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观管理论文

2022-05-03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语文教育观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本文分析大语文教育观与中职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论述大语文教育观背景下中职校园文化建设策略,提出要找准文化建设要点,坚持从教学内容出发,结合中职学校教育特点,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提升学生的思想与感悟,实现人文素养教育目标。

语文教育观管理论文 篇1:

辩证:洪宗礼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魂

近来,品读洪宗礼先生的《我的语文教育观》《以系统思想为指导从整体上改革语文教学》等论著,通读他的“双引”教学法及相关课例,合卷沉思,有两个字深深地刻到了我的脑子里,那就是“辩证”。我们甚至完全可以这么说,“辩证”就是洪宗礼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魂。

一、“文”与“道”的辩证统一

语文作为一门课程,一门学科,其教学目标就不只是让学生单一地掌握语言文字这个工具,还应该深入语文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来有机地渗透、融入精神、道德、人性和人格等人文教育。课文教材本身也蕴含着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如人文思想、哲学思想、科学精神、生态观念等。洪宗礼先生对此十分清楚,所以他最早提出来了著名的“一张皮”理论,也就是语文的工具性与思想性是辩证统一的,始终是附在“一张皮”上,也正犹如一块硬币的两面。正因为如此,当我们把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定位于努力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为将来从事工作和继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时,不要忘了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文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当然,这些教育只能在我们教语文的前提下和过程中顺理成章、自然有机地进行,我们坚持“文”与“道”的辩证统一,必须从这一特点出发,才有可能做到归真守本,务实有效,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教文立人的语文教育理想。

二、语言和文化的辩证统一

洪先生认为,语言是传承人类文化的工具,它承载文化,传播文化,弘扬文化,语言可以表达人文文化、历史文化、科技文化等一切文化;同时,它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即使是在识字教学中的辨字形、字义、字音,亦为传承先民的造字文化。洪先生甚至这样讲:“母语教育、母语课程教材建设的根本目的,也正是为了更好地弘扬祖国的文化、人类的文化。”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在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就会自觉坚守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辩证统一,指导学生在语言研习的过程中培育、感受、涵泳语言文化之美,获得文化熏陶,而不是把语文课直接上成文化学习或传播课。或者再进一步讲,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和研究语言是如何恰到好处地承载文化内容的同时,也是在指导学生学习、研究、欣赏和接受文化,两者本身就是无法割裂开的。当然,我们认同语言的文化价值,并不意味着淡化甚至否定语言文字作为载体、工具的基本功能和个性特质。只有坚持语言和文化两者的辩证统一,我们才有可能既教学生学好语文,又教他们学习和弘扬好文化。

三、模糊性与科学性的辩证统一

在国家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指导下,课文依据各学校各年级学生的需要严格筛选,有序编排。教材需要有合理的度和量,各种文体应有恰当的比例,一切设计都应考虑适合学生的“学”与教师的“导”。语文与其外部的方方面面浑然天成,有难以分割的联系。这些都体现了语文教育的科学性,即语文是科学的。但是,洪先生这样认为的同时又强调,语文又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科学组合的整体,字词句篇等都离不开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需要我们整体去感知和把握,追求教学的整体效应,体现语文教育的模糊性。语文教学的这种模糊性具体表现为:从教学目标来看,它是多元的,既有传授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和培养习惯的目标,也有思想教育、文化传承和精神陶冶的目标。从教学活动的过程来看,它是动态的、双边的,既有纵向的时间延伸,又有横向的空间拓展;既有教的方面的活动,又有学的方面的活动。从教学活动的内容来看,它包容诸多方面:语言形式方面,有字、词、句、篇;语言运用规律方面,有语、修、逻、文;语言行为方面,有听、说、读、写。同时,语文的边缘工具性质又决定了语文教育与毗邻学科以及社会生活有着广泛的联系,这又是模糊的。所以,语文教育必须追求模糊的科学与科学的模糊真正统一。受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有些人把语文学科这个充满活力的有机整体,肢解成各种“标准化”训练题的零件,这实际上是无视语文科科学性与模糊性统一的基本特点,也是在无情地扼杀母语的生命,实质上是伪科学甚至是反科学的,极不利于语文教学的本真与健康,更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四、教本与学本的辩证统一

教材历来是教学之本。要提高教学效益,就必须抓住教材建设这个根本,运用教科书来制约和引导教学。但是教科书也是学本,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之本,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之本,是促进学生创造性学习之本。这是洪宗礼先生一贯的主张。传统语文教科书往往重视学习的结果,或者仅仅把课本看作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范例,甚至把教材定位于学习语言知识和语法规范的“公式”,追求的主要是知识价值。洪先生强调,语文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习的过程,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情感态度、思维能力、探索精神以及学习策略和智慧等,这应该是语文教与学所追求的更高目标。为此,我们绝不能把语文教材仅仅看成是语文教学之本,仅仅是供学生欣赏的知识花盆,它更应该是引领学生进行学习、思辨、探究的“路标”,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自我构建的“催化剂”。尽管课本有教本、学本、读本多种功能,但无论哪种功能,既需要学生的主动学习,更需要教师智慧的引导。如果学生不能主动地“学”,教师不善于科学地“导”,其效果必然微乎其微。好的课本只有通过优秀教师的教,才能更好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本、教师、学生三者完美、和谐的统一,才能从有限的教学工程中获取最大的教育教学效益。

五、教师“导”与学生“学”的辩证统一

洪先生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就是实现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动性相统一的过程。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要教学生会学,即不但要学会知识,具有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要掌握学习的门径、方法,养成熟练地运用语文的习惯。如果把语文教学看作整体,“教”与“学”则都是主体。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教”是主导的方面,因为教师在引领着教学的方向中承担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诱发动力和“传道”“授业”“解惑”“教法”等多重责任,降低教师的主导作用无助于学生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就语文学习的过程而言,学生应当是学习语文的主人,他们的“学”,是其从不知到知,从少知到多知,从浅知到深知,从认知到理解、运用等种种转化的根据;“教”则是转化的外因。教师的“导”,要服务于学生的“学”;学生的“学”,需得益于教师的“导”。教师的主导不致成为主宰,学生的主动也不可成为盲动。说到底,没有教师艺术的高质量的循序渐进的“导”,学生就不可能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也就不可能逐渐在学习上自立,进而在学力、能力、智力上都得到同步发展,在个性上、人格上成为独立自主的人。

六、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的辩证统一

洪宗礼先生认为,语言与思维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促进,是辩证的统一,却是不能“合二而一”的。他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听、说、读、写能力高的,思维能力也较强。语言与思维的发展是相适应的。以写作为例,学生文章写得生动、形象,往往是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学生作文时说理分析透辟、深刻的,往往是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学生作文富有见地,新人耳目,往往初步具备了创造性思维能力。反之,学生作文离题万里,大多因为思维缺乏方向性;作文杂乱无章,一般由于思维混乱;作文词不达意,文理不通,除了缺乏语言训练之外,往往是思维缺乏准确性。另一方面,他还从语文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的语言与思维的发展有时又不完全对应。比如也有思维敏捷、灵活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为此,他又讲,不能认为语言发展了,思维就自然发展了;思维发展了,语言也自然发展了,甚至以为两者可以互相取代。

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科学有序的训练。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目的、有层次地引导学生在语文训练的过程中积极地想、正确地想、合理地想、严密地想,从而促进学生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养成运用语文的习惯,又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心理素质,并发展智力。具体可这样操作:首先将语言训练的要素和思维训练的要素作分解,然后,按照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的目标,找出两者的最佳结合点,或最佳联系点,进而做科学的组合训练。这种组合训练应当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有时可“对口”训练,如在阅读教学中可把字词训练和概念判断的应用训练对口结合;在写作教学中,可把作文立意训练与思维深刻性的训练对口结合。有时可交叉结合训练,如在阅读教学中,把课文语言揣摩,与求异思辨的讨论交叉安排进行语言与思维训练。但是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不能孤立地进行思维训练或语言训练,而要坚持结合语言训练进行思维训练,把思维训练贯穿于语文训练的全过程。

七、“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语文学科教学确实存在着很多的“有限”与“无限”:教科书的形式和内容是有限的,但其人文内涵却是无限的;一堂课的目标和内容是有限的,但所要采取的教学艺术和应拓展的空间等却是无限的;教学中预设的问题是有限的,但因问题而激发起来的学生思辨却是无限的;语文学科的领域是有限的,但它所能辐射的天地却是无限的;一本书、一个学段的学习活动是有限的,但学生未来的发展却是无限的等等。这些道理,洪先生最清楚,在他的“学思同步说”“渗透说”和“端点说”中多有论述。他认为,作为工具的语言和文字也是有限的,但这些语言文字内蕴含的思想、情感和文化等则是无限的,教学生掌握语言工具、学会做人的艺术手法以及未来的发展也是无限的;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及其双向交往活动的目标、时空等是有限的,但教师导引的智慧和艺术以及学生在学力、能力、智力和品格等方面的发展和提升则是无限的;语言与思维训练的形式、规律和方法可以是有限的,但是学生语言思维潜能和能力的发展则是无限的;语文内部各因素是有限的,但它们之间的互相依存、互相制约,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以及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密切相关、互相渗透等都是无限的,而且语文与其它学科、与生活的对接等则是无限的;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学段、一本书、一堂课、一个目标,以及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和方法等都是有限的,但学生需训练的语文能力,需培养的语文习惯,需得到的发展和提升,以及学生未来的发展则是无限的。

可见,洪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处处都闪耀着从“有限”中获取“无限”、 “有限”与“无限”辩证统一的智慧。如果我们不仅能够做到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发现这些“有限”和“无限”,更能够从“有限”中去获取“无限”,那就肯定会充分发掘学生潜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文立人的效益。

综上,我们认为,洪宗礼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就是“辩证”。唯其辩证,才做到了文与道、教与学、学与思、标与本、知与行、教文与立人的辩证统一。今天,在深化语文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们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的同时也陷进了一些误区,如“应试化实用主义”“极端学生中心主义”“泛人文化教学”等,致使语文教学几乎走进了死胡同。我们之所以会深陷于这些误区而不能自拔,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严重缺乏这样的辩证的智慧,或者说对洪宗礼语文教育思想中的辩证智慧关注和学习得还不够。为此,我们衷心希望洪先生的辩证智慧能引起课标修订者、教材编写者、教学研究和管理者以及广大一线语文教师的高度关注和深刻反思,并努力做到认识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有可能真正削枝强干,化繁为简,返本归真,轻装上阵,辩证智慧,提高效益,最终实现教文立人的教育理想。

作者:董旭午

语文教育观管理论文 篇2:

大语文教育观助力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探究

【摘 要】本文分析大语文教育观与中职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论述大语文教育观背景下中职校园文化建设策略,提出要找准文化建设要点,坚持从教学内容出发,结合中职学校教育特点,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提升学生的思想与感悟,实现人文素养教育目标。

【关键词】大语文教学观 中职学校 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浸润学生思想“活水”,是推动学生发展的助动剂。中职教育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找准文化建设要点,展现中职教育独特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中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从大语文教学观出发,做好文化研究工作,以提升学生思想层次,在陶冶学生情操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创新,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打造专业化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学习观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教育质量。也就是说,从语文教学内容出发,结合中职学校教育特点,发挥大语文的育人作用,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以提升学生的思想与品德,实现人文素养教育目标。

一、大语文教育观与中职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在力求展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升人文精神和文化品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因此在大语文教学观中教师需要找准教育方向,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主,及时向学生传授语言文学知识,转变学生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思维方式,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与技能,而且要注重培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使学生文化精神积淀。就此而言,其与校园文化建设作用相同,关系密切。校园文化主要以物质、制度与精神文化三种为主。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发展的基础,是客观实体存在的总和。不论是建筑规划还是环境美化等,都离不开语文大背景,或者说人文思想,体现一定的语文教学印记。制度文化,其实就是教师与学生在互动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同时也涉及调控关系的规范体系,它高度融合了教育管理思想、管理体制、管理模式等,展现了校园文化的发展情况。学校各项制度与守则等方面的拟订,语文教学也参与其中,从而推进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主要是指学校在发展中不断形成的凝聚人的精神的文化,是一所学校的教育思想与人的精神面貌的体现,它得到师生的广泛认可,能够促使师生共同遵守的一种比较稳定的价值观念。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离不开语文这个内核。事实上,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创设良好的语文学习情境,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反过来,语文教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它渗透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美化了校园文化的环境,提升了校园文化的精神,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发展。可以说,二者是互为条件、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双向互动关系。

二、大语文教育观背景下中职校园文化建设策略

(一)做好语文课堂内外教学工作。语文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中职教育中需要增强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提升教学的文化建设性,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因此在中职学校中,教师要做好语文教育研究工作,坚持与时俱进原则,积极参与文化建设,展现校园文化建设的优势。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文化内容,教师要借助教育优势,鼓励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在展现职业教育特色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发展。在大语文教学观中,要保证教学活动的丰富性,打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使之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将语文教学课堂看作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利用教材中的内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提升学生的精神层次。比如,《炉中煤—— 眷念祖国的情绪》(中职语文教材第二册)表达了诗人与祖国两情依依、心心相印的密切关系,既显示了自己报国济民的情意,又寄托了对祖国革命与运动继续发展壮大的期望。经过学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爱国情感。其次,发挥语文第二课堂作用,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从课内、课外两方面出发,对学生实施全面教育。在课内,借助合理化的教育方法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在课外,利用语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参与文化建设的欲望,使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因此中职学校需要加大对语文第二课堂的开发力度,采取多样化教育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文化活动吸引学生,保持学生学习积极性,展现校园文化作用。语文第二课堂具有内容丰富与主题广泛的特点,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动力,使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从而较好地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目标。

(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当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后,就会主动进入阅读中。因此教师要借助先进的教育方法,为学生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如借助读书活动陶冶学生情操,转变学生学习态度。一是以“全民阅读”为契机,在明确阅读主题的基础上在学校范围内营造浓郁的阅读氛围,或是定期开展读书知识竞赛等,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保持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师在教育中也要借助课外阅读活动,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确保学生阅读活动顺利进行。二是在班级中增加图书角等,鼓励学生将自己喜欢的书籍带到班级中,通过开展读书会等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这种教学氛围既可以提升学生参与读书的欲望,又可以提升班级的整体阅读质量。三是利用多种平台,比如,多媒体、网络等创新阅读活动,如网络阅读或网络征文活动等。或是借助校园中的报廊等开展新闻事实参与活动,帮助学生养成关心时事的习惯,拓宽学生的视野。四是利用寒暑假开展阅读活动,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拓展学生的阅读面,激发学生参与读书的欲望。采取多样化活动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升学生个人修养。

(三)借助社团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在中职学校中通过创建丰富的文学活动,如演讲、朗誦、诗词大会等,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好的熏陶,并通过参加各类型活动更好地表现自己。学校刊物作为开展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之一,学校要不断提升刊物影响力,将刊物分发到班级中,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也鼓励学生投稿,以此来收集高质量文章,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比如,开展校园文化项目的命名活动,让学生对校园中的道路、花草树木、教学楼等进行命名。或者让学生给学校的走廊、楼梯等选择适合的名言警句等,或者让学生给学校题字,以此锻炼学生的文化能力。宿舍作为学生居住的场所,也可以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权,鼓励学生进行设计,展现学生的想象力与才华。通过采取多样化活动,能够让学生真正了解校园的变化,实现了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学校。

学校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场所,在学校里开展命名活动可增加学生的归属感,让学生感受到参与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提升学生的真实感受,让学生主动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

(四)借助创作活动营造文化氛围。借助各种创作活动来营造出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保持学生的新鲜感。比如,在新生入学时,可以从办学理念、中职学校发展历史以及专业特色等方面出发,从大语文角度,开展教学活动,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并进行创作,打造出专属的职业教育特色。如在组织学生参与学语文制度制定活动,由于语文教材中存在着丰富的应用文写作内容,所以教师可以使用这一文体,鼓励学生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写作。如借助“规章与守则写作”为例,可以要求学生提出对学校中现有规章守则的看法,然后从学校的角度结合具体情况拟定规章守则。这种教学实践活动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校歌、校训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必不可少的部分,学校也可以向学生开展征集活动,以此促进培养和检验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利用语文知识来创设文明校园,还可以通过设计标语和创办校刊等方式,结合“大语文”的思路,利用智慧来丰富当前的校园文化,播撒文明之花。如在标语设计方面,可以在水池、操场、走廊、路口设计标语,确保标语设计新颖、凝练、富有哲理,能够给人带来和谐和温馨的感觉。对此,学生可以热情高涨地设计标语内容,运用课内语言知识,运用修辞等手法,写出很多热情洋溢的文字。比如:“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不留一丝足下情,哪得草色入目青。”这些都是有着积极含义的内容。这样的标语有着启迪人心、引导学生的作用,同时可以鼓舞人和感染人,对于建设文明校园意义较大。

(五)发挥实践活动优势。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同时也可以丰富学生的感受与体验。因此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可以借助一系列校园主题活动来指导学生,发挥出大语文教学观的优势。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对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视度不断提升,因此教师要合理使用综合实践活动,借助有效教育平台,做好综合实践活动与表达、交流等活动的区分工作,以不同角度开展训练。首先,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在展现学生主体性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感受,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实践可以看出,借助高效的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促使学生展现自身优势。在教育中就要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学科知识,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如在中职学校中可以借助月主题活动来吸引学生,或是在假期结束后开展实践体会活动等。不同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着不同的特点,可以营造出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啟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通过实践可以看出,在大语文教学观背景下,语文活动内容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感受不断提升。在教育中教师通过采取综合实践活动,能够提升学生的直观感受,帮助学生掌握语文技巧,主动继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从另一层面来讲,教师还要做好教育创新工作,以陶冶学生情操,保持学生思想上的先进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将学生带入语文学习中去,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与引导作用,打造专属的校园文化,提高教学体系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观,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的语文知识,主动学习语文。通过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欲望。因此在教育中教师需要及时引导学生,转变教育态度,发挥大语文教育观作用,正确指导学生参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发展。

综上所述,在大语文教育观背景下,要做好语文教育研究工作,主动将语文教育活动与校园文化活动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在相互促进与共同提高中不断学习,实现语文教育目标。教师也要及时更新教育思想,采取科学化指导方法,激发学生积极性,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当然,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明确文化的最高目标,采取多样化校园文化活动,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戴智敏.“大语文”教学观背景下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J].吉林教育,2009(25).

[2]钟迎葵.新形势下中等职业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亚太教育,2015(15).

[3]马建松.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学科版,2013(04).

[4]陈学平,陈永华.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刍议[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03).

[5]刘兴凡.浅谈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J].新课程·下旬,2015(10).

【作者简介】潘晓东(1964— )男,广西上林人,高级讲师,南宁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自治区优秀老师,广西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21世纪园丁工程”地区级(B类)培养对象导师,南宁师范大学旅游与文化学院客座教授兼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研究方向:中职学校内涵管理建设和学生语文素养培养。

(责编 卢建龙)

作者:潘晓东

语文教育观管理论文 篇3:

例谈网络环境下小学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整合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和应用能力将成为衡量现代人基本能力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阅读教学整合是教学发展的潮流,具有传统教学所不具备的特点和优势。

一、两个特点

1.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特点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传统教学模式的课堂提问、板书练习、教师辅导往往局限于少数学生,无法进行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整合充分发挥了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和超文本的特点,实现了对教学信息有效的组织与管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使教师的因材施教和教学面向全体成为现实。

2.体现大语文教育观的特点

首先,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拓展语文学习内容。网络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网络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整合使得语文学习的内容不再局限于课本。在阅读教学中,适当地引进和利用网络上相关的学习资源,并引导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改变传统阅读教学内容的旧、窄、死,使之变得新、宽、活,使语文学习的内容更开放,成为一泓不断更新、永远流淌的活水。

其次,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传统的语文课堂非常封闭,其地点是固定的,仅限于某一班级;时间也是固定的,每周只有区区几节。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整合,则突破了时空限制。通过校园网、互联网,学生随时随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实践,运用语文去交流与沟通,从而拓宽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增加了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整合,实现五个转变:一是教师角色的转变: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二是学生地位的转变: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发现者;三是媒体的改变:由教师的演示、讲解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四是教学内容的转变:由单纯的讲解知识转变为构建知识、迁移能力;五是教学过程的改变:由教师讲学生听转变为创设环境,学生探索、讨论、建构意义。

总之,在网络环境下小学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整合是以学生的个性为基础,把语文教学的审美性、人文性、工具性的特征与网络自由性、交互性、开放性的特点相整合,能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基于这样的认识,现以人教版小学第九册《三峡之秋》这一课为例谈谈我的设想和实践。

1.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做到三个“心中有数”。首先是对教材和教学要求以及教学重难点要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要心中有数,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运用网络搜集分类学习资料的能力等等。再次,有关课文内容的网络资料繁多,这些资料与本节课教学内容并不都有密切关系,所以对教学所需信息资料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为了便于指导学生查找,在课前特意设计制作了专题网络课件,它包括“三峡简介”、“三峡视频资源”、“课文学习”、“三峡文化”、“网上交流”等相关内容。有了这个网络课件,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就有了着落。

2.引领学生步入文本,感悟课文内容

(1)从观赏《三峡风光》录像导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让如诗如画的情境为学生领悟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2)配乐朗读课文,使学生能入景、入情地感知课文内容,对三峡之秋有总体的印象,为学生自主学习课文铺路架桥。

(3)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梳理确立研究的问题,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4)引导学生登录教师课前制作的专题网页,自主学习课文,达到读通读懂课文、熟悉并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5)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在网络上自主查找、搜集资料,讨论交流。自查、讨论等活动,培养了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6)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有重点地选择课文的有关段落进行配乐诵读,体会课文的感情,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强化语言积淀的目的。

(7)再现三峡秋景,让学生朗读课文。

(8)学生网上交流欣赏学习成果,让自己的个性得以尽情发挥,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

3.让学生实践操作,自由探究

传统的课堂教学,总把目光牢牢地盯在书本上,认为唯有读课本才算是学习。信息技术的网络教学,为学生开辟了无限广阔的空间,因此让学生通过网络空间的自主实践和探究,既是对文本学习内容的运用和巩固,又是对文本学习内容的补充和扩展。所以实践操作、自由探究,是网络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可以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结合新学内容,让学生登录教师的专题网页,进行趣味作业,巩固知识,提高能力。还可以留给时间让学生围绕课上学习的内容,自由地在网上搜集其他相关资料,拓展课堂所学知识。

实践证明,利用网络资源,扩充信息量,拓宽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的领域,使学生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维,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作者:吴 清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小学班主任德育论文下一篇:急性脑卒中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