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野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2022-09-10

一、新媒体内涵的界定

新媒体的内涵。新媒体是指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 以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等新技术为基础, 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等新的传播手段和媒体形态。就目前发展现状而言, 按照出现先后的顺序:报纸、广播和电视被成为传统媒体, 互联网和手机则被成为新媒体。尤其是进入Web2.0时代, 新媒体成为主流媒体, 掌握着越来也重要的话语权, 由此带来新的思维成为主流思维。新媒体有多种形态, 按照技术的范畴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互联网新媒体、手机新媒体和数字电视新媒体。

二、新媒体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

(一) 新媒体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在联系

1. 新媒体为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新的载体

传统社会的价值观的培育多事借助传统的媒体渠道报纸、广播、电视等, 向广大人民群众传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 使受众在接受媒体传达的社会信息的同时, 接受社会主义价值观;在学校, 社会主义价值观基本上是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形式进行的。毋庸置疑, 这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主要是采用“填鸭式”教学、“你说我听”受众处于被动的、从属的、被灌输的思维模式中, 缺乏对受众主体意识的重视, 欠缺交流与互动, 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培育。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出现和普及, 其影响力逐渐凸显出来, 成为超过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的新信息传播媒介, 在潜移默化中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随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也得到了更新和扩展。新媒体通过新兴的技术和手段, 不仅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从现实空间引向虚拟空间, 并且变得更为多元、丰满、立体, 实现教育资源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实现共享。因此, 在新媒体环境下, 受教育者可以拥有更多的主动性和自发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染性得到渗透。

2.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新媒体发展的引领和指导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信息传播的方式, 新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平台让受众的生活变得更加自由、开放的同时增加了信息内容传播的复杂性, 信息发布与传播者的素质良莠不齐, 造成信息传播的内容很难界定与甄别, 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和谐社会环境, 影响了人们的思想生活、思维方式, 慢慢渗透到人们的价值取向中, 给社会生态环境的稳定带来困扰。

(二) 新媒体给社会主义核新价值观建设带来的机遇

1. 以新媒体为载体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

在传统媒体环境下, 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多采用理论式、灌输式, 相对有限的资源和枯燥单一的说教, 这种单板的教育模式越来越不被大学生们所接受和认可, 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重阻碍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但是在新媒体的迅速普及和发展, 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等已经与传统的生活、思维形态发生颠覆性的转变。大学生可以更便捷、高效地获得国内外的信息, 而且愿意通过这样的方式寻找自身的存在感, 这有力的扩展了大学生信息获取的媒介, 也为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2. 新媒体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交流平台

如今, 新媒体渗透到社会生活的诸多层面, 新媒体自身所具有的无限性特征, 无穷无尽地提供将各种信息和资源, 纵横交错地覆盖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 相比较于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信息资源匮乏, 更新进程滞后, 说服性和感染力绵薄, 效果不佳。而新媒体内容丰富而广泛, 多元而及时,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从而打破了传统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短缺, 内容陈旧枯燥的局面, 在资源质量和数量上实现了跨越。同时, 大学生可以利用数字终端建构新的交流平台表, 达自身的观点偏好或者利益诉求, 从而增加了大学生核心主义价值观教育的及时性和自主性。

3. 新媒体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作为新媒体, 通过数字化将信息资源与媒体资源连接起来, 突破了传统媒体的的多种因素束缚, 使得信息传播呈现出双向性、互动性, 不需要再拘泥与时空的界限, 使得信息的发布与获得的效率明显提高, 改变了传统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抽象、晦涩、落后的模式。因此, 新媒体传播的信息资源更多的大学生愿意接受, 拥有相对较高的认知度和认同感, 拓展了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和辐射面。

(三) 新媒体发展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的挑战

1. 扩大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对信息甄别的难度

科技的日新月异将我们带到新媒体时代的今天, 每个大学生都可能成为信息传播参与的主体, 可以通过简单易行的方式接收和发布信息, 参与的门槛低, 信息呈现出“爆炸”的状态。一方面, 大大增加了信息传播的途径和渠道, 丰富了信息传播的内容。另一方面, 面对无限海量信息的包围, 信息质量的质量良莠不齐, 社会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影响着整个校园的氛围, 加之对于信息接受具有盲目性, 对信息的甄受到客观环境和主观能力制约、知行能力发展不均衡, 可能不足以支撑其能够准确判断和选择, 造成大学生思想和认知的迷失、混乱。

2. 弱化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主流文化的话语权

在传统媒体信息传播中, 即使彼此存在文化差异和价值观的不同, 影响和冲击不会波及到整个校园。

尤其伴随着西方各种思潮的涌入, 高校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受到强烈碰撞。在个性化和去中心化的新媒体时代, 每一个信息的发布者或者信息的接收者反映的多是个人的价值理念, 信息的真伪、主旋律与否, 甚至谣言和反动言论极速扩散。直接导致主流文化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话语权削弱,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和支配地位被大大降低。由于大学生年龄和阅历因素的制约, 价值观仍然处于培养阶段, 因此很容易在其中随波逐流, 在视听混乱的情形中容易被干扰和牵制。

3. 凸显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创新性的必要

传统环境下的价值观培育与当下时代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同, 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生了根本性的比变化, 造成高校大学生思维、生活、学习方式的改变, 然而这些变化都不存在预见性, 远远超越了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控制的可能。新媒体时代, 课堂和教师早已不再是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唯一渠道, 传统课堂中给予学生的价值观培育学习领域局限性已经暴露:教育内容陈旧晦涩、枯燥单一, 资源匮乏已经不能满足伴随着新媒体一起成长的大学生群体。他们渴望更多的渠道和平台, 获取更具有时效性、丰富的资源, 强烈好奇的期待有更多的机会表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自我潜能和挑战权威意识的逐渐觉醒。因此, 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寻求的工作创新的着眼点, 与大学生具备的新媒介素养相匹配。

三、新媒体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析

(一) 坚持马克思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成为我党的指导思想以来, 就始终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因而, 不论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阶段还是新媒体时代, 马克思主义都应该放在意识形态的主导位置。由于大学生群体鲜明个性, 新媒体时代以来, 高校成为受其影响较为严重的领域:各种态度、立场、观点差异迥然, 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培育造成混沌杂状况, 难以厘清纷繁复杂的状况。因此,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尊重意识形态发展的客观原则和方法规范,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高校的长远建设和发展。

(二) 提升大学生的信息分辨能力和媒介素养

网络言论自由和新媒体多样性的信息传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信息的泛滥。信息的质量良莠不齐, 大学生缺乏对信息的有效认知和辨别, 容易被不良信息影响, 思想态度和价值观容易被左右。对于这样的情情状, 必须运用核心主义价值观引导互联网舆情的导向, 推动网络不良情形趋于良性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全面提高对与新媒体运用的基础上, 强化对新媒体的监管措施, 将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有效阵地, 积极促进大学生对于信息分别能力和甄选能力的培养, 夯实作为新一代国家建设者的媒介素养, 在青春中传递更多正能量。

(三) 营造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媒介生态环境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已经成为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 在“大数据”时代只有紧跟步伐, 才可能适时生存。尤其在高校中多元化价值观念, 充斥着大学生的思想, 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 只有占据有效的话语权才能及时准确的把控事物发展的趋势。因此, 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中, 高校监管者包括教师首先应明确在大学生中间传递信息时所必须引导和坚持, 娴熟掌握新媒体的运用手段, 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包括现实和虚拟环境下, 因势利导地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广泛的、深刻的、直接的传递给大学生, 并与学生保持良好的互动与反馈, 保证在高校中有畅通的渠道倾听最真诚的声音。只有每个人都做到坚决抵制不良信息和消极观念的传播, 自觉维护社会主流价值观, 给予主流价值观更多的助力和关怀, 营造和谐的媒介生态环境。

(四) 建构和完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的新模式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机会和平台, 不再拘泥于教室和课堂, 信息的来源也不再受到时间、地点的约束。因此, 在进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将社会的大环境与校园的小环境融合, 丰富校园新媒体文化活动方式, 增加吸引吸引力, 提高大学生对校园文化参与的兴趣与热情。坚持做到主导与多样性相结合、外推与内隐相结合、严肃与通俗相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培育和践行既需要良好的形式来承载, 又要做到不流于形式, 使高校真正成为新媒体发展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的新的阵地。

摘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改革开放全面深化、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同时, 人类迎来了互联网Web2.0时代的到来。以互联网为重要载体的新媒体的发展, 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新的渠道和重要平台。对新媒体的认知应采用辩证的、理性的态度:既要充分肯定新媒体作为重要媒介在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带来的机遇, 也要清楚的认识到运用新媒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带来的挑战。本文通过剖析对新媒体下大学生各方面发生的变化, 分析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以期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出有效对策。

关键词:新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4-5-5.

[2] 赵敏.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2:67.

[3] 谢守成, 高尚.网络语言的流行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7 (11) :130

[4] 宋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现状与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6 (11) :56.

[5] 唐平秋, 卢尚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8 (4) :73.

[6] 盛建军, 何昌茂.新媒体时代交往实践观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6 (04) :57.

[7] 张雷.传播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接受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5:94.

[8] 韩文乾.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7 (3) :71.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5S”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实践下一篇:腹腔镜下宫颈癌卵巢移位术后继发卵巢坏死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