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营销员自我效能感论文

2022-04-20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保险营销员自我效能感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营销人员胜任力研究日益受到理论界和企业界关注。文章总结国内外胜任力内涵和胜任力模型研究情况,重点介绍国内外营销人员胜任力特征研究状况,并对国内外营销人员胜任力特征研究进行分析评论。

保险营销员自我效能感论文 篇1:

影响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效果的组织因素探析

摘要:对于现代企业而言,员工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有效措施促使员工发挥出自身的作用,方可使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幅增强。从我国的现状来看,不少的企业已经认识到员工的价值所在,并积极展开相关的培训工作,期望员工拥有的综合素质得到切实提升,进而使其工作效率有明显提高。从人力资源部门的角度来说,要对培训效果予以重点关注,尤其要对影响因素展开全面分析,在此基础上寻找到可行的措施来保证培训效果达到预期,进而保证企业的发展更加稳健。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效果;组织因素;对策

引言

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已经由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向人力资本管理时代发展,人才已成为企业重要的投资资源,人力资本已日益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必不可缺的制胜因素。如何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尤其是培养人才来促进企业发展、提升竞争优势,对于管理者以及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来说是一道永恒命题。员工培训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不断提升员工的岗位胜任能力来为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随着知识共享3.0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化、智能化、数字化的科技手段丰富了企业的员工培训体系及具体课程,为员工提供更多元化的选择,但也对企业员工培训有效性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将培训成果有效转化为工作行为,需要企业管理层及员工共同努力。

一、影响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效果的组织因素分析

(一)缺乏深入细微的培训需求分析

对于企业来说,在展开人力资源培训时应该要切实完成好需求分析工作,这是保证培训能够顺利展开的基础所在。这里所说的培训需求由两部分组成,即个人需求、企业发展需求。从员工的角度来看,培训需求指向的是岗位了解、才能发挥,若想使得培训需求能够得到切实满足,在对课程设置时需要关注的内容是较多的,如果只是放在知识掌握、技能提升方面,则会导致培训工作显得较为单一。从企业发展来看,不少的企业对培訓价值并不了解,甚至认为培训工作是可有可无的,这就使得培训工作成为一种应付形式,最终结果就是培训效果达不到预期,而且在财力、物力等方面会有明显的浪费。

(二)缺乏企业文化和情感培训

不少的企业在展开员工培训的过程中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专业知识的掌握、专业技能的提升上,希望员工在培训后能够为企业贡献更大的力量,然而对员工心理出现的变化则不够重视。从调查所得结果来看,如果人力资源培训就是针对知识技能展开的话,那么员工的内心中并不会对企业产生认同感,甚至会出现前行方向发生偏差的情况,其投入工作的状态显得不够积极,虽然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工作,但是质量却达不到要求。另外来说,思想文化教育未能做到位的话,员工沟通就会出现阻碍,团队意识较为薄弱,这对公司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是较大的。因此说,现代企业若想保持稳健发展,必须要将员工情感培训切实做到位。

(三)培训效果缺乏评估或评估方法缺乏科学性

企业的管理者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只要能够完成培训工作即可,然而后期的评估则明显忽视,这对培训工作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有些企业虽然针对培训进行了评估,然而采用的方法过于陈旧,科学性明显不足。企业并未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构建起完善的评估体系,而这就使得员工培训难以有序展开,培训效果自然变得较为低下。企业必须要认识到员工培训所要达成的目标就是确保广大员工能够真正胜任本职工作。因而在展开培训评估时要将此作为重点,了解员工接受培训前后出现的变化,这样可以真正了解培训的实际效果。如果评估工作没有做到位的话,就很难了解员工存在的问题,想要促使其技术得到提升是无法实现的。

二、提升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效果的对策

(一)选择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法

选择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可以使得企业员工更为积极地投入培训中,进而保证效果达到预期。对于企业而言,要切实做好培训方法的创新工作,因而更具新意的培训方式,如此能够将员工的兴趣充分激发出来,这对培训工作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企业要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加以充分利用,将互联网中相关资源挖掘出来,并引导员工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如此可以使得员工在更为适宜的环境中完成培训。除此以外,企业也可选择外包方式来展开培训工作,也就是由专业培训机构来负责此项工作,培训讲师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也是较强的,由其来完成培训工作可以确保针对性有大幅提升。培训机构中的老师类型也是较多的,除了能够展开技能指导外,同时可以完成好心理辅导,将培训机构具有的专业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可以保证培训效果有大幅提升。

(二)建立健全有效的培训体系

每个人都有雄心壮志,每个企业也是如此,都渴望能够发展壮大。立足于世界企业之林而经久不衰,历尽沧桑而斗志更坚。企业当中的员工也同时渴望在企业内部能够得到尊重,自身能力能够得到提升。在自身价值实现的同时也为企业做出了贡献。但是在人们的生活中,企业和员工之间关系并不是那么融洽,要想建立健全且有效的培训体系就要做到在培训过程中要先满足企业的现实需求,要做到学以致用并且要符合公司的战略利益。因为,企业只有根据自身的战略规划再结合发展需求才可以有效且正确的发展下去,也是可以切实体现在培训当中去。还有就是要制定完善的培训目标,要确定培训的课程、培训预算,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完成培训体系。构建以考促改、以评促建的考评体系。实行培训工作目标责任制,按照谁主管、谁考核的原则,建立和完善考核评价办法,加强逐级考核。要建立起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企业管理者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员工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三)鼓励员工主动制定增能培训计划,引入合适的激励机制

传统培训体系通常是通过自上而下的布置形成,而缺乏充分进行员工培训需求分析,员工在进行培训过程中确实自我效能感,班杜拉认为,如果人预测到某一特定行为将会导致特定的结果,那么这一行为就有可能被激活和被选择,高自我效能感的员工更能掌握自己的工作目标,从而更好地去执行。因此,让员工主动制定培训计划,有利于员工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从而直接影响员工培训的有效性。此外,自我调节学习动机也会对培训有效性产生影响。例如,高动机员工比低动机员工更愿意参加自我调节学习,最终提高培训有效性,而其中学习动机与培训后受到的相关奖励与惩罚有关,当组织未能引入合适的激励机制,则会限制学习动机对自我调节学习和培训效果的影响。

结束语

员工是企业的中流砥柱,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提高培训质量,更是国有企业员工和培训主管部门最为下工夫的地方。与此同时,培训管理又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的薪酬管理、职称管理、社会保险管理等模块相比较更是重要。所以对培训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更是重中之重,而且关于员工的相关培训一定要与时俱进,多方面全方位更新,不断发展、不断完善,才能发挥员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倪国斌.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效率效果提升方法研究[J].营销界,2020,(48):129-130.

[2]杨娜.关于优化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效果的思考浅述[J].商场现代化,2020,(10):67-68.

[3]杜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培训效果影响因素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7,(16):187-188.

作者:马德莲

保险营销员自我效能感论文 篇2:

营销人员胜任力特征研究综述

【摘要】营销人员胜任力研究日益受到理论界和企业界关注。文章总结国内外胜任力内涵和胜任力模型研究情况,重点介绍国内外营销人员胜任力特征研究状况,并对国内外营销人员胜任力特征研究进行分析评论。

【关键词】胜任力;胜任力特征;营销人员

自1973年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戴维·麦克利兰(David·McClelland)发表了《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一文后,关于胜任力特征研究日益受到理论界和企业界关注,其中营销人员胜任力研究逐渐成为一个重点。

一、胜任力理论基础研究

1.胜任力内涵研究。胜任力研究最早可追溯到泰罗(Taylor)的“时间——动作分析”,但最早提出胜任力概念是戴维·麦克利兰(David·McClelland)。1973年戴维·麦克利兰提出了胜任力概念,试图据此找出导致那些绩效优异者和绩效平平者之间差异的最显著特征。此后,胜任力问题引起了国内外管理领域中许多学者的研究兴趣。到目前为止,关于胜任力的内涵众说纷纭,比较有代表性看法如表1所示。

表1 胜任力内涵代表性看法

虽然国内外学者对胜任力内涵界定有分歧,但对胜任力特征认识逐渐趋同。胜任力具有三个重要特征:(1)与工作绩效有密切的关系;(2)与工作任务情景相联系,(3)能够区分业绩优秀者与一般者。

2.胜任力理论模型研究。冰山模型和洋葱模型是阐述胜任特征构成的经典模型。(1)冰山模型。冰山模型是用水中漂浮的一座冰山来描述胜任力。该模型认为有五种类型的胜任力:动机、品质、自我认知、角色定位与价值观、技能知识。其中,知识和技能是可以看得见的,相对较为表层的、外显的个人特征,漂浮在水上,是对任职者的基本要求,其较容易通过培训、教育来发展,它不能把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准确区别开来,被称为基准性胜任力。而动机、品质、自我认知、角色定位与价值观则是个体中较为隐蔽、深层和中心的部分,隐藏在水下,其是高绩效者在职位上获得成功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其在短期内较难改变和发展,是区分优异者和平平者的关键因素,被统称为鉴别性胜任力。(2)洋葱模型。洋葱模型是从另一个角度对胜任力模型的解释。洋葱模型中各核心要素由内至外分别是动机与个性、自我形象与价值观、社会角色与态度、知识与技能等。洋葱模型中最表层的是知识和技能,有表层到里层,越来越深入,最里层、最核心的是动机和特质,是个体最深层次的胜任特征,是最不容易改变和发展。

二、国外营销人员胜任力特征研究

1989年,斯班瑟(Spencer) 发展了麦克米兰的胜任特征评价法,构建了包括专业技术人员、营销人员、社区服务人员、经理人员和企业家五大类的通用行业的模型,这是最早的有关营销人员胜任特征模型的研究。他认为营销人员的胜任力特征包括影响力、成就欲、主动性、人际洞察力、客户服务意识、自信、建立人际资源、分析思维、概念思维、信息搜集、权限意识等11项。此后不断有学者对各行各业营销人员胜任特征展开研究。

Crosby et al(1990)对服务业的营销人员的胜任特征模型进行了研究,其认为,人际关系、同理心、专业水平以及具体的销售技能的掌握对营销人员的工作绩效有着显著地影响,共同构成了服务业营销经理的胜任特征模型。David、Mayer、Hethert and Greenberg(1998),在对一般营销人员的特质进行详细分析后,概括出包括“感知力”、“自我驱动力”、“自信力”、“挑战力”等作为销售人员胜任力特征,而在对于营销管理人员胜任力特征包含提供战略愿景、调配组织资源、影响组织战略、战略性的训导、诊断绩效、选拔高潜力的销售人员、借助于技术及表明个人的销售有效性等特质。Chad Kaydo(2000)通过研究指出21世纪的顶级销售经理应当具备的8项胜任特征包括:提供战略远景、调配组织资源、影响组织战略、战略性的训导、诊断绩效、选拔高潜力的销售人员、借助于技术及表明个人的销售有效应。

2002年Krishnan,Balaji C,Ietemeyer,Richard G,Boles,James S等学者提出并验证了一个能够预测销售人员绩效的包括自我效能感、竞争力和努力三个个性特征的模型。预测销售人员绩效的综合模型包括五个方面的因素:个人、组织的及环境的因素;激励;态度;技能水平;角色认知。在模型中,自我效能是指销售人员认为他能够做好与销售有关的工作的信心;竞争力是指喜欢与其他销售人员进行竞争并渴望比其他销售人员做得更好;努力指的是一个销售人员花在公司中其他销售人员有关的销售工作上的时间和精力。

Venee,Deborah(2003)研究BtoB公司未来的营销经理应当具备的胜任特征即适应性(能够识别市场的变化,并能够制定出应对市场变化的长期与短期策略),顾客导向(能够基于顾客的需求对公司提供产品和服务),预测的能力(向顾客传达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替顾客识别他们的真正需求),对销售的认可和培育团队的能力。

三、国内营销人员胜任力特征研究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引进了胜任特征评价法,并对营销人员的胜任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1994年俞文钊、李峰等人运用自编的“营销人员心理品质评定量表”,采用访谈法、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分析了成功营销人员应具备的7项心理品质:自我控制力、社会适应能力、自信心、成就动机、推销技巧、创造性和职业兴趣,并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营销人员的心理素质进行维度分析得出五个关键因素:聪慧理智、做作内向、坦诚敬业、创新与竞争意识、洞察力。这也是我国关于营销人员胜任力特征的最早研究。

1999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张鼎昆通过领导访谈、员工座谈以及问卷调查的方法,深入探讨了中国保险推销员的自我效能感及其工作模型。作者通过因素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及结构方程的统计手段,得出中国保险推销员的自我效能感的结构包括8个因素:晤谈技能、个人仪态、毅力、情绪调节、计划总结、知识掌握、直觉判断和前期准备,并通过路径分析证实,自我效能感的确在保险推销员工作模型中起核心作用。

安鸿章和吴孟捷(2003)结合人员素质及知识测评构建了职业营销经理的胜任特征模型,为选拔合格的营销经理,有效提高被选人员未来的工作绩效,合理设计营销经理的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该研究采用工作分析和深度访谈的方法初步提炼了胜任特征模型的构成要素,并采取分层性聚类的方法对优秀组的胜任特征进一步分析他们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将32个胜任特征分为四类(个人特质、管理效率、组织与协调、领导力)。该模型中的关键指标有:专业知识、规范管理、概念性思维、人力资源管理、心态调整、财务管理、战略计划和应变能力。

李昌庆(2006)认为高级营销经理胜任特征模型由成就导向、主动性、顾客服务导向、影响力、团队合作、团队领导、分析式思考、自信心、灵活性、组织承诺、关系建立等11项胜任特征组成。

杨涛杰(2007)认为保险行业营销员的胜任特征模型包含九个维度:主动性(计划性)、成就导向、顾客服务、资讯收集(学习力)、人际理解力、自信心、关系建立、分析式思维和应变力。

吴丹丹(2007)认为IT类市场类员工胜任特征分别是:责任感、信息搜寻、专业知识、人际洞察能力、学习能力、判断决策能力、客户意识。

杜瀛(2007)通过研究得到企业营销人员包括九个方面的胜任特征,分别是成熟的个人品性、社交素养、市场与营销、客户导向、道德素养、规划与协调、情绪品质、人际沟通和成就取向。

四、文献研究评述

国外对营销人员胜任力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都比较多,我国对各行业人员营销应具有的胜任力特征也做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总的来看,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研究的对象从全体销售人员到某一行业的销售人员再到某一公司的销售人员,范围不断缩小。而国内的研究基本上可以看成是是国外研究的一个本土化过程。现有的国内外研究在如下方面有共同之处:

1.国内外研究都注重从事营销工作的人员素质,主要是销售职位普遍应具备的胜任特征研究,且侧重研究隐性素质,而不是以企业的营销岗位和岗位管理为研究基础,侧重点不在“岗位”这一胜任力的基本载体上。

2.国内外研究大多是通用营销人员素质的总结或某一行业的实践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注重营销人员区别于其它职类人员的核心特质列举与描述。研究趋向于认为各行各业的营销人员都存在一个通用的素质模板,营销职类人员不同于其它职类人员的综合素质是研究的重点。现有研究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影响营销人员素质胜任力的工作匹配因素分析不够,对哪些因素影响营销岗位通用的素质模型与具体企业整体管理的适用面和适用度等问题考虑得也较少。

3.国内外对营销人员胜任力特征模型研究还存在争论,还没有一个为普遍接受标准模型。现有研究大多是通过实践调查、数据收集和数理统计分析,提炼出营销人员胜任力特征模型,但模型与其它管理环节结合应用的实施过程及注意事项、各环节的使用要求及影响效果的研究深度不够。

参考文献

[1]David·McClelland.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for Intelligence[J].Journal of 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1~4

[2]Spencer.Competence at work: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M].John Wiley&Sons.Inc.1993

[3]饶惠霞,吴海燕.国外胜任力研究新进展述评[J].科技管理研究.2010(16)125~133

[4]彭长桂,张剑.国内胜任特征研究进展及评价[J].科研管理.2006(11)62~67

[5]吴孟捷.职业营销经理胜任特征模型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26~129

[6]黄晶.销售人员胜任力研究成果分析[J].人力资源开发.2010(9):99~100

[7]魏均,张德.国内商业银行客户经理胜任力模型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5(8):4~8

项目基金:本文系2011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基于职业胜任力的市场营销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2011JGA054)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梁健爱 魏宁华

保险营销员自我效能感论文 篇3:

职业院校学生创业素质现状与提升对策

摘要:学生创业素质是影响学生创业成功的关键要素,从学生创业素质内涵出发,对职业院校学生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精神、创业心理素质和创业身体素质等方面进行深入调查,提出提升学生创业素质的策略,以期推进创新创业工作,提升学校创业教育质量打下基础。

关键词:职业院校;学生创业素质;创业精神;创业心理素质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民众创业热情高涨,创业方式、创业群体呈现多样化,创业成功案例越来越多。职业院校学生步入社会后是否具备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等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学生创业成功率。从学生创业素质内涵入手,对职业院校学生创业素质进行调查,针对学生创业素质薄弱环节,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培训,以提高学生创业能力,从而提升学生创业素质,提升职业院校创业教育质量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

一、职业院校学生创业素质调查基本情况

课题组根据学生创业素质内涵,从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精神、创业心理素质、创业身体素质五个维度设计问卷,选取职业院校在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取抽样调查方式,选取4所职业院校的汽车维修、汽车保险与理赔、汽车服务与营销、国际贸易、会计、电子商务、数控加工、机械制造等专业的235名学生(其中大一23人,大二47人,大三160人),进行调查,回收235份,其中有效问卷230份,回收问卷有效率为92.74%,并对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分析。

二、职业院校学生创业素质调查与结果分析

(一)学生政策财经类知识欠缺,创业知识结构不合理

1.学生对国家创业政策掌握不足。调查显示,部分职业院校学生对有关创业的国家政策比较了解,创业过程中能根据国家政策引导,不断调整自身创业方向,获得更多创业机会和创业补助。但还有部分学生很少关注创业政策,不了解创业现状,盲目开设创业项目,缺乏市场创业形势分析,创业过程较为艰辛,创业成功率较低。

2.学生對当前创业形势、未来创业走向把握不足。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仅少部分学生对于当前创业形势有较好预判,能结合市场需求选择创业项目,并通过自己努力做大、做强创业项目。大部分职业院校学生对当前和未来的创业局势有一定判断,但无法完全掌控,对自身创业项目信心不足,对当前创业市场评估不全面。还有少部分学生创业没目标,创业项目难选定,创业积极性不高。

3.学生缺乏一定的经营管理知识,创业管理能力不足。调查显示,职业院校学生缺乏企业生产、管理、经营类知识,在人际关系处理、企业财务管理中显得特别突出。创业思维较为保守,创业资金支配选择以稳固盈利为导向,缺乏一定创新精神。

(二)学生自主创业能力不足,创业成功概率不高

1.市场洞察能力不足,创业时机把握不准。调查数据反映,受知识、经验影响,学生对当前创业前景把握不准,加之缺乏市场调研,导致多数学生创业时机选择不恰当,创业项目选择“跟风”,利益性较浓,对外界环境、自身条件缺乏深度分析,影响后续创业成功率。

2.学生沟通交流能力不强,创业效率较低。从调查结果来看,在创业过程中学生组织、管理、表达等方面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缺乏客观、公正评估,导致学生对自身条件的认知有偏差,很难根据市场需求,做到及时、有效沟通,无法为创业打下扎实基础。

3.学生组织、管理、决策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受传统创业教育模式影响,学生创业活动仅停留在课堂、课程层面,学生掌握创业理论知识,但缺乏足够的创业实践经验,当面临创业困难时,学生很难做出有效决策,及时解决问题。

(三)学生缺乏必要创业心理素质,创业行为稳定性不够

1.学生创业意识不强,创业需求不稳固。调查数据显示,绝大部分学生对自己未来发展有明确目标,不同群体学生目标有所不同,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群体,家庭条件相对较好。选择寻找稳定工作的学生群体,家庭条件一般,自己本身不愿意太多冒险。选择创业的学生群体中,一类是家庭或家族里有创业成功的人员,另一类是家庭条件相对较差,没有地方可以依靠。还有一部分学生表示没有想过,对自己未来比较迷茫,心理恐惧,选择暂时逃避。在把创业作为可选择的项目时,绝大部分学生表示创业是在没有选择余地的情况下才做这种决定。可见,学生内心并不认同创业行为,他们对创业需求度不高。

2.创业动机不纯,创业理想目标有偏离。数据显示,绝大部分学生希望通过创业获得财富和地位,只有少部分学生希望通过创业实现个人价值。在面临创业竞争时,部分学生群体会采取公平、公正的措施,也有少部分学生群体受利益驱使,会做出违背道德伦理举动,需进一步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创业观。同时,部分学生创业理想过大、过空,创业容易失败。而另一部分坚定合理创业理想,制定切合实际的创业目标,依靠自己努力去实现目标,这个学生群体创业更容易成功,事业更加稳固。

3.创业意志力不坚定,创业创新精神欠缺。整体看来,创业过程中,学生易受外界环境困扰,创业信心不足,当遭遇外在压力时,容易出现退缩现象。依赖性较强,主动解决创业问题的积极性不够,面临阶段性失败,容易自我怀疑并采用消极、逃避方式面对创业失败,缺乏一定的创业毅力。创业初期,学生创业动力较足,当积累了一定财富后,创业动力就会下降。多数学生倾向于按照既定创业模式(已有较为成熟模式或别人帮忙做好模式)进行创业,自己缺乏一定创业创新能力,不愿意改变现有创业模式,去接受新的创业挑战。

(四)不良行为习惯较多,创业身体素质有待提高

1.不利于创业的不良行为较多。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学生群体生活、工作不规律,不良行为较多,被调查的学生中,多数学生存在熬夜、酗酒等不健康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身体发展。在高强度、高压力的创业过程中,这种不良行为会影响学生创业结果。

2.工作、生活方式不规律。部分学生存在吃饭、休息不规律,不太关心自身身体状况,娱乐健康的活动较少。

3.部分学生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从调查和访谈结果来看,多数学生较少且不太了解自身健康情况,缺乏必要的定期检查,创业过程中身体素质成为影响创业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提升职业院校学生创业素质的策略

(一)构建良好创业环境,转变学生就业观念

1.加大创业宣传力度,营造良好创业氛围。充分发挥媒体作用,从舆论导向、社会宣传、价值观念上鼓励创业,崇尚创业,营造一个良好创业氛围。报刊、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体要抓住创业成功人士,大力挖掘创业题材,加强创业事迹宣传,传递创业正能量,营造创业自信、创业光荣的氛围。同时,加大创业宣传引导,促进人们转变观念,让创业学生感受到“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惠”的氛围。加强国家创业政策宣传,让学生学好、用好創业政策。

2.举办创业系列比赛,培育创业文化。职业院校通过联合企业、行业、协会等组织机构,举办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业大赛、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人才项目交流大会、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搭建创业者交流平台,培育创业文化,支持公益创业,营造鼓励创业、宽容创业失败的良好社会氛围。大力挖掘、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创客文化,打造创业品牌,扩大创业社会影响力,激发学生创业热情,提高学生创业意识[1]。

3.充分发挥非政府非营利组织“帮、扶”作用,提高学生创业意愿。通过非政府非营利组织,为大学生提供创业信息、技术咨询、市场指导、项目评估等服务,帮助学生吃准、吃透国家创业政策,提高学生创业成功率,从而提高学生创业意愿。优化职业院校学生创业服务中心功能,为大学生提供企业信息、市场动态、资金支持、法律、政策咨询,搭建创业平台,帮助学生确立创业目标,帮助学生克服创业心理恐惧,提高学生创业成功概率,吸引更多创业者[2]。

(二)加强创业顶层设计,扩大国家对创业的投入

1.完善学生创业法律法规。学生创业政策法规涉及教育、科技、人事、计划、财政、金融等诸多部门,要求政府部门做好统筹、协调工作,通过全方位、多维度调研,制定符合学生创业特点的政策,有效发挥政府监督作用,敦促各部门落实相关政策,确保创业政策落地,让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真正受益。

2.明确职责多部门联动,形成合力助推大学生成功创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建立创业学生失业保险制度,帮助学生降低创业失败率的同时,确保创业失败学生有基本生活保障。公安部门要解决创业学生户口和自由流动问题,确保学生能根据创业需要自由选择创业项目和创业地点。人事部门要提供人事档案存放和职称评定等服务,保证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个人发展不受限制。工商、税务部门要降低企业注册资本,简化企业审批手续,为学生提供税收优惠、知识产权保护等服务[3]。创业过程中,通过政府明确各部门职责,部门之间相互协作,不断提高学生创业成功率,提高创业项目质量。

3.加大创业资金投入,为学生创业活动开展提供经费保障。设立大学生创业专项基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小额免息贷款,确保学生创业初期有经费支持。建立政府支持、企业与个人开发、市场运作的创业项目评估和推介机制,集成创业项目库和创业成功案例库,对入选该库的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和全程服务。按照同类工种、同一等级、同等补贴的原则,健全以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专项证书为主要评价依据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机制,为学生提供普惠同等的培训补贴。对于大学生参加创业培训的,按照本地高校毕业生相关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4]。

(三)加强学生创业教育,全面提升学生创业素养

1.优化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丰富创业教育内容。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群体特点,开设不同类型的创业教育课程,具体课程开设为一年级开设创业意识类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自我挖掘创造性、商业信息收集、商机预判、风险评估等能力,整体增强学生创业意识。二年级开设创业知识类课程,培养学生创新战略能力、组织设计能力、供应链管理能力、市场营销分析、风险投资分析、资本市场分析等方面的能力。三年级开设创业能力转化类课程和创业实物操作类课程,培养学生将创业意识转化成创业项目的能力、新公司的建立、开工能力、信息搜索与处理等综合能力[5]。培养学生商业机会选择、制定商业计划书、资本筹集、创业竞赛等方面的能力。通过分层次、分阶段系统开设创业课程,有组织、有计划推进学生创业工作。同时,职业院校要将创业教育内容渗透到专业课教学、公共课教学过程中,融合创业知识与专业知识,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与专业相关创业技能。

2.加强创业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创业师资综合素质。加大创业导师人才引进力度,增加人才引进经费投入,引进有经验的行业专家、创业成功人士增强师资队伍力量。聘请成功企业人士进校兼职,为学生讲授创业知识,传授创业技能。组织学校创业指导教师到企业调研和锻炼,提高教师专业实践技能,指导学生动手实践。定期选派创业导师外出培训与交流,学习先进创业教育新理念、新方法,有效指导学生创业实践[6]。

3.加强学生创业园建设,为学生创业实践提供场地保障。学校要与校外企业深度合作,将引企入校,引创业项目进课堂,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进行创业知识学习、创业体验、创业实践。

4.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实践活动,不断提升学生创业水平。政府、学校、企业联合组织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学校根据企业实际,设置创业项目,企业全程参与学校创新创业大赛,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提高学校创业教育质量和学生创业水平。开展创业项目孵化活动,学校提供专项经费,为创业者提供经费支持,同时,邀请经验丰富的创业人士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创业新形势,掌握创业新方法。

5.开展创业心理培训与辅导,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创业心态。加强学生创业失败干预,对创业失败的学生进行心理疏通,加强他们心理抗压能力、决策选择能力、风险预测能力等方面训练,让学生在学校创业活动中就能得到充分的锻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营造良好的家庭创业氛围,帮助学生提高创业成功概率

1.父母要转变就业观念,鼓励支持子女创业。父母要转变就业观念,要充分相信子女实力,可以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判断、决策能力,提高子女的创业素质,为创业奠定基础。

2.父母要相信子女的能力,坚定支持子女创业。父母要淡化主动操控子女人生道路的观念,相信子女实力,放手让他们在社会中去尝试,去经历、磨炼、积累,支持子女选择更有挑战性的创业活动,支持他们去创业,让子女在创业过程中获取更多的生活技能,从而提高子女自身的生存能力。

3.尽父母最大的能力,帮助子女创业。一是为子女提供必要的诸如资金、场地、机会等保障,完善子女创业最基本条件,为子女创业成功奠定基础。二是为子女出谋划策,积极参与子女创业活动,为他们出谋划策,提供自身创业经历,传授创业相关的技能,帮助子女少走弯路,获得更多的创业技能。三是与子女共同解决创业难题。当子女面临创业困难时,父母要积极投身子女创业活动,为子女提供必要的思路和方法,拓展子女的创业思路,突破创业的瓶颈[7]。

(五)加强学生创业自我认知,不断丰富自身创业“软实力”

1.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创业心”。学生要正确自我定位,进行全面自我分析,明确自我的优势和劣势,在创业过程中要扬长避短,保证创业工作有序推进,要保持良好的创业心态,不因他人而改变,不因事情而烦恼,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状态,不卑不亢,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情。

2.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创业实践活动。要积极参加学校、政府、社会举办的各类创业实践活动,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反思,不断提升自身创业素质。

3.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培养创业技能。创业素质并非是脱离生活而单独存在,它隐藏在生活、学习中的每一个细节中。职业院校学生要重视自身日常的学习、生活习惯,认真对待生活、学习中的每一件事情,培养自身创业思维,提高自身创业敏感度和自我效能感,改变不良行为习惯,为今后的创业成功奠定根基。

参考文献:

[1] 张子睿,李杨,等.学校创业教育引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11):74.

[2] 周石,吴映雪.多方营造大学生创业良好氛围[N].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2013-01-07.

[3] 化冰.大学生创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2014(26):260.

[4] 宿迁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EB/OL].[2015-12-22].http://www.suqian.gov.cn/cnsq/szfwj/201512/d1dcab6c6a8444be8f5f0bf0e6fa05c1.s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5] 陈玲.构建高等农业院校学生一体化创业教育体系的思考[J].河南农业,2007(11):6-7.

[6] 刘世伟.双创背景下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河北职业教育,2019(04):8-10.

[7] 沈培芳.大學生创业素质调查研究——以宁波大学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72.

作者:肖凤玲 谢志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原则论文下一篇: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现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