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中暑常识范文

2022-06-08

第一篇:夏季中暑常识范文

夏季施工作业预防中暑常识(大全)

夏季施工作业预防中暑常识

 什么是中暑?

* 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除了高温、烈日暴晒外,工作强度过大,时间过长,睡眠不足,过度疲劳等均为常见的诱因。

 中暑有哪些症状?

* 先兆中暑表现为多汗、口渴、无力、头晕、眼花、耳鸣恶心、心悸、四肢发麻、动作不协调等。此时如果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补充水和盐分,短期内即可恢复。

* 轻度中暑表现为头疼、头晕、恶心、心慌。 * 如中暑症状加重,需尽快去医院就诊。

 如何预防中暑?

* 中暑重在预防。在露天或在高温环境下作业的人员,必须采取减少直接受热辐射的防护措施;如:选用浅色的工作服;加强通风,改善工作生活环境,合理安排工作时间,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防止过度疲劳。同时,要注意营养,多喝水,多吃些蔬菜、瓜果等维生素含量较高的食物。

 中暑以后怎么办?

* 对于出现先兆中暑及轻度中暑的人员,应迅速离开高温作业现场,到阴凉通风处休息。

* 脱去或解松衣服,使患者平卧休息。

* 给患者喝含盐的饮料或凉开水,用凉水或酒精擦身。

* 发生痉挛,持续高温及昏迷等重症中暑人员,应迅速采取降低体温措施,尽快送往医院救治。

第二篇:夏季如何预防中暑

夏季如何预防中暑(图)

中暑是人体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机体体温调节出现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症状的总称,是热平衡机能紊乱而发生的一种急症。

出行躲避烈日

夏日出门记得要备好防晒用具,最好不要在10时至16时在烈日下行走,因为这个时间段的阳光最强烈,发生中暑的可能性是平时的10倍。如果此时必须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有条件的最好涂抹防晒霜。

还要准备充足的水和饮料。

此外,在炎热的夏季,防暑降温药品,如十滴水、仁丹、风油精等一定要备在身边,以防应急之用。

外出时的衣服尽量选用棉、麻、丝类的织物,应少穿化纤品类服装,以免大量出汗时不能及时散热,引起中暑。

老年人、孕妇、有慢性疾病的人,特别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在高温季节要尽可能地减少外出活动。

别等口渴了才喝水

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因为口渴已表示身体已经缺水了。最理想的是根据气温的高低,每天喝1.5至2升水。出汗较多时可适当补充一些盐水,弥补人体因出汗而失去的盐分。

另外,夏季人体容易缺钾,使人感到倦怠疲乏,含钾茶水是极好的消暑饮品。

夏天的时令蔬菜,如生菜、黄瓜、西红柿等的含水量较高;新鲜水果,如桃子、杏、西瓜、甜瓜等水分含量为80%至90%,都可以用来补充水分。

另外,乳制品即能补水,又能满足身体的营养之需。

保持充足睡眠

夏天日长夜短,气温高,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消耗也大,容易感到疲劳。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既利于工作和学习,也是预防中暑的措施。睡眠时注意不要躺在空调的出风口和电风扇下,以免患上空调病和热伤风。

9个习惯 “催生”中暑

1.坐木

俗话说:“冬不坐石,夏不坐木。”夏日气温高,湿度大,木头——尤其是久置露天里的木料、椅凳等,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会向外散发出湿热,使人身体不适。因此,夏天不要长时间坐在室外木质器物上。

2.多吃冷食

炎热夏季,如果胃肠受到大量冷食的刺激,会加快蠕动,缩短食物在小肠里的停留时间,影响人体对食物营养的吸收。同时,由于夏季气温高,体内热量不易散发,胃肠内的温度也较高,如果骤然受冷刺激可导致胃肠痉挛,引起腹痛。所以,为了保证营养均衡,减少肠道疾病,夏日应该注意节制冷食。

3.夜晚露宿

盛夏时节,人身上的汗腺不断向外分泌汗液,以散发体内的热量。睡着后,机体处于放松状态,抵抗力暂时下降,此时如果正值夜晚,气温下降,露水加身,就容易导致头痛、腹痛、关节不适,并引起消化不良和腹泻。夜晚露宿还易被蚊虫叮咬而染上疾病,如乙型脑炎等。因此,夏日最好不要露宿。

4.缺少午睡

夏季昼长夜短,气温高,人的新陈代谢旺盛,消耗量也大,容易疲劳。加上夜间炎热,睡不安稳,常导致睡眠不足。因此,适当的午睡可使身体各系统得到休息,对健康大有裨益,是预防苦夏的一项好措施。

5.电风扇吹得过久

电扇吹得过久会破坏出汗的均衡状态,使人感到头痛、头昏、腿酸手软、全身不适,严重者还可能诱发其他疾病。盛夏之夜开着电扇入睡,更容易受凉。尤其老年人和儿童更应注意。

6.室内外温差过大

空调能给人带来舒适的环境,但如果室内外温差太大,人对这种温度变化会难以适应,容易“感冒”。而且如果室内外温差太大,不注意室内通风换气,会使室内空气混浊,以致各种病原微生物滋生,造成人的机体抵抗力降低,易患疾病。因此,夏天使用空调时,室内外温差不宜太大,最好在5℃~8℃之间,最大不能超过10℃。

7.“快速冷却”

炎炎夏日,人们外出归来为尽快消汗除热,往往喜欢冲冷水浴来“快速冷却”。但由于人在阳光下吸收了大量的热量,如此“快速冷却”,使全身毛孔迅速闭合,体内热量不能散发而滞留体内,引起高热。而且这样还会致使脑部毛细血管迅速收缩而引起供血不足,使人头晕目眩,甚至引起休克。因此,正确的方法是先将身上的汗擦干后再冲洗,千万不可“快速冷却”。

8.渴极急饮

夏天出汗多,有人往往一下子要喝进很多水。岂不知,这样会增加心脏负担,使血液浓度下降,出现心慌、气短、出虚汗等现象。故渴极不宜急饮,应先喝少量的水,停一会儿再喝。

9.用饮料代替白开水

汽水、果汁、可乐等饮料中,含有较多的糖精及电解质,这些物质会对胃产生不良刺激,影响消化和食欲,如大量饮用,还会增加肾脏过滤负担,影响肾功能。因此,夏季不宜多喝饮料,最好是喝白开水,尤其是儿童和老人,更应少喝饮料多饮水。

中暑急救牢记5字诀:搬擦服掐补

夏季中暑应该怎么急救呢?

专家指出,中暑常发生在高温和高湿环境中,对高温、高湿环境的适应能力不足是致病的主要原因。在气温大于32℃、湿度大于60%的环境中,由于长时间工作或强体力劳动,又无充分防暑降温措施时,极易发生中暑。

此外,在室温较高、通气不良的环境中,年老体弱者、肥胖者、儿童及孕产妇耐热能力差,也易发生中暑。

中暑的表现: 中暑者一般表现为体温升高、乏力、眩晕、恶心、呕吐、头晕头痛、脉搏和呼吸加快,面红不出汗、皮肤干燥,重者出现高热、神志障碍、抽搐,甚至昏迷、猝死。

中暑的急救:

1、现场判断

先兆中暑:在高温环境下,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注意力不集中和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轻症中暑: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和脉搏增快等表现。体温往往高于正常。

重症中暑:是中暑类型中情况最严重的一种,如不及时救治,将危及生命。重症中暑可分为三种类型: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

2、救治机理

正常人体温保持相对稳定是产热和散热平衡的结果。中暑是因为环境高热多湿,机体吸收的热与产生的热大于散发的热,体温因此骤升,从而对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引起广泛性器官功能障碍。

急救时应先帮助机体散热、降温,再根据中暑所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或心血管系统等病变,进行相应的对症治疗。

3、急救步骤

搬——转移病人:迅速将病人搬移至阴凉、通风的地方,用扇子和电扇扇风,同时垫高头部,解开衣领裤带,以利于呼吸和散热。

擦——物理降温:用冷水或稀释至40%的乙醇(酒精)擦身,或用冷水淋湿的毛巾或冰袋、冰块置于病人颈部、腋窝和大腿根部腹股沟处等大血管部位,帮助病人散热。

服——使用药物:在额部、颞部(太阳穴)擦拭清凉油、风油精等提神醒脑药,或服用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解暑药。

掐——按摩穴位:若病人昏迷不醒,则可用大拇指按压病人的人中、合谷等穴位。

补——补充体液:病人苏醒后,给予淡糖盐水以补充体液的损失。

如果病情严重,要拨打120。

特别注意:经解救清醒后的病人,必须在凉爽通风处充分安静休息,因为此时体内的抗中暑机能处于疲劳状态,若重回炎热的环境或参加体力活动,会引发比前次中暑更加严重的后果。

中暑的预防:为了避免中暑,在高温天气,应做到:对年老体弱等重点人群应重点保护,营造一个舒适的小环境,室内要通风,尽可能把室温降至26~28℃,室内外温差在8℃以内。要保持情绪稳定,注意膳食的调配,饮食宜清淡,多饮水。

中暑之后,人体非常虚弱,在恢复过程中需注意饮食。

1. 忌狂饮水。中暑病人应采用少量、多次饮水方法,每次以不超过300ml 为宜,切忌狂饮。因为大量喝水不仅会冲淡胃液而影响消化,还会引起反射性排汗亢进,导致体内水分和盐分进一步大量流失,严重时可促使热痉挛(抽风)的发生。

2. 忌油腻韧性食物。

3. 忌大量食用生冷瓜果。中暑后,大多有脾胃虚弱之象,大量食用生冷食物会进一步损伤脾胃阳气。

4. 忌偏食。

5. 忌纯补。中暑之后,暑气未清,虽有体虚之症,但不能单纯用补法。过早进补会使暑热不易消退,或使已经逐渐消退的暑热复燃。

行人如何注意交通安全

行人应当自觉遵守交通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防止交通事故发生。那么行人应如何注意交通安全呢? ①行人应行走在人行道内,没有人行道的要靠边行走。

②通过路口或横过马路时,按照交通信号灯指示或听从交通民警的指挥通行。有交通信号控制的人行横道,应做到红灯停、绿灯行;从没有交通信号控制的路口通过时,须注意车辆,不要追逐猛跑;有人行过街天桥或隧道的须走人行过街天桥或隧道。

③不要在道路上玩耍、坐卧或进行其他妨碍交通的行为;不要钻越、跨越人行护栏或道路隔离设施。

④通过没有交通信号灯或人行横道的路口,或在没有过街设施的路段横过道路时,应当注意来往车辆,看清情况,让车辆先行,不要在车辆临近时突然横穿。在确认安全后通过。

⑤学龄前儿童应当由成年人带领在道路上行走。

⑥高龄老人、行动不便的人上街最好有人搀扶陪同。

专家提示:行人注意交通安全的“五不要”不要在道路上强行拦车、追车、扒车或抛物击车。

不要在道路上滑滑板、旱冰鞋等滑行工具。

不要在道路上玩耍、坐卧或进行其他妨碍交通的行为。

不要钻越、跨越人行护栏或道路隔离设施。

不要进入内环路、外环路、高速公路、高架道路及行车隧道或者有人行隔离设施的机动车专用道。

第三篇:夏季如何防中暑

中暑是指人体在高温或烈日下,引起体温调节功能紊乱、散热机能发生障碍,致使热能积累所致的以高热、无汗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的综合征。中暑多见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温带地区在遭遇严重的热浪袭击时,可引起大量不适人群受累。据研究表明,当日气温最高大于31摄氏度时,便可有中暑发生。在我国,中暑多见于南方地区的夏季,老年人多见。人群分布上多见于在炎热气温下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参加大型体育竞赛和军事训练的人;另外,长途旅行的人也多见。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已经习惯于人工恒温环境生活工作的人们,由于普遍面临机体耐热能力的下降,日常生活中,中暑的发生率有呈逐渐升高的趋势。据不完全资料统计,中暑的病死率可高达20-70%。所以在炎热的夏季,人们更需积极防治中暑。

一、中暑的原因

环境因素:发生中暑的外界因素主要为高温、高湿、风速小。在高温辐射作业环境(干热环境)和高温高湿作业环境(湿热环境)中易发生。据研究连续三天平均气温超过30摄氏度和相对湿度大于73%最易发生中暑。同时也要注意有时虽然气温不高,湿度不大,但由于环境通风较差,也易发生中暑,比如夏季人们在密闭的工作环境中,易发生中暑。在城市中,各种高大建筑物影响空气流通,夏季空调的大面积使用,街道的狭窄及逐渐增多的车辆,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城市绿化面积的减少等原因,形成热岛效应,增加城市的气温。以及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多,形成的温室效应,气温呈升高的趋势,这些原因均导致了中暑现象的增多。

自身因素:主要有○1.产热增加,如从事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以及患有发热、甲亢等代谢增加的疾病。○2.热适应差,如营养不良、年老体弱、孕产妇、过度疲劳、缺乏体育锻炼、睡眠不足、饮酒、饥饿以及突然进入旅游热区和高温环境 。○3.散热障碍,如过度肥胖、穿紧身、透气性差的衣裤、先天性汗腺缺乏症、硬皮病、痱子、大面积烧伤病人恢复的瘢痕。另外,在使用抗胆碱药物、抗组胺药物、抗抑郁药物、B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利尿剂、酚噻嗪类等药物治疗期间,以及患有脱水、休克、心衰等疾病的患者,也是导致中暑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二、中暑的分类

1、热射病(中暑高热),是指人体受外界环境中热源的作用和体内热量不能通过正常生理性散热致使体内热蓄积引起的体温升高,临床表现主要是高热、无汗、意识障碍。多发生于高温作业数小时后,或耐热力下降的持续几天高温后中暑。当体温在42-43摄氏度时,持续数分钟人体细胞发生不可恢复的损伤,中枢神经细胞受损,心肝肾也有损伤。当体温大于50摄氏度数分钟内细胞死亡。当发生热射病时,可出现脑出血、脑水肿,心肌发生混浊肿胀、间质出血,肺淤血、水肿,肝小叶中央坏死,肾脏缺血,肾小管退行性病变,皮肤血管扩张,加之失水失盐,血液浓缩,至周围循环衰竭。热射病还有一种特殊的类型——日射病,当在烈日下或强辐射下劳作,由于强烈光线和红外线长时间照射头部,引起头部温度升高,导致脑组织水肿,出现颅内高压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耳鸣、剧烈呕吐、烦躁,严重者出现昏迷、惊厥。

2、热痉挛(中暑痉挛):由于过度出汗、体内水盐过量损失,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水转移至细胞内,肌肉细胞过度稀释,发生水肿,使肌肉产生疼痛性痉挛。热痉挛多见于高温环境从事体力劳动而有大量出汗的年青人,年老者少见,炎热季节刚开始尚未热适应前。表现为严重的肌肉痉挛伴有肌肉收缩时疼痛,以四肢、咀嚼肌多见,痉挛肌肉呈对称性发作,时发时愈,但病人的体温正常。

3、热衰竭(中暑衰竭):高热引起外周血管扩张,大量出汗,水盐丢失,血液浓缩,黏度增加,细胞呈高渗状态,水分进入细胞内,有效循环血量降低,机体为了代偿,促进散热,心排血量升高,心血管系统负荷增加,至使心功能或循环功能衰竭,脑短暂缺血,严重者可发生休克。这种类型的中暑常发生于老年人,及未能热适应者。起病急,先有头晕,头痛,突然昏倒,平卧并离开高温作业场所即清醒,体温轻度升高,无中枢神经损伤。

三、中暑症状

1、先兆中暑:病人常常感到大量出汗、头晕、眼花、无力,恶心、心慌,气短,注意力不集中,定向力障碍。体温常常小于37.5摄氏度。在离开高温作业环境进入阴凉通风的环境时,短时即可恢复正常。

2、轻症中暑:病人除有先兆症状外,有的表现为体温升高至38摄氏度以上,皮肤灼热、面色潮红;面色苍白,呕吐,皮肤湿冷,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等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通常休息后体温可在4小时内恢复正常。

3、重症中暑:上述症状进一步加重。中暑衰竭主要表现为皮肤苍白,出冷汗,肢体软弱无力,脉细速。血压下降,(收缩压降至80mmHg以下)呼吸浅快,体温正常或变化较小,意识模糊或昏厥。日射病主要表现为剧烈头痛、头晕、耳鸣、呕吐、面色潮红、头温40摄氏度以上,体温一般正常,严重者昏迷。中暑高热主要表现为高热,体温高达40摄氏度以上,伴有晕厥,皮肤干燥灼热,头痛、恶心、全身乏力,脉快,神志模糊,严重时引起脏器损害而死亡。

四、中暑的预防

1.躲避烈日:尤其应避免上午10 点到下午16 点这段时间在烈日下行走, 因为这个时间段发生中暑的可能性是平时的10 倍!尤其老年人、孕妇、有慢性疾病的人, 特别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 在高温季节要尽可能地减少外出。

2.遮光防护: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太阳镜,涂抹防晒霜,准备充足的饮料。需要提醒的是,即便是身体强健的男士,也应做好上述防护措施。

3.补充水分: 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通常最佳饮水时间是晨起后、上午10时、下午3-4时、晚上就寝前,分别饮1-2杯白开水或含盐饮料(水2~5升加盐20克)。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因为口渴表示身体已经缺水了。平时要注意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亦可补充水分。

4.充足睡眠:夏天日长夜短,容易感到疲劳。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既利于工作和学习, 也是预防中暑的好措施。

5.增强营养:营养膳食应是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A 、B1 、B2 和C。平时可多吃番茄汤、绿豆汤、豆浆、酸梅汤等。

6. 备防暑药:随身携带防暑药物,如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清凉油、无极丹等。一旦出现中暑症状就可服用所带药品缓解病情。

7.适时查体:提倡每年暑期来临前行健康体检。凡发现有心血管系统器质性疾病、持久性高血压、溃疡病、活动性肺结核、肺气肿、肝肾疾病、甲状腺机能亢进、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重病后恢复期及体弱者, 要增强防护意识,不宜从事高温作业。

五、中暑的现场急救措施

1、搬移:迅速将患者抬到通风、阴凉、甘爽的地方,使其平卧并解开衣扣,松开或脱去衣服,如衣服被汗水湿透应更换衣服。

2、降温:患者头部可捂上冷毛巾,可用50%酒精、白酒、冰水或冷水进行全身擦浴,然后用扇或电扇吹风,加速散热。有条件的也可用降温毯给予降温。但不要快速降低患者体温,当体温降至38摄氏度以下时,要停止一切冷敷等强降温措施。

3、补水:患者仍有意识时,可给一些清凉饮料,在补充水分时,可加入少量盐或小苏打水。但千万不可急于补充大量水分,否则,会引起呕吐、腹痛、恶心等症状。

4、促醒:病人若已失去知觉,可指掐人中、合谷等穴,使其苏醒。若呼吸停止,应立即实施人工呼吸。

5、转送:对于重症中暑病人,必须立即送医院诊治。搬运病人时,应用担架运送,不可使患者步行,同时运送途中要注意,尽可能的用冰袋敷于病人额头、枕后、胸口、肘窝及大腿根部,积极进行物理降温,以保护大脑、心肺等重要脏器。

第四篇:夏季如何防止中暑

时值盛夏,高温的天气不仅让人们出行不便,还偶尔让一些人中暑,人们中暑时会出现头晕、恶心、口渴、烦躁、四肢无力等状况,那么夏季如何防止中暑呢?范文大全特意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夏季如何防止中暑的相关材料,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帮助。

夏日炎炎,如果在阳光下暴晒太久,或长时间在高热的环境中工作,或室内过于闷热,都可能引起中暑。老年人、孕产妇、孩子、患有慢性病或过分疲劳的人,更容易发生。那么怎样避免中暑的发生,带着疑问记者走访了山医大一院急诊科的何艳苹大夫。

高温环境易中暑

当人在高温环境中,如果没有防暑降温的措施,体内的热量又不能向外散发,就会引起中暑。此外,带病工作、过度疲劳、睡眠不足、精神紧张也是高温中暑的常见诱因。

中暑起病急,大多数人会出现头晕、眼花、头痛、恶心、胸闷、烦躁等症状。何大夫指出按病情的程度和表现特点,中暑一般可分为三类:首先是先兆中暑,表现为大量出汗、口渴、头晕、耳鸣、胸闷、心悸、恶心、四肢无力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如能及时离开高热环境,经短时间休息后症状即可消失。其次是轻度中暑,既有先兆中暑症状,同时又表现为面色发红、胸闷、皮肤灼热等现象,并伴有恶心、呕吐、大量出汗、皮肤湿冷、血压下降等症状。轻度中暑者经治疗后,一般4—5小时内可恢复正常。第三是重度中暑,大多数情况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昏迷。此前常有头痛、麻木与刺痛、眩晕、不安或精神错乱、肢体不随意运动等,皮肤灼热而绯红,体温常在40℃以上。

中暑以后怎么办

范文网[CHAZIDIAN.COM]

何大夫提醒人们:发现自己和其他人有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表现时,首先要做的是迅速撤离引起中暑的高温环境,选择阴凉通风的地方休息;并多饮用一些含盐分的清凉饮料。还可以在额部、太阳穴上涂抹清凉油、风油精等,或服用藿香正气水等中药。对于重症中暑者应该迅速将其送至医院进行救治。出行防晒要记牢

夏天出门记得要备好防晒用具,最好不要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时在烈日下行走。如果此时必须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最好涂抹防晒霜;准备带上充足的水。此外,在炎热的夏季,防暑降温药品,如十滴水、仁丹、风油精、藿香正气水等一定要备在身边,以防应急之用。外出时的衣服尽量选用棉、麻、丝类的织物,少穿化纤类的衣服,以免大量出汗时不能及时散热,引起中暑。

体弱者要少外出

老年人体质虚弱,体内各系统的功能开始衰退,是中暑的高发人群。因此老人应减少室外活动,更要避免长时间在高温环境或烈日下活动和行走;感觉到热时一定要借助自然风和地上洒水或电风扇、空调来降温;以清淡质软、易于消化的饮食为主,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午睡时间不宜过长。

盛夏时节孕产妇应尽量减少外出活动,散步或上街购物时要避开高温时段,不能乘坐拥挤的公共汽车;短时间的外出也一定要戴上帽子和太阳伞;临睡前淋浴一次,或用温水擦身;室内空气干燥时,应该往家里放置一盆清水。

儿童和婴幼儿发育不够完善,体温调节功能和散热功能差,何大夫提醒家长要尽量减少孩子的户外活动以防晒;要给孩子适当补充水分,最好是饮用一些淡的盐开水;冷饮不要猛吃,否则会导致肠胃疾病;食用一些清淡的食物,常吃水果。

耐热锻炼不可少

在办公室工作的坐班族可以长期享受到空调带来的凉爽,但这一人群存在着很大的中暑隐患,一旦出现停电或者在室外呆的时间过长,就会出现中暑。那么这时就应进行耐热锻炼,每天抽出一定时间到室外活动,主动适应自然气温;在办公室里要多喝水,补充水分;避免空调或风扇的风对着自己直接吹。

别等口渴才喝水

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因为口渴表示身体已经缺水了。最理想的是根据气温的高低,每天喝1.5至2升水。出汗较多时可适当饮用一些盐水,弥补人体因出汗而失去的盐分。另外,夏季人体容易缺钾,使人感到倦怠疲乏,含钾茶水是极好的消暑饮品。

夏天的时令蔬菜、新鲜水果,如生菜、黄瓜、西红柿、桃子、杏、西瓜、甜瓜等,都可以用来补充水分。另外,乳制品既能补水,又能满足身体的营养需要。

充足睡眠很重要

夏天昼长夜短,气温高,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消耗也大,更容易感到疲劳。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脑和身体各部分都得到充分的休息,既利于工作和学习,也是预防中暑的措施。但睡眠时应注意不要躺在空调的出风口或电风扇下。

 

第五篇:夏季中暑常规处理

炎炎夏日马上就要到来,夏季运动过多等都会造成中暑的困顿。先兆中暑主要表现为头痛、眼花、耳鸣、头晕、口渴、心悸、体温正常或略升高,短时间休息可恢复;轻度中暑除以上症状外,还有高烧,面色潮红成苍白、大汗、皮肤湿冷、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经休息后,可恢复正常。重度中暑也称热衰竭,表现为皮肤凉、过度出汗、恶心、呕吐、瞳孔扩大、腹部或肢体痉挛、脉搏快,常伴有昏厥、昏迷、高热甚至意识丧失。当发生中暑时,可选用以下方法治疗,效果不错。 方法/步骤

1.

一、刮痧

除病人中暑症状外,可将右手中指弯曲,在病人胸部皮肤上划一下,如有明显的紫红色隆起的划痕,就说明有“痧”,使用刮痧方法就会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2.

二、刺血

取穴部位:十宣、曲泽、大椎、委中、金津、玉液。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以三棱针点刺放血,或大椎加拔罐。对轻症中暑,刺血后挤出数滴血,片刻诸症即可消失。重症中暑者每天可挤出紫黑血液0.5~1毫升,并给予清凉饮料,针后约10分钟患者神志即可转清,继而热退汗出,诸症消失。 3.

三、穴位按摩

轻症中暑,可取足三里、大椎、曲池、合谷、内关五穴,以单手拇指或双手指顺该穴经络走向,由轻至重在该穴位上掐压,缓慢疏推和点按穴位,反复进行3~5分钟,以局部产生酸、麻、痛、胀感为度。重症中暑,除上述穴位按摩外,另增加人中、十宣、委中、阳陵泉、少冲五穴,以点掐、按压为主,每穴点掐、按压3~5分钟。经上述治疗后,若条件许可,给予清凉含盐饮料,或以银针针刺以上穴位,有增强疗效的作用。 4.

四、擦药

取食盐一握,揉擦两手腕、双足心、两胁、前后心等八处,擦出许多红点,患者即觉轻松而愈,适用于先兆中暑或轻度中暑。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心理减压技巧范文下一篇:喜欢你很久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