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生活教育思想论文

2022-04-11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小学语文课堂生活教育思想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社会意识的不断发展,也带来了教育领域的思想革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已经成为了现代教育领域的普遍共识。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贯彻以生为本的理念,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得到体现,并有效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对于从事小学语文教育以及教学研究的工作者而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将从生本理念的角度出发,来探索小学语文课堂贯彻生本理念的最佳途径。

小学语文课堂生活教育思想论文 篇1:

关于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课堂综合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当代教育水平的不断发展,小学语文课堂综合实践教学在核心素养的注入下更具生机和活力。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以核心素养为教学指导思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再一味地实行知识灌输模式,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致力于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  教学实践

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教学,把适用于学生社会发展的生存技能和必备品格作为改革创新的方向,是各学科教育的重点内容。相对于语文学科来说,主要培养学生对语言知识进行构建和运用、审美鉴赏与创新、文化的理解与传承等方面的语文核心素养。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是简单的对知识进行讲解,还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语言运用的能力,使学生语文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一、核心素养应用于小学语文实践课堂的原因

(一)核心素养符合课堂综合实践教学的理念

小学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到,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语文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开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自主求实中积极探索,培养其创新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得以提高。不难看出,给小学生开展课堂实践教学,是为了培养小学生的综合实践水平。将核心素养思想运用到小学语文的教育中,教师就要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掌握和运用能力的培养。正因为如此,在小学课堂语文实践教学中应用核心素养进行教育教学,对小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二)核心素养理念的运用促进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

长久以来,我国的教育一直被传统教育观念影响着。以现代教育来说,即便国家正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并提出了很多具有超前思想的改革方法。像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教学要求;社会上要求改变对于看重分数的培养人才方法等。但是,这些要求在课堂上却难以真正落实,各相关的教育部门对于现代的教育模式只是进行了表面的改造,并没有得到实质上的解决。开展小学课堂实践教学主要是为了让教师将改革的教学模式真正落实下去,锻炼学生的基本语文技能,并把核心素养理念作为教育的思想方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实现语文课堂改革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将核心素养应用于小学课堂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将核心素养应用于小学课堂实践教学中,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但是,由于教师不能正确理解核心素养的理念,使这种教学模式达不到想要的课堂教学效果。多数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核心素养只做到概念上的理解,不能准确掌握其内涵,致使教师在进行课堂语文教学时不能把教育思想落实到位,对核心素养教育的推广和运用受到了阻碍;其次,受应试化教育的影响,使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课堂教学的时候应付了事,忽略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在二者的双重阻碍下,使核心素养教育不能很好地应用于小学课堂综合实践教学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级别明显还处于初级阶段,这就要求教师需要大力培养其语文核心素养,但是据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目前众多的语文教师对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的认识还停留在一个非常模糊的阶段。有的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来授课,认为自己浅显的表面的理解即真正的核心素养的培养;还有部分教师依然坚守自己的“老一套”,我行我素,“穿新鞋,走老路”,觉得学生的语文成绩就可以说明一切。殊不知,他们自身对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理解出现了极大的偏差。它不仅要让小学生学到真正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小学生在合适的情境中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并在此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依目前的教学状况来看,这一点很多教师都做得不太理想,亟需进一步的提高和改善。

三、核心素养如何顺利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综合实践教学中

(一)对语文核心素养进行深入理解,对核心素养目标加以明确

要想将核心素养顺利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实践教学中,就要求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对语文核心素养进行深入理解,从而对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加以明确,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优化使用。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分别为“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教师要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进行深入把握,在语言的构建与运用上,教师要在学生掌握基础语言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在审美鉴赏能力方面要求教师帮助学生提升美感,增强感受美感的能力;在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语文,理解民族文化并将其继续传承。而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又分为六大层次: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这一层级从侧面也反映出了语文是其它学科学习的重要基础。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教学必须给予学生海量的语言材料,在量的基础上实现质的飞跃。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大量的听、说、读、写便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小学生的基本的语言技能。第四,良好的学习习惯。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语文当然也不例外。第五,深厚的文化素养。语言教学一定要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感受到一定的品味,以此对学生进行耳濡目染,让他们具有高尚的情操和审美的情趣。所以,教师在进行实践教学时,要正确解读语文核心素养的意义,明确其构建目标,在课堂实践教学中,将核心素养真正落实,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例如,在一年级上册《咕咚》一节课的学习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认识基本的“吓、腿、热”等生字,还要掌握字形,理解“拔腿就跑、热闹”等词语的意思,并能用“热闹”一词进行造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当中,能根据所在情境准确地运用到所学的生字和词语,实现语言的构建与运用,在课堂综合实践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把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教学作为成长平台,提高语言能力

教师可以把听说训练作为基础教学,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以提升。语文作为母语教学,对小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交际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还能提升小学生的语感水平。同时,教师也可以科学、合理地组织多样化的读书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教师通过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满足了核心素养对当代语文教育的基本要求。正因为如此,语文教师要利用好语文课堂实践教学的平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促进学生语言核心素养的形成。除此之外,学校要注重加强对文化氛围的硬件设施。例如,全天开放学校图书馆,在走廊以及教室添加名人名言等教育宣传物,在班级设立图书角,供大家阅读参考。教师可督促学生定期读一本好书,这就相当于让孩子和一位智者促膝长谈了一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适时组织读书分享會,让孩子们自己去畅谈,去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可定期举办一些演讲比赛、辩论赛、集体朗读等活动,设立奖品,以增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这种竞争合作的教学过程中,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让学生持之以恒,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终身受益。具体来讲,例如,在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教师先教会学生认识“蝌、蚪、迎”等13个生字,并能对课文进行整体的朗读,提高阅读的语感水平。在此基础上,学生会逐渐地了解小蝌蚪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变化,从而品悟小蝌蚪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性优点,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赏鉴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三)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

要想将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应用到语文课堂综合实践教学中,教师就要改变原有的以教师以主体地位的教学,教师还可以组织小组进行学习探究活动,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团队的合作意识、自主探究能力、不断进行改革创新的精神,实现学生为主体地位的课堂主人公角色,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内容,同时,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也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大要求。培养语文核心素养实际上也是在落实素质教育。因此,为了达到这一大要求,学校及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起来,积极响应号召,改进教师自身落后的教学方式方法,努力学习关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文件和案例,并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时刻谨记并遵从“学生居于学习主体的地位”这一重要理念,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发言权,让学生成为新时代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例如,在《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中,教师可以先向同学展示探究内容,并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各组同学对课文中出现的字进行拆分并加以小故事的讲解,最后看哪个组的同学讲解出来的字多,可以给小组成员进行相应的加分,学生在这种激励下会充满学习动力,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实践教学,完成高效率的学习任务。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加强对汉字的记忆,还加强了团队合作的意识,在学习中实现了科学探究精神,促进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核心素养具有先进性、时代性和与小学课堂实践教学的契合性,能够在小学语文课堂综合实践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而课堂综合实践教学是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中的一大关键环节。从社会、学校和家庭这三个层面来看,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学生的核心素养,但学校绝对要肩挑重任。语文教师更应该深入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突出语文的综合实践性,才能在实践课程中更好地完成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任务,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作为21新世纪的教师,一定要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刻苦钻研,尊重学生,尽可能多地将语文核心素养落实到每一节综合实践课堂中去,义无反顾地、创新性地完成时代赋予教师的这一新的课题任务。

参考文献:

[1]吕淑娟.中小学语文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原则、开发与实施 [J].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6(5).

[2]常荷燕,赵长林.基于学生核心素養发展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索 [J].科教导刊,2017(10):124.

[3]吴爱萍.探究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中国校外教育,2016(32):58.

作者:黄发莲

小学语文课堂生活教育思想论文 篇2:

分析小学语文课堂贯彻生本理念的最佳途径

摘要:社会意识的不断发展,也带来了教育领域的思想革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已经成为了现代教育领域的普遍共识。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贯彻以生为本的理念,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得到体现,并有效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对于从事小学语文教育以及教学研究的工作者而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将从生本理念的角度出发,来探索小学语文课堂贯彻生本理念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   生本理念   最佳途径

一、生本理念的含义

生本理念在我国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早在17世纪便已被提出,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基本教育理念,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到了教育实践当中。生本理念主要是指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教育,这与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基本教育思想相契合。以生本理念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不但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改变了传统教学课堂的氛围,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中实现知识的获取,并且有效提升了教学效果。

二、生本理念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应用的必要性

生本理念在当今的小学教育中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尤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学具有着一定的特殊性,不仅要实现对小学生语言知识与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还担负着对小学生初步审美能力、道德认知、汉文化语境等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任务,因此,生本理念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贯彻生本理念是新时期对小学语文教育的必然要求

小学语文教学承担着培养小学生基础语文素养、语言沟通与理解能力、基本道德认知能力的重要任务,是儿童语文综合能力培养的基础阶段。新时期,国家对教育领域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小学语文课程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对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培养的要求,教学理念的改革与教学质量的提升刻不容缓。而生本理念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也能够引导和帮助小学生树立起课堂主人翁的意识,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并为其未来自主学习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贯彻生本理念符合新时期对小学语文教育的要求。

(二)贯彻生本理念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因其年龄特征,具有着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的特点,如教师在课程设计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不能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就有可能导致小学语文课堂出现学生溜号、不注意听讲、课堂秩序混乱,或者学生对语文知识缺乏兴趣,知识掌握不扎实,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问题。生本理念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充分从学生角度出发,进行课程设计,开展教学活动,通过良好的课堂氛围的营造,以及有趣的教学内容设置,充分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使语文课堂充满趣味,课堂秩序也能够得到有效保障,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三、小学语文课堂贯彻生本理念的最佳途径

(一)创造平等教学环境,改变师生关系

要想使生本理念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得到有效贯彻,教师应充分认识到生本理念的本质,改变传统的师生角色关系,从学生的视角看待教学过程,为学生创造一个平等的教学环境。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教师组织并逐步形成小学生美好学习生活形态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宽松、平等、民主、开放的课堂环境做平台,小学生以绝对的体量参与并占据教学过程中的大部分,充分体现了“生本”理念下的教学策略,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以主动的态度接受教师预设的各种环节,进而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达到加速学习的目的。

(二)创新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要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贯彻生本理念,还需要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以有趣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避免教学过程的乏味枯燥,进而使学生自觉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学活动中来,并通过教师巧妙地设计与引导,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发挥想象力,使他们在发散思维中探索学习的路径,并结合教师适时点拨,抓住学习重点,在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同时,培养学生横向分析的能力。

(三)优化课程教学设计,加强实践教学

在贯彻生本理念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以生本理念为基础,对课程教学设计进行优化,要认识到实践教学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应该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实践活动,如让学生模拟课文进行表演,设计情境短剧,或者设计一些能够充分发挥和锻炼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小游戏,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锻炼自己语文综合能力,并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优势,使他们能够在积极的参与中实现知识的获取。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适当的户外课,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大自然,并在自然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灵感,使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得到提升。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时期对小学教育的基本要求,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贯彻生本理念,不仅有利于小学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也有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应充分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课堂环境营造、创新教学方式,以及优化教学设计等多种途径共同着手,找到贯彻生本理念的最佳途径,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孙火丽.以生为本,点亮语文课堂——浅谈阅读教学中如何做到以生为本[J].语文建设,2015(14).

作者:贺国流

小学语文课堂生活教育思想论文 篇3:

小学语文如何进行生活化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研究”是指在多元智能理论、生活教育理论及其他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将语文课堂教学植根于丰富的生活,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这一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探索优化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克服语文教学中只重视语言智能的弊端,保证其他各元智能的发展机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生活化”是指教师要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一、提出《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研究》这一课题,基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要求,并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教师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就必须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2.我们发现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学习语文习惯性差,对学习语文缺乏兴趣,整体语文水平偏低,语文综合能力不高等。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语文教育只盯在几本教材上,远离了生活的源泉,使教学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凝固了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内容。

3.从语文自身的特点看,语文首先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语文和生活之间本不应该有厚厚的障碍,语文教学应和学生心灵相通,语文课堂应和社会生活相融,使语文从应试语文、课堂语文走向生活语文。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讲,语文还是文化,包含着无限的人文底蕴,充满了智慧、魅力、灵性、人性之美,一旦撞击人的心灵,就会产生巨大的人文价值,影响到人的情感、素养、思想乃至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决不能局限于教材、课堂,必须和生活紧密相连,追求“语文教学生活化”和“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想境界。

二、如何进行生活化教学

1.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

课堂是语文生活化的重要场所,而社会更是生活语文化的大环境。只有学生充分地融入社会当中,才能更好地学好语文、用好语文。我常组织学生进行春游、秋游、参观、访问、调查等活动,让他们融入家乡的大自然中去,感受这一方水土对他们的滋养;调查家乡环境污染的源头,并采取有效防治的措施。同时,我还充分利用班队课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赛,积极探讨“读书有用论与读书无用论”“浪费粮食可不可耻”等学习、生活中的热点话题。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把生活有机地融入到语文教学过程当中,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日常的生活,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有效地提高,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语文的生活化。

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首先是教师要悉心安排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如学了《台湾的蝴蝶谷》《鸟岛》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又如让学生课外做一些社会调查、宣传等实践活动。其次是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如参观访问,与兄弟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等。教师只要多留心,就会发现校外的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

2.引进生活化的作业方式

语文广泛的社会性决定了语文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陶行知先生认为:“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学生除了在语文课上学语文、用语文外,更多的时间则是在语文课外学、课外用。学生作业生活化,就是要让学生深入生活,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时间及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养成时时学语文、处处用语文,培养语文能力的好习惯。

“生活化作业”,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因素,还培养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赏识教育,心灵对话,师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碰撞融合,正体现为教师润物无声的教学艺术。在快乐的作业中,孩子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协作能力、应用能力、策划能力、沟通交际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不同程度的提高。长期地坚持使学生具备了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和一定的语言文化积淀,从而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和谐发展。

3.在教学中加强“说、演、练”,再现生活,实现语文“生活化”

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根据课文开展心得交流会、辩论会,让学生说一说,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升华对课文的理解,或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4.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加强生活体验

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加强生活体验。通过身临其境或创设教育情境等方式,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随机采用“模仿—创造—迁移”模式,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正所谓“一切生活皆语文”。因此我们应该解放教学思想,改变教学理念,做到“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坚定不移地进行语文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目标,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王尚文.语文教育学导论[M].长沙: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作者:付占巧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学生创新能力大学物理实验论文下一篇:传统文化视域下的中国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