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的一些思考

2023-04-21

第一篇:文言文教学的一些思考

关于文言文教学的一些思考

关于中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思考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阶段教学的难点。学生对文言文往往没有正确的认识,甚至有的学生把文言文称作“第二外语”,这不能不说是文言文教学的一种悲哀。的确,就目前的社会状态而言,文言文已经失去了它所依存的语言环境。但文言文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而且现代汉语中的很多词语的用法依然保留着文言的痕迹,所以不论是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还是语言延续的角度,我们都不能放弃文言文,那么怎样才能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集中高效地展开文言文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这四方面进行考虑。

一、明确文言文的价值

(一)文言文产生的原因。

1、古人生活比较简单,需要使用的字的数量比较少。尽量记载大事。后来要表达东西多了,就使用以前的字代替。当然也包括避讳。(通假字)

2、书写条件限制,必须简省文字。必须在有限的篇幅内表达最多的内用。(省略)

3、早先没有考虑到文字的传播,对已经共知的内容大部分省略了。(纪年的简省)

(二)文言之美。(可以结合“汉字之美”作专题介绍)

1、文言文是最经济、最实用的语言。在相同的内容下,文言最经济,比如电报、短信

2、文言文具有音韵的美、含蓄的美。可以用诗词,美文为例。

3、文言文离我们并不遥远。流传下来的成语、固定说法。有的特殊用法依然可以在现在生活中见到,比如有这样一个使动用法在现在使用的例子,外国人非常费解中文的足球报道说,往往标题为“中国队大胜某某队”时是中国队赢,而标题为“中国队大败某某队”时还是中国队赢!

(三)文言文并不难学。文言文大部分也是单句结构的,使用我们熟悉的单句结构的法则进行分析是能够了解并掌握的。

二、日常的综合性渗透

既然学生日常生活已经很少接触或接触不到文言文了,那么我们应该在平时注意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综合性的渗透,从而达到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创设文言学习的环境。比如要求学生按期阅读文言读本,从《新序》、《说苑》、《世说新语》等古籍中挑选短小有趣的故事(或成语故事的原文)作为积累,再比如在进行写作文的训练时可以适当穿插文言短文的阅读与翻译让文言文的阅读和其他的语文能力进行整合训练。示例:

1、翻译下面这篇短文

造屋

有一愚人,居于东市。见邻人居室华美,乃自思维:彼有居室如是。何我独元?乃寤寐思量:何处作基,何处立柱,何处架屋,何处安门,如何涂饰,如何安顿。如是五年,一砖未置,—木未备。其人抚膺叹曰:“建屋如是之难乎!吾殚思竭虑,竟不能成。”

2、学生读自己翻译的文章,讨论是否准确恰当。根据学生的翻译具体讲解文言文常识和翻译的注意事项。

3、总结这篇短文的寓意。

4、根据寓意查找学过的内容或知道的知识。

5、体现这种寓意的生活现象

向内:挖掘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

向外:家庭、社会、国家、世界文化

6、总结成篇

强调使用起承转合的结构进行文章的构架,因为起承转合不但是文章的结构,而且包含了思维层层发展的过程。

三、强调诵读的作用

以往的文言教学,教师往往侧重对文言文内容的讲解和练习的落实,很少重视诵读,尤其是学生个人的诵读,由于缺少了这个环节,使得学生在背诵某一篇文章时显得非常困难,因为它无法理解各句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没有建立语感上的联系。为什么要强调诵读呢?因为文言文是一种鲜活的语言。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都知道在普通的口语中需要着重表达的部分往往会通过加重语气来进行强调。现代的书面语中很难表现口语中的重音。文言文则通过对句式的改变把古人的语气固定在了文字里。宾前,状后,形后等等都可体现表述人所要强调的内容。我们通过诵读就可以了解说话人的语气和重音的变化,体会到古人当时的情绪起伏和感情波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文言文简直就是一种使用文字编码的录音机!在有的时候,文言文甚至就是一种使用文字编码的录像机!比如,《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说:“求,无乃尔是过欤。”我们甚至可以通过文字看到孔子紧皱的双眉,凌厉的眼神,气愤的神情。而不管是文言的录音作用还是录像功能,都是以“诵读还原”为基础的,因为文言文学要通过诵读来体会文意——从根源上说,这是由汉语音意结合特点所决定的。

四、让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有所得

这牵扯到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学什么的问题。过去的文言文教学重点在前面说过了即“对文言文内容的讲解和练习的落实”,讲解的大多是翻译,或者有的老师让学生一人一句地翻译;练习不外乎虚词、实词、特殊语言现象这类的词语练习,但这些却似乎并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为这些都是零散的识记类的知识,很难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再加上以往文言文因为语言特殊的关系,大多是按照朝代进行单元划分,这也造成了文言文脱离文体教学的假象。其实文言文也是可以分文体的,而且在抒情与说理方面比现当代的作品更有价值。因为文言文篇幅比较短小,那么对作者的要求就相对较高,如果想在一篇短小的文字中进行完整的表情达意,就必须在结构与事例的选择上下功夫,如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文章短小,但结构严谨,说理流畅。而且古人提倡“文以载道”也就是通过文章来表述观点和传达思想,而我们大多数的选文中的观点和情思都对今天的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换句话说,我们应该像我们平时讲解记叙文议论文那样去分析和讲解文言文,让学生在每一篇文言文中都能获得一些,写作上的技巧、思维上的方法、思想情操上的教育。这样一来学生看到了学习文言文的益处了。不过应该注意的是每篇文言文让学生在某一方面有收获就可以了,不要在一篇文字中面面俱到。

下面以高中语文第三册中的古文为例,看看不同的课文可以从哪些方面确立哪些习得的内容。

《六国论》对比论证的方法。

《游褒禅山记》由事及理的思维方式。可以引申鲁迅的《灯下漫笔》

《伶官传序》通过充分列举事例的方法为提出论点做好铺垫。

《石钟山记》知与行之间的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项脊轩志》情真意切取诸生活。

《五人墓碑记》引申至《人生的境界》

《登泰山记》学习游览纪行的写法。

《病梅馆记》个性追求在生活中的广泛意义。

可能有的老师会说这些在我的教案上都有体现。的确,上面提的这些在我们授课时是都会有所涉及的,但不同之处在于,我们不能把这些内容仅仅固定在“这一课中”进行详细讲解,而应该把它们抽出来,通过我们的指导让学生认识到课本与写作能力、课本与阅读能力以及课本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达到使学生能够自主进行知识迁移的目的。

五、以往问题探因

怎样突破文言文难教难学是一个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的问题,在以往的经验交流中主要有三种经验:

1、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使文言课堂活跃起来。

2、要求学生注重积累文言知识。

3、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文言著作。

就这三种经验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其各自均存在着不合理的因素。先说第一种“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使文言课堂活跃起来。”活跃课堂当然是有效的教学方式,但这种活跃不是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正常状态,即便是学生在课堂上被唤起了对文言的兴趣,当他面对不具备“活跃状态”的文本时,恐怕那一点点课堂上产生的热情早已荡然无存了。第二种第三种“要求学生”的方法,其实是把课堂上应该完成的文言教学任务完全寄托在学生自己的积累上,根本不能体现出课堂的作用,其效果往往是因学生而异。也就是说这三种经验(除了上面三种经验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有价值的经验)虽然具有一定价值,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文言文难教难学的问题。

那么为什么这么多的经验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长期以来由于文言文没有被足够的重视,从而在教学中忽略了文言文和白话文之间的联系,进而产生了长期存在的文言与白话分化为两套教学系统的现象。

二、教材按照体裁和朝代设置文言文单元,使得文化内容被割裂,文言知识缺乏系统,从而加大了学习的难度。而以往的文言文教学经验均是在上述教材设置基础上产生的教学策略,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因此上很难改变文言文难学难教的面貌。也就是说,文言文教学的问题固然需要一线教师积极参与,而教材建设却是起主导作用的关键所在。

六、理想教材的建设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中国融入世界进程的加剧,保持中国文化的特色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广泛共识,因此文言文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的主重要载体,日益受到了教育界的重视。这种观念上的转变,促使我们要重新审视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教材编制,并进而在教学方式上有所改变。

(一)、教学内容

构建文言与白话共存的语文知识阐释系统。在现代文教学中针对知识点进行文白互证。比如,人教社的教材在《雨巷》一课课后的补充材料中给出了以“丁香”为主题相关的古代诗词,很直观地向学生展示了新诗对古诗词中意象的沿袭,能够让学生看到文白之间的内在联系,就是很好的尝试。其实在其他形式的知识教学中我们也可以进一步应用文白互证的方法,比如在讲修辞地时候所举地例子中既举现代文的,也举文言文的例子;现代文中涉及的成语以文言文溯源形式作为补充资料或注释;讲文章结构的时候,并举的现代文和文言文的范文。当然,这种文白互证的方法目前来说大多只能依靠教师来完成,希望不远的将来教材能够充分提供这方面的支持。

(二)、教材编制

构建系统的文言文教学单元,编制由浅入深的单元内容。

在编制教材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文言文教学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的要求

知识内容方面:一般的古代常识、实词、虚词、词类活用,文言句式、完整文本阅读。

课堂效果方面:集中高效,建立文言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建立文言与白话文之间的联系。

情感教育方面:彰显文化内涵、弘扬传统美德、陶冶学生性情、培养审美趣味。

也就是说,把上述内容通过整合而形成的教学单元才是比较理想的文言文教材。在这里笔者构想了一种主题型单元与知识型单元并存的教材体系。

1、什么是主题型单元

以往的文言教材均是按照文体分类,这样一来本来同属文言内容的“诗、词、曲、文”被分隔成若干不同的部分。其实这些形式都是为传达人类情感,反映文化主题服务的,因此上笔者想通过构建以文化为主题的多种文体共存的单元样式,即通过不同文体所反映的相应共同点来确定单元主体内容。比如,以“赤壁”为主题的单元可以选择《赤壁》(杜牧)、《水调歌头·赤壁怀古》、《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资治通鉴》中的赤壁之战、《三国志》中的赤壁之战,甚至相关古代地里方面的文献资料。这样通过“赤壁”这个主题,可以串联起多种样式的文言材料,形成具有文化内涵的文本教学单元。通过这样的主题型单元,完成诵读,内容感知,主题探讨,整体分析等方面的教学内容。

2、什么是知识型单元

根据主题型单元的中的文本内容而设置的文化主题欣赏,文言知识专题学习性质的研究性学习。采取由浅到深的编排方式,便于学生自主阅读,强调学生应该了解掌握并掌握的文言文系统知识,最终使学生在“知与赏”两方面均有所得。

3、主题型单元与知识型单元的结合设想

以一册书为例,假设该册书中设置三个与文言文相关的单元,前两个文言文单元以主题形式出现,第三个单元以知识训练形式出现,在第

一、二篇文章组织学生针对前两个单元主题的阐释文章的鉴赏(注重文化内涵与传承),第三篇文章系统讲解针对各单元内容进性比较阅读,第四篇文章以前两个单元中具体语句为例详细讲解文言语法知识。这样的“主题型单元与知识型单元”的结合,既可以通过多样的文本样式解决阅读单一的问题,又可以避免依靠课外积累低效耗时现象的发生。

(三)教学方式

把文言文作为常态文本教学,遵循“知、解、体、用”为原则的文本教学规律,创设文言文的教学与应用环境,鼓励学生进行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探究性学习。例如诗歌的散文化翻译。鉴于这一方面已经有很多成功整体义理教学的案例,笔者就不再画蛇添足了。

最后要说的是上面的内容虽然是针对中学阶段文言文所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方法的思考,但真正想解决文言文教学的问题,还需要考虑文言文教学体系在小学阶段的建设问题。

第二篇:教育与教学的一些思考

有关教育和教学的一些思考

“用教育来驾驭教学,用教学来凸显教育”,如此直白却有实际效用的真理在具体的工作中又确实易被忘记,很多情况下,我都是走着走着就会脱离原来的轨道。以前我会将原因归为自己潜意识中的急功近利或浮躁,但现在抛开这个原因更深层次的问题还是自己对于人的不了解,对于学生的不了解。

教育的对象正是人。人为什么要接受教育呢,因为人身上隐藏很多不好的东西,在这里称之为毒瘤,这些毒瘤归根结底会使人痛苦。人中的一部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自我的不断反思,发现自己身上的毒瘤,于是他们会很乐意为了自己接受教育。而大多数的人都认为自己很健康,身上没有任何问题,或者干脆将自己身上的毒瘤看作自己应有的一部分。作为教师的我们时常接触的是后一类的学生。当我们这些类似医生的教师指出他们问题,并试图帮他们解决掉这些毒瘤时,他们同样会为了“自己”排斥我们,既而不听从我们的安排。面对这样的局面,看不清问题的教师会苦恼,会迷茫甚至会大声地训斥学生“你为什么总是这样?”这就如同医生面对求助他的病人问“你为什么生病”一样。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看的清问题的教师。他们会观察学生,发现学生,在了解学生之后,采取策略达到让学生自愿自觉的接受你教育的目的,接下来的工作便是水到渠成。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多么简单的八个字,但真正能做到却需不断的思考、不断的实践。

教学的过程即将知识传授给人的过程。写到这里我联想到卞和献壁的故事。卞和捧着璞玉先后敬献给楚厉王和武王却因国王不识宝玉而先后被砍了左、右脚。最后,卞和捧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泪都变成了血,最终文王命人抛开璞玉,稀世之宝才得以示人。作为教师的我们更能感受到卞和的痛苦,但却拒绝与卞和同样的命运。任何一位教师在教学层面的出发点都是好的,让学生能多学点儿知识,但是如果只看知识不看人,那我们便走了卞和的老路,我们需要策略,策略从哪里来,从对学生的全面了解中来,当热这不是一蹴而就的,无论教育还是教学都是一个过程,且教育这个过程更长。

在佰纷,越来越感觉无论教育还是教学根本上是和人相处并影响人的过程。如何与学生相处并强烈的积极的影响到他以至于他愿意采取行动则是我本人需要谨记并思考的问题。

第三篇:语文教学中的一些思考

三明学院附小 刘颖

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情感体验。正因如此,学生的一些思想火花常常让我为之一惊,也让我有了一些思考。

在教学《坐井观天》这篇课文时,为了鼓励孩子们大胆展开想象,在课后我精心安排了一个环节,让学生想一想:青蛙从井里跳出来以后,它会怎么想?这个问题,大部分学生都会想象到青蛙后悔自己目光短浅,再也不回井里去了。但是有一个孩子却这样说道:“青蛙不听小鸟的劝说,还是坐井观天,回到井里去了。”我一听,好奇地问:“你为什么这么说呢?”只见那孩子看着我,说:“刘老师,我觉得青蛙跳出井后,看到天虽然很大,但是周围的环境太差了,天也不全是蓝色的,我爸爸说大城市的天都是雾蒙蒙的,空气也不好,井外动物虽然很多,但是很可能会被人类杀掉,太危险了,还是呆在井里好,水清清的,还有小雨小虾和它一起,过得更开心。”听完他的话,我顿时感慨,这年仅8岁的孩子内心世界竟是如此丰富,他的眼睛如此锐利,一针见血地道出了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现象。同时,他的这一想象也为我了敲响警钟,作为教师,不能一味地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要求学生只能答出老师希望的答案。教师不但要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还要给学生自由飞翔的翅膀。

《龟兔赛跑》这则童话故事家喻户晓,它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要学兔子骄傲自满,要学习乌龟的坚持不懈。这是天经地义的道理,我们也是这样在课堂中传递给学生的。大家都不曾怀疑过。但前不久,我看见一篇文章——《父亲的礼物》。文中讲的是儿子要参加一场足球赛,父亲为了鼓励儿子,就提醒他不要学《龟兔赛跑》中的兔子,应该像乌龟那样有耐心,有毅力,没想到十岁的儿子回答:“乌龟能赢兔子是它运气好,要不是兔子睡着了,乌龟再怎么有耐心,再怎么坚持,最后也是输。”这位父亲也是一名老师,他哑然了,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他,从未思考过这个问题,也从未引导学生思考过。可见,我们的教学中存在着问题:思想上一成不变,教参中怎么写,老师就怎么教,前人怎么教,我们也怎么教。没有用发展的眼观看问题。同时,思维定式也让我们自己束缚住了自己,束缚住了学生。

新课标在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应该尊重主体,多向思维,课堂才能充满活力,鼓励质疑,共同解决,课堂才能 五方八位,学生才会兴趣盎然。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多尊重,多思考,多引导。让孩子们更加体会到学习,阅读的乐趣。

第四篇:对高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一些思考

枝江五中赵 新

在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的学习与训练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落实。本文从口语交际的内涵、地位、作用以及高中阶段学生口语交际和教学现状等方面谈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认识,在高中口语交际训练方法上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口语交际的内涵

什么叫“口语交际”?《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是这样表述的:“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交际双方要不断地表达信息、理解信息,而且听者和说者的地位也随着交际的需要不断地变化。说者要根据听者的情绪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语气语调或语言材料;而听者呢,又得根据说者的表述及时作出相应的对答。此时,双方的信息通道是畅通的,双方的表达是相互促进的。口语交际是听话、说话的发展,是一种双向、甚至多向互动的言语活动。学生只有在动态的互动活动中,才能增强口语表达能力,才能学会分析、归纳、评价的思维方法,才能形成由语言、做人、生存等因素构成的口语交际能力。

其次,口语交际还是一种行为。英国学者奥斯汀把“说话”看作“做事”,把“话语”看作“行为”,也就是把“行为”(主要是“言外行为”)看作话语所包含的必不可少的意义部分。事实上,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时时离不开这种意义的传达。当两人久别重逢说“你好”时,不也同时在向对方互致“祝贺”之意吗?也就是说人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不单单是构词造句,提供某种信息,同时还利用语句的信息来完成各种行为。因此,口语交际本身是一种言语行为。口语交际的基本特征是交际的互动性与能力的综合性。

二、高中口语交际的地位和作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口语交际的具体目标:“注意口语的特点,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借助语调和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地 1

应对和辩驳”。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在编排上将口语交际与阅读、写作并列,突出了口语交际的地位,并明确规定了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第一阶段(第一册),引导学生把握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大胆开口,文明得体。第二阶段(第二册),培养单向的口语交际能力:倾听,应答。第三阶段(第

三、四册),培养双向互动的口语交际能力:劝说,讨论;辩论,演讲。

新课标、新教材的要求体现了顺应时代发展的改革思想,力求改变长期以来高中语文教学重“读写”,轻“听说”的倾向,把聆听、说话放到了与阅读、写作同等的地位。在用语上将“听说”明确的表述为“口语交际”,强调了语用功能,这不仅是提法的改变,而且是认识的变化,标志着语文教学中向听、说取向的重大转移。教材确立的体例反映了语文教育的改革思想。

三、高中阶段学生口语交际和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

在高中阶段,高考指挥棒的重压致使课程结构单调,课程内容趋于功利,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尽管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难度与世界各国相比是大的,但学生的交际能力不强却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的学生可以在各种学科竞赛中成绩优异,而实践沟通能力却远落后于他国。这和我们一味强调语文读写能力而忽视听说能力有很大关系。

相对小学、初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高中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至少小学初中的学生敢想敢说,敢于表达自我,与老师积极互动。高中学生,身体形态、生理机能不断成熟,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增加,学习的知识不断拓展加深,这些本该是优势的能力却不曾在口语交际中体现出来。现状是高中学生听话抓不住要点;说话语不成句,话不成篇,杂乱无绪;在复述、交流讲述中,缺乏自信,声音低小;尤其在课堂答问时更是词不达意,语无伦次,越是“听”不

清,“说”不好,越没有勇气在大庭广众之下“说话”,如此连环的心理障碍使他们进入了“不会说,不敢说”的恶性循环,口头表达水平日渐下降,语文整体水平也难以提高。

学生如此,教学现状又怎样呢?高中新教材的设想很好。可是根据几年来新教材的使用情况看,却不尽如人意。特别是“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没有真正落实。许多语文教师对口语交际教学的地位和作用缺乏深刻的认识,将其视为

2可有可无的事。尽管新教材将口语交际的内容单独排出来了,但语文教师在处理时,多数情况是应付了事,将口语交际的知识勾画一下,讲一下就行了。口语交际的教学未能落到实处,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没有真正得到培养和锻炼。

四、高中口语交际的训练策略

口语交际,主要培养学生口语表达、日常交际的能力。在现代信息社会中,通讯设备现代化,口语交际频率高,了解别人,介绍自己,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学习即席发言、演讲、交谈、采访、讨论、表演、辩论等几种口语交际方式,掌握必要的口语交际技巧,完全是站在尊重学生的立场上,从“大语文”的角度、素质教育的高度设置的。如何加强口语交际的教学是广大语文教师面临的新课题。

口语交际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的培养和训练有多种途径和方法,是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社会活动结合在一起的。口语交际的训练应做到“一个培养”“两个结合”和“一个强化”。

1.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正确态度和良好习惯

培养口语交际的正确态度和良好习惯是口语交际训练首要的一步。这包括听和说两个方面。从听的角度讲,首先要求作为听者要谦虚、礼貌,尊重对方;其次是积极、自觉,理解对方。在开始上语文口语交际训练课时,要特别强调,进行有效的交流,首先要尊重他人,安静倾听,有疑义等对方先说完之后再商榷。从说的角度讲,首先要求说者要礼貌庄重,语言得体,仪表大方;其次是积极主动,勇于表达。上课时应特别强调学生注意自己说话的眼神和体态动作,要求发言时不要做各种小动作,声音要清晰、宏亮。

2.口语交际与阅读写作相结合

第一、与阅读教学的结合。介绍课外优秀文章时,除了印发资料,可以用读的方式介绍,让学生进行听记、听问、听述的训练。在阅读课内文章时,让学生听课文录音,了解课文感情色彩,培养语感,让学生对照自己的朗读方式,加以改进。也可以示范朗读,引起学生关注。

第二、与写作教学相结合。结合写作,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听记、听评、听后感训练。在布置作文题目时,利用材料作文的材料,训练学生的听记能力,培养学生引用材料的准确性和概括力。作文讲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

3在同学读完之后采取两种方式,或是先讨论后交流,或是要求学生直接点评。

3.口语交际与社会实践的结合

口语交际的重要特征是交流沟通,有很强的社会性。其

一、可在学校的组织下,多开展一些社会活动。由学生自己去联系,老师指导他们应该事先考虑好和谁联系,态度要礼貌,要求应该怎样表达。其

二、可结合学校研究性课程的研究活动,开展社会实践。要求学生通过问卷调查、口头采访的形式去完成研究,以此培养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4.强化口语交际训练

口语交际的训练,除了态度习惯的培养,听说结合,与阅读写作结合进行长期的训练外,还可以做一些强化训练。

在进行听的训练时,可借助学校的多媒体,训练学生的听力。倾听欣赏是听的更高层面。为了增加学生的审美情趣,可在上古诗词曲阅读鉴赏时,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听配乐朗读,让学生用心地听,学着品味,结合视听,创设情境,让学生多一点审美的愉悦和感悟。

说的训练,应本着从简单到复杂,内容上从形象到抽象,形式上从单一到多样的原则,主要以年级为阶段。高一阶段——说话训练。结合德育教育,可设计“我喜欢的一句格言”,“我欣赏的一个人”,“我欣赏的一种品格”等系列的课前3—5分钟说话训练。每学期还可安排专门的说话课,让学生自主上台,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以培养学生大胆大方地说,语言清晰规范,举止得体自然。高二阶段——演讲训练。按照演讲的不同模式,由学生自主选择演讲题目,选择材料,先从有备开始,但要脱稿。再进行当堂命题,即兴演讲。高三阶段——辩论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与论辩能力,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可以选择同学们感兴趣、有分歧、有争论价值的辩论题目进行训练。

通过这样的有序训练,虽然学生存在个体差异,但是学生在口语交际方面的能力会得到普遍的提高。

第五篇:对参与式教学中一些问题的思考

参与式教学是在师生平等的前提下,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新理念。教学中创设师生平等互助、自信、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和途径。教学重“导”而轻“灌”,重 “学”而轻教,其核心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自主参与作为一种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旨在提醒广大教师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培养其主动参与的欲念和课堂上的主人翁意识,以期素质教育在课堂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当前,我校正在推行“参与式”教学,我有幸听了二十多节“参与式”教学的公开课,我也在实践中运用“参与式”教学方法,从中感受很多,引发了一些思考,就此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 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哪里去了?

参与式教学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要组织形式,以游戏、竞赛、角色扮演等为主要教学方法。因此,我们有些教师为了体现参与式教学的“以学生活动为主,平等参与”的理念,一堂课中,学生的活动急剧增加,甚至是变着法的增加,课堂气氛活跃而热闹,而老师的讲授却越来越少,教师似乎从教学活动中抽身出来,忙于电脑的操作,并以此认为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我想,教师的主导作用哪里去了?这种做法,应该是我们对新课改中参与式教学的一种误解。讲授过多是我们过去招致批评的主要原因之一,但讲授和现在的自主探究法一样,仍然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通过讲授,学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些知识结构是约定俗成的,学生靠自主探究很难掌握。在参与式的教学课堂上,我们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各种角色扮演、讨论、各种小游戏等活动,吸引学生参与进课堂的学习活动。在这些活动过程中,一些知识的重点、难点,一些概念性的、抽象的知识,还是需要教师的讲解。只不过在参与式教学的课堂上,我们把更多的课堂时间还给了学生,教师对知识的讲解时间要少,更多的是让学生在参与教师设计的各种活动中去习得知识和技能。也就是说,在参与式教学课堂上,我们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低估或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若该讲的也不讲,或者不敢讲,甚至美其名曰“以读代讲”,“以练代讲”“以讨论代讲”,好像只要“讲”了就有灌输式的嫌疑了,这样做导致的结果是通过课堂教学之后,学生既没有真正会学,也没有真正学会。留下了一个表面气氛活跃的假象。

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诗歌《我只看见你的眼睛》一课时,只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完后让学生谈感受,结果学生的感受只是肤浅的感受。因为教师在上课时既没有通过讲交代“非典时期”这个特殊背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渲染特定的教学气氛,也没有通过精讲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的魅力。所以,学生的感受只停留在文字的表面上,认识比较肤浅。当然教师的讲要讲到该讲处,当长则长,当短则短。不是讲得越少越好,而是越精彩越精练越好。

二、课堂教学中,教学形式花样百出,语文本质和教学形式孰轻孰重? 案例1:有位老师在教《四个太阳》时,让学生当小画家,动手画太阳,又让学生当小小音乐家,唱《种太阳》的歌曲,如此反复展示,课堂热热闹闹,唱歌跳舞,学生的活动形式多样,语文课上成了音乐课、美术课,变成了艺术教学,课堂小练习时,学生竟连课文的生字都不会写,连最基本的词语也不理解,这样的课有效吗?这样的参与有意义吗?

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到:有些课“表演”占了较多的时间,而对课文中一些字词的识记、课文中一些好词佳句的领会品读等工夫却少得可怜。整堂课虽然让学生动起来了,但“语文味”却淡起来了。

案例2:有位老师在上《新型玻璃》一课时,教师出示了学习目标,“课文向我们介绍五种新型玻璃,他们都有什么特点、作用呢?请学生选择一种,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研读,然后向大家汇报.”学生没费多大力气就将五种玻璃的特点、作用罗列出来,进行了汇报交流,然后教师还放了一段玻璃制造工艺流程的影像。至于课文是如何借助语言对这些特点、作用进行说明的,学生则根本没有去细细研读,体味。这样的教学,以人文价值为中心,虽让学生明白了玻璃的特点、作用甚至玻璃的制作流程,却失去了对语言文字不但要理解还要运用这一工具性的课程特点。

语文教学要姓语,就不能跳过语言这道关,关注言语形式才能逼近语文本质。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什么?从语言的角度看,就是要学会感受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离开了经典课文,离开了典范语言,离开了具体的字词句,谈何感受?谈何理解?谈何运用?因此,字词句教学是一篇课文的“总抓手”,离开了它,语文教学就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成为空中楼阁。一堂参与式的课,如果只看到学生参与的热闹,却没有获取基本的知识与技能,说得轻些是走马观花,说得严重些是对学生极度的不负责任,也是对参与式的歪曲理解。参与式的实质在于,在参与的形式下利用参与者已有知识经验来获取新知识。参与的形式是活动,活动的目的是达到教学的目标。“参与”不能停留在表面形式的热热闹闹,而要利用多种形式为提高教学效果服务,追求形式与效果的统一。

参与式教学,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作为教师,应该善于借鉴,具体问题具体对待,走出参与式教学的误区,从实际出发,潜心钻研,让学生真正“参与”起来。

参考文献:

[1].金和德.小学语文教学概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著作)

[2].李威.小学语文基本功训练。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著作)

[3].果乃玉

小学语文典型课教学示例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著作)

[4].教育部师范教育司评审

小学语文教学评价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著作)

[5].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评审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著作)

[6].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评审

小学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著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物业项目经理岗位职责下一篇:物业设施设备管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