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合作素质教育的路径分析探讨

2022-10-14

大学生合作素质教育不是一蹴而就, 而是循序渐进、不断升华、不断强化的长期过程。必须在合作精神原则的引领下, 通过确立合作文化、提高学生合作素质、积极开展合作活动等多种途径的具体实施, 培养大学生合作素质。

1 树立崭新教育理念

1.1 正确处理竞争和合作的关系

合作与竞争的最大差异即在于个体或群体间的利益关系不同。在合作中, 个体间联系紧密, 每个成员必须在其他成员都达到目标时其个体目标才能实现;而在竞争中, 尽管个体间也存在着密切联系, 但在其各自的目标间存在着相互排斥的关系。因为如此, 合作与竞争常被视为行为的“两极”, 是不可共存的。其实, 这两者之间并非截然对立、非而是存在着密切关系。著名心理学家奥里克提出了合作与竞争的六种形式:

(1) 合作性的帮助。

(2) 不带竞争性的合作。

(3) 合作性的竞争。

(4) 自我中心。

(5) 竞争性竞争。

(6) 竞争性抗衡[1]。

从这六种形式中, 我们可以看出, 合作与竞争是彼此交互作用的, 要正确处理好竞争和合作的关系, 要处理好下列关系:

第一, 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任何竞争和合作, 归根到底都离不开个人的努力。没有个人努力的集体, 是缺乏生机活力的松散集体;没有集体价值导向的个人努力是各行其是、力量内耗的个人努力;这都限制了个人积极性的发挥程度, 又可能使个人努力背离整体利益而误入歧途。因此, 要在服从整体利益和目标的前提下, 充分发挥个人努力的积极性, 在个人勤奋努力的基础上, 自觉而积极的投入到集体合作中去, 个人在集体中获得发展。

第二, 自己和他人的关系。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就要学会欣赏别人, 发现别人的长处, 才能在竞争中超过别人, 这样才能愉快的接纳别人, 找到合作的伙伴从而在合作中成功。通过学生间的互相交流来实现优势互补, 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 充分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建立起探索性的个性化的主体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使学生在融洽开放的学习氛围里, 进行积极主动的交流合作, 从而减轻思想压力, 增强自信心, 培养竞争意识、集体观念和合作精神, 使不同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2]

第三, 主角和配角的关系。主角担任主要责任, 就要充分调动配角的个人积极性;配角也要胸怀大局, 密切配合, 当好配角, 以整体利益为重是处理好这一关系的重要原则。在合作中, 无论是主角和配角, 都要学会与人分享成功。合作时目标一致, 齐心协力;成功时共同分享。正确对待名利, 切忌斤斤计较。正确处理了竞争和合作的关系, 人与人之间才会和谐相处, 学生间的合作意识才能增强, 合作能力才会得以提高。

1.2 塑立新型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同时也是最经常、最活跃的人际关系, 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合作关系。师生之间“必须相互了解相互间的观点, 参与相互间的交际, 以使人类平等的原则成为人际关系中完全成熟的结果”。[3]

英国70年代有一著名教育研究结果表明, 师生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教师与学生社交发展的期望, 远远超过了教师对学生成绩期望所产生的影响。老师对学生学习潜能的期望所产生的影响, 则处于次要地位。这项成果动摇了曾经轰动一时被称为“里程碑”式发现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所得出的结论:教师对学生智力潜能的期望, 对学生有重大影响。

因此说, 教育教学中如果忽视了师生人际关系, 学生就会处在缺乏生气、缺乏人际交往, 所以师生之间应确立新型的师生合作关系。“学高为师, 身正是范”一直作为衡量和选择教师的标准, 教师“言传身教”的育人作用, 对学生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学识方面, 更表现在个性品质方面, 学生的个性往往或多或少地带有教师的个性痕迹。“在当今教育改革的大潮中, 教师作为变革的因素, 在促进相互理解和宽容方面, 其作用的重要性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不容置疑。他们要为培养新一代人的性格和精神做出贡献”。[4]

学生合作素质来源学生合作认知的发展并最终内化为自身的优良品质。教师与学生在课堂及课外活动中一切亲密的合作, 可以创造出一种师生合作关系的教育气氛, 在这种合作的教育气氛中, 教师由“权威者”的角色, 而重新定位于“参与者”、“合作者”的角色。为了真正做到这一点, 就必须从根本上实现由以服从为前提的师生人际关系, 向师生平等良好合作的关系转变, 真正体现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2 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 提高合作能力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所产生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由于人的社会属性, 人若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就必然在客观世界中从事实践活动, 从而伴随着建立了人际关系。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密特尔曼提出, “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的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之一。

2.1 营造和谐人际关系

首先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和悦纳他人。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针对一些大学生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 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在人际交往中, 尊重对方的人格、兴趣和爱好, 大度包容, 才能获得对方的尊重和真诚的回报。其次在人际交往中要克服一些如自卑、嫉妒、不合群等不良心理, 有意识的寻找更多与他人交流的机会并在交往的过程中不断自我反思和总结经验。

从社会方面说,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力于形成稳定的社会合作环境;从个人方面说,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和价值, 是与别人建立合作的条件和保障。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以良好的人格品质为前提, 如宽容、尊重、诚信。

学会尊重:家长和教师, 要利用各种机会有意识的教会孩子尊重他人, 如:睡前故事, 课堂讨论, 课后交流, 都可以成为培养孩子学会尊重的良好契机。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作为教师和家长在教会孩子尊重时, 首先要尊重孩子, 孩子是独立的人, 拥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 而在成人的视野中孩子们总是很小, 他们总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 逼迫孩子按自己的意志去做, 对孩子缺乏应有的尊重。直到孩子们与他们有了严重的对抗情绪, 才注意到满足他们自尊的需要。

学会宽容:宽容与理解是合作交往中的“润滑剂”, 宽容意味着要有博大的胸怀, 不斤斤计较, 有容纳别人的胸怀。合作交往中的合作冲突, 许多都是由于彼此过分强调自己的立场, 不能容纳别人的过失而造成的。事实上, 一个宽容的人, 往往更容易与周围的人和睦相处, 并凭借宽容培养出其他优秀品质, 但宽容并不代表软弱, 它是一种巨大的人格力量, 它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感染力, 使人愿意团结在你的周围, 正可谓:“水至清则无鱼, 人至察则无徒。”在校园生活中, 我们要学会为别人鼓掌, 喝彩。不以人败而庆幸, 不以己胜而自傲。

学会诚信:诚实和信任是合作交往中的基础。它是一种本质, 是引起内在约束作用的贵重品格。中国古代流传下来一个“狼来了”的故事, 告诉人们, 一个不诚实爱骗人的孩子, 最后会失去援救, 而被狼吃掉。失掉诚信, 在交往中就会失去朋友, 失去与别人合作的机会, 诚信是合作交往的通行证。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 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 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在我们与别人交往的每一件大小事上, 每一个行为举止上, 每一个脸色上, 都应懂得什么是诚信。大学生的世界观大都还没有培育成熟, 具有极强的可塑性, 学会了诚信实际上就是建立了与别人合作交往的基础。

2.2 注重提高合作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 假如你有一个想法, 我有一个想法, 两人交换的结果是每人各有两个想法。当你独自研究一个问题时, 你需要思考10次才有10个思考结果, 而这10个思考结果都是按照同一个思维模式进行的。如果把这个问题拿到团队中去研究, 众人的发言也许一次就完成了你一个人需10次才能完成的思考。并且众人会有很多新的思路和解决途径。

大学生必须具有积极的心态, 大胆与成功者合作, 克服各种心理障碍, 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合作能力。

猜疑是合作的绊脚石。提高合作能力必须克服猜疑心理, 有了猜疑之心, 对待合作伙伴、看待事物就不会从客观实际出发做出合乎逻辑的判断推理, 而是凭借一些表面现象, 主观臆断, 进而扭曲事物, 歪曲事实, 得出不客观的结论, 或先入为主, 甚至无中生有, 把一些毫无关系的现象也当作事实材料, 生拉硬拽来当证据。古今中外有很多人因为猜疑疏远了朋友, 影响了工作, 甚至毁掉了事业。楚汉之争中, 范增是项羽的得力谋士, 并多次识破刘邦的计谋刘邦利用项羽刚愎自用猜疑心强的弱点实施了一次反间计, 诱使项羽猜疑, 逼走范增, 最终“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项羽落得自刎的下场。可见猜疑心是提高合作能力的障碍。

嫉妒是合作的恶疾。有嫉妒心的人, 他们在实际活动中, 不去努力做出成绩, 却总是处心积虑地打击那些凭自己实力做出贡献的人, 而一旦别人做出成绩时, 又感到愤愤不平, 想当然地认为应归于他的东西却归别人所有, 心里总感到无法平衡, 心怀不满, 对别人通过奋斗得到的东西, 他们也想坐享其成。在嫉妒面前, 不少意志力差的人放弃了自己的追求, 使自己停留于一般和平庸, 混同于普通, 甚至是落后。有些人在嫉妒的压力下, 不得不缩回自己刚刚施展开的手脚, 压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当代大学生要增强心理调试能力, 克服嫉妒心理提高承受嫉妒的能力, 应认识到别人的嫉妒, 以及由这种嫉妒所造成的种种指责和攻击, 都是以变相的方式在表达无能, 完全不必介意和在乎这些嫉妒。

社会各界都应为大学生参加社会合作实践活动创造条件, 帮助高校建设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积极吸纳大学生参加各种青年志愿者活动, 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信息服务平台, 更好地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服务, 从而使学生在这些合作实践活动中, 学到知识的同时, 锻炼他们的合作能力, 培养他们的合作素质, 实现大学生个体的全面提升。

摘要:社会的发展变化对未来人才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 传统式的“单干”教育, 注重单个人才的培养, 随着“入世”和全球一体化的加快, 跨界地合作将必然进一步加强, 培养大学生合作素质, 使其具备理解他人、包容不同文化和习俗的胸怀, 具备与他人协调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优势的能力, 应该成为高等学校教育应对“入世”挑战的重要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合作,合作素质

参考文献

[1] (美) 罗伯特[著], 陈小全[译].合作与竞争[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5.

[2] 林崇德.中国独生子女教育百科[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1.

[3] 陈培瑞.教育大视野:现代教育改革难点热点问题透析[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1999.

[4] 池平青.合作能力:青少年教育培养的新目标[J].南昌:江西师范大学校报, 1999 (2)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伊利雪糕在俄罗斯莫斯科销售现状分析下一篇:对研究生榜样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