

3.创新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都是由国外引进的,其运行模式也是仿效国外的,因此必须结合我国的社会背景、文化传统等有所创新,构建适合国情的教育模式。在实践中,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生活和活动等有机结合,实现在学习中接受教育,在生活中体现教育,在活动中完善教育。使大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和生活的体现,养成健康和积极的心态。

4.学科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专职心理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渗透到各学科的课题教学中。对每位任课教师来说,除了专业知识讲授以外,还要适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任课教师要做到如下转变:一要转变教师角色,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二要优化教学内容,增加师生合作和学生自主参与环节;三要转变教学方法,鼓励师生讨论式教学,因为师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也是心理互动的过程。

四、结语

每個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感受他们,接纳他们,理解他们,欣赏他们!虽然我们为此已经做了不懈努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但是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我们必须从政策导向、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各个方面着手,尽快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解决日益增长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为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打下坚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黎翔.大学生心理素质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4,(17):99-100.

[2]姜杨,张炼,陈雷.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创新与构建[J].教育管理,2017,(32):111-113.

[3]金加新.全国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自杀情况调查研究(2005-2015)[J].前沿,2016,(11):57-63.

[4]俞国良,王浩.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键的再思考:访谈证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4):106-108.

[5]马莹华,徐鹏.专业化视野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素质[J].中国临床康复,2004,(33):7550-7551.

作者:陆颖 王建

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2:

关于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摘要]大学生是开创21世纪大业和进一步振兴中华的主力军。他们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文章试图对当前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等进行深入的分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简介]梁红(1968- ),女,安徽铜陵人,铜陵学院基础教育系讲师,从事心理学教学研究。(安徽 铜陵 244000)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突出表现

1.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高。1989年,原国家教委对全国12.6万名大学生的抽样结果表明,20.23%的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1991年,中国卫生协会的调查表明,大学生心理障碍发生率高达25.39%。2004年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和精神卫生中心公布的统计数据表明,有16%~25%的大学生患有心理障碍。同时,统计结果还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小学生。浙江省心理卫生工作者对全省城乡不同类型2961名大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测查发现,有16.7%的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初中生为13.67%,高中生为18.7%,而大学生则高达25.39%。

2.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程度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影响大学生正常学习、生活的主要问题。北京16所大学联合调查结果表明,在大学生中,因精神疾病休学的人数占因病休学总人数的37.9%;因精神疾病退学的人数占因疾病退学总人数的64.4%。清华大学的统计表明,该校因心理疾病休学、死亡人数分别占休学、死亡学生数的51%和50%。北京联合大学信息学院02级学生程小龙在北京联合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北京化工大学发放了200张问卷,调查大学生自杀状况,在收回的189份有效问卷中,有近1/3的被调查者承认自己曾有过自杀念头。不良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导致了大学生身心疾病、神经症及精神症的发生,而且还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的质量。这些都会给学校、家庭和社会带来许多不良后果。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意义

1.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提高适应能力。大学生虽然是同龄人中的幸运儿和佼佼者,但他们身处我国经济转型和教育转轨时期,必然会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种种矛盾、困难、挫折和烦恼。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正视这些冲突和挫折,及时地进行自我调节,逐步克服心理障碍,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因此,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是很有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根据学生行为中的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辅导和训练等措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健康成才。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水平。这是关系到人才素质全面发展、大学人才培养工作成败的大问题。因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心理素质是其他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内在依据,它制约着人的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影响着其他素质的发挥。所以,心理健康是教育质量的构成要素之一,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①

3.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社会的文明与进步。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克服大学生的消极心理状态,促进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振奋民族精神。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塑造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健全其人格的发展,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准,净化社会风气。再次,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他们以科学的态度处理各项实际工作,推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与进步。②

二、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一)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规定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党、政府和有关部门以及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2001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工作的原则、途径和方法,以及队伍建设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各普通高等学校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强调要把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当做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抓紧、抓好。2002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就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意见。2003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高校党委高度重视,切实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重要的议事日程当中,采取有效措施把心理健康教育抓紧、抓实。这些纲领性文件的出台表明,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引起国家领导层的高度重视,这极大地推动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机构蓬勃发展,研究成果不断丰富

1985年,北京师范大学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心理测量与服务中心,首开高校心理咨询的先河。随后,北京、浙江、上海、武汉、江苏等地的一些高校也都相继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到目前为止,每个省市区的心理咨询机构除了为学生提供个别咨询服务外,还开讲座、办简报,对广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同时,还进行团体心理测试,调查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等。1990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会讨论通过了成立“高校心理咨询研究会”的决定,并于1990年11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了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宣告了中国高校心理咨询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成立以来,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如创办《大学生心理咨询通讯》,举办心理咨询培训班、发展会员、开展国际交流、指导地方工作等。1994年5月,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思想政治教育司在江西师范大学举办了首届高校心理咨询教师培训班,第一次由政府教育部门出面办班,表示了主管教育的政府部门对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关注和重视,有力地推动了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此外,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和复旦大学也多次举办关于心理测量和心理咨询培训班,广泛地吸收各地高校中负责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的医务人员和教师参加培训,对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高校积极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

据不完全统计,1998年,在全国1080所普通高校中有60%~70%的学校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前,北京、上海、武汉、陕西、浙江、江苏等地基本上都设立了地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分会,成立了心理咨询机构,建立了学生心理档案,开设了心理教育系列课程,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团体心理辅导、心理训练等教育性质的活动;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活动周或活动月”宣传教育;许多高校还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组织,调动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拓展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渠道。据不完全统计,从1993年至今,各地出版的有关大学生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卫生、心理调适方面的著作已有三十余部。所承担的有关“大学生心理问题调研与干预对策研究”“心理咨询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国家级课题十余项、省部级课题几十项。这些课题研究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使我们对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对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模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中国当代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水平较低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尚未定型,对诸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体系等,目前学术界尚没有统一的看法。在理论性研究方面,存在着有特色的研究少、高水平的研究少、系列化的研究少、争鸣类的研究少、发展层面的研究少、服务性的研究少等问题;在实践性研究方面,存在着研究对象不具代表性、研究结果不具公正性、分析不具准确性、研究变量失控性、数据统计随意性等问题。此外,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相脱节,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缺乏有效地指导,总体上科学研究水准不高,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缺乏系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③

(二)心理健康观念落后,尚未获得社会普遍认同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当大学生有了心理问题的时候,首先选择的是向朋友倾诉(79.8%),其次是向母亲(45.5%)、同学(38.6%)、恋人(30.9%)、父亲(22.5%)、同龄亲属(15.8%)倾诉,选择向心理咨询师倾诉的仅占3.2%。而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列第一位的是心理健康书籍,其次是电视台和电台的聊天节目(38.8%),校内心理咨询机构(11.4%)仅列第八位。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心理咨询遇到如此尴尬的处境不能不说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失误。

(三)地区发展极不平衡

各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状况基本上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如北京、上海等地,已经进行了近二十年的研究与实践,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许多方面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但是就全国而言,发展极不平衡。许多学校的课程设置很不合理。从许多高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看,几乎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即便是名义上开展了一些活动,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了心理咨询室,举办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讲座等,但由于忽视了教育者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缺乏正确的认识,最终也是收效甚微。而有些学校,为应付检查、评比或达标,甚至不惜弄虚作假,形式主义极为严重。

(四)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素质较低

心理教育与辅导是专业性、操作性很强的工作,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需要接受系统的培训和指导。目前,许多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多数教师都是兼职教师,他们没有接受过正规、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知识、技能的训练,对现代心理咨询技术懂得很少,在教育和咨询的实践中,很难保证取得好的效果。

(五)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置不合理,经费不足

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地位低、任务重、压力大,往往一名辅导员要管理上百名学生,甚至在上万人的学校中只有一两个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这些教师根本没有时间深入学生,更没有精力展开理论研究。又因为心理健康教育部门隶属关系不明确,一般挂靠在学生处、德育室、校医务室、心理教育科研等部门,甚至有时出现多个部门齐插手或都不过问的情况,故直接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无人监督、无人管理的现象。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向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将获得普遍推广

心理健康教育将不仅仅局限于发达地区和知名大学,它将从沿海到内陆,从大城市到小城镇,从名校到普通高校,从学校到社会、家庭,获得全方位的推广和普及。大学生将不再对心理健康教育存有戒心,而能够主动寻求和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二)心理健康教育将有机地融入高校教育体系,并形成自身完善的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成为现代高校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未来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随着这种观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将渗透在教育观、学生观和人才观之中,成为学校教育的内在要求。高校将根据大学生心理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积极组织专职教师有针对性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程将趋于制度化、正规化和专业化,在高校课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除了开设课程外,心理健康咨询机构也将继续发挥更大的作用,逐步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将不断提高

信息科学、神经科学和心理科学的飞速发展,方便、快捷、丰富的现代化技术手段将不断地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大、更快的发展。在未来的工作中,将形成一支训练有素、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师资队伍;教育者的专业训练时间和频次将延长和增加,继续教育更加经常化和制度化;国家将制定执教(从业)人员的专业标准,通过考核等方式颁发资格证书,以保证人员的专业水平。

(四)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形式将更加多样化

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更为普遍。高校将面向全校师生,开设心理保健知识宣传平台、心理咨询平台、心理测量平台等。鼓励学生创办各种学生自治互助组织,使学生能在学校政策和资源的支持下,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开展富有创造性的活动。

(五)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将更加本土化,富有中国特色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将更加适合我国国情,更注重实际教育效果,更注重实现国外先进的理论与我国国情和我国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相结合,并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注释]

①孔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12.

②王传旭,姚本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2.

③游永恒.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集[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5.

[参考文献]

[1]马建青.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分析[J].青年心理与咨询,1993(1).

[2]吕秋芳,齐力.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调适[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3.

[3]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2.

[5]黄希庭,徐风姝.大学生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6]刘华山.学校心理辅导[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

[7]郑莉君.中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版),2000(4).

[8]吴增强,沈之菲.学校心理辅导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9]肖汉仕.学校心理教育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0]姚本先.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消极倾向与发展趋向[J].中国教育学刊,2000(4).

作者:梁 红

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3:

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摘 要】正文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步, 至今已有 20 年的发展历史。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有着时代的、历史的、社会的以及心理的背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已经成为我国心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只有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有所了解,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文章阐述了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最后展望了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趋势。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0.前言

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经历一个由认识到重视再到加强的过程。自20世纪90年代起,国家开始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 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稳步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回顾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背景,总结经验和不足,展望未来发展的趋势,对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建构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背景回顾

1.1历史背景

中国心理卫生运动的推动。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起受益于心理卫生运动的发展。我国的心理卫生运动产生于 20 世纪 30 年代,著名教育家吴南轩先生率先在南京中央大学心理系开设心理卫生选修课,开创国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之先河。心理卫生工作在抗日战争时期被迫中止,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处于停顿状态。到 70 年代末,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心理卫生事业才又开始新的发展,一些专家学者和研究机构对大学生进行理健康状况调查,使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开始意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1986 年底,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在北京召开了首届青少年心理卫生学术交流会,以此为标志,心理卫生运动开始了向教育界的发展,从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2社会背景

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各个领域发生着全面而深刻的变革,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心理负荷不断加重。在这种迅速发展的社会形势下,对人才的要求愈来愈高。但长期以来,高校往往只注重对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和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大学生自身基本心理素质的培养。因此,当社会发生急剧变化之后,必然会涉及与影响大学生,诱发各种各样潜在的心理问题。在高校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换言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顺应现实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

2.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模式的研究

2.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研究

总结我国学者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研究,主要途径有以下几方面:

(1)开设心理学课程和心理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在高校开设心理学课程和心理讲座,有利于大学生更好、更全面、更广泛地了解心理学的知识,让大学生了解自己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在遇到困惑时能够从容应对,而不是盲目从众或者无端猜疑,这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促进十分有益。

(2)建立咨询机构。自从80年代以来,我国的部分高校开展了高校心理咨询活动为心理健康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些咨询机构主要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心理素质培养计划的实施,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诊断和咨询,还担负着向全校的教师普及心理知识的任务。

(3)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应该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之下,让学生们能尽可能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而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态度和自我意识,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2.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

我国学者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是非常多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即是通过载体目标实现,来引导学生内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外化个体心理素质,从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本体的目标,最终达到本体—载体双赢,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层效益。目前,我国学者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模式的研究趋于分散,大家都从不同的目标取向来研究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这必然会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特殊性和个体性,而不具有普遍性和整体性,因此,我们认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整合是十分必要的。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展望

3.1對教育途径的展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节奏的加快,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因此,载体创新势在必行。教育途径的科学化与现代化,将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普及、更有成效、更具影响力。近年来团体心理咨询已经在内地受到重视并开始应用,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工作、管理培训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团体咨询以其互动性强、实践性强、形式多样、生动有趣、适用面广、省时高效等特点,未来将日益受到高校的青睐。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将由以个体咨询为主发展到个体咨询和团体咨询并重,直至转变为团体咨询为主。

3.2对教育模式的展望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主要存在两种取向,即矫治性取向和发展性取向。虽然,理论上人们大多能认同发展为主,矫治为辅,但从实际情况看,大部分高校和教师都更多地着眼于矫治层面,重点为少数有问题和适应困难的学生提供服务。未来,矫治和发展仍将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两大主题,但这两大主题并不相互排斥, 而是互为补充、和谐发展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取向将逐渐成为共识,高校在继续关注心理适应教育的同时,将更重视全体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心理素质的优化,逐步形成矫治、适应、发展多层面和谐发展,以发展性为主、以矫治性为辅,覆盖面广、针对性强的立体教育模式。

4.结语

综上,我们应该对国外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成果进行批判和吸收,使其精华为我所用。研究方法与手段应该适合自己国家、民族及民众的心理特征,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相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将更适合我国国情,更注重实际教育效果,更注重将国外先进的理论与我国的国情和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相结合,并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方法。

【参考文献】

[1]胡凯.试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心理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医学与社会,2003,2(1):52-54.

[2]裴学进.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策略[J].思想教育研究,2006(06).

作者:孙萌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建筑节能设计与建筑设计论文下一篇:大学生积极心理生命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