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如何看未来农村——以临县临泉镇为例

2022-09-13

常言道, 在商言商。那么, 在农则言农。笔者1974年2月曾经上山下乡插队在农村生活近3年, 之后, 又从1989年3月开始, 从事“三农”工作至今29年, 到现在任职农村第一书记近7个月, 先后相加有32年, 可以说是半辈子与“三农”打交道。虽然算不上是地道的农民, 但是, 起码是有过农村生活经历和与农村人打交道比较多的“农村人”, 或者说没有户籍, 只是一个名誉上的农村人吧。那么, 作为一个在农村有生活经历的人, 我一直都在想, 农村人到底是怎么看农村的?尤其是对未来农村, 他们是怎么看的?又是怎么想的呢?带着这个问题, 我深入到户, 了解不同年龄的人, 倾听他们的心声, 道出他们的想法, 去分享、去分析、去研究。

1 分类、分年龄段进行调查了解

我所说的农村人, 主要分三类:一是指从小到大, 直到现在居住在农村的农村人, 起码有三代人是在农村;二是指农村改革开放后, 基本不在农村居住而在城市居住的农村人, 起码有俩代人在城市生活经历;三是指上世纪“90后”、“00”后出生的新生代, 他们只有农村户籍而没有农村生活经历的农村人。

根据现实情况, 又将分7个年龄段, 即从上世纪“40后”到“00后”, 并对这一群体进行调查与了解, 看看他们是怎么想怎么说的。通过随机调查, 以便政府部门和农业工作者, 更好地了解“三农”, 分析研究农村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 及时为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三农”政策, 提供信息和理论依据。

1.1 长期居住在农村的农村人怎么看农村

目前, 留守在农村的人, 基本上是以上世纪40、50、60后为主, 上世纪的“70”后们, 只是部分生活在村里。

对生于上世纪40、50、60年代的人来说, 经历了农村土地改革 (1949年) 、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大跃进、三年困难时期、文化大革命、农村改革开放、土地联产承包等各个阶段, 对过去的农村留有刻骨铭心的记忆, 有美好的、有艰辛的,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 可以说是五味俱全, 但是, 这几代人是最能吃苦、最能扛事又很少抱怨的人, 是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过贡献的人, 也是最了不起的人, 同时也是社会上公认的最懂得生活的人。因为吃过苦的人, 经历过生活艰辛, 最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深刻含义, 所以, 农村二字像烙印一样深深印在了他们的生命里, 他们默默地、不离不弃地坚守着在农村一辈子。

在上世纪“40后”“50后”“60后”中, 绝大部分人是留在了农村, 他们经历了农村改革的前前后后, 享受到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时期的变迁和实惠, 享受到了政策的大力度扶持和改革的红利, 深深体会到农户经济收入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生活水平是蒸蒸日上、越来越好。随着年龄的增长, 这一部分人已经进入老龄化, 他们对未来农村, 有祈盼、有期望、有期待。

祈盼:国家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老有所养, 老有所依;期望:党的农村惠农政策的连续性、针对性、实效性;期待:在有生之年, 能够看到我国农村和农业的现代化和机械化的实现。更重要的是这几代人, 对乡土人情有一种特殊的情感, 这种情感是不能替代和释怀的。

1.2 长期打工的农民工怎么看未来农村

在上世纪“70后”、“80后”、“90后”的农民工, 一部分人是在改革开放初期, 走出大山进城打工的元老一族, 其在城市成家立业、生儿育女, 有的是成功后将子女从农村接到城市居住, 属于第一代农民工;另一部分人, 则是生在城市、长在城市的农民, 属于第二代农民工;另外, 还有一部分人是为了孩子上学而出去打工的, 他们大部分人基本上是脱离了农村, 一边打工、一边照顾上学的孩子, 一直到学业完成, 已经留在城市。那么, 这么多年来居住在城市, 他们是怎么看现如今的农村和未来农村的呢?

一是上世纪“70后”。走出去的“70后”现在也是人到中年, 在城市基本上能自给自足, 成家立业、养家糊口, 算是成功人士了。他们中的一部分人, 已经融入到城市, 没有打算回乡务农的意思, 而留守在村里的“70后”, 其中, 由母亲陪着孩子去县城读书, 美其名曰“陪读”, 父亲则在家以种植或养殖业为主, 为全家提供经济保障。我走访了一户养羊户, 他告诉我, 他是一个人在家务农, 老婆陪孩子进城读书, 他认为, 在外打工不确定因素多, 有时候辛苦一年, 拿不到工钱, 而在农村养羊、种地则不然, 虽然很辛苦, 但是收入相对有保障, 比如, 2016年, 政府对每只种羊有75元补贴, 如果是贫困户的话, 还多加10元, 为85元, 其中, 有40元是为羊上的保险。如果以养殖为主, 兼种植玉米, 还能解决部分饲料问题, 可谓一举两得。在一般情况下, 如果养殖100只羊, 其中养4只种羊, 一年纯收入在5万元左右不是问题, 加上卖一部分所种植的玉米, 收入要比一般外出打工的要高。可见, 坚守在农村没有出去打工的人员, 自有不出去的道理。那么, 对于这部分“70后”, 对农村期望值比较高, 因为他们在农村有过生活经历, 如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能够得到改善或彻底改观, 政府支农惠农富农政策不变还能继续向好, 那么, 他们是最有可能有回乡务农的意向的群体。

二是上世纪“80后”。“80后”前期成家立业时, 依靠父母的比较多。因为生活在城市, 租房是暂时的, 而买房则是必须的, 购车也是正常的。“80后”举家在城市, 主要以打工为生, 但只够维持简单的生活, 如果买大商品, 必然要靠在家务农的双亲给予一定的补贴。

虽然“80后”中大部分人对农村或多或少还有点记忆, 但是, 他们面临着更现实的问题, 即子女的上学问题, 不是他们看不上农村教育, 而是大部分农村已经没有小学、初中, 即便乡镇有学校, 不是离得远, 需要家长接送, 就是教学水平低, 环境差。为了下一代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 他们不得不选择带孩子到较好的城市, 一边打工、一边陪孩子读书, 当然, 其中不乏有的人还兼业回村春播夏收, 增加收入, 补贴家用。

“80后”, 正当30而立之年, 也是创业的好时光, 有想法的人不少, 可真正大刀阔斧、义无反顾地把理想、梦想变为现实的人不多。因为, 小农思想根深蒂固严重影响着几代人, 即便青年人思想解放, 创新意识强, 能力具备, 但是, 因长期受环境影响, 在广阔天地开拓创新创业的寥寥无几。我所了解到的是他们中有一部分人, 思想上有太多的顾虑, 他们是属于有理想、有梦想、有超越父辈在农村干一番事业的一代人, 可是, 当他们的梦想遇到保守的父母, 外加亲朋好友, 就会大打折扣, 就会退缩。作为老一代人, 他们自己保守, 也不支持孩子冒风险去创业创新, 他们所担心的就是“不怕一万, 就怕万一, ”这万一创业不成, 前功尽弃, 还要搭进去时间、精力、财力, 得不偿失;他们不指望子女们做多大、做多强, 但求保住温饱日子, 无债一身轻。用“80后”的话讲, 本来农村长大的他们, 心就小, 想法少, 再受周围人的说教影响, 加上老婆孩子的不理解, 想回村做点事, 难;想回村创业更难、想举家回村难上加难。因此, 他们有心无力, 力不从心。说到底, 还是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小农经济意识、小富即安、不思进取在作怪。所以“80后”不愿意贸然行事, 只好等待观望。

对于“80后”, 我想说的是, 他们对农村的现状略知一二, 父辈对他们的教育与传递的信息, 使他们对农村是有概念、有情感的, 当然不可否认,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是希望留在城市和城市人一样地去生活、去分享改革成果, 这是客观实际存在和要求, 也是他们的梦想和追求。他们所持的基本态度是“跟着感觉走”, 走一步看一步。但是, 我们也应该看到, 他们中的另一部分人则完全有可能返乡务农的, 不过, 他们只是在等待时机的出现而已。回乡, 这既是生活的退路, 更是远航的起点,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 在他们看来, 他们是城市的匆匆过客而已, 回乡是归属感使然, 也是必然的选择, 回乡才是硬道理。何况, 我们的乡村建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好转将越来越好, 他们对未来农村抱有很大的期待和期望。

三是上世纪“90后”。“90后”除了户籍是农村外, 他们本身已经完全脱离农村, 过着城市人的生活, 对于户籍是城市还是农村的, 觉得无所谓, 丝毫不影响他们在城市生活, 至于农村生存与发展的条件有多么大改变, 环境也在变好, 但都改变不了他们在城市生活的决心。问到他们对未来农村怎么看?有没有回乡村务农的想法?他们很简单明确地告诉你, 希望农村变好, 但是没有回农村的打算。他们中不乏有些人:“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 也不愿意骑着自行车笑”。这就是“90后”的理念与态度。

1.3“00后”对未来农村的看法

“00后”这部分人, 大部分没有成家立业, 正在读书阶段。这一代人, 思想活跃, 给人留下天马行空的感觉。

那么, 这些名誉上是农村户籍的农民究竟怎么看农村呢?他们抱着只关心并不关注。关心, 是因为有父母亲经常性提起, 比如, 家有多少耕地, 从种粮补助政策红利中获取了收入多少、有卖粮收入多少, 也有村容村貌得到改善和基础设施建设趋好等等农村信息的传递。对农村及农村生活, 除了陌生还是陌生。

通过走访住户调查, 随时随地随机向临县在城市打工的农民进行调查了解, 给笔者的整体感觉不是很理想。他们中大多数人, 对农村未来农村发展愿景没有认真思考过, 更谈不上分析与研究, 对人生的态度平平淡淡, 抱怨的多、盲从的多、主动想改变农村、改变现状、建设现代化农业农村的人有, 但是为数不多, 所以, 目前想返乡的人有, 但也不是很多。

2 农村干部看农村

农村干部是我国最低层、最低级别、没有工资只有财政转移支付补贴的干部, 但也是人数最多、工作最辛苦的群体。

临县辖23个乡镇631个行政村, 总人口65.07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58.8万人, 截至2016年底, 全县有333个贫困村、4.6万户、11.1万名贫困人口, 贫困发生率达18.88%, 贫困人口占全市的近三分之一, 全省的约十五分之一, 是山西省、吕梁市脱贫攻坚主战场。全县333个贫困村, 就意味着有666个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主任, 在600多个村干部中, 党龄、年龄、学历、任职时间各不相同, 经历各异, 他们对未来农村怎么看?

2.1 在职村干部看农村

一是芝麻开花, 节节高。党的富国富民政策已深入人心, 干部的自信心在大大提振。他们认为, 未来农村应该是红红火火、蒸蒸日上, 日子也会越来越好。

二是对农村干部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严。村级干部要身先士卒、率先垂范。要做到对党绝对忠诚, 要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情怀, 要有直面问题的责任担当, 要有攻坚克难、带领全体村民, 致富奔小康的本领, 要有坚决抵制不正之风、树立良好风气的浩然正气。

村级干部队伍必须要具备:“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 要有坚决贯彻执行各项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信心和施政能力。

政府要根据村干部岗位特点和工作职责出发, 分类设置长期和短训培训班次。根据初任培训、任职培训、农业农村经济专业业务培训等不同情况, 科学设置培训内容, 合理确定培训方式。与此同时, 加强对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政策学习力和执行力的培养和督导;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村干部到外地实地考察学习、拓宽视野、转变观念。

2.2 离任村干部看农村

一是机不可失, 时不再来。在重大转折点, 必须正确把握好有利时机, 时不我待。

二是政府需要培养更多的热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村民要从学技术、会经营、勤劳作、善持家做起。只有通过自己发奋, 加上政府帮衬, 才能摆脱贫困, 彻底改变命运。

3 作为农村第一书记, 如何看未来农村

3.1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起乡愁、具有现代化气息的美丽乡村

未来乡村, 在传承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民俗文化乡村的同时, 将会建成具有时代特征、现代化元素的美丽乡村。笔者认为, 未来农村不再仅仅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地方, 而应该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起乡愁, 逐步向农业的多功能性、多样性转变, 特别是农业的多功能性更加彰显, 进而将吸引城镇居民到美丽乡村来养老、在小桥流水人家来度假、在原生态田园里来采摘, 这天人合一的大自然美景, 必然是城市富裕群体所追求的一种现代的、休闲的生活方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那些别具一格、各具特色的乡村风貌, 会成为城市居民最佳旅游、度假、观光的好去处, 到那时, 休闲农业将呈现出爆炸式增长。

虽然目前贫困地区贫困的农户和衰败的村落, 确实让人们忧心忡忡、不无担心, 这个担心是自然而然的, 但不是必然的。究其落后的原因, 就在于单向的资源流动, 城乡不能互动所导致。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 就必须在制度上进行新的探索、新的构架, 这就是让城乡实现双重循环往复的连接, 换句话说, 让城里的人力、物力、财力都能够有序地向乡村转移。政府要高度重视, 以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首选;社会各界不同视角给予极大的关注;研究机构要积极探讨、探索发展路径。

3.2 中国乡村的下一个30年, 将是城市人的向往, 富人的奢侈品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 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所谓田园综合体, 是在城乡一体化格局下, 顺应农村供给侧结构改革、新型产业发展, 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实现中国乡村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一种可持续模式。由此可见, 再过20-30年后, 农村将成为稀缺之地, 很多人会渴求当农民, 而种田则成为最好的一种生活方式。为什么呢?因为, 一方面, 随着高速、地铁、交通、互联网、物流网的异军突起, 传统生活方式已经受到冲击, 并将逐步消失, 就像过去的固定电话与信件还有电报那样, 随着时间的推移, 自然而然就进入了历史博物馆。另一方面, 从人的基本需求和追求来看, “食”, 在田园乡村是绝对重要的, 原因很简单, 田园的蔬菜是有机的、水是没有污染的、土壤是要上农家肥和有机肥的、空气是自然净化了的, 等等。人们从有机蔬菜到本地和原种食品等等方面开始, 将更加追求优质、生态、绿色的农产品。特别是市场需要的、城里人喜欢的、高端消费者青睐的, 以及从多元化、小众化、个性化的需求将不断得到满足和提升。

再过三十年, 随着中国社会福利和税收改革, 农村人将成为中国先富裕起来的一部分人, 把农民引入城市成为必然。换句话说, 就是富人住在乡村, 且成为新农民, 而农民则住在城市, 成为城市人。

3.3 未来乡村, “互联网+”将大有作为

在信息化时代, 从第一代计算机诞生到互联网发明, 不过44年;从门户网站到电子商务的崛起, 不过5年, 从智能手机到微商遍地, 不过一年。每一个时代, 都成全了一部分人, 也淘汰了一部人, 这就是中国未来生存法则。那么, 现在要成全的是一批什么样的人呢?是有文化、有知识;懂创新、会创造;读懂时代、迎接变革, 携带正能量, 愿意改变世界的人。但是, 如果我们在互联网时代还要坚持讲:读不懂、看不明白;跟不上、不会使用, 那不仅仅是落伍, 而是被淘汰出局的问题。

现在和未来, 只有通过信息和融入互联网, 才能让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对称。而且, 农业信息的互联网化, 将有助于需求市场的对接, 互联网时代的新农民, 不仅可以利用互联网获取先进的技术信息, 也可以通过大数据掌握最新的农产品价格走势, 从而决定农业生产重点。与此同时,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为农户实现在线销售提供了一个更加便捷的方式, 运用“互联网+”的手段, 又催生出农业这一传统业态, 进行迭代升级, 打造新农业, 创新出一个新的农业业态来。

目前, 互联网介入农村经济最快的也是最深的一种业态, 叫农业电商。农业电商将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通过互联网交易平台, 减少农产品买卖中间环节, 增加农民收益。面对万亿元以上的农资市场, 以及近7亿的农村用户人口, 农业电商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就农产品电商本身而言, 它在创造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同时, 回溯农业产业的价值能力也非常强, 而做农产品电商, 这是一个新的商机和商业模式。所以, 农村有志青年和有能力的电商, 一定要抓住这个商机, 捷足先登, 到农村发展分档、分级、包装、保鲜和物流, 或采取家庭农场+合作社+电商的形式, 使山沟沟里的农产品走出大山, 拉长农业产业链条, 加大增值空间, 抓住打通和实现最后一公里的契机。机不可失, 失不再来。

如今的商业逻辑是:你要想有存在价值, 就必须先创造价值。而且, 当你做到一定程度, 你还需要帮助别人实现价值。在农村干部中, 不乏有理想、有信念、有能工巧匠者, 所以说, 未来农村不会就农业抓农业, 而是跳出农业抓农业, 用互联网+农业的电商模式, 打造百姓农产品创富平台, 把具有独特的地标性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走向世界, 实现消费也致富的创新经营模式。

3.4 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任重道远

现代农业建设, 既需要新型农民、也不排斥传统农民, 更重要的是要抓住职业农民。虽然, 现代农业农村建设者还是农民, 但是肯定不能靠现在的传统农民, 也不能靠老一辈农民。因为, 传统农民解决的是养家糊口、自给自足的吃饭问题, 而今后搞的农业现代化, 必须是知识结构、思想观念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农民。这个新, 新就新在是农村之外的农民, 即在城市里获得相当的知识素质, 还有一定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大学生、退伍军人、科技人员、工商企业主, 以及去城里打工多年的农民工。他们将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参与者、践行者、受益者。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充分发挥规模经营对现代农业的引领作用。现在我国40%的耕地由270万的农业新型主体经营, 它们已经达到规模化生产的阶段。而我们剩余2亿多农户经营另外60%的耕地。这说明现在我们的生产关系已经发生变化, 农业生产很大部分依靠合作社、家庭农场、牧场、种植业和养殖业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它们是农业农村经济生产经营的新生力量, 将来甚至会成为主要力量。

众所周知, 农业是稀缺资源的产业。尤其是在人口大县的临县, 耕地越来越少, 水越来越缺, 吃饭的人会越来越多, 生活的品质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既然是稀缺资源, 就要珍惜不能奢侈, 那么, 必然需要有一定能力的人来经营, 因此未来的农业不是粗放型的农业, 而是聚集科技、人才等要素高度集成的农业, 它需要新装备、新技术、新农民来承担并去完成。总之, 要注重培育新农民, 牢牢抓住职业农民, 绝对不排斥传统农民。

3.5 未来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发生巨变

目前, 中国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比是相当落后的, 而且, 农村遭受环境污染的比例在不断上升, 可以说, 中国农村环境正在拉响警报。但是, 我们要正视问题, 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即田间道路建设和农村污染处理的问题, 这是关乎农民生活与生产、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最基础性的保障问题。与此同时, 要解决好农村资源配置不平衡的问题, 让中国农村不仅成为农民回得去的故乡, 让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成为现实, 也要成为城市人慕名而来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扶贫攻坚战已经打响, 地方上要解决的问题确实是很多, 但是, 笔者在驻村工作中感到, 无论是为现在还是为将来, 对国家安全也好、对农村农民也罢, 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排除急功近利的思想因素, 一定要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放在重中之重, 要坚持一手抓产业扶贫, 一手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同时, 一定要把农村党组织建设、群众教育抓紧抓好。只有这样, 我们的扶贫攻坚战才算得上是从战略上取得了全面胜利、农业农村经济才能得到可持续性发展、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人民方能安居乐业, 而不是一时的、简单的在战术上去取得胜利。

摘要:未来乡村, 在传承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民俗文化乡村的同时, 将会建成具有时代特征、现代化元素的美丽乡村。笔者认为, 未来农村不再仅仅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地方, 而应该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起乡愁, 逐步向农业的多功能性、多样性转变, 特别是农业的多功能性更加彰显, 进而将吸引城镇居民到美丽乡村来养老、在小桥流水人家来度假、在原生态田园里来采摘, 这天人合一的大自然美景, 必然是城市富裕群体所追求的一种现代的、休闲的生活方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那些别具一格、各具特色的乡村风貌, 会成为城市居民最佳旅游、度假、观光的好去处, 到那时, 休闲农业将呈现出爆炸式增长。

关键词:未来乡村,民俗文化,美丽乡村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析教学中的阅读教学下一篇:大数据时代下新闻传播的变革思考