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探究教学

2023-02-06

第一篇:高中语文阅读探究教学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阅读是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字能力,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之中阅读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高中的语文学习之中,阅读训练不仅是提升学生的汉语阅读能力,也是通过阅读的积淀实现情感表达、思想传达方面的提高。在高中阶段的语文阅读训练之中,教师需要结合课程大纲的安排进行阅读题材和文本的设置,结合语文教材实现阅读教学的最大效果,也因此,在进行高中的语文阅读教学探究时,也需要结合教材进行探讨。

1、体会文字的音韵美

汉字作为全世界最为特殊的语言文字符号,具有独特的表音、表意相结合的特质,这赋予了汉字形象生动的字符的同时也使得汉语具有独特的音韵美感,这在中国的古诗词、现代诗歌之中都有体现,优秀的外国诗歌也能够通过出色的翻译工作传达出诗歌的美感。在中国的语文教学之中,诗歌体裁作为音韵美的最佳载体,长期以来都是语文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对象,诗歌作品广泛分布于从小学到大学各个阶段的语文教育之中。

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材中,选取了难度较大、篇幅较长的诗歌作品来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这其中既包括了闻一多的《发现》、艾青的《北方》和舒婷的《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等出色的现代诗,也包括了作为中国诗歌个人创作源头的《离骚》。其中的《离骚》难度特别高,虽然仅是以节选的形式选入高中课本,但是《离骚》的创作时间久远,诗歌语言与现代口语变化较大,且选用楚地方言创作带来了很多生僻的词汇和表达,这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困难。也因此,在进行《离骚》等难度较大的古诗教学时,教师应该尤为重视其中音韵美的传达,以汉语的音韵美感吸引学生的兴趣,以播放朗诵视频、组织学生进行分段落的诗歌朗诵的形式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感。

2、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

文以载道,文以传情。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够流传一时,还能够传诵千古,这得益于文字之中盛载的真挚感情。在进行语文阅读训练的过程中,对于字里行间氤氲的感情的领悟和理解是学习的重要部分,同时,学习教材文本中传达情绪和思想的高超技巧也是语文学习的本来要求。在高中语文教材之中有着大量在传情达意方面尤为出色的作品,其激烈真挚的感情、中正平和的表达以及细腻入微的阐述是流传时最为打动人的。

例如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指南录后序》和《五人墓碑记》。前者是文天祥在国破家亡的紧要关头,秉持着毁家纾难的理想,对自己的人生特别是国难时颠沛流离的轨迹所做的总结和回顾,以一种坦然而又心酸的笔调书写了国家破灭的悲剧和个人在动荡时代苦难,既充溢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爱与眷恋,也抒发了自己国破家亡的特殊心境。考虑到宋元鼎革之际对特殊时代背景,教师在进行文章教授的过程之中需要特别补充一些相关背景的介绍,帮助学生从当时人民死伤惨重、颠沛流离的时代背景之中去理解文天祥寄予文字的感情。后者是对明末党争黑暗政治的记录,以五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行为讴歌了黑暗重压下仍然闪烁的人性闪光,以普通人所做的不普通事为切入点,作者对黑暗政治的满腔悲愤和对悲壮牺牲的痛苦无奈溢于言表。同样,教师在将《五人墓碑记》的情感表达作为教授重点时,也需要结合明末的政治黑暗格局来进行讲解,以当时阉党、东林党的血腥斗争来帮助学生理解文字情感。

3、结合时事进行阅读训练 对语文阅读的训练不仅应该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经历,教师还需要结合当下的时代环境进行解读。在《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中,作者陈炎探讨了东西方文化在文化方面的冲突和融合,特别是双方的文化资源在整合和利用中的矛盾和不同。对于这一类教材之中的文字,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之中应该尤为突出语文阅读与当下结合、与实时结合的特质,在教学之中突出时代性和新颖性,不仅仅局限于教材本身,还需要对其背后的相关问题进行更为深入和有据可依的探讨。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打开国门之后的东西方文化差异就已经成为了学术界和传媒关注的重点,这在千禧年达到了顶峰,其背后蕴含的初开国门之后中国人对国外的新奇、向往、好奇和关注是这类文字所共有的。在当下的语境之中,伴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提高,东西方文化的关系已不再是改革开放之初的格局,国人的自信心给予了中国文化更好的表达途径,也提供了看待西方文化更为冷静客观的态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把握机会,不仅局限于教材本身,还应该联系当下留学热、电影之中的中国热等特殊现象,鼓励学生挑选相关文章进行阅读和分享。不仅是时文共赏析,积淀的文学作品之中也具有现代内涵,可以结合当下时事进行新的解读。《奥林匹克精神》是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的著名演讲词,其中重点阐述了蕴涵着公正、和平、拼搏等优秀人类品质的奥林匹克精神,而这在当今中国应该激起新的反响。作为奥运的举办国之一,中国人对于奥运精神应该有着独到的见解,对于北京奥运之后中国体育的发展和国人精神面貌的改变应该有着独有理解,而这也可以纳入语文阅读训练之中,鼓励学生在课后交流相关文章的同时努力表达自己的见解,提供独到的视角。

结语:

语文的训练不同与其他学科,需要尤为漫长的学习和训练,经历长期的积淀,这在语文阅读训练之中尤为明显。但是语文阅读训练并非难以看见成效,只要把握住语文的音韵美感、语言文字背后的思想感情,再辅以时事热点的关注和课后相关新闻文章的关注,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并非难事,这在当前高中语文阅读训练实践之中以及得到了很好的证明。

第二篇: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研究

摘 要:随着国内课改以及素质教育的推进,高中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和审美能力。本文着重研究了探究性阅读教学中阅读主体学生、阅读导体教师两方面因素,以期对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可行性实施策略有所指导。

关键词: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研究

探究性阅读是以阅读为本质,将文章的相关信息不断筛选出来,从而提升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目前,高中语文阅读多采用探究性阅读教学,但仍然存在着生搬硬套的情形,因此,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经验,对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进行深入的探讨,为新课改阅读教学贡献一己之力。

一、对阅读主体―学生的研究

学生是探究性阅读的主体,能否进行探究性阅读以及教学成果的取得,从根本上来说都取决于学生。

1.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地位,珍视学生的个体见解

首先,培养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和自主探究。传统的阅读教学喜欢让学生大概读一遍文章后即展开教学活动,还未形成独立思考前就进行思想的灌输,这样不仅会使学生思维懒惰还会产生厌倦的情绪。因此,让学生对文章有整体的感知和自主探究是阅读教学的基础。比如在教学朱自清《荷塘月色》时,要让学生进行反复的朗读与体会,感受文中对荷塘景致的整体描绘,同时感受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的心境,这样才能进一步引导学生体味作品深厚的哲学韵味。其次,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经验与文本进行交流。阅读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读者心灵与作者的对话和交融。在探究性阅读中,同样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体悟作品构建的意义,去探究作品所隐含的深层意蕴。当然,学生缘于不同的生活体验对作品的理解不尽相同,教师在保证积极引导下也应该珍视这种独特的理解。比如在讲解《背影》一课中,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端茶送伞的浅层次中,对于作者在朴实的文字以及一幅看似平淡的生活画面所表达出的对亲情刻骨铭心的体会并未理解。课后老师要求学生回家后观察父母背影半个小时,用心去体会父母的背影所折射出来的浓浓亲情。通过这种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及体验的方式,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及理解。最后,通过往回看的方式,促进对文章的理解。对一部作品的完整掌握往往需要精读和反复的阅读,对信息进行再次加工,从而促进对文章的理解。

2.探究性阅读贵在培养学生自能发问、自能探究

首先,注重文章关键词语等处的质疑。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注重文章的遣词造句,句子及用词都会反复推敲来达到文章要传达的意境。学生只有反复推敲、品味这些关键词汇,才会理解文章的精华。其次,在文章看似“矛盾”处质疑。比如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中,“忘却”与“纪念”本身就是一对矛盾的词汇,作品也正是在这种矛盾中探究作品的主旨。再次,勇于对传统观点进行质疑。传统观点多属于众人长期积累下来的观念,多具有局限性,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对传统观点提出质疑,决不可用所谓权威的观点来禁锢学生。最后,对文章无疑处生疑。比如在《智取生辰纲》一节中,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不用马车等方式进行运送,而是采取最费时费力的人工运送的方式”,问题一提出,老师采取积极鼓励的态度让学生进行讨论,最终说明杨志谨小慎微的性格以及对此次押运任务的重视。

二、对阅读导体―教师的研究

探究性阅读教学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但是此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作用不容忽视。

1.创设探究情境,引导学生开始探究

一方面,教师要营造一个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心理自由的情形下进行探究和学习。

另一方面,创设探究情境,使学生入境生情。教师在此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中,并构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渲染、创设问题、借用多媒体、引发想象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2.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探究

学生是探究性阅读教学的主体,教师要适时进行引导,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来引导。一是对学生的问题及理解予以引导,二是在学生思维活动及探究过程遇到障碍时进行引导。

3.学生探究后,教师要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延伸

在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总结时,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探究阅读的结果,还要进行及时的归纳和总结,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表现出的创新精神进行鼓励。

总之,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应遵循学生自主阅读的原则,让学生更好地与文本、作家进行对话,更好地读懂生活,探究文章的背后价值,让探究性阅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曾祥芹.阅读学新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0.

[2]刘亚元.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探究性阅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湖中学)

第三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学习情境创设微探究

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学习情境设计常见问题与解决对策

厦门市湖滨中学 郑银叶

摘要:在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新课程的教学设计特别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创设有声有色的学习情境已经是语文课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但学习情境的创设也存在不少问题,导致了情境与目标分离的现象。分析问题所在探讨有效的学习情境如何创设的对策显得十分必要。

关键词:学习情境,类型,存在问题,方法,对策。

高中新课程实验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建构主义指导下的教学设计特别重视学习情境的设计,加上现代信息技术的设备的普遍使用,大部分的城市中学的课堂已经全部配备多媒体设备。于是,在语文课阅读课公开课教学研讨中,大部分的教学设计会使用多媒体的音频视频作为学习情境创设的重要环节。音频视频确实让课堂有声有色起来,但这些设计是否是必要的、有效的,和实际的学习任务有没有直接的关系,会不会影响课堂主要学习目标的达成,值得我们好好思考。

笔者所在的地区四个语文学科公开课课例(《伶官传序》、《出师表》、《雪》、《再别康桥》)很典型,它基本上可以代表语文阅读教学创设学习情境的最普遍做法,本文想借这些课例来分析学习情境创设的问题。

一、学习情境创设五种类型

1、用老师的真实的经历、下水作文创设真实的有吸引力的情境。比如《伶官传序》课里老师用了自己的滁州游记来引入课文。

2、采用和教材内容有关的音乐,渲染课堂氛围。比如课例里的《雪》,采用彭丽媛的《我爱你,塞北的雪》引入就是这个类型。

3、从作家生平材料入手,知人论世,促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进一步深化。这个类型使用非常普遍,几乎是所有的老师,所有的课文大多采用这种方式。当然这是传统的文学批评理论的表现,文如其人,文以载道,所以要通过对作者生平的分析来促进对作品的理解。比如《雪》的鲁迅生平的介绍,《伶官传序》里欧阳修的生平。

4、选择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影视作品片段,引入课堂,吸引学生注意力。例如《出师表》选用的电视剧《三国演义》片段引入。

5、选择和作品相关的图片,让学生把抽象的文学语言转化为视觉形象。比如《雪》中“雪”的图片,《再别康桥》里精美的的康桥的图片。

这些做法都有一个共同的追求,激发兴趣,渲染氛围方面有比较好的效果。但如果从学习情境设计的有效性来分析的话,可能就会发现有很多方面可以进一步改善。

二、存在问题分析

首先我们来分析《伶官传序》这个课例。学习情境创设的效果评估要紧扣教学目的,所以我们的分析都以教学设计里表述的学习目标为评价依据。

这篇教学设计教师的教学目的是这样表述的:

知识与技能 ①文言积累,重点字词句点拨。②理清作者写作思路,领悟作者创作动机,体会名言警句的思想感情。③评析文章篇章结构的特点,进行写作迁移训练。过程与方法 :初读文本,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把握文意;再读文本,研讨作者写作思路,文章篇章结构的特点;三读文本,延伸拓展,进行写作迁移训练。情感、态度、价值观:研读文本,了解古圣人及其思想风貌,领悟作者创作动机,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很显然,我们可以看出学习情境的设计只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关。我们可以从六点来分析:第一点: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看,本课学习情境设计是教师的真实活动,老师的游历文章,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和榜样作用,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第二点:目标达成方面,本课学习情境的设臵对学习目标的了解古圣人及其思想风貌有帮助,但这个学习内容实际上在初中的《醉翁亭记》已经学习了,本节课的学习是复习而已。本课的学习情境对领悟创作动机,体会本课的作者在本篇史论中渗透的思想感情的关联不强,对学习目标的达成帮助不大。第三点,从适合教学内容与否这一点看,对欧阳修的评价内容要适当改造。不应注重对欧阳修人生情味的欣赏而是对欧阳修的历史观,儒者的家国情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共情。第四点,从严格意义上讲,在符合学习者的特征这一点上,有对旧知识的复习,没有对新知识的有效拓展来提升学生的知识面,能力水平。第五点,是否尽量采用真实的情境方面,本课例是满分。第六点,时间、时机是否恰当。理想的的学习情境蕴含学习主题,学习活动。悬疑性和活动性蕴含其中。很可惜,这个可以后面的学习主题与情境无关。

第二课课例,鲁迅先生的《雪》。课例的学习情境设计是采用和教材内容有关的音乐——彭丽媛的《我爱你,塞北的雪》引入就来渲染课堂氛围,创造一种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对雪产生美好的情感。教师的课堂学习目标是:

1、整体感悟文章的内容。

2、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3、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4、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分析这些目标和情境可能有关的是前三点。但文章内容和情感和《我爱你,塞北的雪》相距太大,而且教学内容里没有两者

的对比,因此对三个目标都没有帮助。这样的设计尽管有很多喜欢音乐的人一进课堂非常愉悦,表扬图片精美,但这样的情境有效性不高。

第三个课例《出师表》,学习情境是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出师表”片段。学习目标是:

1、品析语句体会作者忠君爱国的深情。

2、结合自己阅读感受,在品读中体会诸葛亮忧国忘身、知恩图报、勇担重任、鞠躬尽瘁的精神。这两个目标都指明了达成目标的途径是品析语句,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尽管播放影视片段的时候学生,听课教师都很有兴趣,但播完之后进入文本的阅读反倒产生读文章不如看电视有趣的感慨。影视片段的作用没有和授课的目标联系,自然也就对目标的达成意义不大。

第四个课例《再别康桥》,学习情境是徐志摩的复杂的感情生活,剑桥的美丽的图片。学习目标是学习鉴赏诗歌的语言美、绘画美、建筑美。学习情境的设计里最吸引学生的徐志摩的感情生活实际上不仅没有促进学习目标达成的作用反倒把学生引入学习主题的旁支,浪费了时间。剑桥的的精美图片可以给学生理解文章的意境提供形象化的帮助,可同时也混淆了图画和文学语言的最大差别,文学语言比绘画更抽象,是一种需要生命体验和想象力的一种艺术形式。所以文学作品的鉴赏是一种审美的活动,需要想像。“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那种含羞带怯的柔情,有什么样的图片能表达这样的风韵呢?而且提供了图片反倒妨害了学生想象的自由,不利于想象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很多常见的阅读课的学习情境的设计方案,有待改进!

三、方法与对策

鉴于常见的设计误区,情境与学习目标、学习主题、学习的活动相关严重不足的教训,在实践中我总结出四种问题情境创设方式,这四种方法得益于孙绍振教授的微观文本分析理论——还原法、比较法,还有多年以前上海特级教师彭仕强老师的启发。

(一)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提供多面性,逼迫学生找立场。

在文学鉴赏领域 ,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早已是评论界的共识。传统教学理论以传授知识为核心,教师的思维会陷入一个怪圈,那就是把教学参考用书上文学鉴赏的观点用各种办法让学生理解进而接受 ,实际上,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传统教学参考书上的意见还经常是落后于时代的不代表学术界较高水平的鉴赏,让学生记忆这样的内容徒增学生的记忆负担。好在新课程的教师参考用书已经改变做法,一般同一篇选文他会选择几种不同的观点提供给老师作参考。 培养阅读能力就要让学生接触更多信息、接触不同立场、不同的观念,让学习者自己判断、选择,在判断选择中培养他的判断选择能力。这种情境创设方法我称之为——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提供多面性,逼迫学生找立场。比如在执教苏东坡经典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时候,我把本课的学习情境设计成一个问题情境:《念奴娇 •赤壁怀

古》一词的情调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同时提供给学生古诗词评析的大家叶嘉莹先生的赏析文章和教参上持反对意见的文章。千古名篇尚且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同时课堂的学习活动也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学生自主阅读,小组学习,协作交流,发表意见,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二)自相矛盾为哪般——追踪历史 ,呈现变化 ,引导学生究根底 。

现实生活中,小到一个人说话 ,大到两国外交发言 ,前后措辞不一致是常见的现象,探究这种变化,往往能有独到的发现。文学作品版本不同,表述的文字不同的现象甚至发展为一门专门的学说。文学鉴赏课运用这种创设情境法往往有好效果。比如2006年11月第2版2011年4月印刷的人教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部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选入了杜甫的名篇《登岳阳楼》,其中有一个字做了修改。“乾坤日夜浮”其中的“夜”由第一版的“月”改成了“夜”。那么到底那个字用得好呢?为什么出版社和课程教材研究所的专家要做这个更动?这个问题的后面就是诗歌的意境的揣摩,鉴赏能力的培养。我设计的学习情境是:品味诗歌,和出版社的专家商榷这个版本的用字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写成一篇600字左右的短文,阐述自己的观点。

这类的学习情境的设臵语文课阅读教学可以大有作为,因为作家的修改稿、不同版本 、不同译家的翻译非常丰富,都可以作为学习情境设计的资源。

(三)情人眼里出西施——揭开情感面纱回归理性,引导学生析文本。

文学作品之所以是文学作品,不是它们如何客观精准的反应了客观现实,而是它们体现了作家个人强烈的个性特征,给予读者千姿百态的审美体验。文学的奥秘价值往往就蕴含在这种个性化里。但是,我们的学生往往被作家的高超技巧直接俘虏,陷入一种感觉得到说不出来的困境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只有更深 的理解文学形象构成的秘密才能更好的理解,这也是培养提升学生鉴赏力的必经之路。

所以,揭开作品的情感面纱,发现它与理性逻辑的差异,设臵学习情境就能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鉴赏作品。

这个方法几乎可以适用于所有的阅读课教学。

比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开头就讲,作者最喜欢故都的清、静、悲凉。喜欢清、静可以理解,喜欢悲凉就是一个有违理性的表达,完全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的感受。愿意将生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来换得三分之一的零头,更是一种非理性的爱恋,把这个非理性设计为学习情境就能深入文本。林语堂的《动人的北平》也是这样的。如果说“珠玉之城”华贵富丽,“国王的梦境”应有尽有,城市宜居,动静合宜是动人的理由是比较能理解的,但“北平有法律与触犯法律的人,守法的警察与作奸犯科的警察,盗贼与保护盗贼的人,乞丐与乞丐之王。 ”这一部

分不是很奇怪吗?有守法的警察说明北平治安良好,有作奸犯科的警察、盗贼和保护盗贼的人不就说明北平治安不好吗?从这个非理性入手就可以深入林语堂的林语堂对北平的情感的独特点之所在。再举一个诗歌的例子,比如《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悄悄的我走了”,还可理解,“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可能吗?这是符合现实的吗?如果这不是生活的真实,而是诗人情感世界的真实,那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回答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就深入了文本的核心。

(四)纸做的花儿不结果——真实的任务情境,激发学生高投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特别强调真实的问题情境,认为真实的学习情境有特别的学习意义。人本主义的罗杰斯认为,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是对学生个人最有意义的学习,只有针对真实的问题情境 ,学生才会全身心的投入。所以在上面的三种学习情境的设计中最好能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校的实际、环境的实际设计出 对学生来说是现实的,同时又是与任教课程相关的问题。这一点非常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上例中的写一篇600字的文章和教材编写者互动就是一个结合巧妙的例子。在戴望舒的《雨巷》的学习中,笔者也设计过这样的学习情境:假设你是央视一个MTV的导演,你要给《雨巷》的诗歌朗诵配上一个合乎诗歌意境的画面,你需要选择一个女主角,请你根据诗歌的意境,描述她的气质类型,写一份招聘的广告。同时写出一份造型设计说明,给片中女主角做形象设计。这个学习情境紧扣文本,只有深入理解了诗歌的情感意蕴才能做出恰当的活动设计说明。活动完成了,学习的目标也实现了。

以上四种情境创设方式是笔者多年听课、上课、学习的个人总结。许多有经验的教师出于各种教学目的也在自觉不自觉地使用,并不是只有在新课程实验中才运用的。只是可能没有新课程的理论自觉罢了。当然,学习情境的设计一定还有很多种巧妙的设计思路,这仅仅是笔者个人的有限的思考罢了。

参考文献:

【1】百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何克抗编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何克抗主编.教育技术培训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 【4】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 .上海教育出版社. 【5】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南方日报出版社. 【6】潘新和.语文高考:反思与重构.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7】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8】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分析

【9】期刊.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研究.

【10】郑银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实践初探.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2.第2期

第四篇:网络环境下高中语文自主探究性阅读策略探讨

白远勤

新课程教学要求课堂模式应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探究”要求教师要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知识与组织知识,当然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活动的书橱,而是教学生学习如何思维,从求知过程中去自主建构他自己的知识体系,而这些体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就是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体会文本,发散思维。

对于在现行中学语文教学体系下生存的高中学生来说,他们的阅读没有多少自我选择的空间。按照指定的内容和指定的方式来阅读几乎构成了他们在校语文生活的全部。学生阅读的主体能量并未充分释放,因此依靠有效地途径促使学生有计划有准备尤其是有兴趣有动力的自主探究性的阅读是激发学生阅读潜力,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当务之急。

计算机网络在改变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悄然改变着传统的语文学习。在庞大的信息网络中,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地查阅到各种各样的阅读信息;在计算机上,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地阅读、快速地摘录(录制)、方便地搜索。在信息网络时代,人们可以足不出户而读万卷书,知天下事,晓世间理。如果可以将网络的资源和语文阅读练习起来,学生借助网络自主探究阅读,这不但可以弥补现行学生阅读量有限,方法单一的不足,还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信息时代,倡导终身教育的今天,我们学校教育要培养的是可持续发展的人,因此,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一位美国著名的学者曾说过:“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可以说,语文是教育资源最丰富、与现实生活联系最密切的一门学科,而网络则为语文学习提供了广阔的教育空间和丰富的资源。在网络环境下,教师仅仅依赖于“教参”把有限的知识和所谓的标准答案传授给学生是远远不够的。以一些课文的背景材料为例。输入关键词通过有关网站的搜索引擎可检索到的相关网页资料便多达数百条,这是“教参”望尘莫及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应局限于课本内容,应适当利用网络引进相关材料,以此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语文学习之中,培养其语文能力。

如教学《赤壁赋》时,在老师的点拨下,学生上网查找阅读关于苏轼一生文采风流的资料,尤其是苏轼被贬黄州时的作品,学生在利用网络查阅、搜集的时候,对《赤壁赋》的相关背景知识有了更多的了解,这样在具体学习这篇文本时就事半功倍了。正所谓论世知人,知人论世。通过自主查找资料,学生甚至能对苏轼在黄州的作品娓娓道来,对苏轼在作此篇赋的时候的心境描摹的入情入理,这样,既扩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了效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语文的主要凭借是文字,而文字是实际生活的反映,所以通过多媒体将文字与具体的事物进行转换,更能显示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如一种哀愁的思绪,戴望舒用“丁香般的姑娘”等文字来表达,多媒体可用一支乐曲、一幅图画等来表现。如教授《边城》时就可以运用影视片段教学或者历史资料图片再现湘西凤凰城美丽风光画面,达到让学生对作品的形象美、人情美、语言美有一个更为直观的认识。再如在教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当清华园的月色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完全被清华园的月色,荷花的美艳,周围的景物所折服,被朗诵者磁性的语言所吸引,真正感悟到散文情与景融合在一起的文体特点和通感的修辞手法,理解文中“淡淡喜悦,淡淡的忧愁”的主题。小说中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行动作小说家用文字来描绘,学生无法通过平面媒介来体会文本,而多媒体可以直接立体的展现,如群英会蒋干中计、林黛玉进贾府,鸿门宴等,可以通过视频的播放让学生绘声绘景从而对情节和人物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这种多项的艺术联想与转换增设了教学情景,激发了学生生语文课的兴趣,增添了教学效果。 另外,如《阿房宫赋》是传诵千古的名篇,被称为"诗人之赋",既有赋所固有的辞藻华美、尽情铺排、比喻生动、想象瑰丽、夸张奇特的特点,又能以精当的议论借古讽今,表现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故此,教学内容当围绕熟读成诵进行,并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总体设想是以理解促诵读,以诵读促理解,读而有感,感而能发。首先欣赏Flash制作的课文朗诵,老师在网上搜集大量能表现阿房宫特点的古画、摄影、连环画等图片,结合著名播音员夏青的朗诵、《十面埋伏》古乐和动态文字,创设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激发了学习动机,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 接着在教师的诵读方法指导下,学生在多媒体的指导下,在背景音乐的烘托下有感情的诵读。继而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 谈谈自己的诵读体会,这样一番诵读之后,学生已经对文本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感悟,接下来的深层次的阅读就水到渠成了。

还有自主探究性阅读要求学生自选主题,自我解决,这完全尊重了学生的能动自主意识,积极培养学生的个性。但由于当前学校图书的藏量、学生个人文化的积累程度等因素的制约,学生个人的力量往往难以解决复杂的问题。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要求布置一些探究性的作业,让学生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引导学生之间充分交流、切磋,展示探究成果,将自己的信息资源共享,最大程度地占有资料,相互启发,相互争论,从而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探索出未知的知识。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无论什么时候,教学目的是教学首要任务,信息技术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新课程理念要求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和开放的视野。我们利用网络进行探究性阅读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从而达到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因此,运用信息手段进行教学,必须始终围绕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任何时候都要把教学目的作为主线,始终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让多媒体教学这个手段为教学目的服务。总之,在一堂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运用哪种手段,哪些手段多些,哪些手段少些,哪些手段先用,哪些手段后用,都要根据教学要求的需要,以服务教学要求为标准。

第五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要:阅读是人的一种自由的又充满着智慧的享受,人们在阅读中学习知识,感受生活,形成自己的精神世界。因此,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主体,不能靠满堂灌,满堂讲来实现。学生要学会阅读方法,成为阅读的直接者,教师则是学生阅读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师生平等对话关。本文就如何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生活、如何让学生通过阅读来喜欢语文进行探究。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

阅读一直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在语文学习中的关键、决定性的作用。学生通过各方面的阅读,了解到古今中外悠久的文化历史,感受生活。然而现在的中学语文课堂仍旧存在着一些缺陷和弊端,学生不能很好地从课堂中获得阅读的知识和能力。传统的语文课堂大多是满堂讲、满堂灌、满堂问。亦或者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片面的只专注于课本上的阅读篇目进行讲解,学生即使学到一些方法也得不到很好的实践。因此在新课标下,中学的语文阅读课堂要进行一系列的创新优化,以达到学生自身能力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一、实现教学角色的互换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是教师教为主,学生学为辅,整堂课就是老师在一味的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是否理解、是否学会运用不能知晓,学生没有参与的积极性,老师也觉得自己讲课很辛苦却又得不到回馈。因此,首先要转变课堂中学生和老师的相处方式,学生和老师形成平等的关系。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为学生的学习指引方向。要让学生在实际教学当中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问题、头脑思考问题、知识去解决问题。

新课标反复强调要重视学生的个体阅读,而阅读的最初感觉只有学生自己去阅读了才能够感知,是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不能够代替学生。每个学生的看待事物的角度、经历、知识储备和不同,面对同一文本,初次接触的体验也会有不同。从文本解读来说,每个学生都可能会产生创造性独到的见解;从课堂气氛来讲,每个见解都有可能引起课堂的波动。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关注阅读教学课堂的主体――学生,教者必须善于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阅读初感。在尊重的前提下,恰当引导,使学生最终形成完善的文本感悟,在不断地体验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对文本感悟能力,最终提高鉴赏的水平。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课程标准要求统一课内外阅读,不局限于课本中出现的文章。学生要学会将课堂上老师所讲的有用的部分进行实践,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课后都要做好自主学习。在课前根据老师布置的任务完成阅读,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在课后要通过阅读教材外的数目来巩固老师所讲的内容,这样才能做到学以致用,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学会知识。

首先,在教学上做出相应的调整。我们要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们在课前做好一定的准备,在课堂上减少冗长而琐碎的文本分析,以传授方法和能力为主,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感悟。

其次,让学生去寻找与所学内容类似的课外阅读篇目,学会自己查找相应的资料、积累资料,学习写摘记、筛选信息等。在阅读的基础上,培养阅读能力,学会小组交流,尽可能地复述和谈出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学生可以将在课外阅读的书目带到课堂当中与同学进行分享,或者进行一定的小组演示,自己作为一个施教者来向同学传授自己的方法。

三、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一)情境教学

通过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生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形成一种互动的教学模式。

1.激发情感。只有在教学中经常对学生进行鼓励,才会给学生创造一个的良好成材环境。在课堂上,充分运用语文的教学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对于每个学生对文章所做出的合理的理解和认识都予以肯定,鼓励他们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理解他们,公平地对待他们,从而准确把握学生的情感脉搏。

2.融入情境。情境教学是一种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引入情境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情景式的教学可以将与阅读相关的音乐和表演或者其它艺术形式融入其中,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仅学会阅读,更学会去欣赏美的艺术。这种教学模式,使教师与学生,教材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情感互动,从而达到”以情动情”的效果。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用生动,形象,准确,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感画面,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角色,进行语言交流。

(二)多媒体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课堂教学不单单局限于黑板板书。多媒体手段的引入,可以使声音图像和教材中的文字相结合,全方位解读文本,变抽象文字为可以感知的声音和图像,直观形象的激起学生的感官感受,使学生更快进入阅读情境,体验文本情感。

多媒体可以更多地让学生欣赏与所学文本相关的音频和视频,让学生迅速进入情境;利用多媒体,可以更加便利的使用网络资源。在日常的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配合教学使用,一方面给课堂带来了属于课外的声音和画面;另一方面可以给学生五官的直接感触,让学生更清晰明白的理解文本内容,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的能力。

一堂成功的语文阅读课堂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和积极参与。但靠老师或者只有学生自主没有老师的指引都不能有效地完成学习。因此,在新课标的要求下,作为教师应当调动一些有利的设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会知识,在课外可以加以巩固,真正的做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孙伟.高中语文专题阅读课的构建[D].山东师范大学,2002.

[2]冉瑞霞.语文阅读教学的思索[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8.4.

[3]丛阳.高中语文阅读现状调查及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4]高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的现状及改进[D].西南大学,2011.

[5]潘艳.中小学生阅读教学现状的分析及提升对策[D].辽宁师范大学,2011.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广州中考语文作文题目下一篇: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