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管理安全体系建设论文

2022-04-18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档案管理安全体系建设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从科学界定档案安全体系的含义出发,构建了我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内容框架,提出了我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哲学方法、一般方法和专门方法,并进一步分析了三者之间的关系。

档案管理安全体系建设论文 篇1:

档案安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社会发展新时期对档案管理工作开展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档案管理是一项重要的信息保存工作,其具有重要作用。当前要注重做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提高档案管理安全性。优化原有的管理工作模式,对档案工作信息安全集中把控,确保各项基础设施应用以及制度拟定更为完善。在当前档案安全体系建设中要注重提高安全性,此项工作是一项系统化工程。

关键词:档案安全体系;建设;问题;对策

档案安全体系建设中要注重整合各项技术资源,突出专业管理优势,集中整合并协调处理档案安全管理中存有的较多问题。将档案安全管理视为一个完整整体,从档案形成初期階段,到后续档案管理与应用中,均要保障各项技术手段创新应用,提高管理规范化程度,建立更为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提高档案管理综合质量基础上提高管理安全性,实现档案管理长远可持续发展。而当前档案安全体系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迟滞性、档案安全管理人员对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薄弱、档案安全体系建设过程中基础设施配备不完善等,这些问题都关系到档案安全的长远发展,是我们必须关注,也是亟待解决的,所以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探讨一下如何进行更好的档案安全体系建设

一、档案安全体系基本内涵概述

档案安全体系建立是全面保障各类实体档案以及信息档案完整性的系统化工作,要求管理部门拟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对管理操作严格规范,突出各项操作可信性。在档案安全体系建设中,要注重拟定完善的档案政策法规、物质保障、制度保障、机制保障,强化档案馆多项突发问题管控与保护,对应急问题集中处理,提高档案资源应用开发化程度,实现档案信息高效管理。做好档案安全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是重要基础,拟订完善的制度规范,设定各项基础业务。在档案安全体系构建中,要注重对档案实体安全进行防护,确保各项实体资料档案不受到严重损毁。各类重点档案信息不泄露,提高档案安全管理成效基础上延伸档案信息保存时。

二、档案安全体系建设中存有的问题分析

从目前多数区域多领域档案管理安全体系建设现状中能得出,在档案安全体系建设中仍旧存有以下问题。

1.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缺乏系统性

在档案库房设计中,设计规范性亟需强化。在档案装具、防护设备应用中,要提高建设完整性。在安全管理制度建设中,要对制度空泛、制度随意性较大等问题集中控制,规范档案安全预案建设,突出档案安全体系建设中资料针对性不足等问题。在档案库房设计中存有设计以及选址问题,在选址以及库房设计中要注重遵循因地制宜基本原则,要集中避开各个地区自然灾害发生较多区域。

2.档案安全体系建设中基础设施不完备

档案安全体系建设中包括为档案管理提供完备的基础设施,但是档案装具品种类型较多,在配备过程中分属不同部门,每个部门对于基础设施的要求性都有所差异,因此基础设施配备的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控制。比如有较多档案库管理中尚未建立防盗防火系统,部分档案管理部门认为没有必要为档案库配备防盗防火系统,但是我们需要明白的是,档案管理不仅需要网络技术的支撑进行电子记录,还需要进行纸质记录,纸质档案管理与电子档案管理,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所以在档案安全体系建设过程中为档案库配备防盗防火系统是有其必要性的。再比如,在档案库中未能装配监控系统,档案管理的安全级别较低,导致档案管理安全性难以提升。有部分区域自然雷电事故频发,档案库未能结合区域自然条件装配高质量避雷设备,受到雷击袭击之后将会产生严重火灾。目前多数地区针对档案管理工作已经拟定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制度已经逐步趋向于编制化。制度拟定内容随意性较大,因此管理部门要注重做好制度规范化编制,提高制度规范性,保障档案安全管理能全面依照制度要求执行。在档案安全体系建设中,拟定完善的安全预案至关重要,这不仅关系到档案安全体系稳定向前发展的步伐,还可以预先防范档案安全体系的运行失误,比如在安全事故发生之后能有效减少损失,避免进一步的问题发生。但是当前较多应急预案设计不规范,设计中规范性不足,在预案设计中缺乏多样化的演练。

3.档案安全体系建设技术支撑薄弱

近年来我国社会多领域信息化发展速度加快,各行各业都将信息化数据处理方式纳入工作方式中,档案安全体系建设也不例外,在体系建设过程中利用了新兴的科学技术,但是这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档案信息安全数字化建设方面,由于拟定的信息安全措施执行较为简单,信息系统运行中存有较多漏洞,比如说,电子档案极容易被盗取或者被损毁。其次,信息传输中未能选取相应的加密技术,只是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出现错漏,或者说也面临被盗取的风险。最后,数据备份机制设定不够完善,缺乏完善的安全防护体系,导致信息系统建设脆弱性突出,容易受到多领域攻击。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档案电子安全化过程中,黑客攻击等较多人为破坏要素突出,对档案管理工作高效化开展会产生较大限制性困难。

4.档案安全体系建设中工作人员的问题

在目前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中,工作人员的问题也是我们需要注意的,体系内针对安全管理缺乏有效定位,各项安全职责划分不明确,安全管理权限不够明晰,致使档案安全体系内的工作人员出现职责不清,互相推卸责任的情况,各项管理活动难以有效落实。从当前多数数据资料统计能得出,多数档案泄密以及安全时间均是由于管理人员重视度不足、思想麻痹、安全管理体制设定不规范导致。有较多管理人员自身存有侥幸心理,档案安全管理意识淡薄,未能注重信息安全重要性,对档案管理系统未能进行设防,重点数据不及时备份,导致档案信息安全处理被动局面。

5.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工作人员管理体制机制也是档案安全管理体系应该关注的内容,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即使档案安全管理电子智能化做到极致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但部分档案管理部门忽视了管理体制的重要性,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三、强化档案安全体系建设水平的对策探析

1.提高档案管理人员档案安全重要性认识

档案安全产生问题之后将会产生较大损失,此类损失难以补救。因此,当前档案管理部门要强化档案安全管理重要性认识,做好档案安全基础建设操作,提高安全保障能力,对人为失误、自然灾害等进行预防。档案安全建设应该从多角度出发,制定完善的管理方案,比如信息安全预防方案,责任部门应该定期召开安全会议,在会议上对档案信息预防做出指示,比如本阶段档案管理安全落实情况、下阶段的具体信息安全预防计划等。再者来说,相关管理部门还要注重从档案管理基础任务出发,强化档案库现场管理、对档案库选址优化设计,提高档案管理安全性,防止档案管理受到外部环境干扰。要求相关档案管理人员全面强化自身管理认识,在提高安全体系建设重要性认识基础上保障后续管理工作能高效化開展。

2.强化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虽然档案安全管理体系逐渐信息化、智能化,总体管理方式已经转变为电子管理,但是档案安全体系还是需要人工来推动运行的,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员工的重要性,尤其要不断提高对工作人员的要求,比如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我们需要对员工进行管理,首先要对工作人员的管理技术进行培养,让工作人员熟知档案管理新型化的运作方式,要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养,及时更新有关的信息,比如,可以利用网络技术软件将及时更替的信息向员工进行传达等方式来培养员工。当前要注重强化档案管理工作标准化建设,做好档案标准化认证能提升档案管理成效,保障档案健康化发展,提高档案管理成效。结合法律法规各项要求,依法拟定档案管理措施。管理部门要注重做好管理人员专业技能培训与考核,能推动区域档案管理工作健康化发展,设定档案工作安全等级管理制度,提高存档安全性。档案管理工作执行开展中要注重提高档案管理人员责任意识以及使命感,提高管理安全性。档案管理工作应该定期对技术型人才展开培训,确保其工作的专业性与高效性。管理部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活动,比如组织工作人员观看有关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讲座,调动管理人员安全管理工作积极性。使其能认识到档案管理重要作用,提高管理成就感,促使管理工作责任意识以及管理积极性得到有效激发。

3.做好各项应急预案演练操作

在档案安全体系建设中,要注重做好各类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拟定以及安全管理演练操作。通过对各项应急预案进行演练,在面对各项档案安全事故能提高档案安全性,对各类损失问题集中控制。在操作过程中,要对档案管理实际现状进行分析,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开展演练操作,通过针对性演练能整合预案中存有的问题,对预案内容合理修订,比如我们对于档案信息遭受盗窃的应急预案演练,在演练的全过程我们都要密切监控并做好实时记录,在演练结束后,对应急预案进行剖析,分析优势与不足。

4.做好档案信息技术安全控制

在档案信息化安全管理中,要注重建立内容安全层,内容安全层主要是处于核心层,要注重做好档案信息修改、丢失控制,还要避免多项信息被窃取。当前在内容安全层建设中主要是突出数据加密技术以及电子签名技术应用价值,电子签名技术应用能确保档案管理内容不被随意更改,数据加密能提高数字化档案管理安全性。当前还要注重设定访问安全层,主要是防止较多数字档案信息受到外部各项要素入侵,通过身份识别以及访问控制,能提升档案信息访问安全性,身份认证则是防控相关非法用户获取应用权限。在访问控制中要注重设定强制访问控制以及自主访问控制,其中自主访问控制是常规操作方法,计算机信息系统对用户各项参数以及用户权限进行合理修改,确保用户在系统中对不同信息进行访问。确保用户个人操作以及多项安全资源具备相应的安全属性,对此类属性下各项操作强制规范。此外,还要建立较为完整的传输安全层,重点发挥防火墙技术、网络隔离技术、入侵检测等技术应用价值,防控黑客入侵影响,保障传输系统稳定运行。在环境安全层构建中,其能为档案信息安全发展提供良好的电磁环境、安全物理环境,合理选取电磁辐射防护应用技术,确保档案信息安全性。

5.全面深化安全管理控制

当前要注重对各项风险定期展开评估,拟定可行性较高的应急方案。做好风险评估是全面强化安全管理的重要基础,通过对信息系统实施风险评估能对风险层次有效判定。对信息系统运行风险以及建设不足之处集中分析,能拟定风险应急防控系统,能有效防控各项突发问题。基于信息安全技术以及安全管理技术,能对外部环境多数攻击予以应对,提高系统安全防护能力,提高数据信息安全性。还要拟定计算机以及信息系统管理制度,设定人员管理、安全审查、信息设备报废管理等多项制度。为了保障各项制度有效落实,还要针对性做好信息安全检测,强化人员信息安全意识,重点优化管理中的薄弱部分,推动信息安全发展建设。

6.创新管理方式,改变以往的落后观念。

以往的档案安全 体系工作的思想理念难免会有些落后,管理方式也不具有创新性,而且,档案管理安全体系的先进性对于档案信息都具有保质性,所以,我们要改变以往落后老套的管理方式,不能只是为了管理而管理,要从思想上进行改变,进行创新,主动去钻研档案管理的新形式,抛开以往的观念,避免守旧。我们可以从档案管理的方式、技术、内容、模式等进行创新,全面完善档案安全体系建设,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使档案信息管理更具安全性,还可以让档案管理更具有科学性。我们还应该不断建立健全档案管理机制,为工作人员提供可参考的工作依据,让工作人员清楚明白自己的职责与担当。在人员管理工作中,应该做好合理的人员配备,避免出现德不配位的情况,最大限度的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做好档案安全管理。我们还可以适当的使用奖惩机制,合理使用管理方式,提升工作人员对于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的热情。比如,我们可以利用榜样示范力量,合理奖励优秀先进工作人员,树立工作榜样,让员工能以此为“标兵”,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

四、结语

综合上述,当前要注重对传统档案安全管理思路全面创新,突出档案安全管理重要作用。相关管理人员要认识到管理活动重要作用,提高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将档案安全工作作为重要工作来执行。要拟定较为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设定规范化的管理方案,对档案资料有序归档,做好留存工作。确保各类档案均能处于安全体系管理中,提高档案管理活动规范性、安全性。这就是我今天想要提出的问题,以上说到的也只是提高档案管理安全水平的一部分,提出的一些方法和措施在当今社会也是适用的,但是更多的内容还需要我们去探讨,我们也要时刻更新自己的信息知识,跟随时代的潮流,让档案安全体系建设更加进步,更加具有特色。

参考文献:

[1]李玉红.档案安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档案管理,2014

[2]赵福荣.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研究[J].浙江档案,2018

[3]崔 强.机关档案室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研究[J].兰台世界,2019

[4]倪晓春,王英玮.中国档案标准体系建设回顾与思考[J].北京档案,2020

[5]刘杜鹂,许高杰.新时代企业档案馆的安全管理体系建设[J].办公室业务,2020

[6]张维广.探究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J].卷宗,2019

[7]谢冰冰.强化医院文书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途径[J].办公室业务,2019

[8]孙云萍,大数据时代下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面临的挑战和途径探索[J].城建档案,2016

[9]陶水龙,田 雷.电子档案元数据管理方案策略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6

[10]莫自超.新时期档案管理工作的理论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0

[11]林 鹏,李田养.数字档案馆电子文件接收管理系统研究及建设[J].兰台世界,2008

(作者单位:安徽省科学技术档案馆)

作者:吴杰

档案管理安全体系建设论文 篇2:

我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初探

摘 要:从科学界定档案安全体系的含义出发,构建了我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内容框架,提出了我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哲学方法、一般方法和专门方法,并进一步分析了三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档案安全体系;内涵;内容建构;研究方法

我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自它发起之始,就引起了档案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本文从界定档案安全体系的科学定义出发,试图构建起我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内容体系模型,并进一步提出相关研究方法,以供广大专家、学者借鉴。

1 档案安全体系的内涵

就目前的文献来看,我国档案学界对档案安全体系的含义还没有明确的界定,仅有两位作者在文章中谈到了档案安全体系概念的问题。赵鹏在文章中说:“关于档案安全体系的概念,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义。简单地分析,档案安全体系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档案安全,二是体系。其中,档案安全是目标,而体系则意味着针对目标实现的全方位审视和整合。”[1]项文新就“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这一相近的主题,下了一个定义:“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是指从信息安全技术和信息安全管理等方面对档案信息及信息系统进行安全防御,确保档案信息系统安全可靠运行,保障档案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不可否认性、可控性和可追溯性(一般信息安全保障目标为前五个安全属性,档案信息安全更应该强调七个安全属性),并具备对档案信息安全动态保护能力的综合性信息系统防护体系。”[2]

赵鹏虽然明确提出了档案安全体系的概念,但是,严格意义上来讲,他只是从字面出发,简单地对内容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阐述,类似于望文生义,并没有给它下定一个科学的定义,但是,他的这种思路却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而项文新由于其研究内容的不同,对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下了一个较为严密合理的定义,但是,其研究的内容只是档案安全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故其概念只有借鉴意义而不能照搬。

正如赵鹏所说,档案安全体系包含了档案安全和体系两个子概念。而从狭义上来讲,档案安全又包括了档案实体的安全和档案信息的安全。由于档案安全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内容还涉及了档案的前身——文件的安全,还有与档案管理有关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的安全。此外,笔者以为,还应将关于档案安全和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理论研究涵盖在内。这实际上是广义的档案安全。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档案安全体系的概念应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体系是指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相互联系的系统而构成的一个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首先,单从字面意思理解,体系应该是系统性的;其次,因为事物和意识是处于不断运动变化状态之中的,所以,它应该是动态性的;最后,因为要构建的是中国的档案安全体系,因此,它应该符合中国特色和档案专业特色乃至地方特色,才能做到因地制宜,发挥相应的作用,所以,它还应该具备特色性。系统性、动态性、特色性是所要建设的中国档案安全体系的基本特征。

基于以上分析,可对档案安全体系作如下界定:

狭义的档案安全体系是指为保护档案实体和档案信息安全而采取的所有手段所构成的系统性、动态性、特色性防护体系。

广义的档案安全体系是指为保护文件、档案实体、档案信息及相应软硬件设施的安全,而进行的理论研究和采取的所有手段所构成的系统性、动态性、特色性防护体系。

2 我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内容建构

就目前的研究状况而言,学者们对档案安全体系内容的研究着墨点较多,也是理论深度的最佳着眼点和突破口。

杨冬权将档案安全体系的内容概括为“思想教育、制度建设、内部管理、设施建设、原件保护、信息保护、技术应用”[3]等几个方面;张美芳、王良城认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包括三个子系统,即档案管理安全子系统、档案维护安全保障子系统、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安全保障子系统。这三个子系统贯穿档案的整个生命周期,覆盖四大方面,即安全基础设施、安全全程控制、安全组织管理和安全法律规范”。[4]

杨冬权从宏观指导的角度,提出的是提纲挈领的内容体系,而张美芳等人的研究从理论深度和张力来说都是较领先的。此外,他们进一步深入研究了“档案安全保障体系模式设计的理论依据、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动态响应模型、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组织形式” ;[5]不仅如此,他们还具体尝试了“档案安全标准体系”的构建研究。[6]可以说,他们发表的系列文章,不仅是档案安全体系内容建设的优秀代表,更是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理论研究的亮点。

但是,深入分析其研究成果,就可发现其构建的内容体系还存在不完善、不系统的地方:一是许多内容未包含在内,如档案安全体系的理论研究、评价和反馈体系等;二是其据以分类的标准有些模糊,导致部分内容在外延上存在交叉。

从内容结构上来说,档案安全体系应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子系统构成的。张美芳尝试构建的“档案安全标准体系”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子系统相互作用、有机联系,共同构成了档案安全体系这个大系统。

笔者以为,从性质而言,我国档案安全体系应该包括两大系统:一是软件体系,二是硬件体系。软件体系又包括:档案安全理论体系、档案安全教育体系、档案安全法规体系、档案安全标准体系、档案安全软件技术体系、档案安全评价体系等;硬件体系包括:档案安全库房保障体系、档案安全设备保障体系、档案安全人员保障体系、档案安全硬件技术体系、档案安全备份体系等。如下图:

正如地球的生物圈一样,每个子系统之间都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更重要的是,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档案安全体系这个大系统。硬件体系是档案安全体系的物质基础,软件体系是档案安全体系的灵魂和思想保障。

3 我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研究的方法论体系

我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运用各种方法,这些方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又构成了我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研究的方法论体系。

3.1 研究方法

3.1.1 哲学方法。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的源泉:“世界上的一切理论,都是一层一层地概括的,到了最高层次就是哲学,就是人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总结出来的最高的原理、最有普遍性的原理。这种最有普遍性的原理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核心,就是辩证唯物主义。”[7]他认为,“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中的九个部门,都是与人类科学知识的最高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紧密相连的。”[8]钱学森提出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中的九个部门,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军事科学、行为科学和文艺理论。自然,哲学方法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档案学研究方法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方法和理论基础。

哲学方法的集中表现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我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研究涉及观念条件、技术条件和实践条件等方方面面,包含实践和理论的辩证关系,需要运用到系统论、矛盾论等唯物辩证法。

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建设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修正、丰富和发展理论成果。而我国档案安全体系的建设又不是孤立存在的系统,它在保持自己相对独立性和特色的同时,又不断与外界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输入、输出,更需要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方法的宏观指导。

3.1.2 一般科学方法。我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研究过程中还会具体应用到如下科学方法:

一是历史研究法。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研究中应用历史研究法,应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继承和发展前辈们的相关研究成果,尤其是关于档案载体的安全、档案信息安全、档案安全法规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二是将历史主义的思想贯穿于理论研究中去,研究结果要符合当时当地的历史情况,即国情、地情和人情等。

二是调查研究法。在具体的准备工作中,通过调查、实践,了解和掌握我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第一手资料,并对之进行分析、归纳和综合,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是理论研究非常重要的一环。同时,理论研究的结果最终还要放归实践,在实践中检验,而检验结果的收集和提炼也离不开调查研究方法。

三是比较研究法。首先,由于我国各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的相关部门能够提供给档案安全体系建设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也自然不同,因此,我国各地区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必然会有所差异;其次,由于各地区的防范重点不一样,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内容侧重点自然不可一概而论;最后,国外相关建设经验和教训也会带来很好的借鉴。因此,挑选有代表性的档案安全体系建设事例,研究其建设思路、模式、方法和技术,在比较中找出其优劣,可为我们提供启发或从中归纳出能够普遍运用的规律来。

四是案例研究法。案例研究是实证主义思想的具体应用。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案例研究,尽可能多地掌握不同地区、不同背景下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模式,可使研究更有深度和针对性。

3.1.3 专门研究方法。“档案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应该拥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但是,由于档案学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目前,还没有自己专门的研究方法。”[9]我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研究更是如此。在长期的研究中,通过融合和应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证实了某些专业的研究方法特别是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对档案学的研究是非常有效的。在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研究中,尤其是在对档案安全体系的评估中,必须借助于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才能完成,因此,就专业程度而言,可将其称为“专门研究方法”。

一是定性研究法。从档案学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政治、经济、地理等因素,将我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看做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有机系统,进而通过对具体的事实和现象的分析和研究,探索我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发展过程中的规律。

二是定量研究法。运用统计学、运筹学等方法,对我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现象、过程、规律等进行定量研究,尤其是对我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效果、效益及用户需求等进行定量分析,建立一套具有“量”的规定性的科学概念和计量化的途径与方法,不仅能获得更加理性的认识,更是此项研究科学化的标志。

3.2 三者之间的关系。上述三类研究方法自成体系又相互影响。哲学方法作为最高层次的方法,对一般科学方法和专门研究方法进行宏观指导。作为灵魂,它不仅协调着整个方法论体系的正常运作,还时时渗透在一般科学方法和专门研究方法的具体运用过程中。一般科学方法和专门研究方法作为具体的研究方法,其子方法在研究中可独立使用,也可结合使用,要根据研究需要恰当取舍,融会贯通。

三种方法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方法论体系,成为我们研究档案安全体系建设问题的重要工具。

作者:孙大东

档案管理安全体系建设论文 篇3:

基于循环经济的档案资源体系建设

摘 要:近年来,我国档案资源的爆炸式增长,导致现有的“国家模式”无法满足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实际需要。因此从循环经济以及目前建设档案资源体系面临的困境和“国家模式”的现状出发,以档案资源公共存储中心为实际的承担者,构建了档案资源体系的循环模式。并分别对档案资源体系建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探讨,以期开创档案行政管理、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档案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关键词:循环经济;循环模式;档案资源体系建设

档案工作“三个体系建设”目标的实现,其重要基础是建立健全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在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形势下,档案资源的来源、档案产生的环境等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多元,使得当前形势下档案资源体系建设面临着许多现实的困境,现有的工作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实际需要。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探索和实践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新方法、新模式。

1 当前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现状研究

1.1 目前档案资源体系建设面临的困境。无论从全国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工作的实际情况和目前进展来看,还是从学界的理论研究成果来看,我国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工作在当前条件下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问题。

2012年4月,国家档案局发布了《各级各类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的规定》(国家档案局第9号令,以下简称“9号令”),9号令及其配套的政策措施,试图从档案收集方面加强对国家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推动。但是从实际执行效果来看,国有企业档案的收集和入馆问题,具有实践操作性的入馆工作办法问题及档案资源分散保存的情况均未得到较为有效的改善。

胡燕在《我国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多元化探析》(以下简称“胡文”)中分析认为:“就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档案资源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家综合档案馆馆藏总量不足、馆藏结构不合理、综合档案馆明显不‘综合’,难以反映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带来的立档单位多元化和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带来的档案载体多元化的状况。档案布局不合理,大量档案分散保存在各专业档案馆和部门(单位)档案室,有的是经批准不交或缓交的,有的是受利益驱动根本不愿意向综合档案馆移交的,加之企业、事业单位及村级档案室越来越多,其档案原则上可以不向综合档案馆移交,致使档案资源分散保存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更有甚者,有些已到移交进馆年限的机关档案仍保存在档案室里。大多数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多方面利益的档案,进不了国家综合档案馆,这对于档案资源体系建设以及档案事业的长远发展来说,都是极其不利的。”[1]

吴洋在《新形势下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困境与出路》中,按照2014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4〕15号,以下简称《意见》)提供的思路和基本思想,从档案收集、归档、民生档案及档案资源整合四个方面指出了我国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困境。

笔者认为,目前的研究中所指出的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工作的困难和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是因为现有的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工作和任务分配模式与能够满足社会各方面需求的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工作的实际需要存在无法弥合的矛盾冲突。

随着我国“传统的一元利益框架已被逐渐突破,社会多元利益的格局正在悄然形成,许多形成于传统一元体制下的理论在多元社会背景下面临着严重挑战”。[2]档案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其构成成分也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整个社会中,除国家所有的档案外,非国有档案也在大量产生,呈现国有、非国有同时并存档案资源体系。档案资源的爆炸式增长,不仅增加了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工作的任务量,对档案工作的质量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面对这样的要求,现有的一元体制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形势的需求。“胡文”指出我国现行的档案资源体系是以一元体制为制度基础建立的,从收藏内容、收藏主体、价值取向等各方面而言都不适应当前的形势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1.2 档案资源体系“国家模式”现状。张斌和徐拥军在《档案事业:从“国家模式”到“社会模式”》中提到,我国现有的档案模式是“国家模式”,即“档案事业在传统上是由一个国家建立,为这个国家服务,作为该国统治结构和机构文件的组成部分”。[3]简而言之,“国家模式”是由政府对档案资源体系的规划、布局、建立、管理所需要的人财物等一系列全权由政府负责一种公益性的档案管理模式。“国家模式”为我们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促进了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但是“国家模式”也存在着以下的不足:一是从档案管理体制上看,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一统天下,大包大揽地管理国家、企事业等单位的档案资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二是从档案数量来看,缺乏足够的保障条件容纳庞大数量的国家、企事业等单位的档案资源;三是从档案内容来看,档案内容单一,不能满足目前档案利用需求;四是从生存方式来看,仅靠政府财政支持,较为单一;五是从管理方式上看,国家统一管理,同时接受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业务指导管理方式滞后于档案的发展;六是从发展趋势来看,“国家模式”不能更好适应档案资源未来发展的模式。

然而我们当前档案资源体系建设面临最主要的现实任务是对档案的收集和鉴定,并对这些档案资源进行有序化组织、妥善的保管和提供利用。而目前我们“国家模式”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无法提供足够的保障条件来满足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实际需求,包括足够的公共档案存儲空间、满足需求的档案专业服务人员以及充足的资金及其他物质投入。

推进我国档案资源建设的多元化、重构我国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框架、引进更多的参与主体共同完成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任务目标,已开始逐渐被档案工作者和研究人员所接受和认可。因此,当前形势下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由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牵头,结合各方面参与主体的建议意见,探索构建一个新的模式来推动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完成。

2 循环经济下的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模式

各级各类档案馆档案存储能力的不足和近年来大量出现的档案商业仓储中心的快速发展,揭示了档案资源存储的多元化、社会化、商业化和市场化趋势。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档案资源体系建设中,已经成为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趋势。循环经济下的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有计划引入社会力量、引导更多的社会主体参与,采用市场化的手段调动社会资金、市场专业服务能力等各种社会资源,共同推动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工作形成一个具有持续内在动力和循环发展可能的社会协作体系。[4]

2.1 循环经济下的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模式相关概念辨析。档案资源是指“一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的集成”。[5]

循环经济,“就是在满足成本效益前提下,利用生态学原理,对经济活动中的有限资源不断地进行循环利用,高效率或无浪费地使用资源”。[6]循环经济的本质属性是“经济性”,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实施的重要途径。由此可知,循环经济是具有可持续、可盈利特征的。将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纳入循环经济之中,有利于社会各方面参与建设、各取所需、互利共生。

循环经济下的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模式是指为实现档案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推动档案资源体系的建设和形成,以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为主导,有计划地引进多种社会力量、引导更多社会主体共同参与,采用市场化的手段和方法调动和分配社会资金、市场专业服务能力、相关专业技术力量等各种资源,从而形成一个经济效益可循环、社会效益可持续、参与各方角色任务明晰、社会各方面各取所需又互利共生的档案资源建设社会协作方式。为了实现这种建设模式,我们需要一个实体,本文设计为档案资源公共存储中心。循环经济下的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模式是一个集共建、共享、可持续、可盈利、市场化特征为一体循环的模式,这种模式也可以简称为“循环模式”。

档案资源公共存储中心是指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在循环经济下实际承担特定区域内档案资源保存和管理、整合和利用的实体机构。档案资源公共存储中心是在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和管理下,对社会各界存放的档案资源有偿提供专业化服务的档案管理公共服务机构;是按投资比例进行利润(利益)分配的档案管理中介服务机构;是既能为用户本身提供其档案利用,又能为其他客户(在征求用户同意和档案不涉及用户机密的前提下)提供公共档案资源利用服务的专业档案服务机构。

2.2 循环经济下的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模式的方案设计。首先,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根据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全面、层级明确、符合实际情况的全局性档案资源体系建设计划和可行性方案,并提交给同一级别或者更高级别的政府部门审核;在得到政府同意的情况下开始向社会募集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基础设施投入所需资金,资金由政府拨款、企业出资和社会投资三部分组成,投资建设区别于档案商业仓储中心的档案资源体系。其次,在基础设施建立好的前提下,由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公开招标,选聘档案管理专业服务机构,由档案管理专业服务机构负责档案资源体系(即档案资源公共存储中心)的运营、维护和提供利用服务。最后,将已构建好的档案资源体系,以有偿服务的方式为社会提供服务,以获得循环发展的资金。

基于上述的构建一级档案资源体系运营的成功的基础上,可以在结合各个地方具体的情况下,以相同的模式构建二级、三级甚至更多级的档案资源体系。

3 构建循环经济下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模式的必要性

3.1 公共档案馆库存压力和管理成本日益攀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方面的事业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相应地,无论是从全国还是从各地方的实际情况来看,党政机关、各类事业单位、公私企业组织已经形成和正在形成的档案数量急剧增加。仅就作为公共档案馆传统进馆范围的党政机关和公有制企事业单位的情况来看,其档案资源的数量已经严重地超出了各级各类公共档案馆的库存能力。而各级各类公共档案馆传统进馆范围以外的企事业单位档案资源的管理和整合更无从谈起。

不断增加档案库房的面积从而提高公共档案馆的保管能力,则造成公共档案保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费用的迅速攀升和居高不下。不仅如此,由于公共档案馆库房面积的增加、库存能力的提升,要求同步地增加各项管理费用、增加人财物的投入,不仅提高了管理的成本、加大了管理的难度、增加了管理的负担,也不符合公共机构和政府机构改革发展的基本要求和未来趋势。[7]“循环模式”,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和手段调动各方面资源,以最优方式提升档案资源存储能力,从而减轻公共档案保管机构的资金负担和压力,不仅能够解决库房容量不足的问题,还能扩大服务的范围和对象,使档案资源更加集中,从而完成档案资源的整合。

3.2 档案资源建设的社会化、商业化、市场化趋势日益明显。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事业的进步和档案事业自身的发展,为了满足社会各方面对于档案管理和档案资源建设及档案资源信息开发的需求,推进我国档案资源建设的多元化、重构我国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框架、引进更多的参与主体共同完成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任务目标,已开始逐渐被档案工作者和研究人员所接受和认可。现阶段也出现了联合文件中心和联合档案馆等中间性档案存储机构,但是由于缺乏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参与和系统规划,近年来发展也停滞不前,不仅无法解决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实际问题,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档案商业仓储中心规模有限,长期来看无法作为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基础力量,且存在安全性问题。因此可知,档案管理的社会化、商业化和市场化已经形成明显的趋势。

从实践来看,目前在档案整理和资源形成、档案数字化和数字资源构建、档案存储和利用服务等涉及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各个方面,已经存在了大量的社会化、商业化、市场化的中介服务机构。从其发展趋势来看,这些中介服务机构通过市场竞争和深化发展,在未来自然会形成一种格局。这一局面的形成,本身就是目前社会发展水平下的客观需要和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些机构就是由社会各方面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催生的。与发达国家成熟的专业市场体系相比,目前我国档案中介服务机构整体上处于产生和形成阶段,可以说是方兴未艾。

“循环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这种趋势,并利用了这一趋势的部分实践成果,同时明确和强化了政府,尤其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角色和职责,加大了专业主管部门的监督和检查力度,为其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所以构建档案资源体系新模式则成为我们的促进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市场化的必经之路。

3.3 “循环模式”比档案馆及档案中介机构运作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档案资源体系建设走的是一条“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场运作、档案监管”循环经济模式。从表1的比较中,不难发现从资金来源、档案来源、人员专业性、服务利用率、效益上,档案资源公共存储中心与档案馆和档案中介机构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从资金来源上来看,档案资源公共存储中心可以更加广泛地吸纳社会各方的资金,不仅可以获取政府的支持,还能获得社会资金的支持,与档案馆、档案中介机构的单一资金来源相比,可以更好地促进档案事业发展。从档案来源来看,虽然档案资源公共存储中心是一个营利性的混合经济模式,但正因为如此才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档案数量和档案类型的多元化,为档案资源的完整性和更深层次的开发利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人员专业性比较,与档案馆和档案中介机构相比,档案资源公共存储中心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性要求更高,这不仅为其专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还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解决了档案从业人员就业和职业发展纵深问题,为档案事业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从服务利用效率上来看,档案资源公共存储中心不仅能比档案馆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还能比档案中介机构提供更为专业的服务。其不仅能为企业提供高效的服务,还能在经过其他企业同意的前提下,有偿地提供跨企业档案服务。从效益上看,档案馆是一个非营利性的机构,其资金来源只能依靠政府的拨款;档案中介机构是一个营利性机构,其资金来源只能依靠企业本身的盈利;档案资源公共存储中心仅需要国家和企业的前期投入,在后期运营中实现资金额回笼从而为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管理和运营提供了资金保障。从上述可知,与原有的档案馆和档案中介机构相比较,档案资源公共存储中心能够减轻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压力、带动更多社会力量投入档案资源体系建设中,解决国有企事业单位、非公有社会组织和各类社会团体档案存储和安全、投入和产出、降低成本和管理专业化等诸多矛盾。从总体上来看也大大降低了社会档案资源存储、管理和利用的成本,为档案资源体系建设保管、存储和利用提供了持续的动力和可循环模式。

4 构建循环经济下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模式的可行性

4.1 经济的合理。“循环模式”走的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场运作、档案监管”的循环经济模式。与传统的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模式相比较,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经济上的循环性。

“循环模式”可以充分地调动社会资金的积极性,通过社会投资解决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成本投入的资金来源问题,从而减轻了政府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经济压力。

“循环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档案管理力量分散的问题,通过资源整合集中社会档案管理专业技术和资源,实现各类社会组织档案管理工作的集约化,提高了档案管理的效率,从而用更少的人财物的投入获取更多的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成果,从而大幅度降低了党政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成本。

档案管理专业服务机构通过“循环模式”获得了大量的客户,通过合理并为绝大多数服务对象接受的有偿服务的开展,实现了盈利,从而获得进一步发展和持续服务的资金和动力。

4.2 技术的可行。“循环模式”的落实,要求所有参与主体必须按部就班、恰如其分地扮演好自身的角色、发挥好应有的作用。这就要求必须协调参与各方的工作,同时要求参与各方有能力并能够按照市场化的要求完成自身应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近年来档案管理服务社会化、商业化、市场化的实践,为“循环模式”落实奠定了实践经验,如,对于档案管理市场化的监督方式方法、市场准入标准、服务机构资质认定、信息安全和保密管理等。同时,经过较长时期的市场探索和竞争,已经形成了数量可观的专业技术成熟的中介服务机构作为未来提供专业技术服务的机构,并培养了大量的档案专业服务人员。这些对于“循环模式”的落实,提供了技术参考。

4.3 政策的支持。《意见》指出了现阶段档案资源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如,规定“积极创建基层档案管理新模式”“有条件的国家综合档案馆”“规范并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档案事务”“建立健全覆盖人民群众档案资源体系及利用体系”“建立以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为主导、各行业主管部门密切配合、档案馆(室)集中统一管理的档案资源管理架构”“促进资源共享”“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搭建全国开放档案平台,并与政府公开信息系统对接,实现资源共享”以及“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档案馆建设纳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统筹规划,统一建设”等。这为我们构建“循环模式”提供了政策的支持。

4.4 国外的借鉴。美国国家信息财团公司(NIC)和美国18个州、9个地方政府合作,共建政府信息港,推行移动电子政务,走出了一条良性循环的可行之路。“美国政府信息港”的建设和维护走的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场运作”的模式,政府不需投资反而能得到大量的利润用于移动电子政务的发展和股利分配。“美国政府信息港模式”的成熟经验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模式,美国推动的移动电子政务模式与我们要构建的“循环模式”都是需要国家、政府、企业等多方资源共同协调的成果,可以说“循环模式”走的也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场运作、档案监管”的循环经济模式。不论是从理论性、逻辑性,还是实践性“美国政府信息港模式”都是成功的,那么在档案事业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中国采用类似于美国政府信息港模式的“循环模式”无疑也是可行的。理论上“循环模式”符合档案事业未来发展趋势,也符合档案资源的共享。逻辑上“循环模式”从建立、管理上都符合了社会化发展的趋势。实践上“循环模式” 不仅让档案外包服务机构和档案从中获取了利润,还为实现档案资源的共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 结语

档案工作的实践充分地证明,我国档案资源体系的建设工作面临着新问题、新任务,正处于转型时期。“循环模式”不仅具有它的逻辑合理性,还更能够适应当前及今后较长时间内我国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实际需要。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不仅应该积极推动形成更适合当前及今后档案工作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模式,还要认真分析和充分把握在当前形势和这一模式中自身的角色和地位、作用和应承担的任务。抓住转型时期机遇,积极面对并努力解决其挑战,才能开创档案行政管理、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档案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胡燕.我国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多元化探析[J].档案学通讯,2013(5):67~70

[2]薛刚凌.多元化背景下行政主体之构建[J].浙江学刊, 2007(2):5~13.

[3]张斌,徐拥军.档案事业:从“国家模式”到“社会模式”[J].中国档案,2008(09):8~10.

[4]王尔欢.档案“三个体系”建立探析[EB/OL].(2013-04-23)[2016-11-22].http://jda.cq.gov.cn/jyky/wzjj/38040.html

[5]卜鉴民. 从“工投模式”到“苏州模式”的现实意义——对苏州市建立改制企业档案资源管理中心的再思考[J].档案学研究,2008(04):38~41.

[6]严文进.经济学视角的循环经济内涵与实施条件[J].财贸研究,2009(6):7~11

[7]裴友泉,张学辉. 固守还是转身?——国家档案管理模式改革专题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2(04):4~7.

(作者单位:周莉莉,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伟斌,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乔健,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来稿日期:2017-05-02)

作者:周莉莉 张伟斌 乔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地方市场营销城市管理论文下一篇:铁路运输企业物资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