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音乐走进历史课堂

2022-12-15

尽管新课程改革推行了十多年, 但是大部分学校, 尤其是农村学校的历史教学手段仍比较落后, 许多中学仍处于一支粉笔、一本书、一些挂图加幻灯的局面, 这严重阻碍着历史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 为了优化历史教学质量, 更好地实现新课程标准, 我在运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 尝试着把音乐引入课堂, 增强了历史教学的实效。

1 运用音乐设计课堂导入, 激发学习兴趣

一种注入了音乐灵性的开场白, 往往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兴趣。如在学习《九一八事变》时, 我就选用了张寒辉的《松花江上》进行情境导入。当歌声“我的家在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响起时, 那如泣如诉的曲调充塞了整个空间, 那亡国丧家的悲愤, 那对亲人的深情呼唤, 那重返家园的呐喊, 立刻感染了学生。“九一八, 九一八, ”的反复吟唱, 自然地将学生带到了那令国人蒙羞、令民族蒙难的时刻——“九·一八事变”。“爹娘啊, 爹娘啊”悲痛声中蕴藏了东北同胞要起来斗争的力量。这一切深深感染着学生, 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了, 学生迫不及待想了解“九一八事变”的前因后果。这时我适时引导学生分析“九一八, 九一八, 那个悲惨的时候”为什么会出现?“九一八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学生会主动学习、积极探究。这与直接让学生分析九一八事变背景、经过、影响的传统教法相比, 效果大不相同, 歌曲起到烘托铺垫、激发兴趣的作用, 学生还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又如:学习《红军长征》一课时, 选播《长征组歌》的引子音乐和《四渡赤水出奇兵》这首歌曲, 优美感人的乐曲渲染出悲壮的情绪, 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抓住了, 学生被引入音乐创设的长征时红军艰苦斗争的历史情景中, 对将要学习的课程产生一种期盼, 这时教师再用文学性语言设问启发, 引起学生的好奇探究心理, 一堂课就在学生兴趣盎然, 全情投入中顺利开始了。

2 讲述重要历史事件时, 通过音乐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2.1 通过音乐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讲述重要历史事件时巧妙穿插音乐, 能刺激学生听觉, 使学生产生新的兴奋点, 以饱满的情绪继续学习。如在学习《法国大革命》时, 我播放了法国的国歌《马赛曲》, 它表现了1792年法国人民在反抗普鲁士和奥地利等封建帝国的战争中, 马赛的义勇军开赴巴黎参加保卫祖国的战斗的历史事件。1792年6月, 马赛市一支500人的志愿军开赴巴黎。士兵们沿途高唱这首战歌, 到达巴黎的巴士底广场。歌声伴着鼓声, 极大地鼓舞了军民士气。“前进, 祖国儿女, 快奋起, 光荣的一天等着你, 你看暴君正对着我们举起染满鲜血的旗, 举起染满鲜血的旗!……”这波澜壮阔、振奋人心的乐曲能让学生神入法国大革命中, 从而进入角色。又如在讲述《第二次鸦片战争》这一历史事件的过程中, 我通过播放纪录片《晚清悲歌》的片头音乐和电影《鸦片战争》中的音乐片段来创设情境。该音乐低缓沉重、凄凉悲壮, 将学生一下子带入到特定的历史情境中。这样, 有效地利用音乐资源就起到先声夺人、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之效。

2.2 通过音乐, 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通过音乐为学生提供历史材料, 使学生通过直接感知形成历史表象, 激发了学习历史的兴趣, 这为进一步探究历史, 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创造了条件。“创新的动力来源于疑问。”因此我还根据情景材料设计相关的思考题或由学生自己设疑。如在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1979年, 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教师可精心设计若干疑点, 把学生引入“峰回路转”的知识关口, 设置悬念, 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如歌词中“在中国南海边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喻指什么?“春雷唤醒了长城内外, 春晖暖透大江两岸”喻指什么?“1992年, 又是一个春天, 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 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喻指什么?学生仔细辨析歌词并结合相关知识进行讨论。学生讨论后得出: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喻指我国政府在南方所建的经济特区。“春雷唤醒了长城内外, 春晖暖透大江两岸”喻指改革开放在中华大地的开展。“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 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喻指邓小平南巡讲话和中共“十五大”的召开。然后要求学生结合政史地知识综合思考“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从影响工业布局因素的角度看, 我国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哪些有利条件?”、“歌词深刻地反映了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试以唯物史观予说明。”这样既拓宽加深了学生的基础知识, 也发展了学生探究历史的能力和学科综合能力。

3 在分析具有纪念性的主要历史人物时, 结合音乐进行审美教育

历史学科有着实施审美教育的独特优势, 它本身包含大量的人文素材, 其中重要历史人物尤其是那些伟人的成长事迹和丰功伟绩, 被经常用做进行审美教育、提升人文素养的典范。

如何评价拿破仑?是《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一课的重难点内容之一, 为了组织好这一内容的学习, 首先, 我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播放贝多芬的《英雄交响乐》片段, 紧接着提出问题“这首曲子的名称是什么?作者是谁?为谁而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 再用多媒体幻灯片投影如下一段话:《英雄交响乐》是贝多芬为拿破仑所作, 并以宏伟的共和主义气魄言简意赅地题上“贝多芬献给波拿巴”的题字, 表达了他对拿破仑的才华和反封建胆识的钦佩。当他听说拿破仑加冕称帝时却大骂其暴君, 并撕碎了这一题字。后又将这一杰作改题为“纪念一位伟人”。同时, 设问“我们应如何看待贝多芬改题这件事?拿破仑是否配得上英雄这一称号?”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入具体的史实学习之中。又如讲到近代历史上的著名音乐家贝多芬时只给学生们说他是一个如何伟大的人物, 他的作品如何动人心魄, 学生是很难感受的, 如果教师同时放一两首贝多芬的作品, 如《第五〈命运〉交响曲》等曲目, 学生从中可以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使知识得以升华。另外, 我讲到中国现代著名的民族民间音乐家华彦钧 (瞎子阿炳) 时, 同时为学生播放他的代表作品: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 让学生随音乐一起去感受作者与多劫的命运抗争、不向命运低头的伟大人格, 让学生明白生活的道路不总是一帆风顺, 要时刻准备与挫折作斗争, 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道理。

可以说, 音乐是历史教学中珍贵的课程资源, 但音乐不能完全等同于历史。所以在具体教学中使用音乐应注意以下几点:音乐要精选, 让人有“众里寻他千百度”之感;音乐要与主题密切相融, 不能貌合神离;音乐出示要把握好“火候”, 要“该出手时才出手”;音乐使用的比重要注重分寸, 不可“喧宾夺主”;

把音乐与历史教学结合起来, 这仅仅是我们在探索课堂教学改革方面的一种尝试, 还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不过, 这种尝试带来的收获还是足以让我们激动的, 也提醒我们:要改变目前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 开辟新的天地, 不能受制于历史学科体系, 要打破学科体系, 借助于现代教学手段, 努力实现教学上跨学科的结合。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 历史教学的理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了使历史课堂更具丰富性、鲜活性, 使历史教学更贴近新课标, 让音乐走进历史课堂, 为师生交往、师生互动构建教学平台,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课标,课堂教学,音乐,课程资源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产教深度融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探析——以校企合作“蓝蛙精英班”为例下一篇:烧结普通砖砌体工程质量的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