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论文

2022-05-17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新生代农民工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2010年中央第一号文件提出要“着力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引起了学术界对此问题的关注。本文拟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梳理,为进一步研究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提供参考。

第一篇:新生代农民工论文

新生代农民工党员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积极引导作用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党员是新生代农民工中的优秀分子,对新生代农民工有积极引导作用。新生代农民工党员社会经济地位较高、城市融入度较高、民主平等和开放意识更强、政治参与积极性和自觉性较高,能使新生代农民工与党组织产生密切联系,这些都说明,在新生代农民工成长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党员有着广阔的发挥正能量空间。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党员;作用

[收稿日期]2014-01-10

[基金项目]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生代农民工党员队伍建设科学化研究”(10BDJ033)。

[作者简介]程晋营(1969-),男,安徽淮南人,中共淮南市委党校讲师;台红(1960-),女,安徽淮南人,中共淮南市委党校教授。

新生代农民工系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新生代农民工党员是指这个群体中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党员占新生代农民工总数的3%。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全国新生代农民工总数约为9540万人。新生代农民工党员的人格发展相对健康、完善和独立,有着一定程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新生代农民工中的优秀分子。为开展新生代农民工与新生代农民工党员的比较研究,从中考察新生代农民工党员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积极引导作用,课题组于2010年7月19日至2011年8月20日,选取深圳、广州、武汉、北京、上海、合肥、杭州、苏州、昆山、青岛、安庆、淮南、阜阳、成都等农民工流入流出积聚地的车站、社区、企业和农村,分别对新生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党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当面发放“新生代农民工调查问卷”、“新生代农民工党员调查问卷”1535份,当场回收有效问卷共1412份,有效率95%。通过这些调查问卷的统计和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党员对新生代农民工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新生代农民工党员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辐射作用

新生代农民工党员队伍的构成比例较为优化,凸显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辐射作用。从性别构成看,女党员占到23%,说明女党员数量较高,大大高于农村党员的性别比。从受教育层次的构成看,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党员占到50%,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党员的受教育程度较高。从来源构成看,学校入党和部队入党分别占到58%和17%,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党员的综合素质较高。从职业构成看,从事技术型、管理型、智能型工作的分别占63%、18%、11%,三者相加,比例高达92%,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党员的技能水平较高。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党员的文化程度和工作生活条件普遍高于一般新生代农民工,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比高于一般新生代农民工35%,从事技术型、管理型、智能型工作的占比高于一般新生代农民工25%。

较为优化的党员结构,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党员队伍是一支年龄轻、文化程度高、工作能力强、充满活力的党员队伍,是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核心和先锋队。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党员都在不同程度上发挥着先进作用。在一些社区、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重要岗位上,活跃着新生代农民工党员的身影,他们有的是党、团支部书记,有的是党务工作者,有的是企业生产骨干,有的女性新生代农民工党员还担任了社区里的青年团和妇女工作。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与广大新生代农民工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交往,其言行对新生代农民工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受过系统文化教育的大专院校毕业生党员,擅长于组织各种深受新生代农民工们喜爱的党、团活动,引领着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一些退伍军人党员,纪律严明,意志坚强,敢于担当,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可靠朋友;一些来自农村的党员,人缘广泛,信息灵通,在新生代农民工中起联络和沟通作用;一些在务工地入党的党员,工作业绩突出,对城市生活较为适应和熟悉,对刚进城新生代农民工的指导和帮助作用明显。

二、新生代农民工党员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示范作用

新生代农民工党员的社会经济地位较高,凸显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示范作用。从经济收入看,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达到83%,其中,4000元以上的占到27%,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党员的经济收入相对较高。从社会保障程度看,参加工伤、医疗、养老、住房公积金、失业、生育保险的分别占60%、57%、47%、27%、27%、13%,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党员的社会保障水平相对较高。从生活满意度看,时常产生满足感、安定感、归属感的分别占到33%、23%、23%,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党员的工作生活相对安定。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党员的经济收入、社会保障、工作生活满意度普遍高于一般新生代农民工,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占比高于一般新生代农民工17%,参加工伤、医疗、养老、住房公积金、失业、生育保险的占比分别高于一般新生代农民工26%、20%、23%、19%、19%、11%,对工作和生活有满足感、安定感、归属感的占比分别高于一般新生代农民工16%、7%、6%。

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党员是务工者队伍里较为成功的人士,他们的创业经历、技能特长、待人接物乃至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等等,都会让其他新生代农民工纷纷学习和效仿。调查中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党员在新生代农民工中有着较高的威望,对新生代农民工有较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一些创业成功的新生代农民工党员,为家乡经济建设招商引资、献计献策;一些有一技之长的新生代农民工党员,将自己所掌握的技术和信息传授给其他新生代农民工,组成专业队共同创业;一些在企业从事管理工作的新生代农民工党员,介绍家乡更多的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同时也为企业稳固了人力资源。他们在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同时,其言行也在影响和感染着新生代农民工们。

三、新生代农民工党员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带动作用

新生代农民工党员的城市融入度较高,凸显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带动作用。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相对稳定,对城市生活较为适应,频繁跳槽的相对较少,流动的频率相对较低,返乡的规律性相对明显。从流动的地方数来看,新生代农民工党员流动的地方数明显少于一般新生代农民工。95%的新生代农民工党员只流动过1—3个地方,而44%的新生代农民工却流动了4个以上地方,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党员较为稳定。从在一个地方务工的最短时间来看,新生代农民工党员在一个地方务工的最短时间明显长于一般新生代农民工。52%的新生代农民工党员在一个地方务工的最短时间至少在1年以上,而一般新生代农民工能达到一年以上的只占44%,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党员对新工作或新环境较为适应。从返乡的频率来看,新生代农民工党员的返乡次数明显低于一般新生代农民工,80%新生代农民工党员的返乡周期在1年左右,而32%的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周期在半年左右,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党员返乡较有规律。

较高的城市融入度,使新生代农民工党员增强了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自我塑造能力,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排头兵和先遣队,可以带动更多的新生代农民工加快融入城市的步伐。新生代农民工党员有更多的接触城市市民的机会和经验,对城市市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感情更为熟悉,他们会将与城市市民友好交往的经验和体会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其他新生代农民工,而城市市民也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党员的了解和信任,接纳了更多的新生代农民工。此外,新生代农民工党员更善于遵守城市生活规则的意识及言行,以及从中获得的良好收益,也带动了更多的新生代农民工自觉遵守和维护城市生活秩序。调查显示,30%的新生代农民工党员平时最常接触的人是城市市民,高于新生代农民工19%;能够遵守城市文明规则、交通规则、卫生规则的新生代农民工党员分别占80%、86%、70%,分别高于新生代农民工5%、16%、7%。

四、新生代农民工党员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引领作用

新生代农民工党员具有较强的民主、平等、开放意识,凸显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引领作用。与一般新生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党员的民主、平等意识更强,生活态度更为积极乐观。调查显示,认同并奉行民主、平等、开放思想观念的新生代农民工党员分别占到50%、70%、37%,而认同并奉行民主、平等、开放思想观念的新生代农民工分别只占25%、45%、20%,新生代农民工党员高于新生代农民工25%、25%、17%;认同并奉行独立自主、积极向上、诚实可信、乐观进取生活态度的新生代农民工党员分别占到47%、50%、63%、53%,而认同并奉行独立自主、积极向上、诚实可信、乐观进取生活态度的新生代农民工分别只占36%、37%、49%、30%,新生代农民工党员高于新生代农民工11%、13%、14%、23%。

较强的民主、平等、开放意识,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党员的综合素质比较高,思想觉悟和理念较为先进,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具有一定的人格魅力和影响力,新生代农民工党员比新生代农民工的务工目的更为明确。33%新生代农民工党员的务工目的是“为社会做贡献”,而新生代农民工中以务工目的是“为社会做贡献”的只占到11%,新生代农民工党员高于新生代农民工22%;75%的新生代农民工的务工目的是“挣钱”,而新生代农民工党员中务工目的是“挣钱”的只占到43%,新生代农民工党员低于新生代农民工32%。明确的务工目的是新生代农民工党员成才和成功的强大精神动力,为新生代农民工的人生追求树立了标杆。

五、新生代农民工党员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作用

新生代农民工党员有着较高的政治参与能力和积极性,凸显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作用。

新生代农民工党员比一般新生代农民工更关注国家、社会的新闻、时政、热点事件等,平时经常读书读报,制度化政治参与意识比较强,对小道消息有一定的免疫力,更注意通过正式渠道了解和交流信息,自觉抵制小道消息和谣言。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党员主要通过正规渠道了解和交流信息,87%的新生代农民工党员经常浏览互联网,高于新生代农民工18%;33%的新生代农民工党员经常读报,高于新生代农民工9%;20%的新生代农民工党员经常听广播,高于新生代农民工10%;只有20%的新生代农民工党员主要依靠口头谈话进行信息交流,低于新生代农民工11%。此外,新生代农民工党员对制度化政治参与也较为热情积极,60%的新生代农民工党员坚持参加家乡的选举、议事等活动,高于新生代农民工15%;70%的新生代农民工党员参加过务工地的选举、议事等活动,高于新生代农民工43%。

较高的政治参与积极性和自觉性,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党员的社会整合程度更高,对党组织有较强的归属感和责任意识,他们可以用自己的言行和思想观念,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非常有效的教育。新生代农民工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常常愿意找他们信赖的人倾诉、讨论,新生代农民工党员可以站在朋友的立场,对新生代农民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同时,新生代农民工党员通过平时的表现和为人处事,将先进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传递给其他新生代农民工,本身就是对新生代农民工最好的教育。特别是在一些非制度政治参与事件中,新生代农民工党员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正确的劝解和说服,化解矛盾,促进社会稳定。调查显示,有22%的新生代农民工,其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主要是受同龄人朋友的影响,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党员在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上大有可为。

六、新生代农民工党员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凝聚作用

新生代农民工党员是连接党与新生代农民工关系的桥梁和纽带,凸显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凝聚作用。新生代农民工党员是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一分子,与新生代农民工有着相同的务工经历和人生体验,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喜怒哀乐和所思所想了然于胸,可以及时地将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动态和诉求反映给党和政府,为党和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提供参考。同时,新生代农民工党员又是党的成员,可以及时地将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以及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关怀传递给新生代农民工,团结和带动更多的新生代农民工参加党组织的各种活动。

新生代农民工党员拥有众多的新生代农民工朋友,同时又与家乡、务工地的党组织及其党员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种独特的身份优势,将新生代农民工与党组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基层党组织便于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开展党建工作,使新生代农民工对党组织有一定程度的接触、了解和认知,从而对党组织产生一定的向心力和归属感。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对党组织的认识和了解、对党组织信任感的产生以及向党组织靠拢的行为,与身边朋友的影响有很大关系。37%的新生代农民工表示,如果好朋友申请入党,自己也会考虑申请入党。

综上所述,新生代农民工党员队伍结构较为优化,凸显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辐射作用;新生代农民工党员的社会经济地位较高,凸显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示范作用;新生代农民工党员的城市融入度较高,凸显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带动作用;新生代农民工党员的民主、平等、开放意识更强,凸显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引领作用;新生代农民工党员的政治参与积极性和自觉性较高,凸显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作用;新生代农民工党员促使新生代农民工与党组织产生密切联系,凸显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凝聚作用。这些都说明,在新生代农民工成长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党员有着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

责任编辑查昆岩

作者:程晋营 台红

第二篇: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综述

[摘 要] 2010年中央第一号文件提出要“着力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引起了学术界对此问题的关注。本文拟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梳理,为进一步研究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利益诉求;发展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0. 033

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王春光研究员首次提出“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概念,并把它定义为:一是他们的年龄在25岁以下,于20世纪90年代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村流动人口,与第一代农民工在社会阅历上有着明显的差距;二是他们还不是第二代农村流动人口,而是介于第一代与第二代之间过渡性的农村流动人口。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提出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1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文献综述

1.1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基本情况研究”课题组利用国家统计局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数据和2010年新生代农民工专项调研数据,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结构和基本特点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①新生代农民工总人数为8 487万。占全部外出农民工总数的58.4%,已经成为外出农民工的主体。②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素质整体较高;大多数人不再“亦工亦农”而是纯粹从事二、三产业,就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工作勤奋,仍是吃苦耐劳的一代。③近一半的新生代农民工有在城市定居的打算。但是收入太低和住房问题成为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定居最主要的困难和障碍[1]。王春光(2001)通过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没有务农经历,初高中毕业,职业期望值高。他们进城打工的目的是“闯天下,寻发展”,对他们而言,打工不是为了讨生活,而是为了“享受都市生活,实现都市梦想”。城市文化的耳濡目染不断消解他们对家乡存有的情感认同和社会记忆,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又使他们渐渐不适应农村的生活方式,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真正成了既融不进城,又不愿回乡的“边缘人”[2]。深圳总工会2010年的调查指出新生代农民工中,男性占46.8%,女性占53.2%,两性比例基本持平,而老一代农民工中两者的比例则为62.1%和37.9%。任娜(2009)则从思想状态的角度进行了两代农民工之间的差异性分析。她指出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活跃,对城市的政治生活普遍热情较高,他们迫切希望能参与城市的政治生活以保障自己的权益。文章援引中国青少年研究会2006年对内地青年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报告的数据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在法律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意识也更加强烈,80%以上的制造业青年农民工关注劳动法规;六成以上关注社会保障;三成以上关注子女教育问题;从业观念上,新生代农民工更加重视个人成就并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此外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意愿更为强烈,消费观念更倾向时尚消费型,婚姻观念方面也更显自由和现代化[3]。

1.2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状况研究

符平、唐有才(2009)研究发现,流动或者说漂泊是新生代农民工从学校毕业到进入社会至今的一个重要的群体特征。不过,虽然流动对他们来说是一个不断寻找更好发展机会的过程,也体现出他们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但流动频次与他们的社会流动之间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呈现出倒“U”型的曲线关系:在前几次流动中,流动的朝向是更好的工作地点和更好的工种,体现为垂直流动,但到第3或第4次流动之后,无论是流入地、职业类型、流动原因和寻找新工作的途径,都呈现了逆向选择或向下流动的特点。也就是说,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流动轨迹总体上来说表现为一种倒“U”型的发展轨迹,过于频繁的流动反而不利于其个人的发展。这同时也说明,越是流动频繁的新生代农民工,越较少具有市场竞争力,也更缺乏从事稳定工作所需的就业技能和资本[4]。程艳敏(2011)认为新生代农民工是城市中的新兴群体,新生代农民工同老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的心理定位、外出动因、职业选择、消费方式等均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他们的生存状态并没有太多改善,城乡二元化结构、社会保障的不健全、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差距等导致了大量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产生。这些势必会对和谐社会的建设产生重大的影响[5]。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课题组指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行业分布呈现明显的‘两升一降’特征,即在制造业、服务业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在建筑业中呈下降趋势。新生代农民工在行业的选择上有更高的期待,他们不愿再从事脏、险、累的行业,而是趋向于工作环境较好、对自身发展有前途的行业[6]。

王春光(2010)进一步深化其对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的研究,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机会的不平等。从政策看,至少有五大拦路虎:就业政策,农民工失业并不纳入城镇失业率统计范围,因而无法获得相应的政策支持;职业福利缺失;社会保障的碎片化;子女教育的不平等以及住房安全保障权利的不平等。许传新(2007)分别从工作适应、人际关系适应和生活适应3个方面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的现状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他们在工作和人际关系适应上处于中等水平而在生活适应上处于较低水平。深圳总工会(2010)的调查指出了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生存困境、制度性歧视等问题。全总课题组(2010)的研究报告指出尽管面临着与传统农民工相同的问题,如工资拖欠、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社保水平以及职业健康安全保障不足等问题,但新生代农民工表现出的新特征和新诉求使得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问题又具有其特殊性。

1.3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利益诉求的研究

张志胜(2007)通过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权受限制、劳动报酬权受侵害、休息休假权得不到保障、工作环境恶劣、社会保障权缺失等[7]。中国青少年研究会(2006)对内地青年农民工生存状况展开调查,得出的数据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在法律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意识也更加强烈,80%以上的制造业青年农民工关注劳动法规;六成以上关注社会保障;三成以上关注子女教育问题。曾煜(2010)认为对劳动权益的诉求,从单纯要求实现基本劳动权益向追求体面劳动和发展机会转变;从忽略生活享受向希望精神需求和生活需求均得到满足转变;维权方式由被动表达向积极主动转变等等[8]李智水(2011)的研究发现,文化利益诉求是农民工精神层面的诉求,也是新生代农民工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未来发展的必要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是走出校门直接进入企业,他们的价值观、职业观、爱情观尚未定型。然而,由于每天工作时间长(调查中46.3%的人工作8小时以上)、社交圈较窄、不同行业男女比例不均衡(船舶制造业男性为主、纺织业女性为主)等特点,很容易使他们精神上产生空虚感和孤独感,他们缺乏自我疏导能力,加之企业文化建设的不足和社会人文关怀的欠缺,新生代农民工往往以上网打游戏、聊天等方式来排解心中的困惑,有的甚至导致了一定的心理疾病。他们除了每天工作之外,还需要企业、社会提供一定的沟通交流的平台、机会、空间或时间,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9]。

1.4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研究

许传新(2007)通过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适应、人际适应处于中等水平,而生活适应处于较低水平。他们要彻底地改变既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生活方式以完全适应城市社会或许是根本不可能的。他们可以成为城市人,但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城市性”的人。虽然他们为了适应城市社会,被城市“主流社会”所接纳,已经做了最大努力但还有许多外在的社会结构性因素是他们很难跨越的。新生代农民工处于“落地未生根”的状态[10]。张建丽 等(2011)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处于阻碍阶段。户籍制度对新生代农民工歧视,同时依附于户籍制度之上的住房制度、社会保障、教育制度是目前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障碍[11]。曾煜(2010)研究发现,新、老农民工都面临一些共同的基本社会问题,例如工资被拖欠、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社会保障水平低、工伤和职业病高发等基本的劳动权益受损的话,那么新生代农民工还面临一些更为突出的问题,例如:户籍制度的制约影响其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和生活,以及以社会保障为主的基本公共需求难以满足;低工资收入水平遭遇城市高房价的矛盾成为他们在城市就业和生活的现实性、紧迫性问题;受教育程度和职业技能水平滞后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导致其在城市仍然多以低薪、不稳定和职业危害严重的就业岗位为主;职业规划的欠缺和职业培训的需求难以有效实现;他们绝大多数面临着结婚、生育和子女教育等问题[8]。

2 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的不足和发展趋势

通过对现有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的代表性文献的梳理发现,现有文献中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角色变迁和利益诉求的研究还是比较薄弱,未对其角色变迁的过程、特征变化以及利益诉求方式等进行独立剖析。此外,因各种困难,不少研究未深入到新生代农民工中去收集最原始的资料,未深入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真实生存环境,因此,研究的结果不够全面和详实,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1)绝大多数研究把新生代农民工看成一个消极的问题社会群体。但是,王兴周(2008)对珠江三角洲9个城市“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民工问题”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特性是积极的:他们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和个人素质;有理想、有目标;注重市场原则;更有平等意识;独立自主意识更强。这也提示人们,对某一社会群体的定位应该有科学的态度和方法[12]。因此,对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要有积极的角度。

(2)对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大都是停留在对该群体的特征、生存状况等方面的描述。尽管一些文献提出了要消除歧视农民工的制度障碍等建议,但是假如现有制度障碍全部消除,新生代农民工可以市民化,他们依然要面临一些其他的问题,诸如自身学历偏低、无技能等问题。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归结为以体面就业问题为核心的问题集。因而需要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着力于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探讨如何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后续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和劳动法规教育等,探讨如何让新生代农民有相应就业能力并实现体面的就业,以此为切入点才有助于更好地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新生代农民工基本情况研究”课题组.直面新生代农民工[J].调研世界,2011(3).

[2]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J].社会学研究,200l(3).

[3]任娜.两代农民工思想现状的差异性比较[J].江海纵横,2009(5).

[4]符平,唐有才.倒“U”型轨迹与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流动[J].浙江社会科学,2009(12).

[5]程艳敏.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窘境及其对策[J].理论月刊,2011(3).

[6]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课题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N].工人日报,2010-06-21.

[7]张志胜.新生代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研究[J].求实,2007(1).

[8]曾煜.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诉求及实现路径[J].北京劳动保障学院学报,2010(4).

[9]李智水.新生代农民工的利益诉求和协调机制研究[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1(2).

[10]许传新.“落地未生跟”——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适应研究[J].南方人口,2007(4).

[11]张健丽,李雪铭,张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与空间分异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3).

[12]王兴周.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性特性探析——以珠江三角洲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7).

作者:许维利

第三篇:浅析新生代农民工素质提升

摘 要:文章介绍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含义,分析了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素质的必要性,探讨了新生代农民工素质的现状,提出张浦镇实施“新生代农民工素质提升工程”,分析了可行性和必要性,提出要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素质提升与张浦经济跨域发展的双赢。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素质;素质提升

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素质的意义

1.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素质的必要性

农民工是改革开放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我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张浦镇外向型经济发展迅猛,房地产开发快,大量的外来人口涌人张浦经商、务工,部分人口购房定居张浦,到目前为止张浦镇外来人口达12万,80、90后新生代农民工占60%以上,大多来自于内地诸省(安徽、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四川)和苏北。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目前在城市生活和工作但又没有城市户口的特定群体。和父辈相比,他们多半是在初中或高巾毕业以后就直接来到城市打工,他们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据统计,新生代的农民工中初中文化的占30%,高中文化程度占50%,大专以上的文化程度占15%。他們不仅是贼市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城市经济特别是第三产业的一支生力军。当前,我国农民工在数量上已成为仅次于农民,而大于传统产业工人的第二大群体。从现实来看,要让张浦这座昆南副中心保持持续的繁荣、文明,提高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全面素质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历史性和战略性任务,十分必要,我们必须下大力气抓紧、抓好。

2.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现状

一是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但缺乏专业性知识与技能。很大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接受过九年制义务教育。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学习能力,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取部分知识,但由于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的限制,大多数仍局限于普通中等教育,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很少。此外,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接受劳动技能的教育较少,劳动素养偏低,不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问题十分突出。随着我镇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化,新产业需要相对高技能、高知识的产业工人,普通新生代农民工很难从事专业性强的工作,也无法适应新的劳动岗位提出的要求。

二是心理素质有所缺失,还不能很好适应现代社会。我国的户籍制度使改变了生活场所和职业的农民仍然游离于城市体制之外,处于非城非乡,进退失据的尴尬状态,不可避免的引起农民工的消极社会心理,从而引起一系列的消极失范行为。

新生代农民工复杂的心理和心态包括:过客心态,对城市的冷漠和疏离心态、封闭与拒绝心理;强烈的被排斥感加剧了农民工焦虑心理,促使他们更加自卑和敏感;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存在着相对的被剥夺感以及对城市的不平衡甚至仇视等不健康心理。这些心理状况如果不正确疏导,将会使新生代农民工永远徘徊于社会正常秩序之外,甚至是犯罪的边缘,给社会造成巨大的隐患。

三是思想道德素质尚达不到社会发展的要求。新生代农民工90%以上是17—25岁以上的年轻人,他们在繁重的工作之余,缺乏相适应的精神世界。有专家指出,独身在外的男女青年,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自控力和道德规范的约束力都在下降,最容易陷入放任自由的状态,从而迷失自己。在城市二元结构的框架里生存的新一代农民工,已经不同程度的受到城市生活的同化,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因素中已经失去了本应有的朴实、诚实等优点,代之而来的是自私、物化、放纵等不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实施新生代农民工

素质提升工程的前提条件

张浦镇在2009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80亿元,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21.9亿元,一般预算收入8.24亿元,经济社会的快速协调发展,为深化张浦镇社区教育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自2002年启动社区教育实验工作以来,全镇紧紧围绕构建学习型社会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逐步推进,积极提升社区教育水平,取得了明显成效。社区教育覆盖率达100%,社区居民教育培训率达72.3%。

张浦社区教育中心作为2005年江苏省成教协会年会分会场和2007年第五届长三角社区教育发展论坛的参观点,受到了部厅领导、专家学者和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2007年10月,上海市社区教育考察团一行150多人来镇社区教育中心考察,评价颇高。2007年12月,镇社区教育中心通过“江苏省社区教育中心”评估验收,2008年11月张浦镇成功创建“昆山市社区教育示范镇”。2009年7月、11月,先后通过“苏州市社区教育示范镇”和“江苏省社区教育示范镇”验收。

鉴于以上情况,开展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提升工程条件成熟。通过项目的实验,广泛开展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教育,让广大新生代农民工进一步提升学历水平、职业素质、道德素养等,通过项目的实验,探索一条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新路子,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综合素质。我们要积极开发适合新生代农民工学习的课程、读本;借与南京大学继续教育合作的契机,利用其师资力量,组织新生代农民工分期分批进行培训,还可以采用外来的80后、90后的人群与户籍80后、90后的人群进行结对交流,双方取长补短。通过项目实施,第一轮确保受训2000人次以上,力争达3000人次。

开展新生代农民工

素质提升工程规划

张浦镇社区教育中心充分发挥培训机构主导作用,通过整合现有培训资源,“三新”式培训服务,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订单式”职业技能培训和(SYB)创业培训以及职业礼仪培训等,以实现对新生代农民工全面素质提升。

1.社区培训领域追求新突破

打破传统培训模式,发挥社区教育中心“教育培训、培育引领、管理指导、参谋研究”的功能,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实际需求,开展专项技术培训,服务其学历进修。张浦镇社区教育中心经省高教处批准,与各大高校合作创办了多个办学点,是南京大学现代远程教育昆山学习中心、苏州大学校外教育点、郑州大学网络教育点。同时还作为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举办的非学历教育机构5个。面向新生代农民工开设计算机、家政、青少年校外教育等项目培训。

2.社区学习活动开创新形式

一是开展文明植人式教育,将组织外来务工人员尤其是青年农民工开展职业礼仪培训,公共礼仪互动讲座等,强化新生代农民工对文明礼仪的认同度,以提升其文明素养;二是组建文化共同体,设立多个青年农民工文化学习共同体。内容涉及书画、歌舞、编织、纸工艺、戏曲、棋类等,打造提升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活品质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三是举办“菜单式”学习讲座,从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的角度,组织低碳生活、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法律法规和家庭理财等内容的专题讲座,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全方位、立体式的学习培训。

3.社区教育科研力争新成果

根据全镇外来劳动力聚集的特点,结合“新生代农民工法律学堂”。组建镇内青年农民工法律宣传讲师团,为我镇青年农民工开设《劳动合同法》《婚姻法》《治安管理条例》《民法通则》《财产继承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法律法规课程和开展项目研究,采用调查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进行项目实验,采用问卷调查、现场咨询、集中授课、讲座的形式,并组织考试等。对开始组织培训的基础上,善于发现问题,对不足之处进行研究,寻找行之有效的方法,积极引导新生代农民工自觉参加培训学习,使新生代农民工的社区教育取得实效。

新生代农民工

素质提升工程具体做法

张浦镇社区教育中心以全面新生代农民工素质为目标,努力地开展各项工作,面向青年农民工,发挥自身优势,勇于探索、创新,使工作更实、优势更优、亮点更亮。

1.以社区教育中心为平台,大力开展青年农民工道德教育

利用南京大学法律学院的教育资源,对“新张浦”开展法律法规培训,从3月28日开班,每个星期日上课,上课内容有劳动法、婚姻法、继承法以及劳动者求职礼仪等,目前第一轮已结束,共有1890人次参加上课。利用视频广播、视讯365平台、社区市民学校对全镇市民进行道德素质、行为规范教育,努力提升青年农民工的综合素质。

2.以提升创业致富能力为抓手,切实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一是根据本镇农业产业结构特点,面向有种养殖创业需求的青年农民工举办农业特种种养业技术培训,目前已举办6期300人次。二是根据本镇工业的产业结构特点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开办家政、绿化养护、保安、会计等培训班,到目前为止举办了家政培训二期50人,绿化养护培训二期120人,保安培训二期250人,会计培训四期1200人。

3.发挥与大专院校合作的优势,大力發展成人学历教育

根据青年农民工的学习需求,加强成人学历教育的宣传力度。编印招生简章通过邮递员向企业发放,在公共场所和人口密集区挂宣传牌,尽最大努力向市民宣传。到目前为止,参加10月份全国成人高考学员达100人,春、秋季网络大专录取120人,南大本科录取33人,今年有望有好兆头。

4.双管齐下,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软实力”

在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劳动技能等“硬实力”的同时,不断增强他们的企业文化、团队协作等方面“软实力”,取两种形式,一是请进来,联系企业人事干部,组织职工集中到中心进行培训,二是送教到企业,培训的内容是提升员工素质素养、团队合作、新人融入等,培养员工与老板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意识,使其尽快融人企业、融人张浦,目前已开展企业职工培训36期8120人次。

开展新生代农民工

素质提升工程初见成效

张浦镇社区教育中心坚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构建长期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为目标,以提高青年农民工素质为重点,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有效地促进了社区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

2010年,张浦镇注重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从3月份项目实施以来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注,到目前为止培训总量达23860人次,各类教育培训初见成效。一是稳步发展成人学历教育。参加社区教育中心成人高等教育函授、远程本专科网络教育和开放大专等学习426人,参加自学考试助学辅导329人。二是加强从业人员岗位培训。对在职从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开展资格培训、等级培训、适应培训和提高培训等,有效地提高了从业人员的素质。三是注重劳动力转移培训。开展致富能手和新市民技能培训项目,电工、叉车驾驶、电焊、缝纫、家政、保安、绿化养护、模具制造加工等,对1325人进行技能培训,其中532人取得技能证书。

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绝大多数人已经融入当地社会,为张浦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新生代农民工素质提升工程的评价

以张浦镇社区教育中心为平台实施新生代农民工素质提升工程,通过全方位提高青年农民工职业技能、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实现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发展与张浦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这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极具社会意义的。通过加强对青年农民工的素质提升服务,可以实现其自我发展进而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他们与市民的沟通交流,可以为维护他们的权益进行社会呼吁,为他们解决各种问题,并提高他们的社会参与能力。

新生代农民工素质提升工程是张浦社区教育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社区教育是充满人性化的,具有福利性和公益性的特点。通过实施该工程,一方面可以提高农民工的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提高社会竞争力和自我维权能力,促进农民工的社会流动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另一方面还侧重于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及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自我发展。通过教育者和农民工之间的互动,市民与农民工之间的互动。还可以使农民工进一步了解接受城市文化,同时也促进城市对农民工的接纳。

在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和访谈中发现,他们对提升自身素质的社区教育有着极高的需求和热情。在调查中,农民工普遍觉得自己的文化素养太低,希望继续接受教育培训,以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有5l%的农民工选择继续进修、提升自己。还有20%的农民工希望得到法律知识方面的学习,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还有20%的农民工希望学习抚育孩子方面的知识,这主要是一些年轻的父母,他们希望能学习有关孩子教育、饮食、卫生保健等知识。另有9%的农民工希望得到人口教育、城市文化、人文修养等方面的社区教育。

开展针对农民工的素质提升教育是实现青年农民工自身发展和张浦镇经济社会及时转型双赢局面的一条可行的途径,而且意义非凡,但这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市民等各个层面的合作和努力,还需要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探索。

作者:支梅花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小学品社教学论文下一篇:社会调查报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