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方式的探究

2022-09-14

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的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么,自主学习方式在阅读教学中,该如何实施呢?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我们所有的计划、探索和理论都会落空。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他们更容易接受真实具体的事物,在熟悉的情境中产生情感的共鸣。

1.1利用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孩子天生就喜欢听故事。 有一次笔者请学生把自己喜欢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班级里一个并不活跃的男孩子绘声绘色地讲了一个“女娲补天”的故事,他的故事把所有学生都吸引住了, 故事讲完后,学生们不由自主地鼓起了掌,笔者抓住时机进行表扬,并询问他是从那里学到了这么好的故事,他说他经常看中央电视台《上下五千年》的动画节目,从中知道了很多故事。 于是笔者就引导学生回家多看类似动画节目、与这些节目中的故事相对应的注音故事书、童话书。 在以后的日子里,学生们不仅迷上了故事,更迷上了故事书。 在课堂上,孩子们总是喜欢把自己新学到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1.2利用多媒体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运用多媒体技术, 可以把不熟悉的事物用形象的图画、动画展现出来,给学生营造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情景,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体验,使学生运用各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的认知活动,主动探索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如在教《拉萨的天空》一课时,笔者在网上搜集了一些关于拉萨天空的图片和视频,展示出各种各样的天空。 学生们个个都瞪大眼睛欣赏美景,还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似乎已置身于拉萨。 这样以图片引入,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并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来。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阅读能力、 阅读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这样的阅读,不仅能在主动,积极的气氛中进行,而且在遇到问题时,能解决困难,最终达到阅读的目标。

2.1培养学生细致阅读的习惯

在小学阶段,就要着手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等。 学生只有在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基础上,才能自己去阅读并有所获。 如《我给江主席献花》教学时,学生对这件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人物都不是太熟悉,这对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 于是,笔者让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的资料,并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对人物情感的提问,学生能很容易地联系到当时的时代背景。 学生有了这种习惯,对于学习其他课文,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也为将来能够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础。

2.2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 学贵有疑 ”, 质疑问题是培养自主探究的习惯的开始 , 教师要从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发现是自主探究的开始,有了自己独到的发现,思维就会闪现出智慧的火花。

2.3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举一反三 ”能使学生拓宽思路 、提高思维能力 。 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养成举一反三的阅读习惯呢?

2.3.1典型引路,融会贯通

如《谈礼貌》一文中,我先带领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对比里面牛皋与岳飞对待同一件事的不同的态度, 让学生找一些关键词,从中可以感受到生活中讲礼貌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随后, 让学生用刚才的方法,自学课文的三四自然段,体会礼貌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以第一件事为典型,让学生掌握分析的钥匙,剩下的几件事就可让他们自己去“反三”了。

2.3.2单元为组,重点突破

现在的语文教材每册都是以单元组织教学内容。 这样的编排体系体现了教材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备课过程中就应整体考虑这一单元内容,组成一个综合的教学整体。 这样组织教学内容,便于学生从对教材的“共性”与“个性”的领悟中,通过突破重点,带动一般。

3提高学多元解读作品的能力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则认为, 学习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 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在思维方式上破除以往单纯求同的定势,倡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多元解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的整体感知与把握,鼓励学生积极地地构建文本。 例如《皇帝的新装》一文,有的学生从社会学角度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丑态,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自欺欺人。 其实还可以从人性批评的角度解读,作者在鞭挞了皇帝、大臣的丑行后,又善意地嘲讽了普通老百姓的虚伪, 贪慕虚荣是人类普遍存在的性格弱点,不仅“统治阶级”有,“被统治阶级”也有。 这样的解读更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丰富了阅读。

4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 使学生在教师的热爱、 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学,主动地去探索。

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 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应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起引导作用。 学生应该成为课堂的主体,在互相问答、互相讨论的相互作用的共同活动中不断提高主体性。

5建构科学平等的评价体系

新课程改革倡导发展性评价,即在评价学生时,不仅关注结果,更注重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过程,有机地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5.1评价观念重在激励,体现人文关怀

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评价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教师通过不断地激励,赏识学生,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同时也为提高和改进课堂教学实践服务。 教师在教学中不吝啬赞许与鼓励,学生答得好,及时称赞;学生发言不对,说不到要害教师及时补充,不使学生感到难堪。

5.2评价重点是要注重开放性

强调开放空间:让学生在民主、和谐、融洽的范围中学习。 经常用 “你们和我想到一块儿去了”、“你真厉害”、“我就欣赏你这一点”。

5.3评价应注重过程

“个性化阅读评价 ”强调关注学生的阅读 、 感悟的结果以及思维、个性发展的过程。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和体验,尊重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思想交流。 如日常观察学生的行为、学生成长记录袋。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只有教师把课本上的阅读教好了,学生才会有兴趣将之延伸到课外。 在书海中积累语言、陶冶情操,为学生营造一片多彩的生活空间。

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强化自主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是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

关键词:阅读教学,自主学习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支撑体系探讨下一篇:我国健康老龄化存在的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