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2022-08-01

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教案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它包含了教师课堂教学的内容,教师要做好准备按照教案进行有序、有质量的教学,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并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是唐朝诗人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他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而喻。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心和祝福。

二、教学目标

知能目标:学会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过程目标:采用个别读,齐读、赛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中悟情,读中悟美。

情感目标: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

教学重点:感悟诗情、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友人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诵读优秀诗文,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本课设计侧重从潜心品析吟诵、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

四、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诵读体会法——课件演示法

五、教学准备: 课件

一、(李叔同的《送别》引入古诗)找地名,初读解题。

1、(课前播放幻灯片《送别》)板书:送

谁能用“送”组个词 ? 能用这个词说句话吗?说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一件什么事情,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是啊,从古至今,“离情别怨”可以说是永恒的旋律。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落寞惆怅,总是特别的伤感难过。刚才,我们欣赏的乐曲是才华横溢的李叔同先生创作的《送别》,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 1200 多年前,也有一首著名的送别诗在抒写离情别怨的诗文中尤其脍炙人口,传唱千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见证这段深厚的情谊吧!(出示课题《送元二使安西》)

2、谁会读这个课题?你从诗歌题目中明白了什么?

元二:姓元,排行第二。就是在元二的上面还有一个——

理解“使”:出使。你是怎么知道的?(看下面注释的)表扬学生:真好,学会了看注释,就能学的更快! 去哪儿?(干什么?可以不去吗?)

解读“安西”:安西又在哪儿呢?(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你又是怎么知道的?表扬:又多了一个会学习的孩子。新疆是中国最西边一个遥远的地方。 谁送元二出使安西呢?(板书:王维 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谁了解王维?谁还有补充的? 你来读一读课题?

听老师来把这个课题读一读?送——元二——使——安西 指名读。你来读。表扬:翘起大拇指,我注意到你读得时候脑袋一点一点的,你在感受我们古诗的韵味儿。 一起读。别读得那么有力。

二、读全诗,掌握节奏。

1、生自有反复地读。

下面,请大家对照资料、注释,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清爽了、顺口了为止。

2、指名读

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很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清清爽爽地读。

3、读得不错!比如:后鼻音读得那么准!“朝雨”的“朝”在这里读“zhao”,“客舍”的“舍”在这里读“she”,真是读得非常准确!谁再来读一读,不但清清爽爽地读,而且有板有眼地读。

4、有味道了。我请你来推荐一个你们班的朗读高手来读读看!

5、师生合作朗读全诗。

不用我说,大家一定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好,味道出来了。我们再读一次,现在,前后顺序调换一次,我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

6、生齐读诗歌。

味道更浓了。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三、知诗人,以画解诗。

1、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画面、读出情绪来。

2、大诗人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3、读王维的这首诗,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

把手放下,请大家轻轻地读一读,看看注释,看看插图,想想,画面上有些什么?

(板书:雨)什么时候的雨?是怎样的雨呢?

清晨下着小雨,淅淅沥沥,打湿了地上的尘土。“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湿润了路上轻微的浮沉,而不湿路。雨也多情,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

(板书:柳)想象一下,怎样的柳树?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怪不得说“新”。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柳还是“留”的谐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表示依依惜别。

(板书:客舍)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

清朗的天宇,洁净的道路,青青的客舍,翠绿的杨柳,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你能把它美美地读出来吗? 这景真美,你再来读读前两句。 谁还能陶醉其中地读一读。

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王维诗中的这幅画。

三、品诗意,三叹“更尽”。

1、可是,就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好朋友元二就要出使安西了。

同学们请看,当时阳关以西(出示课件)满眼的荒漠,陪伴他的只有无尽的荒草。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西出 阳关——无故——人啊!(板书:故人)

2、这一去,要到哪里呀?(投影出示路线图) 渭城在如今陕西省渭河以北,所以称之为渭城。阳关在如今甘肃省敦煌县的西南。再往西走,新疆的库车附近,古时候称为“安西”。这一路上,整整3000多公里啊!

满眼的荒漠,满目的凄凉,有的只有那荒山野岭。如果是照当时元二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走整整半年多的时间。

3、元二即将远行,此刻诗人王维心中该有多少话要对他说呀!孩子们,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接着“元二呀——”,写一写诗人心中那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播放乐曲《阳关三叠》) 学生可能会写:

生1:元二,路上要小心。注意好安全。

师:好朋友,多关心啊。好一个知冷知热的朋友啊!

生2:元二,多带些水去,不要渴了。路上要小心一点。

师:照顾得多么无微不至呀!多么善解人意啊!

……

元二,渭城的风景多么美啊!亲爱的朋友,我多想和你一起天天观赏美景啊,可你却要远行千里,不知何时才能相聚,此刻,只有------

元二,亲爱的朋友啊,你在安西没有亲人,没有朋友相伴,我不放心你啊,却又无可奈何,此刻,只有-------

元二,亲爱的朋友,握着你的手,千言万语,只化作――

4、送君千里,终须一别,门外的马车就要起程了,让我们带着这份不舍,这份依恋,再次举杯——劝君。(板书:依依惜别) 生齐读。

5、不知道喝了几杯了,这杯酒喝完了,元二也该启程上路了。来,我们踏歌吟诵全诗,为元二送上一程吧!(播放《阳关三叠》) 从大家的声音,我感觉到你们都明白了这首诗,那你们能将这首诗默写下来吗?

四、明古风,体会别意。

1、多情自古伤别离,同学们古往今来送别的诗数不胜数。 听,这是李白在目送孟浩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听,这是高适在安慰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同学们,人间自有真情在,人间自有知音人!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朋友虽然远去了,但我们更相信:

(课件出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短暂的40分钟到了,老师也要和大家说再见了,真有些舍不得。就让我们一起再深情地吟吟这首诗,作为临别赠言吧!

五、背古诗,课外积累

老师为你们搜集了一些送别诗印在资料的后面,同学们可以好好地读一读,记一记,还可以想象当时的情境编一个故事呢! 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雨 客舍 依依惜别 柳 故人

第二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流行歌曲吗?(喜欢)你喜欢什么歌呢?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唐朝时的流行歌曲,想听吗?(放音)

2、知道这首乐曲的名字吗?它叫阳关三叠,是唐朝最流行的乐曲,这首乐曲就是根据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诗所谱写而成的。这首古诗的名字就叫(板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老师已经放在你们的桌子上了,现在同学们赶快读一读吧。

3、题目是古诗的重要组成部分,谁愿意把题目读给大家听听。抽生读

再读读古诗,边边角角都不要放过,读过诗后,谁再来读读古诗的题目,为什么要这样读?使是出使的意思,所以要停顿,因此这首古诗的题目应该读做送元二|使|安西

4、大家齐读两遍题目。 二初读诗文

1、 出示古诗,这首古诗连题目带内容共37个字,同学们来读读这首古诗,注意要把字音读准。(生读)

2、 谁愿意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听。纠正舍音

前后鼻韵母的发音

3、 咱们一起来读读(生读)这叫字正腔圆开始有味道了。

4、 同学们这首诗中有许多表示地名的词语,自己读读古诗并把表示地名的词圈出来。谁来说说你圈出了哪些表示地名的词。(安西、渭城、客舍、阳关)共四个。如果是这是渭城,那么客舍一定在渭城里是吗?阳关和安西在渭城的什么方向,别急在诗中找找看,要有理有据的说。(阳关在渭城的西面,安西在渭城的西北方向。)(板渭城、客舍、阳关、安西)

5、 了解了这些地方的位置,你们能用一两句诗来说说这首诗大概讲了什么内容。 过渡:这首诗正像同学们说的是一首送别诗,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古老的渭城去感受王维的离别情怀

三、细品诗文

1、请大家把目光投注在一二两句诗上,自由读读这两句诗,看看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读)答春天

2、面对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样的感受?(生答)这样美的景色,谁愿意来读读这两句话?生读

3、人们都说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看看这两句话中作者抓住了春天的哪两样景物来描写。(柳、雨)他为什么抓住了这两样景物来写,是想向我们传达什么样的情绪呢? 大家看到雨会有什么感受?(愁、忧伤)那么柳呢?(出示柳意)巧的是,柳的音和“留”下的留 的音非常相近,也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元二的依依不舍的心情。

4、同学们,这一雨一柳向我们传递了淡淡的情丝。那我们该怎么读这两句呢?

5、这细细飘洒的春雨和随风舞动的柳丝搅扰了我们的情绪,渭城的春色很美,可这些美景在王维眼中却黯然失色这是为什么呢,(出示后两句)让同学们细细品读后两句诗。

6、生读,再自由读读。

7、你从这两句诗中读懂了什么?理解“更尽”的意思,知道王维舍不得和元二分别。

8、是啊,元二这次远行不是一般的出行,而是出使安西。(出示地图)这是唐朝的疆域图,右边的这个点是渭城,左边的点是安西,两地相距3000多公里。(板书3000多公里) 古人出行靠什么交通工具?马车,马车行三千多公里需要近两个月的时间。据史料记载,元二这次远行是徒步,如果步行三千多公里需要走近半年的时间。元二这一去一定是一路的风尘,一路的坎坷。那么安西又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呢,同学们试想一下?

9、古时的安西,现在在我们新疆库车境内,(出示景图)我们来看安西到底是个怎样的地方?

10、是啊,渭城的景色是怡人的而相对比安西的景色却是这样的荒凉,贫瘠此时此刻,如果你是王维你会对元二说些什么呢?(出示元二啊句)先自己练习说说 抽生说

11、是啊,王维心中充满了不舍这时你会怎样读这两句?到了安西,连个说知心话的人都没有了,想到这儿王维的心都要碎了,你会怎样读这两句呢?生再读。

三、拓展

1、其实古诗中还有许多表示送别的诗,你知道哪些?(出示)大家看,这三人的送别诗,想想看,你感受到有什么不同? 生讨论讲述

2、同学们,渭城的窗外细雨霏霏,客舍内两人却酒入愁肠。送君千里终需一别,据史料记载,王维自送别元二后不几年就去世了,这一送别竟成永别,谁愿意再来读读这首诗?(生深情读)

3、因为这份动人的友情,有人专门为这首诗谱了曲,使它成了当时最为流行的曲目。今天老师把现代版的阳关三叠也带来了,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4、下面就让我们把这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诗抄写下来吧。

第三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公开课)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分辨“朝、舍”的读音及含义。

2.能运用平长仄短的规律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3.理解诗句大意并想象画面。

4.初步体会古典诗歌的魅力。

【教学重点】掌握诵读古诗的节奏,理解诗句大意,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悟诗句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诗歌背景资料,了解折柳送别的典故。 【教学过程】

一、初读解题

1.直接揭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2.(播放课件)读题,你从古诗题目中读懂了什么?

(1)理解“使”,渗透借助注释学习古诗的方法。

(2)解读“安西”: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师补充背景资料:唐王朝出现了**,皇帝派了很多大臣前往各地调兵镇压叛乱。元二奉命出使的地方就是安西。)

(3)理解“元二”的称呼。(师补充:姓元,在家中排行第二,所以叫“元二”)

二、读诗文,识平仄

1.初读:请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1 2.个人读,教师在点评中教学多音字“朝”和“舍”(播放课件)。 3.正音后齐读。

4.师范读。(读出平长仄短之感)

问:你们觉得老师读的和你们读的有什么不同?

5.结合学生说出的特点,指导何为平仄,如何判断平仄。(板书:平长仄短) 6.师结合诗句,指导学生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律读诗。

7.请学生在课本上标注出后两句的平仄。(提示最后一行的 “出”字在古代读仄声,所以要读短。)

8.请学生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律自由练习朗读这首诗。 9.请学生个别读,然后齐读。

三、解诗意,悟诗情

(一)解读前两句

1.师:同学们读得真好,老师相信,理解了诗句的意思,你们会读得更有感情。接下来,请同学们欣赏一下渭城的美景,说说你在图里看到了诗句中的哪些景物。 2.交流汇报。

3.师结合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思考柳、尘两种意象的特殊。

(1)柳,在古代柳象征离别。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柳”和“留”谐音,折柳就是希望要走的人留下。师引出: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渭城在黄土高原上,风大,沙尘多。远行的人往往还没出城,就已满身尘埃。所以很多送别的诗里往往会提到路上的尘土,比如杜甫“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

2 不见咸阳桥”。

4.师小结:所以,这诗里头两句,一句藏着别尘,一句藏着折柳。所渲染的,就是离别的氛围。 5.指名读,师指导朗读。

(二)解读后两句

1.师引导:渭城很美,可是元二就要离开了(出示课件)踏上阳关古道,元二走啊,走啊。一路上走过云山浩渺,大漠茫茫 ,走过荒芜的群山,苍凉的戈壁,有位诗人曾经这样描述这条路: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

师问:谁能说说,你从这几句诗中看出阳关路是一条怎样的路? 2.结合生的回答,强调阳关古道之难行。

师小结:而正是这条崎岖的、布满沙石的、难走的路,元二从渭城到安西整整要走上一百八十多天啊!苦不苦?苦啊!那旅途的终点,安西环境也同样恶劣。 (出示渭城、安西对比课件,师生共读)

3.问:元二即将远行,如果你是王维,此时此刻你最想对他说些什么? 4.追问:从这一杯杯酒里,我们品味出了王维和元二之间的感情。你体会到了什么感情?请学生带着感情朗读一遍。(板书:依依不舍)

5.师小结:是啊,这杯酒中,有着祝福,有着不舍,有着伤心,有着担忧,而这些祝福、不舍、伤心、担忧又最终都化作了这一句话——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6.师小结:同学们,王维在元二离开5年后就去世了,这次告别竟真的成了永别。让我们再一次吟诵这首古诗,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阳关三叠》

3 音乐起,生诵。)

四、总结学法,学以致用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送别诗。让我们来归纳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 出示:(知诗人—读诗文—解诗意—悟诗情)

2.请学生运用以上学习方法,通过诵读,自学古诗《山中送别》。 3.读诗文,学生自由读。 4.解诗意,生看注释,理解诗意。 5.悟诗情,再读诗文,体会诗人感情。

6.师结合《送元二使安西》讲解“借景抒情”(板书:景、情) 7.师结合平仄,指导朗读。

8.总结:很好,看来呀,同学们都已经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如果把中国文学比作皇冠,那古典诗歌就是皇冠上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希望你们在以后的日子里,多阅读、多积累古诗,领略古典诗歌的美妙。

板书设计

20送元二使安西

平 — 长 依 景 依 情

仄 | 短 不 舍

4

第四篇:作业标题:《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作业标题:《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作业内容:

17古诗两首之《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认识并正确书写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古诗的意思,背诵并默写古诗。

3、学习在自读古诗的基础上,借助注释正确理解古诗。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5、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

6、为朋友写一封信。

过程与方法:

1、由复习学过的送别诗入手,导入新课。

2、读课题、理解课题,了解作者。

3、自读古诗,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4、小组合作学习古诗,全班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5、学习诵读古诗,体会古诗的音乐美。

6、朗读自己为朋友写的信。

7、练习背诵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从诗句中体会诗人表达的深情厚谊。

2、培养学生珍惜同学友谊、朋友情谊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中饱含的浓情厚意。

2、培养学生珍惜朋友、同学之间的友谊。

3、培养学生在自读故事的基础上结合注释正确理解古诗意思的能力。 教学准备

1、教师的准备:

A 小黑板正面书写好的《送元二使安西》诗句及《阳关三叠》歌词(《送元二使安西》原诗及缀句,缀句用白纸遮住)。

B 小黑板背面书写作者王维的简介。 C 小三角铁一副。

2、学生的准备: A 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B 写一封信给最好的朋友,把自己最想对朋友说的话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谁来背一背?

(指名背诵)

2、很好,还有吗?

(指名背诵其他的送别诗,如《赠汪伦》、《别董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3、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朝诗人王维写的送别诗。请同学们翻开书本。

二、教师朗诵古诗、介绍作者,引导学生解题,学习生字。

1、老师范读古诗。(展示小黑板正面)

2、解题:

师:题目当中有一个人名,他是谁?(生:元二)。

师:作者要送别他,那么他要去哪儿?(生:安西)。

师:哦„„对了,王维是为元二送行,因为元二要离别王维,前往安西。古人离别可不像我们现代的人,他们一旦离别,很长时间就再不能见面,甚至有可能是永别了。所以,他们对于离别特别重视,这样才会为我后人留下这么多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的送别诗。

3、介绍作者王维:(展示小黑板背面)王维,唐代著名诗人,多才多艺,书画音乐样样精通,他的诗中有画意,画中有诗情,擅长山水田园诗。

4、学习生字。

渭:三点水加胃。

劝:又加个力。

师:请同学们给这两个字组分别一个词。(如:渭城、渭水,劝告、规劝等)。

三、低吟古诗,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1、学生轻声读诗。

2、借助注释,自解诗意。

四、小组里合作探究,理解诗句,教师巡视辅导。

1、就近划分学习小组。

2、把自己理解的意思说给小组成员听,互相交流讨论一下。

五、全班交流汇报。

1、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来参加汇报。

2、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成果,其他同学评价。

(渭城朝雨浥轻尘:渭城的早上下着雨,雨水打湿了路边的灰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客店的旁边有棵青青的柳树,被雨洗得焕然一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劝你再喝干这杯酒吧,)

(西出阳关无故人:西边出了阳关就没有亲友了。)

3、特别强调:

浥:沾湿。

君:在这里作“你”讲。

4、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学生说,其他同学正确评价,老师予以鼓励)

4、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依依不舍之情)

师:那么,哪两个分句最能表达这种情感?

(生:

三、四句)

师:对,这两句是抒情。那么,前两个分句写了什么呢?

(生:景色)(对应小黑板诗句在大黑板上板书:写景,抒情)

六、指导朗读。

1、师:请同学们为古诗划分节奏。

2、反馈:本诗的节奏怎样划分?

(

二、

二、三)

3、请同学们根据节奏朗读一遍。

4、指出同学们朗读的不足之处。

5、指导朗读:第一个分句是古诗的起始,应读得平缓一点。第二分句是发展,读地稍高一点。第三句是本诗的高潮,因为喝了这杯就要分别了,心情最为激动,所以这句的音调应该读得最高。最后一句归于平复。这是古诗的音律美,同学们要注意。

6、教师再次范读一遍。

7、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再读一遍。

8、强调一下最后一个字“人”应稍微拖得长一点,让韵味更足。

七、演唱古诗。

1、 师:讲到音律美,那么老师要告诉大家,古诗是可以拿来演唱的,所以才叫“诗歌”。后来有人根据这首古诗写了一首古曲叫《阳关三叠》。今天老师就给大家演唱这首古曲。

2、(揭开遮住缀词的白纸:遄chuan行,遄行,长途越度关津。历苦辛,历苦辛,历历苦辛宜自珍。)在唱之前老师先把后面的缀词大体讲一讲:快走吧,快走吧!路途很长,要遇到很多困难,很辛苦,很辛苦,你多多保重吧!

3、老师用三角铁伴奏演唱《阳关三叠》。

八、拓展:给自己的朋友写一封信。

师:在通讯、交通都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的离别就没有那么伤感了,那么是不是友谊就不重要了呢?(不是)对,相反,我觉得友情是人类最珍贵的感情之一。昨天,老师让大家给自己的朋友写一封信,那么,现在就请同学们上台来把自己的信念给大家听一听。

(学生踊跃上台,朗读自己的信,老师予以鼓励和赞赏。)

九、总结讨论:友谊的真谛。

1、讨论:什么是真正的友谊?

师:上个星期我们班有一个同学看见他的朋友跟人家打架,他去帮他的朋友打被人,后来被请了家长。同学们,为了义气帮朋友打架,算不算真正的朋友?如果你也碰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让学生充分讨论,自由发言)

师:好,同学们都说得好。我觉得真正的朋友不应该是帮打架,而是规劝他做好人,不做违法的事。互相帮助,大家共同进步。还有,朋友之间,要真诚相待,不是互相利用。希望大家,珍惜友谊,团结互助,把我们六(1)班建设成文明班级。

十、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诵这首古诗。

2、背诵古诗。

附:板书设计。

小黑板正面: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写景)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抒情)

遄行,遄行, 长途越度关津。 历苦辛,历苦辛,

历历苦辛宜自珍,宜自珍。

黑板背面:王维,唐代著名诗人,多才多艺,书画音乐样样精通,他的诗中有画意,画中有诗情,擅长山水田园诗。

教学反思:

这是昨天我在学校上的一堂公开课,老师们对我的评价还不错,我自己也有一些感触:现代科技高度发达,通讯和交通都很方便。我觉得现代人对离别不像古人一样,相对而言淡薄得多,更别说涉世未深的小孩了。要为学生设定情景,引导学生充分想象,并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诵,为学生架构起古诗的意境,使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会欣赏古诗独特的意境美、音乐美。

第五篇:古诗词教案-送元二使安西

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懂得诗意,熟悉其他送别诗。

2、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教学过程:

一、师渲染,导入诗

1、课前播放《送别》

2、师:同学们,你们从刚才的歌曲里感受到离别是什么滋味?(生回答)是啊,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诗人吟诵的话题,千百年来也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知诗人,解课题

1、简介作者:(学生从作者朝代、学过的作品等汇报)。 课件补充

2、解题:(从课题中你想知道或知道什么?学生自问自答) 课件补充题目意思

3、安西地形图:

4、师导入:王维知道老朋友要出使安西去镇守边关,保卫国家,特地大老远从长安来送他,多深厚的友情呀!让我们再读读课题。

三、初读诗,促感知。

1、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诗句。

2、二读:读准节奏。

3、三读: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过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到这,整首诗肯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和插图,说说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哪些情景?)

四、想象画面,领会诗意,体味别意

(一)品读前两句,领会诗意 1.交流诗意。①你看到了怎么样的画面?(间接说诗句意思) ②感受朝雨图:这是一场怎样的雨?哪个字体现出? 引读:这是一场湿润灰尘的小雨——生读:渭城…… 这不正是渭城的一幅朝雨图吗? ③感受新柳

(过渡:你还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到的青青的柳树……哪个字体现出? 生:我看到的青青的客栈……

引读:朝雨的洗礼——让这柳树——更加翠绿——客舍青青柳色新 这样的渭城美吗?你喜欢吗?(多种形式朗读)

同学们,就在客舍的四周,不可能只有柳这一种景物,一定有其它的景物,可作者眼中为何却只看到这柳?引出折柳送别的典故。

(二)品读后两句,体味别意

引读:是啊整整一夜,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呀,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千言万语都汇成一句话——(劝君……….)

就这么说呀喝呀,喝呀说呀,一杯又一杯。要知道“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心连心的酒,那“劝君更……”的酒是怎样的酒?你品出来了吗?

语言实践

这是一杯——酒。

这杯离别的酒、祝福的酒、心连心的酒…..此时已不是酒杯了,他分明就是情!你感受到了吗?这是一种怎样的情?

谁能把这种情读出来?

是啊,他们是多么舍不得分开呀!你看,喝完酒,王维牵着马,送了一程又一程:(课件出示)引读:

五、伸课外,促积累。 欣赏《阳关三叠》。

六、板书设计: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试用期缴纳社保吗下一篇:事业单位安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