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新尝试教学管理论文

2022-04-30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古诗新尝试教学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内容摘要:“互联网+”环境下初中古诗歌教学对培养“高精”教师、强化“汲取”学习、建构“善创”文化起了较大的作用。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旧存在“互联网+”认知欠缺、“互联网+”过程异化、“互联网+”过程改革固化等问题。

古诗新尝试教学管理论文 篇1: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探讨

【摘要】 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千百年来成为滋养中华民族成长的宝贵精神营养。新的课程标准进一步肯定和提高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地位,对小学生古诗词阅读材料不论从数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本文在准确认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重要地位与意义基础上,紧紧抓住小学古诗词的特点,从教材分析入手,以提高教学效果以落脚点,结合小学生不同年龄特点进行古诗词教学研究,力求全面地、系统地、多层次地探索古诗词的最佳教学方法。

【关键词】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课堂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因此,在教学中应当把审美教育寓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通过创设情景,利用教材中丰富的美育因素去诱发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形成真、善、美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表达得到发展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审美能力。祖国文化源远流长,古诗在我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它是美的文学。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古代艺术殿堂,去体会古诗的语言美,感受古诗的画面美,领悟古诗的意境美,理解古诗的哲理美,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新理念指导下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笔者将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这方面的认识和尝试。

1 要重视朗读,在多元诵读中抒情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通过诵读能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通过读,在课堂上营造教师、学生、作者彼此间心灵相融、情感相通、协调合拍的良好共鸣体,从而提高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审美、文化等综合素养。且古诗词“麻雀虽小,五脏惧全。”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注意诗的节奏、韵脚及合适的音调,从而恰当地表现诗中的思想感情。

重视朗读首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读出不同的感悟,同时教师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渐入佳境,读出层次:笔者在教学陆游的《示儿》时,按照这样的教学流程进行朗读指导。

1.1 初读诗文,介绍背景,了解诗人的“悲愁”心事。

1.2 精读诗文,了解遗憾,弄清诗人的“悲怆”心境。

1.3 研读诗文,理解信念,感受诗人的“悲壮”心愿。

在初读的基础上,确定悲凉的朗读基调,精读诗文引领学生用深沉的语气表达出对祖国前途的忧虑;研读诗文时引领学生用坚定的激情表现出诗人一生为多难的祖国呐喊的爱国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鼓舞。

2 多元教学,渲染意境,入情入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让学生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因此这就要靠语文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古诗教学丰蕴起来。好的语文课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好的古诗教学同样给人带来艺术的享受,令学生回味无穷、余音绕梁。例如,教学中师生依靠诗意情境作画,教师的深情范读,相配的古典名画,师生诵读时配以古乐激情,欣赏现代作曲家演绎的古诗词等等,都能让学生体会到诗文中的诗情画意,激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敬仰之情。教师只有通过多种手段、媒体才能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古诗词讲究格律,字斟句酌,值得推敲,通过品评、诵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品质。如有表现诗人才情的“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那种一气呵成,畅快淋漓的美感,这和杜甫立志“语不惊人死不休”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分不开的。也有体现诗人字字推敲、锲而不舍的千古佳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品味的过程,也同时是向诗人学习习作的过程,这些隐性学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品评、鉴赏的能力,将使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受益匪浅。

3 拓展阅读,培养诗趣,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

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用好教材”,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诗,教师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古诗词距离学生遥远,有很多诗词都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就要靠学生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诗前要阅读、收集大量与本诗有关的资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才能渐渐地厚重起来。另外,在学完一首古诗后,可以以一带多进行相关链接,如学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孟郊的《游子吟》,你是否还知道其他思乡、思念的诗;学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你还知道杜甫其他的诗作吗?与杜甫同时代的诗人还有哪些?以便进行拓展阅读,打开课外阅读的新视窗。当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教学。学生的品味在一步步提高,让他们感受到在古典文学中,自己所知仅是苍海一粟,从而激起他们更强烈的学习欲望。为了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古诗课堂,当学生已水到渠成之时,启示学生自己去创作诗文、开绝句佳词赏析会、结诗社、写读书笔记、点评诗文,进行研究性学习,为自己出诗集、办诗文报等,学生从背诗、赏诗到作诗,经历了一种生命的快乐。

4 课堂开放,学科融合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程标准》)古诗文教学的课堂当然也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如,课前课后对作者生平、创作背景、鉴赏介绍、相关作品等资料的收集、交流;教师尝试走下讲台,把讲台让给学生;允许鼓励有不同的理解、见地。此外,正如黑格尔所说的:“就诗的表现方式来说。诗显示出整体艺术,所以在诗的领域里,其他各门艺术的表现方式也用得上。”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融合。引导学生联系地理、历史、自然等知识读懂诗意,用绘画表达理解,用音乐配合诵吟,用表演再现情景等。如《泊船瓜洲》一诗的教学,可以通过读地图了解京口、瓜洲及钟山的地理位置,从而理解“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的意思。如学习者是六年级学生,还可启发学生联系常识课上学到的有关王安石变法的历史知识,感受诗人奉召回京的喜悦与离别家乡的依恋交织于胸的复杂情感。而学习成果的展示形式也可多样,有的朗诵,有的吟唱,有的绘画,有的表演小品,有的将诗写成书法作品……

5 跳出教材,组诗教学,培养诗趣

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诗,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当有了一定数量积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教学。例如本次的专题研讨中,四年级的古诗《江雪》的学习中,杨老师巧妙地整合了一个“垂钓系列”——《江雪》《秋江独钓图》《小儿垂钓》《渔歌子》,重点学习《江雪》,对比略读《秋江独钓图》,推荐阅读《小儿垂钓》《渔歌子》,这样的整合对比学习,既有利于在对比中深化理解,又对中国文人历来的“垂钓”文化进行了一次探索,同时,增加了学生的古诗词阅读量。六年级的沈老师以复习的形式引导学生对已学的古诗进行题材分类——咏物诗、送别诗、思乡诗、爱国诗……自然过渡到本课两首诗《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的题材特点——哲理诗。然后两首诗整合对比学习,同中求异,在比较中引导学生发现两首诗说理的不同方式——直接说理、借喻说理。这样的整合对比学习,节省了教学中无效的环节,对”哲理诗“这一古诗题材有了一个较深入的探究,事半功倍。

6 要改革评价体系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从学校教师教学管理来说,应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课程标准》,针对古诗文教学,建立一定的教学管理制度、评价体系。如,语文教师古诗文素养提高、教学计划的安排、教案的撰写,教学的效果等都可纳入教师考核范畴,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前提下,激励、指导教师不断学习,积极探索,提高自己的知识和业务水平。

从学生古诗文学习的评价来说,主要应体现以下几点:

①评价主体多维化:首先是改变目前占主流的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指导学生自评、互评。由于古诗文的学习还常常在课余进行,还可请家长共同参与,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交互的活动。

②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评价课内所学,还要评价课外的阅读;不仅评价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掌握情况,还应“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课程标准》)以及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习惯、态度和方法等。

③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不仅关注学生会背多少古诗文,更应注重学生发展的过程。《课程标准》关于古诗文阅读评价有这样的建议:“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近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古诗文素养的提高是建立在存量基础之上的,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应该注重平时的、过程的评价。

④评价形式多样化:除常规的解释、背诵、默写,还可采用朗诵、猜谜、赛诗会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中高段还可尝试采用主题研究汇报的形式,(例:同是写春天的几首诗,在写法和情感上的异同之处;从陆游、杜甫的几首感怀时事的诗,看陆游或杜甫的爱国情感等。)使评价更具综合性。笔试形式也可进行创新改进,如看图写诗,据文写诗等,而且应鼓励不同答案。

总之,古典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 的宝贵财富。一个没有传统的民族是可怜的,一个拥有传统却不知道 珍惜的民族是可悲的。优秀古诗词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美的诗 词,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 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只有重视古诗词的教学, 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 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使学 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引导学生去发现它的美,欣赏 它的美,享受美感的体验,以此丰厚孩子们的人文素养吧!

作者:高宏

古诗新尝试教学管理论文 篇2:

“互联网+”环境下初中古诗歌教学研究

内容摘要:“互联网+”环境下初中古诗歌教学对培养“高精”教师、强化“汲取”学习、建构“善创”文化起了较大的作用。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旧存在“互联网+”认知欠缺、“互联网+”过程异化、“互联网+”过程改革固化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则必须从教师、学生和社会等多个方面进行完善——引导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且为“互联网+”环境下初中古诗歌课堂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古诗歌教学 “互联网+” 优缺点 改良策略

一.引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教师应当积极提升自我知识储备,加强信息技术素养,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提高语文学习效率。”①“互联网+”技术的兴起,为语文教学活动带来了新的活力。在古诗歌教学过程中,“互联网+”这项新兴教学手段,不同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它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将更加全面、多元的教学资源呈现在了学生面前。论文结合学者们的已有成果,从学生和教师等多方面出发,分析“互联网+”环境下初中古诗歌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以期更好的发展。

二.常熟市XXX中学“互联网+”环境下古诗歌教学的优缺点分析

(一)“互联网+”环境下古诗歌课堂教学中取得的成就

1.打造“高精”教师

其一,教师现代技术素养的提升。“优化队伍结构,要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②截至目前,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社会趋势,而信息素养作为其中尤为重要的评价指标。信息素养较高的教师们,能够脱离传统的思维僵化,不受传统教学法的羁绊,创新教师的学生观,顺应时代的发展。其二,终身学习理念的坚守。“教师们只有终身学习,学生越来越高的学习需要才能获得满足。”③教师职业发展,需要源源不断地更新、重新建构知识网络。在终身学习观念的引领下,才能不断顺应时代进步的潮流。

2.强化“汲取”学习

“互联网+”利用“超文本”式的互联网,补充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欠缺的直观性、形象性。这种“没有页码的书”和“随心所欲的多媒体”④的教学管理方式,提升学生的积极性。维果斯基曾说过:“知识不可以直接灌输,学生应运用更多的认知进行自身建设。”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独立的人,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和学习特点,因材施教。”在“互联网+”环境下,学生的主动学习有了更为宽广的天空。

3.建构“善创”文化

《“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指出,“新的生产力和代表的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方向,已成为领先的创新驱动力试验的转型。”传统古诗歌课堂具有“政治性解读的囹圄”和“文学分析范式弱化语言训练”⑤两大状况,创新是“互联网+”,建构“善创”文化体现在两方面。

其一,是在教师方面,为了使课堂更加灵活自由,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除了参考教材,往往会使用丰富多元的教学手段。其中,“互联网+”教学手段利用其大量的信息量,为教师提供了一切所需的教学资源,提高了课堂效率。

其二,在学生方面,“互联网+”环境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活动,推动了新的教学模式、方法的改革,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提升,综合实践能力也逐渐增强。在古诗歌《夜雨寄北》教学过程中,以配乐加以反复朗诵,不仅丰富教学内容,也为学生的学习提升了兴趣。

(二)“互联网+”环境下古诗歌教学面临的问题

1.欠缺“互联网+”认知

“互联网+”作为依托于信息网络与“共享经济”的教学手段,为语文教学活动的開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其中,还有教师表示自己很愿意运用“互联网+”环境下的古诗歌教学,却因为年纪较大而欠缺信息技术能力从而无奈只能放弃想法。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天净沙·秋思》,有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只是将这首小令呈现翻译,再机械地给出诗歌的写作背景,“输送”给学生主旨情感。不若在“互联网+”环境下,结合元曲特点,让学生聆听音频,尝试想象秋郊夕阳图,更有开放性,更能激发学生的思考。

2.异化“互联网+”过程

异化“互联网+”过程是对“互联网+”环境下古诗歌教学的狭隘理解,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过于重视信息技术的使用。有些教师在执教过程中,教学模式看似多种多样,也运用了丰富有趣的教学方法,但是并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其二,过于强化技术平台的功能。“互联网+”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无法替代教师在古诗歌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过于依赖“互联网+”技术平台,使学生沉溺与网络世界的体验感,无形中淡化了读、写、算等语文素养。

3.固化“互联网+”改革

“互联网+”改革的固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基础设施建设和在线课程资源的欠缺。“互联网+”环境下古诗歌教学条件相对较高。目前,沿海发达地区的学校设施条件比较完善,他们的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健全,在此基础上,他们能够开发和利用“互联网+”技术;但由于经济、地缘位置的制约,部分地区的设施条件不够完善,不足以利用“互联网+”技术资源,开展古诗歌课堂教学。

其二,技术存在困难。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古诗歌课堂教学中,技术问题也层出不穷。一些教师将课堂教学方法,生搬硬套到“互联网+”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中去。不仅没有体现出“互联网+”的优越性,也无法区分其与传统课堂教学的不同之处。

其三,应试教育的压力。应试教育,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片面化地以学生的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学生被禁锢在书本之中,接受的知识较为闭塞。应试教育遏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与“互联网+”环境下的初中古诗歌教学相矛盾,不利于学生的正确发展。

三.常熟市XXX中学“互联网+”环境下古诗歌教学的改良策略

综合常熟市XXX中学在“互联网+”环境下初中古诗歌课堂教学的实施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现初步拟定若干改良建议。

(一)提升教师技术素养

“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才能更为行之有效。何克抗教授认为教育技术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取得现代信息技术平台的支撑,高校就必须强化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培养、培训。”⑥这就需要建立健全有关的运行机构,建构起信息技术下的教育有效运行机制。社会对于教师的发展期待,越来越趋于专业化。因而,高校应该建立起一种长效的运行机制,提供技术和教学上的培训,保障教师获得必要的信息技术素养。《春望》、《雁门太守行》、《使至塞上》等文章音韵和谐,朗朗上口,教师在执教过程中可以运用“互联网+”技术手段,增加适当的诵读,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增强学生的主动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该确立教师的主导地位,明确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主体”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反映在课堂教学上就是师生课堂对话的平等。受传统教师观的影响,部分教师在课堂上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长此以往,学生就错过许多展示自我的机会。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2课《黄鹤楼》,有一位教师在实施“互联网+”环境下古诗歌教学活动时,在理解了诗歌意境的基础上,请学生发挥想象,自由描摹黄鹤楼的景象,并与全班同学进行介绍。接着,再呈现出黄鹤楼的图片,请学生对比想象与实物之间的差异,直观的形象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大大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性。

(三)建构开放多元课堂

“互联网+”环境下的新型课堂是对传统课堂及现代课堂的改造与提升,“追求的是多元的、开放的、生动的课堂。”⑦“互联网+”技术解决了教师与学生理解的局限性,拓宽了教材的资源限制,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获取渠道。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3课《行路难(其一)》,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观看百家讲坛关于李白的视频,再通过PPT的方式展示当今评论家的不同评点,不同的看法与观点的呈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促进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争取社会各界支持

《中国新时代青少年人才成长追踪培养计划》课题组专家提出:“教育过程的系统性和复杂性,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初中古诗歌课堂教学,逐渐形成“合作共享、互动协作”的学习共同体。为了发挥中国教育的机能,我们国家必须通过建立一个新的概念,打破学校和社会间的边界。社会教育有效促进了个体社会化。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营造适合个体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同时争取家庭、学校、社会的平台,结合这三股势力,努力构建“三位一体”相关关系,为学生全面发展而共同努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常熟市XXX中学在“互联网+”环境下初中古诗歌教学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技术素养,使古诗歌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性。虽然它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教师们的不懈努力,在今后的实践发展中一定会得到修正和完善。“互联网+”这项技术,是一汪活泉,也是一份挑战。常熟市XXX中学在“互联网+”环境下初中古诗歌课堂教学,仍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但我們有理由相信,它的未来一定是光辉灿烂的。

参考文献

[1]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4]卢燕:《“互联网+”时代如何促进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国成人教育》2018年第18期.

[5]何克抗:《智慧教室+课堂教学结构变革——实现教育信息化宏伟目标的根本途径》,《教育研究》2015年第11期.

[6]胡虹丽:《坚守与创新:百年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7]余胜:《“互联网+课堂”的构建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7年.

注 释

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1页.

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页.

③卢燕:《“互联网+”时代如何促进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国成人教育》2018年第18期,第152页.

④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86页.

⑤胡虹丽:《坚守与创新:百年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第105页.

⑥何克抗:《智慧教室+课堂教学结构变革——实现教育信息化宏伟目标的根本途径》,《教育研究》2015年第11期,第79页.

⑦余胜:《“互联网+课堂”的构建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7年,第48页.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昆承中学;指导老师:计红芳,常熟理工学院教授)

作者:高煜洁

古诗新尝试教学管理论文 篇3:

浅谈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理解词语能力的策略

摘要:在语文部编二年级教材中,多处提出理解重要词语或短语的学习要求。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特别向学生提出了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词语的学习要求。那么,如何在语文课中指导低年级学生理解难懂的词语,提高理解能力呢?低年级小学生年龄小,内部语言的发展不够完善,他们的智力发展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所以在教学中词句训练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利用教材优势,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理解词句的方法,帮助学生在学习全文的基础上分析、概括、仔细品味,从而让学生理解词语,提高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理解词语能力;策略

一、情境表演,理解词语

谢弗勒说,比起环境因素,学生自己的意愿和能动性显得更为重要。可见,教育教学中首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动性。立足于文本,让学生在“表演”中学语文,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低年级小学生表现欲强。学生通过肢体语言,神态情绪把文本的词语再现出来,这样能使学生对文本的内容、重点词语、情感表达理解得更准确、更深刻。

比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一文中,教学内容要求学生重点理解“甩、迎、追、游、蹲、披、露、鼓、蹬、跳、蹦”这些动词,理解这些动词是要在课文的语境中进行的,引导学生采用结合文本情境演一演的方式最为适合。教师创设情境,给学生戴上小青蛙的头饰,让学生进行动作表演,再让学生通过演来揣摩和体会词语,最后尝试说一说词意。不仅能提高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也能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想象画面,理解词语

小学低年级学生认识事物通常只注意到整体,实际对事物认识得不够准确。他们的思维主要凭借具体形象的材料进行,分析、推理等抽象逻辑的思维初步发展。根据这些心理特点,老师采用细品语言、想象画面的方法理解词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小蝌蚪找妈妈》有关于一些描写外貌的短语是理解的重点。在教学时,可先学生朗读课文,找出相关的短语,“大大的脑袋”“灰黑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宽嘴巴”“大眼睛”“碧绿的衣裳”“雪白的肚皮”。再让学生反复朗读这些短语,接着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想象出的画面,比较有这些形容词和省去它们的不同,最后对照课文插图来证实自己的感受,从而真正达到准确理解词语的目的。

三、研读注释,理解词语

古诗在部编教材中的比例有明显增加。准确理解古诗中难懂的词语,能帮助学生理解诗句,从而达到准确把握全诗主要内容的目的,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鉴赏诗文的能力。

比如,三年级上册有三篇经典古诗,在一些语文园地中也有所编排。课文中,在古诗的旁边都配有与之相关的图片及注释。而注释并不是可有可没的点缀,它能帮学生理解难点词语。在诵读古诗时,引导学生认真研读旁边的注释,能更好地提高理解诗文的效果。古诗《山行》中的“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一词,在诗句中不是一个动作词语,而是“因为”的意思,如果学生能研读好课文的注释,就不会出现理解错误的问题。有了注释的帮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全句意思,即是: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学生把每个诗句理解了,就能把握好全诗的内容。明白诗人杜牧以情驭景,敏捷、准确地捕捉足以体现自然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情感融汇其中,使情感美与自然美水乳交融,情景互为一体,最后达到提高学生鉴赏诗词能力的目的。

四、灵活换词,理解词语

二、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一些语文学习经验,有一定的汉语词汇量。不少常用的词语都会有一个或几个与之意思相近的词。在阅读教学中理解词语时,可引导学生采用换词的方法来理解文中难懂的词语,即是用学生已积累的词汇来替换与之意思相近的新词,让旧的知识来启迪新的知识。这样,学生既能轻松而又深刻地理解词意,又能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例如:教学《铺满金色巴掌的小泥道》的课后练习中,有两个句子:“啊!多么明朗的天空。”“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教师可先让学生交流理解方法,再在全班交流时,引导学生运用换词的方法进行理解。比如“明朗”一词,学生很容易说出“晴朗”这一近义词。又如“凌乱”一词,学生也能轻易说出“混乱”,教师在此基础上,可以追问学生,还可以怎么说?学生再次调动已积累的词语,纷纷举手说出“纷乱”、“杂乱”、“零乱”、“错落”等系列近义词。教师此时还需对学生进行点拨,“凌乱”放在句子中,结合前半句的内容,作者用“凌乱”一词表达得更准确些,是指杂乱而无条理,这符合前半句“排列得并不规则”的说法。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不仅理解了“凌乱”这个词语的意思,而且还明白到用词的准确性。

五、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欣赏文学作品要“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结合文意理解词语含义”。词语通常出现在一定的句子中,而句子又出现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词语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进行理解。

例如:《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旁边出现了学习小伙伴的学习提示“读到这里,我理解了‘五彩缤纷’的意思”。这是提示学生需要结合第二自然段的文章内容进行理解“五彩缤纷”一詞意思。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认真朗读本段内容,要求边读边找出:秋雨有哪些颜色?秋雨把这些颜色给了谁?在文中圈起来,再进行全班交流。学生在交流中汇报:黄色给了银杏树,红色给了枫叶,金黄色给了田野,橙红色给了果树,菊花仙子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教师点拨:“这么多颜色,我们可以用文中的哪一个词语来形容呢?”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五彩缤纷”。由此可见,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已经理解了五彩缤纷的意思了。与此同时,教师概括:“刚才,同学们通过朗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来理解词语,这种方法就叫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这是语文学习中很常用的一种理解词语的方法。”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理解这个词语呢?有学生马上举手说:“我们可以用换词法,比如找出五彩缤纷的近义词是五颜六色、五彩纷呈、五光十色。这是我们在上节课学到的。”由此可见,理解词语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

其实,理解词语的策略还有很多,比如结合生活经验、具体语言语环境、课文插图、课件演示、查字典、反义词解释等等。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这些策略,让他们在各种有趣的学习活动中,提高理解词语的能力,同时大量积累了词语。尤其要重视引导学生感受课文词语描写的精准和严谨,注意在平时写作中准确地运用词语,从而真正提高了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也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浅谈小学词语教学中的有效手段[A].朱高容.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4卷[C].2010

[2]小学语文低年级词语教学的分析与探究[A].孙云云.2019年教育现代化教学管理座谈会论文汇编(一)[C].2019

(广州市番禺区市桥新世纪小学)

作者:邬淑芬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主成分分析经济发展论文下一篇:新课改小学教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