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发展开放教育论文

2022-04-17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教师专业发展开放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导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影响远程教育学生教学质量的关键。文章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三个维度对远程开放教育导学教师的专业化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导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存在的不足,应建立健全导学教师选聘机制、培训机制和激励机制,提高导学教师专业化水平。

教师专业发展开放教育论文 篇1:

回顾改革开放40年教育成就,切实强化课堂教学,着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取得了很多成绩,包括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规模的扩大和教育公平的初步实现,制度的创新,科研的繁荣,从“引进来”到“走出去”;课堂教学是贯彻课堂标准和培养学生思维的最主要场所,是学生集体学习的场所,要提高教育质量应将课堂教学放在重要的地位;教师应该通过意愿、锤炼、学习、创新和收获五项修炼促进个人专业发展。

关键词:改革开放  提高教育质量  课堂教学  五项修炼

一、改革开放四十年教育取得的成绩

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共开了四次教育工作会议,第一次是1985年,通过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二次是1993年,通过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教育改革;第三次是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四次会议是2010年,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一次应该是第五次关于教育的会议,是我国进入新时代以后的第一次教育大会,虽然不叫教育工作会议,而是叫“全国教育大会”,但是我觉得具有更深远的意义。过去我们开教育工作会议,往往是教育工作者来谈论自己的问题,但这次的教育大会尽管规模小,但规格高,都是各省主要领导参加,说明教育工作会议不仅仅是教育工作者的会议,更是全社会的会议,全社会都要关心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里指出要全社会来关心教育,更是指导我国今后教育发展的重要思想。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的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不少出版社都在出版总结经验方面的图书。华东师大出版社已经出版了各种教育政策类的书,北京师大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也有计划。四十年来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项成绩是教育观念的转变。在邓小平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下,提出了我们教育到底是什么?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1979年,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的于光远同志,提出教育不仅仅是上层建筑,而且有其他的功能,这引起了教育界差不多整整十年的讨论。教育到底是什么?有的人说教育是上层建筑,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教育要为政治服务、要为经济服务;有的人说教育是生产力,因为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发展中心转变了,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最后大家得出共识,认为教育是传承文化,培养人才的活动。但是传承什么文化、培养什么人才的问题当时并没有讲清楚。今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得很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教育要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把立德树人放在首要地位。过去我们一直把教育当成工具,强调为政治服务,为经济服务,很少强调对儿童本身的发展的作用。现在教育界很多人提出,教育的本质应该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我认为教育的本质可以这么概括: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的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培养人的生命质量就是通过教育提高生存能力,让人可以过上有尊严和幸福的生活。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很难得到社会的尊重,很难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更谈不很幸福,只有通过教育,使他有知识,有文化,提高了生存能力,那么他的生活和生命的质量就提高了。通过教育,提高了生命的价值,提高了生活的能力,就能更好地为国家服务,为社会服务,为人类服务,这就是人的生命价值。现在人们经常讲要实现自我价值。自我价值是什么?所谓价值就是对人、对事的一个关系,指有没有用的一个判断。对别人有什么用,就有什么价值。如果说对社会没有什么用,对别人没有什么帮助,孤立的个人有什么价值?所以教育就是通过文化教育,通过知识,通过创新的能力,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为社会服务。

关于教育的本质,过去人们较多强调教育的工具性,现在提出生命教育,涉及教育的本体性。教育的本体性与工具性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我们要回归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质。当前教育确实存在很多问题,从教育价值观来说,很多人都有各种诉求,比如从家长来讲,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好的学校,能考上好大学,这无可非议,但是不可能百分之百的人都上大学,即使在发达国家也办不到。另外每个人天赋不同,能力不一样,不可能人人都上清华读北大。过去追求升学率,现在则追求考到北大清华,以这点来评价教育,评价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当然不合理。学生处在一个被教育、被学习的状态,要提高教育质量,我觉得首先要把学生解放出来,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教育质量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我经常强调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如果一个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那么你还能要求他什么?他有兴趣,就能刻苦地学习,所以要提高质量,还是要回到教育的本源,把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结合起来。这就是我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对当下教育的认识。

第二项成绩是教育规模的扩大和教育公平的初步实现。我国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内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这是个了不起的成就。其间出现了教育公平与质量问题,当然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其关键是要提高质量。

教育公平可以有各种层次,最低的层次是教育机会的公平,使每个孩子都有公平上学的机会,这一点我们现在做到了。1985年实施义务教育的时候,就提出每个人要都有受到免费教育,但由于当时国家财力不够,未能实现。直到2007年,《义务教育法》修改后,免费教育才全部实行,孩子再也不会因为家庭困难上不起学了。40年来我国的义务教育得到全面普及,这是第一个也是初步的公平。

我们为什么一再强调克服应试教育推行素质教育?因为应试教育不可能培养创新的人才,我们并不反对考试,高考要考试,中考也要考试,要考试就要应试,但是不能把应试作为一个目的。反对应试教育,是反对以应试为目的来进行教育。以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并不等于不要考试,所以现在的改革要回归教育的本源,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的主题是公平与质量,公平与质量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为什么产生教育的不公平,就是因为质量不均衡,城乡之间有差别,东西部地区有差别,学校之间还有差别,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前提是提高教育質量。

第二个公平就是教育过程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即教育资源的配置应该均衡,但从全国范围看,还做不到。因为全国发展不均衡,全国各地消费不均衡,造成资源配备的不一样。以2016年教育经费执行情况而言,北京一个小学生每年的经费21000多元,在全国属于最高水平,但是河南仅有5900多元,相差近4倍。因为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有差距,消费水平不同,人均教育经费当然不可能相等。北京的消费水平高,房价均价在10万元一平方米,河南就没有这么高;城市与乡村的消费潜力也不一样,所以经费不可能一样。河南(包括安徽)等省份的教育投入偏低。我们曾经向中央建议制定一个最低的标准,高不封顶,不足最低标准的部分由国家补贴。但我国人口众多,这要慢慢才能做到。本来教育应该实行省级统筹,但很多地方还是以县级投入为主,所以现在提出县一级均衡发展,逐步达到省一级的均衡发展,这就是教育经费配置问题。教育过程的公平不仅涉及教育经费,还包括教师队伍配置。为什么现在强调城市的教师要到农村去支教?比如北京市规定,如果教师不到農村支教,就不能评职称,这也是为了教师质量的配置。

最后要说的就是教育结果的公平。每个孩子天赋不同,她的成功也就不同,我们所指的结果的公平就是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这就是最好的成功。每个人都有差异性,每个人的成就不一样。所以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一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最好的教育是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也是最公平的教育。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我们反对全民学奥数,尽管奥数本身并没有坏处,但是奥数只适合少数对数学有天赋和兴趣的人。本来我喜欢文学,你偏让我学奥数,这不是对我最大的不公平吗?因此一定要办适合学生的教育,要在教育过程中及早地发现学生的特长,这也是我国因材施教的传统,就是根据学生的天赋、兴趣爱好而来设计教育,为学生提供帮助,使学生根据自身的特长,扬长避短。因此教育的公平与质量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要通过提高质量最终达到公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到九个坚持,讲到德智体美劳,这也是对教育方针的新的提法。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毛主席说过“要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1999年李岚清同志很重视美育,于是提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把劳动教育放在“等”里面。长期以来对劳动教育不重视,现在习总书记指出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特别提出要重视劳动教育,这就比较全面,对教育方针有了一个新的解释。劳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今后要加强劳动教育。现在有些孩子既不会劳动,也没有劳动的习惯,不尊重劳动人民。劳动教育首先可以培养劳动精神和劳动习惯,有劳动的习惯才能养成精神,才能尊重别人的劳动,才能有劳动光荣的信仰。同时,劳动首先锻炼学生的体力,增强学生的机体;其次,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吃苦的精神,培养意志力;第三能够培育创新精神。2015年我去芬兰访问,参观了一个培养老师的大学。芬兰一共有二十多所大学,其中十二所大学是研究型大学,教师培养都在研究型大学设置的教育学院。(当时)教育学院一个教授接待我们,座谈以后,请我们参观他的教育技术实验室。我以为,在芬兰这么发达的国家,实验室一定很先进,比如人工智能、信息化等。但我去了以后发现,实验室里面有金工车间、木工车间、刺绣、缝纫、手工编织,都是手工的东西,我非常惊奇。师范生在这里刺绣,做衣服,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现在大家都在提倡STEM课程,STEM课程就是科学技术与课程结合起来,劳动教育中就可以完成STEM课程的一些内容。

芬兰这么一个小国,教育却在全世界教育名列前茅。在上海没参加PISA评估之前,芬兰年年都是第一名,为什么能这样?因为芬兰重视教育。我当时就问他为什么这么重视教育,他们说,芬兰没有什么资源,除了森林,没有什么,只能靠人才,靠人才的创新。所以我觉得劳动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意志,这也是习总书记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意义。

第三项成绩是制度的创新。以前我国没有制订教育法,只有一些条例。改革开放以后先后颁布了《义务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等,当然这些教育法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比如《学前教育法》。四十年来我们基本上建立了符合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特点的法制,可以做到依法施教。

第四项成绩是科研的繁荣。“文化大革命”前,教师都是教书匠,只要把知识交给学生就完了,很少搞科研。现在就不同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科研同步发展,不仅大学老师搞科研,很多优秀教师都搞科研,一线的中小学教师也在搞科研,江苏的李吉林老师就出版了很多文集。

第五项成绩是从引进来到走出去。过去我国教育主要是“引进来”,改革开放以后引进了国外教育思想、教育流派,现在我们创造了自己的经验,要“走出去”,比如说,为什么上海能够在PISA评估中两次获得第一名,很关键的一点是我国建立了一套正规的教研制度。解放初,我们学习苏联的做法,成立教师进修学校。几十年来,在教研制度方面我们有自己的创造,不仅有教师进修学校,还有教研室。教研室的老师进入课堂,帮助老师备课。教研组制度是从苏联学来的,但后来我们形成了集体备课制度。我们有一套完善的教师进修制度,外国也来考察我国的经验。英国派人到上海,把数学教师请到英国教数学,这就是我们讲的“走出去”,现在很多学校也去国外办学了。我们的教育著作逐渐翻译成外文,马健生教授写的专著都有英文版了。

二、提高教育质量应将课堂教学放在重要的地位

课堂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主渠道。要提高教育质量,一定要把课堂教学放在重要位置。我是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成员,担任第一组组长,这几年跑了很多省市。所到之处,课外活动搞得都很好,但课堂教学不尽如人意。学校给我们看的往往是学生的活动,包括学生的作品、绘画、写的字、各种表演等,这些活动都各有特色,非常好,无可非议。现在的学生,包括农村地区的都非常活泼。过去农村的孩子都不爱发言,现在不同了。我们在农村学校,孩子们都跟我们交流,很开朗。但一到课堂,就觉得不完美,总感觉课堂教学不如尽人意。我曾经到一个比较好的学校听课,有位教师课堂上不仅概念没有讲清楚,还讲错了。北京的一些好学校、好老师,课讲得很好,但总体还是没有达到我心目中的满意的程度。所以我提出课堂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主渠道。过去有些地方提出一种口号:课堂教学是应试教育,课外活动是素质教育,这种观点是不对的,我们所有的活动都应围绕素质教育进行。

课堂教学为什么特别重要呢?首先,课堂是贯彻课堂标准最主要的场所。教育部一再强调每一所学校要开足开齐课程,因为课程反映了教育方针,反映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反映了培养学生的素质的要求。开足开齐课程,城里没有问题,农村问题比较大,缺英语老师,缺体育老师,缺美术老师,而这些都是很重要的课程。

其次,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最重要的场所。为什么我对有些课程不满意呢?有些课程老师讲得很好,但存在的比较大的问题是教师没有完全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我觉得不管是数学教学还是语文教学,其本质都是培养学生的思维。传授知识固然重要,但是知识不等于智慧,我们说信息不等于知识,垃圾信息更不是知识。孔乙己四书五经都背熟了,你能说他没有知识吗?但是他没有生存的能力。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不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如何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思维的过程,使之能够举一反三?所谓举一反三,就是不仅接受现成的知识,而且通过接受知识想到别的问题,如果能做到这样,就是思维得到发展。只有培养学生的思维,才能有创造力。现在很多核心技术在人家手里,我们要做到有创造,那么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好奇心是创造性的基础,孩子都有好奇心,教师要保护他的好奇心,《纲要》倡导从幼儿园开始要保护受教育者的好奇心。要慢慢培养他的兴趣爱好,培养他的思维。尤其是中学阶段,要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可以改变世界。乔布斯是怎么改变了世界?他发明了个人电脑,由个人电脑发展到了互联网,减轻了我们的脑力负担。如果说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机器代替了人力,信息革命是机器代替了脑力,现在的互联网不仅仅代替了个人的脑力,而且可以把人类的大脑联系起来,别人创造的成果我们可以吸收,可以共享,这就是社会的变化。现在我们一部手机走遍天下,没有手机没法生存。马云改变了商业模式、改变了物流形式,改变了世界。所以课堂教学不是仅仅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这点非常重要。

我过去听过一些课,那些老师讲得非常生动,但是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真正的调动思维了吗?如果没有真正调动学生的思维,(那么)这个教师等于自我表演,是在演戏。演戏还需要观众,需要得到观众认可。有些老师讲得确实很好,但是他没有关照到学生到底吸收了多少,没有培养学生的思维。另外课堂教学要关心每一个学生,教育的公平就是关注每个学生。我听课发现,有些很好的学校,很好的老师,课讲得也不错,但是他对一个学生提问了八次,因为这个孩子比较聪明。但坐在我边上的孩子,闷不吭声,小组讨论也不发言,老师对他好像没有看见似的,这算好课吗?我想这不是一堂好课,只关心一两个孩子,没有关心全体孩子。课堂教学要关心每一个孩子,教育公平就要使每个孩子听懂。《纲要》说要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我还要加一句话,要上好每一节课。

第三,学习是一种集体活动,课堂是学生集体学习的场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7年发布了《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的研究报告,谈到学习不是孤立的,我们提倡个性化学习,不是说个人学习。个性化学习是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来设计学习计划、学习过程,但是整个学习过程中还是跟同班同学一起交流,一起学习。所以该报告说学习是一种集体活动,是一个现实环境的反映。课堂是集体学习,是互相讨论、互相学习的一个重要场所。同时,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是不可否认的。现在很多搞技术的经常讲未来教育是信息化、数字化,教学方式改变了,引起教育的革命。我认为,这种革命只是技术上的变革,教育的本质是不会变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里提到,学校不会消亡,教师不会消失。为什么不会消失?每个人都要走向社会,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人社会化的过程。学校包括幼儿园是一个人走出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个场所。有个学者讲个笑话,有一个人在18世纪就处于昏迷状态,现在醒过来了,一看世界都变了,社会都变了,但是唯独教堂和学校没有变,因为学校和教堂都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地方。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学校不会消亡,技术再变化只是技术的问题,老师不会消失。信息技术可以改变我们的学习环境,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但是老师的引导不可或缺,机器代替不了人,人是要人来培养,不能由机器来培养。现在很多会议都在谈未来社会人工智能怎么改变教育,我认为,思考未来教育,要思考未来社会的变化,思考未来培养的人,未来社会的变化不光是技术的变化,还有其他变化。所以这次教育大会一再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师的知识魅力、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一种隐性的教育。教师课堂上的一言一行都是隐性的教育,这种隐性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比显性教育还要大,所以我觉得课堂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主渠道。

三、教师的专业成长

我曾经写了一篇小文章,谈到教师成长犹如王国维说做学问要达到三个境界一样,也有三个境界。王国维说的第一句话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句话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句话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就是教师成长的三个境界。

教师要达到这三个境界,需要经过五项修炼。

第一项修炼是意愿,即王国维讲的“望尽天涯路”。要有做老师的意愿,对教师的职业有个认识。教师是一个职业,教育是一项事业,但是教师不同于其他职业,教师是塑造人的灵魂、塑造生命的,其他职业都不是,即使是医生。医生针对人的生理、针对人的疾病,而教师则不仅针对人的身体健康,还要针对人的灵魂、针对人格的培养。教育关乎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兴衰,从小处说,关乎一个人的成长和一个家庭的幸福,所以教育是一项事业。我们当老师的,就要有这样的意愿,培养人是我们的意愿。我觉得师范院校招收师范生首先要招收愿意当老师的,有意愿才能发展、才能成长,没有意愿只能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第二项修炼是锤炼。一个老师要不断反思,反思自己的行为,课堂教学要不斷地锤炼,使课讲得成熟,质量提高。北京的一个年轻教师,一堂课本来40分钟讲完的,她讲了五十分钟,对学生提问了90个问题,课后专家帮她看录像、分析,她开始反思。第二次同样上这个课,要好一些,提了40多个问题,专家给她看了录像后,又帮她分析。第三次讲得基本满意了。这老师说:“我三个月的痛苦,三个月的幸福。三个月的痛苦与幸福,我会上课了。”锤炼就是要反思,跟老教师一起学习。

第三项修炼是学习。反思以后产生的问题怎么解决?就是要学习,学习教育理论、学科知识、教育方法,而不仅仅学习本学科的知识。过去的教师培训,主要针对怎么提高升学率、怎么对付考试,这样无法提高教师的水平。要提高教师的水平,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所以我主张理科老师可以学点文学、艺术,文科老师可以学点科学。

第四项修炼是创新。学习之后你就知道哪里需要创新,改革是为了创新,改革如果不是为了创新就没有意义了。改革是动力,教育改革是教育的创新,教育创新在于学习,学习了才能创新。

第五项修炼是收获,收获幸福。经过这样的修炼,教学成功了,培养出了人才,看到学生成长了,就感觉到职业很幸福,这就是收获。

  这五项修炼刚好达到王国维所说的三个境界,总的来说老师的成长要经过这五项修炼,达到三个境界。

(本文依据顾明远先生在2018合肥市首届基础教育年会上的演讲稿整理,吴秋芬、蒋晓甜整理)

作者:顾明远

教师专业发展开放教育论文 篇2:

远程开放教育导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

[摘 要]导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影响远程教育学生教学质量的关键。文章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三个维度对远程开放教育导学教师的专业化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导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存在的不足,应建立健全导学教师选聘机制、培训机制和激励机制,提高导学教师专业化水平。

[关键词]开放教育;导学教师;专业化发展

引言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要统筹规划专职辅导员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参加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作为面向成人开展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高校,远程开放教育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超越时空界限,实行教学双向互动的一种教育形式,而导學教师的助学作用十分重要,导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推动远程教育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电大在办学中应按照意见和规划要求,把导学教师作为远程开放教育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打造一支专业化的导学教师队伍。

国外关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的研究已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和成果,早在19世纪下半叶,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从高校的教学和学术事务中逐渐分离出来,并开始步入专业化阶段。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工作队伍专业化尚处于起步阶段,而对于远程开放教育来说,开放教育学生工作的基础薄弱,理论基础、工作机制和制度体系还不完善。国内关于远程开放教育导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还十分薄弱,导学教师专业化水平偏低。与普通高校相比,远程开放教育学习者的复杂性、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会对导学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远程开放教育导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为此,试图探究远程开放教育导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及路径,为促进民族地区导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导学教师概念界定

导学教师这一概念起源于英国开放大学兼职教育指导顾问(Counselor),亦称为辅导教师。由于电大导学教师的职责和普通高校辅导员的职责有相似之处,各地电大对导学教师这一职位的称呼不尽相同,先后出现“辅导员”“指导教师”“导修主任”和“班主任”之说,而“导学教师”这一称谓更符合远程教育领域,既突出“导”,即引导和指导成人学习,又强调“学”,即以促进成人学生学习为目标。所谓导学教师是指在我国远程教育环境中,指导、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实现其学习目标的一类专职人员,其工作职责主要包括对学生的入学指导、咨询服务、情感关怀和管理服务等非学术性支持。

(二)远程开放教育导学教师专业化的定义

国内关于远程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已有一定研究,研究者多借用一般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进行定义,即远程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是指远程教育教师知识技能和专业素质的提高过程。相对于远程教育教师专业发展,“远程开放教育导学教师专业发展”则是一个比较新的话题。远程开放教育导学教师专业化是指对导学教师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培养,使导学教师掌握学生管理和服务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的学术地位,全面有效地履行工作职责的过程。近年来,远程理论界对教师专业素养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讨,所涉及的远程教育教师专业素养,基本上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三大范畴。综合已有研究,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三个维度来探究导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见表1)。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三个维度对导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进行探讨,试图探寻导学教师专业化队伍建设所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对策,尝试回答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远程开放教育导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如何;二是影响远程开放教育导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因素有哪些;三是远程开放教育导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路径有哪些。

(二)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导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和阐释。

1. 问卷调查法。结合开放教育导学教师基本情况和特点,对广西电大开放教育导学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编制调查问卷,主要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三个维度进行探究。

2. 访谈法。本研究采用访谈法作为辅助工具,从广西14个地市级电大各选取一位导学教师作为访谈对象,目的在于进一步了解各市级电大导学教师现状和专业化发展困惑,试图找出符合民族地区导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路径和措施。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访谈等形式,共发放调查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42份,问卷有效率为84%,包括南宁、柳州、北海、钦州、防城港、玉林等14所地市级电大。

(一)导学教师的基本情况

当前电大导学教师队伍人员构成日益多样化,不同分校导学教师的来源和工作性质有较大差异。调查数据显示,导学教师男女比例差距不大,人员组成由“在编和不在编”“专职和兼职”两种形式结合,并以兼职为主。在职称方面,有31%的导学教师没有职称,19%的为初级职称,中级职称的人数最多,占35.7%,而获得高级职称的仅占14.3%。此外,如图1所示,导学教师的年龄跨度较大,出现“两头小,中间大”的现象,即低龄化(18~25岁)和高龄化(60岁以上)的导学教师所占比例较小,导学教师主要以31~40岁的教师为主。

(二)导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现状

1.专业知识

导学教师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不仅与其学历、专业背景、工作经验有关,还与其所掌握的远程教育理论以及业务知识等因素有关。

(1)学历层次

如图2显示,导学教师(包括兼职导学教师)都具有大专以上的学历,其中,具有本科学历的导学教师所占比例最大,达到78.57%。硕士学历层次的导学教师所占比例为14.29%。大部分导学教师学历为本科,他们比较关注自身的专业发展,且不断在完善自身的理论知识。

(2)专业背景

远程开放教育的对象是在职成人学生,学生来自各行各业,因此,导学教师需要具备与所管理学生专业相关的知识背景。如图3显示,导学教师的专业知识背景多样化,主要包括汉语言文学、计算机、教育学、英语、行政管理、会计、法学、经济管理等专业,而这些专业也是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学生人数比较多的专业,说明各地市电大在聘用导学教师时,注意了尽量考虑导学教师的学科专业背景与学生所学的专业一致,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导学教师的导学作用。同时,有11.9%的导学教师具有教育学知识背景,但是,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知识的导学教师所占比例非常小。

(3)工作年限

如图4所示,导学教师工作年限为1~5年所占的比例与工作年限6~10年的相同,都为28.57%;工作年限为11~15年所占的比例和工作年限15年以上的相同,都为21.43%。其中,工作年限超过10年的導学教师比例达42.86%,可见,有相当多一部分的导学教师从事本岗位工作已有较长时间,并且已有较为丰富的导学教师工作经验。

(4)远程教育理论

调查显示,比例高达80.95%的导学教师认为,做好导学教师工作必须具备远程教育的基本知识,同时,有71.43%的导学教师认为学校应提供远程教育理论方面的培训和学习。在访谈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导学教师觉得自身的专业知识仅仅能应付一些基本的工作需要,感觉远程教育理论知识匮乏,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只能求助于有经验的同行或者向总校咨询。可见,部分导学教师缺乏对远程教育相关知识的深入了解。

2.专业技能

(1)综合业务能力

导学教师的工作职责涉及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方方面面,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学习支持服务、教务考务服务、学生班级建设和管理等方面,要求导学教师要熟悉招生、教学、考试、学籍等方面的规定和要求。在访谈中,60%的导学教师认为,自身的业务技能基本能满足工作需要。只是手头工作太多,难以理清头绪,而且身兼数职,无法专注自身专业知识的提升和技能的加强。可见,大部分导学教师的综合业务能力还是能胜任本职工作的,只是学生工作过于繁琐,专业技能还有待提升。

(2)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主要包括计算机操作和信息处理技能,由于远程开放教育师生处于时空分离状态,通过网络媒介进行教学,因此要求导学教师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问卷调查中,65%的导学教师认为自身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差。访谈中,超过50%的导学教师认为,总校应多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方面的培训,并简化学习平台操作程序。从总体上看,导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亟待提高。

(3)科研能力

导学教师科研能力基于其所发表的论文篇数和内容体现,如表3显示,受访的42人中,高达64.3%的导学教师从未发表过关于学生工作的论文,而且发表的论文篇数也仅有1~2篇。这说明导学教师的科研能力十分薄弱,对学生工作的研究和反思还远远不够。

3.专业情意

导学教师的工作内容呈现“繁、杂、碎”的特点,因而要求导学教师在专业情意方面不仅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还要有足够的责任心、耐心和细心。调查显示见图5,在影响导学教师工作状态的主要因素中,高达83.33%和80.95%的导学教师认为“事务性工作太多且工作内容琐碎”,54.76%的导学教师认为“工作没有成就感”,40.48%的导学教师认为“个人发展没前途”,42.86%的导学教师持“工作做好做坏一个样”的观点。这说明繁琐、杂碎的学生工作使得相当多一部分的导学教师产生了工作倦怠感,对本职工作已失去足够的热情和信心,专业态度方面也缺乏足够的耐心和信心。

四、研究结论

(一)导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广西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导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的调研,研究发现,当前导学教师队伍建设中尤其是专业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工作内容繁琐,专职导学教师数量较少

各地市级电大岗位设置混乱,导学教师的工作职责没有明确的划定,工作内容涉及多项业务,没有形成合理的岗位分工,有的导学教师既要负责招生,又要负责教务和学生管理,工作量大且繁琐复杂,导学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关注自身的专业发展,出现了职业倦怠,工作没有成就感,同时也忽略了学生的发展。此外,专职导学教师数量偏少,所带的学生数量偏多,而且大多数导学教师为兼职教师,不在编的导学教师占据一定比例,他们没有归属感,工资待遇较低,对自己的职业道路充满不确定性,流动性大,导致其对学生工作缺乏足够的热情和专注。

2.学习考核管理程序复杂,导学教师队伍建设滞后

在与导学教师的访谈中,多数导学教师提到开放教育学习考核管理模式复杂,学习过程繁琐复杂,学生难以适应开放教育的学习考核管理模式,而且学生在电大学习网寻找的学习资料信息不全。同时,对导学教师队伍的建设投入较少,队伍发展滞后,再加上导学教师的考核制度、激励制度还不健全,开展导学教师评优活动较少,导致其工作积极性不高,缺乏工作动力。

3.培训机制不健全,导学教师专业化水平偏低

导学教师的培训机制还不完善,培训机制和模式还未成熟,培训的内容和形式也较为单一。目前培训主要以专题讲座、案例分析和分组讨论为主。导学教师的学历层次一般,大多数为本科学历,研究生学历所占比例较少;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导学教师的心理学知识和远程教育理论知识相对匮乏,对远程教育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强,科研能力也显得薄弱。总体上看,与发达地区相比,导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偏低。

(二)导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路径

远程开放教育导学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要实现专业化,需要坚持不懈地改革探索。因此,应逐步建立一套完善的人员选聘机制、专业的培训机制以及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逐步提升导学教师的地位,改善其工作待遇和环境,逐步向专业化方向迈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健全人员选聘机制,打造专业化的导学教师团队

应逐步建立一支“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导学教师队伍,要明确导学教师职责,逐步扩大专职导学教师比例。在人员选聘上,要科学设定招聘范围,明确导学教师资格标准,严格设定导学教师的准入标准,选聘时应尽量优先选择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管理学等专业背景的人员,学历应在本科以上,最好具备硕士学历,为打造专业化水平较高的导学教师团队夯实基础。

2.加大培训力度,完善激励制度,提升导学教师专业化水平

(1)培训内容既要有针对性也要系统化

专业知识方面,应开展一系列的专题讲座,详细系统地介绍从事学生工作所需要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以及远程教育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方面,要重点提升导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开展上机操作和加强对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学习,让导学教师掌握学习平台的使用。要加强导学工作规范化的指导,并熟练掌握QQ、微信、微博、论坛等学生喜欢的通信方式,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服务。

(2)培训方式应多元化

应加大对骨干导学教师的培训。骨干导学教师是导学教师队伍中的优秀人才,通过短期培训,能使其快速成长,进而成为专家型导学教师,同时,让骨干导学教师以老带新,帮助年轻导学教师健康成长。培训方式应多样化,除了培训班、研讨会、案例分析和分组讨论等形式,还可以采取外出学习交流、挂职锻炼、社会实践等方式,这样可以让年轻的导学教师有更多学习提升的机会,培训方式的多元化将为导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足够的外力支撑。

(3)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导学教师的工作繁琐复杂,薪酬待遇较低,地位得不到认可,使得一部分导学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过早出现了职业倦怠现象,本次调研中,绝大多数导学教师都非常希望能多开展导学教师评优活动。因此,建立健全激励制度十分重要。比如根据导学教师所管理的学生人数,适当地提高酬金,根据工作量的多少来衡量薪酬待遇的高低;开展评优奖励活动,评选优秀导学教师,不仅要授予荣誉称号奖励,还应适当发放物质奖励。

3.导学教师要善于反思,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导学教师自身的专业化程度有赖于导学教师个体的素质、能力和责任心。目前,导学教师的理论知识还不完善,普遍缺乏远程理论知识和系统的学生工作知识,很多导学教师只是基于以往的工作经验来完成工作,科研能力不强、学历层次偏低,因此,导学教师要善于反思,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弥补自身的短板,多参与进修,提升学历,多参与课题研究,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同时,应广泛研读与学生工作相关的书籍、期刊,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

[参考文献]

[1]孙艳萍,江小青,孙鸿飞,狄晓暄.远程教育导学教师的现状、问题与思考——基于天津、上海、安徽省级电大的实证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2(21).

[2]方宏建,张宇.高校学生工作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

[3]孙艳萍等.远程开放教育学生工作研究[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3.

[4]储祖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5]崔莉花.少数民族地区电大开放教育导学教师队伍素质提升探析——以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延边分校为例[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4).

[6]曾祥跃,赵过渡.远程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4).

[7]孟亚玲,魏继宗,李劲松.远程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8(6).

[8]翁朱华.我国远程教育教师角色与专业发展[J].开放教育研究,2012(2).

[9]蔡玲霞.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导学团队建设的探索与研究[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2).

[10]齐舒,罗大中.开放教育学生工作的实践模式研究[M].沈阳:沈阳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兰希,广西广播电视大学招生与学生服务中心研究实习员,硕士,研究方向:学习支持服务。

[責任编辑 谭少元]

作者:兰希

教师专业发展开放教育论文 篇3:

构建我国教师专业标准的思考:国际比较的视角(上)

编者按:教师专业标准是确立和提升教师专业地位的重要前提,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必要依据;也是建立教师教育标准体系的核心内容。建立客观、科学的教师专业标准是教学成为一门专业的基本标志。有鉴于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标准研究与开发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成为世界教师教育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一大热点。我国学界真正关注这一问题始于2003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教师专业标准研制专家会议”,之后通过年度性的“国际教师教育论坛”这一高端国际教师教育创新平台的推动而日益引起政府、学界及广大一线教育管理者和实践者的关注。当前,构建我国科学的教师专业标准体系已经势在必行。自本期起,本刊新辟“教师专业标准研究”专题,向读者陆续介绍教师专业标准的国际视野与本土思考的文章,为我国构建教师专业标准体系提供参考。

一、开展教师专业标准研究的背景

1. 国际背景

国外教师专业标准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在教师专业标准制定与实施上走在世界各国前列。舒尔曼关于教师专业知识基础和专业实践基础的论著,至今仍不失其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从1987年起,美国全国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就组织研究和制定用于不同目的的教师标准。目前,美国在国家层面已经形成了三套比较成熟的,分别适用于初任教师、有经验教师和优秀教师的专业标准体系。英国和加拿大自20世纪90年代确立了教学专业实践标准,用于教师资格证书的颁发,其中,强调专业标准中伦理、信念、价值与责任的内涵。2007年,英国更是将施行多年的师范生、初任教师、有经验教师、高级教师的专业标准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体化的教师专业标准体系。澳大利亚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设立教师注册委员会,强调教师入职的标准和资格证书的颁发;21世纪初,主要由教师专业团体和全国教育学院院长联席委员会开展教师标准研究;2003年7月颁布了全国的专业标准框架,确立了职前、入职、职后三阶段的考核标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20世纪90年代开展了会员国教师质量的大规模调研,为教师专业标准制定提供了科学数据。亚洲部分国家,如日本、菲律宾、泰国、越南等,近年来也着手制定不同形式的专业标准。2008年3月,以“促进教师教育与培训”为主题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九个人口大国教育部长级会议”通过《巴里宣言》,更是将制定教师专业标准视为提高师资队伍质量的战略途径。可以说,教师专业标准的研究、制定与实施,已成为许多国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举措。

2. 国内背景

在我国,教育部《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全面推进教师教育创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之后,国内教育科学学术界在“十五”教育科学规划指导下,推出了大量关于教师教育改革与创新、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校本教研和教师教育制度比较等研究成果,其数量之多、内容之新、由一线教师完成研究的比例之大,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不过,大部分研究忽略了在新的学习环境下,教师作用的深刻变化,忽略了教学作为一个专业的本质特点,因而也忽略了藉以评价教师业绩和作为专业发展进阶的专业标准。相应的,教师资格认证、教学水平和培训效果评估缺少科学的依据。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教师教育正在发生着深入的、整体性的变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成为整个教育优先发展的事项之一;而明确时代变革对教师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的标准和具体指标,即构建客观的、科学的教师专业标准体系,已成为改革的当务之急。目前,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正在开发“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教师专业标准”,但是教育专业标准应是多元的、不同层次的一个系列,我国在构建教师专业标准体系时,可以在国际比较研究的框架内,为专业标准提出新的视角、新的内涵、新的指标和新的评价方法。

二、开发教师专业标准的意义

教师专业标准开发课题之所以重要,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 教师专业标准是确立和提升教师专业地位的重要前提

建立科学的教师专业标准是教学从一种“职业”变为一种“专业”的基本标志,是使教师如同医师、律师、工程师等“专业工作者”一样确立专业地位并提高社会经济地位的重要前提。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致各会员国《关于教师地位的倡议书》中,第一次以国际跨政府间的名义,确认教学是一种崇高的专业,教师是至关重要的“专业工作者”,并就改进职前教师培养和职后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社会经济地位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建议。该倡议书彻底改变了教师作为“教书匠”和“孩子王”的传统观念。在我国,教师一直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改革开放以来,教师地位不断提高,国家出台了许多政策举措,旨在使教师成为最受人尊敬的职业。但是,教学作为“专业”,教师作为“专业工作者”的地位不只需要政策和立法,更需要教师队伍本身专业素质的养成和提高,而建立教师专业标准是这一过程的重要前提,是教学作为“专业”的核心内容。

2. 教师专业标准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必要依据

优质教师和优质教学不只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更是提高劳动力和全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的重要保证。教师队伍和教学实践的质量,则必须以专业标准作为客观的评价依据。无数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成果都证明了经济合作组织2002年关于教师供求管理的调查报告中的一个重要结论:“教师质量是决定学生学习(质量)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5全球全民教育监测报告:质量至关重要》反复强调:“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决定性因素。”许多国家明智的政治界、经济界领袖与教育界领导一样确信,投资教师教育就是投资教师,投资教师就是投资一代学子的学习质量,就是投资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社会福祉和国家昌盛。在一个民族的未来有赖于人民的教育水平的知识社会,教师质量的重要性更是凸显。因此,建立教师专业标准不只是作为教师质量的架构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而且将对学生学习质量和学生素质指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3. 教师专业标准是建立教师教育标准体系的核心内容

建立教师专业标准有助于确立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职前教师教育质量标准,从而有助于确立教师职业准入制度,规范入职教师资格的具体内容。比如,教师标准中关于课程知识、教法知识、学生及其学习特点知识等要求将有助于改变传统师范教育学生不了解中小学课程改革实践、不具备有效实施新课程教学能力的偏向,从而为入职新教师提出明确的学习方向和从事教学工作应知应会的具体能力标准。与此同时,教师专业标准也有助于建立职后教师教育、在职教师培训的课程标准和质量评估标准,有助于建立科学、可操作的教师培训考核和资格再认定制度,从而为建立培养培训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制提供以教师质量为核心的评价依据和质量目标。教师专业标准反映了不同阶段、不同水平的教师专业素质要求,从而将为实现从“教师培训”转向“教师专业学习”提供系统的、循序渐进的专业发展台阶,进而为建立促进教师终身学习的教师教育制度奠定科学的“能力本位”的专业发展基石。

三、教师专业标准的内涵与类型

1. 教师专业标准的内涵

“标准”(Standards)可以有两种用法:一是用作衡量价值或体现原则的说明,二是用以评估工作业绩的测量手段。在第二种意义上,它表明和描述已达到的一定水平标准。有学者认为,标准是一种工具,它使人们藉以对有共同认知和共同意义的事情做出恰当、准确的判断与决定。它强调了一种专业工作的本质特点,即“可判断性”。正如有的专家所说:“标准并不只是描述现在的实践;它们根据科学研究和成功实践阐明教师应该知道什么和应做什么……标准说明教师在长期实践中应改进什么。标准描述专业发展的轨道;它们说明一种思想,即有效的高质量的教学是一个人必须经长时间才能学会的事情。”

所谓教师专业标准,是指国家教育机构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教师培养目标制定出的有关教师培养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具体规定了教师专业结构要素中的各项实施准则和方法。如果教学是一种专业,那么,标准就必须基于坚实的知识基础,并能为判断其质量提供充足的依据。正如舒尔曼指出的,有效教学需要丰富而复杂的知识基础,它包括(教学)内容知识、普通的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教育学内容知识、关于学生及其特点的知识、教育背景知识、教育目标和价值的知识。美国由全国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制定的标准就是集中反映了这种知识基础。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教师教育评估委员会则相信,专业标准必须建立在科学理论和有效教学实践的基础之上才能真正有用。

2. 教师专业标准的类型

划分维度不同,教师专业标准的类型也将不同。通常而言,我们可以根据教师从教时间的长短、标准所适用的范围、教师专业水准的高低、标准所适用的学科等视角将教师专业标准分为不同的类型。以下以初级和高级教师专业标准、通用和具体教师专业标准为例进行说明。

(1)初级教师专业标准和高级教师专业标准

教师专业标准可以按不同的水平来制定,以反映教师在教学生涯中获得的不同层级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经验。从这一点来说,教师专业标准可以分为初级标准和高级标准。“初级标准”即起始标准,适用于刚开始从教的教师,也就是刚完成教师教育课程学习的新教师。初级标准可为职前教师培养提供一种专业框架,也可以用作衡量刚毕业的教师教育毕业生从事教学生涯的准备程度的一个依据。这些标准有时与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指南联系在一起。比如,澳大利亚教育学院院长联合会于1998年出版的《教学专业准备》文件列入了新教师完成有效教学和成功教学生涯的一系列专业素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教师注册局2002年公布的《教师教育毕业生专业标准》就列出了五种通用标准。“高级标准”适用于业绩优秀、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它集中反映高水平教师的高级能力。这类教师必须获得丰富的专业技能,成为特别有效、成功的实践工作者。因此,这类标准力求体现教师能在各种情景下应用并示范专业实践的坚实知识基础和专门技能。

(2)通用教师专业标准和具体教师专业标准

教师专业标准也可以按内容分成“通用标准”和“具体标准”。“通用标准”反映优质教学的共同原则和实践,通常适用于各级学校和各类学习环境的教师。比如,澳大利亚教育工作者学会与其他专业团体共同提出了用于专业认证的“专业实践标准”。“具体标准”则适用于某一学科或学习领域的教师(如理科教师),或以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为教学对象的教师(如幼儿教师、中学教师)。近年来,有关教和学的研究强调了教学技能因情景而异的具体性。有的学者强调,在中小学教学中,教学标准“必须融入一门具体学科的教学实践才能成为有效体现专业技能并成为专业发展的有用指南”。有的学者在论述工作场所的学习时,强调“融入”具体的实践是专业技能的一个“关键特征”。有趣的是,在职业技术教育关于以“能力为本”制定专业标准的讨论中,也主要论及“具体性”。在反映某一企业的特定技能的“具体技能标准”和适用某一行业(产业)而非某个企业的“通用技能标准”之间的矛盾,是使用“技能或能力标准的培训体系”的所有国家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标准应‘具体’到什么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标准的应用。如果标准太具体而细节化,则没有人会用它;但是,如果标准太宽泛,则又不会那么有用”。“具体性”的程度在判断是否达到标准时变得特别重要,因为这正是标准的功能的一部分,同时又是用以评价教学标准是否已经达到的一种手段。

四、教师专业标准开发的国际趋势

劳伦斯·因格瓦森(Lawrence Ingvarson)教授在给澳大利亚教育研究协会的政策报告中指出,当前教师专业标准开发呈现五大趋势:①标准由教师自己通过其所在的专业协会开发;②标准旨在捕捉有关教学和学习的实质性知识——教师真正的应知和应会,以促进重要学科内容的学习;③标准以表现为基础,标准描绘的是教师应知和应会的内容,而非列举一系列教师应该参加的课程;④标准视教师的工作为有关非常规性任务的专业知能(知识、技能)与价值观的运用,评价的策略能够捕捉教师理性的判断及其在真实的教学场景中真正所做的事情;⑤基于教学标准的表现评价正在成为教师持续专业学习和发展的最主要手段之一。不难看出,因格瓦森归纳的第一个趋势指的是教师专业标准开发中的主体参与;第二、三个趋势则是对教师知识、技能的强调;第四个趋势强调教师专业标准要反映教学实践的性质及相应的评价策略;最后一个趋势则是教师专业标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功能。具体说来,国际范围内的教师专业标准开发的趋势如下:

1. 教师参与专业标准的开发

一般而言,教师专业标准由教师管理部门(如教师资格认证部门)制定和颁发,其目的是规范和评价教师专业表现。但近些年来,在教师专业化运动的推动下,教师的专业自主受到重视,一线教师得以参与到教师专业标准的开发中。如澳大利亚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者由来自不同州和区的一线教师、教育行政人员、政府官员、教师专业机构的工作者组成。标准经不同领域的参与者充分讨论之后,才最后商定讨论稿;随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意见征集、意见反馈;最后,经过多次修改和校正才最终定稿。英国教师专业标准框架的出台同样是吸纳教师参与并在全国范围内经过广泛讨论的结果。这充分表明了教师专业自主权的加强和教师专业地位的提升。

2. 强调教学相关的知识、技能

教师的核心工作是教学。与教学相关的知识、技能是各国教师专业标准的核心内容。从各国的教师专业标准可以看出,教师专业素质中处于核心位置的是与教学相关的知识与能力,包括教师计划教学、组织教学、教学方式方法、相关的学科/课程知识、评价和反思教与学的知识与能力等。而且,各国的教师专业标准对教师教学相关能力的阐述是非常详尽的。例如,英国《合格教师资格标准》将合格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划分为三个维度:“专业价值与实践”、“知识与理解”和“教学”。鉴于“教学”在教师工作中的中心位置,“标准”用了较大的篇幅来阐述“教学”领域需要达到的目标,包含了备课、授课、评估、课堂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要求。我国香港地区的《教师专业能力理念架构及教师持续专业发展》,将“教师专业能力理念架构”分为四大范畴:教与学、学生发展、学校发展、专业群体关系及服务,涵盖了一般教师的主要工作和职责,以及在每一个方面的发展层次。

3. 反映教师工作的复杂性特征

国外的教师专业标准基本上紧扣教师的工作实际和具体需要展开的工作的各个方面进行。当前,国际组织、不同国家对教师专业标准的范畴划分方面有不同之处,但分析教师专业素质的内涵是制定教师专业标准的前提,各国教师专业标准的维度划分反映了对教师专业素质内涵的基本认识,从中反映出教师工作的复杂性、琐碎性。

以2007年9月正式颁布实施的《英格兰教师专业标准》为例,“专业知识与理解”是标准的三个维度之一,这一维度包括了教与学、评价与监控、学科与课程、读写算能力与信息通讯技术、成就与多元性、学生身心健康等方面。其中学科与课程、读写算能力与信息通讯技术是对教师学科专业知识的要求,其他各项是对教师教育专业知识的要求。

教师工作的复杂性还体现在它的动态性、临场性和实践性上。各国的教师专业标准都反映出,在对教师及其教学的看法上,已经越来越少地将教师看作传授既定内容的教书匠,而越来越多地将教师看作复杂情境中的问题解决者。这在教师专业标准中的具体体现就是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强调。各国的标准,不管是课程标准还是专业标准,都非常注重结合实践的教学和教育实践本身,具有浓厚的实践取向。如英国的标准在前言部分就说:“教学需要知识和实践技能,需要在实践中做出明智判断、平衡压力与挑战、实践与创新、兴趣与努力的能力,同时还要懂得孩子们是怎样学习和发展的”,正因为如此,各教师教育机构将“实践体验”置于整个教师教育课程方案的核心地位,并进一步提出:“教学是一个动态的、问题解决型的、为了孩子的发展而做决定的过程”,“每个阶段的学校体验都是一个学习过程,而(师范生)与其他专业人员一起对经验进行反思与分析,使得真正的学习得以发生”。这样,教师教育机构通过强化师范生上岗前的学习和体验,使他们成为胜任的、有信心、有能力的中小学教师。

4. 将教师专业标准作为教师评价标准

教师专业标准为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目标,建立长期稳定的、具有挑战性的计划安排。通过提供与加薪、晋级相关的强有力的外部刺激,这种制度有能力将大多数教师纳入到专业发展的轨道。因此,它可以直接解决教育改革中的“达到标准”的问题,同时,它也为教师跟上专业领域的最佳实践、增强专业责任感提供了可能。

英国制定“一体化”的“教师专业标准框架”,一方面是为了将教师的职业生涯、教师专业发展进行一盘棋规划;另一方面,教师专业标准框架将“作为对教师进行新的履职管理的一个重要基础”。英国学校培训与发展署指出,“入职教师标准、优秀教师标准和高级技能教师标准是与薪水挂钩的”,将对“不同专业发展水平的教师给予不同级别的工资待遇”。2006年5月,学校培训与发展署将教师专业标准框架下发到中小学,国务大臣随后就这个框架发起了咨询活动,酝酿将教师专业标准框架与先前有关中小学教师的薪水和职位的考核指导文件整合起来。到2007年9月,“这些标准将被用作支付教师薪水和职位升迁的依据”。这样,标准框架一方面为教师搭起了终身专业发展的阶梯;另一方面,以它为依据,英国将教师专业发展作为评价教师专业表现的依据。

近年来,美国大力推行标准本位的教师评价。美国的标准贯穿于教师的整个教学生涯:从职前标准和入职标准到职后标准。标准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镜子,也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新西兰将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教师绩效评价制度的组成部分,要求教师参与专业发展活动,为寻求专业发展而努力。

如何使用教师专业标准来评价教师的专业表现?国外一般采取“基于证据”的评价,通过成长记录袋来收集教师工作和发展的证据,然后对照教师专业标准评价教师的专业表现。成长记录袋是国外最常用的评价方式之一。实践证明,教师教育中的成长记录袋评价顺应了真实性评价的国际浪潮,它有着显著的优点:促进学习者持续的反思和自我评价,同时也是监督、记录和评价职前教师以及教师教育计划的手段。在美国的一些州(如肯塔基、印第安那),当前基础教育对绩效及高利害关系测验的关注以及随之而来的对教师质量的批评,使得教师教育机构纷纷发展绩效系统来确保毕业生的质量。编制一个既对职前教师的学习有意义且又整合了新教师标准的成长记录袋就成为教师教育者的必然选择。有的教师教育机构为回应这种需求,使用电子成长记录袋系统来有计划地收集师范生的学习信息,并依据新教师标准(已被整合到教师教育课程计划中)来评价成长记录袋,并及时提供反馈。

成长记录袋的问题也逐渐引起一些关注,如教师教育者的工作负担问题;对于一些师范生而言,标准化的成长记录袋不能很好地反映他们作为一个教师的全部素质。尽管如此,成长记录袋仍然是当前教师教育课程评价领域使用较广泛的方式,不断改进和完善成长记录袋成为众多实践者和研究者关注的问题。

综上所述,在国际社会大力倡导教师专业化的今天,许多国家和地区将推动教师专业化作为重要课题,在积极研制和实施教师专业标准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我国而言,借鉴其他国家一些有益的做法,构建我国的教师专业标准,发挥教师专业标准的导向功能和评价功能,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参考资料

1 周南照.教师专业标准开发的建议[A].中国爱生学校标准研制专家会议,2007年9月

2 熊建辉.教师专业标准研究:基于国际案例的视角[D].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5

3 Schulman,L. S. Knowledge and Teaching:Foundation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1987

4 Ingvarson,L. C. Development of a National Standards Framework for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ACER Policy Briefs Issue 1,2002

5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for Schools Agency(TDA). Professional Standards. http://www.tda.gov.uk/teachers/professionalstandards.aspx,2006-05/2006-11-19

6 Evans, Sam et al. The Use of Technology in Portfolio Assessment of Teacher Education Candidates. Journal of Technology & Teacher Education, 2006, Vol. 14 Issue 1: 5-27

7 Stolle,Cheryl. et al. Implementing Portfolios in a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 Issues in Teacher Education,Fall 2005,Vol. 14 Issue 2:25-43

(作者单位: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

责任编辑 邓明茜

作者:熊建辉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培养师范生汉语言文学论文下一篇:工程机械设备质量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