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区城市研究论文提纲

2022-09-07

论文题目:基于空间句法的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空间结构研究

摘要: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在维护城市水安全的前提下,对于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修复河湖生态、彰显城市水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城市游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空间结构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景区风景资源的展示效果和游人的游览体验。如何构建高效合理的空间结构是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中最关键的问题。首先,本文通过对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与其他类型水利风景区进行比较,得出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在空间结构、资源特性、开发定位等层面的特性。并依据景区与城市的相对位置将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分为城区型和城郊型两种类型;依据景区所属水系特征和景观带形态将其分为河缘型、湖缘型、综合型三种类型。其次,通过对比空间句法理论中四种常用的空间分割方法,得出轴线模型法在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空间结构的研究中具有适用性。对空间句法理论中基本的参数进行辨析,筛选出整合度、选择度、协同度、可理解度、平均深度六个与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的空间结构特征匹配度高的量化参数对研究区域进行分析。再次,通过构建郑州龙湖公园与熊耳河核心景观带的轴线模型分析并进行分析,得出龙湖公园全局整合度为0.7495,局部整合度(R=3)为1.4692,协同度为0.35,可理解度为0.13,存在各区域之间的联系较弱,空间整体性不强;部分入口与园路设置不合理;局部滨湖区域的可达性较差的问题。熊耳河核心景观带全局整合度为1.2566,局部整合度(R=3)为1.8055,协同度为0.66,可理解度为0.14,存在滨水区域可理解度较低;部分区域入口过于密集;园内空间结构单一,层次性较差的问题。最后,通过将龙湖公园和熊耳河核心景观带与同类型的河缘型、湖缘型、综合型的空间要素构成和景观带形态进行类比,得出两个研究对象的空间结构特征在同类型中具有共性。依据龙湖公园和熊耳河景观带轴线模型分析的结果,归纳总结出三个类型空间结构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合理布置出入口、优化分区之间的连接形式、协调动静功能区关系、提高滨水区域可理解度的空间结构优化建议。本文基于空间句法理论并结合分析软件Depthmap,通过构建郑州龙湖公园与熊耳河核心景观带两个区域的空间句法轴线模型并进行量化分析,总结得出龙湖公园与熊耳河核心景观带现状空间结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以期为日后的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规划提供行之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城市河湖;水利风景区;空间结构;空间句法

学科专业:农艺与种业(专业学位)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发展现状

1.1.2 当前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的空间结构存在问题

1.1.3 空间句法与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空间结构研究的关系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研究进展

1.3.2 空间句法理论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的特性、详细分类及研究对象选取

2.1 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的特性

2.1.1 水利风景区分类

2.1.2 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的特性总结

2.2 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的详细分类

2.2.1 按相对位置划分

2.2.2 按水系特征划分

2.3 研究对象选取

3 空间句法在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空间结构研究中的适用性

3.1 空间句法中基本的空间分割方法

3.1.1 凸空间法

3.1.2 轴线模型法

3.1.3 线段模型法

3.1.4 视域分析法

3.2 空间句法的主要量化指标

3.3 空间句法相关应用案例

3.4 空间句法量化指标与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空间结构特征的匹配

4 郑州龙湖公园空间结构研究

4.1 郑州龙湖公园概况

4.2 研究边界确定与轴线模型构建

4.3 郑州龙湖公园轴线模型解析

4.4 郑州龙湖公园现状空间结构特征总结

4.5 湖缘型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空间结构特征的共性

5 熊耳河核心景观带空间结构研究

5.1 熊耳河核心景观带概况

5.2 边界确定与轴线模型构建

5.3 熊耳河核心景观带轴线模型解析

5.4 熊耳河核心景观带现状空间结构特征总结

5.5 河缘型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空间结构特征的共性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龙湖公园与熊耳河核心景观带现状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

6.2.1 龙湖公园现状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

6.2.2 熊耳河核心景观带现状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

6.3 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

6.4 优化策略

6.4.1 构建与城市相融的开放空间系统——合理布置出入口

6.4.2 加强各区域之间的流动性——优化分区之间的连接形式

6.4.3 构建层次丰富的空间结构——增设或协调动静功能分区

6.4.4 营造可理解度高的滨水空间——滨水步道和滨水平台的优化

6.5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现状论文提纲下一篇:金融会计企业会计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