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与中国梦论文

2022-05-16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当代青年与中国梦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接班人,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不仅要进行专业知识方面的传授,更要注重道德教育,把中国梦贯穿于道德教育中,培养他们拥有进步的道德价值观和坚定的理想信念。

第一篇:当代青年与中国梦论文

共通与超越:传统中国梦与当代中国梦

摘要:从理论上看,中国梦是现今中国社会政治理想的通俗化、形象化表述。这一社会政治理想既与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理想即传统中国梦有共通之处,又是对传统社会政治理想的超越。中国古今社会政治理想的共通之处在于都追求秩序井然、关系和谐、国家富强、道义贯彻。现今中国梦超越性则体现在适应了新的形势、具有新的基础、提出了更高的追求等方面。在当代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应发挥传统中國梦的有益作用,即帮助人民群众理解当代中国梦,增加当代中国梦的文化底蕴,推动当代中国梦的对外传播等。同时,也要突出当代中国梦对传统中国梦的超越性,即要避免混淆传统中国梦与当代中国梦,要强调当代中国梦的先进性,要突出当代中国梦的可行性、现实性。

关键词:中国梦;传统文化;社会理想;政治理想

当前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中国梦反映了国家利益、人民的愿望,符合社会文明进步的趋向,因而一经提出就得到全社会的认可。中国梦实际上属于社会政治理想的范畴,是现今中国社会政治理想的一种通俗化、形象化表述。“中国梦就是中国人民的价值目标和追求,就是中华民族国家认同的理想前景。”[1]10这一理想的提出既有现实动因,又有历史依据,既顺应时代潮流,又反映文化传统。回顾中国历史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文明中对理想社会政治有丰富的构想和阐述:一方面,众多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重要的思想流派都从理论上描述和论证了理想的社会政治图景,如孔子的“有道”、孟子的“仁政”、荀子的“王制”等等;另一方面,民众也用通俗的形式和朴素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理想社会政治的愿景。这可以称为传统中国梦。①中国历史上这些对理想社会政治的设想、设计,以及对理想社会政治的不断探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今天中国人民所追求的中国梦继承了传统中国梦的精华并实现了时代性、历史性的超越。

一、传统中国梦与当代中国梦的共通之处

同为社会政治理想,当代中国梦与传统中国梦颇有相似、相同之处。主要包括:

(一)秩序井然

秩序是事物的有序状态。有序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有重要意义,对社会同样如此。中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了社会有序的重要性。荀子就指出了由于人性、人的欲求和供给之间的矛盾而导致人类社会存在失序、乃至无序的可能。他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荀子·性恶》)而社会的失序、无序意味着社会的混乱甚至崩溃解体,这显然违背社会、人类的整体利益。所以,政治家、思想家、民众都向往有序的社会生活,有序也是思想家在理论上建构的各式各样社会政治理想的一个基本特征。比如孔子所主张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实际所描绘的就是一个从家族到社会,从伦理到政治都井然有序的情境。其他思想家也都强调有序的价值,只是各自的具体侧重有别。道家所讲的是从宇宙到社会到个人都遵循自然而形成的有序状态。法家强调的是国家严格控制下的有序。墨家强调的是建立在相爱、利益交互基础上的有序。可以说,虽然各家各派的想法或温情脉脉、或冷峻严格、或恬淡自然,但对有序都是高度肯认的。

今天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中国梦同样包含着有序性,以社会政治生活的有序性为追求。中国梦的有序性首先体现在有序是中国梦的当然内容。中国梦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和奋斗目标,是善和美的统一,而有序正是善和美的展现,所以,有序是中国梦的自然具有的含义。其次,有序是中国梦实现的前提条件。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2]而这些都必须以中国社会的有序为前提。如果内部混乱、动荡、分裂则社会的存在和正常运行都无法保证,实现中国梦更无从谈起。最近一百多年的中国历史充分证明,有序是中国社会存在、延续、实现更美好状态的必备条件。中国梦的有序性还体现在中国梦实现过程的有序性上,即中国梦的实现是一个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有次序、有轻重、有先后的过程。中国梦的实现涉及众多的主体、环节、领域,但并不是一个自发的、任意的、随机的、各行其是的过程,而是一个高度组织、计划下不断推进的过程。近几十年改革开放的历程已经证明了有序改革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价值,中国梦的实现也必然是党领导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有序过程。

(二)关系和谐

中国传统中所构想的理想社会不仅是有序的,而且是和谐的。据称早在西周末期,史伯就指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充分认识到了和谐对事物发展的重要意义。之后,在社会发展中,人们越来越体会到和谐的意义、对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追求和谐遂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显著特征之一。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和谐’是一种不散的精神。”[3]1“‘和’贯穿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全过程,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价值和精髓”[4]57中国文化传统中追求的和谐是一种全面性的和谐:从每个人自身的身心和谐,到人我和谐,从社会和谐到政治和谐,从一国内部的和谐到万邦和谐,从人类社会的和谐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中,社会政治领域的和谐尤为重要。《论语》中说“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强调以和的精神来处理社会政治关系。孟子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老子设想的理想社会中甲兵不用,“虽有甲兵,无所陈之”(《老子》第八十章)。如此种种,人们所设想的理想社会中,人与人关系和谐、相处融洽,没有什么矛盾、纷争、冲突。而和谐的实现,在人们看来主要靠两点:一是合作,二是执政者的素质和觉悟。合作包括君臣合作、君臣民合作。前者如“君臣道合”“君臣同志”,后者如《太平经》所说“君臣民相通,并力同心”。对执政者的要求主要是有以天下为公的政治觉悟,有循治道而行的政治能力。人们相信通过各群体的分工合作和执政者的善治完全可以在现实中实现社会政治的和谐。

和谐同样是当代中国所追求的价值之一,是中国梦的内涵之一。中国梦是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所以,和谐是中国梦的基本内容和目标之一。“中国模式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是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其终极的价值追求是实现持久的‘稳定和繁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5]19中国梦是中国发展进步的全面目标,要求各个领域、各种关系的和谐。只有实现和谐,富强、民主、文明等目标才可能实现,同时,和谐也贯穿于富强、民主、文明等目标之中,是其应具有的特征之一。此外,和谐也是中国梦实现的方式、方法之一,亦即和谐不仅是一种价值目标,也代表了一种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中国梦理应在和谐思维的指导下,以和谐的方式来实现。“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圆‘中国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好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而提升整个社会的幸福指数。提升整个社会的幸福指数,从根本上讲,就是要进一步提升整个社会和谐的水平。要进一步提升整个社会和谐的水平,则要求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要确立和谐思维方式。”[6]50这符合中国梦的和谐价值取向,也有利于更快、更好地实现中国梦。

(三)国家富强

传统中国梦也十分重视国家富强。“富强是中国古代社会具有恒久意义的社会主题。”[7]3富强中的富有两层含义,一是社会经济繁荣,二是国家财政安全。社会经济繁荣主要靠发展生产实现,由于当时农业是国民经济最主要的部门,所以发展生产主要是发展农业生产。农业当时被视为本业。所以,民本、重民实际都是重农。国家财政安全主要指国家能够正常支付政费、军费等各项开支。如促成北宋王安石变法的直接原因应该是当时的财政困境。强主要指军事、国防方面的强大,能够抵御外侮。富强在中国历史上是人们的基本追求之一,在国家社会经济凋敝、入不敷出、外患严重的时候,富强的要求更是十分強烈。中国传统社会中,历次社会政治改革运动都旨在谋求国家的富强。

富强同样是当代中国梦的基本目标之一。习近平表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8]富强成为当代中国梦的目标的背景:一是中国在清末及近代时期长期积贫积弱、内忧外患,这成为中国人的痛苦记忆,同时也激发中国人探索国家富强的道路;二是中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其现代化进程尚未完成,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同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三是中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与人民的愿望和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实现国家的富强符合人民群众利益,是人民群众的基本要求之一。所以,富强作为中国梦的基本目标之一,与文化传统、历史教训、现实需要、人民愿望有密切关系。

(四)道义贯彻

中国传统中追求的理想社会不仅仅是国家富强、和谐有序,更重要的是道义得到了贯彻,即是一个有精神追求的、正当原则得到实现的社会。中国文化中对人类社会正当原则的概括通常是道、道义之类。如孔子就以道是否得到贯彻将社会政治划分为两种类型,道得到贯彻的社会就是有道,是理想社会;反之,则为无道,是与理想相悖的社会。《中庸》所讲的中庸之道、道家以自然为本的道、柳宗元所讲的“大中之道”等都是如此。它们都被视为人类社会乃至宇宙的大纲,具有确定无疑的正当性、高尚性,是真善美。所谓理想社会和政治实际就是这些正当性原则得到真正贯彻的社会。

当代中国梦同样具有深厚的道义基础,所追求的也不仅是物质生活的改善、日常生活的愉悦,而且是也包括高远的精神追求和伟大价值的实现。当然,能够打动人心的社会政治理想总是包含某种独特而崇高的精神价值。当代中国梦与传统中国梦以及其他地域、民族、国家的社会政治理想的区别在于所体现和追求的道义不尽相同。当代中国梦所依赖、所追求的道义是社会主义。当代所说的中国梦实际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个阶段性目标。中国梦符合并体现社会主义的要求,中国梦的实现意味着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所以,中国梦体现和贯彻的是社会主义的价值原则,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9]15中国梦和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一致的。“中国梦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统一,总括和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一个较长历史时期的基本理念、根本目标、价值导向、价值准则和实践要求,两者共同贯穿和体现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方方面面。”[10]总之,社会主义价值取向是中国梦的核心内涵,中国梦是社会主义原则在中国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具体实践。

中国梦与传统社会政治理想的相通之处说明了,中国梦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有联系,可以从中汲取营养;同时,也应充分注意到,今天提出的中国梦不是对传统社会政治理想的重复,而是在现实需要、未来发展趋势之上的新创造。

二、当代中国梦对传统中国梦的超越

以上所述的是传统中国梦与当代中国梦的几个相通之处。当代中国梦与传统中国梦除了相似、相通之外,更多的是差异。由于时代和社会性质的巨大差别,当代中国梦比传统社会政治理想更文明、更先进,是对传统的超越。

(一)中国梦适应了新的形势

今天所讲的中国梦是新形势的产物,适应了新形势的要求。与中国传统社会相比,当前中国所面临的主要形势一是现代化,二是国际竞争。现代化意味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是对传统社会的否定和超越。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始于清末,至今仍未最终完成,所以,当今中国仍然处于现代化过程之中。这是与中国传统社会的根本不同之一。它决定了当代的中国梦必定是以现代社会为追求,以现代化为导向和内容的理想。“由于与现代化过程相伴随和契合,当代中华民族的复兴,其内涵和实质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民族复兴,而是现代化的实现,即经过工业化、市场化和信息化,完成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乃至所谓后工业社会、由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11](1)国际竞争也是当前中国与传统社会显著不同的方面。中国传统文明虽与其他国家文明有交往,但一直是独立发展的,当时也不存在今天这种国际格局。而且中国传统文明比较发达,并不面临其他文明激烈竞争。当前则不然,中国已经深深融入国际体系之中,与其他國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空前密切、频繁。方兴未艾的全球化浪潮则更加剧了这种局势。同时,中国与其他国家、文明之间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作为一个后发外生型的现代化国家,中国面临着巨大的赶超压力。国际竞争决定了中国必须更快更好地发展,同时,也必须保持自身的特性,反映在中国梦上则意味着,它必须在国际比较中也具有先进性、竞争力,同时,又能体现中国特色。当前,不仅存在着中国梦,还有欧洲梦、美国梦等,这些梦都属于社会政治理想,都反映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具有一定的共通之处,但它们之间差异是主要的,特别是反映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和价值观念。中国梦必须既保持对中国人的吸引力,也要能让世界接受;既要体现解决中国问题的有效性,也要体现对世界发展的贡献;既要吸收其他社会政治理想的有益成分,又要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并具有竞争力。这也是中国梦不同于传统社会政治理想的地方之一。

(二)中国梦具有新的基础

与传统中国梦相比,当代中国梦所建立的社会基础也不一样。在经济上,中国传统社会是自然经济形态,当今中国则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传统社会中,农业最重要也最受重视,当今中国则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已经有了很大发展,将来第三产业的比重还会继续加大。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当今中国梦的经济基础。中国梦内在地要求经济方面的发达繁荣,这一方面意味着经济体制的现代化和优化,另一方面意味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这是传统社会政治理想在经济方面所无法比拟的。同时,中国梦的实现也依赖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方面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市场化导向的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12]这表明在未来的发展中,市场化仍然是基本取向。在政治上,中国传统社会实行君主制,当今中国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中国传统社会,法只是工具,有法律无法治,同时,只有民本而无民主,当今中国则推崇民主法治。这是当前中国梦的政治基础,也是中国梦的基本内容之一。石文龙指出:“法治不仅是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制度保证,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中国梦的制度基础。”[13]34黄朴指出:“中国梦就是法治梦。法治不仅是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制度保证,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中国梦的制度基础。”[14]26在意识形态上,中国传统社会自汉代开始,儒家思想一直是治国指导思想和社会主流意识,当今中国则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批判吸收了人类文明成果,体现了社会发展趋向,内在包含了民主法治等理念,具有先进性,是当代中国梦的思想基础。所以,市场经济、民主法治、马克思主义是当今中国与传统社会的重要不同,是中国梦提出的基础,同时也规定了实现中国梦的基本方向。中国梦所追求的是当今中国这些基础性条件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三)中国梦提出了更高的追求

传统中国梦相对于当时的社会政治现实具有明显的美好性、理想性,如此才能够吸引人们追求,对社会发展有一定指导意义。但是,当时所提出的那些理想的要点,在今天看来,则简单粗糙、标准过低。在人民生活方面,传统中国梦中,民众的生活虽然看起来很美好,但实际上只是仅仅达到温饱而已。孔子提出过“足食”(《论语·颜渊》),孟子主张“制民之产”以使人民“不饥不寒”,“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梁惠王上》)。这些都是对理想状态下人民生活的描绘,但仅仅勉强达到不饥不寒的水平。只是由于当时民众达到温饱就很困难,所以温饱才会成为人们的理想,才对人民有吸引力。今日中国,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能成为梦想的只能是富足的生活。在有序和和谐方面,传统中国梦中的有序和和谐只是一种低层次的、简单的有序和和谐,它的目的主要是缓和等级制下紧张的社会关系,主要靠人们的道德来实现,而且对社会冲突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相应的处理机制,因而缺乏操作性、可行性。梅萍指出中国传统和谐伦理的局限性在于“固有的内在矛盾性、制度匮乏性和理想人格与现代化的冲突性”。[15]27所以,中国传统的和谐观念要在当代中国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必须进行转换。另外,还应注意到,在传统社会中,和谐一般只停留在愿望、理想层面,并没有在社会实践中真正实现。今日中国所向往的有序与和谐则是建立在人们根本利益一致同时又有利益协调、平衡机制之上的。在今天的中国梦中,和谐既是一种理念、愿望、思维方式,也伴随着相应的利益协调、均衡机制,既用以鼓舞人心,也致力于在实践中实现。在富强方面,中国传统时代,社会发展缓慢,对国家富强的理解,大致是《汉书》所说的“太仓之粟,红腐而不可食;都内之钱,贯朽而不可校”,比较片面,和现代对国家财税和国家经济角色的理解不同。中国梦则追求的是一种现代化的经济繁荣和国家富强。邓乐元认为中国梦要达到三大标准,“生产力的标准,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共同富裕标准,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占60%以上,基尼系数在0.3以下;民主标准,体制认同度在60%以上”。[16]20虽然在具体标准上,人们的理解可能存在差异,但富强的内涵无疑比传统更丰富,标准也更高。在指导思想方面,中国传统社会中担负重要角色的儒家思想侧重于保持稳定和不变,缺乏发展意识和变革意识,在发展极其缓慢的传统社会还有其价值,对今日中国则缺乏吸引力。中国梦追求的是发展和进步而不是低水平重复和循环,而且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改革、创新。这也是与中国传统理想的一个显著不同。总之,中国梦与传统社会政治理想相比,在每一个方面都提出了更美好的要求和更高的标准。习近平指出“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實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17]这实际上给出了实现中国梦的具体目标和进度规划。显然,这是一个比传统社会政治理想更宏伟、更美好、更具有可行性的蓝图。

三、善用传统中国梦助力当代中国梦

当代中国梦与传统中国梦具有共通之处即联系性,也具有差异之处即超越性,这意味着在当代中国梦的宣传和实践过程中既不能无视传统中国梦,也不能混淆两者,或互相替换,而应对传统中国梦善加利用,以助推当代中国梦的实现。

首先,充分挖掘傳统中国梦对当代中国梦的有益之处。基于两者之间有共通之处,传统中国梦对当代中国梦的有益之处主要体现为:有利于人民群众理解当代中国梦;有利于增加当代中国梦的文化底蕴;有利于当代中国梦的宣传和对外传播等。有利于人民群众理解当代中国梦是指:当代的中国梦是新提出的概念,对人们而言是新事物,人们在接触、了解、学习新事物时,总是习惯用已有概念、观念、思维去概括、去描绘新事物,因而,新事物与人们关于已有事物的认知、理解越一致、越协调、越具有共通性,就越容易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同时,也不容易发生严重的误解、误读、偏差。传统中国梦经过长期的演化,已经深入到中国人的民族心理之中,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国梦与传统中国梦存在诸多契合之处表明它与中国人关于社会政治理想状态的认知和情感具有协调性、一致性,因而,人们可以更容易、更好地接受、理解当代中国梦。有利于增加当代中国梦的文化底蕴是指:传统中国梦所涉及的大量文化元素可以被当代中国梦所运用,从而使当代中国梦具有历史感、文化感。文化元素是文化构成的基本单位,每一种文化都包含大量的、有特色的文化元素。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演化中国文化拥有大量具有深厚底蕴又非常独特的文化元素。传统中国梦中“道”“和”“合”“公”“天下”“家国”“天人”等都是重要的文化元素,同时,这些也是为世人所熟知,被认为是可以代表中国文化、体现中国特色的东西。当代中国梦与这些文化元素所代表的价值观念有一定的契合性,因而吸收、提炼、涵容这些文化元素,可以使当代中国梦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提升文化含量。有利于当代中国梦的对外传播是指:当代中国梦是现今中国人的社会政治理想,但是它的提出和实现并非只对中国和中国人有意义,而是会具有世界影响和意义。在世界各国、各文明之间联系、交流日益密切、频繁,中国越来越融入世界的背景下,中国梦不仅需要得到中国人的认可、需要中国人努力,也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为外部世界所接受、理解,即需要一个较好的外部环境。如果外部环境不友好、充满敌意,则中国梦很难实现。所以,中国梦需要对外解释和传播,以避免、减弱及消除敌意,争取理解、支持。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借助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所具有的影响,以便于世界了解中国梦的真实含义。如传统中国梦对和谐、有序、温情、道德、富裕等的追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在外传播,已经在世界上有一定影响。因而,指出当代中国梦与传统中国梦的联系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世界了解当代中国梦。

其次,突出当代中国梦对传统中国梦的超越性。在借用中国传统梦服务当代中国梦时也注重两者的区别,在宣传和使用上强调当代中国梦的超越性。首先,要避免混淆传统中国梦与当代中国梦。传统中国梦与当代中国梦存在一定的共通性,但它们分别对应的是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它们存在的社会基础、反映的社会要求存在本质差别。其间的共通性可以实现两者的沟通,可以使传统中国梦服务于当代中国梦,但传统中国梦的作用是辅助性的。因此,在当代中国梦的宣传和实践中,既要利用传统中国梦又要避免将当代中国梦化约为传统中国梦,或将两者混为一谈。其次,要强调当代中国梦的先进性。无论是传统中国梦还是现代中国梦,作为社会政治理想必然也必须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前瞻性。只是,传统中国梦是传统社会范围内的先进性,当代中国梦则是现代化范围内的先进性。因为社会的发展,传统中国梦中的一些基本的向往和追求仍然在当代中国梦有延续,但是传统中国梦的具体内容和指标已经落后于当代社会,也无法满足当代人的愿望,因而,在当今已经不再具有先进性。引领当代社会发展、激发人们奋斗热情的任务要由具有先进性的当代中国梦来承担。再次,要突出当代中国梦的可行性、现实性。社会政治理想反映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和期待,而理想能否实现取决于是否具备相关的社会条件,也取决于理想内容的合理性、可行性。传统中国梦虽然就其实际内容和指标而言并不高,历史上也有不少仁人志士为之努力和奋斗,但是,它事实上缺乏可以依托的社会力量和社会机制,因而,它在传统社会中并没有变成现实,除了偶尔有所谓盛世可以给人一些慰藉外,绝大部分时候,它都只是人们的一种愿望而已。当代中国梦与传统中国梦不同,它不仅具有美好性、先进性,而且其内容具有可行性,同时,它有社会主义作为制度保证,有党的领导,有可以依托的社会力量,有组织、有计划。因而,当代中国梦不只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也是一份可以操作的蓝图,通过人们的奋斗会转变为现实。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中国人一直在设计、构想理想的社会政治形态,并不断地进行实践尝试。这种对美好社会生活的向往构成了中国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今天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中国梦继承中国传统中对美好社会生活的追求,并根据新的形势、在新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这一中国梦必将指引、激励千千万万中国人为理想而奋斗。

注释:

① 本文所說的传统中国梦指的是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社会政治理想,在时间上对应的是近代以前的时期。中国从清末开始,传统社会逐渐解体,开始向现代社会转变。当代中国梦反映的是中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政治理想。

参考文献:

[1]韩震.中国梦:中华民族国家认同的理想前景[J]. 道德与文明,2013(04).

[2]习近平. 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N]. 人民日报,2013-03-24.

[3]李君如主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王淑梅,王艳华. 传统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5).

[5]竹立家. 中国梦:构建和谐社会[J]. 中国改革,2006(11).

[6]刘国洲. 确立和谐思维方式,助推实现“中国梦”[J]. 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4(04).

[7]孙晓春. 先秦法家富强观念的现代反思[J]. 政治学研究,2014(05).

[8]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3-03-18.

[9]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 求是,2012(22).

[10]范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N].学习时报,2014-03-17.

[11]侯才. “中国梦”与“中国现代性”的塑造[J].理论视野,2013(06).

[1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求是,2013(22).

[13]石文龙.法治是实现中国梦的制度基础[J].乡音,2013(09).

[14]黄朴.法治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途径[J].法治与社会,2013(08).

[15]梅萍. 中国传统和谐伦理的历史局限与现代转换[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4).

[16]邓乐元.“中国梦”的三大标准[J].学理论,2014(05).

[17]承前啟后 继往开来 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12-11-30.

作者:刘学斌

第二篇:中国梦与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教育

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接班人,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不仅要进行专业知识方面的传授,更要注重道德教育,把中国梦贯穿于道德教育中,培养他们拥有进步的道德价值观和坚定的理想信念。

中国梦道德教育大学生在大学校园开展道德教育,尤其让中国梦深入学生心中,对增强我国大学生的集体、民族意识,凝聚大学生共识,培养我国大学生成为有知识、有梦想、有正确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社会栋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实现中国梦对大学生的道德要求

1.实现中国梦,大学生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大学生只有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样崇高而伟大的理想信念,才能知道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才能明确人生奋斗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高等院校的道德教育需要引导大学生树立起坚定的理想信念,引导他们突破小我,实现大我,个人的理想信念要依托于中国梦之中,个人的拼搏奋斗要围绕民族复兴而奋斗,只有实现这样的理想,人生才会有价值和意义。

2.实现中国梦,大学生需要拥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八大首次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和根本保证。价值观属于意识形态,对实践能起能动的反作用。因此,高校道德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学生,在课堂和社会实践中广泛宣传和持续灌输。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和精神才能在大学生的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转化为崇德向善和努力拼搏的力量。这种力量将使大学生拥有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并自觉努力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终生。

二、创新道德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大学生

创新道德教育,首先要了解现阶段高等院校道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方面,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首先,全球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将西方腐朽的政治、文化观念渗透到大学生平常的生活和学习当中,对其道德意识和行为产生坏的影响;其次,市场经济和网络的发展使得一些糟粕思想很容易被大学生获取,从而对其道德观和价值取向产生不良的影响。另一方面,高等院校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道德教育内容陈旧,重理论轻实践;教育方法呆板,重灌输轻道德养成;道德教育评价机制单一,缺乏科学性等。

1.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创新。高等院校要与时俱进,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不断改革和创新。习近平总书记“中国梦”的提出,给高等院校德育教育指明了新的方向,围绕“中国梦”的道德价值体系是未来高等院校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从传统的“填鸭式”灌输方法转向开展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例如开展以中国梦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革命优良传统教育,从单一式教学到多形式教学,老师寓教于乐,学生寓乐于学,良性循环,道德价值观念才会植入学生的心中,根深蒂固。

2.从教师、同学、家庭多方面进行道德教育渗透。首先,授课教师的言行对大学生影响广泛。一直以来教育者尤其是那些德高望重或者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是大学生学习和效仿的对象。要想让大学生拥有“中国梦”,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首先应该拥有“中国梦”。只有那些自身综合素质高的教师,才能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感染学生。其次,学生会干部、班干部和党员对其他的同学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他们要严于律己,成为同学们学习的榜样。最后,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和交流,形成家庭、学校共同教育的新格局,创造大学生健康发展的社会氛围和生活环境。

3.让高校管理服务人员成为德育工作者。在高等院校,高校所有的管理服务岗位的工作人员尤其是与教学管理直接相关的部门和后勤管理部门的教职员工,他们每天与学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接触,他们的工作态度和言行表现也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高校要强化他们的育人意识,提高他们自身的素质,让他们以实际行动来影响学生。

4.建立良好的德育教育考评机制。高等院校除了在思想上要重视道德教育工作,还要加强道德教育的管理工作。一方面,要加强对所有教师尤其是德育教师的德育考评机制,帮助教师提升自身素质,提高教育质量。另一方面,要改进学生的德育评价机制,比如建立在校學生的德育档案,甚至引入第三方对学生的品行进行评价。

三、结束语

法国作家雨果曾说过:“人类的心灵需要甚于物质需要”。除了传道授业解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道德价值体系,也是每一位当代教师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

参考文献:

[1]李康平,张吉雄.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德育教育思想的新发展——论“中国梦”的德育新实践[J].科学社会主义,2014,(03).

[2]李英敏,张硕.高校德育教育渗透途径的探析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3,(05).

作者:王东 谢黎旭

第三篇:“中国梦”对培养青年创新人才的价值意蕴

摘 要: “中国梦”在青年大学生中的具体体现形式是:报国梦、成才梦、创新梦,“中国梦”主题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具体体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信仰,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创新动力,有利于大学生砥砺健全人格。高校开展“中国梦”教育应体现“四个结合”:与思政课堂结合,与学生成长结合,与文化建设结合,与实践育人结合。

关键词: 中国梦;信仰;思想政治;大学生;创新

“中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出的一个重大时代命题,不仅为中华民族描绘了波澜壮阔的美好蓝图,而且也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丰富的时代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广大青年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1],表达了对青年勇担时代重任的殷切期盼,也为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进步指明了方向。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用“中国梦”打牢青年大学生的共同思想基础,以“中国梦”引领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这既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也是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

一、“中国梦”在青年大学生中的体现形式

(一)报国梦

青年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大学生学习践行“中国梦”,具体体现就是怀揣爱国热情,发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传统,掌握真才实学,投身到报效祖国、造福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去,努力实现“报国梦”。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青年大学生一直与民族同命运、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齐发展,是促进国家进步、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生力军。从周恩来、邓小平等一大批青年知识分子远赴欧洲勤工俭学,探求救国良策,到13位平均只有20多岁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创建中国共产党;从拉开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的“五四”青年运动到发出抗日救亡最强音的“一二九”运动,青年大学生一直走在时代的前列,抛头颅、洒热血,满腔赤诚;从5.3万名大学生参与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到10多万名青年学生参与上海世博会志愿服务,从2008年汶川大地震,到今年的芦山地震,大学生一直活跃在志愿服务的第一线,心系人民、无私奉献,他们青春靓丽的背影为时代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在西部、在边疆、在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都有青年大学生义务支教、服务西部、扎根农村、奉献青春的身影。在探月工程、北斗导航、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第四代核电等一批重大工程中,到处都有青年突击队的旗帜,在“神十”载人航天总体部,400多名员工平均年龄仅32.6岁。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青年大学生作为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肩负着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青年大学生只有融入时代大潮,跟着党走,才不会偏离方向,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报国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表现,大学生应把个人梦想与国家梦想紧密结合,在实现“报国梦”中为“中国梦”增添强大青春能量。

(二)成才梦

青春是最宝贵的年华,青年大学生富有激情,朝气蓬勃,怀揣出国梦、考研梦、创业梦、致富梦、明星梦等五彩斑斓的梦想。马克思说过,“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个体理想是社会理想的基本构成,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每个中国人的梦。对于青年大学生而言,当前第一要务就是要珍惜大好时光,心无旁骛、刻苦钻研、勤奋学习,通过个体的“成才梦”助力“中国梦”。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不能说某个人最优秀,只能说某个人在某一方面或多个方面最优秀,成才的渠道多种多样,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无论是重点大学高材生,还是高职院校学生,大学生只要学有所长,就一定能施展才华,立志成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伟大的时代召唤着青年,辉煌的事业期待着青年。随着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时代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最好的舞台,大学生可以施展身手,展翅翱翔。无论是遨游太空的“80后”女航天员王亚平,还是28岁就当上武汉大学最年轻教授的海归邓鹤翔,抑或24岁就当选十八大党代表的大学生村官石磊,还有35岁就当上航母设计高级工程师的王治国,他们的成功都是幸于时代。梦在远方,路在脚下。当前,大学生践行“中国梦”,就是要勤于修身、立志高远,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如饥似渴地汲取科学文化知识,牢固掌握扎实技能,练就过硬本领,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紧密结合在一起,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才,为施展抱负、报效祖国夯实基础,为实现中国梦增砖添瓦。

(三)创新梦

青年大学生思维活跃、精力旺盛,富有创新激情和创新活力,涌动着创新的梦想、创新的冲劲,是最具创造性的群体。青年大学生践行“中国梦”,就是要燃起“创新梦”,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具备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意志,拥有解放思想、创新创业创优的品质,敢于冲破传统的禁锢,以创新创业托起“中国梦”。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创新发展的历史,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当今世界,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一个国家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以创新为动力源。科学研究发现,人才成长的最佳年龄区在25至45岁之间,是出成果的黄金时代。古今中外,青年创新人才一直都是时代最闪耀的星星,照亮历史的天空。爱因斯坦26岁提出著名的狭义相对论;牛顿24岁发现微积分,27岁成为教授;马克思23岁获博士学位,29岁同恩格斯合著《共产党宣言》;华罗庚依靠自学数学,25岁发表震惊世界的数论专著。同时,青年杰出人才往往也是创业先锋,引时代风气之先。扎克伯格创办Facebook时年仅19岁;比尔·盖茨20岁辍学后创立微软公司;乔布斯21岁时和26岁的沃兹尼艾克成立苹果电脑公司;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25岁时创办谷歌公司。美国硅谷之所以成为世界著名的高新技术的摇篮,正是由于拥有一大批斯坦福大学培养的拔尖创新人才。当前,我国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急需大量创新人才。大学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结合点,但是我国大学培养创新人才的现状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高层次创新人才匮乏,大学生创业比率偏低,无论是李约瑟之谜,还是钱学森之问,都直指创新人才培养问题。“创新梦”是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青年大学生要努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养成创造性人格,敢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奋勇当先、勇攀高峰。

二、“中国梦”对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意义

“中国梦”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具体体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信仰

理想是人生的灯塔,信念是事业的基石,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苏格拉底说过:“一个人如果没有信念,没有崇高的精神追求,心灵就会没有皈依处,就会变成欲望的奴隶和物质的犬儒。”托尔斯泰说过:“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习近平总书记讲,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理想信念是推动事业发展、个人进步的强大力量。理想信念一旦形成,就会指引方向。伟大的事业需要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要破解当前中国社会遭遇到的转型难题,进一步推进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无疑需要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面临经济全球化、体制市场化、价值多元化、信息国际化的冲击,中国传统价值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观、西方价值观激荡碰撞。一些大学生受消费主义、物质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影响,理想信仰面临冲击,价值观受到严峻挑战,少数大学生出现理想彷徨、道德失范、心理失衡、信仰危机等问题,逐渐陷入困惑、迷失自我、混淆价值、虚度光阴。中国梦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弥合了国内各民族、各阶层之间的隔阂,代表了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民族归属感、凝聚力、向心力。中国梦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话语体系的丰富和创新。在青年大学生中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利于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青年学生的头脑,把坚定的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和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有利于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大学生在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时所持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态度与国家民族利益一致;有利于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团结大学生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融入改革开放时代热潮,提高为国家崛起、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自觉性,肩负起实现中国梦的青春使命,从根本上解决为谁读书,为谁学习的问题,解决创新的方向问题。

(二)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创新动力

创新动机在人才的非智力因素中处于核心地位。人才只有产生了创新动机,有了创新意识,才能对创新活动产生兴趣,诱发创新情感,产生创新勇气和毅力。创新动机使人才的创新活动指向一定目标和对象,并与人才的其他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相结合,共同推动创新活动的发展。远大志向和崇高目标对人才会产生巨大动力,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动力就越大。“百学须先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古之立大志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青年杰出人才都有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具有强大的创新动力,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马克思在青年时代就表达了他的人生理想,“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壮志,成就救国救民的千秋伟业;茅以升矢志造桥,负笈苦学,克服重重困难,修建了第一座现代化桥梁;李四光、邓稼先、钱三强等一大批旅居海外的青年知识分子怀揣满腔爱国热情,毅然决然回归祖国,成就了新中国科技事业的辉煌。

当前,“90后”大学生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兴趣广泛、思想活跃、个性鲜明、主体意识强、善于接受新事物,但是他们大多数缺乏艰苦生活的锻炼和对生活逆境的体验,接触社会、生产实践的机会很少,依赖性强,缺少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不畏艰难的优良作风,部分大学生的创新动力不足,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一现状亟需改变。今日实现中国梦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在自己,每个大学生都是“梦之队”的成员。“中国梦”向人们展示了美好蓝图,可以化作大学生开拓奋进、不断创新、超越前人的强大动力,激发青年大学生的爱党爱国之情和成才报国之志。“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有利于用伟大的目标感召青年大学生,用光明的未来激励青年大学生,增进对党的信赖、信念、信心,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每个人都享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与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进步”的机会,珍惜韶华,奋发有为,增强自信心,挖掘自身潜能,激励大学生勇作追梦人,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

(三)有利于大学生砥砺健全人格

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认为,智商至多只能解释成功因素的20%,有80%归功于非智力因素,即“情商”。许多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将创造性人格概括为八个特点:广泛持久的创造兴趣、不可遏制的创造动机、富有创新的理想追求、健康的生活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品质、勤奋刻苦的钻研能力、良好的思维方法和习惯[3]。由此可见,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和综合素质的反映。古今中外,凡彪炳青史、誉满天下的科学巨匠、学者大师,无不具备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例如,居里夫人不仅是唯一一位在两个不同学科领域、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而且也是一位毅力坚强、无私奉献、不计名利的伟人;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还是品德高尚、富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反对战争的正义人士;钱学森既是我国火箭、导弹、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也是一位拥有超凡人格魅力的爱国知识分子。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对诺贝尔奖获得者研究后发现,他们中的大多数不是高智商,只是中等或中等以上智商,但这些人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高度的自信心、健康的心理水平、勤奋刻苦的意志品质等人格特征。

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中国梦”宣传教育有利于大学健全人格,养成良好品行。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提升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信心和勇气。另一方面,“中国梦”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4]。马克思曾表示,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致力学术研究的人,首先要拿自己的学识为人民服务。“中国梦”有利于教育引导学生深刻领会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大河无水小河干,小河水丰大河盈,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同时,中国梦主题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人格,马克思说过: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现“中国梦”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啃硬骨头、涉险滩,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可以锤炼大学生坚毅顽强、积极进取、勤勉奋斗、脚踏实地、真抓实干、迎难而上的品质。

三、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的途径

(一)将“中国梦”教育与思政课堂结合

高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政课堂教学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以“中国梦”为切入点,将其融入教学过程,扎实推进“中国梦”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高校应将“中国梦”主题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相结合,突破教材内容限制,将中国梦的科学内涵转化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转化成学生理想信念,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创新教学方法,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将演讲、征文、讲座、研讨等主题教育形式作为新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与主题报告会、知识竞赛等实践活动相结合,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运用相关视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开展课堂讨论,对大学生重点关注的“中国梦”如何实现等问题给予答复和引导。思政理论课教师要针对大学生有梦想、有追求的特点,结合学校办学特色与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多样、富有个性的“中国梦”教育活动。

(二)将“中国梦”教育与学生成长结合

“中国梦”主题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增强针对性、实效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围绕学生在学习、成才、思想、生活、交友、恋爱、求职、就业等方面遇到的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深入基层,走进青年,让“中国梦”教育变得“更实”,把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作为“中国梦”教育的切入点和现实起点,倾听学生心声,关注学生切身利益,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帮助学生圆梦,为学生真心诚意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中国梦带来的点滴变化,共享发展成果。

(三)将“中国梦”教育与文化建设结合

一是发挥宣传舆论阵地作用,营造主题教育氛围。利用校园网、微博、论坛、广播、橱窗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唱响主旋律。二是精心培育身边典型,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挖掘、选出校园追梦、圆梦的先进师生典型,以典型引路,利用“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感动身边人”,传播立德树人的正能量,激励大学生践行“中国梦”。三是精心打造创新文化,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纳说过:“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能力。”结合“中国梦”,大学要精心培育校园创新文化,构建创新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营造崇尚百花齐放、鼓励创新创业、宽容失败、敢为天下先的文化氛围。

(四)将“中国梦”教育与实践育人结合

实践是追求理想的现实行动,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把理想转化为现实。社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思想素质的重要载体,是践行“中国梦”和培育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应强化实践体验,为大学生实践创新搭建更广阔的舞台,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知国情、看变化、受教育,在实践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增强“中国梦”主题教育的实践性。利用暑假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积极引导学生深入西部、深入农村、深入一线,到基层了解普通人的生活,感悟普通人的梦想。以“中国梦”为主题,开展理论宣讲、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法律援助、文化服务、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感悟“中国梦”。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会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02).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李祖超,吴 冰.以“中国梦”引领大学生励志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3(20):11.

[4] 冯 刚.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9(10):15

作者:阙明坤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国水资源现状论文下一篇:工商管理导论学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