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自学议论文

2022-05-04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如何自学议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摘要:进入21世纪的今天,我们面临的是知识经济的巨大挑战,我们要培养的是符合新时代的知识青年,然而长期以来,教师偏重于“满堂灌”教学,“保姆式”教学,总是搀扶着学生“摘果子”。这些与实施素质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导思想极不适应。随着近年来的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如何自学议论文 篇1:

浅议如何培养高中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近日翻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笔者对其中的一句话印象特别深刻: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虽说笔者在中学的三尺讲台上已经耕耘了近二十个春秋,但是从事高中语文教学也还不到一年的时间,短短的几个月中,笔者在完成教学任务之余也在不断地思考。

高中语文教学时间紧,任务重。文言文教学又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高中的文言文和初中文言文比较起来,文章变长了,难度加大了,篇幅增多了。考虑生源的状况,考虑到初高中文言文衔接中的断层,考虑到自己是一个高中语文教学的新手,笔者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把文言文学得既轻松又有兴趣有效果?怎样才能让学生通过高中文言文学习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由此,笔者想到了儿时学骑自行车。看着别人骑车时,眼中尽是羡慕;待到自己学车时,父亲帮我扶着车子;等到摇摇晃晃能骑时,发现父亲已经不见了踪影;后来,笔者和父亲一起骑车,往往都是笔者在前面,父亲在后面紧跟着;再后来,笔者可以自己骑着自行车穿行大街小巷,去任何笔者想去的地方。笔者认为: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说,文言文的学习是不是也可以分成这几步来走呢?

第一,教师领着学生走。

我校高中为本市的二类高中,而我市一类高中就有五所,因为去年我市中考填报志愿开始实行平行志愿原则,所以今年进入我校高中的学生基本上是五所一类高中依次筛选过的,因此,生源状况可想而知。面对这样的生源,笔者认为,一开始教师必须领着学生走。

苏教版必修一课本上的文言文有《劝学》、《师说》、《赤壁赋》。这几篇文章笔者还是沿袭着教师精讲,字字句句落实的方法进行的。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深入研究了近五年的江苏省高考试题和相关的考试说明,笔者意识到在初中稍微讲一下的虚词用法,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到高中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是高考试卷中要考查的文言知识;同时也明确地了解了高考试卷中考查的课外文言文和中考试卷中考查的课外文言文难度不可同日而语。于是,在文言文教学中就特意让学生明确这两点。同时,面对学生普遍不喜欢文言文的状况,笔者告诉学生只有学好文言文才能更好地了解祖国文化,才能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学。在讲解的过程中,补充一些作者资料、补充一些作品背景,积极调动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调动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布置学生阅读经典著作《三国演义》、《红楼梦》,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古代文学。

笔者在讲解文言文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做笔记,一篇文章讲完后我让学生把一课的文言词语,文言现象做整理。教师认真教,学生认真学,短时间内就课内文言文而言还是有很明显的效果的。但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味地向学生灌输文言知识并不是笔者的愿望,笔者希望讲解能激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能为学生提高文言文自学能力奠定基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高中学生在文言文学习方面应达到的标准: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因此,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是当务之急。

第二,教师扶着学生走。

在学生已有的文言文知识的基础上,笔者在教苏教版必修二的文言文《六国论》、《阿房宫赋》时慢慢采取放手的策略。

课前笔者精心编写“导学案”,“导学案”上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本课的重难点提示,有相应的预习作业,有具体的学法指导,有疑难问题整理模块,有交流讨论概括模块。学生要在课前充分预习,在小组合作讨论的基础上才能做好“导学案”。

课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先筛选整理“导学案”上学生质疑的问题。课堂上利用实物投影,师生交流“导学案”上的基础知识,讨论“导学案”上学生的疑难问题。其中大部分内容让学生来讲,学生讲的不正确的地方,师生及时订正。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教师要非常认真地备课,课前要精心制作“导学案”。这种教学方式要花费教师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我看到学生在教师不断帮扶的过程中,已经能够慢慢前行,备感欣慰。虽然学生在前行的路上踉踉跄跄,不尽如人意,但是笔者知道学生从“不能”到“能”毕竟要有一个过程。因此,在这段较为艰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没有回头,而是坚持一路向前走。笔者知道,一旦回头,不仅前功尽弃,而且学生再也不会达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所提的 “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的要求。

第三,教师赶着学生走。

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虽然不强,但是也有高低之分。一部分学习习惯较好的学生能够按照教师要求主动学习,还有一部分看不懂、不喜欢文言文的学生学习就非常被动。课文不能熟读,知识预习不充分,课堂不愿发言。对于不愿前行的学生,教师要想方设法赶着学生向前走。对于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笔者利用课外辅导时间单独督促、检查他们看课下注释,查工具书,整理相关的文言知识,每天赶着他们往前走。同时,笔者给他们讲一些文言故事,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笔者对他们说:“现在是黎明前的黑暗时期,只要你们能坚持下来每天认真阅读,用心思考,你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一定会提高的。”为了让学生有信心,每天给他们布置一张小试卷,当然试题比较简单。试卷做得好的学生、进步明显的学生进行大力表扬。功夫不负有心人,利用这种方法,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真的有了提高。

在学生能够慢慢前行的时候,笔者给学生规定要人手一本《古汉语词典》,在原有的基础上要独立前行。一篇文章我给学生一节课的时间结合课下注释,结合工具书独立阅读,并对文中的实词、虚词、文言现象,文言句式进行整理。第二节课由学生讲解。学生在讲苏教版必修三的《指南录后序》和《五人墓碑记》时就很像小老师了。

第四,教师跟着学生走。

教师跟着学生走是比较高的境界了。学生能够在已经掌握的文言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内文言文,那么学生也可以利用工具书读懂课外文言文,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会的问题可以整理出来问老师。学生如果有了兴趣,阅读文言文的积极性是很高的。那么,老师就基本上要一路紧跟学生了。

笔者深信:学生这样一路走下去,不仅能够达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高中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标准, 而且对中国的古代文学也会非常有兴趣,一定会有一些学生在古代文学的园地中自由自在地行走。

笔者意识到:教师不要怕放手后学生不会,该放手时必须放手,只有教师放手,学生才能学会自己学习,但是教师在放手之时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在放手之后一定要让学生还在自己的掌控之内。因此,教师的放手不是指教师撒手不问了,而是说教师要有更丰富的知识,要有更强的驾驭能力,能够经得起学生的质疑,能够把握住学生前进的方向。

古语云:教学相长。接触高一语文教学不到一年的时间,我在从教的过程中学习、思考,与学生交流、讨论,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的同时也深感自己学到了很多知识,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宗雪珍 江苏省徐州市第二中学 221000)

作者:宗雪珍

如何自学议论文 篇2:

浅议如何提高高中生自学能力

内容摘要:进入21世纪的今天,我们面临的是知识经济的巨大挑战,我们要培养的是符合新时代的知识青年,然而长期以来,教师偏重于“满堂灌”教学,“保姆式”教学,总是搀扶着学生“摘果子”。这些与实施素质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导思想极不适应。随着近年来的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语文课程标準》中是这样指出的:“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的语文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自觉学习语文,在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自学能力”,这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知识经济 素质教育 主动性 自学能力

我国传统教育理念就特别注重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研究。比如说,[1]《学记》曰:“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索,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点。”意思是说高明的教师的教学,在于善于引导,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决不把最终结果端给学生。现在,我们已经进入21世纪,我们要培养的是符合新时代的知识青年,然而长期以来,教师偏重于“满堂灌”教学,“保姆式”教学,总是搀扶着学生“摘果子”。中学生中,有自学能力的只占15%,有一定自学能力的占17%,自学能力差或基本没有独立学习能力的要占70%。就我校而言,相当多的学生,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依赖于教师的搀扶,学习效率低,有的甚至丧失学习兴趣,由“不会学”导致“不爱学”和“不愿学”。这些与实施素质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导思想极不适应。

如何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是这样指出的:“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的语文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自觉学习语文,在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自学能力”,这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指明了方向。下面我们就具体来谈一谈。

一、首从教师方面

(一)改变观念,由注入式教学到启发式教学

在20世纪上半期,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提出一种新的教育主体论即儿童中心论,把重心从教师、教材转移到学生,以学生为教育主体。教学过程不再是知识的简单注入而更多就是对学生有益地引导启发。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是学生心灵的启发尤为重要。所以在课堂上多给孩子们展示的机会,要谨记:孩子们能做的老师坚决不能帮着做,孩子能完成的,老师坚决不能帮着他们完成,孩子自己喜欢做的,老师坚决不能把自己的爱恶强加于孩子身上,让他们自由成长,这是个长期以往的过程,哪怕可能会多费一些时间。

(二)丰富教学手段,倡导“生活化教学。

我们做教师的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改变教学方法,不必完全拘泥于教科书知识点的编排顺序,做到多样化教学,只有“教无定法”才能“贵在得法”。例如在教学前最好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自己暂时不把现成的资料提供出来,等学生搜集完资料,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技术适时呈现给学生,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也激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在日常教学中对推荐给学生一些好的自学方法鼓励学生去实践,适时适量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

二、再从学生方面

(一)养成会自学的的好习惯。

每一个爱学习的中国人都要记住,“行”的重要性,自古以来我们就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说法。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这是每一个学习国文的人应该记住的。”

(二)学生时刻保持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传统的学习习惯已经使中国绝大多数高中生养成了极强的依赖心理,他们习惯于什么都听老师的,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所以让学生了解自主学习是有必要的,帮助学生克服消极依赖的心理,使学生在平时能够自己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语文知识,使自己适应社会、适应未来。

(三)要成为自学能力高的学生就要不耻下问。

老师虽然和学生朝夕相伴,其实与学生的交流却是比较少的,尤其是任课教师,因此,学生如果有什么问题,利用最多的就是这课间十分钟,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多数也就放在这十分钟里、作为求知者,一定要做到不耻下问,不要不懂装懂,不要半懂不懂,多思考几个问什么吗,多想想几个怎么做,多学学几个解题法,多记几个感悟和设想。学生的主动学习是不可忽视的,“问”不仅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主要体现,而且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所以,学生们要多问,勤思考。

总之,自学能力的养成需要一个一个长期的、持之以恒培养的过程,教师要采取各种灵活而有效的方法,不断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学生自己也要克服种种困难,双管齐下,齐头并进,才能使学生学习能力有很大的提高,才能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才能使语文教学跟得上时代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学记》战国晚期。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河南省商丘市职业教育中心   王海东 丁卫卫

作者:王海东 丁卫卫

如何自学议论文 篇3:

浅议如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自学质疑的有效性

一、问题的提出

课程改革的要求与实际教学的现状。

新课程提倡学生“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自主学习方式,变“教师本位为学生本位”,变“权威的传授者”为“平等中的首席者”,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景而变,在动静结合中培养学生的历史质疑、思维创造;提倡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我校作为普通高中,对于历史课质疑方法的探究,还刚刚起步,质疑的方法还很简单、粗放,许多做法与设想有待在实践中提高。例如:有的教师就把学生的亲身体验和个体感悟视为上好课的关键,在课堂上,学生分组自编自演历史剧,然后再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评议,场面热闹非凡,掌声不绝于耳。但是,简单的剧情、肤浅的问题与评议,总使我们感到无论在历史知识方面,还是在思维能力方面,学生恐怕没有得到应当得到的东西。

二、解决的措施

如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中自学质疑的有效性,让学生真正喜欢质疑,敢于质疑,有水平地质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粗略的看法。

1.课前导学案,趣味重于知识

不管是山东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还是江苏灌南新知学校的“自学·交流”模式,在培养学生自学质疑的能力时都充分运用了导学案。编制一份高质量的学案不仅仅是预习中有多少重点内容,练习巩固中有多少高考题、导学案不是学生的精良的同步练习本。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使学生有问题可想,有问题可疑。“自学质疑”不是为了检验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如《三民主义》的自学板块,用图说历史的方式替换掉填空题式的基础知识整理,使学案充分体现趣味性和启发性。

2.课堂分层次,质疑重于提问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质疑的情境、教给质疑的方法、拓展学生质疑的思路?

(1)创设情境时,要注意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每个环节都有他们不同的精彩,乐在其中,才能回答问题,甚至提出问题。例如:我在上《美国1787年宪法》时,全班分成三个小组参与学习活动,第一组:挖一挖宪法的背景;第二组:记一记宪法的内容和特点;第三组:淘一淘宪法的作用。每个小组的任务又分成基础型、共同探究提高型和高手挑战型。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找到自信:调皮的学生可以大声朗读课标、从课本中找出填空题答案;头脑灵活的学生快速复述知识点,并介绍记忆秘诀;喜欢探究的学生推理分析、揣摩史料;爱评述的学生纵横东西、贯通古今。欢快、合适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频繁的质疑、思考和想象中体味“发现的喜悦”和“创造的喜悦”,点燃学生创新求异的火花,使学生乐在学中。

(2)在课堂评价时,教师既要看到学生对问题解答正确与否,更要关注学生积极的思维和勇气的表达,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在关心、关注他们的全面健康发展。

总之,课堂教学分层次,既要有对重要基础知识的概括,又要有分析评价的能力要求,既能满足大部分学生“吃得饱”,又能满足部分优秀生“吃得好”,引导学生积极寻找问题的答案,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质疑的有效性。

3.课后小论证,论据重于立场

苏联教育心理学家赞可夫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最有价值的本钱。”只有在历史课堂中不断锻炼学生的质疑能力,喜欢质疑,善于质疑,才能引导学生从对历史的猎奇,到主动运用史实论证自己的观点,历史思维能力才真正地形成。例如:在学习《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康熙》一课时,在新课结束后,通过三组材料:西方同时代的人、中国同时代的人、后代的学者对康熙的不同评价,引出学生对康熙自己的看法与评价,并用小作文的方式加以论述。通过一个学期的训练,使学生逐步掌握评价历史事件、人物的方法——观点、史实、结论三步走。真正做到“授之以渔”。

总之,提高课前导学案的趣味性,让学生喜欢质疑,注意课堂情境的层次性,让学生敢于质疑,重视课后的历史论证,让学生会质疑,才能真正提高历史课堂中质疑的有效性,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促成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刘永雷.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点滴技巧,2011-09-16.

[2]俞秀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初探,2011-04-11.

[3]单林云.如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2010-09-29.

[4]李和平.新课程标准下学生历史论证能力培养浅见,2012-04-05.

(作者单位 连云港市海滨中学)

作者:王召凤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产妇的护理论文下一篇:网络反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