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重难点的教学策略

2023-04-12

第一篇:突破重难点的教学策略

突破拼音教学难点的策略

汉语拼音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小学生识字、学习普通话和查字典的有效工具,是基础中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目标中明确提出:“学会汉语拼音”、“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等要求。

迈入新世纪的大门,面对五彩缤纷的信息,人们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渴望交流。在这个信息时代,失去交流,就意味着落后。随着市场经济越来越发达,交际越来越广,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成为现代人必备的素质。因此把拼音教好,让学生读准确、规范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件很重要的事。这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笔者从事小学中低年级语文教学,结合彝语及彝语区汉语方言特点,反思当前的汉语拼音教学,发现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难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首先是方言环境的影响。语言是一种习惯,“习惯”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意思是:“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由于孩子在入学前在家庭、社会上听到的都是地道的彝语及汉语方言,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生活,天长日久,其听觉神经就会对这种方言比较熟悉和固定。这对学习汉语拼音和普通话势必造成很大的干扰。比如,彝语区汉语方言发音前后鼻韵分不清、声调混乱等不利特点,对学习拼音和普通话的消极影响就很严重。这是彝语区孩子学习汉语拼音最难跨越的一个障碍。

其次是汉语拼音本身的复杂性。汉语拼音是一种抽象的表音符号,它难读、难记、易混淆、易忘却。加上内容多而且枯燥,要在约一个半月的时间里学会,要求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又要有一定的速度,对一年级新生来说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再次是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众所周知,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短,自制能力弱。他们学习动机受兴趣支配,无意注意相对占优势。孩子们一入小学就要学非常抽象的汉语拼音,对于一年级新生来讲更是枯燥单调乏味。而留给一年级学生集中学习拼音的时间很短,只有一个多月。在这样短时间内掌握汉语拼音,这是件不容易的事。

教师自身普通话水平不高也是固有的不利因素。尽管我们的愿望是小学语文教师都像播音员一般有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但事实是彝语区教师自身普通话水平普遍不高,发音不准,难以形成良好的示范,这必然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加之传统的拼音教学,把拼音教学和语言学习割裂开来,没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得被动,教师教得无奈”,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 依据上述实际情况,如何提高彝语区拼音教学的实效?笔者尝试从激发学生的兴趣、授其方法、引导参与、创设氛围等几个方面对汉语拼音教学作了如下一些探索和尝试。

策略

一、注重趣味性,以趣导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一种由于机体需要而产生的稳定、持久的内驱力。由于拼音符号抽象枯燥和一年级学生注意不易集中的心理特点,要求拼音教学要特别注意形象性和趣味性,以多种形式的游戏和有趣的活动来组织汉语拼音的学习,如学习单韵母和声母就可以让学生用手势或肢体语言来进行“手舞足蹈”,让其他同学猜是什么字母。如在学习声调和复韵母时可以组织“找朋友”游戏加以巩固,“拼音宝宝找朋友”把写了字的头饰带给学生,音乐一响,就去找相应的音节朋友,找到后两个站在一起大声读两遍,其他的同学跟读这些游戏使学生的脑、眼、口、手、脚都动起来,深受孩子们的欢迎。在变化多样的游戏活动中,学生始终保持着一种激情,有着强烈的新鲜感和积极性,使抽象、枯燥的汉语拼音学习在游戏中变得轻松和愉快,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

现代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轻松愉快乐观的良好氛围和情绪,不仅能使人产生超强的记忆力,而且能活跃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心理潜力。孔子又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把“乐学”视为最高境界。方言区学生学拼音有难度,但不能让学生有畏难情绪。因此单教给学生方法是不够的,还要寓教于乐,在学习拼音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参与。例如声母中形近的字母比较多,如“b—d 、p—q”等。低年级小学生特别活泼好动,针对这一点,笔者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肢体、手势或课堂上的实物进行演示,充分让他们展示自我,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智慧的火花四溅,在教学“b—d p—q”这两对最容易混淆的形近声母时,没想到学生的小小的脑袋里竟然闪现着那么多智慧的火花,小小的躯体里竟然蕴藏着那么丰富的表现力!他们用食指和大拇指围成一个圆形,与左右手掌配合,根据的圆形的不同位置表示“b-d p-q”。 教师要敢于放手,善于引导,孩子们的表现欲就会得到完美的体现,重要的是在实践过程中给了学生展示的机会,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笔者还让学生自己编歌诀来辅助记忆。学了书上的识记方法之后,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于是五花八门、生动有趣的顺口溜就出来了,如:斧子斧子fff,特别特别ttt,白云白云 ün ün ün ,月亮月亮 üe üe üe ,安家落户ɑn ɑn ɑn”。孩子们把顺口溜写在卡片上,写上自己的姓名,(有的同学还画些花草,有的还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贴在墙上,并欢天喜地地回家告诉家长,自己是个小作家了,有的还邀请家长一定要来学校看看他的作品,分享他们的学习成果。这些活动既使学生大脑从多方面进行分析综合,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使学生学得轻松愉悦,从而提高了拼音教学的效率。

二、针对方言特点,切实突破发音关

在语文教学中,单单教学生学会知识还不够,最主要的还是教学生会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以利于学生终生学习。

彝语区方言常常前鼻韵和后鼻韵不分、第二声、第三声不分,如何高效地学习,突破这两个难点呢?笔者采取观察、比较等方法结合游戏进行教学:

观察法。教师先做发音示范,让学生仔细观察教师口形、舌位,体会发音方

法,并结合口腔图清晰讲解。让学生依照图解反复尝试体验。如教“an-ang”时,教师告诉学生“an”发音时,发音时舌尖抵住上齿龈,软腭下降,关闭口腔通道,打开鼻腔通道,气流振动声带,并从鼻腔冲出成声。舌尖顶上齿龈;口形较闭;音色:尖细清亮;发“ang”时,舌根抵软腭;口形较开;音色浑厚响亮。

比较法。 “an-ang”的比较发音,语音示范、手势配合为指导。发“an”时,左手掌平伸,右手顶着左手掌心手指根部,帮助学生形象认识发音器官的位置,发“ang”时,左手掌平伸,右手顶着左手腕部,帮助学生形象认识发音器官的位置。 “en-eng”“in-ing”等几组彝语区方言极易混淆的拼音都可采取反复比较区分的方法进行教学。

游戏法。“猜一猜”游戏训练学生,教师发“an、ang”两个拼音,让学生根据唇形的变化猜出是哪一个音。

绕口令。根据训练的要求,让学生练习“安全与昂首”绕口令,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舌头就灵活了,说普通话自然就流畅了。强化学生的发音方法,找准发音器官的位置。

三、创设拼音氛围,勤于练习,反复巩固

汉语拼音教学一直面临着“低年级学,中年级忘,高年级丢精光”的“回生”问题。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通过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学习拼音并不能立竿见影,必须反复练习,强化训练,才能掌握好汉语拼音。因为汉语拼音毕竟是抽象的,再加上方言区学生平常一般讲本地话,不经常使用普通话,要防止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回生现象,因而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勤练。很多老师的方法也不错:有的用拼音字母布置教室,孩子们走进教室,就像进入了一个“拼音王国”;有的给可爱的小动物身上贴着拼音,有的在一朵朵小红花里面用拼音写上小朋友的名字,让孩子们上完新课就会争着去找,去读„„

值得注意的是,汉语拼音和识字、阅读的关系极为密切。第一册教材集中学习了汉语拼音的二十三个声母、二十四个韵母、声调和拼音方法,学会十六个整体认读音节,随后会依靠汉语拼音识字,在识字教学中汉语拼音得到巩固。到了二年级汉语拼音又增加了新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学会汉语拼音字母表,认识大写字母,学生就能利用汉语拼音查字典识字,在以后各年级语文教材中,也都注意安排汉语拼音复习巩固,随时纠正不正确的读音,让学生在利用汉语拼音识字、阅读的过程中,使所学的汉语拼音日臻熟练,把汉语拼音的知识及时转化为能力。

彝语区汉语拼音教学有一定的难度,但办法总是比困难多。小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在汉语拼音帮助下是能说好普通话的。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善于运用各种方法,有意识地改进教学,使学生想学--会学—乐学—勤学,那么汉语拼音这种工具,就会成为学生手中的“金钥匙”,帮助学生尽早尽快的叩开语文殿堂的大门。同时,笔者期望广大彝语区语文教师高度重视提高自身普通话水平,勤学苦练,当好良师,为彝家孩子学好汉语拼音和普通话打造一片晴空。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 。

2. 《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二篇:运用实验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实践

【摘要】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物理实验概念和规律都是通过实验再现物理现象,并通过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后建立起来的。那么,如何让物理实验更好的融入课堂,进而应用于解决物理教学重难点的教学实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通过《浮力的利用》这一节教学实验的设计,来说明运用物理实验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实效性。

【关键词】 物理实验教学 教学难点 教学设计 教学实践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无论是物理概念的建立,还是物理规律的探索与验证,都离不开实验。直观、形象的物理实验现象,不但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也是学生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基础,更是突破物理教学中重难点的好方法。

一、教材背景分析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密度、力、力的平衡、压强,认识了浮力、知道了物体的浮沉条件和阿基米德原理等基础知识之后,再进一步学习有关浮力利用的相关知识。《浮力的利用》这节课,从知识上说,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和应用,从联系实际的角度说,则是应用物理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在改变物体浮沉方法教学中的实验设计

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学生对浮力虽然比较熟悉,但他们对浮力的认识还很片面,还不是很了解物体浮沉的实质,学生的潜意识里还是会认为重的物体应该下沉。

为了纠正学生的这种错误认识,课上首先做了一个这样的演示实验:

1.演示实验。将一个小西红柿和橙子同时放入水中,它们的浮沉情况是怎样的?

学生们真的都这样认为,橙子下沉,小西红柿浮在水面,他们的理由就是橙子要更重些,但实验过后事实却不是这样的。但我也没有急于解释,而是马上又跟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把一个空碗分别正放和倒放在水里,让学生观察现象:正放时碗能浮在水面上,倒放时碗却沉了底。然后教师继续追问:不是说重的物体下沉吗?那我这碗是同一个碗,它们重力是相同的,为什么在水中浮沉情况却不一样呢?

让学生观察实验再对比分析原因,使他们知道物体上浮还是下沉,并不是由一个力决定的,而是由浮力和重力之间的大小关系决定的,从而让学生对物体的浮沉条件有更本质、正确的认识。

2.学生合作探究一:怎样使刚才在水中下沉的小西红柿浮在水面?

(1)这个环节,各小组用了不同的方法,有向烧杯里倒盐并且不断搅拌的,有把小西红柿放入纸杯中的,有把锡箔纸叠成小船状,再将西红柿放里的,有把塑料袋吹气后再放入小西红柿的。

(2)然后各小组派学生代表展示他们的实验方法:各组虽然方法不同,但他们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都利用了阿基米德原理――通过增大v排或增大液体密度来增大浮力,从而使小西红柿浮在了水面上。

(3)这个探究实验使学生知道了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之一是改变浮力,可以通过改变液体密度或V排来实现。

该实验的器材选取都是学生平时熟知的,而且操作也不难,既能说明问题,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3.学生合作探究二:怎样让漂浮在水面上的小瓶下沉?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能很迅速的做到在小瓶里装满沙子,然后放入水中,让小瓶小沉。学生亲自实验经历探究的过程,也很容易理解小瓶下沉是通过改变它的重力来实现的。

学生这两个改变物体浮沉的探究实验,学生经过亲身体验,强化了学生对物体浮沉条件的认识,进一步突出了本节重点,同时也为理解潜水艇的原理做了铺垫。

(二)浮力的应用实例教学中的实验设计

1.轮船

(1)探究采用“空心”方法,增大可利用的浮力。

拿出一个铁盒,打开让学生看到里面是空心的,然后把它放在水里,学生理所当然的认为盒子应该浮在水面上,但事实却是盒子沉了下去,实际上我在把?F盒放入水里之前已经偷偷换成了另外一个外表完全相同的盒子,那个盒子是装满铁块的。但还是有个别眼尖的学生发现我换了盒子,于是我就让其中一个学生上来观察这个沉底的盒子。

并且向他提出:怎样能让这个盒子浮在水面?

这个学生从水里捞出盒子,把里面的铁块全部倒了出来,很轻易的就做到了。

实验过后引导学生总结:采用“空心”方法,可以使物体浮在水面。体验用“空心法”可增大浮力引入轮船的应用。

这个演示实验应用到的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这个原理引入过渡到轮船时,学生能很容易就理解接受:即使现在最现代化的轮船也是利用这个方法,从而降低了教学难度。

(2)实验模拟轮船由河里驶向大海。在这个地方的教学中,安排了一个用牙膏皮模拟轮船的实验。(用牙膏皮代表轮船,用盐水代替海水,牙膏皮漂浮在水面上时,牙膏皮与水面的位置用橡皮筋做个记号,再放到盐水里时,通过观察橡皮筋的位置很明显看出牙膏皮在海水里上浮了一些)

这个模拟实验可以使学生通过直观的现象,来帮助他们理解轮船从河里到海是到底是上浮还是下沉,从而突破了本节难点。

2.走进潜水艇

(1)通过自制模型模拟潜水艇上浮和下潜的过程。

(2)然后多媒体播放潜水艇工作原理的动画辅助教学,让学生根据动画的慢镜头来分析它的工作原理。引导学生利用物体的浮沉条件,分析潜水艇上浮,下潜的原因。

潜水艇模型展示的潜水艇的浮沉过程,非常形象直观,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潜水艇的浮沉原理,加深学生对物体浮沉条件的理解。

3.热气球、飞艇

(1)对比实验:热气球和飞艇学生们平时很难见到,但节日放飞的那种气球学生在生活中很熟悉,所以先从气球入手。

两个相同的气球,一个充入空气,一个充入氦气,同时释放,让学生观察它们在空气中的不同状态。

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一样的气球,一个升空了,一个却落了地?

由于有前面所学知识的铺垫,学生此时能够知道:气球升空原因是气球的浮力大于重力,落地的原因是浮力小于重力。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一个气球升空一个落地的原因:是因为这两个气球里充入的气体不同,升空气球里充的是氦气,这种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充入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会使浮力大于重力,所以能升空。飞艇也是这个原理。

(2)演示实验:模拟热气球升空原理。

取一个稍大的薄塑料袋,袋口用很细的铜丝框成一个圆口,开口朝下,用电吹风向袋内吹热空气。放手后,塑料袋热气球便冉冉上升。

告诉学生:空气加热后的它的密度会变小,热气球是利用热空气使得浮力大于重力实现上升的

通过该演示实验,可以形象生动地帮学生理解气球和飞艇工作原理

三、教学效果

1.教学中通过使在水中下沉的西红柿上浮的实验,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还会让同学们普遍都有一种成功感。

2.在学习轮船,潜水艇,热气球和飞艇时,通过实验,讲解,视频,辅助练习等等,能够使学生学习的兴趣一直得到延伸,使学生在能思考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

3.牙膏皮模拟轮船从河里到海里,能帮助学生理解轮船从河里到海里到底是上浮些还是下沉些,突破了难点。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灵活利用各种实验对突破物理教学重难点来说具有较强的实效性。但是,也并不是所有的物理教学难点都可以运用实验进行突破,这就要求我们对这一课题还要进行不断地反思和总结,争取通过各种有效方法,来解决物理教学中更多的难点问题,从而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

[1]陶本友.怎样突破物理难点知识的教学策略初探.2014.

第三篇:体育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突破

一、何为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通常称为教材的关键,是指完成某一个动作时最主要的环节,学生对这一最主要的环节掌握与否,会影响到整个动作的完成。确定体育教学重点地依据,可以从以下两个思路出发:(1)纵观知识体系,确定教学重点:第一,根据体育教材体系涉及的知识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纵观整个知识体系,确定教材中重点章;第二,深入认真分析每一章的的知识体系,找出重点节;第三,深入分析每一节的知识结构,理出每课时的知识结构和主线,抓住知识关键,准确的确定体育教学重点。运用知识体系来确定教学重点,是由于重点知识的确定有赖于知识体系内部各知识点的重要程度的比较,有赖于非重点知识的烘托和配合。(2)挖掘知识的教育功能,把握教学重点,这主要是确定非知识性教学重点的思路。由于知识的教育功能寓于知识的特点和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因此,在体育教学设计中,需要深入钻研教材,努力挖掘教材蕴含的教育素材,充分把握教材中具有教育功能的教学重点。如:跳远是由助跑、起跳、腾空和落地四个环节构成的,其中最主要的环节是助跑与起跳的结合,这一环节掌握得如何,决定了整个跳远技术水平。

二、何为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指在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过程中出现的障碍,主要是学生因接受知识的能力差异而产生的困难。同确定教学重点一样的思路,确定难点亦不要局限于知识本身难易,确定教学难点和攻克难点都非易事,要根据学生的水平实际,研究有效对策。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突破难点的方法很多,在寻找突破难点的方法时,要善于抓住突破难点的实质。主要抓住三个关键:首先必须明确什么地方难;其次要搞清楚为什么难;三要善于抓住难的焦点。如把教学活动的障碍比作一次障碍赛,那么难点则就是达到终点过程中的障碍物。我们认为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惑和练习中的困难。困难疑惑就是教学的难点。在备课中要有充分的准备。我们应该以教学重点出发,围绕学生实际设计教学过程中的难点。虽然这一工作难度较大,不可能像确定教学重点那样明确,但应尽量做到准确。难点随着条件和时间环境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同一教材内容,对于不同的学生难点也有所不同。如学习前滚翻动作时,有的学生可能蹬地方向不对,力量比够,有的学生可能团身不好,有的学生可能双手推垫子用力不匀。难点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应用运动的眼光去看待它。教学活动实施之前要尽力摸清班级中学生的情况以及可能产生的困难,以使在课堂上采取相应的办法解决难点,促成教学双边活动顺利的进行。

三、两者之间有何异同?

我认为,重点是教材或教学内容本身固有的,是在教学中必须理解或掌握的最主要知识点、运动技术环节或运动能力,对这一内容的正确理解或掌握将直接影响整个教学的顺利进行,或是否有效。而难点,是教学中对于学习者而言难以掌握、理解的主要知识点、运动技术环节或运动能力。例如,“劈叉”,“下桥”,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又是比较容易的。对一些学生来说,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可能是一致的。而对另外一些学生来说,其“重点”和“难点”也可能不是一致的。教师在钻研教材时,要根据教材的结构找出“重点”,提出解决的办法,同时,还要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找出教材的“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在这里,进一步加以说明有两点:第一,重点是教学内容本身包含的,难点是教学中生成的,重点和难点有时是相关联的;第二,对重点的正确理解和把握反映的是一个教师对教学内容理解的专业素养,是教师的专业知识基本功;对难点的正确理解或把握反映的是一个教师教学能力的基本功,是一个教师对教学过程预测和对学生学习情况预测的能力。

四、体育课堂教学中重难点突破的途径

1.深入研究教学教材,认真备课

教学的重难点来源于教材,抓住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是突破重难点的前提。体育课堂教学应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发展学生技能和身体素质上,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重难点来源于教材,拓展于教材。教师在研究教材的同时,必须从教材的教育意义去进行拓展,在教学中安排一些符合学生实际生活的拓展性练习,以此巩固重难点。只有教师在课前的充实准备,研究透彻教材,才能为教学时突破重点和难点提供了有利条件。

2.着眼于体育知识的内在联系,突出重难点的教学

体育教材的各部分知识是有着密切联系的知识系统,它在不同年级的作用和目标是不同的。因此,确定重点内容的意义在于从知识的内在联系上着眼,去深究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并认识其地位和作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通过讲解、示范,抓住重难点、突出重难点,并指导学生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在了解本次课的重难点的知识时,通过练习巩固技术动作,提高技能。

3.以原知识为生长点,突破重点和难点

体育教学有着很强的系统性,每项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又是后续知识的基础。学生只有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知识,提升技能。

体育教学的知识传授并没有固定模式,可以从始到终,也可以从终到始,或抓住关键技术,向两边扩张等等。但都必须以学生原有知识为生长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借助于运动知识的逻辑结构,引导学生由已掌握的知识进入新知识的学习突破。

4.从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中,寻求突破口

教学中,教师的讲解、示范是揭示教学重点难点的手段和方法,它是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教学中的讲解、示范,比较直观,对比性强,即能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明确学习的重难点。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认真选择适时地讲解和示范,力图讲解清晰、示范标准,以此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5、提高时间效率,增强身体素质。

一节课40分钟,如果我们教师不注意精讲多练,那么这节课就会很容易过去,在课堂教学中,为了突破教材的重难点,我们首先是节约讲课的时间,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练习,在练习中总结自己的得与失,在练习中发现问题,然后才能解决问题,其次是示范要准确,动作要到位,学生的模仿能力强,对于我们教师所示范的动作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对我们的示范动作也同样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所以,教师的示范要准确,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突破教材的重难点,达到增强身体素质的目的。

6、合理安排运动量,做到科学练习。

课堂教学中,要想体现技术动作的重点难点,合理安排运动量也是必要的,如果身体过累,运动量过大,那么,在做技术动作时,技术动作就会变型,对掌握技术动作的重点难点是不利的,只有适合的运动量,学生才能更准确更合理的掌握技术动作的重点难点。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合理安排学生的运动量,让学生能够有充沛的体力来完成技术动作,在练习中做到科学练习。

7.从课堂提问中,寻求突破。

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可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的提问,可以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而进行有目的的思维,通过教师的引导,提高学习效果。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就必须考虑到问题的有效性,即提问要紧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如果漫无边际进行提问,会造成抓不住课堂教学主要任务,学生的思维发散而失去目标性。即使所选的问题再精彩,也达不到教学效果。

8.从形式多样的练习中,突出重难点

体育技术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身体练习、亲身体验为主,学生只有通过足够的身体练习,才能获得知识技能。精心设计练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多样的练习方式,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可以让学生在多样的练习中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技能技巧,从而提高综合能力。所谓精心设计练习,关键在于“精”,精就是指在新课上设计的练习要突出重点——新知识点,围绕知识重点多层次地让学生练习。

所以,课堂教学的重难点突破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只有认真研究教材、深钻教材内容,并结合学情,把握教材内容,弄清重点、难点,合理安排教学环节,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才能有效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第四篇:《五笔字型》教学难点的突破

信息系

要: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分析学生学习五笔字型的三个难点——盲打、熟记字根、汉字拆分,然后有针对性的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进行难点的突破。分别使用“瞎子摸象”法帮助学生练习盲打;使用“强制记忆”法帮助学生记忆字根;使用“意象训练”法帮助学生拆分字根;使用“联想记忆”法帮助学生熟练一级简码,同时教师授课要做到“三心二意”,并采用分层设标的方式鼓励和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关键词:瞎子摸象、强制记忆、意象训练、联想记忆、分层设标 正

文:

五笔字型汉字输入法,由于具有重码率低、录入速度快、便于盲打等优点,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据统计,五笔字型汉字输入法目前是专业文字录入员普遍使用的中文输入法,因此成为中职学校教师提高学生中文输入速度的首选方案。然而,中职学校学生来源广泛,文化基础与计算机知识基础参差不一,给教学带来不少的困难,针对这些我在实际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进行难点的突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教学难点的分析

在《五笔字型》教学过程中,我分析学生学习五笔的难点有三个:一是盲打,二是熟记字根,三是汉字拆分。

1.盲打是计算机录入员的基本功。不会盲打输入汉字,练得时间再长,也只能是一个汉字输入的初学者,永远不会成为一个计算机汉字输入的高手。据观察,造成不会盲打的原因是:在开始学习阶段,拆字要占一定的时间,感觉盲打输入汉字很慢,而看键盘输入汉字的速度稍快一些,很容易习惯性地看键盘。但是,在以后的打字中眼睛将在原稿、键盘和屏幕之间“穿梭”来往,不但增加了眼睛的负担,浪费了视觉转换的时间,而且很容易造成串行、漏字、找不到内容等问题,对提高打字速度和正确率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学生的初学阶段训练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盲打训练。

2.熟记字根对学生来说一件很困难的事,然而牢记字根是使用五笔字型输入法完成汉字输入的前提。必须记住字根才能实现盲打。那为什么很多人都说没有背过字根呢?其实字根的背诵存在着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方法针对不同的人效果也是不同的,有些人喜欢先背字根,然后再适应一下拆字的方法。这种方法其实是将背字根的过程形成一个独立的阶段,这一阶段没有完成就不进入下一阶段学习。而另一些人则将背字根的过程贯穿于整个的学习过程,从一开始一个字根不懂就上键盘打字,边打边学边记边体会,当基本掌握输入方法时,字根也就背个八九不离十了。更多的人可能一开始也背字根,但在没有完全背下来时就上键盘练习,这种方法结合了上述两种方法的特点。三种方法各有特点,不同的人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方法。

3.汉字拆分也是五笔字型输入法中的一大难关,其熟练程度直接影响汉字录入的速度。有些学生字根背得滚瓜烂熟,但因为不会拆分汉字,打字速度也无法提高。汉字的最基本的构字单位是笔画和偏旁部首,五笔字型输入法,就是一种通过拆分汉字笔画的偏旁部首,从而完成汉字英文编码的汉字形码输入法,汉字的笔划分为五种:一(横)、丨(竖)、丿(撇)、丶(捺)、乙(折),由这五种笔画又衍生出多个偏旁部首,而五笔字型输入法就是把每个汉字分解成若干个偏旁或笔画,然后对应键盘输入,所以准确的进行汉字拆分是学好五笔的重中之重,有些字的结构一目了然,而有些字却很复杂,这就要求我们掌握一些拆分原则“按书写顺序,取大优先,兼顾直观,能连不交,能散不连”。只有正确领会这些原则,才能顺利拆字、顺利打字。

二、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突破教学难点

1.使用瞎子摸象法。在教学中我让同学们用标签把键盘上的26个字母贴上,这样就是想看也看不到了,然后教会学生们正确运用指法,这是盲打的关键,在正确指法下让他们先用英打软件练习,熟练以后再结合字根口诀进行字根的盲打训练。刚开始学生们很不适应,后来慢慢就习惯了,他们的眼睛自然而然的就不看键盘了,因为看了也什么都看不到。

2.使用意象训练法。所谓“意象训练”就是运用“意象”手段进行技能训练。“意象”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一种心理技能,当人们想象一个技能动作时,肌肉会同时象真在做这一运动一样产生兴奋,在头脑中反复地“练习”这一技能,能加快对这一技能的掌握。经常指导学生在读书看报的时候“见字想码”,并在“意象”中手指击键。如在看到“内”时就要想到其编码“MW”,进一步想到各键位置,同时手指在意象中击键。该法对快速理解眼、脑、手协调以及意象掌握击键要领等都有很大帮助。该训练法使学生很快能够突破汉字拆分的难关。

3.使用联想记忆法。“我是这地上的主人,不要以为有产,经和民工一同在中国发了”这句话估计你一两分钟就能背下来,说它另类是因为也就是一句话,与键位顺序没有拉上关系。那为什么这句话会有效呢?因为这本来是五笔字型中的25个一级简码,相互之间本没有任何联系,但我用联想法把它们串在了一起,成为一句易于理想的话,而且多数初学者常常拿一级简码字拆来拆去,忘记这是一级简码字。这句话能很快加深一级简码字的印象,所以当看到一级简码字就会产生条件反射,找到键位也就不是很困难的事。

4.使用强制记忆法。既然学生不愿意主动背字根,那我就采取强制记忆的方法,让他们被动记忆。我课前把字根口诀利用音频软件录下来,课上只要让学生自己练习的时候就打开这个音频文件播放字根口诀,就象大家听歌一样,听得多了,自然就记住了,这个字根口诀也一样,学生们经常听着听着就跟着背起来,显然这种强制记忆法很快就让学生突破了字根难记这一关。

5.教师授课要做到“三心二意”。

“三心”是指细心、耐心、关心。细心选择好一本教材和练习软件,使学生学起来得心应手,练起来循序渐近、信心百倍;细心观察,做好学生思想准备工作,把握学生学习难点。耐心回答问题、耐心讲解难点、耐心检查学生学习效果、耐心纠正学生错误指法。关心学生输入速度、关心学生进步,对他们的进步和失败给予及时的鼓励和鞭策,促使他们打字速度不断进步。

“二意”指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时,才会产生掌握知识的理智感,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采取积极主动的意志行动,使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的状态,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五笔字型录入技能的培训持续时间长、练习量大,学生不免会感觉枯燥乏味,产生厌倦情绪。对此,教师一方面要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帮助学生克服在训练中出现的枯燥感觉和厌烦情绪,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认识到自我价值和可挖掘的潜能,帮助学生明确训练目的,端正训练态度,真正做到从“要我练”变为“我要练”;另一方面教师要安排灵活多样的练习形式(如:使用练习软件、分组竞赛、设立排行榜等),激发兴趣,帮助学生克服厌倦情绪;再一方面要关心爱护学生,不要轻易指责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心理相融的气氛

6.注意学生层次,实施分层设标教学法。因材施教是一项基本教育原则,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教学,使教育和教学尽可能地符合学生实际。由于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学生技能的提高不可能齐头并进。对此,我采取分层次训练的办法,根据当前的成绩将学生分为ABC三个组,这三个组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动态变化的,几次课完成个一个循环比赛,每组的前三名可以升到高一组,而后三名则要降到低一组。根据层次分别制定不同目标,激励达标,层层上台阶。这样,既有利于打牢基础,又有利于整体操作能力的提高;既做到了因材施教,有利于培养特长生,激励后进生,又有利于全面调动学生勤学苦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显而易见,这种“分层次设标”法,是一种富有激励性的方法。实践证明,它是行之有效的,它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第五篇:地理教学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

-----“抽象”与“生动”的零距离接触

南乐县元村镇中学

任君英

编 :

457405

联系电话:

15936739801

地理学科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学生的特点,广泛联系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的经验,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采用各种方法突破难点。

一、巧妙比喻,妙语生“花”

如何把复杂的问题讲清楚,作比喻是一个好办法。因为恰当比喻,就是利用学生熟悉而形象的事物在日常生活和陌生而抽象的地理事物或者现象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这样一来,学生理解地理事物或者现象也就容易得多了。

如:在学习经线时,教师把能够组成一个大圆的两条经线比喻成“夫妻经线”,因为他们的方向相反,恰似男女性别,而他们互补的度数双恰似夫妻双方的性格。在学习纬线时,把赤道比喻成“纬线王子”,让学生去寻找它与其他纬线的区别。学生通过努力发现赤道有四个其他纬线所没有的特征:度数最小、长度最长、处于地球仪的最中间和划分南北半球的界线。“纬线王子”当之无愧。

二、手脑并用,双管齐下

“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用手有用脑,才能有创造”。叶圣陶的这首诗指出手脑并用的重要性。手脑并用不但可以提高动手能力,更可以促进和完善大脑的发育。

例如:在学习经线和纬线时,虽然学生在比较经线和纬线在形状、长度和方向这三方面特征的过程中动足了脑筋,但到了具体辨别两者的时候,仍然举棋不定,一筹莫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们认为是缺少动手的环节。于是教师立即让学生从不同类型的地图上辨别经线和纬线。

首先让他们在“北京市地图”标出经线和纬线,学生觉得很容易,因为在这张地图上经线和纬线横平竖直。然后在世界行政区地图上辨别经线和纬线,最后再在偏极地地图上辨别两者。这一系列地图,对经线和纬线的特征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并且对于不同类型的地图的经线和纬线的具体表现也有了了解。

三、图表配合,简洁明了

地理教学中,图表的使用可以使教学语言简洁而富有表达力。有时候,一大堆话都说不清的一个问题,只需要一个图表就可以轻而易举的解决。例如,学习我国夏季季风的形成时,我首先设计了下面的表格,比较夏季陆地和海洋表面气温和气压的差异,然后根据气流从高压中心流向低压中心画出气流运动示意图,通过图表配合,学生逐步理解了夏季风的形成这一地理教学难点,冬季的图表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加深对这一难点的理解。

四、教具演示,直观形象

教具是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如图片、模型、玩具、自制教具、录音、光盘等,其中实物是最能让学生有真实感受的教具,学生通过真实的物品看、摸等,不但能提高他们的好奇心,从而调动课堂气氛,定能使他们记忆深刻,对所学内容吸收的更加迅速和牢固。

如:讲经线和纬线时,教师将地球仪上的赤道和本初子午线用不同颜色的彩带贴起来,这样一来,学习对于经线和纬线就有了实实在在的认识,他们的形状、方向和长短也就非常直观的体现出来了。

在学习“地形图的绘制”时,我们用透明的韧性很好的幻灯片,做一个圆锥形的山峰模型,在山腰的不同部位描出相应的等高线,课堂上先向学生展示山峰的模型,然后在打开的幻灯投影仪上一放,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也就出现在屏幕上了。学生立刻明白了等高线地形图与山峰模型的关系。对于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也就一目了然了。

五、就地取材,当场模拟

例如:在学习黄土高原的形成时,学生对“风成学”不太理解,特别是风在搬运物体时,体积小的物体被搬运的远,体积大的物体被搬运的近,这种地理现象比较抽象,也难怪学生理解困难。看到黑板的下框内的一些大大小小的粉笔头和灰尘,我们确定就地取材,当场模拟风搬运物体。教师轻轻一吹,灰尘飞扬起来,大小粉笔头也滚动了起来,请学生仔细观察,大小粉笔头在滚动的距离上有什么差别。学生一下子就对“风成说”这一抽象的理论明白了。

六、播放视频,生动有趣

例如在学习“黄土高原的形成”时,让学生观看相关视频。在学习季风的形成,有一段与此相关的FLASH的动画视频,视觉效果非常好,生动形象。学生看了之后,印象深刻,比教师的千言万语都管用。类似的网络资源很多,我们平时上网时,就要留心观察,不断积累。

突破难点的种种方法本质就是将地理事物和现象由原本学生陌生的演变为学生熟悉的、由原本抽象的和难以理解的演变成生动形象的。总之一句话就是缩短地理世界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距离,让两者实现“零距离”的亲密接触。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谈企业工艺管理重要性下一篇:脱贫攻坚年度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